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尚 韻 ——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實踐和理論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方立

【編者按】

應本刊之約,方立先生以《中國書法研究入門》為題撰寫系列文章在本刊連載,本期發表的《晉尚韻》系第五篇。作者認為,東晉王羲之、王獻之變法創新,形成相對新妍成熟的尚韻書風,把中國書法發展推向第一座高峰,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徵。敬請關注和討論。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史稱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建立漢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建立吳國(史稱孫吳)。至此,三國鼎立格局形成。263年,曹魏滅蜀漢,265年司馬氏代魏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317年西晉愍帝被殺,318年司馬睿正式稱帝,建立東晉政權。隨後200多年又經歷宋、齊、梁、陳四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劃淮河對峙,史稱南朝。398年,拓跋珪稱帝建立北魏,史稱北朝。直至589年,隋文帝取代北周8年後滅陳,才結束了長達30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魏晉南北朝的300餘年是一個動亂、分裂的時期,同時也是思想、文學、藝術活躍且深入發展的時期。當時,由於政治約束力相對鬆弛、門閥世族階層處於政治文化優勢地位,由此形成世族書法世家,極大推動了書法藝術發展;由於經常性社會動蕩,強烈震撼了人的心靈,激發了對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作為表達人生觀念和人的思想情感重要載體的書法受到士人高度重視;由於長期南北分裂和對峙,造成書法風格和趨向的「今妍」和「古拙」的南北差異。楷書、行書體在東漢後期萌芽並且發展起來,在魏晉時期成為日常通行手寫體。那時,楷書往往同隸書一起混稱為隸書,又把漢末、魏晉時期規範工整、裝飾化的碑刻隸書稱為八分。楷書、行書、今草等新字體完全成熟,新書體有了合法地位,楷書成為正體,楷書、行書列入課吏書法系統,古體篆書和隸書由盛轉衰,這些都是促進尚韻書風形成的重要因素。東晉王羲之、王獻之變法創新,形成相對新妍成熟的尚韻書風,他們把中國書法發展推向第一座高峰,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徵。北朝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之下,文化相對落後,書風相對質樸保守。

這個時期,書學理論在字體、風格演變與評賞、書寫技法各個方面深入展開,質和妍、天然和功夫、神采和形質等範疇的出現,反映了書論思辯性的增強,成為中國傳統書法理論的重要基礎。

方立篆書作品:王安石《梅花》34cm×136cm

方立篆書作品:白居易《憶江南》136cm×34cm

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實踐

三國時期,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國家實力,無論是文化繁榮還是書法興盛,吳國、蜀國同魏國都無法比擬。魏國國君都好書法,曹操父子都有書名。漢末選部尚書梁鵠曾經拒絕任命曹操出任洛陽令,後來曹操得勢,仰慕梁鵠書法,不計前嫌,招至麾下,常將梁鵠八分書懸繫於帳中或釘於壁上賞玩。魏國著名書家都是由漢入魏的士人,包括邯鄲淳、梁鵠、鍾繇、衛覬、韋誕等人,他們都是承襲東漢書風,並且在繼承中發展創新,特別是正書、行書、草書有了很大發展。

魏晉時期開始形成的門閥制度,對於書法世家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著名書家都出自世族豪門,並且高官顯位。書法史上的名門世家、子孫傳業的書法世家,最早出現的是漢代後期的崔瑗、崔寔父子。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成為一種突出現象。三國至西晉時期,有河東衛氏四世善書、杜陵杜氏三世善草稿、敦煌索氏、吳郡陸氏、泰山羊氏等。到東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南朝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高平郗氏、琅琊顏氏等。北朝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這些書法世家無一不是當時的世族大家。當時開始形成的門閥制度,造就了世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壟斷地位,並由此形成了書法世家。

東漢後期,曹丕代漢而立以後,為了鞏固其統治,依靠世族大家勢力,頒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從官府任職官員中選拔賢有識見者,按其本人籍貫擔任本州郡的中正,負責考察本州郡士人品行,根據家世和品行定分為九品,官府依據其品定授予官職。由於擔任中正者皆為世家大族之人,因此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使世族獲得評定人品、控制入仕的特權,形成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並由此產生世族豪門的特權階層。當時,門第人中最需要的品行,一是能夠孝友之內行,表現為家風;二是能夠具有文史學業之修養,表現為家學。兩者共同組成家教。書法是當時士人最基本修養,也是家學基本組成部分。由於在政權迭變過程中,官學荒廢,門閥世族家學成為文化傳承的最重要方式,同官宦世家一起產生了書法世家。當時最典型的是,從曹魏時期的衛覬到衛瓘,再到西晉時期的衛恆祖孫三代,都是高官和書法名家。衛恆的族妹衛鑠即衛夫人,嫁江夏李矩,西晉敗亡之後南渡,以書法傳授王羲之,對開創東晉書法新風起了奠基作用。

西晉滅亡後,漢族政權退據江東。317年,鎮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以王導為首的南渡世族擁戴下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立國之初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東晉早期著名書家都由北方南渡而來,書風承襲鍾繇、衛瓘、索靖的傳統,相對於後來的王羲之、王獻之,則古拙質樸。

東晉南朝,由於南遷世族大都是魏晉以來的玄學世家,崇尚老莊,莫肯用心儒訓,人物品藻成為世族人士的內部遊戲。大凡容貌俊美、風神綽約、言語驚人、行為去塵脫俗者均能夠獲得好評。以尺牘書法爭勝成為東晉南朝的一個重要現象。甚至有宋孝武帝、齊太祖以帝王之尊,先後與著名書法家王僧虔爭書名的故事。王羲之素來輕視王述,當王述名聲逐漸變大而且成為自己上司時,竟然因此辭官。氏族子弟憑藉門第優勢,平流進取,坐至公卿,以清高自尚,日常事務投入精力很少,客觀上促進了對書法和藝術的投入,形成了魏晉時期的文化自覺。

作為東晉時期人物品藻的一個重要方面,書法得到更大重視。同時,在尚新奇、好妍美,以風神綽約、超然脫俗為高尚的品藻風氣影響下,書法在風格上去質樸、求新妍,書體脫去隸意,在前人基礎上創新變法,楷、行、今草書均得到巨大發展。成就最大的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他們父子開創新風,包括王氏子弟在內整個世族階層均風從影隨,所有東晉書法名家都受到二王影響,二王作為新風尚代表,與漢魏著名書法家張芝、鍾繇齊名。

二王新體楷書(小楷)最後定型,成為其後千載共尊的楷模。楷書又影響行書,以其易識易寫,好之者眾,又使二王行書的名氣與楷書並重。行書藉助草書之法與形,其體勢開張於行,流便於草,書寫自由度與藝術美感猶在行、楷之上,這是小王所以比肩其父的破體。楷書也影響到草書,大王草書的上下牽連之勢,還殘留古體草書痕迹,但呼應顧盼,生動天成,後世稱為今草或小草。小王草書上下連屬,奔放至極,有一筆書的美譽,後世稱為大草。後被唐代的張旭、懷素效法,以狂放宏大其氣象,所以被易名為狂草。二王以後,書體演進緩慢,書家所能做的都是在師法鐘王的旗幟下,努力實現個性風格的探索和突破,書法大統也由此形成。

所以,有學者據此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藝術,是從二王時期開始並且掀起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藝術高峰的。在此之前,書法總體上是書寫工具的組成部分,並沒有作為專門藝術獨立出來。當然,大部分書論家不接受這個觀點。

在南朝宋、齊、梁、陳時期,二王書風得到延續發展。當時著名書家如羊欣、丘道護、王僧虔等,俱學王獻之。

這種新妍縱逸的書風,在梁武帝時遭到反對。梁武帝以古拙為尚,認為「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雖然梁武帝推崇鍾繇,但由於鍾繇書跡在民間已經難得見到,而王羲之作品尚存不少,實際效果是王羲之的影響力開始上升,開創了褒揚王羲之而貶斥王獻之的先例,剎住了王獻之以後在南朝越演越烈的放縱流便風尚。到初唐,唐太宗獨尊王羲之以後,使王羲之在唐及後代都比王獻之書法地位更高、影響更大。

西晉在316年滅亡之後,入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到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世稱北魏。534年,北魏也分裂為東、西魏,後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57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新統一。從北魏到北周的北方政權與南方的宋、齊、梁、陳4個南朝政權相對峙,史稱北朝。北朝因少數民族入主,戰亂頻繁,文藝相對不如南朝興盛,書畫家也遠不及東晉南朝壯大。

魏晉南北朝的主要書法家

曹魏時期的代表性書家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漢末舉孝廉,累遷侍中、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初為廷尉,遷太尉,轉平陽鄉侯。魏明帝時,進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鐘太傅。他雖然貴為高官,但一生勤於研習書法。東漢末年的劉德升已經開始研究當時民間流行的日常楷、行書的手寫體,鍾繇和同期的胡昭均師法於劉。鍾繇是早期專註於當時流行於民間日常書寫的楷、行書而形成新書體的代表性書家,他精於隸書、楷書和行書,當時人們稱他的書法藝術為秦漢以來第一人,尤其是楷書流傳後世,被尊為楷書之祖。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說: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碑刻的八分隸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即日常公文、童蒙識字所用的早期楷書);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即書信尺牘所用的行書)。

鍾繇的書法尤其是楷書,與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並稱為鍾、王。據南朝齊王僧虔《論書》所記,鍾繇的《宣示表》在西晉末年為王導所藏,在戰亂中藏衣帶中渡江南逃,並傳給了王羲之。鍾繇是對東晉書法影響最大的書家之一。王羲之最欣賞和欽佩的書家就是鍾繇和張芝。

吳國代表性書法家是皇象。

西晉著名書法家有衛瓘、索靖、衛恆等人。

衛恆(252—291),字巨山,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官至黃門侍郎,惠帝初被賈后及楚王司馬瑋所殺。衛恆出身書法世家,祖、父、兄弟及子侄均善書。他師法東漢張芝,善作草、章草、隸、散隸4種書體,隸書飛白筆法為首創。張懷瓘《書斷》列衛恆古文、章草、草書入妙品,隸書入能品。

衛恆的書學論著《四體書勢》一卷,《晉書·衛恆》全錄此篇。《四體書勢》的4體指:古文、篆、隸、草。其主要內容:一是建立了比較系統的書法觀。作者按照時間先後,依次論述了古文、篆書、隸書、草書出現時間和緣由,對四種書體進行全面總結,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各類書體的發展源流、形式美的特徵等有關問題。如論草書,「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接著論述草書在漢代的發展狀況,羅列了張芝及其弟、姜詡、梁宣、田彥和、韋誕及羅暉、趙襲等人,論述了他們的書法成就、風格特徵及其形式美的相異之處。二是在論述各種書體出現與演變過程中,確立了歷史批評傳統。就小篆而言,談到了秦始皇統一文字的作用:「及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又說:「及平王東遷,諸侯立政,家殊國異,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損益之,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就隸書而言,程邈為衙吏,因為得罪秦始皇,幽系雲陽10年,「從獄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他把成果上奏秦始皇,秦始皇讓他出任御史,改定隸書。就草書而言,「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於世,然殊不及文舒也。」三是提出了主客觀交融的「體象」書法創作觀和審美觀。《四體書勢》說:「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聲會意,類物有方。」這些論述注意到從「鳥跡」至文字有個過程,最早的象形文字既有萬物原形原理,也有主體思考領會,並不是簡單模仿自然,這就是體象。四是發展了書法審美方式。其一,遠觀近察的距離變換。在論述字勢說:「是故遠而望之……就而察之。」在論述隸勢時又說:「遠而望之……近而察之。」這些論述表明,作者已經運用距離變換方式欣賞書法作品,注意到同一作品在不同距離下不同的審美效果。其二,包含了寓審美於娛樂之中的意識。在論述梁鵠手跡時說:「魏武帝懸著帳中,及以釘壁玩之,以為勝宜官。」這透露出作者對書法作品把玩的審美方式。其三,點明了審美過程中欣賞主體的心理特點。提出了「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所宣」的見解,表達了主體對審美客體觀察可以意會不能言傳、似清晰又朦朧的審美心理特點。其四,提出了和諧是書法形式美的境界。在形容古文書法時說:「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專,勢和體均,發止無間。或守正循檢,矩折規旋;或方圓靡則,因事制權。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矯然突出,若龍騰於川;渺爾下頹,若雨墜於天。或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或縱肆婀娜,若流蘇懸羽,靡靡綿綿。」這是狀古文之美。在談到鳥跡到隸變時說,「隨事從宜,靡有常制。或穹隆恢廓,或櫛比針裂,或砥平繩直,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纖波濃點,錯落其間。」這是狀隸書之美。這兩段文字提出了如何在理性思考與形象描繪之間達到形體美的境界問題。一方面,勢和體要達到和諧,即「勢和體均」。另一方面,規矩與制權要達到和諧。無論圓筆或者方筆,有時嚴守規矩,有時隨機應變,最終要有「修短相副,異體同勢」的和諧效果。

西晉書法名家作品真跡流傳至今的,是陸機(261—303)的《平復帖》,也是存世最早的書法名家墨跡。陸機為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祖父、父親均為吳將相,他也曾為吳牙門將。晉滅吳10年後,與其弟陸雲入洛陽,曾官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此帖9行,用禿筆寫在麻紙上,估計使用松煙墨書寫,字體正處於章草向今草轉變的過渡階段,古拙生動。

方立行書作品:《老子》句扇面七34cm×68cm

東晉王羲之是書法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稱為書聖;另外還有王導、王獻之等人。

王導(267—339),東晉早期書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擁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為帝,任丞相,封武崗侯。累遷司徒、大司馬、中外大都督、太傅等,是王羲之伯父。南齊王僧虔《論書》云:以師鍾、衛,好愛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鍾繇《尚書宣示表》藏衣帶過江。宋人刻帖中保存有王導的《省示帖》、《改朔帖》,在衛瓘的「放手流便」基礎上有所發展,字型拉得更長,強調縱勢的貫氣,字與字的筆畫出現連帶。用筆使用偏鋒刮筆和翻轉較多,是王羲之側鋒取妍風尚的前導。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永嘉南渡時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為司徒王導之從子,初為秘書郎,為征西將軍庾亮參軍,最後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稱病去官。當時品藻王氏宗族佳子弟為王氏三少,王羲之居首位。他7歲在衛夫人指導下學習書法,以後又臨摹李斯《嶧山碑》、蔡邕三體石經、張昶《華岳碑》、鍾繇《宣示表》等真跡,融會貫通,博採眾長,自成一體。他的作品飄若浮雲、矯若青龍,為歷代學書人師法。

形象反映王羲之品格的,是「坦腹東床」的著名故事。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婿於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皆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晉書·王羲之傳》)。坦腹是服用「五石散」的結果。當時世族人士有求長生和成仙而服用五石散的時尚。服藥後,人體忽冷忽熱,身體瘙癢,需要赤膊坦腹,甚至放浪形骸。王羲之坦腹東床,既有服藥的功效,也有自視清高、矜持傲慢的做派。

王羲之的書法,早期受到衛夫人和叔父王廙的指教。有記載,衛夫人善鍾繇書法,王逸少之師。還有記載,王羲之叔父王廙喜好索靖書法,永嘉之亂中,將其書作四疊藏衣中攜帶江南;而王僧虔《論書》記載,王羲之之伯父王導將鍾繇的《宣示表》也藏衣中帶至江南。所以,王羲之有很好的條件研習前代書家的作品,鍾繇的《宣示表》就是王羲之的臨本。在早年,王羲之書名並不是最著名的,在永和七年(351)擔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時年49歲,到59歲去世,這10年是其變法創新、藝術成熟的時期。王羲之能夠10年變法成功,源於他長期以來的深厚積累。基本功越深厚,變法越自如。

據記載,王羲之變法,還受到少年兒子王獻之的影響。張懷瓘在《書斷》中記載:獻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諸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王羲之變法,對鍾繇書法的改進之處:去掉隸書式的著意橫向翻挑、飛揚的筆勢,延展豎筆,強化縱勢,字的外型也由橫扁趨向於方整,字內筆畫安排更趨於勻整,在整體視覺上顯得楚楚大方、端莊生動,將鍾繇的書跡改寫成今體。

王羲之鐘情於書法,流傳下來的書法故事很多。他每天練習書法結束,總要到池塘洗筆和硯台,時間久了,池塘水盡墨,故稱墨池。他遊歷許多名山大川,見到並臨摹大師真跡,包括李斯、蔡邕、鍾繇、張昶等。一次,他在床上睡覺時還用手臨空畫字,不小心畫到妻子身上。妻子生氣道,你怎麼在人家身上畫字,難道自家體沒有啦?他聽到自家體的啟發,感悟應該創造自家書體。於是,博採眾長,得千變萬化之神,形成了典雅流暢、結構嚴謹、獨具一格的王右軍書體。

王羲之變法之前的早期行書風格代表是《姨母帖》,字型拙樸,橫張之勢醒目。《初月帖》的字體已經為今草,行氣已經是縱向為主,流暢瀟洒,脫去古質。《寒切帖》又是另外一種格調。筆勢相對短促內斂,以搖曳多姿的點與短線為主,整體章法上利用線的粗細變化構成後4行上側部分點畫、空間的疏細,與其餘相對豐實的部分形成鮮明對比和轉變。下筆多帶翹銳尖鋒,行筆圓潤,轉折肥美,字外輪廓筆畫圓轉肥潤,字內空白方尖銳利,顯示出強烈的視覺對比與張力關係。《喪亂帖》等作品,往往一帖一風格,形成了姿勢形式語言的豐富性。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書跡之一。唐代以後的學書之人,幾乎沒有未曾臨習的。東晉永和九年(353),時為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謝安等42人,於3月3日在山陰(今紹興)蘭亭為合契盛會,諸人飲酒賦詩,王羲之作詩序,即蘭亭序草稿。蘭亭序的行書體已經全無古代書家的古拙之氣,筆法、結字皆精巧嚴密,風格秀美新妍,以致被唐朝的韓愈貶斥為:「羲之俗書趁姿媚。」「姿媚」是王羲之的書法追求,也是東晉南朝的風氣所尚。正是在這種追求下,楷、行、今草3種書體脫去隸書的影響而發展成熟,使中國文字字體演變基本完成。唐張懷瓘在《書斷》云:「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切中了王羲之創新的意義。

王獻之(344—386),王羲之第七子,累遷建武將軍、吳郡太守,至中書令,人稱王太令,是繼承和發展王羲之妍美洒脫風格的著名書法家。虞龢《論書表》記載:子敬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脫,嘆曰:此兒書後當有大名。又有記載,子敬外出遊戲,看見北館新泥堊壁白凈,便取帚沾泥汁作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王羲之見了以後也感嘆妍美,詢問誰寫的。回答說,七郎。王羲之因此作書與親故云:子敬飛白大有意。王獻之在少年時就勸父親改體,理由是「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說明他少年時已經形成審美趣味,追求縱逸流、媚風俗的書風。他「筆跡流溢、婉轉妍媚」勝過父親王羲之。

王獻之《鴨頭丸帖》是其遒美瀟洒新風的代表作。展現出他的草書連綿流注、勢不可遏的風格。此帖中、側鋒兼用,筆勢連綿但不一味圓轉,利用翻轉用筆動作,形成方尖銳利的線形狀,造就了瀟洒流暢中的強烈彈性特徵。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是其楷書代表作,字體大小、長扁、正側等錯落相雜,字距疏密變化豐富,並且非常理性控制著,體現了理性與隨性、自然與自由的統一,就妍美瀟洒而言,同蘭亭序有許多共通之處。其《廿九日帖》、《萬歲通天帖》等,真、行相雜而不相違,形體筆畫圓潤,體勢優美。真體用筆多方銳之行,結構欹側,風格強悍。兩種字體與風格形成強烈對比,構成整體形式關係間的張力感與豐富性,構成書法風格多變的面貌。

這個時期,北朝最著名的書家是清河崔氏和范陽盧氏。兩家都是魏晉時期的世族門戶,世代保持姻親關係,子弟多任各朝高位。清河崔悅師法衛瓘,范陽盧志、盧諶師法鍾繇。崔悅至第四世崔宏(?—418)仕北魏吏部尚書,深得北魏道武帝信任,權傾朝野,因此書名大振。其子崔浩官位、書名均達到最高之位。崔浩擔任著作郎時,北魏道武帝「以工其書,常置左右」。到他位至司徒時,受命修訂律令制度,權勢更大,書名更著。許多人請託他寫《急就章》,作為童蒙識字的課本。

崔浩在太武帝真君十一年(450)得罪鮮卑貴族而遭誣陷,以修國史矯誣罪名誅死滅族,並殃及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但其書風在北朝依然影響深重。陳寅恪在《金明館叢稿初編》之《崔浩與寇謙之》中認為:清河崔氏在北方,與琅琊王氏書法在南方,俱居最高地位。

方立篆書作品: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136cm×34cm

魏晉南北朝的書法理論

書法理論包括書寫技法、書體理論、書法歷史、書法評鑒賞析、書法藝術思想等。對魏晉以來名家書法技巧進行研究和總結,在當時蔚然成風。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理論已經具備了系統的理論結構框架,既有技法總結,又有思想闡發;既有對書法發展歷史軌跡的追蹤,又有對名家書法的評斷賞析,標誌著書法理論的形成和書法藝術的自覺。魏晉時期的書法大家,不僅有革新進取的創作實踐,留下大量藝術珍寶,而且還對魏晉書法理論進行系統總結,留下寶貴的書法理論遺產。據文獻記載,鍾繇著有《筆法》《用筆法》《筆勢論》等,王羲之著有《書論》《教子敬筆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筆勢論》《筆勢圖》《天台紫真筆法》《記白雲先生書訣》《用筆賦》《草書勢》《筆勢論十二章並序》等,衛夫人著有《筆陣圖》,衛恆著有《四體書勢》,王獻之著有《進書訣表》等。這些著作多有散逸,散覓於歷史文獻中,圍繞字體、風格演變、評賞、書寫技巧等方面深入展開,提出了質和妍、天然和工夫、神采和形質等範疇,是中國傳統書學理論的重要源頭和基礎。

唐朝張彥遠《法書要錄》收錄了衛夫人《筆陣圖》、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北宋朱長文《墨池篇》收錄李斯《用筆法》、蕭何《筆法》、蔡邕《筆法》、鍾繇《筆法》、王羲之《筆勢論》《筆陣圖》《天台紫真筆法》、王獻之《進書訣表》;南宋陳思《書苑箐華》收錄蔡邕《九勢八字訣》、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這些書論大多屬於南北朝至唐時期民間人士所偽托,署名雖然不可靠,但基本內容都是討論具體用筆方式和書體結構一般規律,強調「書肇於自然」、「意在筆先」,深刻影響後世。

關於書勢、書狀、書賦。從東漢崔瑗《草書勢》開始,直至南朝,以書勢、書狀、書賦等駢文形式,用比喻描述刻畫某一書體特徵,成為風氣,在西晉時最為興盛。西晉衛恆作《四體書勢》,收錄了東漢崔瑗的《草書勢》、蔡邕的《篆書勢》和他自己的《字勢》《隸勢》。衛恆在序言中記載了秦漢魏晉時期字體演變與書家傳承、風格、事迹的珍貴資料。另外,還有西晉索靖《草書狀》、楊泉《草書賦》、成公綏《隸書體》、劉劭《飛白書勢》以及南朝王僧虔《書賦》、梁武帝蕭衍《草書狀》等。

這些書論都以自然物象比喻和形容書體之美,並且指出避繁趨簡、方便實用是書體發展的原因,確認審美意識在書體發展中的作用。成公綏認為「時變巧易,古今各異」。楊泉在《草書賦》中認為:唯六書之為體,美草法之最奇。杜垂名於古昔,皇著法乎今斯。字要妙而有好,勢奇綺而分弛。這些書論更明確指出,要以筆墨形象表達主觀心意,這不同於文字的表達。「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所宣」,以「立象以盡意」。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東晉王羲之進一步說明: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雅意,自有言所不能盡其妙者。

關於書勢、體勢、筆勢理論。魏晉書法理論中,以「書勢」為主題的論著相當多,包括鍾繇《筆勢論》,王羲之《筆勢論》《筆勢論十二章並序》《筆勢傳》《草書勢》,衛恆《四體書勢》,索靖《書勢》等。所謂「勢」者,是比喻修辭手法,以華美詞句、生動形態去表現書法現象和書法活動等,並非後世所論「筆勢有無」之「勢」。魏晉「書勢」論對象,幾乎涵蓋書法創作過程和書法成品中的各個單元,包括書體、用筆、點畫等。因此,所謂的勢,大體可以分作「書勢」「體勢」「字勢」「筆勢」等。書勢,是對書法創作過程的形容和摹狀。如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將整個書法創作過程比作軍事征伐中的戰陣衝殺:「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體勢,是對書體的形容和摹狀。魏晉書體勢論,當屬衛恆的《四體書勢》最為典型。全文分序、韻文體、銘、贊等部分,用了大量華美詞藻摹擬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絢麗多彩的自然現象,反覆形容這些文字之美。字勢,是指對某些字造型的狀摹。這種勢論主要是從其他文字中映帶出來的。比如,衛夫人《筆陣圖》中把「善筆力」的字比作人或動物「多骨」的清爽有神,把「不善筆力」的字比作人或動物「多肉」的臃腫呆板,進而又把「多骨微肉」之字謂之「筋骨」,喻其勁健;把「多肉微骨」之字比作「墨豬」,喻之笨拙。筆勢,是指對構成字體的點畫、筆畫的形容和摹擬。以衛夫人《筆陣圖》中七條《筆陣出入斬研圖》為最典型。「『一』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丶』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丿』陸斷犀象。『乀』百鈞怒發。『丨』萬歲枯藤。『乙』崩浪雷奔。『勹』勁弩筋節。」由此可知,衛夫人為什麼以《筆陣圖》名世了。讀者即使不懂書法,但讀此筆勢論,也可領略到各種點畫所應具備的形態、力度和精神了。王羲之大概受衛夫人《筆陣圖》啟發,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開篇,將整個書法創作比之戰陣攻殺以形容其形勢。他介紹鍾繇弟子宋翼的作書筆畫,直接按照衛夫人七條筆勢論而來:「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如屈折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他還提出,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齣,十起五伏,方可謂書。比如寫「鳥」字,下手一點須急,橫直即須遲緩,至於鳥的腳是否要急,要看鳥的總體形勢。

關於書法技巧總結。梁武帝蕭衍以帝王之尊,雅好書法,與當時善書者陶景弘、蕭子云等人討論書藝,推崇鍾繇古體,抑制當時師法王獻之的流美書風的流行。他在《答陶隱居論書》中也詳細討論用筆、結構等具體要求:運筆邪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法臃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又認為,拘則乏勢,放又少則(規);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比並皆然。主張,肥瘦相和,骨力相稱。他認為,程邈所以能變書體,為之舊也;張芝所以能善書工,學之積也。既舊既積,方可以肆其談。

關於書寫技法理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收錄了南朝梁武帝的《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一文,是一篇專論述鍾繇書法技藝的文字。十二意的每一意下,都有對此技法幾個字的簡短注釋,之後是對二王、鍾繇三人書法演變不同的比較和議論。十二意包括:平(橫)、直(縱)、均(間)、密(際)、鋒(端)、力(體)、輕(屈)、決(牽掣)、補(不足)、損(有餘)、巧(布置)、稱(大小)等十二種書法用筆和結構方式。「平」為橫畫,「直」為豎畫,「均」指筆畫間距,「密」指筆畫緊密,「鋒」指筆端鋒法,「力」指筆力所在,「輕」講轉折,「決」講牽掣,「補」指補充筆畫之不足,「損」指筆畫省略,「巧」是布置適當,「稱」是位置協調。其中「平」「直」是對楷書筆畫的基本要求,所謂橫平豎直也;「均」「密」是間架結構排布;「鋒」「力」是用筆方法和力度;「輕」「決」構成基本點畫的轉折和牽掣;「補」「損」「巧」「稱」,是章法的協調和安排。這十二意,扼要概括了鍾書創作技法特點,也是對魏晉時期書法創作技法要領的歸納和總結。

在衛夫人《筆陣圖》中,有不少關於書法技法的論述。首先,肯定了用筆重要性:「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其次,在對書法工具選擇及性能作了介紹之後,又對如何執筆以及執筆部位作了闡述:「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第三,強調了運筆力度把握:「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說明筆力運用對於字體效果、風格的關係:「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第四,探討了執筆遠近與行筆緩疾、心手照應的關係。第五,介紹了初學書法者應遵循的路子,即「先大書不得從小」,先寫大楷然後再寫小楷。可以說,《筆陣圖》對書法技法論述面面俱到。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也有書寫技法的內容。總的要求是,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具體到楷書的基本點畫寫法:「捺」當一波三折,「點」當隱鋒而為之等。楷書結構安排,不應「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這樣寫出的東西不是書法,只是「但得其點畫」的字而已。關於草書書寫技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

關於書法創作方法和思想。「意在筆先」的創作方法。王羲之強調,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中,未作之始,結思成矣。這同之前衛夫人的觀點是一致的,她在《筆陣圖》中已經提出:「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意在筆先」,是要求書家創作之前對書法內容、文字布局及用墨濃淡、形式大小等因素通盤考慮,作到胸有成竹,以心中已成之意來統領創作,這就是自覺的有目的地創作。

魏晉書論中多見「意」字,意的內涵也很豐富。鍾繇書法十二意之「意」,是指書法的技巧、技法。「意在筆先」之「意」,是指創作之前的預先設想。還有一種,指心意、意趣、情感乃至精神。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將紙、筆、墨、硯、本領、結構、出入、屈折等,分別比作軍事戰陣中的刀矟、鍪甲、城池、謀略、吉凶、號令、殺戮,而把心意比作將軍,把在創作過程中的意志、情感、精神作用比作統帥全軍的靈魂。他在《論書》中云:「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強調把人的精神、意趣、情緒貫穿創作全過程,深入到創作的「事事」之中,並且轉化為書意,使點畫之中都體現「言所不盡」的人意。這種以人的意、情、趣、氣為靈魂的藝術思想,早在鍾繇時期就已經提出。他認為,「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就是說,點畫筆跡只能構成外在形式;作品的內在美,在於人的思想、感情、情緒、意趣等。

關於對書法名家的評斷。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說,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等。西晉時人評衛瓘、索靖:瓘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羊欣評胡昭、鍾繇:俱學於劉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書論家先後提出骨勢、骨力、媚趣、媚好等人格氣質的比擬以及筋、肉、肥、瘦等具體面貌的比喻。王僧虔進一步提出了工夫和天然的概念,工夫代表書家在技巧方面的努力,天然則是作品展現書家的性情和氣質。這些評論術語對後世書論影響很大。

總之,無論從書法實踐還是書法理論,晉人尚韻,是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是中國書法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大進步和成就。

方立行書作品:王羲之《蘭亭集序》34cm×300cm


推薦閱讀:

同家理論深層提示之四;民間字碰字絕招應用篇
揭秘多世界理論
乾坤國寶風水理論
座向錯定,風水理論再好,也會莫知所從!
針灸學基本理論

TAG:書法 | 理論 | 魏晉南北朝 | 實踐 | 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