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教程》筆記講義 第十章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

  第一節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  一、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  「文本」(text):由作者寫成而有待於閱讀的單個文學作品本身。  1、中外有關文本具有由表及裡的多層次審美結構的傳統:  《周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  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黑格爾:分為「外在形狀」,和「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英加登:聲音層面,意義單元的組合層面,小說家的「世界」,「觀點」層面,「形而上性質」的層面。  二、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  1、文學言語層面  這裡指文學文本首先呈現於讀者面前、供其閱讀的具體語言系統。除了形象性、生動性、凝練性、音樂性等特點外,還有以下三個特點:  (1)內指性。即指向文本中的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邏輯並不相同;  (2)心理蘊含性。文學語言中蘊含了作家豐富的知覺、情感、想像等心理體驗,因而比普通語言更富於心理蘊含性;  (3)阻拒性。阻拒性話語可能不符合語法,打破了某些語言的常規,甚至還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卻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獲得較強的審美效果。  2、文學形象層面  即讀者在閱讀文學語言系統過程中,經過想像和聯想而在頭腦中喚起的具體可感的動人的生活圖景。它一方面關係著深層結構的傳達,另一方面制約著表層結構的處理,成為藝術表現的中心。具有以下特徵:  (1)文學形象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2)假定與真實的統。一文學形象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內,實現了假定與真實的統一。合理,是文學形象真實性的客觀規定性;合情,是指文學形象必須反映人們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情感,真誠地意向。  (3)個別與一般的統一。  (4)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藝術的辯證法要求通過不確定性的描寫來加強文學形象的確定性特質,透過朦朧的描寫能使人得到更為鮮明的個性特徵。  3、文學意蘊層面  是指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種內容,屬於文本結構的縱深層次。分為三個不同層面:  (1)歷史內容層;(2)哲學意味層;(3)審美意蘊層;  4、人類創造的藝術至境形態即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有三種:文學典型、文學意境和文學意象,統稱為藝術至境三美神。據德國古典哲學:人類的精神分為知、情、意→寫實型、理想型(抒情型)、象徵型→典型、意境、意象。  第二節 文學典型  一、典型(Tupos/type),西方文論創立的一個概念,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 17世紀以前:類型說  ? 18世紀以後:個性典型觀  ? 19世紀80年代末:馬克思主義典型觀 二、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徵:  「典型」的定義:作為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典型是文學言語系統中顯出特徵的富於魅力的性格。它在敘事性作品中,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文學典型的特徵性:  就內涵而言,特徵具有兩種屬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極其具體生動獨特,二是它通過外在形象所表現的內在本質又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我們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徵性的東西,加已藝術強化、生髮的過程,叫做「特徵化」。文學典型的「特徵性」,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  (1)文學典型必須具有貫串其全部活動的,統攝其整個生命的「總特徵」  (2)文學典型還必須通過局部「特徵」,反映和形成總特徵。  2、文學典型的藝術魅力  藝術魅力是文學作品的諸種審美素質衍生出來的綜合性審美效應,或者說是文學作品總體的審美效果。文學典型的藝術魅力,是來自性格顯示的一種生命的魅力:  (1)首先在於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現的斑斕色彩,即性格側面的豐富多彩。  (2)典型性格的藝術魅力更來自於他所顯示的靈魂的深度。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①看他在何種程度上表達了人類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變現存秩序的願望;  ②看靈魂所顯現的歷史真實的程度,以及從典型人物靈魂里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誠;  ③看性格與靈魂是否合乎理想。  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環境:是充分地體現了現實關係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境,它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關係總情勢的大環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境。  2、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關係: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環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約著人物性格的發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並非永遠在環境面前無能為力,在一定條件下,它們還對環境發生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  第三節 意境  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現,特徵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徵,韻味無窮的審美特徵,集中體現華夏民族的審美理想,所以已經成為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  一、意境的形成和界定  1、形成:  早在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中已出現,王昌齡的《詩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這一詞。「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皎然提出了「文外之旨」、「取境」之說,全面發展了意境說。中唐劉禹錫「境生於象外」的觀點,晚唐司空圖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觀點,進一步擴大了意境研究的領域。  2、界定(兩大因素、一個空間)  一個空間,即「境」,分為實境與虛境,即「象」與「象外之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  二、文學意境的特徵  1、情景交融(表現特徵)  分為:景中藏情;情中見景(往往直抒胸臆);情景並茂。  2、虛實相生(結構特徵)  「實境」:指逼真描寫的景、形、境,又稱「真境」、「事境」、「物境」等。  「虛境」:由實境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的空間。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和統帥地位,因此才有神境、靈境的別名。  虛境要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要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是虛實相生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3、韻味無窮(審美特徵)  韻味: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風格、語言、體勢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美感效果  三、意境的分類  (1)劉熙載「花鳥纏綿,雲雷奮發,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1)王國維:「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有我之境」,指那種感情比較直露、傾向比較鮮明的意境;「無我之境」,指那種感情比較含蓄,不動聲色的意境畫面。「無我」只是就表面境像而言。  第四節 文學意象  一、觀念意象以及高級形態審美意象  簡稱意象或文學意象,復活古意,用它專指一種特殊的表意性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審美範疇。它的最早源頭可歸朔到《周易·繫辭》「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意象的古義是用來表達某種抽象的觀念和哲理的藝術形象。意象作為一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漢代王充的《論衡·亂龍》裡面。漢代以前,意象說已名實具備:把意象理解為「表意之象」,理解為聖人們用象徵手法創造的藝術形象(廣義的)。而文學追求的是那種最能體現作家藝術家審美理想的高級意象。  二、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徵  1、本質特徵是哲理性;2、表現特徵是象徵性;  3、形象特徵是荒誕性。形象上的荒誕性與生活情理上的荒誕性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徵,例外者為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以寫實手法創造了寓言式象徵意象;  4、思維特徵是抽象思維的直接參与。意象本質上是以表達哲理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創作思維過程是從抽象到具象的,從「客觀對應物」到「人心營構之象」;  5、鑒賞特徵是求解性與多義性。鑒賞時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即從對具體形象的揣摩、思考達到對哲理觀念的領悟。多義性的原因:一是作家有意隱藏立意以求神秘含蓄,二是作家選擇的象徵物為其思想創造的對應物,讀者並不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會猜出不同意義。  總之,審美象徵意象是指已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徵性或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徵、在某些理性觀念和抽象思維的指導下創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義性的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三、審美意象的分類  寓言式意象:通過一則故事直示一種哲理或觀念,而這正是這則故事的主旨。顯著特徵是有故事情節。  符號式意象:不具有情節性的整體意象和單個意象。其作用從本質上看,不過一種表意的符號。抽象型例不規則圖形、具象型例龍圖騰。
推薦閱讀:

佛教21點基本理論
解密:《壇經》的理論淵源與現實意義(3)
 八字命理論天干:十干喜忌歌,運勢可預測!
八字理論與方法 下
三僚三元風水部份理論 吉慶堂

TAG:文學理論 | 文學 | 形象 | 理想 | 文學作品 | 理論 | 筆記 | 教程 | 作品 | 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