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些年,你看到的是哪個張學良?

Vista看天下 2016/01/24 05:092016年1月11日,歷史正劇專業戶張黎導演的48集電視劇《少帥》登陸熒屏。在又一個張學良出現之前,我們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完成了一個認識張學良的過程——歷史課本中的民族英雄、學者眼中或審時度勢或大節有虧的軍人、大眾心中的風流富家子、網友口中萌萌的「國民老公」……「我不希望別人把我當做談資,我最討厭的是在報紙大肆宣傳。我希望大家把我忘掉,讓我能自由一點。」當得知有大量的影視作品都以自己為主人公原型時,晚年時的張學良曾有過這樣的表達。只可惜,他的這個願望在與他隔海相望的這片土地上,從來都只是個願望。他一直是歷史課本里的民族英雄,但官方評價的長期如一併不能減弱學界和民間對於「張學良」這三個字的關注和興趣。無論是令學界爭辯聲四起的「九一八不抵抗命令」,還是至今仍被各種影視劇、文學作品、情感類雞湯文當做素材的知名情史,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成為被大眾熱議的談資。張學良的最近一次「走紅」更是帶有鮮明的信息時代特徵——一段錄製於「九一八事變」後的視頻在互聯網上瘋傳,視頻中的張學良操著不熟練的英語和東北話發表著自己的對日抵抗宣言,視頻外的社交網路上,通過歷史課本認識他的年輕人用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語言議論、調侃著他的樣貌、身高、中英文口音……儼然成了一次娛樂事件。民國時期不乏傳奇人物,但像張學良這樣家世、經歷、情史等均多姿多彩者,鮮有其人。「好玩兒」是遼寧大學退休教授胡玉海對張學良的評價。胡的另一個身份是張學良暨東北軍研究會副會長。該研究會成立於1987年,是國內惟一一個專門從事張學良與東北軍史學術研究的學術團體。或許正是由於好玩、率真的性格,戲劇化的人生和豐富的感情經歷,才使得張學良從歷史書上落入凡間,甚至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成為了一代「網紅」。在他的身上,也被加註著民族英雄、胡匪崽子、紈絝子弟等諸多標籤。官方定論民族英雄與禁忌之談1930年1月1日,蔣介石與張學良的新年合影。儘管發動了「西安事變」,但在張學良始終都對蔣介石的「不殺之恩」心存感激(@視覺中國)人們通常用兩件事評價張學良的一生,一件是「九一八事變」,一件是「西安事變」。前者一度讓他戴上了「不抵抗將軍」的帽子,聲名狼藉;後者則讓他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高調定位、編入教科書——中小學統一的歷史教材用兩到三頁的篇幅詳細地記錄了這次事變。1946年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周恩來提到張學良「九年前拯救了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此後又評價其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彼時的張學良,尚未蓋棺,便已有定論。此後的《人民日報》接連出現「張學良」的名字。如1946年12月,西北民主聯軍三十八軍舉行「雙十二」紀念會,要求迅速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1947年3月,東北民主人士再次要求釋放張學良。「文革」結束後,為進一步塑造張學良偉岸、光輝的形象,1981年,西安電影製片廠製作了電影《西安事變》。影片中,張學良被打造成在危機時刻犧牲自己、拯救國家的英雄,而在此後的多部影視作品中,張學良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始終如一。與此同時,張學良的出生地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將他童年住過的老屋定為鞍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瀋陽市也利用原大帥府的部分建築,設立了張學良紀念館。接受媒體採訪時,紀念館負責人稱這樣做是為了把張學良的偉業傳給後世青年,並熱情地期盼少帥能回到家鄉,看看自己生活過的老宅是什麼樣子。與大陸的高調定位不同,在台灣,「張學良」這個名字一度成為禁忌。上世紀50年代,台灣的教科書里,專門有篇課文講張學良和楊虎城是「歷史罪人」;一些歷史書中還稱楊虎城是「被土匪殺害的」。張學良本人也在幾十年的幽禁生涯中,輾轉於台灣各個處所。兩岸關係緊張時,國民黨政府派了二三十個人「照顧」張學良,相當於情報局的一個團。這些人分為內勤和外勤,24小時輪班看著他。雷豫新的父親是當年看守張學良的一位少校。多年後,雷對媒體回憶,父親從沒提過張學良的事,「他在世的時候,如果有叔叔、伯伯們來家裡找他聊天,只要聊到張學良和國家的事情,孩子們都要離開」。雷豫新上小學三年級時,見旁邊的門開著,想走過去看看裡面到底住的是誰,還沒走到門口就被父親叫了回來,「不要過去,那裡是個大壞蛋」。直到父親去世,他才知道裡面住的是張學良。學界爭議不抵抗之辯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截圖很長一段時間,在來自官方的定論面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大眾,對於張學良的認知大都處在一個相對靜態的狀況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張學良再一次成為熱門談資。1993年,台灣學者郭冠英與記者周玉蔻聯合採訪了張學良,製作出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全片總長四小時,是張學良的第一部口述史作品。片子被放置七年後,於2000年6月3日張學良的百歲生日後在台灣播出。香港鳳凰衛視在尚未播出前得知此事,與製片方交涉,以新台幣150萬——彼時鳳凰衛視中文台購片史上最貴的價格,購得播出權。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幽禁歲月後,張學良終於出現在鏡頭前。儘管年逾九十,但他反應敏捷,思維清晰,東北腔較年輕時褪去了不少。紀錄片播出後,坊間一片嘩然。恢復自由後的張學良一開口便顛覆了傳統觀點,談及「九一八事變」,他稱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與中央和蔣公無關」。原遼寧省委第一書記郭峰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相關報道。震驚之餘,他找人將報道轉給胡玉海,問到底是怎麼回事。作為張學良歷史的研究者,胡玉海也是首次聽到這一說法,但他沒覺得太意外,「這是張學良人格特點決定的」。此後,胡玉海在多個場合分析過「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命令和責任。「在『九一八事變』前,針對東北,張學良是主張武力抵抗的,」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胡玉海再次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但在和蔣介石溝通後,後者不同意武力抵抗。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7月24日,張學良將這一命令給東北軍所有將領發電報通知執行。這相當於中央軍委下令了,你瀋陽軍區總司令能不執行嗎?」這一外交政策在胡玉海看來,直接導致了「九一八」當天,東北軍從精神到物質上都沒有做好武力抵抗的準備。而張學良在接受採訪時之所以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則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在政治上保全了蔣介石,在人格上保全了他自己。他說這話時,蔣介石已經不在了,把責任推到蔣身上,不是太不厚道了嗎?」但胡玉海也認為,作為當時東北軍的最高首領,丟掉東三省,張學良難辭其咎,「西安事變你可以抓蔣介石,那九一八你也可以不聽蔣介石的話啊。」口述歷史時,張學良提及摯友郭松齡時說,「郭松齡跟我說他寧折不彎,我說那你跟我不一樣,我寧彎不折。」這或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釋張在「九一八事變」中的反應。張學良的口述史公之於眾後,學界也出現了不同於傳統的觀點。「他是一個大節有虧的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作為一個軍人,作為東北軍首領,你父親是被日本人炸死的,父仇沒報,又把自己老家丟了。過去,中國人最看重兩個關係,一個是血緣關係,一個是地緣關係。這兩個都不要了,那就是大節有虧啊。『九一八事變』中的責任他自己也講過,這個事情是他自己無法辯解的。」張鳴說,他一度也把張學良看做民族英雄,後來民國史看得多了,想法也隨著產生了變化。張鳴的看法也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同,還有歷史老師提出,既然不抵抗命令是張下的,那人教版歷史課本的觀點就顯得缺乏史實支撐。「學術圈有些人認為應當尊重張學良口述,認為蔣介石的責任沒有那麼大,但都是隱隱的一些想法,」胡玉海透露,有關張學良的學術會議都在瀋陽舉行,論文集也出了一本又一本,但教科書中關於這段歷史的描述並沒有變化,會上也沒人拿到檯面上來說,「千古功臣」的評價一直都在。可以佐證這一說法的是,張學良去世後,中共方面在唁電中提到其「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聯共抗日,為結束10年內戰、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台灣方面對張學良的評價此時也有了變化,稱其「毅然宣布易幟,擁護中央,促成統一」——對於「九一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雙方都選擇了迴避。坊間焦點有11個女朋友的「富二代」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感情為他屢屢成為坊間焦點提供了大量談資(@視覺中國)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趙四小姐與張學良》的熱播促成了普通民眾對張學良關注點的重要轉折——《人民日報》也對此進行了報道,稱「全劇自始至終以張學良將軍宦海沉浮以及他由蔣介石的座上客變為階下囚的漫長歷史為背景,著重表現了張學良、趙一荻、于鳳至三者之間那種既矛盾又和諧,既幸福美滿又不無缺憾的微妙離奇的婚姻愛情生活」——從此,張學良極富傳奇性、神秘性以及幽禁時期和趙一荻不離不棄的感情,成為了普羅大眾更熱衷談論的話題,張學良的名字也逐漸從歷史頻道,移步到八卦娛樂版面。其實,這也是晚年張學良本人樂於提及的話題。他曾自詡「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而被他稱作「女朋友」的女人,連中國人帶外國人,總共11個。「張學良的感情生活在現代人看來不可理喻,但在那個年代是很正常的,那時候有能力的軍人都可以娶好幾個老婆,」胡玉海認為,這恰恰是張學良「好玩兒」的方面,「他自己還特別願意講這些,覺得這些是無所謂的事。」倘若放到今天,張學良顯然是富二代公子哥的傑出代表——有錢,有權,生性豪爽,說話幽默,長得不算難看。即便在民國,如他所言,絕大多數時間也是別的女人追他。據張學良自己回憶,他在上海的時候,有一次到別人家做客。臨走時,女主人偷偷塞給他一個字條,上面寫著:「請你可憐可憐我,今天晚上你不要走。」張學良接過字條,改了兩個字:「請你可憐可憐我,今天晚上你放我走。」對髮妻于鳳至,張學良直言,「你嫁錯人了,我是要上戰場的人。打起仗來,真不知道誰能回來,誰回不來。」這段包辦的婚姻,張學良儘管不樂意,但在於鳳至生重病時,他還是很仗義地沒有另娶。于鳳至病癒後,很是感動。自此,任憑張學良在外尋花問柳,她一概不管。近一個世紀後,在互聯網上,有人再次提及張學良和于鳳至的婚姻,並將其寫進心靈雞湯,告誡廣大女性同胞,嫁人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找這種拈花惹草的負心漢。而在「知乎」上搜索「張學良」三個字,也能找到不少有關其感情的詞條,如「張學良生命中最愛的女子是誰」、「張學良和宋美齡到底什麼關係」、「如何看待張學良和于鳳至的愛情」等。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開始著眼於張學良的感情生活,或將其描述為才子佳人的絕世愛情,或紈絝子弟的荒唐往事。無論故事寫得多精彩,現實生活中,「痴心女子負心漢」的俗套橋段還是出現在張學良身上。于鳳至生前,在洛杉磯的玫瑰園墓地為她自己和張學良買了一塊墓地,她想實現與這個男人生不同床,死要同穴的願望。但這一願望終未能實現——2001年張學良去世後,葬於夏威夷北部的檀香山附近,與趙一荻同穴。網路時代新一代網紅的誕生有錢,有權,生性豪爽,說話幽默……這些特質構成了張學良「好玩」的個性,備受女性青睞(@視覺中國)2012年底,在社交網路興起的時代,因為一段視頻的曝光,張學良再一次走紅。這段視頻錄製於「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接受Moviestone訪問,發表宣言重申東三省自古是中國領土,號召抵抗到底。「……東三省素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可以考察的……」,鏡頭中的張學良歪戴著帽子,用蹩腳的英語擠出這段話,接著又操著帶有東北大碴子味的普通話一本正經地翻譯了一遍,時不時還打幾個結巴。他的英文像是被人寫在紙上照著念,或許還用中文注了音。左邊的紙念完了,再去念右邊的。這則視頻很快被點擊上千萬次,並在微信、微博上瘋轉。有網友評價「萌萌噠」、「有喜感」,亦有人驚呼:「確定這不是《鄉村愛情》中的劉能嗎?」更有甚者,拿張學良和他的遼寧老鄉王思聰做起了對比,認為前者若生活在當下,比後者更當得起「國民老公」的稱號。藉助互聯網的傳播和發酵,在政治身份和感情生活之外,關於張學良的更多軼事也源源不斷地流出——例如,他的英文。講起當年學英文的段子,晚年的張學良開心得像個孩子。他的英文是父親張作霖找外交署的英文科長教出來的。「我這個先生是廣東人,說廣東話。nine是『九』的意思,他跟我說『狗』(廣東方言中,『九』的發音為『gou』)。我聽說是狗,我就記住了。後來念到dog,他說是『犬』。我就想這個犬和狗有什麼分別啊,哦,這個nine一定是小狗,dog是大狗。慢慢地後來又有nine dogs,我說哎它倆怎麼跑一塊堆兒去了。」而被網友津津樂道並模仿的東北腔,則恰恰是導致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生出芥蒂的原因。「誤會很大,」張學良舉例說,比如蔣介石問他願不願意去辦某件事,他反問「我為什麼不去」,意思是願意去,但在蔣介石聽來,卻認為這是疑問句,表示「不去」。不明就裡的蔣介石往往被激怒,一生氣時就講奉化話,張學良聽不懂,卻又不能總問他。除了拿張學良的桃色新聞和東北話作為談資外,也有網友拿他和金庸筆下的張無忌作起對比,認為兩人都是紅顏知己眾多,在大事上不夠果斷、內心糾結之人。在學者唐德剛看來,張學良的這種糾結有些「可笑」。在和張學良多次談話後,唐在文章中寫道,「他對自己所發動西安事變的是是非非的自我批評,也是非常不定的。雖然他在嘴上還是一硬到底,說什麼歷史如走回頭路,西安事變他還是要發動的,這是他親口向我說的。但是他也認真地說,他如果是蔣,會把他自己槍斃了;他自己的部下如果幹出這樁犯上作亂的事,他自己也早就把他槍斃了。因此他被蔣關了半個世紀,不但無怨無悔,蔣在他心目中,始終還是個『親如骨肉』的、抗日救國的統帥,他心目中大大的民族英雄。」遼寧老鄉、台灣作家齊邦媛提及張學良則帶有些許遺憾和惋惜。她在《巨流河》中提到,「張學良繼承名號、權勢和財富,但是沒有智慧和尊嚴,東北自主強盛的希望也永未實現。」而對於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被他人反覆琢磨的性格,晚年的張學良倒是流露出了時過境遷後的通透,他戲謔地認為是性格使然,「東北人有優點,但毛病也很多,魯莽、好衝動、捅婁子。我正是這種性格,而且人家讓我捅一個婁子,我一定捅倆。」至於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眾多評價中,張學良自己最喜歡的,莫過於時任南京國民政府軍法會審審判長李烈鈞說的——「不愧為張作霖的兒子」。
推薦閱讀:

張學良自述與11情婦交往:16歲便被表嫂勾引
FM1-080【城市快報】:赤峰道78號—張學良:風流少帥津門定情(圖)
蔣介石為何不殺張學良,宋美齡回憶錄中道出真相
趙四小姐罕見素顏生活照,告訴你她是個非常有主見的女人
張學良夫人于鳳至:鳳兮鳳兮,非梧不棲

TAG:張學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