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如何教孩子管理時間
做事拖延,沒有時間管理意識,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也是一個殺傷力很強的壞習慣。善於管理時間的人,總能高效地完成任務並取得良好成果。反之,則會引發一連串的不良後果,尤其是當人們的「拖延」行為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時,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時,就已經患上了心理疾病,心理學家稱之為「拖延症」。
孩子性格塑造的最佳期是在幼兒早期,所以家長要重視幼兒時期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告訴這位媽媽,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首先是家長的問題。我們要知道,孩子愛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其實,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孩子就對時間慢慢有了感覺。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讓孩子逐漸養成重視時間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自己管理時間的規則意識。
我們是在女兒兩歲多的時候,開始注重培養她時間觀念的。比如每天晚飯後到小區裡面玩耍,出門前我們都會指著手錶,告訴她,比如當短針到哪裡,長針到哪裡,我們就得回家。如果是我單獨帶她出去玩,半個小時後,或是她媽媽,或是外婆就會出來找我們回家。後來伊伊還總結出來,如果是外婆叫她回家,她可以比媽媽叫她多玩一小會兒,因為雖然都是半個小時,可是外婆沒有媽媽走得快。等她大了點,我們還特意給她買了一隻鐘錶模型,掛在她的房間,臨出門前,我們就會幫助她把時間確定好。有時候到時間了,她會氣喘吁吁地跑回家,想看看是她贏了,還是時間贏了(她把自己提前回來當成是自己贏了)。絕大多數時候,伊伊都能按時回去,偶爾她耍賴,我就會讓她選擇如果遵守約定,明天還可以出來玩;否則就不能出來玩了。
我常常看到小區里有很多家長,無論使用什麼招數,都很難把孩子按時叫回去。究其原因,要麼是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哀求,衝破了家長的心理底線;要麼是家長一次又一次的退讓,毀掉了孩子的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這樣做,對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與規則意識,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就拿小學來說吧,學校和老師對於紀律和秩序都會比較重視。所以,為了孩子今後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就需要逐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管理能力。
首先,對於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因為還不會看鐘表時間,所以孩子們一般是沒有太多時間觀念的,這個時候,應該讓孩子對時間有個基本認識,了解過去的時間是不能回來的,並對昨天、今天、明天等不同的時間概念有個大致理解。
其次,可以逐步教孩子認識時鐘,讓他們對每天的時間有個大概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告訴他們每天什麼時候該吃飯、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起床和上學等。這樣,他們就會對人們每天的作息規律有初步的了解。
最後,家長在跟孩子一起做遊戲或玩耍的時候,可以一次約定一個時間段。這樣可以讓他們逐步認識到1分鐘可以做些什麼事情,10分鐘可以做些什麼事情,1個小時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們就逐漸學會珍惜時間,並意識到失去的時間是不能重現的。
當孩子對時間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們就可以逐漸培養孩子在時間上的規則意識。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和孩子約定做一件事的時間,比如玩電子遊戲,可以約定從什麼時間開始、玩到什麼時間結束。在約定過程中,可以讓孩子自己當裁判,親自下令開始和結束。比如看電視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決定看多長時間,然後讓他自己監督自己,如果超過時間家長再督促。
當孩子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讓孩子認真去做,還可以讓孩子自己預計完成這件事情需要的時間,讓他們知道每個人的時間都是自己的,當自己的事情認真完成後,剩下的就是自由支配時間,可以自行安排。
另外,很多時候,孩子喜歡拖延,也和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密切相關的。當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做好父母要求的事情,達到父母制定的目標時,他們才有可能被愛。這個時候,拖延就會成為一種工具,孩子通過把事情完成的時間拉長,來享受父母在完成過程中對他的體貼、照顧,使自己那些被允許的部分得以維持,盡量讓結果來得更晚一點。
所以,對待已經開始拖延的孩子來說,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的愛,這個是基礎。只有孩子內心不存在恐懼,才能正視不完美的結果,而不懼怕去完成一件事情。
我們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不把我們的選擇強加於孩子,我們需要尊重他的選擇,但是如果他進行了自主的選擇,就一定要完成。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才是這件事情的主人,他必須對此負責,不能有所依靠,父母沒有辦法幫助他完成。孩子一旦成為時間的主人,做事效率就會很高,也就不會養成拖沓的壞習慣了。
推薦閱讀:
※怎麼向員工解釋繳納社保和公積金的道理?
※「互聯網+」時代來了, HR們如何應對人才管理新形勢?·每日商報
※深度:當我們談協作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周士傑:部門管理者如何應對上下夾擊的「中間氣」
※做好管理,這5件事絕不假手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