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73)
問曰:云何為精進滿足?
(問:什麼是精進滿足?)
答曰:菩薩生身,法性身,能具功德,是為精進波羅蜜滿足。滿足義,如上說。身心精進,不廢息故。
(答:菩薩生身,法性身,能具足功德,這是精進波羅蜜滿足。滿足的義理,如上面解說的。因為身心精進,不廢息(才能得精進波羅蜜滿足)。)
問曰:精進是心數法,經何以名身精進?
(問:精進是心數法,經為什麼叫身精進?)
答曰:精進雖是心數法,從身力出,名為身精進。如受是心數法,而有五識相應受,是名身受;意識相應受,是為心受。精進亦如是,身力勤修,若手布施,口誦法言,若講說法,如是等名為身精進。
(答:精進雖是心數法,從身力出,稱為身精進。如受此心數法,而有五識相應受,這叫身受;意識相應受,這是心受。精進也是這樣,身力勤修,如果手布施,口誦法言,或講說法,這樣等稱為身精進。)
複次,行布施、持戒,是為身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是名心精進。
(又,行布施、持戒,這是身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叫心精進。)
複次,外事勤修,是為身精進;內自專精,是為心精進。粗精進名為身,細精進名為心;為福德精進名為身,為智慧精進是為心。若菩薩初發心,乃至得無生忍,從是中間名身精進,生身未舍故;得無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是為心精進。
(又,外事勤修,這是身精進;內自專精,這是心精進。粗精進稱為身,細精進稱為心;為福德精進稱為身,為智慧精進這是心精進。從菩薩初發心,乃至得無生忍,這中間叫身精進,因生身未舍,得無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這是心精進。)
複次,菩薩初發心時,功德未足故,種三福因緣,布施、持戒、善心,漸得福報以施眾生。
(又,菩薩初發心時,功德沒有滿足,種三福因緣,布施、持戒、善心,漸得福報用以施與眾生。)
眾生未足,更廣修福,發大悲心:「一切眾生不足於財,多作眾惡,我以少財不能滿足其意;其意不滿,不能勤受教誨,不受道教,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我當作大方便,給足於財,令其充滿。」
(眾生沒有滿足,更廣修福,發大悲心:「一切眾生因物財得不到滿足,多作眾惡。我因為財少不能滿足他們的意願;他們的意願不滿,不能勤受教誨,不受道教,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我當作大方便,給足他們財物,使他們充滿。」)
便入大海,求諸異寶;登山履危,以求妙藥;入深石窟,求諸異物,石汁、珍寶,以給眾生。或作薩陀婆,冒涉險道,劫賊、師子、虎、狼、惡獸,為布施眾生故,勤求財寶,不以為難。藥草、咒術,能令銅變為金,如是種種變化,致諸財物,及四方無主物,以給眾生,是為身精進。
(便入大海,求各種異寶;登山履危,以求妙藥;入深石窟,求各種異物,石汁、珍寶,以給眾生。或作薩陀婆,冒涉險道,劫賊、師子、虎、狼、惡獸,為了布施眾生,勤求財寶,不以為難。藥草、咒術,能使銅變為金,象這樣種種變化,得到各種財物,及四方無主物,以給眾生,這是身精進。)
得五神通,能自變作,作諸美味,或至天上取自然食,如是等名為心精進。能集財寶以用布施,是為身精進;以是布施之德,得至佛道,是為心精進。生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為身精進;法性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為心精進(未得法身,心則隨身;已得法身,則心不隨身,身不累心也)。
(得五神通,能自變作,各種美味,或到天上取自然食,象這樣稱為心精進。能集財寶用來布施,這是身精進;因這布施的功德,得到佛道,這是心精進。生身菩薩行六波羅蜜,這是身精進;法性身菩薩行六波羅蜜,這是心精進(沒有獲得法身,心隨身;已得法身,心就不隨身,身不累心啊)。)
複次,一切法中皆能成辦,不惜身命,是為身精進;求一切禪定、智慧時,心不懈倦,是為心精進。
(又,一切法都能成辦,不惜身命,這是身精進;求一切禪定、智慧時,心不懈倦,這是心精進。)
複次,身精進者,受諸勤苦,終不懈廢。如說:波羅奈國梵摩達王,遊獵於林中,見二鹿群。群各有主,一主有五百群鹿。一主身七寶色,是釋迦文菩薩;一主是提婆達多。菩薩鹿王見人王大眾,殺其部黨,起大悲心,徑到王前。
(又,身精進的人,受各種苦,身不懈廢,如說:波羅奈國梵摩達王,在林中遊獵,看見二鹿群。每一群各有一位鹿王,一群有五百隻鹿。一位鹿王身體七寶色,是釋迦文菩薩;一位鹿王是提婆達多。菩薩鹿王見人王大眾,殺他的部黨,起大悲心,徑直走到國王面前。)
王人競射,飛矢如雨;王見此鹿直進趣己,無所忌憚;敕諸從人:「攝汝弓箭,無得斷其來意。」
(國王的隨從競向鹿王射箭,飛矢如雨;國王見此鹿直進走向自己,無所畏懼;命令眾隨從:「收起你們的弓箭,不要使它的來意斷了。」)
鹿王既至,跪白王言:「君以嬉遊逸樂小事故,群鹿一時皆受死苦。若以供膳,當自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廚。」王善其言,聽如其意。
(鹿王既到,跪下對國王說:「君因為嬉遊逸樂小事,群鹿一時都受死苦。如果用來供膳,我們自己當排好次序,每日送一隻鹿,用來供應國王的廚房。」國王認為他說得對,照他的意作。)
於是二鹿群主,大集差次,各當一日。是提婆達多鹿群中,有一鹿懷子,次至應送,來白其主:「我身今日應當送死,而我懷子,子非次也。乞垂料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濫!」
(於是二鹿群的鹿王,召集群鹿排次序,每一群值一天。此提婆達多鹿群中,有一隻母鹿懷了子,當日應到國王那兒送死,來到鹿王跟前對鹿王說:「我今日應當送死,而我懷了孩子,孩子不是順次當死的啊。乞求再安排一下,使死的應當,生的不濫!」)
鹿王怒之言:「誰不惜命?次來但去,何得辭也?」
(鹿王惱他說:「誰不惜命?接下來只得去,怎能推辭啊?」)
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辭,橫見瞋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薩王所,以情具白。
(母鹿思惟:「我們的王不仁慈,不因道理寬恕,不體察我的話,橫見瞋怒,不應該告訴他啊!」即到菩薩鹿王面前,把實情全部說了。)
王問此鹿:「汝主何言?」
(鹿王問此鹿:「你的主人怎麼說?」)
鹿曰:「我主不仁,不見料理,而見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故來歸命。如我今日,天地雖曠,無所控告!」
(鹿說:「我主不仁慈,不處理,而向我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所以來歸命。如我今日,天地雖廣闊,沒有控告的地方!」)
菩薩思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枉殺其子。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惟有我當代之。」
(菩薩思惟:「此非常值得憐憫!如果我不管,枉殺她的兒子。如果讓不該當差的去,不該他去,如何可以派呢?只有我代替她。」)
思之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還:「我今代汝,汝勿憂也!」鹿王徑到王門,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
(想好後,即決定自己代她,讓母鹿回去:「我今天代替你,你不要憂愁了!」鹿王徑直走到國王的門前,眾人看見他,奇怪鹿王自己來,把這事稟報了國王。)
王亦怪之,而命令前,問言:「諸鹿盡耶?汝何以來?」
(國王也奇怪這件事,而命令鹿王來到國王面前,問它:「眾鹿都沒有了?你為什麼來了?」)
鹿王言:「大王仁及群鹿,人無犯者,但有滋茂,何有盡時?我以異部群中,有一鹿懷子,以子垂產,身當俎割,子亦並命;歸告於我,我以愍之。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歸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無量。若人無慈,與虎狼亦何異?」
(鹿王說:「大王仁及群鹿,人沒有侵犯的,但有滋茂,那有盡時?我因另部鹿群中,有一鹿懷子,因子將產,母鹿應當送廚,鹿子也一起沒命;皈依我告訴我,我因為他的孩子憐憫她。非分當差,這也不可以;如果皈依我而不救它,無異木石。此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無量。如果人沒有慈心,與虎狼有什麼區別?」)
王聞是言,即從座起,而說偈曰:
(國王聽到這些話,即從座起,而說偈語:)
我實是畜生,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名為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非以形為人;
若能有慈惠,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且可安汝意!
諸鹿得安,王得仁信。
(眾鹿得安,王得仁信。)
複次,如愛法梵志,十二歲遍閻浮提求知聖法而不能得;時世無佛,佛法亦盡。有一婆羅門言:「我有聖法一偈,若實愛法,當以與汝!」
(又,如愛法梵志,十二年遍閻浮提求知聖法而不能得;那時世間無佛,佛法也滅盡了。有一位婆羅門說:「我有聖法一偈,如果實愛法,當把它給你!」)
答言:「實愛法!」婆羅門言:「若實愛法,當以汝皮為紙,以身骨為筆,以血書之,當以與汝!」即如其言,破骨、剝皮,以血寫偈:
(答:「實愛法!」婆羅門說:「如果實愛法,應當用你的皮為紙,用身骨為筆,用血寫它,這樣才能給你!」即像他說的做,破骨、剝皮,用血寫偈:) 如法應修行,非法不應受;
今世及後世,行法者安隱!
複次,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飛入水中,漬其毛羽,來滅大火;火大水少,往來疲乏,不以為苦。是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
(又,從前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飛入水中,漬濕羽毛,來滅大火;火大水少,往來疲乏,不以為苦。這時,天帝釋來問它說:「你想幹啥?」)
答言:「我救此林,愍眾生故!此林蔭育處廣,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並諸眾生,皆依仰此。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答:「我救此林,因為愍念眾生!此林蔭育處廣,清涼快樂,我的同類,及眾宗親,並各種眾生,都依仰此林。我有身力,怎能懈怠而不救它?」)
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
(天帝問:「你這樣精勤,當到啥時候?」)
雉言:「以死為期!」
(雉說:「以死為期!」)
天帝言:「汝心雖爾,誰證知者?」
(天帝說:「你的心雖是那樣,誰是證知的人?」)
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者,火即當滅!」是時,凈居天知菩薩宏誓,即為滅火。自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獨蔚茂,不為火燒。
(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的話,火即當滅!」這時,凈居天知道菩薩宏誓,即為菩薩滅火。自古至今,唯有此林,常獨蔚茂,不被火燒。)
如是等種種宿世所行,難為能為,不惜身命,國財、妻子、象、馬、七珍、頭目髓腦,勤施不倦。如說菩薩為諸眾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檀、屍、忍、禪、般若波羅蜜中所行如是。
(象這樣等種種前世所行,難為能為,不惜身命,國財、妻子、象、馬、七珍、頭目髓腦,勤施不倦。如說菩薩為各種眾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檀、屍、忍、禪、般若波羅蜜中所行的象這樣。)
菩薩本生經中種種因緣相,是為身精進。於諸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凡夫,求法無厭,如海吞流,是為菩薩心精進。
(菩薩本生經中種種因緣相,那樣是身精進。對於各種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凡夫,求法無厭,如海吞流,這是菩薩心精進。)
問曰:心無厭足,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所求事辦,所願已成,是則應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辦,亦應舍廢,云何恆無厭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轉多,轉無水相,則應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應復行,云何恆無厭足?
(問:心無厭足,事實不是這樣!為什麼?如果所求的事辦成,所願已成,這就應足。如果道理上本不可求,事不可辦,也應舍廢,為什麼常無厭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轉多,轉無水相,就應止息;也如行道,已到目的地,不應在走,為什麼常無厭足?)
答曰:菩薩精進,不可以世間譬喻為比。如穿井力少,則不能得水,非無水也;若此處無水,余處必有。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無厭,誨人不倦,故言無厭。
(答:菩薩精進,不可用世間譬喻為比。如挖井力少,就不能得水,不是沒有水啊;如果此處沒有水,其它的地方必有。修行如有想到的目標,必求成佛;成佛無厭,誨人不倦,所以說無厭。)
複次,菩薩精進,志願宏曠,誓度一切眾生無盡,是故精進亦不可盡。汝言事辦應止,是事不然!雖得至佛,眾生未盡,不應休息。譬如火相若不滅,終無不燒;菩薩精進亦復如是,未入滅度,終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進,二事常修。
(又,菩薩精進,志願宏曠,誓度一切眾生沒有窮盡,所以精進也不可盡。你說事辦成了應停止,這件是不是這樣!雖然成佛,眾生沒有盡,不應該休息。譬如火相如果不滅,永遠沒有不燒的時候;菩薩精進也是這樣,沒入滅度,終不休息。所以,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進,這兩件事應常修。)
複次,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廢精進,是菩薩精進,非佛精進。
(又,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廢精進,是菩薩精進,不是佛精進。)
複次,菩薩未得菩薩道,生死身以好事施眾生,眾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或有眾生,菩薩讚美反更毀辱,菩薩恭敬而反輕慢,菩薩慈念反求其過,謀欲中傷;此眾生等,無有力勢,來惱菩薩。
又,菩薩沒有得菩薩道,生死身用好事施與眾生,眾生反而用不善事加菩薩身。或有眾生,菩薩讚美反而毀辱普薩,菩薩恭敬而反輕慢菩薩,菩薩慈念反尋求菩薩的過失,謀欲中傷;這一類眾生,實際上沒有力勢,來惱菩薩。
菩薩於此眾生,發宏誓願:「我得佛道,要當度此惡中之惡諸眾生輩!」於此惡中,其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憐其子病,憂念不舍。如是相,是為菩薩精進。
(菩薩對於這些眾生,發宏誓願:「我得佛道,要當度這些惡中之惡的眾生們!」於此惡中,他的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憐憫他生病的孩子,憂念不舍。這樣的相,這是菩薩精進。)
複次,行布施波羅蜜時,十方種種乞兒來欲求索,不應索者皆來索之,及索所重難捨之物,語菩薩言:「與我兩眼,與我頭腦、骨髓、愛重妻子,及諸貴价珍寶。」如是等難捨之物,乞者強索,其心不動,慳瞋不起,見疑心不生,一心為佛道故布施;譬如須彌山,四方風吹所不能動。如是種種相,是名精進波羅蜜。
(又,行布施波羅蜜時,十方種種乞兒來欲求索,不應該要的都來要,及要所重難捨的東西,對菩薩說:「給我兩眼,給我頭腦、骨髓、愛重妻子,及各種貴价珍寶。」象這樣等難捨的東西,乞討的人強要,菩薩的心不動,慳瞋不起,見疑心不生,一心為佛道而布施;譬如須彌山,四方風吹所不能動。這樣種種相,這叫精進波羅蜜。)
複次,菩薩精進,遍行五波羅蜜,是為精進波羅蜜,
(又,菩薩精進,遍行五波羅蜜,這是精進波羅蜜,)
問曰:若行戒波羅蜜時,若有人來乞三衣缽盂,若與之則毀戒。何以故?佛不聽故。若不與,則破檀波羅蜜,精進云何遍行五事?
(問:如果行戒波羅蜜時,如果有人來乞三衣缽盂,如果給他則毀戒。為什麼?因為佛不允許。如果不給,就破布施波羅蜜,精進如何遍行五事?)
答曰:若新行菩薩,則不能一世一時遍行五波羅蜜。如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見餓虎飢急,欲食其子;菩薩是時興大悲心,即以身施。菩薩父母以失子故,憂愁懊惱,兩目失明;虎殺菩薩,亦應得罪。而不籌量父母憂苦,虎得殺罪;但欲滿檀,自得福德。
(答:如果新行菩薩,就不能一世一時遍行五波羅蜜。如菩薩行布施波羅蜜時,見餓虎飢急,想吃她的孩子;菩薩這時興大悲心,即用身施虎。菩薩父母因失子,憂愁懊惱,兩目失明;虎殺菩薩,也應得罪。而不籌量父母憂苦,虎得殺罪;只想滿布施,自得福德。)
如持戒比丘隨事輕重,擯諸犯法,被擯之人,愁苦懊惱;但欲持戒,不愍其苦。或時行世俗般若,息慈悲心。如釋迦文尼菩薩,宿世為大國王太子。父王有梵志師,詐以不食五榖,眾人敬信,以為奇特。
(又如持戒比丘隨事輕重,罷拙眾犯法比丘,被罷的人,愁苦懊惱;只想持戒,不愍念他的苦處。或有時行世俗般若,息慈悲心。如釋迦文尼菩薩,有一世作大國王的太子。父王有一位梵志老師,詐稱不吃五穀,眾人敬信,認為奇特。)
太子思惟:「人有四體,必資五榖,而此人不食,必是曲取人心,非真法也!」
(太子思惟:「人有四體,必資五穀,而此人不食,必是曲取人心,不是真法啊!」)
父母告子:「此人精進不食,是世希有,汝何愚甚而不敬之?」
(父母告訴兒子:「此人精進不食,這世間少有,你為何那麼愚痴而不敬他?」)
太子答言:「願小留意此人,不久證驗自出!」
(太子答:「願少微留意此人,不久證驗自出!」)
是時,太子求其住處,至林樹間,問林中牧牛人:「此人何所食啖?」
(這時,太子找他的住處,到林樹間,問林中牧牛的人:「此人吃點啥?」)
牧牛者答言:「此人夜中,少多服酥以自全命。」太子知已還宮,欲出其證驗,即以種種諸下藥草,熏青蓮華。清旦梵志入宮,坐王邊,太子手執此華來供養之,拜已授與。
(牧牛的人答:「此人夜裡,多少服酥以保全自己的命。」太子知道後回宮,想證驗他,即用種種瀉下藥草,熏青蓮華。早晨梵志入宮,坐國王旁邊,太子手拿此花花來供養他,拜罷把花給他。)
梵志歡喜自念:「王及夫人,內外大小,皆服事我,唯太子不見敬信。今日以好華供養,甚善無量!」得此好華,敬所來處,舉以向鼻嗅之。華中藥氣入腹,須臾腹內葯作,欲求下處。
(梵志歡喜自念:「王及夫人,內外大小,都服事我,只有太子不見敬信。今日用好花供養,很好無量!」得此好花,因敬送來的人,舉花向鼻嗅它。花中藥氣入腹,一會兒腹內藥力發作,想找解大便的地方。)
太子言:「梵志不食,何緣向廁?」急捉之,須臾便吐王邊,吐中純酥。證驗現已,王與夫人乃知其詐。
(太子說:「梵志不吃飯,為什麼到廁所去?」急忙抓住他,一會兒便吐在國王旁邊,吐中純酥。證驗現後,王與夫人才知他欺詐。)
太子言:「此人真賊!求名故以誑一國。」如是行世俗般若,但求滿智,寢憐愍心,不畏人瞋。或時菩薩行出世間般若,於持戒、布施心不染著。何以故?施者、受者、所施財物,於罪不罪,於瞋不瞋,於進於怠,攝心散心,不可得故。
(太子說:「此人真是賊!為了求名而誑一國。」這樣行世俗智慧,但求滿智,寢憐愍心,不怕人瞋。或時菩薩行出世間智慧,於持戒、布施心不染著。為什麼?布施施的人、受施的人、所施財物,於罪不罪,於瞋不瞋,於進於怠,攝心散心,不可得。)
複次,菩薩行精進波羅蜜,於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一非異,非有非無;盡知一切諸法,因緣和合,但有名字,實相不可得。菩薩作如是觀,知一切有為,皆是虛誑,心息無為,欲滅其心,唯以寂滅為安隱。
(又,菩薩行精進波羅蜜,對於一切法,知道不生不滅,不是常不是無常,不是苦不是樂,不是空不是實,沒有我不是沒有我,不是一不是不同,不是有不是無;清楚地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而有,只有名字,實相不可得。菩薩作這樣觀察,知道一切有為,都是虛誑,心息無為,想滅自己的妄心,唯以寂滅為安穩。)
爾時,念本願憐愍眾生故,還行菩薩法,集諸功德。菩薩自念:「我雖知諸法虛誑,眾生不知是事,於五道中受諸苦痛,我今當具足行六波羅蜜。」
(那時,念本願因為憐愍眾生,還行菩薩法,集眾功德。菩薩自念:「我雖知道一切法虛誑,眾生不知道此事,於五道中受各種苦痛,我今天當具足行六波羅蜜。」)
菩薩得生報神通,亦得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智慧、大慈大悲、無礙解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等無量諸佛法。得是法時,一切眾生皆得信凈,皆能受行愛樂佛法,能辦是事,皆是精進波羅蜜力,是為精進波羅蜜。
(菩薩得生報神通,也得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智慧、大慈大悲、無礙解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等無量眾佛法。得這些法時,一切眾生都得信凈,都能受行愛樂佛法,能辦此事,都是精進波羅蜜力,這是精進波羅蜜。)
如佛所說:「菩薩精進,不見身,不見心;身無所作,心無所念,身心一等而無分別。所求佛道以度眾生,不見眾生為此岸,佛道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夢所為,覺無所作。」是名寂滅諸精進故,名為波羅蜜。
(如佛所說:「菩薩精進,不見身,不見心;身無所作,心無所念,身心一等而無分別。所求佛道用來度眾生,不見眾生是此岸,佛道是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夢所為,覺只無所作。」這叫寂滅各種精進,稱為波羅蜜。)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進,皆是邪偽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虛妄不實,如夢如幻;諸法平等,是為真實。平等法中,不應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進皆是虛妄。雖知精進虛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薩真實精進。
(為什麼?因為知道一切精進,都是邪偽。因為一切作法,都是虛妄不實,如夢如幻;各種法平等,這是真實。平等法中,不應有所求索,所以知道一切精進都是虛妄。雖知道精進虛妄,而常成就不退,這叫菩薩真實精進。)
如佛言:「我於無量劫中,頭目髓腦以施眾生,令其願滿。持戒、忍辱、禪定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或持齋節食,或絕諸色味,或忍詈辱、刀杖之患,是故身體焦枯。又常坐禪,曝露勤苦以求智慧;誦讀、思惟、問難、講說一切諸法;以智分別好惡粗細,虛實多少。供養無量諸佛,殷勤精進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羅蜜。
(如佛說:「我在無量劫中,頭目髓腦用以布施眾生,使他們願滿。持戒、忍辱、禪定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或持齋節食,或絕眾色味,或忍詈辱、刀杖之患,所以身體焦枯。又常坐禪,曝露勤苦以求智慧;誦讀、思惟、問難、講說一切法;用智慧分別好惡粗細,虛實多少。供養無量眾佛,殷勤精進求此功德,想具足五波羅蜜。)
我是時未有所得,不得檀、屍、羼、精進、禪、智慧波羅蜜;見燃燈佛,以五華散佛,布發泥中,得無生法忍,即時六波羅蜜滿,於空中立,贊燃燈佛,見十方無量諸佛,是時得實精進。」身精進平等故得心平等,心平等故得一切諸法平等。如是種種因緣相,名為精進波羅蜜。
(我這時沒有所得,不得檀、屍、羼、精進、禪、智慧波羅蜜;見燃燈佛,用五華散佛,布發泥中,得無生法忍,即時六波羅蜜滿,於空中立,贊燃燈佛,見十方無量眾佛,這時得實精進。」因身精進平等而得心平等,因心平等而得一切法平等。象這樣種種因緣相,稱為精進波羅蜜。)推薦閱讀:
※【推薦】史上最白最白的白話《楞嚴經》!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4)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九) 發大誓願
※維摩詰所說經白話和原經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80)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