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四講)上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座系列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四講)上篇
(5月22日)
【原文】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此設疑問。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無我也。以問有五種。一、利樂有情問。謂菩薩知一切法無我。而眾生不知。為欲利樂。故問於佛。使其了悟革凡成聖也。二、不解問。謂自己於一切事理不明。而問於人也。三、愚痴問。謂愚暗痴迷於理事不分。而問於人也。四、試驗問。謂以己所知問於他人。以驗他知不知也。五、輕觸問。謂我慢無狀。而戲問於人也。此菩薩設此一問。即五問中利樂有情問也。
甲一、佛法要解決的問題
乙一、唯有佛法,才能帶來快樂
【審視自身】我們有習氣、煩惱障、業障,我執、法執,種種的問題,所以不能通達緣起,不能通達諸法;不能知道、了解和把握與佛法相應的快樂。
只有同佛法相應,才有快樂可言。
丙一、外在快樂與內在快樂的差別
【觀察思維】有人買了衣服覺得快樂;有人買鋼筆覺得快樂;有人買房、買車覺得快樂;有人旅行覺得快樂。這些快樂都是外在的,有條件的。
只有同我們的法性光明相應,同最高的佛法相應,那我們所得到的生命的喜悅和快樂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離苦得樂的意義。
丙二、情緒和快樂的差別
【應機譬喻】來到寺里,看到寺廟很莊嚴,大家很用功,覺得感動、快樂;但過了幾天,快樂就消失了,痛苦就生起來了。
【辨析原因】這只是一種情緒,只是因為我們的習性與外在的環境和氣氛相應而產生的快樂的感受,而不是內在體會到佛法所獲得的快樂。
丙三、對比認識
【情緒的快樂】都是生滅法,都是短暫的、無常的、把握不住的。
【(佛法的)快樂】讓我們內心遠離了障礙,消除了隔閡,內心沒有束縛,內心對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對五欲六塵八風都能超越,對順境、逆境都能夠超越。
【錯誤現行】我們(雖然學佛了,但仍)以世間的觀念、價值評判體系來感受快樂,快樂與痛苦都是共世間的。
【應機譬喻】不學佛的人來到山上,也會覺得法師很有修行,義工很有禮貌,大家很善良等,但是這些只是對有形有相的外在人和事的印象,這種印象在自己內心中留存的一種感覺。我們來到山上以後,(開始可能也會覺得快樂),住的時間長了,如果放棄了對佛法的追求,就會感到痛苦,並不是說住在這裡就會感到快樂。
【辨析原因】(這是因為)對佛法、對信仰沒有堅定的皈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追求,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和喜悅,離我們的本心越來越遠。外在的人事都是無常的、會變化的,人多了你覺得嘈雜,人少了覺得寂寞,都是觀念的問題。
【師父強調】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信仰,內在對佛法相應,已經越來越離譜,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響、妨礙了我們。
【反省自身】如果我們出現問題,就是和煩惱相應的標誌,而不是同佛法相應。如果同佛法相應,就不會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以法轉心,化苦為樂
丙一、非理作意引發痛苦
【錯誤現行】覺得我在這個地方住了很久了,這個地方的佛法都學完了,沒有可學了。
【師父破斥】法都在人的心裡頭,你怎麼能知道呢?我們對外在的東西了解都非常不夠,更何況人內心的佛法呢?
【喻】手,五個手指頭各有名字,合起來為拳,分開來為掌,就一隻手都有這麼多說法、意義、作用,還有左右手之分;還有腳呢,頭呢,有耳朵、鼻子……它們彼此是有關聯的,一體的,生命整體的意義。手指頭為何有長有短?這麼長都是有道理的,長短各有用處,都是生滅法,都是相。
【心與相】我們認為一個相好不好,都是我們的觀念。相的和合與隔閡,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錯誤現行】看到一個人,就覺得自己比他強,其實對方並沒有與你比較的本意。
【團體觀念】實際上在群體中,再能幹的人也需要別人幫忙,才能成辦廣大事業,和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師父破斥】如果觀過、比較、分別,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間法,與佛法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我們常常把世間的思維模式帶到佛門裡面來,看到自己比不上別人,心裡難過;看到別人不用心,心裡也難過。無論比別人好還是壞,都難受。對方也是如此,無論如何都是痛苦。
【究其原因】為什麼會痛苦呢?因為跟佛法不相應,無明!
丙二、策發希求轉變苦樂
【如理轉化】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套思維方式,痛苦就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唯識「三能變」,初能變阿賴耶識、二能變末那識、三能變前六識。苦樂都是從我們內心變出來的,內心能夠轉變的,再苦的境界我們也能把它轉變為快樂的境界。
【喻】得了癌症,要開刀把腫瘤去除。開刀雖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生命危險,可是你知道開刀對自己生命有好處,就會心甘情願接受,不會覺得苦,還要花錢找醫生開刀;平時如果叫人拿刀砍你一下,給你多少錢都不會願意。
【認清關鍵】(有這些差別)都是你內心求不求的問題,希求的問題。(希求就不會覺得苦)。
【師父強調】學佛法也是一樣,你沒有希求怎麼會得到快樂?這是不可能的事。
甲二、百法之功用
乙一、觀察諸法生滅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百法不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告訴我們怎麼觀,怎麼入,住,出,你怎麼進入這種觀察的狀態,你怎麼一直保持這種觀察的狀態,最後你怎麼超越於這種觀察的狀態。
【脫離誤區】如果掌握不了這種入、住、滅,一直在「住」想,就會產生種種的幻覺。
幻覺出現就是與現實狀態脫節了,你能夠住,但是出不來,很多著魔就是這樣的原因。常常聽到居士出現這種情況,眼睛一閉就看見佛菩薩,耳朵聽見什麼人跟自己講話,佛菩薩告訴他什麼,他就是住在這裡,出不來,不知道怎麼辦。他沒有觀察到這都是生住滅,不會出。
乙二、破除名相對立
佛法在動靜語默中都有,並非只有哪一種才是佛法,關鍵看我們怎麼用心。
【錯誤知見】有些人認為說你一天喋喋不休,說那麼多話,一點不寂靜,都在散亂,沒有佛法;另外一邊的人就說你是個自了漢,一天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有些人說你這個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承擔、都是在做事,沒有佛法;有些人說你在那裡很懶惰,什麼事情不管。互相埋怨,互相觀過。
【名相對立】那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到什麼是佛法,它都是在名相上的對立。喜靜的人看不慣好動的,喜歡說話的人看不慣不喜歡說話的,這樣就很難共處,很難和合。
【解決辦法】這些都只有從我們內心的境界去體會,用佛法去體會,才能過得去。否則就會出問題,有障礙、有麻煩。
乙三、從外相體會境界
【喻1】拈花微笑。花、微笑都代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境界,是無形無相、至高至聖的境界,我們供養佛菩薩都是香花,通過這些有形有相的,來表達我們內心無形無相的一種境界。
【喻2】插花。普通人不知道花的意思,但是插花的人知道什麼花代表什麼意思,代表人的思想、心情,只有體會到了這種境界才是有意義的。
【喻3】生病送禮物。在城市裡會送花,如果在農村你送花他反而會罵,到處都有,不實用,還不如送點饅頭。那如果在城市裡,別人生病你送饅頭人家會覺得你頭腦有問題。這就是知境界的問題。你送的東西對方要能領納、能懂得你的意思。
【喻4】寶石。鑽石、寶石、水晶,本質與石頭一樣,也沒有什麼用,但是人為什麼會喜歡?因為喜歡它的象徵意義,大家給它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與法相應】佛法也是如此,它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們的一種證明,(只有當我們體會到它的意義、體會到它的境界,)同佛法相應,我們才會有這種快樂。如果不同佛法相應,我們就沒有快樂可言。
乙四、從有為通達無為
對外在相和內心觀念的把握、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學的佛法名詞越多,障礙越大,消化不了。
【修學誤區】所有的法相名詞在心裡不能融會貫通,不能消歸自性,不能圓融,不能產生觀照力。
【修學次第】對任何一個法,從相上觀察與從性上觀察是不同的。先從行相上觀察,再悟入諸法的真實性(空性)是比較容易的。如果一下從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進入斷滅空的狀態。
【對照本論】百法的前面九十四個法都是有形有相的,宇宙萬法概括成九十四個法,便於我們來修學。百法是凡夫到聖者心路歷程轉變的一個過程的需要,從有為法、生滅法,轉到無為法、不生不滅法。後面的六個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法。
有為法也好,無為法也好,都是無我的。也就是從有為法的本身來體會它的無為法,從生滅法的本身來通達不生不滅法。
甲三、學習「無我」對我們的意義
乙一、凈化信心
我們常說對哪個法師有信心,對哪個法類有信心,那麼,我們有沒有信心如何來衡量呢?我們有信心,歸根究底是看我們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無論哪位法師、哪位善知識他都是要引導我們皈信三寶,行持戒定慧。
【衡量標準】如果我們有信心,內心一定清凈,信的本意就是凈心為信。內心清凈的特點就是沒有執著、沒有高低、沒有你我他種種的障礙、沒有對立。
【師父破斥】不是說我們對哪位法師、對哪位大德、對哪位菩薩有信心,我就比你高一等。那另外一個人說我對哪尊佛、哪尊菩薩有信心,那我也比你高一等。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你是搬出一尊菩薩來嚇唬人,搬出一尊菩薩來壓人,然後比你高。你講這種話,本身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那是不對的,都是一種邪見,都是一種煩惱。
譬如說,認為自己的老師了不起,別人就會尊重你。其實只有真正你自己的學問比大家高,大家才會佩服你,不是說你是哪位大師的門下,人家就一定會認可。老師的成就是老師的成就,你的成就是你的成就。如果你的老師成就高,人家對你的要求會更高,若自己沒有成就,別人反而會更加看不起你。
【師父提醒】但是我們就非常容易犯這種毛病,覺得這些善知識、大德的功德好像就是我們自己的功德一樣。這樣子內心當中的慢心不知不覺都是在增長,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後都成障礙,處處障礙。
乙二、破迷開悟
進入大乘法門,學習百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我、破執。
【如理辨析】我:五蘊和合;
法:有哪些法,每一樣都是無我的。
條分縷析,這樣我們就不會對外在的種種東西產生執著,進而對整個的宇宙都會認為說它是如夢幻泡影的,它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它都是相,它不是諸法的本性。
【從相入性】我們破迷開悟,就是從這裡開始。我們迷於一切法的相,從相的上面進行開導,讓我們悟入到法性。我們悟入到法性以後,我們就不會迷於法相,這樣我們才會清醒。
乙三、堅定信願
【辨析心相】現代人大多很聰明,聰明人想得很多,但是遇到痛苦、麻煩,內心沒有力量去對待,然而又看得很清楚,就會很孤獨、迷茫、不安,沒有安全感,就覺得不快樂。慢慢就逃避責任、推卸責任,大聰明就變成小聰明了,就沒有動力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了。最多願意去輔助別人,但自己卻沒有勇氣去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不肯發心,一旦遇到問題、困難,就過不去了。
【應機譬喻】不要說做驚天動地的事業,比如說我們要講一百次課,你都不一定敢發願一百次都來聽。可能有什麼事啊,要去哪裡啊,都會有障礙,都很難做到。
【如理認識】要做到很小的一個事情都很不容易,沒有極大的願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擺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飯,不吃飯不行。
如果我們不是把佛法擺在這樣重要的位置,(認為不學法不行),那是很難(把佛法學好的)。
【反問自心】假設佛真的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敢跟著他走嗎?不少人嚇都嚇跑了。
【如實認知】實際上我們的信心是很脆弱的,我們對佛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一種假想當中。
【錯誤現行】我們常說要跟某法師生生世世,卻過幾天就跑了。
【師父破斥】這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越是講大話的人越是靠不住。不是從內心當中發出來的(願),都是不行的!
【堅定信願】你發了願就不能改了,你今天能改,他明天也能改,到後天也能改,以後怎麼會有成就呢,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我們學佛法是一種最高的、不二的選擇。如果我們經常變來變去,就說明我們內心對佛法最基本的信願的前提還沒有解決,信心的問題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解決,這樣是不行的!
【信為根本】信、解、行、證,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決,那我們學了很多的理論、很多的實踐,它的意義就顯示不出來了。
【究其原因】有障礙,也就是不能通達無我的道理。(理解:我們不認識無我的道理,不認識萬法的本性,都是迷在相上頭,所以處處執著。正是這些執著障礙了我們,使我們不能對佛法產生清凈的信心,不能對學佛發出真實的願力,反而把佛菩薩、善知識當作了炫耀自己的資本,增長慢心。要破除我們身心上的種種執著,增長學佛的信心和願力,培養清凈心……等等,都要學習無我的道理。)
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無我。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六)
※〔八萬四千法門〕是為引導一切學人終歸〔弘願念佛〕!|慧本法師
※平常心是什麼 文/衍慈法師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的功德-釋仁清法師講授
※淨空老法師講解『煩滿胸中,邪態外逸』「《會疏》曰:婬火內燃,胸熱心狂」:這個世間不能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