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說革命者:揭開革命黨人的面紗

作為政黨,首先要有一個廣大同志都認同的意識形態,其次再有一個廣大同志贊同的革命目標。作為近代中國最原生態的辛亥革命中的革命黨恰好兩者都沒有,既沒有一個大部分革命者都能接受的意識形態;也沒有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甚至連一個共同的革命領袖都沒有。可以這麼說,在1911年前後,「革命黨」其實成為了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很偷懶的把反對清政府的人全部歸納成了革命黨人。[詳細]「革命組織」與「革命領袖」「革命組織」是怎樣成立的? 自從清政府廢除科舉,同時大興新學以後,並宣布新學各項學歷與科舉的功名掛鉤的政策後留學日本就成了一幫高不成(去歐美留學沒錢也不具備所需的專業知識),低不就(又不甘心留在國內,升遷太慢)的知識分子與有業浪蕩子的第一選擇。這絕非筆者杜撰,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協京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學》一文中認真分析了中國留日學生素質低下的現象與原因:清末留學興盛時期留日學生質量的低下源自於當時日本留學生教育的特性。其特性之一就是它所教授的內容不是專門的學問,而只是普通的知識;另一特性就是它不是正規教育,而是速成教育。由於當時中國新式的近代學校還在創立之初,本應在國內受完初等和中等教育之後再去國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很多留學生,實際上在日本所接受的只是中等教育。儘管中國留日生素質相較留學歐美留學生較差,但是相比歐美,日本卻有一個優勢:留學生人數眾多,「人數最多的1905年大約有8000人,另說有1萬人、甚至呈現出超過2萬人的空前盛況。」對於急需發展成員的孫中山以及其他革命先行者來說,再也沒有比日本更好的發展革命同志的地方了。於是他們開始大肆印刷《揚州十日》等刺激漢族留日學生情緒的小冊子,而這些小冊子也成了這些留日學生民族覺醒的第一讀物。「革命領袖」是誰?事實上孫中山並不是革命領袖,至少不是大部分同盟會員的領袖。甚至對於孫中山先生的不恭,在同盟會成立籌備大會上就顯露出來,根據同盟會與國民黨元老馮自由回憶,「逸仙(孫先生字)在會上行主席身份,而會下卻對內田等行幫會之禮節,跪接跪送,修武(董)、家彥(鄧)、錫麟(徐)等頗鄙之。而徐錫麟在行刺安徽巡撫端方成功後的辯詞也為馮自由的這段記載提供一個有力的註腳:「我與孫文宗旨不合,他亦不配使我行刺」而徐錫麟一直沒有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可以說也是這種「不合」的表現。其實不光徐錫麟,就連後來在教科書里與孫先生合作的親密無間,儼然孫中山先生接班人的宋教仁,其實在真實歷史中對孫中山先生也頗有矛盾。

「革命黨」的危機宋教仁、章太炎對孫中山都頗有成見在1907年,孫中山與黃興的國旗風波里,宋教仁同情黃興。旗幟鮮明的站在黃興一邊,指責孫中山「不能開誠布公,虛心坦懷」,「近於專制跋扈」;同盟會成立以來,會員又多離心離德,將來不一定會有所作為,「不如另外早自為計,以免燒炭黨人之譏」。後來乾脆辭去了同盟會幹事長一職。而真正表明孫中山絕非革命黨領袖的事件,當屬孫中山離日事件。1907年6月,日本政府應清政府的請求,驅逐孫中山出境,並開除一批革命的中國留日學生。離日本時,孫中山接受日本贈款7千元,股票商鈴木久五郎贈款一萬元。孫中山急於用這筆錢發動南方邊境的起義,所以,臨行時,只交給章太炎兩千元,作為《民報》的經費。章太炎嫌所給款額不堪支出,便徑直要求全部贈款。孫中山與章太炎交惡凸顯「革命黨」真正危機其實從孫中山離日事件不但表明了孫先生在1911年並不能算革命黨真正意義的領袖,還可以看出近代中國原生態的革命黨在經濟上的窘迫。當時的中國革命形勢與後來幾十年的情況很不相同。非但比不了北伐時蘇聯對後來的中國國民黨的支援,就連以條件艱苦著稱的中共都比不了。畢竟中共背後有整個共產國際作為支持,任弼時也能一次性從共產國際手中拿回30萬美元。而辛亥革命前無論是孫中山又或是章太炎、黃興,在經費問題上都很頭疼;除了日本黑龍會這樣非政府組織杯水車薪的接濟外,最重要的一筆財源就是海外華僑的捐款。這也是為什麼同盟會與梁啟超等人打筆仗,打著打著就直接派馬君武等人砸梁啟超報館的重要原因。畢竟華僑在海外討生活不容易,資金有限啊。

黃興摯友,中國國民黨實際締造者宋教仁。

光復會領導人合影:前排左起陶成章、陳魏、徐錫麟,後排左起鞏寶銓、陳志軍。 「革命黨」與革命者的評價革命黨有統一綱領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同盟會的綱領,然而具有喜劇色彩的是這個綱領從來沒有被同盟會自己認同過。有的人抱著傳統的「反滿興漢」的觀念參加同盟會,他們從「夷夏之辨」的民族主義出發,狂熱地宣傳「排滿」,以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國人(指漢人)做皇帝,他們也是歡迎的」,或者認為「只要能夠排滿,民族主義能夠達到目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便自然跟著做去,沒有別樣枝節」。章太炎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在章太炎的許多言論中,常常直接從清初漢族地主反滿派那裡汲取思想,借用語言,認為他們要做的事業「不離呂、全、王、曾之舊域」。「呂、全、王、曾」指呂留良、全祖望、王夫之、曾靜。」。應該如何評價「革命黨」與革命者?通過簡單的梳理,可以發現,革命黨在辛亥革命之前完全處於一盤散沙的情況;屬於無錢,無根據地,無領袖的三無狀況。甚至可以說,革命黨對於辛亥革命的貢獻,除了向新軍部分軍官宣傳民族主義以外,沒有什麼太實際的貢獻。然而不管是孫中山、黃興又或者與孫中山鬧翻的章太炎、劉師培,他們能在經濟窘迫,前途渺茫,清政府看似強大不可戰勝的現實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從沒有想過放棄推翻清政府目標;許多革命者如徐錫麟、秋瑾更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應該說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愛國者。

鑒湖女俠秋瑾曾經也很偏激的要殺魯迅。結束語Conclusion辛亥革命前的革命者無疑是值得尊敬的,他們也許有很多私心,他們也許很偏激,但是他們對中國,對民族的愛是不打折扣的,是真摯的。鳳凰網歷史頻道出品 | 編輯:蔡信鳳凰網原創專題,歡迎轉載,但需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保守主義如何對待革命?丨劉軍寧
每日一拍 3.29 | 斯特朗:你的名字叫紅
華僑華人天地的文件夾【唐人街圖檀香山唐人街檀香山唐人街。檀香山唐人街里的孫中山塑像。檀香山唐人街的標誌之一。檀香山的唐人街是孫中山先生最早策劃反清革命的地方,也是oahu最古老的餐館、酒吧、市場和劇院
孫中山簽發委任狀見證華僑支持革命

TAG: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