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懂孩子讀懂自己

讀懂孩子讀懂自己

「家長要讀懂孩子,首先要讀懂自己。獨生子女的很多問題並不是在於獨生,而在於獨育。獨育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創造童趣的夥伴,也就失去了烙在生活中的一種教育資源:比如愛、謙讓、互助、分工、快樂等等。」  現代社會有兩類人特別能幹:一是家裡有兄弟姐妹的;二是大學畢業後去社會磨鍊過後再回到學校學習的。這說明現在家長們碰到的一些家庭教育問題其實往往不是自己的問題,很大程度是社會的問題。  現在的家長很辛苦,沒有前面的經驗可借鑒,成功一個就是百分百成功,失敗一個就是百分百失敗。  觀點一  讀懂孩子要先讀懂自己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呢?因為我們單位傳達室大伯的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學了。為什麼孩子一定要成績優秀呢?因為單位里我是領導,下屬都得聽我的,可一到學校,我就變成「夾著尾巴」的家長,而下屬因兒子成績出色就揚眉吐氣了……以上種種現象,家長們不自覺地在家庭教育中摻雜了自己的情緒因素。我們要讀懂教育發展過程當中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一個層面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一個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成長已不再簡單的是一個適應社會的問題。社會化人格、角色身份、生存技能等一系列要素,幾乎變成了一個人畢生的、無限的自我定向過程。我們處在一個社會高速變革的時代,現在的成年人已很難預見下一代成人後將會承擔何種角色;下一代所將接觸的也不可能再是一個「穩定的目標、明確的社會期待和文化規範一致」的社會模式。父母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創造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  觀點二  磨鍊可以讓孩子能幹起來我們都知道,家庭中有一個重要的辭彙——天倫之樂,這便包涵著家庭教育功能中的一個世代相傳的經驗。教育老大時經驗不夠充分,到下一個時自然進行調整,所以家庭教育越來越出色。父母不在時,幾個孩子便形成了一個團隊,孩子們出現了自我管理。進入獨生子女時代後,總是有人感嘆,現在教育一個孩子還不如以前教四五個孩子輕鬆。這幾天,杭州剛剛結束了一個關於教育的國際型會議,會議上來了一批北大研究生義工。可即便是北大的研究生這樣眾人眼裡的優秀學生群體,還是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性:能幹與不能幹,有責任心與沒有責任心。針對這個現象,我做了個小型調查,調查發現,現代社會有兩類人特別能幹:一是家裡有兄弟姐妹的;二是大學畢業後去社會磨鍊過後再回到學校學習的。這個調查結果說明,現在家長們碰到的一些家庭教育問題其實往往不是自己的問題,很大程度是社會的問題。如目前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缺少了同伴共同生活中的教育影響,就缺少了習得這些道理與規矩的機會。  觀點三  給孩子關愛別人的機會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現在的孩子沒有規矩,不懂得關心他人,不懂得體貼父母。比如要吃飯了,現在的孩子往往自顧自先盛一碗飯吃。但當我們提醒孩子:「趕緊先給爺爺、奶奶盛一碗飯呀。」「哦,好的」孩子其實總是很樂意的。我們來反省一下我們的教育,這個看似孩子「不孝順」,可其實根源還是在父母這裡:我們曾給過他關愛別人的機會嗎?現在的孩子不是沒有愛心,而是缺少施愛的機會。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常常受到愛的包圍,爺爺奶奶的愛、外公外婆的愛、爸爸媽媽的愛,長此以往,他覺得大人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他漸漸不習慣施愛於人。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雖然在物質享受、情感關注、受教育機會等方面存在有利因素,但是,沒有了兄弟姐妹,也就失去了融在生活中的同伴教育機會。觀點四  給孩子構建網路「免疫系統」這是一個反映現代社會「信息」與「信息控制」問題的真實例子:母親出差回來,發現上初中的兒子從網上下載了大量與性相關的信息。母親非常緊張,擔心兒子從此會走上歧途。於是,她接受朋友的建議,給網路分級、加密。她正在電腦前琢磨怎麼分級時,兒子進來了,看了一眼電腦對媽媽說:「媽,你在分級吧,我來幫你!」走進信息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而又魚龍混雜。按目前青少年的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很難對此進行鑒別、篩選。信息的無孔不入使他們將面對「更多的誘惑與教唆」,而父母擁有「能力」卻無法了解孩子在接受怎麼樣的信息,怎麼樣進行信息加工。網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人智慧,但它也可以給人邪念。如何幫助孩子構建一個「免疫系統」,使孩子在不良信息面前具有「免疫功能」,在擁有網路技術的同時也擁有網路道德,這是擺在我們家長面前的另一個問題。  老師的建議1.把驚嘆號都改成問號如何?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最難管理。有很多家長說,孩子在小學時是很好的,一到中學就不行了,是學校的問題嗎?其實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逆反行為,在這個時期孩子總是跟父母頂嘴。這個時候我們能否把我們語言里所有的驚嘆號都改成問號呢?「兒子該做什麼!你怎麼這樣!」這些都是經常在父母嘴裡出現的語句。從今天開始,我們不如這樣跟孩子交流:「這樣做好不好?」你會突然發現,孩子容易溝通了。2.做一個智慧型家長如何?現在的家長很辛苦,沒有前面的經驗可借鑒,成功一個就是百分百成功,失敗一個就是百分百失敗。家庭教育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而不是模仿的過程。我們把願意去掌握一些教育原理的家長叫做「智慧型」家長。做生物意義上的父母容易,做擁有「生」、「育」、「養」、「誨」能力的父母不容易。許多父母雖然可能還不完全具備「第一任老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沒有人能替代你們的作用,父母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創造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努力成為一個智慧型的父母。  育兒知識ABC0-21歲是一個人的個體發展的敏感期。心理學認為:在人的發展中,存在著某些敏感期,即關鍵期。這個時期,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會很小或無影響。如在青春期中期,孩子對父母的權威性產生了懷疑,這是因為隨著孩子的知識面得到擴展,孩子對世界有了自己的認識。孩子們的語言就變成了「我認為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樣」。到青春期後期,孩子知識結構更為豐富,在一些方面孩子成為父母的老師的時候,孩子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行為處事方式。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做不到永遠絕對權威的。  界定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從事診斷顧問工作時,情形是這樣的:雙方坐定之後,僱主總會提出一大堆的難題向杜拉克請教。杜拉克推開了這些問題,然後問客戶:「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呢?」「你為什麼要去做呢?」「你現在正要做什麼事呢?」「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杜拉克不替客戶「解決問題」,而是替客戶「界定問題」。他改變客戶所問的問題,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反問客戶,其目的是要幫助客戶認清問題,找出問題,然後讓客戶自己動手去解決那個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杜拉克的這一方法同樣適合孩子的教育。我們往往為了追求結果,而沒有耐心花時間去界定問題。我們經常只花幾分鐘就提出問題,卻花數月,甚至數年去解決一個不重要的問題。其實我們只要界定問題,把問題簡單化、明確化、重要化(即判斷出問題的重要性),那麼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推薦閱讀:

教育專家:如果您有個女兒,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影響孩子一生!
它們曾想盡了辦法,可人們還是不願生孩子|大象公會
怎樣培養小孩堅強,勇敢的性格?
孩子是生一個好?還是兩個好?
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

TAG:孩子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