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和:看見自己、愛上自己,世間不再顛沛流離(民國往事21)
我寫過很多人物,要麼是跌宕起伏、要麼有很多噱頭讓人驚訝萬分。
唯有她,沒有這些東西,我寫不出跌宕、寫不出衝突、寫不出想看到的生死離別。
因為,她的一生「淡淡的」——沒有任性、只有活在自己世界的寧靜。
研讀關於她的傳記、回憶錄,覺得時光很慢,慢到彷彿要停止。
她過的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不表現、不功利。
《南方周末》說,「世間再難有這樣的老太太」
她被譽為民國閨秀。
她的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結體沉熟,骨力深蘊,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
她擅崑曲,能作詩,善書法,會丹青,「琴棋書畫」皆精。
她就是張充和,張兆和之四妹。
1
1914年,張充和出生,是張家第四個女娃,她的母親一看又是個女娃,失聲痛哭。
她的父親張冀牗是比較開明的人,他也沒有覺得女孩有什麼不好。
隨即為這剛出生的孩子起了個名字,叫充和。
姐妹四個的姓名分別是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每個人名字里也有「兩條腿」,張冀牗希望女兒們不要困守在閨房裡,都能走得更高更遠。
在未來的一個世紀中,這四個女娃將比她們的老爸這個當時教育家更有名氣。
恰好在家做客的叔祖母又把張充和過繼給自己想法,一說,張家同意了。
叔祖母是李鴻章的侄女,在大家族中的張充和生活了16年。
叔祖母把她當做大家閨秀來培養,用一種古代傳統的教育方式要求著她。
——在合肥的老宅中,堅持寫毛筆字。
——4歲會背詩,6歲識字,能誦《三字經》、《千字文》。
——16歲前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
1930年,疼她的叔祖母去世。
這16年是她的一生最純粹的時光。
她終於完成了一個叫做傳統文化在內心的沉澱。
16歲的張充和已顯得清雅無比,16歲以後的她開始在毛筆字、作詞、崑曲上大展拳腳。
2
1930年,她歸宗回蘇州,終於與姐妹們共同生活了。
她發現一個問題,她與姐姐們有很多不同:姐姐們都是西式教育下的民國小姐,而她卻像晚清閨秀。
——她沒有三個姐姐摩登,她對古典的東西感情更深厚。
——她不懂「科學」與「民主」,更是不懂政治、不好政治。
——她不喜嬉鬧,不願出頭,靜默地讀書、習字、寫文。
而這時,因父親是位崑曲迷,常請曲家到家中教女兒們拍曲,讓融入不到姐姐生活的她漸漸痴迷起崑曲來。
1933年這一年,張充和19歲,去北平參加三姐張兆和和姐夫沈從文的婚禮,隨後就一直居京。
他們住的地方一座北平最典型的四合院,站在院中仰頭,可看到頭頂四角的天。
這在江南難得看到,張充和覺得挺好的。
3
當時,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要考國文、歷史、數學、英文等四門課。
她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幾何、代數,她見到數學就頭大。
英文也是回到蘇州才學習,算起來2年了。
三姐夫和三姐著急了,這樣如何能考得上,勸她補習一年再考,而她淡淡一笑,試一試吧。
數學就放棄了吧,她把複習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結果數學考了零分,語文100分。
家裡人給她準備的圓規、三角尺等作圖工具一個都沒有用上,因為張充和題目都看不懂,
她覺得無所謂的,淡然去參加了。
數學考的零分,已把大家醉倒了,只是她的作文寫的太好,直接滿分。
時任中文系主任的胡適十分愛才,看了這個名字叫做「張旋」的同學,愛才心切,決定破格錄取。
胡適後來才知道這個張旋就是他的好友沈從文的小姨子。
這個不肯沾姐夫光的同學給胡適留下很深的印象。
她在北大過了愉快的三年
——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胡適,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授課令她受益良多。
——她常去清華與弟弟一道去聆聽清華的崑曲講座,參加曲友們的演出活動。
1936年她患病休學了,大家都覺得可惜了,胡適老師還專門找到她,勸她不要放棄。她淡然說,她考入北大是糊裡糊塗便進了,現離開,也不覺得多遺憾。
這一年,張充和22歲了。
4
在她的一生能說得上的感情,真的很少。
張充和這時無論是字畫詩詞崑曲都是上乘,在那個時代的女子中特別難得,尚待字閨中的她有很多追求者。
詩人卞之琳便是最為堅決的一個。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首詩是寫給她的。
但是,張充和對他沒有談戀愛的意思。
一個是喜歡古典文學的玩家,一個是後現代主義的詩人,他們在一起可能性太小。
正如三姐和三姐夫本不該在一起的人呆在一起,她理性的認為這樣的不會幸福的,算了吧,卞之琳。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好友,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
張充和先淡淡的堅定告訴他,我們不合適。
但是當時的文化圈有意促成這段婚姻,一群有名氣的名人定期設宴,邀張充和出席。四姐討厭這些事情,一氣之下悄悄跑了。
他不願意就是不願意,選擇自己想選擇的,看見自己要的,愛自己才是正道。
自己的三姐在姐夫的4年追求下在一起,但是不幸福的,自己不願意重蹈覆轍。
卞之琳同志的堅持是令人佩服。
她出嫁美國後,卞之琳仍不願意放棄,默默關注半生痴戀。
——他知道她不會選擇他,甚至充和嫁了人之後,他仍然堅持寫信。
——他收集她的文字(因張充和自己不願意出版、隨手寫隨手扔)。
——他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幫她出版圖書。
情愛這事,我愛你,你就是一切,不愛,所有的努力都輕如鴻毛。
到了1955年了,追求10年未果和另外一個女子結婚了。
這一段你有情我無意的感情就告一段落。
5
張充和,總是一種不急不燥的態度、一種細水長流的態度。
她覺得,新世界雖好,你們去吧,我還是自己玩算了。
她的人生態度就是這樣的,也是這樣做的。
戰亂的艱難情況下,她用木板架在四個煤油桶架起了書桌,不挑吃喝,筆墨紙硯是的唯一挑剔的。
她的小屋很快成了音樂愛好者的聚居處,她自己能吹笛,有人會彈琵琶或古箏,便與她應和。
6
再玩的女子,再不急不躁的她終究遇見她的愛人。
自帶光芒的她,喜歡性格開朗單純的人,認為這樣的人才是她的未來的伴侶。
她一直在等待,傅漢思就是這種類型。
她和傅漢思也是在沈從文家裡相識的。
傅漢思是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學,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到中國學習中文,從事中國歷史、文學的研究和教學,成了名副其實的漢學家,這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對漢學修養較深,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了解,寫起文章來一篇是一篇,讓她很服氣。
她做自己喜歡的事,等待自己志同道合的存在,不將就。
1948年11月,充和與漢思喜結秦晉,次年1月雙雙赴美定居。
結婚了!他們在上海搭上個頓將軍號前往美國,隨身帶著一方古硯,幾支毛筆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出發前,全家人在上海聚了一次,從此四姐妹天各一方,走的越來越遠。
張元和:精崑曲,嫁給名噪一時的崑曲名家顧傳玠。
張允和:擅詩書格律,嫁給語言學家周有光。
張兆和:大學英語系畢業,後成為名編輯,嫁給文學家沈從文。
張充和:才華最全,工詩詞、擅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7
她離開的幾十年了,原來認識的人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姐夫沈從文被迫去掃女廁所,姐姐和姐夫不理解中過完一生。
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農場。
而她淡然的過了50多年。
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2015年6月18日張充和安靜去世,享年102歲。
張家四姐妹至此已是絕唱。
而她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論世間如何演繹,她的內心始終優雅寧靜。
看見自己、愛上自己,世間不再顛沛流離。
補充朋友的話:極喜歡這樣的女子,內涵深厚而不喧嘩,感情炙熱而不放縱,一步一步,清清楚楚,是個幸福的人!
文/藍胖 2017.10.15
推薦閱讀:
※孟小冬:前夫梅蘭芳、後嫁杜月笙,她到底經歷了什麼?(民國往事7)
※民國往事:冰心暗諷林徽因,林徽因反贈老陳醋
※朱安:被世人長久遺忘的「魯迅的遺物」(民國往事13)
※從《野玫瑰》和《色戒》看民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