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患者的系統康復治療

  導讀:偏癱患者在康復醫院由專業康復人員(包括:心理醫生、假肢矯形師、作業治療師即OT師、物理治療師即PT師、言語治療師即ST師)、醫學工作者、中醫治療師、康復護士、康復醫師等組成)進行系統康復。偏癱患者來到康復醫院進行康復治療,怎樣康復才能正常的行走呢?需要經過哪些康復治療及康復訓練呢?本文將詳細介紹。

  為了準備進行基本正常的步行,首先應該練習平衡、支撐期的站立及重心轉移。在擺動期患者需要放鬆髖、膝和踝的痙攣,並促進髖、膝和踝的選擇性運動(包括屈髖、屈膝、踝背屈,伸髖屈膝的選擇性運動)以便能抬腿邁步,當腳要著地時他需要控制(主要是防止膝過伸)。如果所有這些都事先經過練習,患者的行走比腿尚無必要的控制能力就立即步行會產生更好的步態。

  本文主要介紹預防和控制髖、膝、踝的痙攣,並促進髖、膝、踝的選擇性運動,其次介紹支撐期的站立、患側負重及重心轉移。

  本文將按照人體平衡順序來講解偏癱患者的系統康復過程:仰卧位→側卧位→俯卧位→坐位(端坐位、長坐位)→坐位平衡→膝手跪位→膝手跪位平衡→雙膝跪位→雙膝跪位平衡→跪行→立位→立位平衡(靜態平衡、動態平衡)→步行。

  一、早期康復

  隨著人們的康復意識增強,有許多患者疾病處於急性期就開始早期康復。

  疾病處於急性期階段,患者尚需要安靜卧床時即可開始床邊的訓練。此階段相當於Bobath的弛緩期。此階段主要訓練方法:①良肢位的擺放②體位變換③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④體位性低血壓的適應性訓練。

  1、良肢位的擺放

  ⑴仰卧位:一般情況患側肩胛下墊軟枕,防止其後撤,骨盆下墊枕,下肢外側墊枕,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膝下墊毛巾卷,避免出現膝關節過伸展。膝關節清度屈曲對於預防由踝關節跖屈造成的伸肌痙攣比在足底放置木版效果要好。如果在患者足底放置木版,將增加不必要的伸肌緊張。

  而對於伴足內翻,伸肌張力高的患者,應採取健側或患側卧位。由於緊張性迷路反射,仰卧位時伸肌張力佔優勢,可增加下肢伸肌張力,此應盡量少採用仰卧位。雖然此類患者有可能站立,但多會發生骨盆後撤,下肢外旋且膝關節過伸展,這些將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

  ⑵側卧位:①健側卧位,即健側在下方的一種側卧位,患側上肢應盡量向前方伸展,肘關節伸展,胸前放一軟枕,患側下肢自然半屈曲位置放在枕上。為防止患者由於軀幹穩定性差而出現向後傾倒的半卧位,可在患者身後放置軟枕。②患側卧位,患側上肢應前伸與軀幹的角度不小於90°,前臂旋後,腕被動背伸,肩胛骨前伸,因為肩胛骨前伸時,整個下肢屈曲痙攣就會減輕.若前伸不充分,患者主訴肩痛或不舒適,主要是肩受壓造成的.健側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後邊.如果健側上肢放在前面,它將帶動整個軀幹向前,這將引起患側肩胛骨後縮.下肢呈邁步位,健腿髖膝屈曲並由枕頭支持,髖和膝不應完全屈曲,而應以小於80°的舒適體位放置.把大枕頭放在健側腿下面,也有助於患腿保持在伸髖並且稍屈膝的體位。

  患側卧位是最適合偏癱患者的體位,可增加對患側軀幹的感覺輸入,同時可起到緩慢牽拉患側軀幹肌肉即緩解痙攣的目的。另外在上方的健手臂還可進行自由活動,此體位患者最初可能不容易接受,但它可幫助患者預防和緩解肢體痙攣。

  2、體位變換

  良肢位是從治療的角度出發設計的臨時性體位。如果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就會出現關節攣縮,這樣將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因此為了防止關節攣縮和因維持某一種體位時間過長而導致壓瘡,應及時變換體位,一般每隔兩個小時變換一次體位。(三種體位轉換)

  3、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當生命體征比較穩定後應儘早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以預防關節的攣縮。訓練時為了防止出現誤用綜合征,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無痛或微痛狀態下訓練,治療師應在熟悉解剖學的基礎上進行手法治療,杜絕粗暴手法。對伴有關節疼痛患者,訓練前可熱敷。下面是下肢幾個常用的解剖學問題(見表)。

  (2)動作宜緩慢,預防攣縮,在必要時可進行充分牽張,但快速運動往往無效,還會加重痙攣。一般上肢完成一個動作3~5秒,下肢5~10秒為宜,每一個動作做5~10次即可達到預防痙攣的效果。

  (3)防止運動過量,患者出現隨意運動後,往往會出現焦急的心態,過分的用力會導致運動過量。疲勞疼痛都會使痙攣加重,治療師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

  (4)急性期以後的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隨意運動出現以後,雖然可以利用主動運動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但是由於痙攣和練帶運動疼痛的影響,部分關節不能完成全關節活動範圍的運動。所以仍應堅持輔助主動運動訓練,尤其是屈髖、屈膝、踝關節背屈。具體方法,患者仰卧位屈曲髖、膝關節,治療師一手持患足保持背曲外翻位,另一隻手扶持患側膝關節外側,維持髖部處於中立位,輔助完成髖膝關節屈曲,踝背屈動作。

  踝關節背屈被動活動度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療師一手固定踝關節上方,另一隻手用手心握住足跟,前臂抵住患者腳掌及外側用力向上方拉動,使踝關節持續處於背屈外翻位,一般5~10秒也可長一些時間,因為這個動作是關節擠壓,能促進踝關節背屈外翻的肌肉收縮。

  注意事項:在做踝關節背屈的被動活動時,膝關節要輕度屈曲,防止日後患者站立、行走是膝過伸。

  屈髖、屈膝、踝關節背屈訓練對於偏癱患者日後的步行訓練極其重要。患者步態異常的原因是由於下肢典型的伸肌痙攣模式造成的。患側下肢邁步時不能屈髖、屈膝、踝關節背屈,踝關節表現跖屈、內翻,導致患者向上提髖邁步,即形成了典型的畫圈步態。如果患者在支撐期時足內翻,會造成平衡能力下降,重心轉移困難,影響步行。

  4、體位性低血壓的適應性訓練

  對一般情況良好,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在治療師指導下儘早的進行體位變化適應性訓練。利用起立床或可調節角度的病床(長坐位)

  起立床訓練,一開始時,傾斜45°角訓練5分鐘,以後每日增加起立床的傾斜角度約10°~15°,維持時間5~15分鐘,兩項交替增長。一般情況下可在10日內達到80°,維持30分鐘。

  病床長坐位訓練:理想體位,髖關節屈曲近於90°的適宜角度,脊柱伸直,足夠的枕頭適當的放置在後背以幫助患者達到上半身豎直的坐位,頭部無須支持。以便患者學會主動控制頭的活動,一個橫過床上可調節桌子,放在患者的上肢下面,為了防止國繩肌疼痛,膝下放毛巾卷。

  一定要注意:所有時間都應該避免半卧位,因它可強化痙攣模式。(《循序漸進》P88《運動療法學》P312)

  二、患者病情穩定,神經學狀態不再進展,可以維持坐位30分鐘時,即可轉入本階段的治療。本階段相當於Bobath分期的痙攣期。

  1、翻身訓練

  進入Bobath痙攣階段,大多數患者心態已從休剋期擺脫出來,而進入否定期,他們不能接受偏癱的事實,要千方百計的活動。如果治療師不能幫助他們設計出科學的活動方法,此階段會導致大量的運動模式:非對稱性單純健側代償,痙攣,聯合反應,病理性聯帶運動均在此階段被強化,床上翻身或床上轉移是患者急於掌握的動作。

  ①仰卧位到患側卧位:患者仰卧位,治療師位於患側,令患者健側上下肢抬起並伸向治療師方向,與此同時,軀幹向健側旋轉。注意不要壓住患側上肢,以免肩痛或患者不舒服。

  開始訓練時,治療師可扶持健側上下肢予以輔助。因為患側翻身是健側完成,患者並不存在困難。因此這種方法很快被患者掌握並接受。由於此方法簡單省力,不會誘發患側痙攣和聯合反應,故應反覆練習,並囑咐患者和家屬落實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包括睡覺時良肢位的擺放)。

  ②仰卧位到健側卧位:患者仰卧,將健足置於患足下方,利用雙側上肢擺動的慣性和軀幹的旋轉,向患側翻身。

  開始訓練時,治療師可輔助其盆骨旋轉,協助完成翻身動作或是輔助患側下肢保持髖關節屈曲,膝關節屈曲,全足底著床體位.在此基礎上利用上肢擺動的慣性完成翻身。翻身的意義:翻身尤其是軀幹的旋轉,不僅是抑制全身張力過高的有效方法,還能在張力正常之後增進主動控制。該活動也能夠刺激頭部立直反射,翻身側卧時腿和軀幹的主動運動類似於步行時必需的運動。所以促進以正常模式翻身是患者學習重新步行的實用和有效的前期準備活動。

  治療性翻身時只應當在寬闊的床上進行練習。如果讓患者在窄的治療床上翻身,他因害怕在床上掉下來而不能隨意正常運動。

  2、下肢控制能力訓練

  3、卧位下肢控制能力訓練

  ①抑制下肢身肌痙攣:患者仰卧位,雙手B叉手抱住膝關節,把健腿放在治療床上,讓患膝盡量貼腹,治療師促進足背屈外翻。該活動在減少下肢伸肌痙攣的同時使肩胛前伸,抑制上肢屈肌痙攣。這個動作對因痙攣、疼痛、聯帶運動不能完成全關節運動的患者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讓患者堅持天天做,一次半小時,髖的痙攣、疼痛一般15天左右會得到緩解,並且通過屈髖時關節擠壓能使髂腰肌被激活。

  ②抑制髖關節內收肌痙攣:先拍打臀中肌、闊筋膜張肌,使外展肌肌肉激活來抑制內收肌痙攣(拮抗肌訓練法)

  患者仰卧位,治療師一隻手放在膝關節下方,另一隻手抓住踝關節,將下肢沿床面向外展,當患者感到微痛時,治療師持續維持這個體位,用放在膝關節下方的手來彈撥痙攣、攣縮的內收肌肌群(這是關節鬆動術,對於痙攣、攣縮、疼痛效果比較明顯)。

  三、隨著下肢伸肌、內收肌痙攣的緩解,髖關節活動度正常,疼痛消失,下一步促進髖、膝、踝的選擇性運動。

  1、屈髖屈膝的選擇性運動

  (1)者仰卧位治療師一手握住患者足於背屈外翻位,用另一隻手保持患者髖的中立位。讓患者完成屈髖動作,盡量向腹部運動。如果患者非常胖或完成有困難,治療師可以用自己的腿在患者膝下負擔一部分重量,並拍打患者髂腰肌和股四頭肌上部,促進其肌肉收縮,從而完成屈髖。

  (2)將患者偏癱腿置於床邊外側,治療師用手提起患者的足,使其充分背屈外翻,同時使膝關節放鬆於屈曲位,然後患者將主動患足抬到治療床上,必要時治療師可騰出一隻手在患者膝部給予幫助。也可以拍打患者髂腰肌和股四頭肌上部。

  2、伸髖屈膝的選擇性運動

  (1)患者取仰卧位,雙腿屈曲、足踏床,慢慢抬起臀部,維持一段時間後緩慢放(雙橋式運動)在患者能較容易完成了,讓患者懸空健腿,反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腿(單腿運動)回的是訓練腰背肌群和伸髖的臀大肌。

  如患者能很好的完成本動作,那麼對患者坐站 行走都是有幫助的。防止站位時因髖關節不能充分伸展而出現臀部後撤行走中患者就能防止膝關節於過伸位鎖位。

  訓練早期多需治療師幫助固定下肢,並叩打刺激患者側臀大肌收縮。為防止上肢出現聯合反應 ,然患者上肢交叉上舉。

  (2)仰卧位:患腿放至床邊下,髖關節伸展,治療師握住患足於背屈外翻位,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屈膝,而不伴有屈髖。

  (3)俯卧位:治療師將患腿被動屈膝,足跟盡量貼近臀部。此方法降低股四頭肌伸肌張力,在感覺肌張力鬆弛下來,治療師將患腿擺成與床面成直角,一手握足跟,一手用力在前腳掌及足趾,以抑制小腿三頭肌過高痙攣和擴大,維持踝關節活動度,對踝陣攣和踝關節活動受限效果比較明顯,待鬆弛後可做患腿屈膝訓練。股二頭肌張力低的患者可以拍打,叩擊關節擠壓(在腘窩處用手掌向前下方快速擠壓)以提高患腿屈肌張力。

  3、踝關節背屈訓練

  (1)仰卧位:讓患者做髖、膝屈曲時施加阻力以增加等長收縮,引發及強化足背屈運動。以後逐漸減少髖、膝關節屈曲的角度,最後在膝關節完全伸展位做足背屈訓練。

  (2)仰卧位:用手指尖快速刺激足背外側部,可促進背屈

  踝關節背屈是步行的重要條件,應儘早改善,由於此動作是難度較大的分離運動,應堅持長時間練習,也可以幫會家屬回到病房進行訓練。

  4、骨盆前傾訓練

  仰卧位,把患膝放在Bobath氏球上,讓患側下肢越過巾線呈內旋位。主要治療骨盆後撤、下肢外旋。

  5、髖內收、外展的控制

  仰卧位患側膝屈曲位,足放在床面,進行主動地髖關節內收、外展運動。治療師從膝部內外側給予一定的輔助力量或阻力,然後指示患者練習各個角度控制,再讓骨盆離開床面進行此動作。此訓練對患者日後的步行訓練及其有意義,可潛意識學會當健側下肢擺動時怎樣去控制患側下肢,有利於患者步行支撐期的站立。防止健側邁步時患側下肢出現骨盆後撤、外展、外旋。

  四、坐位訓練,一旦患者能完成橋式運動,就可以進行坐位訓練。

  患者取端坐位:利用訓練球在治療師的保護下進行向前、向後、左右個方向的推球,完成軀幹的屈曲、伸展及左右側屈運動。在患者可以維持獨立坐位時,治療師應對其頭部、肩部及軀幹從各方面施加外力,外力的大小和方向視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組合變化以誘導患者的平衡反應。當患者坐位平衡充分時可取兩手胸前抱肘位,兩治療師在其兩側交替施加外力以破壞患者坐位穩定性,誘發頭部及軀幹向正中線的調整反應。

  訓練患者坐位平衡時注意事項:

  ①訓練時,對患者要通過鏡子進行姿勢矯正。

  ②患者姿勢稍微傾斜時,治療師用口令如「向左向右」等聲音刺激來指導矯正。

  ③患者姿勢向一側傾斜時,治療師不要立即扶他,應輕輕地向傾斜方向推他,以誘姿勢反射而使其站立。

  ④訓練坐位平衡時偏癱患者軀幹不能保持直立,頭漸漸低垂、前屈,這時治療師應推其兩肩或使頭部向下,患者而給予抵抗,與此相對應,患者軀幹伸展

  ⑤當偏癱患者進行坐位訓練時,若患者易想左後方或側方傾斜,不能保持平衡時,可在患者側臀部下方墊上一個小枕。

  長坐位訓練:長坐位維持訓練在Bobath遲緩期講了,下邊講長坐位平衡訓練。

  ①治療師在患者身後用身體和雙手扶住患者保持平衡(適合軀幹伸肌痙攣比較重的患者);

  ②治療師在患者身後,用雙手扶住患者,保持平衡;

  ③治療師在患者身前,雙手拉住患者保持平衡;

  ④患者雙手扶腿,保持平衡;

  ⑤患者單手扶腿保持平衡。

  隨著長坐位平衡比較充分,用外力破壞保持長坐平衡訓練。治療師前後左右交換位置並且力度不定推動患者。

  坐位踝背屈訓練:患者長坐位,雙手交叉伸向健側足,治療師用大腿抵住患足前掌外側,使其背屈、外翻,誘發膝伸展位的踝背屈。

  從仰卧位到坐卧位訓練:

  治療師輔助患者坐起的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療師指示患者健側腳插到患側腿下邊,治療師輔助患者健側卧位,讓患者將雙下肢放到床下,治療師扶起患側肩,同時患者用健側肘撐起上身,伸展時關節坐起,並保持坐位。

  (1)偏癱患者獨立坐起動作

  ①健手握住患手,用健側腿將患側腿放至床邊

  ②同時頸部前屈轉換為健側卧位,健手鬆開患手

  ③健側肘於體側撐起身體、抬頭

  ④肘伸直,坐起至床邊。(《運動療法學》P15)

  端坐位下肢控制能力

  坐位下,治療師一隻手握住患側足使其背屈,另一隻手輔助患腿抬起,並防止其外展、外旋,讓後患者自己控制患腿慢慢地放下,使足跟著地,要求患者保持軀幹直立。也可以治療師輔助患腿抬起,然後治療師幫助患腿快速落下,使足跟著地,以刺激足的本體感覺。注意下落時,不要讓患者用力,治療師幫助他,主要是防止引起痙攣。

  在可順利進行該活動後,練習把患腿放在健腿上。如有困難,可讓健手輔助。這是穿拖鞋襪、褲子所需的動作。

  ① 髖關節內收的外展能力訓練

  大體同仰卧時一樣。如內收、外展有困難時,可以通過Brustran的下肢內收,外展誘發。給健側阻力,促進內收、外展。

  ② 抑制腓腸肌陣攣:

  部分患者腓腸肌痙攣十分嚴重,坐位時,患側足跟不能著地,稍一用力就產生陣攣,特別是要求患者由坐位轉為立位時更加嚴重,這時治療師用力持續壓患者膝可使陣攣停止。

  ③ 坐位時屈膝練習:

  患者坐位,先被動伸膝,然後要求患者主動屈膝,足跟不離開地面,把患足向後拉至座椅後邊。對一些患者來說這是相當困難的(往往讓患者屈膝時得到是伸膝)

  這種運動模式有助於行走時患腿向前擺動所需要的單獨的膝關節屈曲。

  保持手膝位平衡訓練

  患者取手膝位,使患側上肢處於抗痙攣體位並充分負重,若需要,治療師可以患側肘部給予支持來保持肘部的伸展,同時也要注意手指伸展,拇指外展支撐在床面上 ,隨著患者手膝位平衡的加強,訓練難度也應加強,如指示患者抬起健側上肢或下肢,使患側肢體充分負重,並且在此體位下維持身體平衡。

  手膝跪位對抑制上下肢痙攣,增加軀幹的肌力是非常重要的。

  雙膝跪位訓練

  治療師位於患者患側,保持患側上肢抗痙攣體位(具體方法是治療師握住患側上肢外旋,伸直時,一隻手控制患者手腕和手指充分背屈及拇指外展)引導患者身體進行重心轉移,應儘可能向患側移動使身體充分負重。注意,訓練時要保持髖部伸展,隨時防止患側骨盆出現後撤。

  單膝跪位訓練

  治療師幫助患者將患膝屈曲跪於凳子上,並充分伸展其髖部使其充分負重,指示患者健側下肢向前、向後邁步,對於上肢屈肌緊張的患者治療師可幫助患側上肢抗痙攣體位。

  跪行

  隨著跪位平衡能力提高就可以跪行。跪位步行訓練時,注意髖關節要充分伸展。

  意義:雙膝跪位、單膝跪位、跪行時由於膝屈曲,患者不能全伸共同運動模式,因此髖的控制非常具有選擇性,即伸髖屈膝的選擇性運動,對緩解下肢伸肌痙攣、抑制伸肌聯帶運動、提高日後步行能力有重要意義。

  手膝跪位轉換

  患者通過先由仰卧位向健側卧位轉換,屈髖屈膝,健側上肢撐起完成側坐,然後再以雙膝及健側上肢支撐完成手膝跪位。

  跪位轉換

  治療師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扶患者肩,一手幫助患者伸髖,使其上身直立。

  立位訓練

  (1)站起訓練 端坐位站起:患者雙手交叉向前方伸展,軀幹屈曲,當患的者鼻尖超過足尖時,指示患者伸髖、伸膝,在此位置上慢慢站起。

  訓練時為使雙下肢負重均等或更多用患肢負重,應使雙足並列或患足位於健足後方,治療師站在或坐在患側,一手下壓膝關節,一手幫助伸髖,並讓患者向健側扭頭,重心轉向患側。

  坐位站起訓練可以從不同高度站起,在訓練的初期,讓患者從較高的坐位站起,然後逐漸過渡到較低的位置站立,隨著下肢屈曲度數加大,雙下肢負重站起就變得更加困難。當患者能從較低的位置站起後,可緊接著進行半蹲位時雙下肢負重訓練。這種體位下的訓練對減輕下肢伸肌痙攣有很大幫助。所以說有的治療師讓患者腿完全伸直站立,不但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下肢伸肌痙攣,造成患者在日後步行時出現膝過伸、膝僵直、足內翻、趾屈等痙攣癥狀。

  (2)坐下訓練 坐下訓練與站起訓練順序相反,指示患者慢慢屈髖屈膝,下降臀部為防止患者突然跌落到椅子上,治療師可以在患者患側臀部施加一些輔助力量,當臀部接近椅子時,再指示患者抬起臀部,也可以讓患者在不同高度停住,這樣反覆數次再坐到椅子上。

  注意:對於足內翻、足趾強烈屈曲的患者,在訓練時,把鞋脫掉,讓患者站在斜板上,足趾下放繃帶卷。這樣能防止足內翻、跟腱和足趾屈曲短縮。要長時間用。(《循序漸進》2版P411有個對比圖長時間用於不用的對比。)如果不用會造成足內翻或足趾抓地引起疼痛,使步行不穩極不舒適。

  五、行走前準備訓練

  患者行走的各個階段特別是支撐期均能在站立位進行準備。由於身體重心轉移時患側下肢缺乏平衡反應不能很好的負重,因此患者在進行行走訓練之前,首先進行患側下肢站立負重,訓練原則應由易到難,負重量由少到多。如果患側下肢負重不充分,將大大影響患者的步行穩定性。

  患側下肢負重訓練

  (1)患者站立位(靜態平衡)治療師一隻手放在患者腋部支撐,保持肩胛帶上舉,另一隻手使患側抗痙攣位,同時指導患者將重心逐漸向患側移動。為防止患者出現利用軀幹側傾來代償的動作,可讓患者在姿勢矯正鏡前進行訓練,通過視覺刺激反饋作用,讓患者觀察自己是否已將重心移至患側。為避免出現患側膝關節過度伸展或屈曲,治療師可幫助患者患側膝關節屈曲大約15°左右。

  (2)隨著站立位靜態平衡的建立,患側下肢負重能力提高,要儘快過渡到動態平衡和患側單獨負重。

  患腿站立,當患者患側單獨負重無恐懼感之後,可指示患者抬起健足,在進行前後邁步動作訓練時,此動作應緩慢進行,患膝屈曲大約15°左右,目的在於儘可能使患側多負重並避免出現患側膝關節過伸或過屈(打軟腿)健腿向後邁步時治療師應注意引導下肢充分邁至患足後方,使患側髖關節充分伸展。同時治療師注意患者不能出現軀幹前傾、後傾等代償現象。

  (3)立位時上下台階訓練:患足站立,指示患者將重心移到患側,健腿抬起放到前面的台階上,然後放下,或指示患者側身,健肢靠近台階站立,將身體重心移到患側下肢,然後從側方抬健腿放到台階上。

  (4)患者常常發現不把偏癱膝固定在某種體位如過伸位,負重就很難。為了使患者在負重時感覺到活動性,將患足放在他前面的台階上,然後健足向上邁到上一個台階上,然後再下一個台階,盡量緩慢地將健腿充分向身後運動。治療師一手扶住患膝前部,用自己膝放在患者患側膝後面,使膝輕度屈曲,這樣可以防止患膝在負重時過伸或過屈。

  (5)利用平衡板進行立位平衡重心轉移訓練,

  ①患者雙足左右分開站立於平衡板上,治療師站在患者身後,並將雙手放在骨盆處給予支撐,然後緩慢搖動平衡板,以誘發患者頭部、軀幹的調整反應及身體重心的前後轉移。

  ②患者雙足前後分開站立,治療師低於患者身體一側一腳放在平衡板上,緩慢搖動平衡板,以誘發患者頭部、軀幹的調整反應及身體重心的前後轉移。

  通過以上訓練,當患者能夠保持立位的動態平衡後便可以進行平衡杠內步行訓練

  邁步時①要讓患者低邁步。因為患腿抬高將會引起下肢伸肌痙攣,導致骨盆上提,軀幹代償。故應由膝關節輕度屈曲來引導下肢向前方低邁步,落地時慢慢放下。(《運動療法》P327)②要讓患者輕度屈膝,因為正常步行時膝並不完全伸直,一般會有5°—10°屈曲。保持這種輕度屈曲可起到減震作用,支撐腿穩定的負擔身體重量,並使支撐期平穩地、容易地過渡到擺動期。

  上下樓梯

  上下樓梯可使重心自動轉移。先轉移到一側腿上,然後再轉移到另一側腿上。對於患者來說這項活動可以產生相當正確的運動模式。上下樓梯的能力也是全面康復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穿越樓梯。從一開始就應幫助患者以正確的方式上下樓梯。偏癱患者上下樓梯應遵循「健側下肢先上,患側下肢先下」的原則。目的是合理的負重,正確的重心轉移,安全的上下樓梯,並防止患側骨盆上提出現異常模式。

  ①上樓梯:治療師位於患者身後,一隻手控制膝關節,另一隻手扶腰部,將重心轉移到患側,指示健腿上台階,然後重心前移,治療師輔助患側下肢屈髖屈膝抬起患足邁上台階

  ②下樓梯:治療師位於患者的後方,一隻手置於患側膝部上方,輔助膝關節屈曲向下邁步,另一隻手置於健側腰部幫助身體向前移動重心,然後再保持膝關節支撐體重,指示健側下肢向下邁步。

  以上偏癱康復訓練請在正規康復醫院由專業康復人員的幫助指導下進行。

 


推薦閱讀:

未婚媽媽的我如何掙脫產後抑鬱症
康復師設立獨立門診必定是大勢所趨!
【半月板損傷功能性訓練】如果韋德不摘除左膝半月板,現在會是什麼水準?
從疼痛到骨錯縫!
兩個腰椎康復的有效動作,動作演示

TAG:康復治療 | 治療 | 系統 | 患者 | 偏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