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旭,緩和醫療探路者
截至2014年2月,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佔總人口的14.9%。隨著高齡患者的不斷增多,一系列醫療和社會問題隨之湧現。
如何讓這些老年人有一個安享的晚年,離去時盡量遠離痛苦?2015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常委,香港醫院管理局前主席、香港智經研究中心理事胡定旭遞交了《在中國實施緩和醫療刻不容緩》的提案。他呼籲,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實施緩和醫療迫在眉睫。
與身不由己說「NO」
「緩和醫療」是胡定旭的Logo,說起這個中國人還有些陌生的辭彙,他那笑意不去的臉上現出一份急切。
在記者的筆記本上,胡定旭寫下這個詞的英文:Palliative Care,並鄭重解釋,物理治療對末期患者逐漸失效,只會令他們飽受痛苦,而以緩和醫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會讓他們在最後的時光中盡量舒適,有尊嚴、平靜地離去。
「緩和醫療」理念問世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世衛組織提倡和推薦,並在數十個國家推廣。它的三個定義是,1,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過程。2,既不推遲也不延後自然來臨的死亡。3,解決所有臨終者的不適和痛苦。在亞洲,首先進行緩和醫療的是日本,納入醫保後,99%的日本人選擇通過緩和醫療步入死亡。
據了解,除了一些癌症患者的末期會拉得很長,一般病人的末期階段平均不足一個月。為了減少這一「終點之痛」,從2006年起,胡定旭便與陳毅的兒子陳小魯、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陶鑄之女陶斯亮、神經外科醫生凌峰等開始探討以緩和醫療的方式,讓生命臨終的「灰色」減到最低。而「不希望在ICU病房,身邊沒有一個親人,赤條條地插滿管子,像台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
說起這一醫療方式的重要性,胡定旭表示,台灣、香港、澳門都做得很好,但這一醫療方式尚未福澤內地的末期患者,他建議政府儘快將其納入醫保,並成立專科,進行相關的醫療培訓。
在擁有700萬人口的香港,20多年來一直運行著一套以「全民保障」為原則的醫療制度,「不讓任何一個人因為貧窮而得不到醫療服務」,被世界公認為近乎完美的公共醫療管理體制。
胡定旭說,在香港的公立醫院,每日只需付費100港幣,便可接受緩和醫療的服務。政府每年拿出500億港幣用於醫療衛生投入,每人每年平均7000元。當醫生判斷末期病人生命只有6個月時,即會啟動法律程序,病人可以提前立下「預囑」,放棄呼吸機等有創搶救,進入「安寧療護」階段,在音樂治療師、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等的指導下,平靜度過最後的時光。
善終是一種福報
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日漸嚴峻,養老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老而富足、「優雅地老去」成了很多人的願望。
在香港醫管局做了10年主席,看到最後階段的病人被「過度治療」,家人也備受折磨,胡定旭對緩和醫療的實施痛感迫切。
「中國人講究善終,吃完飯,睡一覺,走了,那是極大的福氣。最怕的是管也插了,錢也花了,罪也受了,還沒能留住生命。」胡定旭說。
「比如一位老人家,明明知道如何治療都沒用,還是要插管子,使用心臟起搏器和肺部呼吸機,等於全身都身不由己,本人其實痛苦莫名。身邊的子女,誰敢說把管子拔掉?沒人敢。」說起這些,胡定旭一臉的無奈。
也因此,有人呼籲,現代醫療應該培養的是對人的關心,而不僅僅是對瘤子的關心,那種「多活一秒也行」的盡孝方式距離病人的切身感受其實很遠。
為了那些想平靜離去的人能「自己說了算」,胡定旭建議,人在健康時立下「生前預囑」十分必要,因為死亡和愛是太私人的事情,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尊嚴死」。
「尊嚴死」不是「安樂死」,安樂死是一種涉及主動致死的行為。區別於安樂死的這種只在臨終放棄心肺復甦、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的做法,有嚴格的醫學審核要求。
有了緩和醫療,即使人們進入生命末期,醫療機構也會遵從原則,為病人提供緩解一切疼痛和痛苦的辦法,綜合照顧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將死亡視為生命的自然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緩,用系統方法幫助患者度過這段時光,直至離去。
同生命一樣,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胡定旭認為,緩和醫療是一項關係百姓生死的大事,「它讓人的最後一程走得有尊嚴。」
減少花費造福後人
據調查,在中國現有的醫療體制中,很多公費醫療患者,因為不存在太多費用負擔,因此造成了醫療資源在臨終人工支持系統上消耗比例過大。越發達地區,醫療環境越周全的人群當中這個比例越高。
比如,在ICU(重症監護室)住一天,沒有特殊的治療,只是維持人工血壓,心率、呼吸,為了一個沒有質量的生命,每天最基本的花費是五六千,一個月就是十幾萬。
「緩和醫療只是末期治療費用的1/5到1/3。內地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數是香港的近3倍,很多病人兩年的醫療費,便相當於所有醫療費用的75% -80%。」胡定旭表示,緩和醫療地介入會使大量的醫療資源節省下來,用於為民保健康上。這一措施便於醫療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他建議,不一定將這一醫療形式放入大醫院,可以先在大城市選擇養老和社區醫療機構進行試點,將其納入基本醫保。並儘快成立緩和醫療專科,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除了醫生護士,還有心理輔導人員,因為「緩和醫療中的心理輔導部分甚至比醫療本身還重要。」胡定旭說。
他強調,緩和醫療除了對病人進行安撫關懷,還要對病人的家屬進行心理舒解,用科學的方法減少他們因失去親人而感受的痛苦,做到「生死兩相安」。
「突然之間離開親人,會有很多心理上的空缺。這不僅僅是醫療上的事,緩和醫療也是對生者一個安撫,幫助他們接受現實。」
胡定旭告訴記者,在香港,不僅每一家醫院都有緩和醫療專科,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告別室,供家人前來做最後的送行,提供一個「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機會,「在世親人的情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進行舒緩。」
活著有質量,離世有尊嚴,這是胡定旭追求的目標。8年前,他就立下「生前預囑」,不接受任何搶救治療,最終還要把自己的器官全部捐出。
推薦閱讀:
※液體活檢在肺癌精準醫療中的應用
※醫院手術操作不當致患者膽管損害,醫院承擔主要責任
※肺癌患者有哪些常見癥狀及表現?
※一個洗腳盆讓我成為了醫藥大亨
※患者瘤切除術後損傷加重,醫院僅承擔次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