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家姓書法 雷 賀 倪 湯

雷|來源與演變

雷,是分別帶有陰陽電荷雲團靠近時放電而產生的巨大聲音。由於陰陽激蕩,雷雨能生養萬物。雷是一會意兼形聲字。在甲骨文中,雷字中間有彎曲的弧線和圓形,像雷在雲中迴轉賓士形。金文中的雷字,在上面增加了雨字。而小篆的雷字,仍保留金文的字形,但去掉了閃電之形。本義是雨中雷聲。雷人當以自然界的現象雷作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崇拜,以雷命名氏族名,以雷的符號作族徽,雷人常住之地稱雷,最終出現雷姓。構成當代漢族雷姓系出神農氏。傳說神農氏的後裔榆罔為神農氏時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時政務廢弛,蚩尤作亂,諸侯皆歸附黃帝,黃帝平定蚩尤後,確立了部落聯盟中的領導地位。榆罔之子方,因輔佐黃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稱方雷氏。方雷氏是黃帝時代重要的方國,黃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陽,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孫以國為氏有方雷氏,後又分單姓方氏、雷氏。黃帝之臣雷公,為方雷氏之後裔。雷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另一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雷姓中融入外族血液始於秦漢,最重要的事件有:首先是西漢南安郡雷姐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為姓,自稱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後,與漢族雷姓同源,歷漢晉南北朝,主要活動於陝西寶雞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後來完全漢化;東漢南郡潳山蠻有雷姓,南郡地處湖北襄樊以南、長江以北一帶,潳山蠻屬南蠻一種,後來也完全漢化;三國蜀漢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處甘肅成縣西,後融入氐族楊氏之中,到隋唐時,隨氐族楊氏一起也完全漢化;以上三支漢化後的雷姓是我國雷姓姓族中最重要的組成,其人數可能超過方雷氏後裔的雷氏,目前在陝西渭北地區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帶雷字的村名和地名。南方地區的漢族雷氏一部分來自南蠻盤古氏之後,盤古氏後裔是當代苗、瑤、畲等族的先民,雷姓為其大姓,尤其在贛浙閩地區畲族中為四大姓氏之一。北方地區的雷姓一部分來自女真人的後裔,北宋金國的阿典氏族集體改姓為雷氏,其中沒有改姓的北移東北地區,至清朝時成為滿洲八旗阿克占氏族,後來也集體改姓雷氏,除一部分成為滿族外,其餘與漢族長期混居後也同化為當地的雷姓漢族。雷|宗族先賢

歷史上重要的雷姓人物有:南朝宋藥學家雷斅;北朝北魏渭州刺史雷紹;唐朝宮廷樂師雷海青,山越首領雷萬興;北宋紹州刺史雷孝先;明清之際建築家雷發達;清朝陝西按察使雷以諴,學者雷學淇;當代工藝美術家雷圭元,歷史學家雷海宗,青年榜樣雷鋒。雷|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賀|來源與演變

賀,以禮物相慶賀。金文中賀字,是左貝右加。小篆的賀字,改為上加下貝了。貝,表示錢財之物,加表示添加的意思。賀,本義是贈送錢財禮物表示慶祝。引申有犒勞之義。賀姓出自姜姓。原本慶姓,後因避諱改為賀姓。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之孫慶克,其子慶封以父名為氏。慶封在齊景公時獨攬朝綱,引起齊國大族田、鮑、高、欒等氏族的攻殺,慶封南逃吳國,吳王賜予朱方,在今江蘇丹徒東南,以此姜姓慶氏在吳地發展,比在齊國還要富裕。進入東漢帝(公元107年--125年在位)時,國人為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封的後裔慶純改姓賀,取慶賀吉祥之意,兩字意義相近。姜姓賀氏的歷史僅1900年。東漢時避諱「慶」字,並非慶純一家,其時慶姓均改為賀姓或其他之姓。單為慶氏的起源至少有五支,除了姜姓外,還有媯姓慶氏,出自春秋時陳桓公之裔陳大夫之後;姬姓慶氏,出自春秋時魯桓公之子慶父之後;出自羋姓,楚公族之後。賀|宗族先賢

賀姓歷代重要人物有:三國吳大將軍賀齊;西晉大臣賀循;隋朝大將軍賀若弼;北宋詩人賀鑄;唐朝彭州刺史賀默,詩人賀知章;清朝文學家賀貽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賀龍,哲學家賀麟,山水畫家賀天健。賀|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倪|來源與演變

《說文》:「倪,俾也。從人,兒聲。」在甲骨文中,兒字像一個身小頭大、囟門尚未閉合的嬰兒形。倪字的本義是弱小。引申有邊際之義。倪作為姓氏來源於鄖。鄖是春秋時國名,是邾國的附庸,也稱小邾,是邾國周邊的小邑,非常弱小。邾人以蜘蛛為氏族圖騰,那麼鄖人即小邾人也是以蜘蛛為氏族圖騰了。倪姓出自曹姓。相傳黃帝之孫為高陽氏顓頊帝,其後裔吳回為堯舜時代的祝融氏,祝融氏之子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即六個大氏族,其中一支以棗為氏族圖騰的稱為曹部落,曹姓。曹姓的一支以蜘蛛為氏族圖騰,稱為邾氏族,活動在河南淮陽地區。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後裔邾武公於邾,並向東移到今山東鄒縣東南,是為邾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春秋初期,邾武公封其次子肥於郳,郳為在今山東滕縣東的一小城,為邾國的附庸,也稱小邾。公元前473年楚國滅了邾和小邾,遂有邾氏、郳氏。為了避仇人的迫害,郳改姓倪。曹姓倪氏的歷史有1400多年。倪姓氏族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其他民族血液大批流入的事件。倪姓基因流入到其他民族中時有發生,這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重要的是融入到東北的滿洲八旗中,以及西南的土家族、苗族之中。先秦時期,倪姓氏族勢單力薄,發展十分緩慢,主要活動于山東地區,戰國後期,向南遷移到江蘇和浙江地區。秦、漢以後,倪氏沿長江向西擴散,但主力仍在東部,並且在山東高青地區形成了著名的倪姓千乘望族。晉朝以後,倪姓因北方的戰亂,大批南迂,唐、宋時期在江浙地區形成了聚集中心。一直到今天,江浙地區仍是全國倪姓重心。倪|宗族先賢

倪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重要人物有:西漢御史大夫倪(兒)寬,揚州刺史倪諺;唐朝刑部郎中倪若水;南宋大理寺卿倪祖常,廣東提督倪閃,安仁縣尉倪文一;元朝畫家倪瓚;明朝戶部尚書倪元璐;清朝書法家、詩人倪燦;民國北洋皖系軍閥倪嗣沖;當代語言學家倪海曙。倪|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湯|來源與演變

湯的本義是熱水。作為姓,湯出自成湯,也即商朝的開國君主,也稱唐。唐的甲骨文的象形字,好像在陶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使缶內煮物時,不會因湯沸而翻滾出缶外。湯沸時,響聲很大,故唐與湯音義可通。古代唐、湯、盪相通。湯即唐,以陶煮湯之本義,亦即原始社會所稱陶唐者。湯人以此為氏族崇拜的原始圖騰,作為氏族名和族徽,最終成為姓氏。漢族湯姓出自成湯。成湯即商湯,先商族為黃帝之裔帝嚳之後,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是東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據說,契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從契開始,我國的世襲部落的方式改為男系傳遞。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後南遷河南安陽,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在今河南商丘。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時期。履字湯,也稱武湯、武王、天乙,為商開國君主,系黃帝曾孫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孫。甲骨文中又稱唐、大乙、高祖己。原為夏時方伯,商族領袖,專管征伐之事。與有莘氏通婚,建都於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往用伊尹和仲虺執政,積聚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國葛和夏的聯盟韋、顧、昆吾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成湯之後以先祖的名為氏。子姓湯氏的歷史至少有3600年。商朝自成湯至盤庚,傳十代,遷都5次。大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由山東曲阜遷都於殷,在今河南安陽,這以後的商朝史稱殷商,也是商朝後期的開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武王大封同姓和異姓諸侯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於宋,以奉湯祀,不得封的殷商子孫以商、殷為氏。所以,湯、殷、商為同一血統的三個不同支系的姓氏。北宋是我國避諱最嚴重的朝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名諱,命改殷姓為商姓或湯姓。五代南唐的右僕射殷崇義,安徽人,南唐亡後投奔宋,全族改姓湯。湯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單純,直到清朝時開始發生與外族基因互相交流的事件,清初世居遼寧瀋陽的滿洲八旗有湯姓,滿族的湯姓原系漢人入旗所帶進的姓,後滿化成為滿族的一員,進入清朝後,與漢人混居後又漢化為漢族。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漢朝時,湯姓已經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時湯姓南遷兩廣地區。清初湯姓進入台灣。湯|宗族先賢

歷史上湧現出湯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詩人湯惠休;五代後唐嵐州刺史湯群;南宋宰相湯思退,大臣湯鵬舉,學者湯千,畫家湯正仲;明朝開國功臣信國公湯和,戲曲作家兼文學家湯顯祖,破倭寇名將湯克寬,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清朝禮部尚書湯斌,學者湯球,世襲雲騎尉、畫家湯貽汾;清末雲南按察使、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交通總長湯壽潛,近代立憲派人士、民國段內閣內務總長湯化龍,歷任南京衛戍總司令、第一綏靖區司令官、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當代微生物學家湯飛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作家湯道耕(艾蕪),畜牧學家湯逸人,工藝家湯子博,原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湯秉達。湯|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推薦閱讀:

談歌轉載:怎樣寫字才叫書法家?
古人修身八則,今天依然適用!
初學鋼筆書法如何選帖(參考)
吳金水書法、詩詞選
履齋手批第一期張遷碑網授班學員作業選輯(第一輯)

TAG:書法 | 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