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王牌計劃: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 李克強的王牌計劃 製造業趕超德日?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
實施「中國製造2025」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從大國向強國轉變的第一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製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
對此,課題組長、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去年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製造2025」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動員全社會力量建設製造強國的總體戰略。
它是怎樣出爐的?用了近三年時間制定計劃綱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製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採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
4日,全國政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政協分組討論時透露,目前,工信部與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國製造2025」規劃,很快要上報國務院。
工信部部長苗圩接受採訪時透露:「該規劃是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出規劃綱要。」
此前,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規劃中「五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保證政策的連續性。
苗圩介紹,這個規劃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國製造2025」也就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一個路線圖,也有它的時間表。熱詞解讀什麼是「中國製造2025」?
中國工程院負責「中國製造2025」規劃制定課題組成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屈賢明說,「中國製造2025」意思是:在製造業領域,到2025年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國,還要進入世界強國行列。2025年步入製造業強國隊列
對於「中國製造2025」規劃,曾有專家解讀成,中國要在2025年步入製造強國隊列,到2035年趕超德國、日本。
對此,屈賢明並不否認。「中國到2025年將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和強國。中國準備利用20年的時間,趕超德日等國的工業製造業。」屈賢明說,這個結果是經過科學分析、預測的。
屈賢明稱,課題組曾對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印度和中國8 個國家,從1946 年到2012年製造業的數據進行趨勢分析。上世紀90年代,中國還處在世界第8位。經過這些年,中國已經處在第4位,和德國、日本還有一定的差距。根據發展趨勢,中國發展在快速上升。日本、德國這二三十年綜合競爭力處在基本持平的發展階段,增長不大。如果國際政局、經濟格局不發生重大變化,綜合考慮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國工業化進程、經濟增長趨勢,到2025年中國可以進入世界強國行列。
對飆「德國工業4.0」?中國要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中國製造2025」讓很多人聯想到與德國「工業4.0」的差別。
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兩者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和德國工業發展的水平不在一個起點上,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並不是德國現在已經實現了工業4.0,德國實現工業4.0也需要8至10年,它在時間上和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大體在一個時間段。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我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
「工業4.0」最初由德國政府於2013年提出。它描繪了製造業的未來願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後,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路化、機器自組織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苗圩稱,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後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的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
/一個客觀規律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
都是工業強國
服務業替代製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是工業化的客觀規律,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除了極個別人口少、面積小的高收入國家依靠的是金融、旅遊等第三產業,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工業強國。
工業強國,現在在幹什麼?
金融危機之後,發達國家紛紛拋出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和計劃,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製造業復興」、「先進位造業夥伴計劃」;德國拋出了「工業4.0」;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搞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新工業法國」等。
這些戰略措施中包含的政策具有的共性包括:對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的研發扶持;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對競爭環境的優化等。
發達國家希望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在製造業上的競爭優勢。可見,即便是最先進的國家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製造業,而是不斷實現製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與升級。
所以,中國作為後起國家,更不能放棄製造業的發展。從李克強的政府報告中,可以感受到,中央政府發展和升級製造業的決心是堅定的,任務也是艱巨的。
未來5-10年,中國製造業和中國製造產品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不僅僅取決於製造業自身,只有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目標才能夠實現。
中國工業差距在哪兒?
——說說「中國製造」的痛點與願景 新聞縱深
你印象中的「Made in China」用什麼樣的形容詞最貼切?是廉價的小商品?還是一次糟糕的購物體驗?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國製造的話題。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製造業對中國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在服務業比重超過製造業,製造業全面過剩,且產生諸多環境、安全問題的情況下,國家還要繼續強調製造業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克強的論斷是,中國製造業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必須發展,必須轉型升級。一句話,中國製造需要正名!
中國製造有多強?
沒有中國製造,國際工業產品價格可能會翻一番 這個問題全世界的消費者都能夠回答,中國有超過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有幾十種產品的出口佔到全世界出口總量的70%以上。大到輪船、機車、工廠裝備,小到紐扣、吸管、筆芯,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著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如果離開了中國製造,國際市場上工業產品的價格可能會翻一番,且會經常出現斷貨的情況。
在1998年亞洲金融[0.00%]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製造業支撐的中國經濟經歷了考驗,在危機之後,受打擊最大的,外向型程度更高的製造業又率先恢復增長,不僅是中國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重要力量,也增強了其他國家恢復經濟的信心。
還記得電影《2012》中,肩負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方舟就由中國製造。片中的項目負責人說,只有中國才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建造這麼龐大的項目。雖然在中國的語境中,被觀眾認為是略帶嘲諷,但事實上,中國製造確實提高了全世界的福祉,並成為中國經濟三十多年來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製造業是目前並且到2025年仍然是我國最具競爭力和最國際化的產業,服務業在比重上雖然超過製造業,但製造業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關鍵的動力來源。
中國製造有多弱?
為何我們可以載人航天,卻沒有一個優秀的馬桶蓋?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春節期間,日本的馬桶蓋火了。很多中國人不遠千里跑到日本,就是為了捎幾個馬桶蓋回來,看起來挺可笑,也引起了部分網友對中國製造的詬病。後來還證實,大多數在日本出售的馬桶蓋居然產自中國,讓搶馬桶蓋的人好生尷尬。
有人在問,為什麼我們已經可以載人航天、有了高科技戰機,卻不能生產一個讓老百姓滿意的馬桶蓋呢?這其實反映了中國製造的弱點和缺陷。
獲得技術,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再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整個過程需要技術轉化和轉移的暢通機制、成熟的人才市場、公平的市場環境、誠信的交易體系等等,而這些是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短板。
因此,我們用著進口的裝備,雇請外國技術專家和管理者,按照國外的標準生產產品,貼上跨國公司的標籤,直接運到國外,這是中國製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最願意也是最常見的方式,而隨著土地、勞動力、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這種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
代表委員熱議從「製造」到「智造」中國製造如何蛻變? 近年來,以高鐵、通訊、變電技術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以高技術、低價格的優勢贏得國際認可,「中國製造」逐漸向「中國智造」蛻變。
如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製造2025」,打造「中國製造」的升級版?代表委員們紛紛談起了各自的看法。「中國製造」兩頭受擠壓
「低端製造業,我們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現在競爭不過東南亞等國家;高端製造業,儘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的工業處於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談起「中國製造」,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透露出擔憂。
李毅中表示,整體上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儘管我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行業和領域,像航天、高鐵、核電等,但同時在某些領域還十分落後,比如還有完全依賴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等。2015年春節剛過,微軟宣布關閉原諾基亞北京及東莞手機工廠,轉至越南。兩地工廠預計將裁員9000人。有專家分析,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勞動力成本已優勢不再。
創新需要「雙引擎」驅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
3D列印、工業機器人[2.00% 資金 研報]、雲計算、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眾多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蓬勃湧現。「這些都具備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長性,有很大的創業投資規模,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府參事劉昕說。
「新一輪創業浪潮是穩定中國經濟增長,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不斷產生的創新活動和新企業給經濟增長帶來了持續的活力。」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說。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2.64% 資金 研報]等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禁.片*
※中國人的詩心沒有斷!看這位00後美少女活出了古代才女范兒~
※中國國學網-- 虞世南《蟬》詩賞析
※中國如何重新贏得半島
※馬嶺:「要相信香港的中國人能治理好香港」 | 中法評 · 思想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