標籤:

《金剛經》系列開示 82

《金剛經》系列開示 8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釋迦牟尼佛自問自答,自己先問須菩提:「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第一句是釋迦牟尼佛印證須菩提,叫如是如是,後面是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授記,兩種說法,一種說是燃燈佛不與我授記,因為前面是有住之心,有法可得,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燃燈佛就不與他授記。後面實無有法可得,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印證須菩提所講的,如我解佛所說意,佛於燃燈佛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前面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答,「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對前面這叫諸法如義。後來釋迦牟尼佛又印證,如是如是,是這樣的。又跟須菩提說,如果有法可得,則不名釋迦牟尼,如果無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他為什麼無法可得呢?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兩句話其實就是一句話。如來者是實相,諸法如義是實相,這是一個意思兩種說法。諸法代表多的意思,如義是一的意思。就是心經里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叫做諸法如義,就是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無所來是我們無住之心,無所去,來者是講來的心,代表著法界的相,諸法是代表相的意思,如義代表無相的意思,所以無相即有相,有相即無相。那什麼叫「來」呢?就是諸佛、菩薩、眾生、法界,就是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包括境、心,就是我們的念頭的念,包括外面的法界的這個相,都是不生不滅。不生就是如,不滅是來,如來就是諸法如義,不生不滅即如來意,不垢不凈,有垢有凈就有分別想,垢凈是跟不生不滅來講的。不增不減,不增一點,不少一點。首先是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我前面頭一段就講到:無來無去,「八不」裡面叫做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一就是諸法,不異就是如來。如者,不異,來者,不一,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不取不舍,就是諸法如義。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妄念,不舍是不舍諸法,就是不舍如來的真實,真實體本來無為心,法界是一體的。在諸法裡面不來不去就是如來義,如來就是實相,實相是我究竟覺,就是無為。而不落於究竟覺,就有離念,離相是法界,離念是無住,你不應該有離念,有這個離念的執著,有離相的執著,有離相的執著還是叫有念,離相又離念,法界離相,如果你離相了,不離念,很難圓滿的。

經典上面講:唯離相者離念,則方能究竟。如果離相而不離念,沒辦法究竟。為什麼呢?離相了,你還有念沒有離,因為沒有離念,在相上面離,念上沒有離,他就不究竟。離相又離念,才為究竟。離念又離相,如果在離念上面離相,得離念方便。就是說,我們想離念,外面無相,在外面的相上面離開這個念頭,對相上的執著。首先我們發起離念之心,是究竟菩薩道,像念佛。在相上,我們單純的一聲佛號,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都是相,相上面不生我執,如果你要修離念,先修離相。我們這些眾生往往是在這裡念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東想西想的,攀這個緣攀那個緣,常常有攀緣之想,有攀緣就叫做不離相。如果你不離相,怎麼離念呢?剛剛得到一種清凈,在外面又開始在相上面下功夫,不能夠增強我們的離念的定力。首先明了離念,又在離相上面下些功夫,就會出現更大的一種力量。這個離相呢,先修離念。如果你已經離了相了,又離念當下就究竟了。為什麼呢?相一離則念離,一旦你把相離了,只要你一離念啊,當下即空,究竟覺就是佛了。所以我們在相上面不能夠究竟覺,在離念上面下功夫呢,你才能得到究竟,不然的話,你還是在離相的體裡面。因為離相裡面還有一個我離念的心,還有我執在裡面,四相俱生。俱生四相和境上四相,離相則離境,只能離境不能離心。如果你離念,你境不生,俱生的四相不生。

舉例來講,我們大家聞到金剛經以後,從相上面,我們如如不動,不管任何一件事情,你首先已經知道諸法空相,然後你在相上面及時的這樣思維,在相上離相,因為你首先了解了離心了,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是空的,事實上呢,外面相上面不空的時候呢,這邊是空,但是一接觸外面馬上就不空了。證明你雖然離心,但是不得大力,就是不得方便。如果你知道了諸法空相,知道了宇宙的實相,比如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你知道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然後你坐在房間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雖然是離念了,你對法界都不去攀緣了,但是你一出去就不行,你跟一個人接觸就不行。為什麼呢?你相生時,你念就生時,你就光有離心,有離念,不離相,不是菩薩道,不能夠進入大菩薩道,也不能得大方便。就是說,如果你在心上面下功夫,而在相上面一點功夫都不下。

你相上不下功夫,你這個心不是還是隨著相轉嗎?就等於你沒有功夫。所以就光修離念不離相,不能進入菩薩道。有離相而不離念,你還是在內心俱生四相都會顯現出來。不管是離念還是離相,如果你站到一邊去,你一定有四相俱生,或者從境上生,或者在心上生,境上生則徹底的是凡夫,心上生還比較高一點了,因為相上不生只有心上生啊。心上是斷思惑煩惱,相上是斷粗惑煩惱,粗惑還是在凡夫定裡面啊,如果粗不斷如何能斷細呢?為什麼前面金剛經先講斷粗呢?先講斷相,然後再斷細念呢?因為後面講的是細啊,細就是俱生煩惱啊,就是俱生四相啊,就是你心裏面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生境,因為有念住故。有念住,就有我所證之智,有我開悟了,還有一個開悟的智在那個地方。我所證之如來,我將來要成佛,還有一個如來可得,我所證能證,所悟能證,能悟所證,有能悟所證是微細的菩薩的執著,一般的人在這上面很難破,一般的眾生總認為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成無上菩提,我要度無量眾生,或者看了一點書認為自己悟了,我覺了,我有所悟之悟,我有所證之證,有真如可證,有清凈可得,還屬於在凡夫範圍之內。到細惑裡面的話,我們還完全沒有資格談的,從金剛經後面部分,我們目前在我們這裡面還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到。為什麼?從內在裡面真正生起了當下的真如知見,目前我們這裡我看還是沒有的,我們只能斷一些小小的粗,知道外面是苦啊,六道輪迴很苦,小小的粗惑知見,這些粗惑的還是在外面,外面的四相都還不能有強烈的斷性。

不聞金剛經根本沒有進入佛法之門啊,還在門外啊。不管信哪一個法門,般若不通的話都是門外之漢,所以我們要急迫的明了般若之意。

如,如來,諸法如義,如是法性湛然,佛為大覺。如果你要是了解諸法如義,就是覺性,諸法如義是對於眾生來講,如來是對實相來講,如果你覺者叫做諸法如義,不覺者就不叫諸法如義,不諸法如義與如來心不能合一。何以故?如來者,就是釋迦牟尼佛講實相,諸法如義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會如來之心,叫諸法如義。那我看到世界為什麼不能諸法如義呢?因為不識如來心,不了解如來心,就不名為大覺。了解諸法如義,才為大覺。了解如來不一不異,不一是諸法的意思,不異是一性,一性是斷念,就是你自己這個念頭,把你的念頭斷掉,這叫做離念。諸法是離相,離相離念即是如來,那叫大覺,就是覺悟的人。悟到這個道理,在差別上面起平等心,在一切諸法上面起平等之性,以平等性為我自性,為我本來無住之自性,就是在諸法裡面取。不離不棄,不要離開這個差別,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選來選去就有取捨,有取捨就不能如義,諸法如義就是如來。諸法是多的意思,如義是一的意思,就是不一也不異。所以我們在二六時中,我們要看到所有的法,法隨心轉,不要被法所轉。所以,一切法在動,心不動故,心如如不動,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心是如如不動。為什麼不動呢?諸法如義。所以呢,我們常常觀察自己做任何一件事情,諸法如義,超越自我,就是沒有一個我執。

前面講: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得」就是無得之得,沒有得的這個得,叫做真得。這是破我們的所謂的有得的心,這個「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呢,不離名字,叫做諸法,叫做離名說相,沒有名字說相,無取無舍。

常福法師對諸法如義及大三昧定的體驗

諸法如義,平等的並不是我們的那個念啊,是在這個世界上面,你吃飯穿衣睡覺,包括我們做佛事上殿,這個性遍一切處,這個性的本體,並不是說我能見到那個性,這個念還沒有離念,要離開我這個念的性,那個性才是真正的我啊,那個才叫做如是覺如是名如是修如是法相應。這樣的才是叫如是覺,這個覺是究竟之覺,不管你是悟者不悟者,這裡面沒有什麼悟和不悟,所謂能悟所悟之智,還有所智之得,這個智還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悟和不悟的體,這個才是叫真悟,才名為悟了,那個是超越聖凡一念覺故。聖凡沒有,是一念覺,覺就是識體,然後認性為體,不認假象,一定要知道這是假。我們識假者,了解這個性的時候,這個離念的體,認為一切眾生性是我本性,這叫做不一,法界叫不異,不一不異即如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常常用這樣的心住著,你發現你自己啊,內在有一種強大的凝固力,它自己本身俱足了大三昧定,安住在你自己一念覺性裡面,然後你自己慢慢超越了,有一個超越的體現,你自己現在觀察就可以觀察到,你猛然離開了自己,發現諸法如義,諸法的實相,諸法不一不異的體。不一是諸法,不異就是我的自性,自性遍一切處,諸法在一切處,一切處諸法如義就是一體,這個就是我的真如,這就是我的大覺,這就是我的無為,這就是我的實相,法界的實相,宇宙的實相。你行住坐卧安在那個體裡面,你一出門發現盡虛空遍法界大三昧攝取世界,你說感到這個世界有強大的定力,強大的能量,含攝了你自己,在一念覺裡面,你現在就可以感受到。心是非常非常的細,定力非常的強大,這種東西生起來以後,有很大的力量。在二六時中,就是說你吃飯穿衣睡覺走路,你心定在那個地方。如果你閉關,這個就是關,叫初關。如果你得到這個東西以後,你出關閉關皆同一如,你在關里也好不在關里也好,沒有關可閉。一切諸法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即真如故,安住真如即是實相,此實相即是無為,無為即是真如。這一念住的時候,你感覺到真正是叫無事道人,天天在做事,沒有事情可做。因為不一,在做,不異,沒有做,所以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就是說,吃飯穿衣睡覺,無非般若,沒有一個吃飯穿衣睡覺的人,因為你不異啊,不異一切諸法,吃飯就是睡覺,睡覺就是走路,你把吃飯穿衣睡覺變成大同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會到此意?

釋迦牟尼佛講法啊,為什麼過去禪宗大德堵住你的話頭,不要你開口呢?什麼是佛法?剛剛一開口,一棒子打過去。又問什麼是佛法?剛剛一開口,又一棒子打過去。他要你說什麼?就是要你把那個東西顯現出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剎那時間顯現出來,那就沒有話說了。

如何從法界從佛陀處得到最究竟的受用?信就可以?

你會於此意,我現在講話和你坐在那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呢?我現在講話和你聽法是叫不一,叫諸法。不異呢,它體是一個,你發現跟我同體的那一剎那,你心會到的時候啊,這是我們的實相,你一定能會得到。就像你手本來就是你手,你怎麼會拿不到你的手呢?如果那個手不是你的手,你要抓那個手一定抓不到。因為這個手在實相上就是你的手,你一定能抓到,你要堅信不疑。除非你不信如來,不信因果。相信實相一定是跟我們當下這一念相應的。但是你在相應的那一剎那,實相會顯現出來,這是你信佛的那一剎那,不可思議的境界就顯現出來了。為什麼呢?無始以來不信佛(不受用)的原因,就因為你不跟它相應,或者懷疑。釋迦牟尼佛不誑語不異語,不會欺騙我們,那我們現在這個實相一定是假的。就像我用竹籃打水一樣,都是空的。唯有此一念跟實相相應,你不要懷疑你這一念。這一念相應的時候,一定有不可思議境界顯現,此是真故,不會虛設。爭名奪利都是虛設,都會給你帶來煩惱,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會給你帶來煩惱,不實故,不是真實的。此真實,只要你稍微修一下,你就會跟它相應,你不修它不能相應啊。相應跟真實相應啊。你不是要找媽媽嗎?因為我們心中還有懷疑,認為不是媽媽,所以你不願意修啊。你只要跟媽媽相應,你這一念確實就是媽媽了,一定會得到感應的。所以呢,你這一念相應的一剎那,它就不可思議,你就會感受到,世界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在擾自己,其實你這一念相應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取惡取善,無非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空取相。本來我的性是空性,不一裡面是空的,此空非有啊,此空能舍一切相,一切相體即空。在你舍取的時候,一切相體都在裡面了。看諸相即知空,空有不二,即是我自性,即是我大覺,即是我實相,即是我真如,你就在這個體裡面安住著,不可思議境界。

所以,人不明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分別想,眾生的妄想,沒有修行之前,你是你我是我,看得很現實。修行過程之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山是空性故,不一不異故。後來修到成熟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捻手即來。你出了三關就不可思議了。我們初關還沒有過怎麼過三關呢?所以初關要知道諸法如義,你現在聞到這一剎那,就是初關。然後你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就在二關裡面了。再出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吃飯穿衣睡覺,搬柴運水無非是道,這個時候你無處不在道裡面,那個才是大自在,大清涼,大快樂,大安心,那個才是叫做修道啊!你才感覺到我在修道了,感覺出來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之中。所以呢,要把這個諸法如義要搞懂,把金剛經搞懂。

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修行啊變成一個戲論,玩一玩吃吃喝喝。我們現在在末法時代,現在的佛法是什麼佛法,都是做生意,做交易我們這個地方還是有一點實相。雖然我們沒有沿海一帶那麼富裕。在北京就不一樣的,北京當幹部和老百姓是不一樣的,越往上面走越空洞,但是越認為自己了不起。其實啊,我師父講得很清楚,他說我們這些土和尚實實在在,那些洋和尚就是空洞而已,他講話比你會講,講得天花亂墜的,其實與實相不相應。你覺得他很有修行一樣的,那我們什麼都不懂卻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我們是在最低層。最低層其實是最實在的時候,所以不要輕看我們現在這個最實在的修行。為什麼過去的出家人在深山老林里,或者在苦的地方呢,越是苦的地方越是感受到佛法的珍貴。江西這邊寺廟為什麼大家修行呢?因為沒有名啊,沒有利啊,沒有色好看的東西。有這些東西襯著以後呢,他說的就頭頭是道。這些說法,包括我現在在說,都是天花亂墜的,如果我不如法,心裡沒有一個實在的體在修行,那我說法沒有用,說得再好也沒有用。這個說法不光我能說,很多人都能說,說法的人多的很,但是有幾個人真正解脫呢?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不要輕看我們現在當下,我們現在窮和尚土和尚正好跟實相相應的這個體。所以把這個當下一定要照顧好。所以在平淡中才能顯出道來。現在的音樂會啊,好像在弘法,其實在凡夫體裡面,出來以後看他內在有什麼東西呢?有的人什麼都會講,但是確實肚子里一點東西都沒有,因為他不能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實在是離相離念的體,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才能夠進入真實體。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面諸法如義,若有人言,是前面講的,如來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不與我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還有一個「得」字嗎?因為這個「得」字,不是還是有念嗎?這裡面他解釋,若有人言,很細的去解釋,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者無所來無所去,無取無舍,為什麼加個「得」字呢?那是眾生之言,「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眾生以為得,破他這個「得」之見,就是離念。「須菩提,實無有法」,實無有法就是無得之意,無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可得啊。得而無得,無得而得,所以呢,這個無得呢,是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得,實在是沒有得的得。所以呢,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是中無實無虛,這裡破眾生的知見。須菩提馬上就問,既然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不是破了因果了嗎?你想一想,如來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須菩提就問啊,那釋迦牟尼佛成佛,都空掉了,念也空了,法也空了,那我們現在就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樣子了?這個是破微細的念。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實無虛,與是中無實無虛,無實就是無住體、無念體,無虛就是法界體。就是說啊,如來真實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體是真實的,真實語。因為眾生不了解實相故,叫無實無虛。無實是如來真實之覺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眾生轉到覺的一剎那的覺念。你悟到這一剎那的時候,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家用覺性來仔細觀照一下。

佛陀為什麼用「舍妄對治我們的迷,舍相舍念對治我們的執著」呢?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的時候,實在是並不是在講法,是在堵住眾生的念頭。我們迷的時候他叫我們舍妄,在我們執著的時候還是叫我們舍相舍念。只有舍相舍念是名真覺,跟真如相應。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我們迷,在聞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那一剎那,你的真如覺性就出來了,就跟真如相應,跟實相相應。這個法界的實相,如果你不覺,你不覺悟,你這個實相就不叫真如,那叫做妄生,就是六道輪迴。如果我們不生這一念覺念,那就六道輪迴,而六道輪迴是妄有,就像水裡的月亮一樣。眾生取妄念,好比水攝月。大海、所有的江河,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攝千江,千江月實一月,就是說,所有的眾生的月都是一個月,眾生由一心中顯,哪一個眾生不是從一佛性裡面顯出來呢?哪一個眾生又不是佛顯現出來呢?所以眾生如水裡面的月亮一樣互攝,眾生迷了執相為體,不知月故,有分別差別相。但是這種差別相是妄見,是我們的妄見,事實上是一個月,只是不了知而已。一旦覺悟了,所有的月都變成這個月。你覺悟了一月印千江月的時候,哪一個眾生又不是佛呢?當你悟到這個月的時候,這個叫做真如。一相現萬相,不一亦不異。不一就是諸法,很多月亮,因為眾生不一樣。不異,就是一個月亮。你悟到了法就不一不異。不一不異是如來,是實相。但是悟到的那一剎那,你覺了以後叫真如,也叫做無為,就是我們眾生從佛性中生出來一樣的。

只要你抓世間的東西,一定皈依了煩惱的體。

無實者,覺性空寂是無實。如果你在這個法界裡面,不認為這個世界沒有實,就是一月,就是一覺性里出來,都是我一個心出來,一個自性裡面出來的,叫做無實。什麼叫無虛呢?覺性圓彰,覺性裡面的光明就是圓明,你看法界都是我們覺性裡面的一個光明,叫圓明,所以叫無虛。無虛就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到的這個實體。在這個世界有實有虛,如果你不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沒有大覺現前,那就有實有虛。什麼叫有實呢?不了自性故,執著於相,一念之差別啊。實性者平等故,無實就是覺性空寂,你就寂滅了,那個就是法性。一但無虛就是法界,就是實實在在的看到這個光明照耀,一切眾生含在上面,就是眾生即佛,佛即眾生,是不二的,叫做無實無虛。你一旦迷了,失去覺性,空寂不能現前,你遠離了,你這個無住體就是有住裡面了,失去月亮抓住水月。水裡的月亮是生滅的,是有住體。只要你抓住世間的東西,都屬於是煩惱體。我們現在抓住世間所有的東西,都屬於是有住體,而這個有住呢,叫做有實。你有實必有虛,你看到這個世界必生煩惱,虛就叫做六道輪迴。你無實它必定無虛,無實者照而常寂,無虛者寂而常照。楞嚴經裡面有的。

什麼叫無虛?照就是外面的相,在我們念頭裡面的哪個象,裡面看到的時候,常常是寂的,我你他遇照常寂,就是說看到大千世界,立即就寂滅了,為什麼呢?這叫做無實;如果你不能常照,不能夠寂滅,就不叫無實;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在寂滅裡面常常照,一切諸法平等故,常照就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是一樣的,叫雙遮雙照;其實叫福慧具足,大福大慧就顯現出來了;後面會講的,所以這一念心寂照同時,不可能有差距的,其實在我們目前講,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叫常寂,一相三昧叫常照。「一法不生,實無有法,故無實」,一法在不生裡頭,一切法不生一念,為什麼呢?一切法是我常寂之體,一法不生;我們現在妄想生起來的時候,當下就妄,生即覺,妄不障性,我們的妄想並不障礙我們的性;妄想出來一照,一寂即滅,寂住的時候,雖然有妄想在哪裡,昨天明天今天所有的都叫妄想,在妄想常寂當中,就不叫妄想了,所以呢隨處不住啊;此妄,你了知實相就不住,不是說你不動念頭,坐在哪裡不動了,吃飯穿衣睡覺,還在動,知道吧。你一天到晚吃飯、走路、睡覺;但是呢常在定中,在寂滅裡邊;並不是說要叫你在哪個地方什麼都不念了,那是錯誤的;哪個不念是在你心上不念,還有不念住呢?是在無住而住,就是說,法界裡面寂滅了,哪個叫做無住而住,如果你要是坐在哪裡不動,什麼都不想,誰都做不到;而且跟般若也是不相應的;就是說你坐在哪裡不動,什麼都不想,然後見法就生心,那不是具生煩惱嗎?見境生相,你不是境上煩惱嗎?境上四相,心上四相具足了,那不是徹底的大凡夫嗎?

在相上建立常寂還是在心上建立常寂?

為什麼在末法時代一念般若,能超越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用身口意種種布施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呢?為什麼要聞般若啊?聞般若這個力量令我們在法上得到解脫故;其實它叫信門;它也是信;持金剛經說難呢,是你不用一念心,說易呢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不是叫我們坐在禪定裡面,是叫我們在相上面常寂;並不是在心上面常寂;是在相上面建立常寂,那你吃飯穿衣睡覺才能顯得自在;如果克制身心,綁著自己的心,我定著不動,啊!時間久了之後,你就會累啊;那個叫做難行道了;不但叫難行道還有我住相生呢?住相就是內裡面有四相生出來,有住啊;相裡面寂照的體,可以看出來,如來體相上常寂,寂上常相,雙遮雙照,寂照同時,這裡面顯自在相,顯安樂相,顯無為相,顯無人相,你看無為相,在一切外無為,無緣相:在一切處不攀緣,當體就是;

不攀緣的要意真意實意?怎樣達到無緣清凈?此世界「如何能常常以此無緣清凈心安住」?

我們吃飯穿衣睡覺,不攀緣,不攀緣舍離煩惱故;不攀緣舍除六道輪迴故;不攀緣你就舍除你無始以來六道輪迴生死的有住心;只要你不攀緣就可以;不攀緣你發現很清凈;只有不攀緣才有清凈啊;你想一想,在當下你有任何一念攀緣就是煩惱啊,只要稍微動出一念攀緣就是煩惱。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任何動念攀緣的時候,就生煩惱。所以呢在一切處不攀緣是無緣相;在凈土宗里不是講嗎:唯觀無緣,是謂正見;以無緣光才能進入正見;以有緣光即謂邪見;在十往生論裡面不是講嗎:唯觀無緣。在一切處唯觀無緣體;寂照體;大家聽了這個話就知道,聞般若就是開無為之心,聞般若是開無緣之心,無緣得清凈故,無為得無事故,無事心安故,沒有緣沒有攀緣體,他就清凈啊;有清凈有無事,清凈無事,為什麼叫無事僧人呢?我們一出家第一天……,我們出家不了此道,要學會無緣清凈;這就是我們出家的本份;我們要荷擔如來家業,怎麼荷擔如來家業?就要無緣清凈;無事無緣,這個體;一旦你明了了,真是無事啊;所以在這個世界,常常以這種心安住;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六)上
《金剛三昧經》作者辨(徐文明)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六頁)
金剛經集注[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閑聊金剛經——開 經 偈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