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文儀器的製造

( 周易五行2009-06-09 02:40:08)

  宋代製造過許多大型的天文儀器。如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來自四川的民間天文學家張思訓設計並於次年製成一台水轉渾象,通稱「太平渾儀」,起樓高一丈有餘。這台渾象改水力推動為水銀推動,以解決冬天因水流凝凍遲澀而影響儀器運轉速度的問題。與渾象運轉聯動的報時裝置,勝過東漢張衡及後來的一些同類儀器,小木人也增加到十多個。《宋史·天文志》載:「七值神左搖鈴、右扣鍾、中擊鼓,以定刻數。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以木為十二神,各值一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定晝夜長短」。七值神即七曜值日,實際上,這是一個帶有日曆顯示的時鐘,是採用星期制的報日和報時裝置。其中由金、木、水、火、土加日、月表示七值周期,以金曜日為七值周期之首。這種記日制度,早在唐代《符天曆》和五代時期的《調元歷》中已經使用,宋代建隆四年(963)起行用的《應天曆》中,也有七值內容。此外,在一天之內又分十二辰,由十二神輪流出現報出時辰,而時初、時正和刻數則分別由鈴、鍾、鼓聲報出。張思訓的儀器繼承和發展了唐代一行和梁令瓚的成果,並對後來的儀象設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也因創製儀器有功而升任司天渾儀丞。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天文學家韓顯符製成一台供觀測用的銅渾儀,通稱「至道銅候儀」。大中祥符三年(1010)他再造一台相類似的渾儀,專門用於司天台培養觀測生的教學。此外,皇祐三年(1051)舒易簡、於淵、周琮等人製成黃道渾儀;熙寧三年(1070)沈括、皇甫愈等人製成熙寧渾儀。這些儀器每台用銅量都在兩萬斤左右,各自有一些新的創造。如皇祐渾儀,它的時間分劃一改在地平環上刻度的舊制,而改刻在固定的赤道環上,正確反映了天體位置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熙寧渾儀簡化結構,從計算上去解決月亮在白道上的位置,將渾儀上的白道環取消,使用方便,而且提高了測量的精度。  天體周而復始不斷地在天穹運動,不同時刻它們的位置不同,因此,在使用渾儀觀測天體時,相應地也要有良好的計時儀器,客觀需要提出了提高漏刻精度的要求。天聖八年(1030)燕肅發明蓮花漏,在多級漏壺(上匱和下匱)的最後一級漏壺(下匱)上部開孔(分水孔),使壺中的水位恆定地保持在孔下,多餘的水由孔經注水筒(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由於末級漏壺水位恆定,所以漏水均勻,提高了計時精度。皇祐初期,舒易簡、於淵、周琮等人又在蓮花漏的基礎上,再加一級恆定水位的平水壺,從而使漏刻的精度進一步提高。  宋代最為精巧的天文儀器,當推蘇頌領導研製成功的水運儀象台。元祐元年(1086),蘇頌奉旨校驗天文院和太史局兩處的新舊渾儀,考察中他發現同一台儀器由不同的人去操作,所得測量結果不同,他們「各指得失,終無定論」。於是他想製造一種以水為動力,渾儀和渾象聯動並能與天同步運動的儀器。另外,一行、張思訓已將這種儀器與報時裝置集為一體,所以新的儀器還要同時解決報時問題。蘇頌首先遇到的困難是缺乏參考資料,正如他自己所寫:「張衡之制,史失其傳;開元舊器,唐世已亡」,本朝「太平渾儀,自思訓死,機繩斷壞,無復知其法制者」,所以製作新儀必須重新設計。經過蘇頌與精通數學、天文學並有巧思的吏部守當官韓公廉等人的反覆研究和精心設計,新儀從元祐二年(1087)開工製造,三年製成木樣,經鑒定和檢驗後,據此正式鑄造銅儀。元祐七年(1092),這座中國古代最宏偉、最複雜的天文儀器建成,宋哲宗賜名「元祐渾天儀象」,後人通稱「水運儀象台」。

  蘇頌實現了將渾儀、渾象和報時結合於一體的設想,整座儀器使用水力為動力,經變速、傳動和控制使三部分儀器聯動並能跟蹤天體運行。儀器總高約12米,寬約7米,分上、中、下三層,底層是動力與傳動裝置和報時鐘,中層密室中轉動著的是渾象,上層為渾儀。渾儀上的望筒可對準並可自動跟蹤天體,而隨望筒運動的三辰儀時圈則可指示出時間的變化,此外,渾儀所在小室的屋頂可以啟閉,這與現代天文台上的望遠鏡轉儀鍾與活動圓頂作用相同。  水運儀象台的報時部分也精巧絕倫。它共分五層,其中三層用於白晝報時,兩層用於夜間報時,共有承擔報時職能的木人254個,每個時辰分時初與時正,分別由左門小人搖鈴和右門小人敲鐘報出,每至一刻由中門小人擊鼓。第二、三層的木人分別舉辰牌與刻牌,當非正點辰刻沒有報時聲的時候可從牌上看出當時的時辰與刻數;第四、五層的木人敲鉦以報更,沒有報更聲的時候可從木人所舉更牌上看出更次。水運儀象台的整台儀器由水提供動力自動運轉。它的又一項重要發明是其「天衡」裝置,它類似於近代鐘錶的擒縱器(卡子),控制著儀器,使之均勻運動。  國際科學史界對水運儀象台的評價極高,認為它是現代鐘錶的祖先。關於它留下了較詳細的記載,特別是其機械結構、裝配圖等都收於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中。  蘇頌還製造過另一台大型天文儀器,據《玉海》記載,它是一架假天儀,「大如人體。人居其中,有如籠象。因星鑿竅,如星以備。激輪旋轉之勢,中星、昏、曉,應時皆見於竅中。星官曆翁,聚觀駭嘆,蓋古未嘗有也。」據研究,這台儀器的主體是用竹條製成的球體,很像一個圓形籠子。表面上再用不透明的紙絹裱糊,並按星宿位置校算開孔①。人坐在密封的球內,球面上小孔透過來的光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這種便於演示和觀察天體運行的儀器,可以說是今日天象儀的鼻祖。  宋代製造的天文儀器,數量眾多,精密複雜,並有不少創新,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進入高峰的重要標誌。

分享:


推薦閱讀:

天文史學奇人
太陽系來自於超新星爆炸,那麼為什麼現在太陽系主要質量還是氫氦等輕元素?
人類從地球到火星,乘坐現在的飛行器需要多長時間?
七政與五星丨古天文
【原創】論四大局正針、中針、縫針的天文根據 三針三盤

TAG: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