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1丁彰炫:山林療法與道家養生論

丁彰炫:山林療法與道家養生論[1]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  時間: 2011-10-25 13:30  

1。 序論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尋求『無病長壽』之路。近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生命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人類夢寐以求的願望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人類的壽命逐漸在延長。但細究這種現象的實質,我們便可發現,人類壽命雖得到了延長,卻並非是無病長壽,多半為有病長壽。現代醫療技術與過去相比雖然有了高度發展,但在根治疾病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治療疾病方面, 目前仍無法根除發病的因素,多半停留在一時緩解或改善癥狀,以延續生存期限為治療目標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將要承受諸多的副作用,且要擔負相當的醫療費用。因而對預防疾病,防患於未然,已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另外,現代社會都市化生活的趨勢,雖帶給人類很多方便之處,但同時也加劇了高度的物質文明生活中的激烈競爭關係,使人們的精神及情緖發生劇烈變化,進而出現了許多心理方面的疾病譜。因此,人體的健康不僅僅局限在軀體的健康,精神健康也日益得到重視。

對消除現代都市化生活方式造成的各種負面作用,很多人提出要『回歸自然』,這種觀點深受現代人的支持,說明人類從脫離自然的現代生活中渴望重新回歸自然。

最近,德國、日本、韓國等興起一股山林療法(森林浴)新潮,即反映了人類渴望融匯於自然的現象。山林療法,即指身臨山林中,利用自然景觀及山林中的某些因素來治療疾病的方式。

山林療法雖是從西方開起運用於治療領域,但筆者認為:早在韓國及中國等東北亞洲一帶,盛行一時的仙道、道敎、道家等很早便在養生修練法中運用了山林療法。

本文將對近來廣受大眾青睞的山林療法,從道家養生方面加以考證,進一步證實傳統養生思想的優越性,以期對現代預防醫學體系中發掘與運用傳統養生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 山林療法的基本槪念

山林療法的概念又可稱為:森林浴、山林浴、森林therapy、森林療法等。韓國學者池敬培(Kyung-Bae Ji)指出『山林治癒』可定義為「在自然環境中,充分利用森林所具備的各種物理性環境要素,對人體施行休整及修復活動,其中包含提供諮詢的醫療活動等,以恢復、維持、增進健康為目的的活動」。[2]

本文作者總結相關研究報告,從韓醫學角度將山林療法做了如下定義:

「韓醫學之山林療法是指根據韓醫學基本理論中的氣、陰陽五行等概念,藉助山林所具備的各種物理性環境因素,並結合醫學理論與文化因素,使生活與自然融於一體,以此充實人體精氣, 調和身心,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活動」。

山林所具備的物理性因素包含著植物殺菌性物質---- 芬多精(phytoncide)、聲音(風聲、溪流與瀑布聲、鳥聲、樹葉的悉悉索索聲等)、陽光、含有豐富的氧氣之清涼空氣、負離子、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調等。

山林療法的形式可包括赤腳散步、冥想、坐禪、擁抱樹木、風浴、溫泉療法等, 利用大自然中的各種因素來激發人體, 從而使人體的自愈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此基礎上再輔以醫學方法及音樂療法便可增強山林療法的效果。醫學方法包括藥物、葯膳、針灸、氣功等;文化因素系指音樂療法、美術療法、讀書療法等。總之,山林療法是指使現代人脫離喧鬧的城市,走進山林,避開都市裡的各種有害因子,接觸山林間有益的因素,使心靈平和,軀體恢復平衡,防病於未然,對已病進行治療,從而增進健康的一系列活動。

十九世紀中期,德國已在森林地帶開展了山林氣候療法(Kimatherapie)、山林地形療法(Terrainkur)及自然健康調養法(Naturheikunde)等;到了二十世紀,從植物中提煉出抗生素(Panicilin),使人們認識到不僅是山林本身,就連構成山林環境的每個因素,對治療人類的疾病均有著許多效果。[3]

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列寧格拉大學的B。P。 Tokin教授提出了植物殺菌性物質(phytoncide); 於1980年日本著名的生物氣候學者神山惠三與Tokin教授一起發行了關於植物釋放phytoncide的「植物の不思議な力-フィトンチッド(phytoncide)」著述,從此在日本phytoncide一詞引起新潮,由此,當時擔任日本林野廳長官的秋山智英提倡大眾進行『森林浴』,此後在日本、韓國與台灣等地參與森林浴的人群急劇增加。[4] 以此為動機,在日本與韓國等一些地區開始關注山林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著手組織系統而科學地研究山林療法。

最近,觀測人體生理功能現象的技術得到飛躍發展,為山林療法的觀察研究奠定了基礎,湧現出一批專業研究人員。山林所產生的消除精神緊張及降壓作用、緩解抑鬱情緒等,對人體生理反應所起的調整效果已有了一些研究。利用測試腦波、stress荷爾蒙、血壓、脈搏等植物神經功能檢查、免疫功能檢查及各種認知能力檢測等,已科學地證實了山林療法可減少stress荷爾蒙可的松的數值,並能增強冥想時出現的?腦波, 可穩定植物神經功能,降低血壓等。

日本與德國很早開始關注山林療法的效果,開展了許多相關的活動。德國早在19世紀中期,推廣以山林及溫泉為主的自然療法,目前已將山林療法納入了醫療保險體制中。日本為科學地證實森林浴對人體生理活動所產生的效果,自2004年起,設立國家研究課題,建立了42所森林療法基地。[5] 韓國在國有林中,現已建立了3處『治癒之林』,[6] 目前正積極致力於開發針對不同病種特點,實施相應山林療法的研究課題,包括結合冥想、水療(SPA)、食料等,此自然療法將由國家加以認證,這一制度的實施已納入規劃中。[7]

3。 山林療法與道家養生論

道家養生論指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養生理論,所謂道家即泛指老莊以來的黃老學派和東漢中葉形成的道敎及其後派生出來的各家學派。因此道家養生論包含了道敎養生論。

道家養生論的核心包括『道法自然』,『氣一元論』,『形神相依(形神合一)』,『天人合一』,『我命在我』,[8] 『重人貴生』[9],『性命雙修』等觀點,其主要內容為『守一』、『存思』、『導引』、『吐納』、『胎息』、『服食』、『外丹』、『內丹』、『房中』、『起居』等。[10]

以下選取道家養生論的核心觀點中與山林療法具有密切關係的內容加以分析。

1) 山林療法與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山林療法的首備條件便是脫離都市,走進山野。從表面上看,這是為了擺脫社會活動帶給人類的種種疲勞及精神壓力,但究其本質,這是屬於回歸自然的人類慾望作用的結構。大自然對於人類來說就像故鄉及母親的懷抱一樣。 人類出自大自然,只有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時才會感到無比的溫馨和安穩。也就是說,人體無意識地意識到自身與大自然不可分割。自古以來,人們為了休憩、療養或仙道修練時,常常會入山而行,正是反映了人類的這種本能。

道家養生論強調了自然與人類合而為一,此即所謂『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天人相通』、『神人合一』。很早莊子即指出:「天地與我幷生,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表明宇宙自然與我原本屬一體;元代陳致虛論述「人身一小天地」(?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11],提出人體是 小宇宙的觀點。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應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即為『道本源論』及『氣一元論』觀點。

『道本源論』系指一切萬物從『道』而生,『道』即為萬物之根源。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莊子則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莊子·漁父?), ?管子?中指出:「道也者, 萬物之要也」(?管子·君臣上?)。這些觀點中的『道』均是指作用於一切萬物的共同的法則。人類做為存在於天地中的一物,理應法於大自然的共同規則, 生其中,存其內。對此觀點,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經 25章?),即天、地、人都要遵從『道』。

『氣一元論』系指萬物皆由『氣』所成。『氣』源於『道』,是構成萬物的實質性基礎。?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在此並沒有直接指出『氣』為萬物之根源,但從「沖氣」之意推知「二」即指陰氣與陽氣。?淮南子?對老子的觀點解釋為「道始於一, 一而不生, 故分而為陰陽, 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故曰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淮南子·天文訓?), 此文中明確指出「二」系指陰氣與陽氣。以此為依據考證「一」的內涵,便是指陰陽未分狀態之氣, 即元氣。此之元氣即是『易』中的太極。由此可知,老子亦將氣視為萬物之根源[12]。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具體提出「人之生, 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等觀點[13]。 這種『氣一元論』在中國古代屬比較普遍的思想,在?管子?[14], ?易傳?[15], ?荀子?[16]等均有論述。

總之,老子的『道生萬物』即為『道生元氣-元氣生萬物』觀點的總結。河上公曰:「天道與人道同, 天人相通, 精氣相貫」(?老子章句·鑒遠?), 即說明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共同存在『道』這一規律,並共同由『氣』形成了氣實體。因此人類與大自然本為一體。

道家養生術便是本著大自然與人類『合而為一』之觀點, 將養生的最終目標視作回復到『天人合一』的最初狀態。莊子主張「棄事則形不勞, 遺生則精不虧, 夫形全精復, 與天為一」(?莊子·達生?)的觀點,闡明了養生的根本目的在於恢複本來的『天人合一』之境地。從莊子的思想來看,山林療法即是「棄事則形不勞, 遺生則精不虧」的具體行為表現,擺脫喧鬧的都市,放棄忙碌的日常活動,避開激烈的生存競爭,暫時沉浸在逍遙自在的山野大自然中, 就是為了達到「夫形全精復, 與天為一」的目的,以調整精神及肉體失衡狀態,使身心從新恢復到原來的健康平衡狀態。

2) 山林療法與道家的「呼吸精氣」

山林療法是使人體通過接觸林間的芳香、觀賞五彩繽紛的色調、傾聽大自然的聲息等,以汲取各種自然因素所散發的『氣』。尤其是樹木散發出來的芬多精(phytoncide)受到特別的關注。這是由蘇俄列寧格勒大學教授B。P。Toknnh博士於1930年提出研究報告,python意為植物,cide意為消滅。B。P。Toknnh博士發現當高等植物受傷時, 會發出"芬多精", 以殺死其周圍環境的其它生物[17]。 所有的樹木均可釋放芬多精, 其中屬針葉林的松、杉、柏、檜類釋放量尤多。這一現象與道家提倡的氣一元論,即萬物均由氣形成之觀點相符。

另外,據報導芬多精具有抗菌效果, 能凈化空氣、降低污染, 使呼吸順暢, 精神旺盛, 達到清醒效果[18]。 這又與道家主張的元氣、精氣、正氣等概念十分相近。當漫步于山林間或觸摸樹木時,人體便通過呼吸道及皮膚可吸入芬多精。這與道家主張的「呼吸精氣」、「吐故納新」[19]等養生法實為一脈相通。

總之,山林療法十分重視樹木散發的芬多精等各種對人體有益的「氣」之影響,認為這些氣可以為增進人體健康發揮作用。這實際與道家常用的「氣療」概念非常相近。氣療的基本概念是以萬物皆由氣而成之「氣一元論」為前提,是從外界吸入淸氣,將內部的濁氣排外的一種療法。山林療法即可謂是人與大自然、人體與樹木之間交換氣的一種治療方式。

河上公曾闡述:「治身者, 呼吸精氣」(?老子章句·能為 ?), 此「呼吸精氣」即是道家養生術中人與大自然交換氣的一個典型方法。這裡所指的呼吸不僅僅是經鼻腔而進行的肺呼吸,其中還包括利用毛孔、足跟、臍眼等身體的其他部位來調節氣息出入的方式。因此道家的導引、吐納、胎息、內丹修鍊等亦與大自然交換氣息有著密切關係, 均以「呼吸精氣」為基礎。

道家養生術中尚有自然換氣法及平衡功等,這些也屬於適合在山林中進行的呼吸精氣法, 故在山林療法中積極運用上述方法實為必要。

3) 山林療法與道家「形神合一」

芬多精及負離子等可激發人體的植物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腦神經,能消除人體承受的精神緊張狀態,改善身心生理功能,這便是山林療法的主要作用機制。一般來講,持續的精神緊張常常容易造成氣鬱、氣滯現象, 進一步會發展成為軀體及精神上的某些病變。因此如果與大自然交換氣息,便能使機體的氣機恢復正常,進而調節人體身心,去除身心病變。而且接觸大自然,這本身就已足以能使人擺脫疲憊不堪的日常生活,尋找到心靈的安息, 在林中身體活動又較活躍,還可以促進生理代謝活動。

據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山林療法具有降壓、增加骨質密度、促進NK細胞活性、減少stress荷爾蒙、增強大腦?腦波、改善抑鬱症、增強認知能力等效果,能調節身心兩方面癥狀。山林療法的主要作用因子----芬多精也具有相似的效果。

山林療法的這一作用機制與道家主張的「形-氣-神」或「精-氣-神」之三元構造密不可分。

淮南子·原道訓?雲「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指出形、氣、神三要素,不可不謹慎守護。句中"形"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的基礎,即臟腑、器官、組織等;「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即指血氣、精氣、元氣等充滿於人體而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神」指調節和支配人體生命活動的精神功能[20]。 神支配氣血運行以滋養藏腑、筋骨、肌肉等形體,並主管形體的功能活動,預防疾病或促進疾病治癒。另一方面形則可以生成和貯藏氣血,為神提供營養且使其維持正常活動。 故形的變化靠氣的作用影響精神,反之,精神的變化依靠氣的作用又可影響形體。總之,無論形體還是精神,其病變及一切變化,都是依靠氣的作用表現於外[21]。

繼道家的「形-氣-神」論之後,出現的便是「精-氣-神」論,對其論述,?太平經·令人壽治平法?雲:「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氣,一為神,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三者共為一道。」,認為精氣神分別根源於天地人的氣而都遵從同一個道理。 這種精氣神論,雖認為是漢末形成的,但它淵源於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尤其是由形氣神論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是以精代替形而已。?太平經?曰:「精者受之於地」,?淮南子·精神訓?曰:「形體者所稟於地也。」,認為形和精都淵源於地,還有?莊子·知北游?曰: 「形本生於精」,認識精是形的根本。 即精氣神論採用更為根本的精來代替形,由此能推測出精氣神論就是形氣神論的延伸。因此精氣神論跟形氣神論觀點一致,都以氣為中心而精和神相互影響[22]。 這些論述反映了人體雖然分為精神與形體,但究其本質,均由氣生成之觀點。此即為道家的「氣一元論」之形神合一觀。

由此可知,形體與精神本為一體,互不可分,不斷相互影響與作用。對此從道家的許多文獻論述中可找到共同的依據, 如:「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在宥?), 「勞君之神與形」(?莊子·徐無鬼?),「形神離別則死」(?養性延命錄·敎誡?), 「夫人之生也, 形與神為表裡」(?鍾呂傳道集·鍊形?)[23]等。

因為形體與精神合而為一,形體作用於精神,精神影響形體。這種觀點體現在道家的養生術中, 道家養生對養形與養神相提並論。這種觀點形成了道家養生修練中十分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性命雙修」。

「性」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鍊[24]。 道家養生術將性功與命功有機的結合起來,形神兼養, 性功注重靜坐、冥想等,以靜功為主;命功注重導引、按摩、散步等,以動功為主。

山林療法在兼顧治療人體形神病變方面非常行之有效。尤其運用道家主張的性命雙修法,更會使山林療法的效果得到加強。

4。 山林療法在養生學方面運用價値

近來,以韓國、中國、日本為中心,對『未病』的研究日益深入。中國在2008年,由政府扶持,積極開展並深入推廣了『治未病』健康工程[25]。 『未病』是相對於『已病』而言, 較早出現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論述「聖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將人體健康狀態分為『未病』與『已病』,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其後孫思邈主張:「上醫醫未病之病, 中醫醫欲病之病, 下醫醫已病之病」(?備急千金要方·診候?), 又將人體健康狀態區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把?內經?中提出的『未病』又細分為『未病』與『欲病』。

『未病』指現代醫學的無病健康狀態;而『欲病』則指並不健康,但又無明顯疾病或身心上的不便之處,臨床檢查未發現任何異常的狀態,現代醫學將這種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或亞臨床狀態。『已病』是指發病狀態。?內經?中的『未病』在廣義上指『未病』與『欲病』狀態。因而『治未病』包括未發病時積極預防及發病初期早期治療。這與現代醫學的豫防醫學屬同一概念。

治未病理論除了?內經?以外,在其它文獻中也多有論述, 如:?尙書·說命?中「有備無患」;?易·旣濟卦?曰:「君子思患而豫防之」;?道德經·64章?中記載「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管子·牧民?中則論述「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淮南子·說山訓?尚有「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等論述。

而治未病理論與道家的養生槪念完全相符。所謂養生者即攝生以保長壽之謂也[26]。 據字義上看, 所謂『生』,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活動; 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調攝、培養的意思。概而言之養生即保養生命[27]。養生的最終目的在於消除危害人體生命的各種因素, 以求長生不死或無病長壽[28]。 道家的養生術以無病長壽為養生之目的,為此而提出一系列具體的修鍊原則及方法。為了實現無病長壽的養生目的,保存精氣尤為重要。只有精氣充實,方能抵禦外邪入侵。對此河上公主張「自愛其身, 以保精氣」(?老子章句·愛己?),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 如樹根不深則枯,蒂不堅則落。言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老子章句·第59?) 即道家養生術預防疾病的基本精神在於保全內部精氣,增強對外邪入侵的抵禦能力。

山林療法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注重了人體的自然治癒能力,此療法藉助自然環境因素,極大地增強自身抵抗力以預防疾病, 同時對已病狀態,亦可作為輔助療法增強其治癒效果。當今,西醫的一些手術療法及藥物療法等,屬人為的非自然療法,主要側重於消除病巢或病因, 使機體自愈能力處於被動狀態,其局限性不僅使機體蒙受疾病的危害,同時還要承受治療行為所造成的一些風險。在此方面,山林療法則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各種有益治療因子,促進機體的自我療效,並增進了自愈能力,不會造成人為的治療行為給機體帶來的危險, 人體可以通過調動最大的潛力,積極適應自然環境,得到良性調節。本文認為山林療法在治癒及預防疾病方面與道家養生思想極其相符。山林療法可謂是適於現代生活的新型道家養生術。

5。 結論-山林療法的前景

本文通過考察山林療法的基本概念及具體方法, 認為道家思想及其養生術中很多內容體現在山林療法中。如道家提倡的回歸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通過呼吸與大自然交感的養生術;重視身心並養的道家精神及追求無病長壽的養生目標等,均反映出了兩者之間的共同點。

因此,可以說山林療法是道家養生術的一種現代方式的演變,積極利用於治療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山林療法的基本方法上,引入傳統的道家養生修練法----自然換氣法、平衡功等,而且以現代方法對傳統的養生修鍊法進行科學驗證,這不僅能更加豐富自然療法的內容, 同時也可以證實傳統的道家養生術之優勢。這無疑對傳統的道家養生術實現現代化及科學化起到牽引作用。此外,通過山林療法與道家養生術相結合,開創一種新的道家山林治癒法,必將對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丁彰炫 韓國慶熙大學校韓醫科大學敎授

[1]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support of "Forest Science & Technology Projects (Project No. S111011L040110)" provided by Korea Forest Service.

[2] 池敬培(Kyung-Bae Ji), 江原道山林治癒基地造成方案硏究. 江原發展硏究院. 2008. 摘要 p.2

[3] 金基源(Kim, Ki-Weon). 山林治癒? 時代. ?? 文化. 17卷 3號. 2008. p.16

[4] 金基源(Kim, Ki-Weon). 山林治癒? 時代. ?? 文化. 17卷 3號 2008. p.17

[5] http://www.kado.net/news/articleView.html?idxno=518337

[6] http://www.kado.net/news/articleView.html?idxno=518337

[7]http://media.daum.net/economic/others/view.html?cateid=1041&newsid=20110323142125824&p=munhwa

[8] 「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內篇?黃白?). 葛洪撰. 抱朴子. 臺灣中華書局. 中華民國66年.

[9] 劉仲宇等編. 道家養生術.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11. p2.

[10] 劉仲宇等編. 道家養生術.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11. pp.2-3

[11] 劉仲宇等編. 道家養生術.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11. p.8

[12] 丁彰炫. 韓醫學? 特徵? 老子哲學? 聯關性.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2卷4號. 2009. p.131

[13] 丁彰炫. 韓醫學? 特徵? 老子哲學? 聯關性.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2卷4號. 2009. pp.131-132

[14] 「凡物之精, 此則爲生, 下生五穀, 上爲列星, 流於天地之間, 謂之鬼神, 藏於胸中, 謂之聖人.」(?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爲人.」(?管子?內業?);「氣者身之充也」(?管子?心術下?);「有氣則生, 無氣則死, 生者以其氣.」(?管子·樞言?)

[15] 「精氣爲物」(?繫辭上·四章?)

[16] 「水火有氣而無生, 草木有生而無知, 禽獸有知而無義, 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 故最爲天下貴也.」(?荀子?王制?)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771.html?wtp=tt

森本兼襄 等著. (社)韓國山林治癒forum 譯. 山林治癒. 圖書出版檜林. 2009. p.405

[18]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771.html?wtp=tt

[19] 此段說明出自?莊子?刻意? 「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 爲壽而已矣, 此導引之士, 養形之人.」 其意在於批判只養肉體之養生法。可見此文中『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在當時是較重要的養生法之一.

[20] 丁彰炫. 中國古代哲學和?黃帝內經?的人體生命構成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4-1. 2001. p.18

[21] 丁彰炫. 中國古代哲學和?黃帝內經?的人體生命構成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4-1. 2001. p.18

[22] 丁彰炫. 中國古代哲學和?黃帝內經?的人體生命構成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4-1. 2001. p.19

[23] 沈志剛, 劉亞丕 編著. 行大道.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 p.383

[24]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157.html?wtp=tt

沈志剛, 劉亞丕 編著. 行大道.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 北京, pp.124-126 參考

[25] 李尚宰, 李松實, 金度勳. 『未病』硏究? 傾向? 關? 考察.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3卷5號. 2010. p25

[26] 中文大辭典, 中華學術院印行.

[27] 王洪圖總主編,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 北京出版社, 1999. pp.1461

[28] 丁彰炫. ?道德經?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的養生思想.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17卷4號. 2004. p.172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齊物論?
封神世界觀
張三丰和張伯端是主張男女雙修派和房中術的嗎?
如何理解莊子《逍遙遊》的思想?

TAG:養生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