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譯《論語》 張玉卿(金 池)

張玉卿(金池): 張玉卿,筆名金池(成語「金城湯池」的縮寫),山東曲阜人,孔子第73代外孫(母親孔憲英),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語文教學20年(編寫初高中語文教參18冊),研究孔子文化14年(編寫《論語》系列叢書20種),孔子研究院特邀研究員、(院址在曲阜,本人定居北京)曲阜市孔子學會名譽會長、2007年世界儒學大會發起國際會議中國代表、2008年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中國代表,致力於研究和寫作,從1990年至今已出版著作近100部,約1000萬字,全國發行。主要研究成果:文化教育類學術性專著、知識性編著主要有《初中語文課堂同步》(與周福文先生合著)、《高中語文教學手冊》、《高中語文系統導析》、《語文學習與記憶法》(與包軍先生合著)等24種。倫理道德教育類知識性編著、文言文譯著主要有《大學生道德修養讀本》(中宣部、團中央、教育部有關司局組織編寫,主筆)、《職工思想道德修養讀本》(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六部委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編寫,主筆)、《道德箴言600問》、《道德箴言選譯》、《道德箴言集錦》、《中華德育歌》(新「三字經」)、《中華誠信歌》(新「四字經」)、《八榮八恥賦》(新「四字經」)、《道德箴言錄》、《〈論語〉新譯》、《〈論語〉譯註新舊對照100例》、《〈論語〉通假字200例》、《〈論語〉原文譯文新編》、《〈論語〉漢英對譯新編》、《千古十謎話孔子》、《至聖先師——孔子》等32種(《孔學概論》、《孔子哲學》正在編寫中)。與其它同志組編愛國主義教育知識叢書《愛我中華愛我北京》、《愛我中華愛我山東》、《愛我中華愛我雲南》、《愛我中華愛我台灣》、《愛我中華愛我曲阜》等20餘種,分別由九州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遼寧大學出版社、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新華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出於責任感和使命感,會同百位專家教授歷時14年編寫的創新之作——《〈論語〉新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於2005年9月出版(2007年8月第3次印刷),《〈論語〉譯註新舊對照100例》由世界知識出版社於2008年8月出版,匡正了2000多年來對《論語》的誤讀、誤解、誤譯、誤導、誤傳,捋清了種種《論語》注本和譯本中,哪些是封建糟粕,哪些不是封建糟粕,哪些是孔子思想,哪些不是孔子思想,解開了迷惑困擾人類2000多年的100多個謎團,使《論語》恢復了本來面目,對凈化、充實和豐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寶庫,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寶庫,乃至世界文化寶庫,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國家領導同志、知名學者和廣大讀者的好評。

《論語》中孔子說的「女」和「女子」不指「女人」

(發表於《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論語〉新譯》主編 金 池

對《論語·陽貨》中的「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一章,諸多文言譯本都把其中的「女子」譯為「女人」,有的譯為「只有婦女和小人是很難養活和對付的,對他們近了就會無禮,對他們遠了就會怨恨。」有的譯為「只有女人和小人難於和他們相處。親近了,他們會不恭順;疏遠了,他們會怨恨你。」有的譯為「唯獨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供養的,親近他們,就會不禮貌;疏遠他們,就發怨言。」還有的譯為「只有女人和小孩是不好養活的,近了就會無禮,遠了就會怨恨。」說這就是孔子「歧視婦女」、「辱罵婦女」、鼓吹「男尊女卑」的罪證。這種說法是否符合歷史真實呢?請看下面的分析。

第一,從情理上看。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艱難,是母親身負千斤,日夜操勞,一手把他和同父異母的殘疾哥哥撫養成人的。孔子長到十九歲,母親給他娶親。其妻十分賢惠。就在孔子二十四歲那年(一說孔子十六七歲喪母),早年孀居、含辛茹苦的母親竟然一病不起,與世長辭。一心想反哺相報讓母親享享清福的孔子和賢淑媳婦亓官氏的孝心卻永遠無法得以實現了。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孔子的悲痛,簡直難以言喻。後來,凡是別人家有喪事,孔子前往弔唁,由於見場思親,心中悲傷,人家招待他吃飯,往往食不下咽;回家以後,仍然一直悶悶不樂,唱不出歌來。孔子就是這麼一個富有情感的人。

正是由於孔子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一直是在慈母和婚後的賢妻身邊度過的,特別是年輕孀居的母親——顏征在,孤苦伶仃,葬夫養子,克勤克儉的一言一行,一直使至善至孝的孔子永遠難以忘懷。因此他時時刻刻不忘母恩和妻情,呼籲人們要敬母愛母,倡導從物質上精神上好好孝敬父母,乃至主張為故去的父母「守喪三年」。恐怕這與他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痛苦經歷,以及個人品德不無關係。試想,這樣一位至賢至明的聖人,他會一反常態,忽然干出「歧視婦女」、「辱罵婦女」、鼓吹「男尊女卑」那種違情悖理的事情來嗎?他會無緣無故地連自己的女性先人……祖母、外祖母、慈母,以及賢妻和女兒都一塊辱罵嗎?不會。因此,那種無中生有,說什麼「男尊女卑」的禍根就出在孔子身上的謊言,均不可信。

第二,從常識上看。據考證,孔子在《論語》中共說了十八個「女」。實際上這十八個「女」都是「通假字」,都通「汝」,都讀「rǔ」,都不指「女人」,都是代詞。比如「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論語·八佾》)譯為「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勸阻他嗎?』」這裡的「女」通「汝」,讀「rǔ」,譯為「你」,是個代詞。再如「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譯為「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這裡的「女」通「汝」,讀「rǔ」,譯為「你」,是個代詞。又如「碩鼠碩鼠,三歲貫女。」(《詩經·碩鼠》)譯為「大老鼠呀大老鼠,伺候你們這麼多年。」這裡的「女」也通「汝」,讀「rǔ」,譯為「你們」,是個代詞。由此可見,忽視春秋時期文言詞語的「通假」用法,誤讀、誤解、誤譯「女子」(汝子,rǔzǐ)為「女人」,是孔夫子蒙受兩千多年不白之冤的主要根源。

第三,從分工上看。春秋時期指「女人」的詞是有分工的。(一)春秋時期,「子」,既可以用來指男子,又可以用來指女子。比如「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譯為「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裡的「子」譯為「女兒」,是個名詞。由此判斷,春秋文言中如果出現「妻子」這個詞語,用現在的話說指的是「妻子」和「孩子」二人以上的親人,並非現代文里所指的「妻子」一人。這是文言文中單音詞居多的一個特點。(二)「女」有時特指未婚的「姑娘」。比如「窈窕淑女」。(《詩經·周南》)譯為「文靜美麗的姑娘」。這裡的「女」,譯為「姑娘」,是個名詞。《論語·微子》中記載的(不是孔子說的)「齊人歸女樂」中的「女樂」,指的就是「由八十名美麗姑娘組成的歌舞樂隊」,而不是「由八十名健壯小伙組成的歌舞樂隊」。(三)「婦」、「婦人」是用來指已婚女性的。比如「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論語·泰伯》)譯為「有一位是婦女,另外還有九個男人而已」。這裡的「婦人」指的是已婚的婦女、女人。可見,弄清楚春秋時期以及《論語》中對「子」、「女」、「婦」的定位和分工,就不會把「唯女(汝)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的「女子」(汝子),當作現代漢語里的名詞「女子」、「女人」、「婦女」來理解和翻譯了。

第四,從構詞上看。孔子所說的「女子」(「汝」:你們。「子」:弟子。兩個詞)與現代文中的「女子」構詞方式不同,列式對比可知:

孔子說的—→女(代詞)+子(名詞)=片語(短語,兩個詞)

現代用的—→女(實詞素)+子(虛詞素)=詞(合成詞,一個詞)

由此可見,拿現代漢語中的合成詞「女子」(一個詞),套兩千多年前孔子所使用的文言片語「女子」(汝子,兩個詞)失之偏頗。

第五,從背景上看。

其一,在家裡,孔子不會辱罵自己慈愛的母親、相愛的夫人和疼愛的女兒。

其二,在家鄉,孔子對鄉人恭恭敬敬、和藹可親,不可能辱罵鄉里的女人。

其三,在朝廷,當時魯國官府沒有女官,沒有場合、機會和理由辱罵女人。

其四,在學校,據說當時學校里沒有女性,同樣沒有機會和理由辱罵女人。

其五,在國外,孔子和他的幾個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除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約見孔子一次外,接待他的都是男性國君或男性大夫,同樣沒有場合、機會和理由辱罵女人。倘若孔子辱罵的是衛國國君夫人南子,那麼,他會指名道姓地辱罵南子,而不會把有血緣關係的、沒血緣關係的、中國的、外國的、死去的、活著的所有「女人」都罵個遍。再說,儘管南子名聲不大好,孔子到了衛國也不可能辱罵她,因為那樣會失去對衛國起碼的禮節,會失去對衛國國君起碼的禮節,非禮之事非孔子所能為。

其六,據《論語·先進》記載:「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這是說剛入學的時候,學生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粗魯。面對愚直遲鈍、偏激過火、粗魯不遜、多嘴快舌、搗亂起鬨的幾個學生,孔子作為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培養他們謙虛謹慎、嚴謹治學的品德,這是正常的事。孔子明明是在學校里批評學生,怎麼會突然罵起與之聯繫甚少的女人來呢?

實際上,生活中的孔子是一位主張「人人平等」的先師。他的「泛愛眾」(《論語·學而》),即「廣泛地友愛眾人」就是明證。事實上,孔子不但未曾歧視女人,未曾辱罵女人,恰恰相反,在家裡他是一位敬母愛妻的模範,在外頭他是一位尊重婦女的典範 。綜合起來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的正確譯法是——「唯有你們幾個學生和小人一樣是難以教養的,要是傳授給你們淺近的知識,就不謙虛 ;要是傳授給你們深遠的道理 ,就埋怨 。 」這樣翻譯不但合乎孔子生活的背景、職務和身份,而且合乎人物的境界、精神和品格。這個新觀點一提出來,很快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於二零零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舉辦的「全球聯合祭孔」開幕式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總代表青島泰之先生向世界宣布——「孔子一向主張性別平等」。這對佔世界人口一半的三十億女性同胞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正事、好事、大事。這對凈化、充實和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寶庫,乃至世界文化寶庫,對清除迷惑誤導人類兩千多年的封建殘餘,對客觀公正地評價,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真正從人身、人權、人格、人生、人事、人際、人文上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真正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追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那麼,把婦女擺在被支配被壓迫地位的「夫為妻綱」是誰提出來的呢?考證表明是西漢「鴻儒」董仲舒提出來的,與孔子無關。那麼,束縛、壓迫、殘害婦女的「三從四德」,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去人慾,存天理」,以及派生出來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意識、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又是誰提出來的呢?考證表明是南宋「大儒」朱熹等人提出來的,與孔子無關。由此可見,「後世儒家」誤讀、誤解、誤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不但誣害了儒家創始人孔子,而且殘害了無計其數的婦女。由此可見,把別人炮製封建糟粕加在孔子身上,再一再二地拿孔子開刀,是不科學,不公正,不合適的。像這樣誤讀、誤解、誤譯《論語》的例子還有一百多處,這裡從略,詳見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論語〉新譯》和世界知識出版社於2008年8月出版的《〈論語〉譯註新舊對照100例》。

2008年11月於北京

學而第一

【原文】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通「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六藝』而且及時複習演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嗎?人家不知道自己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通「悌」)而好(hào)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hào)犯上而好(hào)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通「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yú,通「歟」,句尾的「與」皆同)!」

【譯文】有子說:「做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而喜愛犯上的,少啊;不喜愛犯上而喜愛作亂的,沒有這樣的人。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做人治國的道理就有了。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這是仁愛的根本啊!」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鮮(xiǎn)矣仁。」

【譯文】孔子說:「裝出花言巧語和顏悅色的人,是少有仁德的。」

【原文】1·4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yǔ)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有沒有不忠實的地方呢?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複習演習過了呢?」

【原文】1·5子曰:「道(dǎo,通「導」)千乘(shèng)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恭敬從事而取信於民,要節約財用而愛惜於民,徵用勞力要不違農時而不誤於民。」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tì,通「悌」),謹而信,汎(fàn,「泛」的異體)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門就要尊重兄長,為人謹慎而有信用,廣泛地友愛眾人,並親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要是踐行了道德規範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詩》、《書》等文化知識。」

【原文】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yǔ)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向賢人看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侍奉父母,能竭盡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即使說沒有學習過『六藝』,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的。」

【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dàn)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要是不莊重,就沒有威嚴;要是學習了《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和技藝,就不會固陋不化;主動接近忠信的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要是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念祭祀遠離人世的祖先,這樣民眾的德行就會趨向仁厚了。」

【原文】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yú),抑與(yǔ)之與(yú)?」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yú)?」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一定聽聞該國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人家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臉色溫和、心地善良、舉止恭敬、語言簡約、待人謙讓,所以得到這種禮遇。老師的這種禮遇可以說是求得的,大概在求得的方法方面不同於別人求得的方法吧?」

【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mò),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看一個人,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他的行為;多年不改變父親指引的正道,可以叫做孝了。」

【原文】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wéi)貴。先王之道,斯為(wéi)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好就好在這裡。但是小事大事都遷就和,有的地方就行不通。只知道和可貴而遷就和,不用禮來調節和,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fù,「復」的異體)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講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做符合於禮的事才能遠離恥辱;遵循義禮言行交際就不會背離自己的親人,義禮也就可以代代相傳了。」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hào)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在飲食方面不要貪圖吃喝,在生活方面不要貪圖享樂,做事勤快而說話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並且使自己的行為端正。這樣可以叫做好學的了。」

【原文】1·15子貢曰:「貧而無諂(chǎn),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lè),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yú)?」子曰:「賜也,始可與(yǔ)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奢,怎麼樣?」孔子說:「可以呀,但是不如貧窮而仍然快樂,富有而喜愛禮節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既切之又磋之,既琢之又磨之一樣,精益求精』,大概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現在可以跟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把前面的道理告訴你你就可以領悟後面的道理了。」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第一種譯法)

【譯文】孔子說:「只要德才兼備就不擔心人家不知道自己,擔心自己德才不備不被人家知道。」(第二種譯法)

【原文】2·1子曰:「為(wéi)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gǒng,通「拱」)之。」

【譯文】孔子說:「用道德教化治理國家,像北極星一樣,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環繞著它。」

【原文】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概括它,說:『思想上沒有邪念』。」

【原文】2·3子曰:「道(dǎo,通「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dǎo,通「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行政命令治理民眾,用刑律懲罰他們,他們中的某些人為免受懲罰還會偷偷幹壞事,而且沒有羞恥之心;用德引導民眾,用禮規範他們,他們不但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有好品格了。」

【原文】2·4子曰:「吾十有(yòu,通「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做人學文化學技藝,三十歲奠定了立業的基礎,四十歲能在是非面前不迷惑,五十歲能了解規律性的東西,六十歲能對聽到的東西領會貫通,七十歲隨著心裡想的事情做,都不會逾越道德規範。」

【原文】2·5孟懿(yì)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yù),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樊遲為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樊遲問:「說的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按照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按照禮安葬他們,按照禮祭祀他們。」

【原文】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原文】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說什麼能養活父母就行了。甚至對於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按禮孝敬父母,那和飼養狗馬憑什麼區別呢?」

【原文】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nán),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兒女臉色難看,僅僅有事情兒女幫父母做,有酒飯讓父母吃喝,難道因為這個是孝嗎?」

【原文】2·9子曰:「吾與(yǔ)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xǐng)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文】孔子說:「我從早到晚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不同的意見,好像愚笨。事後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對我的話也足以可以發揮,可見顏回也不愚笨。」

【原文】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sōu)哉?」

【譯文】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看他以往的言行,觀察他經由的途徑,考察他安心於什麼。誰能隱藏得了呢?誰能隱藏得了呢?」

【原文】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便能獲得新的知識、認識和體會,憑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樣固定不變(用途單一)。」

【原文】2·13子 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如何做君子。孔子說:「首先行動起來,別的話語都隨從在它的後面。」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合群。」

【原文】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通「惘」);思而不學,則殆(dài)。」

【譯文】孔子說:「要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惘然無所得;要是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偏邪無所益。」

【原文】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孔子說:「致力研究偏離正道的邪說,這種害人害己的事情也應該停止了。」

【原文】2·17子曰:「由!誨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為(wéi)知之,不知為(wéi)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呀!教誨你的話,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呢。」

【原文】2·18子張學干祿(lù)。子曰:「多聞闕(quē,通「缺」)疑,慎言其餘,則寡尤(yóu);多見闕(quē,通「缺」)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學習怎樣求得祿位。孔子說:「如果對於不知道或有疑問的事情多聽一聽,對於知道的事情謹慎地說,就會減少過失;如果對於沒有把握或有危險的事情多看一看,對於有把握又沒有危險的事情謹慎地做,就會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行為少後悔,祿位就在其中了。」

【原文】2·19哀公問曰:「何為(wéi),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通「措」)諸枉,則民服;舉枉,錯(通「措」)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魯哀公問道:「怎樣做,就會使民眾信服?」孔子回答說:「要是推選正直的人,處置邪惡的人,民眾就會信服;要是推選邪惡的人,處置正直的人,民眾就不會信服。」

【原文】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譯文】季康子問:「使民眾恭敬、忠誠而又努力向善,對此怎麼辦?」孔子說:「你對待民眾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就會對你恭敬;你像孝敬父母慈愛子女那樣對待民眾,他們就會對你忠誠;你表彰善良的人教化不善良的人,民眾就會努力向善了。」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wéi)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wéi)政。奚其為為(wéiwéi)政?」

【譯文】有人告訴孔子說:「你為什麼不當官參與政事呢?」孔子說:「《尚書》上說:『把思考孝敬父母的孝,把思考友愛兄弟的愛,施用在有關政事上』,這也是參與政事了。為什麼一定當官才算參與政事呢?」

【原文】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憑什麼可以立足。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憑什麼行走呢?」

【原文】2·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子張問:「十代的禮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代繼承夏代的禮,減少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西周繼承商代的禮,減少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其間有人繼承西周的禮,其內容即使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chǎn)也。見義不為(wéi),無勇也。」

【譯文】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對象而祭祀它,這就是諂媚。看見符合正義的事情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

【原文】3·1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評論季氏:「他用八八六十四人的編隊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容忍的呢?」

【原文】3·2三家者以《雍》(yōng)徹(chè,通「撤」)。子曰:「『相維(通「唯」)辟(pì)公,天子穆穆(mùmù)』。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祀祖先完畢的時候用《雍》詩伴唱撤去祭品。孔子說:「《雍》詩上說的是『助祭的唯有諸侯,主祭的是端莊肅穆的天子』。這樣的詩句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上呢?」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yuè)何?」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行禮有什麼用呢?一個人沒有仁德,奏樂有什麼用呢?」

【原文】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yǔqí)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譯文】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你提的問題意義重大呀!就禮節儀式來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來說,與其在禮節儀式上做得完備,不如心裡悲哀。」

【原文】3·5子曰:「夷狄(yídí)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wú,通「無」)也。」

【譯文】孔子說:「夷狄那個地方有君主,比不上諸夏這個地方沒有君主。」(第一種譯法)

孔子說:「即使有禮樂文明傳統的諸夏沒有君主,也比有君主而沒有禮樂文明傳統的夷狄要好。」(第二種譯法)

【原文】3·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rǔ,通「汝」)弗能救與(yú)?」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céng)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文】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詢問冉有說:「你不能勸阻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哎呀!難道說去祭祀泰山的那個人還不如普通人林放知禮嗎?」

【原文】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yī)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爭奪的事情。如果有的話一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射箭雙方也是相互作揖彼此謙讓而後上場,走下場來而後又相互敬酒祝賀。大概這就是君子爭奪的事情吧?」

【原文】3·8子夏問曰:「『巧笑倩(qiàn)兮(xī),美目盼兮,素以為絢(xuàn)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yǔ)言《詩》已矣。」

【譯文】子夏問道:「『乖巧的笑容真好看呀,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呀,好像白色的質地上畫著圖畫啊!』說的什麼意思?」孔子說:「先有白色質地然後畫畫。」子夏說:「人們是不是先有仁德思想然後才能實行禮義呢?」孔子說:「領會我思想的人就數卜商了,現在可以跟你討論《詩經》了。」

【原文】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qǐ)不足徵(zhēng)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譯文】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說出它的內容,但是它的後代杞人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代的禮,我能說出它的內容,但是它的後代宋人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與殷禮的人不充足的緣故。如果充足,我的話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原文】3·10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孔子說:「行天子五年一次大祭的儀式,自從完結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想觀看禘的儀式了。」

【原文】3·11或問禘(dì)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zhì,通「置)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有人詢問禘的道理。孔子說:「我不知道。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對於治理天下,大概就像把東西擺放這裡一樣容易吧?」孔一面說一面指著自己的手掌。

【原文】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yù)祭,如不祭。」

【譯文】祭祀祖先,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樣;祭祀神明,好像神明真的在面前一樣。孔子說:「我不參加祭祀,好像沒有祭祀一樣。」

【原文】3·13王孫賈(gǔ)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天:天道,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指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無所禱(dǎo)也。」

【譯文】王孫賈問道:「『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說的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違反於天道,就沒有祈禱的地方了。」

【原文】3·14子曰:「周監(jiàn,通「鑒」)於二代。鬱郁(yùyù)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孔子說:「西周的禮樂文明是借鑒於夏、商二代的禮樂文明建立起來的。它的文化多麼豐富隆盛啊!我遵從西周的禮樂文明。」

【原文】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孔子進入周公廟,每件事情都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知道禮呢?他進入周公廟,每件事情都問。」孔子聽見這話,說:「這就是禮呀。」

【原文】3·16子曰:「射不主皮,為(wèi)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孔子說:「射箭比賽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類別,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原文】3·17子貢欲去告朔(shuò)之餼(xì)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子貢想廢掉諸侯每月初一用活羊祭祖這一規定。孔子說:「端木賜呀!你愛惜那隻羊,我愛惜那個禮啊!」

【原文】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孔子說:「侍奉君主盡到臣下應盡的禮這是本分,有人還以為這是討好君主呢。」

【原文】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魯定公問:「君使用臣,臣侍奉君,對此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君使用臣要以禮相待,臣侍奉君要忠於職守。」

【原文】3·20子曰:「《關雎》(j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放縱,哀婉而不悲傷。」

【原文】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lì),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jiù)。」

【譯文】魯哀公向宰我詢問供奉土地神的牌位該用什麼木料。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又說:用栗木的意思據說是『使老百姓戰慄』。」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情,說:「形成的事情不用說了,完成的事情不必勸了,過去的事情不要再責備了。」

【原文】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wèi)兩君之好(hǎo)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狹小呀!」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收取市租的家院,管理家事的官員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算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既然這樣,管仲知禮嗎?」孔子說:「諸侯家裡設立照壁,管仲家裡也設立照壁。諸侯國國君為了和別國國君交好相會飲宴設有坫台供回放禮器酒器使用,管仲家裡也設有坫台。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原文】3·23子語(yù)魯大(tài,通「太」)師樂(yuè),曰:「樂(yuè)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zòn,通「縱」)之,純如也,皦(jiǎo)如也,繹(yì)如也。以成。」

【譯文】孔子告訴魯國樂官演奏音樂的道理,說:「演奏音樂的規律是可以掌握的:開始演奏時,要整齊合乎音律;展開以後,音調要純正和諧,音節分明,悠揚悅耳而又連綿不斷,然後結束。這樣就可以完成一部樂章了。」

【原文】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duó)。」

【譯文】儀地的邊防官請求拜見孔子,說:「凡是君子來到這個地方,我沒有不得見面的。」孔子應隨從學生的介紹接見了他。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何必害怕沒有事做呢?天下離開正軌,已經很久了。社會將要以夫子為聖人喚醒民眾。」

【原文】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思想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思想內容卻差一些。」

【原文】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孔子說:「身居上位的人對人不寬厚,舉行禮儀時不恭敬,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樣的人叫我用什麼眼光看他呢?」

【原文】4·1子曰:「里仁為(wéi)美。擇不處(chǔ)仁,焉得知(zhì,通「智」)?」

【譯文】孔子說:「鄰里跟有仁德的人家在一起為好。選擇鄰居不跟有仁德的人家在一起,怎麼算得上明智呢?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chǔ)約,不可以長處(chǔ)樂(lè)。仁者安仁,知(zhì,通「智」)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憑此長期過貧困的生活,也不可以憑此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實行仁德,有智慧的人則是認識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才去實行仁德的。」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惡(wù)人。」

【譯文】孔子說:「唯有有仁德的人,能夠知道喜愛什麼人,能夠知道厭惡什麼人。」

【原文】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è)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立志實行仁德,就沒有犯罪的事情了。」

【原文】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chǔ)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也,不以其道得(似為「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wū,通「嗚」)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孔子說:「富和貴,這是人們想要的東西,不用其中的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會用這種方法置身富貴的;貧和賤,這是人們厭惡的東西,不用其中的正道擺脫它,君子是不會用這種方法擺脫貧賤的。君子離開仁德,怎麼成就名節呢?君子是不會有吃一頓飯的工夫違背仁德的,即使在最緊迫的時刻也一定按仁德辦事,在流離失所的時候也一定按仁德辦事。」

【原文】4·6子曰:「我未見好(hào)仁者,惡(wù)不仁者。好(hào)仁者無以尚之,惡(wù)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仁德而真知仁德可貴的人,也沒見過厭惡不仁德而真知不仁德可賤的人。喜愛仁德的人對仁德無比崇尚,所以厭惡不仁德的人自己做仁德的事,不讓不仁德的事出現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使用自己的力量致力於仁德的人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有這樣的人,但是我沒見過這樣的人。」

【原文】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的過錯,各自在於他是哪一類人。看到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這一類人有沒有仁德了。」

【原文】4·8子曰:「朝(zhāo)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我早晨聽見正道得以實行,傍晚死去也可以說沒有遺憾了。」

【原文】4·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è)衣惡(è)食者,未足與(yǔ)議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實行正道,但又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不值得跟他談論正道。」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dí,通「嫡」)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不固定對誰親,也不固定對誰遠,只是跟有義的人親近。」

【原文】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huì,通「穢」。穢行:醜惡的行為)。」

【譯文】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想的是崇尚道德,品行低劣的人想的是侵佔土地;品德高尚的人想的是遵守法紀,品行低劣的人想的是放縱穢行。」

【原文】4·12子曰:「放(fǎng,通「仿」)於利而行,多怨。」

【譯文】孔子說:「如果只為追求私利而行動,就會招致許多怨憤。」

【原文】4·13子曰:「能以禮讓為(wéi)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wéi)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用禮讓原則治理國家,有什麼困難?不能用禮讓原則治理國家,拿禮作什麼用?」

【原文】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wéi)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沒有職位,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任職;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力求成為值得別人知道的人。」

【原文】4·15子曰:「參(shēn)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的道理是用一個根本思想貫穿其中的。」曾子說:「是的。」孔子出去以後,同門學生問道:「說的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貫穿始終的道理,就是忠實於人推己及人罷了。」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見利思義,小人明白見利忘義。」

【原文】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

【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德的人想著向他看齊,看見沒有才德的人就在心裡自我反省。」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見父母的意願不順從,對他們還是要恭敬而不違背禮,替他們操勞而不埋怨。」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宜到遠方遊歷。要是到遠方遊歷的話一定要有明確的去向。」

【原文】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多年不改變父親指引的正道,可以叫做孝了。」

【原文】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一則為他們年紀大了還健在而高興,一則為他們年紀越大越接近死亡而擔憂。」

【原文】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dài)也。」

【譯文】孔子說:「古人的話之所以不隨便說出口,是因為以自己說到做不到為恥辱。」

【原文】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xiǎn)矣。」

【譯文】孔子說:「用道德約束自己,失德違法的人就少了。」

【原文】4·24子曰:「君子欲訥(nè)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想的是說話謹慎,而行動敏捷。」

【原文】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4·26子游曰:「事君數(shuò),斯辱矣;朋友數(shuò),斯疏矣。」

【譯文】子遊說:「侍奉君主頻數諫阻,就會招致辱沒;結交朋友頻數勸告,就會導致疏遠。」

【原文】5·1子謂公冶長:「可妻(qì)也。雖在縲紲(léi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女兒)妻(qì,嫁女)之。

【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曾經被關在牢獄裡,但不是他的罪過。」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原文】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lù)。」以其兄之子(女兒)妻(qì,嫁女)之。

【譯文】孔子評論南容:「在國家有道的時候,他不被廢棄;在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免遭刑殺。」於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他。

【原文】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孔子評論子賤:「這個人是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子賤從哪裡學到這種好品德的呢?」

【原文】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rǔ,通「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húliǎn)也。」

【譯文】子貢問道:「我,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一個器皿。」子貢說:「什麼器皿呢?」孔子說:「瑚璉。」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nìng)。」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文】有人說:「冉雍,有仁德而不巧言善辯。」孔子說:「哪裡用巧言善辯呢?用口舌向人家辯駁,常常被人家憎惡。我不知道冉雍仁德如何,有仁德哪裡用巧言善辯呢?」

【原文】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yuè,通「悅」)。

【譯文】孔子讓漆雕開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這裡對做官這件事情未曾有能力和信心。」孔子聽了高興。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yú)?」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譯文】孔子說:「我的主張不能實行,就乘坐小筏子漂浮在海上,跟從我的人也許是仲由吧?」子路聽見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呀,你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所可取的才能。」

【原文】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shèng)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yì),百乘(shèng)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yǔ)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譯文】孟武伯問:「子路做到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又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冉求啊,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城邑,或有一百輛戰車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又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啊,可以讓他穿上禮服,立在朝堂上接待賓客,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原文】5·9子謂子貢曰:「女(rǔ,通「汝」)與(yǔ)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rǔ,通「汝」),弗如也!」

【譯文】孔子詢問子貢說:「你跟顏回相比,誰更好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於可望跟顏回相比呢?顏回,聽見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聽見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贊同你的說法,是不如他呀!」

【原文】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wū)也。於予與(yú),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yú),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糞土似的牆壁不可以粉刷。對於宰予呀,責備什麼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今我對於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對於宰予呀,他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原文】5·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chéng)。」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是個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嗜欲太多,怎麼算得上剛強呢?」

【原文】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子貢說:「我不願意別人把不好的事情加給我,我也不願意把不好的事情加給別人。」孔子說:「端木賜呀,這不是你能達到的境界。」

【原文】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說:「老師的文采和辭章,可以見聞得到;老師講的人性和天道,是不可以見聞得到的。」

【原文】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yòu,通「又」)聞。

【譯文】子路有時聽見老師講的一個道理,在沒有實行的時候,只怕又聽見一個道理。

【原文】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稱呼他『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愛好學習,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呼他『文』。」

【原文】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孔子稱道子產:「他具有君子的四種美德:他自己的言行謙恭有禮,他侍奉君主敬重認真,他扶植民眾肯施恩惠,他役使民眾體恤重義。」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晏嬰)善與(yǔ)人交,久而敬之。」

【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跟別人交往,結交時間越久人們就越敬重他。」

【原文】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zǎozhuō),何如其知(zhì,通「智」)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把大烏龜殼藏在房子里,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樑柱上繪著花草圖案,怎麼能算他明智呢?」

【原文】5·19子張問曰:「令尹(yǐn)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yùn)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shì)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shèng),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譯文】子張問道:「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他沒有喜悅的臉色;又幾次罷免官職,他也沒有惱怒的表情。他被罷免時把以往的政事,一定向新令尹報告,怎麼樣?」孔子說:「算得上忠了。」子張說:「算得上仁嗎?」孔子說:「不知道,怎麼能算得上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國君齊莊公,陳文子有馬四十匹,丟棄不要而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說:『這裡的執政大臣猶如我國大夫崔杼』。於是又離開這裡;到了另一國,又說:『這裡的執政大臣猶如我國大夫崔杼』。於是又離開這裡。怎麼樣?」孔子說:「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算得上仁嗎?」孔子說:「不知道,怎麼能算得上仁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多次然後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他再想想另一面就可取了。」

【原文】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zhì,通「智」);邦無道,則愚。其知(zhì,通「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寧武子,要是國家有道,他就發揮才智;要是國家無道,他就像傻子一樣直言諍諫。他的智別人可以達到,他的愚別人就達不到了。」

【原文】5·22子在陳曰:「歸與(yú)!歸與(yú)!吾黨之小子狂簡,斐(fěi)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學生無拘無束地揮毫潑墨,儘管寫出幾篇有點文採的文章,可是還不知道剪裁文章所用的辦法呢。」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è),怨是用希(通「稀」)。」

【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兄弟不念舊惡,怨恨他倆的人因此少。」

【原文】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qǐ)諸其鄰而與(yǔ)之。」

【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直?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向他的鄰居討了點醋給人家。」

【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nì)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笑臉、過分恭維,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這種人可恥。把怨恨隱藏在心裡卻表示和他人友好,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這種人可恥。」

【原文】5·26顏淵、季路侍(shì)。子曰:「盍(hé)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qiú)與(yǔ)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淵、子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跟朋友們共享,破舊了而沒有遺憾。」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願意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使年老的人得到安適,使朋友們得到信任,使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sòng)者也。」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未曾看見能夠看到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我責備的人呢。」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hào)學也。」

【譯文】孔子說:「即使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一樣忠實誠信的人在那裡,只是不像我這樣愛好學習罷了。」

【原文】6·1子曰:「雍(yōng)也,可使南面。」

【譯文】孔子說:「冉雍啊,可以讓他面南而坐。」

【原文】6·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tài,通「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仲弓問子桑伯子怎麼樣。孔子說:「可以呀,他行事簡要。」仲弓說:「心裡想事誠敬認真而行事簡單扼要,用以治理民眾,不也可以嗎?如果心裡想事簡單馬虎而行事簡單草率,恐怕太簡單了吧?」孔子說:「冉雍的話對。」

【原文】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hào)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wú,通「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問:「你的學生誰是好學的人?」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人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去世了。現在沒有了,沒聽說好學的人了。」

【原文】6·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sù)。子曰:「與(yǔ)之釜(fǔ)。」請益。曰:「與(yǔ)之庾(yǔ)。」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他母親請求孔子補助些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了她八十斛小米。孔子說:「公西赤出使齊國,乘坐肥壯的大馬拉的車子,穿著輕盈的皮袍。我聽說這樣的話,君子救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接濟富有的人。」

【原文】6·5原思為之宰。與(yǔ)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yǔ)爾鄰里鄉黨乎。」

【譯文】原思做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辭。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用不著可以分給你家鄉的人。」

【原文】6·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xīng)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評論仲弓說:「耕牛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並且長著周正的角,雖然不想用他可是也夠條件。難道君主會捨棄他嗎?」

【原文】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可以長時間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學生則是在短時間裡達到仁德境界而已。」

【原文】6·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yú)?」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yú)?」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yú)?」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譯文】季康子問:「可以讓仲由從事政務嗎?」孔子說:「仲由果斷,對於從事政務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可以讓端木賜從事政務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從事政務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可以讓冉求從事政務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對於從事政務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6·9季氏使閔子騫(mǐn zǐqiān)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的人說:「請你好好地替我辭掉吧!要是再有人來請我,我就一定在汶水以北了。」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yǒu)執其手,曰:「亡(wú,通「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伯牛有病。孔子探問他,從窗戶里握著他的手,說:「沒有辦法,遭遇不幸呀!這樣的人卻得了這樣的病!這樣的人卻得了這樣的病!」

【原文】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人呀!顏回,用一個竹器吃飯,用一個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小巷裡。別人忍受不了那種憂苦,顏回,不改其樂。賢人呀!顏回。」

【原文】6·12冉求曰:「非不說(yuè,通「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rǔ,通「汝」)畫。」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用。」孔子說:「能力不夠用的人,走到中途停止。現在你是劃地為限停止前進。」

【原文】6·13子謂子夏曰:「女(rǔ,通「汝」)為(wéi)君子儒,無為(wéi)小人儒。」

【譯文】孔子告誡子夏說:「你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讀書人,不要做品行低劣的讀書人。」

【原文】6·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rǔ,通「汝」)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tántái)滅明者,行不由徑(jìng),非公事,未嘗至於偃(yǎn)之室也。」

【譯文】子游做武城縣官。孔子說:「你在那裡發現人才了嗎?」子遊說:「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辦事不走後門,除非公事,未曾到過我的辦公室。」

【原文】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自誇。魯國軍隊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將進城門的時候,用策打著他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而是我的馬不前進呀』!」

【原文】6·16子曰:「不有(yǒu,通「友」)祝鮀(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孔子說:「衛靈公不愛祝鮀的才智,而愛宋朝的美貌,衛國難以避免今天這個世道了。」

【原文】6·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孔子說:「誰能出去不經由屋門呢?為什麼沒有誰經由這條正道走呢?」

【原文】6·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shī,通「失」)。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要是質地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要是文采勝過質地,就顯得做作。只有文采和質地和諧適度,這樣以後才能成為君子。」

【原文】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wǎng,通「枉」)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孔子說:「人生在世應該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原文】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樂(lè)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於禮,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原文】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yù)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yù)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知識以上的人,憑此可以跟他講授高深的知識;具有中等知識以下的人,憑此不可以跟他講授高深的知識。」

【原文】6·22樊遲問知(zhì,通「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zhì,通「智」)矣。」問仁。曰:「仁者先難(nán)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倡導並致力於民眾應該遵從的禮義,尊敬鬼神但遠離它,可以叫做智了。」又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先艱苦努力後獲得結果,可以叫做仁了。」

【原文】6·23子曰:「知(zhì,通「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zhì,通「智」)者動,仁者靜。知(zhì,通「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機智的人喜歡像水一樣周流不滯,仁厚的人喜歡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機智的人像水一樣動,仁厚的人像山一樣靜。機智的人動而不括故樂,仁厚的人靜而有常故壽。」

【原文】6·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的社會風氣改變一下,便能達到魯國的文明水平;魯國的社會風氣改變一下,就能達到道德境界。」

【原文】6·25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觚呀!觚呀!」

【原文】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wǎng,通「惘」)也。」

【譯文】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倘若有人告訴他說『有人掉到井裡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那樣呢?君子可以去救的,卻不可以陷入井裡去;君子可以被欺辱,卻不可以迷惘。」

【原文】6·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通「叛」)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憑這一點也就可以不叛道失德了。」

【原文】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yuè,通「悅」)。夫子矢(shǐ)之曰:「予所否(pǐ)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了不合禮義的事,老天爺都會厭棄我!老天爺都會厭棄我!」

【原文】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xiǎn)久矣。」

【譯文】孔子說:「把無過無不及和諧適度的理想狀態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大概是最高的了!眾人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原文】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者,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f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p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假如有一個廣泛施恩於民間而能周濟眾人的人,怎麼樣?可以叫做仁人了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對這種境界還擔心達不到呢!仁德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凡事能夠以自身舉例設譬,可以叫做找到成為仁人的方法了。」

述而第七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譯文】孔子說:「我是傳述先王之道而不是自己創作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因此把自己比作我的老彭。」

【原文】7·2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huì)人不倦(juàn),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知識不滿足,教誨別人不倦怠,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孔子說:「品德不修養,學問不講求,聽到義不能實行,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是我所憂慮的。」

【原文】7·4子之燕居(yànjū),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在家休息,是那樣的寬舒大方,是那樣的和悅安詳。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太厲害了!我好久沒再夢見周公了!」

【原文】7·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規範,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孔子說:「自從達到入學年齡以上來求學的人,對他們我沒有不教誨的。」

【原文】7·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育學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個角是什麼樣兒,他不能推知其他三個角是什麼樣兒,就不重複告訴他了。」

【原文】7·9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沒有吃飽過。

【原文】7·10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孔子只要在弔喪這天哭泣過,就悲痛得唱不出歌來。

【原文】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cáng),唯我與(yǔ)爾有是夫(fú)?」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yú)?」子曰:「暴虎馮河(bàohǔpínghé),死而無悔者,吾不與(yǔ)也。必也臨事而懼,好(hào)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詢問顏淵說:「要是用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張;要是不用我,就把自己的主張收藏起來,唯有我和你有這種想法吧?」子路說:「如果讓你統帥三軍,那麼找誰協助?」孔子說:「空手打虎,徒步渡河,死了卻不知後悔的人,我是不要他協助的。如果要人協助的話一定是面臨事情小心謹慎的人,善於謀略而且能夠成就大事的人。」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wéi)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孔子說:「如果財富可以輕易求得的話,即使做拿著鞭子的趕車人,我也做這樣的人。如果不可以輕易求得的話,還是從事我喜愛的事業吧。」

【原文】7·13子之所慎:齊(zhāi,通「齋」)、戰、疾。

【譯文】孔子慎重對待的事情是:齋戒、戰爭、疾病。

【原文】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見《韶》樂,好長時間不知道肉的滋味,說:「沒想到古人創作的音樂達到這樣迷人的地步啊。」

【原文】7·15冉有曰:「夫子為(wéi) 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wéi)也。」

【譯文】冉有問:「老師會幫助衛國國君嗎?」子貢說:「諾,我請問他。」子貢進去說:「伯夷、叔齊是什麼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怨恨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怨恨什麼呢?」子貢出來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國國君了。」

【原文】7·16子曰:「飯疏(shū)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lè)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糠咽菜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在其中啊!用不義手段富有並且尊貴,對於我來說像天空漂浮的雲彩一樣。」

【原文】7·17子曰:「加(jiǎ,通「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孔子說:「假如讓我退回去若干年,從五十歲開始學習《易經》,憑這一點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原文】7·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譯文】孔子使用的雅言隸屬於普通話。講解《詩經》、《書經》和主持禮儀,都用普通話。

【原文】7·19葉公(shègōng)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rǔ,通「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發憤得忘了吃飯,快樂得忘了憂愁,甚至連將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知識的人,而是憑著喜愛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學習思考求得知識的人。」

【原文】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誕、暴力、悖亂、鬼神這類事情。

【原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其中善良的行為學習它,其中不善良的行為改正它。」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huántuí)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說:「天下把用道德教化蒼生的使命賦予了我,難道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wèi)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yǔ)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以為我對你們隱瞞嗎?我沒有隱瞞你們。我沒有做事不告訴你們的,這就是我的為人。」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按照四個方面教育學生:文化,品行,忠誠,信實。

【原文】7·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wú,通「無」)而為(wéi)有,虛而為(wéi)盈,約而為(wéi)泰,難(nán)乎有恆矣。」

【譯文】孔子說:「聖人我不可能見到他了,得以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見到他了,得以見到有恆心保持好品德的人,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貧乏卻裝作豐富,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保持好品德的。」

【原文】7·27子釣而不綱,弋(yì)不射宿。

【譯文】孔子只用一個魚鉤釣魚而不用大網捕魚,只用帶有繩子的箭射飛鳥而不射歸巢歇宿的鳥。

【原文】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zhì)之。知(zhì,通「智」)之次也。」

【譯文】孔子說:「大概有不懂而憑空編造的人,我沒有那種情況。我平時多聽聽,選擇其中好的學習它;多看看而記住它。我跟聰明的人相比是次一等的了。」

【原文】7·29互鄉難(nán)與(yǔ)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yǔ)其進也,不與(yǔ)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yǔ)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譯文】一般人認為難以跟互鄉那個地方的人交談。但互鄉有一個童年的孩子卻得到孔子接見,弟子們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進步的,不是肯定他退步的。為什麼唯獨對互鄉那個地方的人過分?人家使自己清潔以期進步,我讚許他現在的清潔,不是包庇他以往的行為。」

【原文】7·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孔子說:「仁遠嗎?我想仁,仁就到了。」

【原文】7·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退出去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難道君子也偏袒嗎?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魯君和吳君同是姬姓,稱呼她吳孟子。魯君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幸運啊!假如有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它。」

【原文】7·32子與(yǔ)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hè)之。

【譯文】孔子和別人唱歌發現人家唱得好,一定請他反覆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和一遍。

【原文】7·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孔子說:「就文化知識來說,大概我和別人一樣。至於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原文】7·34子曰:「若聖與(yǔ)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聖人和仁人,那麼我怎麼敢當?只不過是向聖人和仁人的方面努力不滿足,教誨別人不倦怠,倒是可以這樣說的,如此而已。」公西華說:「這正是學生們學不到的。」

【原文】7·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lěi)曰:『禱爾於上下神祇(qí)』。」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禱告。孔子說:「有這種事嗎?」子路回答說:「有的。《誄》文上說:『 為你向天神地神禱告』。」孔子說:「我禱告好久了。」

【原文】7·36子曰:「奢,則不孫(xùn,通「遜」);儉,則固。與其不孫(xùn,通「遜」)也,寧固。」

【譯文】孔子說:「如果奢侈,就會鋪張;如果節儉,就會寒酸。與其鋪張,寧可寒酸。」

【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qīqī)。」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原文】7·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嚴而不兇悍,恭謹而又安詳。

泰伯第八

【原文】8·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chēng)焉。」

【譯文】孔子說:「泰伯,他的品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三次把王位讓給季歷。由於鮮為人知,民眾無法了解他三讓王位的事迹而稱頌他。」

【原文】8·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dǔ)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譯文】孔子說:「要是想恭敬卻無禮,就會徒勞無益;要是想謹慎卻無禮,就會畏縮拘謹;要是想勇敢卻無禮,就會莽撞作亂;要是想直率卻無禮,就會出口傷人;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善待自己的親人,民眾就會興起仁德之風;要是品德高尚的人不遺忘故去的先人和老朋友,民眾就會趨向厚道了。」

【原文】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fú),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召集門下弟子說:「看看我的腳有沒有損傷,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臨近深淵旁邊,好像行走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身心免於損傷了,學生們!」

【原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bèi,通「悖」)矣。籩(biān)、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探問他。曾子回答說:「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語是好聽的。品德高尚的人可貴的品行有三個方面:行動容止合乎禮貌,就會遠離粗暴和放肆了;臉色端正莊重合乎禮貌,就會接近於誠信了;說話言辭口氣合乎禮貌,就會遠離粗野悖理了。至於祭禮陳列籩、豆等祭器的事情則讓主管的官吏去做。」

【原文】8·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jiào,通「較」)。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譯文】曾子說:「憑著有才能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憑著知識多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像沒有學問一樣,知識充實像知識空虛一樣,被人觸犯而不計較,從前我朋友曾經這樣做了。」

【原文】8·6曾子曰:「可以託(tuō,「托」的異體)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yú)?君子人也!」

【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臨生死考驗而不能使他失去志向。這樣的人是君子嗎?這樣的人是君子啊!」

【原文】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文化人憑著文化不可以不光大堅強持久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責任不也重大嗎?奮鬥到死才停下來,道路不也遙遠嗎?」

【原文】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譯文】孔子說:「用《詩》激發意志,用禮作為行為的立足點,用樂完成修養。」

【原文】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孔子說:「對於眾人適合於引導他們遵從禮,不適合於責令他們通曉禮的理論。」

【原文】8·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文】孔子說:「喜愛勇悍而又怨恨自己貧窮,就會出亂子;對於不仁的人厭惡過分而不用仁加以引導,也會出亂子。」

【原文】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lìn),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孔子說:「假如有周公那樣的才智那樣的美德,使得自己作風驕矜而且用人鄙吝,別的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8·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在我這裡學習三年,不能從政任職的,是不容易找到的。」

【原文】8·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xiàn,通「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做人應該篤實誠信愛好學習,誓死善行正道。不到危險的國家去,不在動亂的國家居住。要是國家有道,就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盤托出;要是國家無道,就把自己的政治主張收藏起來以備來日再用。國家有道,而自己貧且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且貴,也是恥辱。」

【原文】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不謀劃那個職位上的政事。」

【原文】8·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譯文】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升歌開始,到最後演奏《關雎》合樂為止,滿耳都是豐富而優美的樂曲呀!」

【原文】8·16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願,悾悾(kōngkōng)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謙虛,表面誠懇而不信實,我不知道有的人怎麼會這樣呢?」

【原文】8·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像害怕追趕不上一樣,學到以後還恐怕失去它。」

【原文】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yù,通「豫」)焉。」

【譯文】孔子說:「多麼崇高呀!舜和禹擁有天下日夜為天下人操勞,自己卻沒有安適過。」

【原文】8·19子曰:「大哉!堯之為(wéi)君也。巍巍乎!唯天為(wéi)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shèng,通「盛」)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譯文】孔子說:「偉大呀!堯作為帝王。高大呀!唯獨天是高大的,唯有堯效法天。他的恩德廣大呀!民眾無法能取一個名字來稱讚他。高大呀!他創立了隆盛的千秋功業。燦爛呀!他創立了輝煌的文化典章。」

【原文】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nán),不其然乎?唐虞(yú)之際,於斯為(wéi)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yī,通「依」)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譯文】舜有賢臣五人,因而天下太平。周武王說:「我有十個治理國家的大臣。」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以後的時間裡,在周武王那個時代人才最為興盛。他的十個治國大臣當中有一位婦女,另外還有九個男人而已。周已經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依然屈服稱臣侍奉殷。周的仁德,大概可以說是最高的仁德了吧?」

【原文】8·21子曰:「禹,吾無閒(jiàn,「間」的異體)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fǔmiǎn),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xù)。禹,吾無閒(jiàn,「間」的異體)然矣。」

【譯文】孔子說:「對於禹王,我無法挑剔別的什麼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對鬼神卻致力敬奉,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對祭祀穿的禮服戴的禮帽卻致力華美,他住的宮室很低矮而對治水卻盡心儘力。對於禹王,我無法挑剔別的什麼了。」

子罕第九

【原文】9·1子罕言利與(yǔ,連詞)命,與(yǔ,動詞)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功利和天命,讚許仁德。

【原文】9·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譯文】達巷鄉里有人說:「孔子偉大呀!學問淵博卻沒有成就名望的專長。」孔子聽說這些話告訴學生們說:「我幹什麼呢?做御手嗎?做射手嗎?我做御手吧。」

【原文】9·3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孔子說:「用麻布製成禮帽,是符合禮的;現在都用絲綢來做,這樣比較儉省,我服從眾人的做法。臣見君主先在堂下叩拜然後再到堂上叩拜,這同樣是符合禮的;現在直接在堂上叩拜,就顯得不夠尊重了。儘管有違眾人的做法,我還是遵從先在堂下行叩拜之禮。」

【原文】9·4子絕四。毋意(通「臆」),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他主張思考不要憑空臆測,說話不要妄下斷語,為人不要固執己見,處事不要我行我素。

【原文】9·5子畏於匡(kuāng),曰:「文王既沒(mò,通「歿」)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jǔ)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在匡地遭難,說:「周文王已經逝世,周代的禮樂文化不是由我在整理嗎?天下要是喪失這些文化遺產,我就不能掌握這些文化遺產了。天下要是需要這些文化遺產,難道匡人能把我怎麼樣?」

【原文】9·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yú)?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向子貢詢問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嗎?為什麼他有那麼多才能呢?」子貢說:「原來是上天使他將要成為聖人,又使他擁有多種才能的。」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少年時地位低微,所以學了一些能夠謀生的技藝。有這些技藝的君子多嗎?不多啊!」

【原文】9·7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譯文】子牢說:「孔子說:『我少年時沒被任用,所以學了一些技藝』。」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個知識淺陋的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不知道。我抓住問題的正反兩面竭力探究答案就有了。」

【原文】9·9子曰:「鳳鳥①不至,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fú)!」

【注釋】 ① 鳳鳥:即鳳凰,雄的叫作鳳,雌的叫作凰,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傳說鳳凰在舜做天子時飛來過,文王時鳳凰在歧山鳴叫過。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現,預示著聖明之世的到來。② 河不出圖:傳說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出現,預示著文明之祥。

【譯文】孔子說:「鳳凰不飛來了,黃河裡也不再有龍馬背負八卦圖出現了,我這一生大概到此為止了吧!」

【原文】9·10子見齊(zhāi,通「齋」,齋戒)、衰(cuī,通「縗」,喪服)者,冕衣裳(shang)者與(yǔ)瞽(gǔ)者,見之,雖少(shào),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孔子看見參加齋戒、辦理喪事的人,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看見他們,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在他們面前走過,一定快步走。

【原文】9·11顏淵喟然(kuìrán)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通「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道:「老師的道德學問我越仰望越覺得高,我越鑽研越覺得深;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簡直叫人難以捉摸。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教導我,用各種文化典籍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禮儀約束我的行為,即使想停止前進也不可能。已經用盡我的才力,好像有個高大的東西矗立在那裡。即使想跟隨著攀登到達那裡,末了由不得自己啊!」

【原文】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wéi)臣。病閒(jiàn,「間」的異體,間隙),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wéi)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孔子病重,子路讓門人去做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一些。孔子說:「很久了吧,仲由干這種欺騙人的勾當!沒有家臣卻裝作有家臣。我欺騙誰呢?欺騙老天爺嗎?況且我與其死在家臣的手裡,還不如死在你們這些學生的手裡呢!況且即使得不到大夫之禮安葬,難道我能死在道路上嗎?」

【原文】9·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yùndú)而藏諸,求善賈(gǔ)而沽(gū)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gǔ)者也!」

【譯文】子貢說:「在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存在匣子里儲藏它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給他呢?」孔子說:「賣給他吧!賣給他吧!我正等待識貨的商人呢!」

【原文】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到九夷居住。有人說:「那裡有陋俗,對此怎麼辦?」孔子說:「君子居住在那裡,還有什麼陋俗呢?」

【原文】9·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yuè)正,《雅》、《頌》各得其所。」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從這以後對樂曲進行校正,《雅》和《頌》各自得到相應的改進。」

【原文】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wéi)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要是外出,就侍奉國君大臣;要是回家,就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對喪事不敢不努力去辦;喝酒不被醉倒。這對於我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上說:「消逝的一切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原文】9·18子曰:「吾未見好(hào)德如好(hào)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愛仁德像喜愛美色一樣的人。」

【原文】9·19子曰:「譬如為(wéi)山,未成一簣(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fù)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孔子說:「比如堆山,差一筐土沒有完成,停止,是自己停止的。比如平地,即使倒上一筐土,前進,是自己前進的。」

【原文】9·20子曰:「語之而不惰(duò)者,其回也與(yú)?」

【譯文】孔子說:「老師告訴知識而不懶惰的人,大概是顏回吧?」

【原文】9·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談到早逝的顏淵時說:「可惜呀!我只看見他進步,未曾看見他停止。」

【原文】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孔子說:「出苗而不吐穗揚花的莊稼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灌漿結果的莊稼也是有的!」

【原文】9·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青少年是值得佩服的,怎麼知道他的未來不如現在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卻沒有名聲,也就不值得佩服了。」

【原文】9·24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xùn)與(yǔ)之言,能無說(yuè,通「悅」)乎?繹(yì)之為貴。說(yuè,通「悅」)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符合禮的話,能不聽從嗎?既然聽從,按禮的要求改正錯誤才是可貴的。體面讚許的話,聽了能不高興嗎?但只有分析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鑒別,只是聽從而不去加以改正,我也不知道對這種人怎麼辦啊!」

【原文】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dàn)改。」

【譯文】孔子說:「主動接近忠信的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要是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9·2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意志是不可以強行改變的。」

【原文】9·27子曰:「衣敝緼(yùn)袍與衣狐貉(hé)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yú)?『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絲棉布袍子和那些穿著狐貉皮袍的人一道站著,而不以為恥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後從早到晚自己誦讀這兩句詩。孔子又說:「這一點道理,憑什麼夠得上完美呢?」

【原文】9·2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說:「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這樣以後才知道松柏的葉子是最後凋零的。」

【原文】9·29子曰:「仁者不憂,知(zhì,通「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原文】9·30子曰:「可與(yǔ)共學,未可與(yǔ)適道;可與(yǔ)適道,未可與(yǔ)立;可與(yǔ)立,未可與(yǔ)權。『唐棣(dì)之華(huā,通「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fú)何遠之有?」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一起學習,未必可以同他一起學到道;可以同他一起學到道,未必可以同他一起堅守道;可以同他一起堅守道,未必可以同他一起權衡輕重。古詩上說『唐棣樹的花,偏偏它先開後合。豈敢不思念你?屋子只是太遠而已』。」孔子又說:「沒有思考前面的道理吧,如果思考了有什麼遠的呢?」

鄉黨第十

【原文】10·1孔子於鄉黨,恂恂(xúnxúnrú)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piánpián)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家鄉,非常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和朝堂上,善於談論,只是比較謹慎而已。

【原文】10·2朝(cháo),與(yǔ)下大夫言,侃侃(kǎnkǎn)如也;與(yǔ)上大夫言,誾誾(yín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與與(yùyù)如也。

【譯文】孔子在朝堂上,跟下大夫談話,從容不迫的樣子;跟上大夫談話,和悅穩重的樣子。國君臨朝,恭敬而不安的樣子,舉止適當儀態莊重。

【原文】10·3君召使擯(bīn,通「儐」)。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與(yǔ)立。左右手,衣(yì)前後,襜(chān)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魯君召見孔子出面接待賓客。孔子神色振作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站在一起的人作揖。他用左右手分別提起前後的衣擺,禮服像縮短了一樣。賓客走來他快步向前迎接,像鳥兒展翅一樣。賓客走後,他一定向國君回報執行命令後的情況說:「賓客已經走遠了。」

【原文】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lǚyù)。過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shèjí,通「拾級」)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chěng)顏色,怡怡如也。沒(mò)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cùjí)如也。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正門,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不容他直著身子走進去似的。他不在君主出入的大門站立,進門時不踏門檻。經過中門這個位置,神色精神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好像氣力不足似的。逐步登階走向大堂,小心謹慎的樣子,屏住氣息像似停止呼吸的樣子。出來時,走下一個台階才鬆一口氣,臉色顯出輕鬆和悅的樣子。走完台階,他快走向前,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席位上,還表現出恭敬不安的樣子。

【原文】10·5執圭(guī),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sùsù),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

【譯文】孔子在出使別的諸侯國時手裡捧著圭,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圭很重拿不住似的。捧圭的位置恰好在胸部中間,向上則像作揖,向下又像遞東西給別人,見到國君臉色精神起來像作戰時那樣,步子小而頻促,好像有所遵循的東西。在分享禮樂表演時,顯得和顏悅色。以私人身分會見賓客時,顯得輕鬆愉快。

【原文】10·6君子不以紺緅(gàn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xièfú)。當暑,袗絺綌(zhěnchīxì),必表而出之。緇(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黃衣,狐裘。褻(xiè)裘長,短右袂(mèi)。必有寢衣,長一身有(yòu,通「又」)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綢料給領子和袖子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綢料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正當暑天,穿粗的或細的麻布單衣。如果出門,必須套上外衣。黑色的外罩,配黑色的羊皮袍子;白色的的外罩,配白色的鹿皮袍子;黃色的外罩,配黃色的狐狸皮袍子。平時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點。睡覺一定有小被子,小被子一身半長。要用毛厚的狐皮或貉皮做坐墊。服喪期滿脫下喪服後,裝飾品沒有不佩戴的東西。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用整幅布做。不穿著羊皮袍子和戴著黑色的禮帽去弔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10·7齊(zhāi,通「齋」),必有明衣,布。齊(zhāi,通「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孔子齋戒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飲食,居住一定要遷移卧室。

【原文】10·8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食饐(yì)而餲(ài),魚餒(něi)而肉敗,不食。色惡(è),不食。臭惡,不食。失飪(rèn),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xì,通「餼」,主食)。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孔子認為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糧食陳舊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不宜吃。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宜吃。色味不好,不宜吃。烹飪不當,不宜吃。不時鮮的菜蔬,不宜吃。割棄的不正常的東西,不宜吃。作料放得不適當,不宜吃。飯桌上的肉雖多,但吃的不宜超過主食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宜喝醉。從市場上流動商販那裡買的酒和肉乾,不宜吃。每餐保留姜這道菜,但不宜多吃。

【原文】10·9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孔子參加公祭活動分到的肉,不過夜就把肉吃掉或分給人家。家祭的肉存放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它了。

【原文】10·10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孔子吃飯不說話,睡覺也不說話。

【原文】10·11雖疏(shū,通「蔬」)、食、菜羹(gēng)、瓜祭,必齊(zhāi,通「齋」)如也。

【譯文】孔子家即使用菜蔬、食物、菜湯、瓜祭祀,也一定像齋戒一樣莊重恭敬。

【原文】10·12席不正,不坐。

【譯文】席子放得不正,不坐。

【原文】10·13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孔子和鄉人一同喝酒,喝完之後老年人先出去,自己才出去。

【原文】10·14鄉人儺(nuó),朝服而立於阼(zuò)階。

【譯文】在家鄉人舉行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儀式上,孔子總穿著朝服站在東面的台階上。

【原文】10·15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孔子託人向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在送別受託人的時候拜謝兩次。

【原文】10·16康子饋(kuì)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季康子贈送藥品給孔子。孔子拜謝後接受了藥品,說:「我對這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原文】10·17廄焚(jiùfén)。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從朝廷回來,問:「傷著人了嗎?」沒有問馬怎樣。

【原文】10·18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xù)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君主賜給熟食,孔子一定端正地坐在席位上先嘗一嘗。君主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君主賜給活物,一定養起來。陪同君主一起吃飯,在君主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孔子總是先品嘗飯食。

【原文】10·19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shēn)。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看望他。他頭朝東躺在床上,把朝服蓋在身上,拖著大帶。

【原文】10·20君命召,不俟(sì)駕行矣。

【譯文】君主命人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走了。

【原文】10·21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孔子進入周公廟,每件事情都問。

【原文】10·22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bìn)。」

【譯文】朋友死了,沒有歸宿的地方,孔子說:「由我殯葬。」

【原文】10·23朋友之饋(kuì),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的贈品,即使是車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是不拜的。

【原文】10·24寢不屍,居不客。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那樣仰卧,閑居不像做客那樣拘謹。

【原文】10·25見齊(zhāi,通「齋」)、衰(cuī,通「縗」,喪服)者,雖狎(xiá),必變;見冕者與(yǔ)瞽(gǔ)者,雖褻(xiè),必以貌;凶服者式(通「軾」)之;式(通「軾」)負版者;有盛饌(zhuàn),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孔子看見參加齋戒、穿喪服的人,即使對方是親近而態度不莊重的人,也一定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戴禮帽的人和盲人,即使對方是態度輕慢的人,也一定以禮相待;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身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對背著國家戶籍冊、疆域圖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做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一定變得和顏悅色並站立起來以示謝意;遇見迅雷大風便莊嚴肅穆以示對大自然的敬畏。」

【原文】10·26升車,必正立,執綏(suí)。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孔子上車時,一定先端正站立,然後拉著索帶上車。在車中,不四下張望,不極速說話,不親手指畫。

【原文】10·27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zhì),時哉!時哉!」子路共(gǒng,通「拱」)之,三嗅(jiá)而作。

【譯文】美麗的山雉從這裡飛起來了,在天空盤旋幾圈以後落在樹上。孔子說:「山樑上的雌山雉,時運哪!時運哪!」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山雉鳴叫了幾聲就飛走了。

先進第十一

【原文】11·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進入學校學習禮樂的人,是『野人』;後進入學校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選用人才,我就從先進入學校學習禮樂的人中選用。」

【原文】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譯文】孔子曰:「曾經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地去的學生,現在都不登門了。」

【原文】11·3德行:顏淵、閔子騫(mìnzǐqiān)、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在孔子的學生中德行最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長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yuè,通「悅」)。」

【譯文】孔子說:「顏回啊!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對於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地方。」

【原文】11·5子曰:「孝哉!閔子騫(mìnzǐqiān)。人不間(jiàn)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孝子呀!閔子騫。人們讚美他的話和他父母兄弟誇獎他的話是一致的。」

【原文】11·6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qì)之。

【譯文】南容多次復讀《白圭》中的幾句詩文,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wéi)好(hào)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wú,通「無」)。」

【譯文】季康子問:「先生的學生誰是愛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人愛好學習,不幸短命去世了。現在沒有了。」

【原文】11·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去世後,顏淵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用來為顏淵買槨。孔子說:「雖然顏淵和孔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也各自說是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了,有內棺而沒有外槨。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用來為他買槨,因為我和大夫們在一起,是不可以人家坐在車子上我徒步行走的。」

【原文】11·9顏淵死。子曰:「噫(y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顏淵去世後,孔子說:「哎呀!老天爺要我的命呀!老天爺要我的命呀!」

【原文】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tòng)。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wèi)?」

【譯文】顏淵去世後,孔子哭得很悲慟。跟隨孔子的人說:「你太悲慟了!」孔子說:「是太悲慟了嗎?我不為這個人的悲慟還為誰悲慟呢?」

【原文】11·11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去世後,孔子的學生們想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這樣做。」學生們仍然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視我像父親,我不能視他像兒子。這不是我要厚葬的,是那幾個學生乾的呀!」

【原文】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子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侍奉人,怎麼能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說:「我再冒昧地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怎麼知道死是什麼呢?」

【原文】11·13閔子侍側,誾誾(yínyín)如也;子路,行行(xíngxíng)如也;冉有、子貢,侃侃(kǎnkǎn)如也,子樂(lè)。「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邊,和顏悅色的樣子;子路呢,是一副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呢,則是從容自若的樣子,孔子很高興。但又嘆息道:「像仲由這個樣子恐怕不得好死吧?」

【原文】11·14魯人為長(cháng)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fú)人不言,言必有中(zhòng)。」

【譯文】魯國大臣季氏改建國庫。閔子騫說:「仍然按照以前的成例修繕,對此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不愛說話,說話一定說到要害上。」

【原文】11·15子曰:「由之瑟(sè)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的瑟為什麼在我的門下彈奏呢?」孔子的學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說:「仲由啊,已經達到升堂的地步,只是沒有入室罷了。」

【原文】11·16子貢問:「師與(yǔ)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yú)?」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誰賢能?」孔子說:「顓孫師,過頭;卜商,達不到。」子貢說:「既然這樣,那麼顓孫師好一些啦?」孔子說:「過頭如同達不到都是不足取的。」

【原文】11·17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富有,冉求又替他搜刮附帶增加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了,學生們可以敲鼓聲討他。」

【原文】11·18柴也愚,參(shēn)也魯,師也辟(pì,通「僻」),由也喭(yàn)。

【譯文】剛入學的時候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怪僻,仲由粗魯。

【原文】11·19子曰:「回也,其庶(shù)乎? 屢空(lǚkōng)。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zhòng)。」

【譯文】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品德學問很不錯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木賜不受命運擺布,去做買賣。要是猜測行情,就往往猜中。」

【原文】11·20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做善人的道理。孔子說:「善人儘管不沿著軌跡也不會走邪路,但在道德修養方面也不會達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原文】11·21子曰:「論篤是與(yú),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譯文】孔子說:「評定一個人是不是忠實,要看是君子呢,還是神色偽裝的君子呢?」

【原文】11·22子路問:「聞斯行(xíng)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難道對此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冉有問:「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有問『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嗎?』您說『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我同樣迷惑不解,冒昧地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冉有做事縮手縮腳,所以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約束他。」

【原文】11·23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rǔ,通「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孔子一行數人在匡地被圍困,顏淵最後一個脫身。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顏淵說:「先生在,我怎麼敢死呢?」

【原文】11·24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yú)?」子曰:「吾以子為(wéi)異之問,曾(céng)由與(yǔ)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yǔ)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yú)?」子曰:「弒(shì)父與(yǔ)君,亦不從也。」

【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以叫做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問什麼奇異的問題呢,原來是仲由和冉求的問題。所說的大臣,應該用正道輔佐君主。如果不可行,就停止。現在仲由和冉求,可以叫做具體辦事的臣子。」季子然又問:「既然這樣,那麼他們是聽從季氏安排的人嗎?」孔子說:「殺害父親和君主的事,他們也是不會聽從的。」

【原文】11·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fú)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jì)焉,何必讀書然後為(wéi)學?」子曰:「是故惡(wù)夫(fú)佞(nìng)者。」

【譯文】子路讓子羔做費邑的長官。孔子說:「這是傷害人家學業未成的子羔。」子路說:「有民眾百姓在那裡,有土地五穀在那裡,為什麼一定讀書這樣以後才算是有學識呢?孔子說:「因此我厭惡像你這樣用花言巧語強辯的人。」

【原文】11·26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shè)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sì)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méng,通「盟」),端章甫,願為(wéi)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xī,通「稀」),鏗(kēng)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yǔ)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yú)?」「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yú)?」「宗廟會同(méng),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wéi)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伴孔子坐著。孔子說:「因我比你們年長一些,不要以為我年長不敢說話。你們平時便說:『別人不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你憑什麼本領任職呢?」子路輕率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在大國的中間受到威懾,加上國外軍隊的侵擾,再因為國內的饑荒,我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擁有勇氣,而且知道作戰的方法。」孔子譏笑子路。孔子說:「冉有,你怎麼樣?」冉有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我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比如那些禮樂,等待君子實行吧。」孔子說:「公西華,你怎麼樣?」公西華回答說:「不是說自己有能力治理國家,只是願意學習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情上,或者參加諸侯會盟,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願意做一個小司儀。」孔子說:「曾皙,你怎麼樣?」這時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只聽「鏗」的一聲,只見他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跟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說法不同啊!」孔子說:「有什麼妨礙呢?也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晚春三月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邀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兒童,在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嘆一口氣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華出去後,曾皙在後面。曾皙問:「子路、冉有、公西華談的怎麼樣?」孔子說:「也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問:「老師為什麼譏笑子路呢?」孔子說:「按照禮讓治理國家,他說話不講禮讓,因此譏笑他。」曾皙問:「冉有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情嗎?」孔子說:「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華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情嗎?」孔子說:「祭祀宗廟和諸侯會盟,不是治理國家的事情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做小司儀,誰能做大司儀呢?」

顏淵第十二

【原文】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回復到禮義上去就是仁。每人每天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回復到禮義上去,天下的人就趨向仁德了。實行仁德憑藉自己,難道憑藉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義的東西不要看,不合乎禮義的聲音不要聽,不合乎禮義的言論不要說,不合乎禮義的事情不要做。」顏淵說:「顏回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著這話做好了。」

【原文】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接待貴賓,讓民眾服役如同承辦重大的祭祀。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在諸侯之邦沒有怨言,在大夫之家沒有怨言。」仲弓說:「仲弓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著這話做好了。」

【原文】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rèn)。」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nán),言之得無訒乎?」

【譯文】司馬牛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德的人,他說話是謹慎的。」司馬牛問:「難道說話謹慎,就叫做仁嗎?」孔子說:「做事難,說話能夠不謹慎嗎?」

【原文】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jiù),夫(fú)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內心自省不愧疚,還有什麼憂愁和畏懼的呢?」

【原文】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wú,通「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yǔ)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死生有關一種自然現象,富貴在於後天的努力』。只要君子做事嚴肅認真而沒有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禮義,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慮沒有兄弟呢?」

【原文】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qìnrùn)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子張問什麼叫做明智。孔子說:「像水一點一滴那樣暗中誣陷的壞話,像肌膚感受到疼痛那樣暗中誣告的惡語,在你那裡行不通,可以叫做明智了。像水一點一滴那樣直接誣陷的壞話,像肌膚感受到疼痛那樣直接誣告的惡語,在你那裡行不通,可以叫做有遠見了。」

【原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取得人民的信任。」子貢又問:「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這三者什麼在前頭?」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不得已必須再去掉一項,這二者什麼在前頭?」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對人民失去信用國家就不能立足。」

【原文】12·8棘子成(jízǐchéng)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wéi)?」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sì)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kuò)猶犬羊之鞟?」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有好的實質就夠了,憑什麼文采呢?」子貢說:「先生這樣談論君子,可惜呀!話一出口四匹馬都追趕不上。文如同質,質如同文。如果去掉毛,虎豹的皮如同犬羊的皮還怎麼辨別呢?」

【原文】12·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shúyú)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向有若詢問說:「年成歉收,國家財用不足,對此怎麼辦?」有若回答說:「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制呢?」哀公說「十分抽二,我還不足,難道實行十分抽一的稅制怎麼樣?」有若回答說:「老百姓財用足,君跟老百姓比較哪個不足呢?老百姓財用不足,君跟老百姓比較哪個足呢?」

【原文】12·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xǐ)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wù)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zhǐ,通「只」)以異』。」

【譯文】子張問怎樣崇尚道德辨別迷惑。孔子說:「主動接近忠實誠信的人,做到義,這就是崇尚道德。愛一個人希望他長生不老,恨一個人希望他馬上死去。既希望他生,又希望他死,這便是迷惑。《詩經》上說『誠若不因貪財富,也只因你有異心』。」

【原文】12·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sù),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盡君責,臣盡臣責,父盡父責,子盡之責。」齊景公說:「好啊!假如確乎君不盡君責,臣不盡臣責,父不盡父責,子不盡子責,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著它嗎?」

【原文】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yú)?」子路無宿諾(sùnuò)。

【譯文】孔子說:「憑單方面的供詞可以斷案的人,大概是子路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原文】12·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如同別人。我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一定使案件不發生啊!」

【原文】12·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子張問怎樣處理政事。孔子說:「居於職位不懈怠,執行政令用忠心。」

【原文】12·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pàn,通「叛」)矣夫。」

【譯文】孔子說:「廣泛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憑這一點也就可以不叛道失德了。」

【原文】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è)。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原文】12·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啊!你以正做表率,誰敢不正?」

【原文】12·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季康子憂慮被盜竊,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說:「如果你不貪婪,即使獎賞盜賊他們也不去盜竊。」

【原文】12·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yǎn)。」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怎樣治理國家,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以成就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說:「你治理國家,哪裡用殺人呢?你希望向善民眾就會向善。品德高尚的人德行好比是風,品行低劣的人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撲倒。」

【原文】12·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fú)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fú)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子張問:「讀書人怎麼樣可以叫做通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什麼意思呀?」子張回答說:「在諸侯國必定有名聲,在大夫家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是有名聲,不是通達。通達的人:品質正直而喜愛禮義,善於從語言和臉色上了解別人的思想,想著謙恭待人。這種人在諸侯國必定通達,在大夫家必定通達。有名聲的人:神色取向仁德而行動違背它,以仁人自居而不被懷疑。這種人在諸侯國必定有名聲,在大夫家必定有名聲。」

【原文】12·21樊遲從游於舞雩(yú)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yú)?攻其惡(è),無攻人之惡(è),非修慝與(yú)?一朝之忿(fèn),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yú)?」

【譯文】樊遲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我冒昧地請問怎樣崇尚道德、修正惡習、辨別疑惑?」孔子說:「問得好啊!先做事後獲得報酬,這不是崇尚道德嗎?糾正自己的惡習,不學習別人的惡習,這不是修正惡習嗎?由於一時的憤怒,忘記自身的安危以至殃及自己的親人,這不是迷惑嗎?」

【原文】12·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zhì,通「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àng,時間副詞,可譯為「剛才」)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zhì,通「智」)。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gāoyáo),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yīyǐn),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他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沒明白。孔子說:「推選正直的人,處置邪惡的人,能使邪惡的人歸於正直。」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說的什麼意思?」子夏說:「這句話的意思多麼豐富啊!虞舜擁有天下,在民眾中推選人才,把皋陶推選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商湯擁有天下,在民眾中推選人才,把伊尹推選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原文】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通「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並且善意地引導他。要是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討其辱。」

【原文】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化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標準,以相互幫助成為仁人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

子路第十三

【原文】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譯文】子路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身先士卒,任勞任怨。子路請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倦怠。」(第一種譯法)

子路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精神上先用道德知識教化眾人,物質上再用勞動成果豐富眾人。子路請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倦怠。」(第二種譯法。這種譯法體現了「兩個文明兩手抓」的治國理政觀)

【原文】13·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shè)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做季氏家的總管,問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說:「先用道德教化官吏,赦免他們的小過錯,推舉賢良的人才。」仲弓又問:「怎樣知道賢良的人才而推舉他呢?」孔子說:「推舉你知道的人,你不知道的人,別人難道會捨棄他嗎?」

【原文】13·3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為(wéi)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quē)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yuè)不興;禮樂(yuè)不興,則刑罰不中(zhòng);刑罰不中(zhòng),則民無所錯(通「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譯文】子路說:「衛國國君等待老師去治理國政,老師將要先做什麼?」孔子說:「一定先正名分啊!」子路說:「有這樣的嗎?老師迂腐吧?為什麼非正名分不可呢?」孔子說:「粗野呀!仲由。君子不被別人了解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缺少名分吧?如果名分不正,講話就不順應;如果講話不順應,事情就辦不成;如果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興盛;如果禮樂不興盛,刑罰就不得當;如果刑罰不得當,民眾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故而君子有名分一定可以言順,言順一定可以實行。君子對於有名分的話,沒有馬馬虎虎的地方。」

【原文】13·4樊遲請學稼(jià)。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pǔ)。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qiǎng)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樊遲請教學習種莊稼的知識。孔子說:「我不如農民掌握的種莊稼的知識多。」樊遲又請教學習種菜的知識。孔子說:「我不如種菜的人掌握的種菜的知識多。」樊遲出去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個不明事理的人哪!要是在上位的人喜愛禮,民眾就沒有誰敢不恭敬;要是在上位的人喜愛義,民眾就沒有誰敢不服從;要是在上位的人喜愛信,民眾就沒有誰敢不誠信。要是像這樣,四面八方的民眾便裹上嬰兒背著自己的孩子前來投奔。怎麼用一個學管理的人種莊稼呢?

【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wéi)?」

【譯文】孔子說:「誦讀《詩經》三百多篇有了一定的書本知識,可是讓他處理內政,卻不明白;讓他出使各國,卻不能獨自應對。即使讀詩多,又認為如何?」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下屬也會實行;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下屬也不會服從。」

【原文】13·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事,像兄弟的家事一樣。」

【原文】13·8子謂:「衛公子荊(jīng)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shāo,通「稍」)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譯文】孔子說:「衛國公子荊善於積蓄家業,開始有點財產的時候,說『姑且合心了』;當稍微增加的時候,說『姑且完備了』;當富有的時候,說『姑且美好了』。」

【原文】13·9子適衛,冉有僕(pú)。子曰:「庶(shù)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趕車。孔子說:「衛國的人真多呀!」冉有問:「已經人口眾多了,又該增加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已經富裕起來了,又該增加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接受教育。」

【原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jīyuè)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倡導的德教治理國家,一個月已經可以有起色,三年便會有成就。」

【原文】13·11子曰:「『善人為(wéi)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善於領導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憑教化使人不作惡也可以免除死刑了』。這話真對啊!」

【原文】13·12子曰:「如有王(wàng)者,必世而後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賢明的君主出現,必須經過三十年以後才能建成仁德社會。」

【原文】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使自身端正,對於從事政務有什麼困難呢?不能使自身端正,怎麼樣使別人端正呢?」

【原文】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yàn)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yú)聞之?」

【譯文】冉求從朝廷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晚呢?冉求回答說:「有政務。」孔子說:「大概只是一般事務吧?如果有政務,即使國君不用我了,我大概也會聽說什麼事兒吧?」

【原文】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jī)也。人之言曰『為(wéi)君難(nán),為(wéi)臣不易』。如知為(wéi)君之難也,不幾(jī)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jī)也。人之言曰 『予無樂(lè)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jī)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魯定公問:「憑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像這樣憑一句話使國家興盛,大概有接近這樣的話。有人說道『做君主難,做臣子也不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難,不接近於一句話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憑一句話使國家喪亡,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像這樣憑一句話使國家喪亡,大概有接近這樣的話。有人說道『我做君主沒有別的高興的事情,唯其說話沒有誰違抗我』。如果你的話正確沒有誰違抗它,不也很好嗎?如果不正確卻沒有誰違抗它,不接近於一句話使國家喪亡嗎?」

【原文】13·16葉公(shègōng)問政。子曰:「近者說(yuè,通「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使離你近的人感到高興,使離你遠的人慕名而來。」

【原文】13·17子夏為莒父(jǔfù)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怎樣處理政務。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圖小利。要是求快,就達不到目的;要是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原文】13·18葉公(shègōng)語(yù)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rǎng)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家鄉有個直言過錯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而兒子證明這件事。」孔子說:「我家鄉直言的人不同於你說的情況。父親直言己過不言子過,兒子直言己過不言父過,直言的品行就在那裡面了。」

【原文】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yǔ)人忠。雖之夷狄(yídí),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平時恭謹,辦事敬業,為人忠誠。這三種品德即使到了夷狄那些偏遠的地方,也不可以丟棄呀!」

【原文】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tì,通「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kēngkē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yī)!斗筲(dǒushāo)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問道:「怎麼樣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說:「自己行事保持羞恥之心,出使諸侯國,不辱沒君主賦予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子貢又說:「冒昧地請問其中次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敬父母,鄉里的人稱讚他尊重兄長。」子貢又說:「冒昧地請問其中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一定講信用,行動一定果斷,即使是像你這樣能言淺薄而後信,能行固執而後果的小人呀,憑著信和果也還是可以叫做再次一等的士的。子貢連忙轉移話題說:「現在的執政者怎麼樣?」孔子說:「器量狹小的人,怎麼足以算數呢?」

【原文】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yǔ)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wéi)也。」

【譯文】孔子說:「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跟他交往,一定在無拘無束的人或潔身自好的人之間交往了。無拘無束的人冒進索取,潔身自好的人有所不為。」

【原文】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zhān),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人有話說『一個人沒有恆心,憑這一點不可以當巫醫』。這話說得真好啊!『一個人不能長久地保持自己的美德,或許會遭受許多羞辱』。」 孔子又說:「《易經》上這句話是說,沒有恆心的人不要去占卜了,如此而已。」

【原文】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諧相處。」

【原文】13·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hào)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hào)之,其不善者惡(wù)之。」

【譯文】子貢問道:「鄉人都喜愛他,怎麼樣?」孔子說:「不可以肯定。」子貢又問:「鄉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孔子說:「也不可以肯定。不如鄉人當中的好人喜愛他,鄉人當中的壞人厭惡他。」

【原文】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yuè,通「悅」,下同)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卻難以使他喜歡。不用正道使他喜歡,他是不喜歡的;到他用人時,重視人才。為小人做事難卻容易使他喜歡。即使不用正道使他喜歡,他也喜歡;到他用人時,求全責備。」

【原文】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定坦然而不驕傲專橫,小人驕傲專橫而不安定坦然。」

【原文】13·27子曰:「剛、毅、木、訥(nè),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堅毅、質樸、說話謹慎,接近於仁。」

【原文】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sīsī),怡怡(yíyí)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問道:「怎麼樣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說:「互相勉勵,和和氣氣,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間相互勉勵,兄弟之間和和氣氣。」

【原文】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róng)矣。」

【譯文】孔子說:「善於領導的人用道德教化民眾七年,憑這一點也可以接近軍隊化了。」

【原文】13·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孔子說:「用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民眾作戰,這叫做拋棄他們。」

憲問第十四

【原文】14·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wéi)仁矣?」子曰:「可以為(wéi)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文】原憲問什麼是恥辱。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不能有所作為只知拿俸祿;國家無道,做官不能獨善其身只知拿俸祿,這就是恥辱。」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都沒有的人,憑此可以稱為仁人了吧?」孔子說:「憑此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可否稱為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原文】14·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完全可以稱為讀書人了。」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xùn)。」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正道,正直地說話正直地行動;國家沒有正道,正直地行動謙虛地說話。」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義的人一定有勇氣,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有仁義。」

【原文】14·5南宮适(nángōngkuò)問於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ào)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jì)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南宮适向孔子詢問說:「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大概這倆人都沒得好死的樣子。禹、稷親自種莊稼而擁有天下,是不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是君子啊!這個人崇尚道德啊!」

【原文】14·6子曰:「君子而(ěr,通「爾」)不仁者有矣夫(fú),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偶爾做出不仁德的事是有的,小人中有仁德的人卻是沒有的。」

【原文】14·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孔子說:「愛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教誨嗎?」

【原文】14·8子曰:「為(wéi)命,裨諶(bìchén)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譯文】孔子說:「鄭國出台辭命,由裨諶起草,經世叔研討論證,再由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最後由子產潤色。」

【原文】14·9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piányì)三百,飯疏(shū,通「蔬」)食,沒齒(mòchǐ)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有恩惠於人的人。」又問子西怎樣。孔子說:「他呀!他呀!」又問管仲怎樣。孔子說:「是個有才幹的人。他剝奪了伯氏駢邑的三百戶封地,而伯氏吃飯以糠菜為食物,終身沒有埋怨的語言。」

【原文】14·10子曰:「貧而無怨難(nán),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不埋怨難於做到,富有而不驕奢容易做到。」

【原文】14·11子曰:「孟公綽(chùo)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wéi)滕、薛大夫(dàfū)。」

【譯文】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趙家、魏家的家臣,才能則有餘。然而憑這一點不可以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原文】14·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zhì,通「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biànzhuāngz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yuè),亦可以為(wéi)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yuē,通「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wéi)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什麼樣的人是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憑此也可以說是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說:「現在做完美的人為什麼一定這樣呢?只要見到名利能想到大義,遇到國家或他人有危險能獻出生命,久處困境能不忘平時生活中說的諾言,憑著這種美德也可以說是完美的人了。」

【原文】14·13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公叔文子說:「真的嗎?他老先生不說、不笑、不貪取財物嗎?」公明賈回答說:「這是因傳話的人造成的過錯吧?他老先生是該說時然後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快樂時然後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乎禮義該取時然後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他這樣?難道他這樣嗎?」

【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wéi)後於魯,雖曰不要(yāo)君,吾不信也!」

【譯文】孔子說:「臧武仲憑著防城向魯君要求立他的後人做大夫,即使有人說不是要挾君主,我也不相信啊!」

【原文】14·15子曰:「晉文公譎(jué)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jué)。」

【譯文】孔子說:「晉文公玩弄手段不正派,齊桓公正派不玩弄手段。」

【原文】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而死,但管仲卻沒有自殺。」又說:「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舉行盟會,不憑藉武力。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啊!誰比得上他的仁德呢?誰比得上他的仁德呢?」

【原文】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yú)?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pī,通「披」)發左衽(rèn)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dú)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死了管仲的主人糾,管仲不能自殺,反而做了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一舉匡扶天下,老百姓到今天還分享著他賜予的福祉。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開在左邊變成野人啦!難道像普通男女對此料想的那樣,自縊在小溝渠邊上而沒有誰知道這件事嗎?」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委婉地勸說他們;見父母的意願不順從,對他們還是恭敬而不違背禮,替他們操勞而不埋怨。」

【原文】14·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fú)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zhòngshūyǔ)治賓客,祝鮀(zhùtuó)治宗廟,王孫賈(gǔ)治軍旅。夫(fú)如是,奚其喪?」

【譯文】孔子說衛靈公治國無道。季康子說:「像這樣,為什麼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它怎麼會敗亡呢?」

【原文】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則為(wéi)之也難(nán)。」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要是說大話不慚愧,那麼實行大話也困難。」

【原文】14·21陳成子弒(shì)簡公。孔子沐浴(mùyù)而朝(cháo),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fú)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dàf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fú)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譯文】陳成子殺害了齊簡公。孔子聽說後沐浴齋戒上朝,向魯哀公報告說:「陳恆殺害了他的君主,請討伐他。」魯哀公說:「報告那三位大夫!」孔子退出來說:「因為我自從擔任大夫之後,所以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報告那三位大夫!』」孔子去報告三位大夫。三位大夫不同意。孔子說:「因為我自從擔任大夫之後,所以不敢不報告。」

【原文】14·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子路問怎樣侍奉國君。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卻可以規勸他。」

【原文】14·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私利。」

【原文】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wèi)己,今之學者為(wèi)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代的人學習是為了算計別人。」

【原文】14·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yǔ)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wéi)?」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蘧伯玉派一個使者向孔子問候。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向他詢問,說:「伯玉老先生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失而未能做到。」使者出去後,孔子說:「是個好使者啊!是個好使者啊!」

【原文】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處在那個職位上,不謀劃那個職位上的政事。」

【原文】14·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曾子說:「君子思考問題不超出自己的職位。」

【原文】14·2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自己說的空話多為恥辱,以自己做的實事少為過錯。」

【原文】14·2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zhì,通「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達德,我未能做到它呀!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原文】14·30子貢方(fǎng,通「仿」)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fú)我則不暇(xiá)。」

【譯文】子貢模仿別人的短處。孔子說:「端木賜呀!你就那麼好嗎?我卻沒有那種閑工夫。」

【原文】14·3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擔心自己沒有任職的能力。」

【原文】14·32子曰:「不逆(nì)詐(zhà),不億(yì,通「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事先不逆料別人欺詐,不猜測別人不信實,也還是早覺察到別人欺詐和不信實,這是賢明的人啊!」

【原文】14·33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xīxī)者與(yú)?無乃為(wéi)佞(nìng)乎?」孔子曰:「非敢為(wéi)佞也,疾(jí)固也。」

【譯文】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為什麼這樣不安定的樣子呢?莫不是為了顯示有才智吧?」孔子說:「不敢為了顯示有才智,只是想儘快改變那些鄙陋的人。」

【原文】14·34 子曰:「驥(jì)不稱(chēng)其力,稱(chēng)其德也。」

【譯文】孔子說:「對於千里馬不是稱讚它的力氣,而是稱讚它的品德。」

【原文】14·35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用恩德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恩德?應該用正直回報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原文】14·36子曰:「莫我知也夫(fú)!」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誰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說沒有誰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理,了解我的大概是老天爺吧?」

【原文】14·37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yú),命也;道之將廢也與(yú),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公伯寮向季孫氏詆毀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孔子,說:「老先生季孫固然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是至於公伯寮,我的力量還能夠把他的屍體擺在街頭示眾。」孔子說:「大道將要實行起來呀,是社會趨勢決定的;大道將要廢棄呀,也是社會趨勢決定的。公伯寮難道能把社會趨勢怎麼樣呢?」

【原文】14·38子曰:「賢者辟(pì)世,其次辟(pì)地,其次辟(pì)色,其次辟(pì)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文】孔子說:「賢德的人能夠治理亂世,他依次能夠治理亂邦,他依次能夠治理亂色,他依次能夠治理亂語。」孔子又說:「這樣做的人已經有七位了。」

【原文】14·39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yú)?」

【譯文】子路在石門山住了一夜,第二天趕了五十多里路進城。值早班看守城門的人問:「你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守門人說:「他是那個知道道德淪喪不可教化而做這件事的人嗎?」

【原文】14·40子擊磬(qìng)於衛。有荷蕢(hèkuì)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kēngkēng)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nán)矣!」

【譯文】孔子在衛國正在敲磬。有個擔著草筐從孔子的門口經過的人,說:「有心事啊,敲磬的人啊!」過了一會兒那人又說:「磬聲硜硜的,可鄙呀!沒有誰了解自己,就自己停止吧。《詩經》上說『水深的時候穿著衣服渡過去是危險的,水淺的時候就撩起衣襟蹚過去是可以的』。」孔子說:「如果水淺的話,那就沒有難辦的事情了!」

【原文】14·41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hōng),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zhǒngzǎi)三年。」

【譯文】子張說:「《尚書》上說『殷高宗守孝,三年不問政事』,說的什麼意思?」孔子說:「何嘗一定是高宗,古時候的人都這樣。國君死了,在三年以內各部門的官員和全部人員都聽從冢宰領導。」

【原文】14·42子曰:「上好(hào)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在上位的人喜愛禮,就易於使眾人知禮行禮了。」

【原文】14·43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子路問怎樣成為君子。孔子說:「用恭敬的心態修養自己。」又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他人安樂。」又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老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老百姓安樂,大概堯和舜還難於達到這種境界呢!」

【原文】14·44原壤夷俟(sì)。子曰:「幼而不孫(xùn,通「遜」)弟(tì,通「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jìng)。

【譯文】原壤叉開兩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說:「你小時候不能謙虛地尊重兄長,長大了又沒有出息,老了還不死,你是個害人蟲!」一面說一面用拐杖打他的小腿。

【原文】14·45闕(què)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yú)?」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yǔ)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闕黨有一個童子向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說:「這個小孩是要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成年人席位上,又看見他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而是想急於求成的人。」

衛靈公第十五

【原文】15·1衛靈公問陳(zhèn,通「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zǔ)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譯文】衛靈公向孔子詢問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要是禮儀方面的事情,那麼曾經聽見過有關內容;軍隊列陣方面的事情,我沒有學習它。」孔子於是第二天辭行離開衛國。

【原文】15·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孔子一行在陳國被困斷糧,隨行的人餓得病倒了,不能起來行走。子路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境中能固守窮困(不做壞事),小人一遇窮困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原文】15·3子曰:「賜也,女(rǔ,通「汝」)以予為多學而識(zhì)之者與(yú)?」對曰:「然,非與(yú)?」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端木賜呀,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而記住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穿其中的。」

【原文】15·4子曰:「由!知德者鮮(xiǎn)矣。」

【譯文】孔子說:「仲由呀!現在懂得仁德的人少了。」

【原文】15·5子曰:「無為(wéi)而治者,其舜也與(yú)?夫(fú)何為(wéi)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無須治理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什麼呢?他始終恭行道德端正自己面南而坐罷了。」

【原文】15·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mán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cān,通「驂」)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fú)然後行。」子張書諸紳(shēn)。

【譯文】子張問怎樣才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信實,辦事忠實敬重,即使到了別的部落國家,也行得通;說話不忠誠信實,辦事不誠實敬重,即使在本鄉本土,行得通嗎?如果站在車上,就好像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立在駕車的馬前;如果坐在車上,就好像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靠在車前的橫木上。這樣以後就行得通了。」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衣帶上。

【原文】15·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qúbóyù),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juǎn)而懷之。」

【譯文】孔子說:「正直啊!史魚。要是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要是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君子啊!蘧伯玉。要是國家有道,他就從政任職干一番事業;要是國家無道,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收存在心裡待來日再用。」

【原文】15·8子曰:「可與(yǔ)言而不與(yǔ)之言,失人;不可與(yǔ)言而與(yǔ)之言,失言。知(zhì,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可以跟他談卻不跟他談,就會失去友人;不可以跟他談卻跟他談,就是說錯話。聰明的人既不失去友人,也不說錯話。」

【原文】15·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為了保全生命而損害仁德的,唯有獻出生命而成就仁德的。」

【原文】15·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居住在那個諸侯國里,要侍奉那個諸侯國大夫當中賢明的人,結交那個諸侯國士人當中有仁德的人。」

【原文】15·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lù),服周之冕,樂(yuè)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譯文】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行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西周的禮帽,奏伴有舞蹈的《韶》樂,驅逐鄭地的樂曲,疏遠奸佞的小人。鄭地的樂曲不正派,奸佞的小人有危險。」

【原文】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有眼前的憂患。」

《<論語>大辭典》編寫委員會百位專家教授

主編 張玉卿(金 池) 執筆

2014年1月13日於北京

【原文】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hào)德如好(hào)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未曾見過喜愛仁德像喜愛美色一樣的人呢。」

【原文】15·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yú)?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yǔ)立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莫不是一個竊據官位的人嗎?他知道柳下惠的賢能卻不給他確立職位。」

【原文】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如果多要求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遠離怨恨了。」

【原文】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遇事不說『對此怎麼辦』,『對此怎麼辦』的人,我也不知道對這種人怎麼辦呀!」

【原文】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nàn)矣哉!」

【譯文】孔子說:「一伙人從早到晚聚在一起,說話不合乎道義,好抱著僥倖心理幹壞事,這是災難呀!」

【原文】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wéi)質,禮以行之,孫(xùn,通「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實質,用禮貌的形式實行它,用謙虛的語言表達它,用誠信的態度成就它。這就是君子啊!」

【原文】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15·20子曰:「君子疾沒(mò)世而名不稱(chēng)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心終身的名節不被稱羨。」

【原文】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在自己這裡力求提高道德修養,小人在他人那裡力求謀取個人私利。」

【原文】15·2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互愛而不爭權奪利,團結而不結黨營私。」

【原文】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因話怎麼樣而舉薦人,不因人怎麼樣而廢棄話。」

【原文】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道:「有憑著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的嗎?」孔子說:「大概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吧?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原文】15·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文】孔子說:「我對於別人,毀謗過誰?讚譽過誰?如果有讚譽的事情,那裡面都有驗證的根據。那些有素質的民眾,就是夏、商、周三個朝代得以直道而行的原因。」

【原文】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quē,通「缺」)文也。有馬者借人乘(chéng)之,今亡(wú,通「無」)矣夫(fú)。」

【譯文】孔子說:「我還看到史書當中空缺存疑的文字。有馬的人借別人的馬騎這樣的事,今天沒有了。」

【原文】15·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使道德混亂。如果小事上不忍住私慾,就會使大主意混亂。」

【原文】15·28子曰:「眾惡(wù)之,必察焉;眾好(hào)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一下;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道德,不是道德弘揚人。」

【原文】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叫做過錯了。」

【原文】15·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qǐn),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從早到晚不吃飯,從晚到早不睡覺,用來左思右想,結果沒有益處,還是不如學習。」

【原文】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něi)在其中矣;學也,祿(lù)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重要的是謀求正道而不是謀求吃喝。耕田,挨餓受苦時在道中;進學,從政任職時在道中。君子擔心道不正不擔心受貧苦。」

【原文】15·33子曰:「知(zhì,通「智」,下同)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lì,通「蒞」,下同)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譯文】孔子說:「憑才智得到職位,不能用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它,最終必定失去它。憑才智得到職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如果不用莊重的態度對待它,民眾就不會尊敬。憑才智得到職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又能用莊嚴的態度對待它,但是行動不用禮指導它,也不能說是完美的。」

【原文】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zhì,通「智」,下同)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能在小事上耍小聰明而可以在大義上經受考驗,小人不可以在大義上經受考驗而可能在小事上耍小聰明。」

【原文】15·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孔子說:「民眾對於仁德的需求,超過對於水火的需求。我見過蹈水火而死的人,沒見過為實行仁德而死的人。」

【原文】15·3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原文】15·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譯文】孔子說:「君子堅守正道而不用他人諒察。」

【原文】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譯文】孔子說:「侍奉君主,首先敬重事業而後再拿俸祿。」

【原文】15·39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沒有類別。」

【原文】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宜相互為伍謀事。」

【原文】15·41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言辭能夠表達思想就可以了。」

【原文】15·42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yǔ)師言之道與(yú)?」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譯文】盲人樂師冕拜見孔子,到台階前,孔子說:「這是台階。」到坐席前,孔子說:「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後,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走後,子張問道:「這就是跟樂師談話的辦法嗎?」孔子說:「是這樣的。這固然是幫助樂師的辦法。」

季氏第十六

【原文】16·1季氏將伐顓臾(zhuānyú)。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yú)?夫(fú)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為(wéi)?」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yú)?」冉有曰:「今夫(fú)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wéi)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fú)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yǔ)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氏將要對顓臾用兵了。」孔子說:「冉求呀!這豈不是你的過失嗎?顓臾,從前的時候先王把它封為東蒙山之主,而且在魯國疆域之內。它是魯國的臣屬,憑什麼討伐它呢?」冉有說:「季氏想這樣做,我們兩個家臣都不願意呀!」孔子說:「冉求呀!從前周任有句話說過『發揮能力就任職務,沒有能力的人停止算了』。如果季氏像個盲人一樣遇到危險而不拉住他,跌倒了而不攙扶他,那麼將怎麼用那個助手呢?況且你的話也有過失。試問: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美玉在匣子里毀掉了,這是誰的過失呀?」冉有說:「如今那個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氏的封地費邑近。現在不攻取,以後對世親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呀!君子痛恨那種不說想得到它反而一定為這件事找借口掩飾的人。我聽說有的諸侯和大夫家,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能相安。大概財富均了便沒有所謂貧,大家和睦便沒有所謂寡,大家相安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像這樣,如果遠方的人依舊不歸附,就修復文化道德引導他們。既然他們來了,就讓他們安心地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歸附,而不能引導;國家分崩離析,而不能堅守,卻圖謀在國內動用武力。我想季氏的憂患恐怕不在於顓臾,而在自家的內部呢。」

【原文】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通「稀」,下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出征討伐由天子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出征討伐由諸侯決定。由諸侯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少有不垮台的;卿、大夫的家臣掌握國家大權,經過三代少有不垮台的。如果天下有道,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裡;如果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

【原文】16·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fú)三桓之子孫微矣。」

【譯文】孔子說:「 魯君的政權離開官府已經五代了,政權落到大夫季氏手中也四代了,所以那個魯桓公的三支後代季孫、孟孫、叔孫也要衰微了。」

【原文】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piánpī),友善柔,友便佞(biànnìng),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結交諒察他人的朋友,結交見聞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迎頭佔小便宜的朋友,結交易於軟弱妥協的朋友,結交隨便用花言巧語諂媚人的朋友,是有害的。」

【原文】16·5孔子曰:「益者三樂(lè),損者三樂(lè):樂(lè)節禮樂(yuè),樂(lè)道人之善,樂(lè)多賢友,益矣;樂(lè)驕樂(lè),樂(lè)佚(yì)游,樂(lè)宴樂(lè),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樂趣有三種,有害的樂趣有三種:樂於以禮樂節制自己,樂於說別人的優點,樂於多交賢德的朋友,是有益的;樂於驕橫取樂,樂於隱逸閒遊,樂於宴飲淫樂,是有害的。」

【原文】16·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zào),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

【譯文】孔子說:「服侍君子有三種過失:君子未說到的而說叫做急躁,君子說到的而不說叫做隱瞞,不看臉色而說叫做盲目。」

【原文】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戒忌:少年時期,血氣尚未成熟,戒忌的在於美色;達到壯年時期,血氣正置旺盛,戒忌的在於爭鬥;達到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退,戒忌的在於貪得無厭。」

【原文】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wǔ)聖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先祖的遺訓,敬畏品德高尚的人,敬畏聖人的至言。小人不知道先祖的遺訓而無所敬畏,輕視品德高尚的人而無所敬畏,褻瀆聖人的至言而無所敬畏。」

【原文】16·9孔子曰:「生而知(zhì,通「智」)之者,上也;學而知(zhì,通「智」)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聰明的人,是智商高的;學習而聰明的人,是智商差一點的;迷惑不解而學習的人,又是智商次第較後的;迷惑不解而又不學習的,這個人的智商是在普通人之下的了。」

【原文】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fèn)思難(nàn),見得思義。」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考:看思考清楚,聽思考靈敏,臉色思考溫和,禮貌思考恭敬,言語思考忠實,做事思考誠敬,疑難思考詢問,憤怒思考後患,見到有名利可得思考合乎義。」

【原文】16·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孔子說:「看見善良的行為像害怕趕不上一樣,看見不善良的行為像把手伸進沸水裡一樣趕緊避開。我見過這樣的人,我聽過這樣的話。不見用時力求自己的志向更加遠大,見用時則推行禮義使自己的道德主張通達天下。我聽過這樣的話,沒見過這樣的人。」

【原文】16·12齊景公有馬千駟(sì),死之日,民無德而稱(chēng)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chēng)之。其斯之謂與(yú)?

【譯文】齊景公有四千匹馬,到死的那天,民眾認為他沒有什麼美德值得稱道。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民眾到今天還稱道他們。這其中告訴世人一個什麼道理呢?

【原文】16·13陳亢(kàng)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文】陳亢向伯魚詢問說:「你在老師那裡也有不同的見聞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只是有一天,他老人家曾經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經過庭院。他老人家說:『學習《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老人家說:『不學《詩》,就無從說話』。我回去就學習《詩》。另一天,他老人家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經過庭院。他老人家說:『學《禮》了嗎?』我回答:『沒有』。他老人家又說:『不學《禮》,就無從立足』。我回去就學習《禮》。我只聽見這麼兩次。」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到三點收穫:知道了學《詩》的道理,知道了學《禮》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兒子。」

【原文】16·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其他不同國家國君稱她為寡小君;不同國家的人稱她為君夫人。

陽貨第十七

【原文】17·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kuì,通「饋」)孔子豚(tún)。孔子時(sì,通「伺」)其亡(wú,通「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tú,通「途」)。謂孔子曰:「來!予與(yǔ)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hào)從事而亟(qì)失時,可謂知(zhì,通「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yǔ)。」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譯文】陽貨想召見孔子,孔子不來拜見。陽貨派人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孔子打聽他不在家,去回拜他。他們在路上相遇。陽貨告訴孔子說:「來!我跟你說。」陽貨說:「懷著自己的本領卻聽任自己的國家迷濛,可以叫做仁德嗎?」他接著說:「不可以。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可以叫做聰明嗎?」他接著說:「不可以。時間一天一月地過去,時光是不等人的。」孔子說:「諾,我將要出仕了。」

【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出生時的天性是相近的,因為習性不同所以相遠了。」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zhì,通「智」)與(yǔ)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智商高的人聰明和智商低的人愚笨是不易改變的。」

【原文】17·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wǎněr)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yǎn)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孔子到了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裡用得著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從前的時候我也聽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呀:『君子要是學習禮樂的道理,就會愛人;小人要是學習禮樂的道理,就容易使自己走向正道』。」孔子說:「學生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前面的話只是開玩笑罷了。」

【原文】17·5公山弗擾(gōngshānfúrǎo)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yuè,通「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fú)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wéi)東周乎?」

【譯文】公山弗擾以費邑為據點發動叛亂,召請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到公山弗擾那裡去呢?」孔子說:「那個召請我的人,難道會讓我白跑一趟嗎?如果有人用我,我豈不是可以打造一個東周的『禮義之邦』了嗎?」

【原文】17·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向孔子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夠向天下推行五種品德的人,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呢?」孔子說:「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要是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要是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要是誠信,就能得到別人信任;要是勤敏,就能取得成功;要是慈惠,就足以使人感動。」

【原文】17·7佛肸(bì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zhōngmù)畔(通「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lìn)?不曰白乎涅(niè)而不緇(zī)?吾豈匏瓜(páoguā)也哉?焉能系(xì)而不食?」

【譯文】佛肸召請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說:「從前我也聽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呀:『他對自己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在中牟叛亂,您前往,對此怎麼辦?」孔子說:「是這樣的,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不是說潔白的東西用涅染也染不黑嗎?難道我是個葫蘆?怎麼能光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原文】17·8子曰:「由也,女(rǔ,通「汝」,下同)聞六言六蔽(bì,通「弊」,下同)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hào,以下同)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zhì,通「智」)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譯文】孔子說:「仲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德行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說:「 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不愛好學習禮,它的弊病是愚拙;愛好機智不愛好學習禮,它的弊病是放蕩;愛好信譽不愛好學習禮,它的弊病是狡猾;愛好直率不愛好學習禮,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不愛好學習禮,它的弊病是鬥毆作亂;愛好剛強不愛好學習禮,它的弊病是狂妄招災。」

【原文】17·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fú)《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ěr)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那《詩》呢?學《詩》憑此可以豐富想像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增強集體感,可以消除心中的怨恨;近的可以學到侍奉父親的道理,遠的可以學會侍奉國君的本領,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

【原文】17·10子謂伯魚曰:「女(rǔ,通「汝」)為(wéi)《周南》、《召南》(shàonán)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yú)?」

【譯文】孔子詢問伯魚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人不學習《周南》、《召南》,大概像立正面對著牆壁站著一樣無法行走吧?」

【原文】17·11子曰:「禮雲禮雲,玉帛(bó)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譯文】孔子說:「禮呀禮呀,說的只是美玉絲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說的只是擊鐘敲鼓之類的樂聲嗎?」

【原文】17·12子曰:「色厲而內荏(rěn),譬諸小人,其猶穿窬(yú)之盜也與(yú)?」

【譯文】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以這種小人打比方,大概像鑽洞爬牆的盜賊吧?」

【原文】17·13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譯文】孔子說:「鄉原,是道德的奸賊呀!」

【原文】17·14子曰:「道聽而塗(tú,通「途)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道上聽見的傳聞在路上隨意散布出去,這是背棄道德的行為。」

【原文】17·15子曰:「鄙夫可與(yǔ)事君也與(yú)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孔子說:「難道可以和卑鄙的人一道侍奉君主嗎?他沒有得到官位,擔心得不到官位。已經得到官位,又擔心失掉官位。一個人如果擔心失掉官位,沒有干不出來的事情。」

【原文】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wú,通「無)也。古之狂也肆(sì),今之狂也盪;古之矜(jīn)也廉,今之矜也忿戾(lì);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有三種毛病,如今或許沒有那樣的了。古代狂妄的人肆意擾亂,如今狂妄的人放蕩不羈;古代矜誇的人專橫跋扈,如今矜誇的人忿忿暴戾;古代愚頑的人直來直去,如今愚頑的人卻欺詐成性啊!」

【原文】17·17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裝出花言巧語和顏悅色的人,是少有仁德的。」

【原文】17·18子曰:「惡(wù,下同)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lì,通「俐」)口之覆(fù)邦家者。」

【譯文】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俐齒顛覆國家的人。」

【原文】17·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說:「如果您不說話,那麼學生們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春夏秋冬四季照樣在那裡運行,萬物在那裡照樣生長。天何嘗說話呢?」

【原文】17·20孺悲(rúbēi)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sè)而歌,使之聞之。

【譯文】孺悲想求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拿過瑟來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見彈唱的聲音。

【原文】17·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wéi)禮,禮必壞;三年不為(wéi,下同)樂(yuè),樂(yuè)必崩。舊谷既沒(méi),新谷既升,鑽燧(suì)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fú)稻,衣夫(fú)錦,於女(rǔ,通「汝」,下同)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fú)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yuè)不樂(lè),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fú)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宰我問:「子女為父母守孝三年,日期是不是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必然壞掉;三年不奏樂,樂必然崩消。舊穀子已經吃完,新穀子已經上場,取火用的木頭和燧石也應該改換火源了,是不是守孝一年就可以啦?」孔子說:「父母故去不久你便吃那大米飯,穿那花綢緞,對於你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心安,就做吧!君子居家守孝,吃美味不覺香甜,聽音樂不覺快樂,住好房子不覺舒服,所以不那樣做。現在你心安,就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我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這樣以後才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我啊,難道在父母那裡只得到三年的疼愛嗎?」

【原文】17·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nàn)矣哉!不有博弈(yì)者乎?為(wéi)之,猶賢乎已!」

【譯文】孔子說:「從早到晚吃飽了飯,沒有用心的地方,這是災難呀!不是有下棋的遊戲嗎?下下棋,還比什麼都不幹好啊!」

【原文】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wéi,下同)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而無義就會出亂子,小人有勇而無義就會做盜賊。」

【原文】17·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wù)乎?」子曰:「有惡(wù)。惡(wù)稱人之惡(è)者,惡(wù,下同)居下流而訕(shàn)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zhì)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jiǎo )以為(wéi)知(zhì,通「智」)者,惡不孫(xùn,通「遜」)以為(wéi)勇者,惡訐(jié)以為直者。」

【譯文】子貢說:「您老人家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人。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品行差卻誹謗品行好的人,厭惡勇敢卻無禮的人,厭惡果斷卻固執的人。」孔子問:「端木賜啊,你也有厭惡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我厭惡用抄襲別人的東西冒充聰明的人,厭惡用不謙虛冒充勇敢的人,厭惡用攻擊別人的短處冒充正直的人。」

【原文】17·25子曰:「唯女(rǔ,通「汝」)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xùn,通「遜」);遠之,則怨。」

【譯文】孔子說:「只有你們幾個學生和小人一樣是難以教養的:要是傳授給你們淺近的知識,就不謙虛;要是傳授給你們深遠的道理,就埋怨。」

【原文】17·26子曰:「年四十而見惡(wù)焉,其終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歲四十而被人厭惡,大概一輩子也就完了。」

微子第十八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子(jīzǐ)為(wéi)之奴,比干(bǐgān)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譯文】殷紂王暴虐淫亂不聽規勸。微子離開了他,箕子佯狂為奴,比干規諫被剖腹殺死。孔子說:「殷代有三位仁人啊!」

【原文】18·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chù)。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譯文】柳下惠當法官,多次降職。有人說:「憑這一點你不可以離開嗎?」柳下惠說:「按正道為人處事,去往哪裡不多次降職?按邪道為人處事,為什麼一定離開像父母一樣的國家?」

【原文】18·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文】齊景公講到怎樣對待孔子說:「像季氏那樣的待遇,我則做不到;以季氏、孟氏中間的禮遇對待他。」齊景公接著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辭行離開齊國。

【原文】18·4齊人歸(kuì,通「饋」)女樂(nǚyuè),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譯文】齊國人饋送八十名能歌善舞的姑娘給魯國。魯國宰相季桓子接受了她們。國君宰相多日不上朝。孔子遠行周遊列國。

【原文】18·5楚狂接輿(jiēyú)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ěr,通「耳」,下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yǔ)之言。趨而辟(bì,通「避」)之,不得與(yǔ)之言。

【譯文】楚國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說:「鳳凰啊,鳳凰啊!天下的道德為何這樣不盛呢?過去的事情不可以諫諍回來了,未來的事情還可以追趕上去。停止吧!停止吧!今天的從政者岌岌可危啦!」孔子下了車,想跟他談談。他快步走避開了孔子,孔子沒能跟他談。

【原文】18·6長沮(chángjǔ)、桀溺(jiénì)耦(ǒu)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fú)執輿者為(wéi,下同)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yú)?」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yú)?」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ěr,通「爾」)與其(yǔqí)從辟(pì)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yōu )而不輟(chuò)。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wǔrán)曰:「鳥獸不可與(yǔ)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yǔ)而誰與(yú)?天下有道,丘不與(yù)易也。」

【譯文】長沮、桀溺兩人並排耕地。孔子經過那裡,讓子路打聽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執守車子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子。」長沮又問:「他是魯國的孔子嗎?」子路說:「他是的。」長沮說:「他知道渡口吧?」子路又向桀溺打聽。桀溺問:「你是誰?子路回答說:「我是仲由。」桀溺又問:「你是魯國孔子的徒弟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說:「天下無道無德像滔滔大水一樣泛濫成災的局面都是這樣啊!然而誰可以改變它呢?況且你與其跟隨孔子那樣改造庸人成為新人的儒士,還不如跟隨我這樣逃避亂世不再出世的隱士呢?」他一邊說一邊不停地幹活。子路辭行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可以隱居在山林里跟鳥獸同群。我不是這個人的同路人,可是跟誰同行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參與改變它了。」

【原文】18·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hèdiào)。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wéi)夫子。」植其杖而芸(yún,通「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wéi)黍(shǔ)而食(sì)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通「返」)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有一次落在後邊,遇見一位用木杖挑著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手腳不停地勞作,五穀來不及分播,哪裡顧得上誰是你的老師?」說著把那個木杖插在地上就除草去了。子路拱著手站在那裡。後來,老人留子路住宿,殺雞、做粘小米飯給他吃,並讓子路同他的兩個孩子在堂上見面。第二天,子路辭行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說:「他是個隱居的人啊!」於是派子路返回去見他。子路到了那裡,老人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出仕沒有道義。長幼的禮節,不可以廢棄。君臣的道義如果把它廢棄怎麼辦?希望潔身自好,卻使大倫常觀念混亂,怎麼行?君子出仕,是行使那個道義的。通過這件事,道義得不到實行,已經知道其中的大概了。」

【原文】18·8逸民:伯夷(bóyí)、叔齊、虞仲(yúzhòng)、夷逸(yíyì)、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yú)?」謂:「柳下惠、少連,降(jiàng)志辱身矣,言中(zhòng,下同)倫,行(xíng)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譯文】殷周隱逸不出世的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志向的,不被辱沒自己身份的,是伯夷和叔齊吧?」孔子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志向被辱身份,可是言論合乎倫理,行為合乎思想,他們就是這樣的人吧?」孔子又說:「虞仲、夷逸,歸隱閑居不談世事,自身合乎清白,廢仕合乎棄權。我卻不同於他們,要是隱居就沒什麼可以做的事情,要是不隱居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情。」

【原文】18·9大(tài通「太」)師摯(zhì)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liáo)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táo)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qìngxiāng)入于海。

【譯文】魯國的太師摯去往齊國,亞飯干去往楚國,三飯繚去往蔡國,四飯缺去往秦國,擊鼓手方叔進入黃河地區,搖小鼓的武進入漢中地區,少師陽、擊磬的襄進入海濱地區。

【原文】18·10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chí,通「馳」)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yǐ,通「已」),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譯文】周公告誡兒子魯公說:「君子不要怠慢自己的親族,不要讓大臣怨恨不已,要是老臣沒有大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對一個人不要求全責備。」

【原文】18·11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jìguā)。

【譯文】周代有八位賢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子張第十九

【原文】19·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士人見到國家危難能獻出生命,見到有名利可得能想到大義,祭祀時能想到恭敬,臨喪時能想到哀痛,大概就可以了。」

【原文】19·2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wéi,下同)有,焉能為亡(wú,通「無」)?」

【譯文】子張說:「實行德而不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誠實真摯,這樣的人怎麼能算有,怎麼能算無呢?」

【原文】19·3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yǔ)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yú),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yú),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詢問交友之道。子張說:「子夏說什麼?」答道:「子夏說『可交的就結交他,不可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不同於我聽見的:君子既尊敬賢人又容納眾人,讚美善人又憐惜沒有能力的人。我如果是大賢人啊,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事情?我如果不是賢人啊,別人將拒絕我,像這樣憑什麼拒絕別人呢?」

【原文】19·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nì),是以君子不為(wéi)也。」

【譯文】子夏說:「即使小道,也一定有可看的東西在那裡,然而達到遠方恐怕行不通,因此君子不走小道。」

【原文】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通「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hào)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學到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完成的功課,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19·6子夏曰:「博學而篤(dǔ)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博地學習並且忠實於志向,懇切地向他人詢問並且貼近實際思考,仁就在那裡面了。」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sì)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作坊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通往自己的仁德之道。」

【原文】19·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有了過錯,一定會掩飾。」

【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yǎnrán),即(jí)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看他的樣子莊重嚴肅,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迅速而有氣勢。」

【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子夏說:「君子要取得信任以後再犒勞眾人,要是未取得信任,對方便以為是危害自己;君子要取得信任以後再提出諍言,要是未取得信任,對方便以為是毀謗自己。」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yú)閑(xiàn,通「限」),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大節上不逾越界限,小節上有點出入是情有可原的。」

【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chuán)焉,孰後倦(疑似「傳」之誤,擬讀「chuán」,譯文當「傳授」解)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wū)也?有始有卒(zú)者,其唯聖人乎?」

【譯文】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如果做些噴洒打掃接應對答迎進送退的事情,便是可以的,然而這只是末節。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對此怎麼樣呢?」子夏聽見這話說:「噫!子遊錯了!君子傳授聖賢的學說,哪個先傳授給學生,哪個後傳授給學生,比如在院子里種植花草樹木,是分類區別的。君子傳授聖賢的學說怎麼可以誣衊呢?能夠按照次序有始有終傳授聖賢學說的人,大概唯有聖人吧?」

【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官做好了就要繼續深造,學習好了就要任職實踐。」

【原文】19·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遊說:「辦理喪事向死者表達悲哀思念的感情就可以了。」

【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wéi)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是難能可貴的了,然而尚未做到仁。」

【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nányǔ)並為(wéi)仁矣。」

【譯文】曾子說:「子張儀錶堂堂,可是難以跟他一起實行仁德。」

【原文】19·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譯文】曾子說:「我從老師那裡聽說過,人的感情沒有自動達到極點的。如果有的話一定是得知尊親父母喪亡的消息吧!」

【原文】19·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nánnéng)也。」

【譯文】曾子說:「我從老師那裡聽說過,孟莊子行孝,別的方面別人可以做到。他不更換父時的家臣和父時的政事,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原文】19·19孟氏使陽膚為(wéi)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āijīn)而勿喜(wùxǐ)。」

【譯文】孟孫氏任命陽膚做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迷失正道,民心散漫很久了。你如果弄清他們的案情,就應該對他們哀戚憐惜而不要沾沾自喜。」

【原文】19·20子貢曰:「紂(zhòu)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wù)居下流。天下之惡(è)皆歸焉。」

【譯文】子貢說:「殷紂王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嚴重。因此君子厭惡居於下流地位。一旦居於下流地位天下的罪惡都會歸罪在他身上。」

【原文】19·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gēng)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像日食和月食在天空出現一樣:有了過錯,人們都能看見它;改了過錯,人們都會仰視他。」

【原文】19·22衛公孫朝(cháo)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衛國公孫朝向子貢詢問說:「孔子從哪裡學習的知識?」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尚未失傳,還在人間流傳。賢能的人能夠了解它的根本,不賢能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梢。天下沒有誰不知道文王武王之道在那裡的。我的老師對什麼不學習?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師呢?」

【原文】19·23叔孫武叔語(yù)大夫於朝(cháo)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kuī)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rèn),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賢明。」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子貢。子貢說:「比如這圍牆,我家的圍牆達到肩膀,都可以看見美好的宮室和家院。老師家的圍牆幾丈高,如果找不到他家的大門進去,就看不見美好的宗廟和許多富麗堂皇的宮室。找到他家大門的人大概不多。既然這樣,叔孫武叔先生的說法,不也當然嗎?」

【原文】19·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wéi)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說:「不可以妄為!孔子是不可以毀謗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孔子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逾越的。即使有人想自行斷絕跟太陽和月亮的關係,難道對太陽和月亮有什麼損傷嗎?多半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原文】19·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zhì,通「智」,下同),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dǎo,通「導」)之斯行,綏(suí)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陳子禽告訴子貢說:「你對孔子謙恭吧?孔子豈能比你賢明呢?」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聰明,一句話可以表現出不聰明,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呀!我的老師不可以趕得上,猶如天不可以搭梯子爬上去一樣。我的老師如果治理國家,他所說的立於禮眾人就立於禮,他引導眾人大家就會跟著走,他安撫眾人大家就會歸順,他發動眾人大家就會和衷共濟。老師他活著十分榮耀,老師他死了令人十分悲哀。像這樣我憑什麼可以趕得上老師呢?」

堯曰第二十

【原文】20·1堯曰:「咨(zī)!爾舜!天之曆數(lìshù),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lǚ)敢用玄牡(xuánmǔ),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shè),帝臣不蔽(bì),簡在帝心。朕(zhèn)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lài),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yuè,通「悅」)。

【譯文】堯帝說:「太好了!舜啊!根據帝王興替的次序,帝位已經落到你自己身上。你要適當地執行那個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如果天下的人境遇艱難窘迫,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完結了。」舜帝同樣是用這樣的話告誡禹王的。商湯說:「我冒昧地用黑色公牛做祭品,敢於明白地報告先皇后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先帝臣僕的罪過我也不敢隱瞞,簡明的情況都在先帝心中。我自身有罪,沒有什麼理由責怪天下人;天下人有罪,歸罪在我自己身上。」周朝得到上天賞賜,善人實在眾多。周武王說:「雖有同姓親戚,不如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身上。」謹慎地檢查度量衡,審訂禮樂制度,修復廢置的官府,全國各地的政令就通行無阻了。復興衰退的國家,繼承絕好的盛世,推舉隱逸的賢人,天下的民眾就心悅誠服地歸附於朝廷了。國家應該重視的事情是:民眾、糧食、喪事、祭祀。要是寬厚,就會得到眾人擁護;要是誠信,就會得到眾人信任;要是勤敏,就會獲得成功;要是公平,就會使眾人高興。

【原文】20·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通「遵」)五美,屏(bǐng)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yīguān),尊其瞻(zhān)視。儼然(yǎnrán)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nüè),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yù)人也,出納之吝(lìn)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向孔子詢問說:「怎麼樣就可以管理政事呢?」孔子說:「遵從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張問:「什麼叫做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要做到惠民而不破費,勞碌而不埋怨,欲仁而不貪婪,泰然而不驕橫,威嚴而不兇悍。」子張又問:「什麼叫做惠民而不破費?」孔子說:「因循對民眾有利益的事情使他們得到實惠,不也就是惠民而無須國家破費了嗎?選擇民眾可以勞作的事情讓他們勞作,誰又會埋怨呢?想要仁德而得到仁德,怎麼又會貪婪呢?君子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力量小力量大,人人不敢怠慢,不也就是泰然而不驕橫了嗎?君子使衣冠端正,使目光莊嚴。莊嚴的樣子讓人望去就敬畏自己,不也就是威嚴而不兇悍了嗎?」子張說:「什麼叫做四種惡政?」孔子說:「不教化而殺人叫做虐政,不戒忌而把看到的成果佔為己有叫做暴政,政令遲緩而以致限期完工叫做賊政,如同朝廷使用人才,推舉容納賢德之士當用不用叫做吏政。」

【原文】20·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懂得人生和社會規律,就沒有什麼辦法做君子;不懂得禮義,就沒有什麼辦法立足;不懂得分析言論的實質,就沒有什麼辦法了解人。」

向《論語》舊譯挑戰!

2008年12月再查《論語》舊譯有242處語病

(《論語》共512章)

《論語》舊譯對以下章句均有1處乃至幾處曲解

學 而 第 一

1.(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5.(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2處)

7.(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2處)

8.(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9.(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2.(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3處)

13.(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 政 第 二

14.(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6.(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處)

17.(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8.(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1.(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3處)

23.(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處)

24.(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6.(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2處)

八 佾 第 三

27.(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8.(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29.(3·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31.(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2處)

32.(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34.(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2處)

36.(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2處)

里 仁 第 四

37.(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38.(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39.(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0.(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2.(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3.(4·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5.(4·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2處)

公 冶 長 第 五

46.(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47.(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49.(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2處)

50.(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51.(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3.(5·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2處)

54.(5·2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雍 也 第 六

55.(6·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56.(6·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57.(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63.(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處)

64.(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本章譯文相似,但是新舊解釋不同)

65.(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6.(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本章譯文相似,但是新舊解釋不同)

述 而 第 七

67.(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68.(7·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9.(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70.(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71.(7·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72.(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73.(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4.(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頹其如予何?」

75.(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泰 伯 第 八

76.(8·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77.(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78.(8·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79.(8·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80.(8·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81.(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82.(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83.(8·20)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閒然矣。」

子 罕 第 九

84.(9·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86.(9·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處)

87.(9·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88.(9·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89.(9·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90.(9·9)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本章譯文相似,但是新舊解釋不同)

91.(9·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92.(9·1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3.(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5.(9·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處)

97.(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2處)

98.(9·2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鄉 黨 第 十

99.(10·3)君如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100.(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104.(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4處)

105.(10·25)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先 進 第 十 一

106.(11·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107.(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顏 淵 第 十 二

108.(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09.(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10.(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11.(12·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112.(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113.(12·18)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115.(12·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2處)

116.(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 路 第 十 三

117.(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焉用稼?」

118.(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9.(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120.(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21.(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122.(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3.(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憲 問 第 十 四

124.(14·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25.(14·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126.(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127.(14·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128.(14·33)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129.(14·37)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30.(14·38)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31.(14·39)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3處)

132.(14·40)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133.(14·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134.(14·43)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衛 靈 公 第 十 五

135.(15·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而已矣。」

136.(15·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37.(15·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本章譯文相似,但是新舊解釋不同)

138.(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139.(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40.(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41.(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142.(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43.(15·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144.(15·39)子曰:「有教無類。」

季 氏 第 十 六

145.(16·8)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47.(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2處)

陽 貨 第 十 七

148.(17·2)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49.(17·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154.(17·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5處)

微 子 第 十 八

155.(18·7)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子 張 第 十 九

156.(19·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57.(19·1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堯 曰 第 二 十

158.(20·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著作權人《〈論語〉新譯》主編 金 池

2008年11月5日於北京

2008年12月5日修訂於北京


推薦閱讀:

《<論語>六則》
朱熹《論語集注》鄉黨第十
《論語》——第二百三十講
《論語講義》——述而第七
《論語 八佾第三》講要選錄( 一 )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