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強迫症人格

我們生活在一個突飛猛進、天天都在發生奇蹟的時代,它的變化速度超出人們的承受力和想像力,這給人們整體的精神面貌帶來了浮躁、焦慮、自我要求過高,換句話說就是,不少人因此患了強迫症。  強迫症人格的真正來歷在遇到危險情境時,人們一般會有一種足以解除危險的(與危險程度相當的)應激反應。人們天生具備這種對危險作出瞬時判斷的能力,因而在多數情況下,人們都能應付自如,有驚無險,或者化險為夷。但是,當危險超出了人們想像的程度,使人們按照過去的  預想所做的應激動作失效  時,這種能力就受到了挑  戰,人們多次經歷這樣的情形後,在信念上也就不免產生動搖。於是,人們面對危險時,往往會作出矯枉過正的過度反應,甚至在沒有危險時也有一種危機感,並對某種假想的危險作出反應,其實,這就是強迫症人格的真正來歷。  貪官們的金錢數字心態人們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也必然患得患失,要強而自卑,追求完美而又力不從心,永遠做著患病、遲到、落第、不及格、被追趕之類的噩夢。這是一種對我們當下處境和前途的深層擔憂和恐懼,一種欲抓住自己的頭髮使自己飛離地面而不能的無奈和疑惑,一種讓我們遠離幸福感、墮入悲慘和不幸的根源。競爭和隨競爭而來的敵意、恐懼、孤獨感、軟弱感、荒謬感、異化感、不安全感,使人隨時隨地處在緊張的焦慮中。  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似乎並沒有同時帶來幸福感,相反,卻帶來了莫大的憂慮。  比如,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貪官,可以說都患了一種斂財強迫症——他們中許多人並不確切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那麼多錢——因為他們需要自己花錢的地方實在少得可憐。《北京科技報》2004年12月30日報道稱,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守財奴們對金錢有著極強的、神經質的需要,他們對於金錢的貪慾,完全是一種病態的心理需要,他們有的對自己這種愛財如命的行為沒有意識,有的有意識,但控制不了自己,貪官們的這種守財奴心態又可稱為金錢數字心態:人們在積聚錢財時往往被一種呈幾何級數遞增的心態所左右,當攢到一萬元時,下一個目標是兩萬,攢到兩萬時目標變成了五萬……當積聚到一百萬元時,下一個目標就絕不僅僅是一百五十萬,而是上千萬,幾千萬,對貪官們來說,撈錢越多就越不能罷手,就像吸毒上癮的人對毒品一樣,欲罷不能,越陷越深,斂財成為他們生活中唯一的追求,而且永遠不會滿足。  被稱作建國以來最大賣官案的主角馬德,在任綏化市委書記期間,收受賄賂高達兩千三百八十五萬元;有人估算,馬德在綏化期間平均每天的收入在萬元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日進萬金」。據說,馬德是個穿著隨便甚至比較土的人,其妻田雅芝連買菜帶回來的塑料袋都捨不得扔,一個個捋好存起來。然而,馬德被「雙規」後,在馬德的家中及辦公室,辦案人員搜出裘皮大衣十多件,攝像機、照相機五十多架,皮鞋五百多雙,襯衣二百多件,以及各種名貴手錶等物品。知情人說,馬德收的東西幾乎全部原封不動地放著,自己不用也捨不得送家裡的窮親戚。田雅芝甚至將逢年過節別人送的禮品高價出售給市委的接待部門。有「沂蒙第一貪」之稱的袁鋒劍貪污公款五百多萬,但他卻一直捨不得動用。袁為其母祝壽,送的壽禮比其他真正很窮的親屬還少。查抄袁鋒劍的贓款時,他貪污的金錢數目和查抄的贓款數目完全吻合,毫釐不爽,以至於袁鋒劍詭辯說他這是替國家保存錢財。這些貪官工資都很高,絕對不缺錢,甚至花錢的機會都很少。但他們還是不顧一切地聚斂錢財,連很少的錢也不放過。  再比如,在足球場的看台上,一開始大家都是坐著看球。但是,有一個人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來。當只有他一人站著,其他人都坐著的時候,他確實能比其他人看得更清楚;但由於他站著看擋住了別人的視線,其他人也只能站起來才看得清楚……最後全體觀眾都只得站起來看球了。從看清楚的程度上說,全站著看與全坐著看沒有任何改善,但是大家現在只能辛苦地站著看而不能安逸地坐著看了。  又比如,在城市的某些地區,政府開闢了一些路段用於小商品交易。本來,大家都在劃定的黃線之內,即並排著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交易;但是,有一個小攤販為了比別人更接近顧客而把攤位挪到了人行道。接下來的情況跟球場看台上的情形一樣:結果是大家都不得不站在人行道上吆喝,繼而衝到機動車道上攬客……每個人都更辛苦,處境也更危險,而生意不僅沒有更好,還可能因為妨礙交通而被城市市容監察人員罰個血本無歸。  強迫癥狀的蔓延上面所列舉的強迫癥狀,如今正在教育領域蔓延:本來,小學生的課業完全應該在學校解決,但是,就有那麼一些聰明的家長為了搶佔先機而為自己的孩子請來了家教……接著,有更多的家長被迫跟進,而原來那個以為請一位家庭教師就能領先的家長又不得不請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家庭教師,水漲船高,你追我趕,於是就出現了今天這種全民請家教的荒唐局面,以至於孩子們不堪重負,有些小學生便想「退休」,個別小學生甚至因達不到家長拔苗助長式的要求而不得不以死來了結年幼的生命。  在這裡,對資源匱乏杞人憂天式的群體性盲目恐慌,最早實則源於個別人對資源多吃多佔的貪婪——第一個打破規矩的人可能佔了便宜,犯規的動機是想占額外的好處,其結果是付出了比不犯規數倍的代價,卻只能得到不犯規時應得的回報,還要承擔巨大的風險。更嚴重的是竟造成了全社會的集體焦慮症也就是集體強迫症。  攀比、猜忌進而相互埋怨,作為集體強迫症的典型癥狀,會使一個集體的戰鬥力嚴重下降,產生所謂潛在內耗,最終使集體機能衰退,功能喪失,一敗塗地。  物質競爭與幸福感受據媒體報道,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奚愷元正在研究一門名為Hedonomics的學科,這個詞的意思是追求生命之快樂的學說,中文可以翻譯為「幸福學」。  奚愷元說,每個人追求的東西看上去不同,有的人追求名譽,有的人追求金錢……但歸根到底,我們所有行為的終極目的都是追求幸福。他強調,這裡所指的幸福不僅是短期的安逸,而是一種長期的、廣義的、好的主觀感受。我們需要有一個嚴格的理論來研究如何使幸福最大化。  上文中所舉球場看球的例子,就來自奚愷元所引用的經濟學家雷亞德的一個比喻。他還舉了另一個例子說明物質競爭與幸福感受的關係:  兩個人在一條風景優美的路上散步。他們的幸福度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欣賞風景所帶來的愉悅;二是相對位置所帶來的快樂,即在位置上的領先者更幸福,而落後者則不快樂。一開始,兩人都走得很慢,甲走在乙前面。從欣賞風景角度,兩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很是幸福。而從相對位置來講,甲快樂,而乙不快樂。為了趕上甲,乙加快了步伐。相應地,甲也加大了腳步。就這樣,兩人越走越快,從最初的散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後來的奔跑……從位置排列角度上來看,兩人總體的幸福是沒有任何改變的,因最終總還是一人在前一人在後。但從欣賞風景角度獲得的幸福卻降低了,因為兩人將他們的精力都放在了奔跑上。  台灣學者張盛舒號稱自己發現了「幸福定律」,即幸福與抱怨成正比。越幸福的人越會抱怨,越認為自己不幸福。  人生就好像一個圓,沒有人能百分之百圓滿。但是對於幸福度到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那百分之一的不完美就像一根尖刺,刺得人渾身難過,痛徹心扉。讓人以為,人生就只是為了解決這百分之一的不幸而活,對百分之九十九的幸福視而不見。  相反,只擁有百分之一幸福的人,他不知道圓滿是什麼,所以其他百分之九十九是什麼樣子他根本無法想像,他只能看到他所掌握的這一點幸福,百分之一就是他的全部!他會盡一切努力以保有它。他不但不抱怨,而且衷心感謝上蒼,讓他擁有這麼多幸福!但是,等到他的幸福越來越多,多到超過百分之五十時,他的眼光開始停留在那不足的部分了。他不再為了增加幸福而努力,而是為了減少不幸而拚命。於是,越幸福,越痛苦,抱怨越多。  這就是幸福的第二個定律,張盛舒稱之為贏家定律:身為贏家,註定要比輸家更為痛苦,因為贏家的詛咒如影隨形。何謂贏家的詛咒﹖贏家的詛咒就是:你用什麼優勢贏得人生,就會用同樣的原因輸掉人生。  這就是宿命的由來。  固定思維的生活方式已經變成一種習慣,這個習慣曾經幫助你成功,但它在幸福超過百分之五十的臨界點時已悄悄改變,開始無情地摧毀一切,直到你哪一天頓然醒悟,驀然回首,但已景物全非。  【摘自《書屋》3月22日夏德元/文】
推薦閱讀:

那些說瑜伽練不出馬甲線的,一定還沒有試過這個動作!
[轉] 我們這個年齡,有愛,卻沒有未來(90不看會後悔哦)
這個日本女人16歲時就嫁給孫中山,被拋棄後無奈改嫁寺院住持
每日輕鬆一刻5月4日晚間:羨慕你們可以放假,我就沒有假,因為我才13歲。不許拆穿我這個老人家……
平心而論 | 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就用這個視頻打他的臉!

TAG:人格 | 強迫症 | 時代 | 強迫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