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悄然撤離中國?
核心提示: 滙豐投資上海銀行至今獲益已經很大,而且滙豐對於上海銀行的控股從目前來看更多的只是一種財務投資,沒有實際控制權,所以退出是遲早的事,只是時間問題。
滙豐銀行一度被認為是外資銀行在華擴張的典型代表,最近卻傳出悄然撤離中國的消息。新華社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王淑娟 發自上海
近日,正在為登陸資本市場做積極準備的上海銀行召開股東大會,通過董事會換屆選舉提案。引人關注的是,新一屆上海銀行董事會未見滙豐控股的身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內地及香港區顧問李慧敏已於去年辭離上海銀行董事會。至於具體原因和後續情況,截至本報發稿,滙豐方面並未給記者答覆。
在經歷了出售平安股權、解散滙豐人壽個人營銷渠道等事件後,滙豐在中國的一舉一動都頗受關注。新一任上海銀行董事會少了來自二股東滙豐的「洋董事」,這不禁讓人聯想,曾經被當做戰略投資者引入中國銀行業的外資大佬們要開始「撤資單飛」了嗎?
退出只是時間問題?
說起滙豐和上海銀行之間的故事,要追溯到12年前。2001年12月29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與上海銀行在浦東簽訂了參股投資該行8%的協議。上海銀行發布的2012年年報上還顯示著,滙豐銀行持有上海銀行8%股權,為上海銀行第二大股東。這場超過10年的「聯姻」早在2009年就曾有過「分手」的傳聞,但幾年下來,兩者都對此「不作評論」。
2010年,上海銀行就已通過首次公開發行12億股的A股上市方案。截至目前,證監會披露的最新信息是,上海銀行A股上市仍在初審階段。上海銀行上市是遲早的事,在上市的前一刻,滙豐還打算退出嗎?
種種跡象表明,退出並非不可能。一方面,上海銀行的上市計劃至今沒有時間表,市場人士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上海銀行上市的時間可能還要往後延。另一方面,滙豐銀行近年來一直在推行「瘦身計劃」,對其業務作調整。
有報道稱,滙豐首席執行官歐智華之前曾提議通過五層「過濾」剝離非核心業務,以重新進行資金調配及重整組合,而出售在中國的部分資產就是提議中的一部分。
在過去兩年中,滙豐已在全球退出和出售了幾十項非核心業務,涉及資金數百億美元,其中部分是中國的業務。2012年年底,滙豐就向正大集團出售了其所持的所有15.57%平安保險股份,結束了與中國平安的「十年婚戀」。在這場總價為584億元人民幣的交易中,滙豐表示稅後收益約為26億美元(1美元約合6.20元人民幣)。今年3月,滙豐又發布了兩項出售計劃,包括出售消費者私人標籤信用卡組合業務、個人無擔保貸款及個人住房貸款組合業務。同樣在3月份,滙豐旗下的滙豐人壽保險宣布解散其個人營銷渠道,裁員人數接近200人,這起裁員事件由於員工的不滿和抗議在上海一度引起了較大震動。
對於滙豐人壽此次突然關閉個險渠道,市場也有各種猜測。有消息人士透露,除了確實出於業務需求外,滙豐人壽未來是否會易主也很難說,因為此前滙豐就曾向安聯出售滙豐保險在中國台灣地區的業務和負債。
「滙豐投資上海銀行至今獲益已經很大,而且滙豐對於上海銀行的控股從目前來看更多的只是一種財務投資,沒有實際控制權,所以退出是遲早的事,只是時間問題。」上海一位銀行界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先例並非沒有。2011年8月,國際金融公司就將其所持上海銀行的7%股份全部轉讓給中投公司。
「洋股東」套利行為很常見
1999年9月,中國銀行業首次向境外戰略投資者出售股權。首先吃螃蟹的正是上海銀行,彼時,國際金融公司(IFC)與上海銀行簽署了股權認購協議,IFC持股5%。門縫一開,此後各大銀行也都開始嘗試引入「洋股東」,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業「全面開花」。以滙豐銀行為例,賣掉平安保險後,目前滙豐控股在華除持有上海銀行股份外,還擁有其他多項戰略投資。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滙豐控股持股62%的旗下銀行恒生銀行有限公司持有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87%的股份,是位列福建省財政廳之後的第二大股東。此外,滙豐銀行還持有交通銀行138.86億股,是交通銀行的第三大股東,約佔18.7%的股權。
然而經歷過「蜜月期」、「磨合期」之後,隨著集中解禁期和金融危機的到來,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的合作隨即不斷傳出「分手」消息。
早在2002年花旗銀行就作為戰略投資者購入浦發銀行股份,成為第一家入股中資上市銀行的外資行。但就在一年前,花旗銀行轉讓了其持有的浦發銀行5.06億股的股份,占浦發銀行已發行總股份的2.71%。按2012年的彼時匯率,這筆交易的全部收入為6.68億美元,計稅後花旗獲利約3.49億美元。
這場「十年婚戀」告吹,當時也引起了不少反響。十年中,外資金融機構的身影幾乎出現在我國所有大型商業銀行股東中,十年後,像花旗這樣「全身而退」的外資行也越來越多。美國銀行在2011年出售其剩餘的大部分建設銀行股份,高盛集團也從2009年起就開始頻繁拋售其所持有的工商銀行部分股票。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外資的「撤離」舉動大部分是本著「賺錢為先」的想法,即用股權換收益。2011年美國銀行減持建設銀行「套現」時,建設銀行新聞發言人就表示,美銀投資建行是一種商業投資,回報率很不錯。美銀遇到了問題,需要資金補充資本,建行持理解和遺憾的態度。
此外,這些雄心勃勃的外資金融機構當年大舉進軍中國金融市場或許並不只是為了「淘金」。持有大量中資銀行股份卻無法施展「話語權」和「決策權」,他們或許也感到沮喪。
「外資銀行目前在中國的經營策略的確是有一些改變,當時在監管部門的開放、認同下,很多外資行進入中資銀行進行股權投資,是希望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佔有額。」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主管合伙人梁國威對記者說,「但過了這麼多年,他們慢慢意識到,只能把它看做財務投資。」梁國威認為,既然是財務投資,那麼在資本市場有利的情況下,轉讓套利也是很正常的。
退出是為了更好地進入
滙豐銀行一度被認為是外資銀行在華擴張的典型代表,是中國銀行業的「老朋友」。也因此,有關滙豐擬出售上海銀行股權的種種蛛絲馬跡出現後,引來很多關注。近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就刊文稱,預計滙豐銀行將在今後幾個月賣掉其持有的上海銀行8%的股權。
一些外資機構也藉此集中火力再次「唱空中國」,諸如「跨國銀行正在與中國『離婚』」之類的標題出現在一些外媒上。他們除了熱議滙豐到底什麼時候會和上海銀行「分手」外,也在猜測滙豐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拋售交通銀行。對此,交通銀行副行長錢文揮4月底在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明確說「NO」,「交行前幾次的增發配股,滙豐都積极參与」。
錢文揮說,滙豐出於從自身戰略結構調整考慮,對所持金融機構股權做出調整,但是不會拋售交行股權。「滙豐承諾將繼續向交行派出高管,業務領域繼續加強合作,包括公司業務、資管業務、甚至海外業務」。
在探討滙豐的同時,另外一家「金融大鱷」花旗銀行也被波及。花旗「揮別」浦發銀行後,重心轉移到了正籌划上市的廣發銀行。2010年原花旗銀行台灣分行行長利明獻「空降」廣發銀行擔任行長一職,花旗目前持有廣發銀行20%的股份。不過,近期亦有外媒報道,花旗銀行可能將是下一個減持中國資產的大型金融機構。花旗會不會在廣發銀行發行上市前或者上市後有減持動作?花旗銀行對此表示「不作評論」。
梁國威認為,儘管中國對於「存貸比」指標等很多的監管,但是中國的發展環境總體非常穩定。過去幾年,有一些外資銀行在股票市場有拋售中資銀行股的行為,但這是自身資本需求所致。前幾年歐美銀行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衝擊比較大,有一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一些跨國銀行需要做資本補充,一些策略性的、投資型的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已經賺錢而且進一步增值空間有限,拋售是正常的做法。在中國這麼有機會、這麼有增長力的情況下,外資銀行都想進來做生意。」浦發銀行副行長穆矢告訴記者,「經常有外資銀行的高管來拜訪,他們對中國市場非常看好,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越來越深,部分股權的轉讓、退出僅是發展需要。」
可以看出,雖然這兩年外資行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沒有提高,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在中國積極開展業務。人們也不難發現,外資行在中國還是有很多大動作的。「從前希望通過股權投資來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外資機構,慢慢變成有機式發展,更多通過自身的力量來開拓在中國的業務,所以我不認為外資銀行在撤離中國。」梁國威說。
推薦閱讀:
※中國最牛的10個漢字:99%的國人都不認識
※2014外媒眼裡的中國第一美人 你同意嗎【圖】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
※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張儀
※中國電影百名優秀女演員之二十五?- 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