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小故事之二百二十九:蕭望之

蕭望之(約前114年—前47年),字長倩,蕭望之是蕭何的六世孫。

霍光冷遇的故事

西漢大將軍霍光秉政的時候,長史丙吉推薦了幾個學識好的儒生去見霍光。當時大將軍的府邸戒備森嚴,不管官吏平民,要進門都得先脫了衣服搜身,然後由兩個小吏挾持著覲見。幾個儒生都乖乖接受了檢查,只有一個叫蕭望之的儒生拒絕道:「我不接受這樣的規矩,我不想見大將軍了。」

有個叫王仲翁的儒生心腸不錯,走來勸他道:「你何必這樣固執,讓人家搜搜身又不會有什麼損害,挾持著你走路也是考慮你的安全,還是遵從人家的規定吧!」

蕭望之平淡地說:「人各有志,我想我還是回去吧。」他說著便往外走,可是幾個小吏擁上前去,拉住他不讓離開。聽到喧鬧的聲音,霍光走了出來,讓小吏們鬆開手,問蕭望之是怎麼回事。

蕭望之說:「大將軍以功德輔佐幼主,以天下太平為己任,所以八方士人爭相投靠輔佐。可是在大將軍的府上竟然要對士人搜身挾持,這與周公輔佐成王時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捉髮的態度比起來,是不是差太遠了呢?」

霍光聽了蕭望之的話,面無表情,也沒說什麼。但是這一批覲見的儒生中,只有蕭望之沒有被錄用。

三年後,願意脫衣待檢的王仲翁春風得意,已經升到了光祿大夫給事中,而蕭望之憑自己的本事只得了個守宮門的職位。有一天,王仲翁前呼後擁經過宮門,看見蕭望之在當班,他就下了豪車,走到蕭望之跟前說:「老兄,你這是何苦呢?你的才學比我們強得多,只要放下身段,當官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你瞧不起我們這樣庸庸碌碌,難道抱關(就是守門的意思)看門就不庸庸碌碌嗎?」

蕭望之笑了笑,用跟三年前一樣平淡的語氣說:「讓我們各自追隨自己的志向吧。」

朝堂辯論的故事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西羌叛亂,漢朝派遣後將軍趙充國去討伐。

京兆尹張敞上書建議說:「國家的軍隊在外,又是在夏季出發,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一起供給運輸,農業生產會受損失,加之一向沒有餘積,即使西羌被擊潰,百姓來年春季吃的缺乏。偏僻之處,更難買到糧食,朝廷的穀物估計不足以賑救他們。希望朝廷命令那些有罪、而不是搶劫殺人的盜賊以及犯了法而不能赦免的人,都按等交納穀物到這八郡贖罪。儘力增加糧食來預備百姓之急需。」

張敞所奏之事下達官吏們評議,蕭望之與少府李強評議,認為「百姓心懷變化莫測,好義卻又思利,關鍵在於教化。

作國君,也不能去掉百姓想利的思想,可卻能使他們好義勝過想利;就是夏桀為國君,也不能去掉百姓好義之心,但能使他們好利勝過好義之心。所以堯與桀的區分,在於義與利罷了,引導百姓不可不慎重啊!

現在打算命令百姓量糧來贖罪,像這樣就會是有錢人得生,貧窮者死,這就是貧富異刑而法不統一。

按人情看,因為貧窮,父親兄長被關押,聽說出錢能得生和釋放,作人子弟的將不顧死亡的災禍,叛亂的作為,去奔赴財利,以求援救親人。

一人得生,將會使十人死亡,像這樣,伯夷般的高尚行為敗壞,公綽班的名聲毀滅。刑賞與教化全部傾覆,即使有周公召公那樣的輔佐之臣,恐怕也不能恢復。

古時候國君對百姓好,自己生活不夠才向百姓要,生活有餘就給予百姓。 《詩經》上說:『王惠及於可哀矜的人,同情無依無靠的人』,這是上人惠顧下人。

《詩經》又說:『雨水先潤公田,後潤我私田』,這是在下的人為在上的著急。

如今西方邊境發生了爭戰,百姓失去所從事的生計,即使率戶納稅,計口交糧來供給軍隊,這也是古之通義,百姓沒有誰會認為不對的。用子弟竭死弄錢來救父兄活命,恐怕不可以,陛下鋪開聖德施行教育,政教風化已成,即使是堯舜也無以復加了。現在主張開創的利路將損傷已成的教化,臣私下以此痛心。」


推薦閱讀:

教室·卷二(33~38)
「猴王」孫六
《鮫有淚》
故事練習 003
車禍

TAG:歷史 | 故事 | 名人 | 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