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中國歷史100件事3

"41、兄弟的血腥之爭——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的北門玄武門發動了一次政變,殺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齊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淵交出政權,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依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辦法,皇位應由長子李建成來繼承,但是,從太原起兵一直到統一全國,李世民的成功最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這一天,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伏兵於玄武門,發動襲擊。他親手射殺李建成,逼迫高祖下「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命令,一場政變就迅速地結束了。6天以後,高祖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上了皇帝,是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貞觀。

  42、絕代盛世——貞觀之治:從貞觀元年(627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時期。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奠定了立國規模。這個時期的封建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快,社會秩序也比較安定。所以歷史上把這一時期譽為「貞觀之治」。唐太宗能夠廣泛聽取官僚地主的意見,並能注意判斷是非,擇善而從。在封建帝王中,他是最善於納諫的一個。魏徵敢於直諫,時常用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提醒太宗,經常圍繞怎樣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太宗籌謀劃策。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他說:「人用銅做鏡,可以見興亡,用人做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去,我喪失一面鏡子了!」直諫不易,納諫更難。唐太宗能納諫,所以魏徵等人才敢直諫。

  43、按男丁繳「上交」的賦稅——租庸調製:公元619年,即李淵稱帝的第二年,唐朝制訂了租庸調製。5年以後,與均田制同時頒布執行,這種剝削制度,是以男丁授田百畝為前提,所以它的基礎是均田制,史書上說,唐朝的賦役辦法是「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家身則有庸」。故簡稱租庸調製。

  44、公主外嫁和親——文成公主入藏:西藏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至今還供奉著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00年來,西藏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文成公主的優美傳說。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松贊干布做了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定都邏些。640年,松贊干布命大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和珍寶數百件來求婚。唐太宗終於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641年,唐太宗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到柏海迎接。他們在吐蕃的都城邏些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後,唐和吐蕃的關係日益密切。高宗時候,松贊干布接受唐朝給他的西海郡王的封號。唐中宗時,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更加密切。

  45、要奪唐朝天下的大災難——安史之亂:安祿山的父親是西城人,母親是突厥族人,他曾幾次入長安朝見玄宗,並被楊貴妃收為養子。安祿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玄宗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認為有機可乘,陰謀叛亂,奪取唐朝的天下。755年冬,安祿山帶領軍隊15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范陽起兵,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安祿山佔領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被他的大獨生子安慶緒殺死,安祿山的大將史思明,也暫投降了唐朝,然而安史集團內部仍舊不斷爭權奪利。史思明後來殺死了安慶緒,自立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這次戰爭前後延續8年,歷史上叫作「安史之亂」,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46、封建割據勢力的興起——藩鎮割據: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唐朝廷為了加強對邊地的統治,防範吐蕃、回紇的進擾,開始派節度使領兵屯邊。這些節度使及其軍隊,當時又稱「方鎮」或「藩鎮」。藩鎮割據是從安史的降將開始的。763年,史朝義的叛軍從鄴城敗退。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將投降,並同意他們就地擔任節度使;各藩鎮在經濟上都自搞一套,各藩鎮還竭力擴充軍隊,選練精兵。各藩鎮依恃強大的兵力財力,威脅朝廷,甚而起兵反叛,實際上都是土皇帝。

  47、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僧取經:明朝吳承恩的著名小說《西遊記》,描寫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人們所喜愛,其實,《西遊記》是一部小說,只有那個名叫玄奘的和尚,歷史上實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節都是作者的虛構,同歷史不相干。玄奘13歲出家為僧,他感到當時的漢文佛經譯得不完全、不確切,想親自到天竺去學佛經。於628年夏末,到達天竺北部。他首先從這裡沿著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遊歷了一些佛教勝跡。645年,玄奘帶著650多部佛教書籍,經由西域,回到了闊別18年的都城長安。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極有興趣地聽他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玄奘還回憶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載了玄奘親歷的110國和傳聞的28國的情況,所涉及地域包括今我國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現在,《大唐西域記》已經譯成幾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48、使大規模出版成為現實——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紙發明以後,文字還要用手來抄寫,東漢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寫了《西京賦》,大家認為好,互相傳抄,一時洛陽的紙都貴了。「洛陽紙貴」成了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典故,手抄書籍,輾轉傳抄,時間長了,錯誤越來越多。後來,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史書上記載最早的雕版書,是唐太宗時刻印的長孫皇后寫的《女則》。

  49、突破靡華文學改革——古文運動:唐中葉,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人,大力倡導古文,形成社會性的古文運動,這才逐漸取代了駢文的地位。在古文運動中貢獻最大的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字退之,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人們也稱他韓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人稱他柳河東,唐順宗時候,他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員之一。後來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州刺史,死於柳州,所以後人又稱他柳柳州。在永州和柳州期間,他深入社會,了解人民的疾苦,接近了少數民族,這對他的文學成就有很大影響。古文成了他表達自己的進步思想,反對當時腐朽勢力的有力武器,他的著作留下來的有《河東先生集》四十五卷。

  50、黃袍加身的政變——陳橋兵變:趙匡胤為了奪取後周7歲皇帝的政權,布置了一幕「陳橋兵變」。960年的正月,正當後周君臣歡慶新春佳節的熱鬧時刻,突然接到北方邊境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和契丹貴族聯合入寇,後周的執政大臣不辨真假,倉促決定派趙匡胤出兵抵禦。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到了陳橋驛。趙匡義、趙普等人及隨征將領,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皇帝穿的皇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於是就立即回軍,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由於趙匡胤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改為「宋」,都城仍在汴京,這就是北宋王朝。趙匡胤還沒有完成南北統一的事業,於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續統一事業。一直到979年,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51、大宋之恥——澶淵之盟:1005年1月,宋遼雙方達成了和議,規定北宋每年向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歷史上把這一次宋遼和議叫做「澶淵之盟」。當和議剛達成時,內侍誤傳輸銀絹300萬,宋真宗大吃一驚。後來聽說只有30萬,宋真宗大吃一驚,後來聽說只有30萬,宋真宗又沾沾自喜,認為這是宋朝談判的「勝利」,他還寫了詩叫大臣們唱和,表示慶祝。由於北宋王朝的軟弱無能,澶淵盟後,使得全國人民每年又增加了額外的經濟負擔。

  52、印刷術的重大改革——畢昇創造活字印刷:北宋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里,記述宋仁宗宗慶曆年間,平民出身的畢昇,首次發明了先進的活字印刷術,畢昇生活在當時雕版印刷業中心之一的杭州。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分制字、排版、印刷和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首先,用膠泥刻成如銅錢一樣薄的單字,經火燒成十分堅硬的泥活字,一般常見字,都刻有好幾個同樣的活字。畢昇創造的泥活字原物和印成的書籍雖然未能留傳來、下來,但是他的這套活字印刷方法卻對後代發生了很大的影響。畢昇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對世界印刷術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53、亂世變法——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地主階級著名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待方面,曾經提出一整套的「新法」,並一度加以推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出身於普通官僚地主家庭。22歲時,通過考試中了進士,從此參加地方行政工作。年輕的皇帝宋神宗趙項上台以後,急於要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破格提拔了積極主張革新的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內容有:1)農田水利法;2)方田均稅法;3)青苗法;4)免役法;5)均輸法;6)市易法;7)保甲法。

  54、全國大一統——元朝的統一:元朝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蒙、漢等各族聯合政權,蒙古貴族於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之後,除了發動三次西征之外,同時還派遣軍隊向南方進軍。到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之前,蒙古軍隊已經打敗了畏吾兒、西遼和西夏。1231年,蒙古軍滅金,與南宋王朝僅隔一條淮水,蒙古貴族立即發動了長達40年之久的滅宋戰爭。忽必烈為了統治全國,決心採用「漢法」,並於1271年遷都燕京,建國號為元,元朝的建立標誌著蒙、漢各族地主階級的進一步聯合,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在新王朝被延續了下來。

  55、建省的開始——行省制度的實行:元朝把我國各地劃為若干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名稱,金朝時就開始使用了。元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設立了不少行中書省,以代表中書省在地方上行使職權,1287年,忽必烈在全國範圍內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元朝創設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來郡縣制度的發展,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政治,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明、清以及後來的政治制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56、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明代官制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強化封建專制主義,加強中央集權,對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機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明初設中書省,置丞相,統率百官,總理政務,大都督府管軍事,都察院與大理寺掌糾察、刑法。1380年,朱元璋殺掉丞相胡惟庸之後,即廢除中書省,不再置丞相,這樣,朝廷的行政、軍事與司法人權被分割而隸屬於幾個獨立的機關分掌,以互相牽制,防止專權。這些機構的官員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重大事件,必須報請皇帝批准才能實行。巡撫之名起於洪武時期,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以巡撫之名視察陝西地方。1421年,朱棣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軍民疾苦,1430年,朱瞻基派遣御史于謙等6人,分別以侍郎的官銜巡撫山西、河南等省,這時的巡撫,還屬臨時派遣,「事畢復命」。

  57、新軍事制度的創立——衛所制到募兵制: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創立了新的軍事制度——衛所制。衛所軍的來源有四類,第一是「從征」,即原來的農民起義軍戰士,包括反元群雄各部的戰士;第二是「歸附」,即投降的元軍,第三是「謫發」,即因「罪」而罰充的官吏和士民,稱作「恩軍」或「長生軍」,第四是「垛集」,即徵調平民充軍,世代成為軍戶。

  58、法令的集大成——《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朱元璋總結歷代法律施行的經驗和教訓制定的法令條例。《大明律》共分三十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八議(議親、議故、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議賓),以及吏律二卷、戶律七卷、禮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條。

  59、知識分子千年追逐的夢——八股取士的創立: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襲用唐宋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1370年,朱元璋頒發科舉詔令。參加科舉考試生員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

  60、皇位爭奪戰——靖難之變: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發生了一場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皇位爭奪戰,歷史上稱為「靖難之變」。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70年,封為燕王。1389年封地北平。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第二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面對諸弟被廢,自己權力被削的危機,便借朝賀改元之機,帶領世子朱高熾等人,親往南京,密察虛實,以謀對策。朱棣回北平後,暗中加緊練兵,做篡奪皇位的準備,表面一卜則偽裝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朱棣便乘機起事,一場封建統治階段內部爭奪皇位的武裝鬥爭展開了。

"
推薦閱讀:

名家評論紅樓人物 - 紅樓夢與中國現代女性的形象塑造
迎中國春節,加拿大推出「狗年」紀念郵票
陳向陽:中國大媽急個啥?
扯淡網 >> 〖古代中國〗 >> 大唐雙龍:李靖和李績
中國爆笑標語大全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