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3)
釋摩訶衍品第十八(經作問乘品)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是乘發何處?是乘至何處?是乘當住何處?誰當乘是乘出者?」
佛告須菩提:「汝問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何等六?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云何名檀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內、外所有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所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云何屍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不著屍羅波羅蜜。
云何羼提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
云何毗梨耶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行五波羅蜜,勤修不息,亦安立一切眾生於五波羅蜜,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毗梨耶波羅蜜。
云何禪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諸禪,不隨禪生,亦教他令入諸禪,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
云何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用無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內空?」
佛言:「內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
「何等為外空?」
「外法名色、聲、香、味、觸、法。色、色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聲、聲空,香、香空,味、味空,觸、觸空,法、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外空。」
「何等為內外空?」
「內、外法名內六入、外六入。內法、內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外法、外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外空。」
「何等為空空?」
「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何等為大空?」
「東方、東方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大空。」
「何等為第一義空?」
「第一義名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第一義空。」
「何等為有為空?」
「有為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無色界、無色界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為空。」
「何等為無為空?」
「無為法名為無生相、無住相、無滅相;無為法、無為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為空。」
「何等為畢竟空?」
「畢竟名諸法至竟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畢竟空。」
「何等為無始空?」
「若法初來處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無始空。」
「何等為散空?」
「散名諸法無滅,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散空。」
「何等為性空?」
「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何等為自相空?」
「自相名色、壞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識、識相,如是等有為、無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自相空。」
「何等為諸法空?」
「諸法名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諸法、諸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諸法空。」
「何等為不可得空?」
「求覓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不可得空。」
「何等為無法空?」
「若法無是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空。」
「何等為有法空?」
「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法空。」
「何等為無法有法空?」
「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
「複次,須菩提,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法名五眾,五眾空,是名法、法相空。何等名無法、無法相空?無法名無為法,是名無法、無法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法相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相空。何等名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相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論】問曰:是經名為般若波羅蜜。又佛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應問般若波羅蜜,佛亦應答般若波羅蜜。今須菩提何以乃問摩訶衍,佛亦答摩訶衍?
(【論】問:此經名為般若波羅蜜。又佛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應問般若波羅蜜,佛也應答般若波羅蜜。現在須菩提為什麼竟問大乘,佛也答大乘?)
答曰:般若波羅蜜、摩訶衍一義,但名字異;若說般若波羅蜜,說摩訶衍無咎。
(答:般若波羅蜜、大乘是一個意思,只是名字不同;如果說般若波羅蜜,說大乘沒有失誤。)
摩訶衍名佛道,行是法得至佛,所謂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第一大者,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佛種種說大因緣。若說般若波羅蜜,則攝六波羅蜜;若說六波羅蜜,則具說菩薩道,所謂從初發意乃至得佛。
(大乘是佛道,行此法得以成佛,所謂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第一大的是,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佛種種說大的因緣。如果說般若波羅蜜,就包括六波羅蜜;如果說六波羅蜜,就都說了菩薩道,所謂從初發意乃至得佛。)
譬如王來,必有營從;雖不說從者,當知必有。摩訶衍亦如是,菩薩初發意所行,為求佛道故,所修習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譬如王來,必有營從;雖不說隨從,當知必有。大乘也是這樣,菩薩初發意所行,為了求佛道,所修習的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或佛說,或化佛說,或大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得道天說;是事和合,皆名摩訶衍。此諸經中,般若波羅蜜最大故,說摩訶衍,即知已說般若波羅蜜。
(象這樣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或佛說,或化佛說,或大菩薩說,或聲聞說,或眾得道的天說;這些事和合,都叫大乘。這些經中,般若波羅蜜最大,所以說大乘,即知已說般若波羅蜜。)
諸餘助道法,無般若波羅蜜和合,則不能至佛;以是故,一切助道法,皆是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佛語須菩提:汝說摩訶衍,不異般若波羅蜜。
(各種其餘的助道法,沒有般若波羅蜜和合,則不能成佛;所以,一切助道法,都是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佛告訴須菩提:你說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爾者,初何以不先說摩訶衍?
(問:如果是那樣,開始為什麼不先說大乘?)
答曰:我上說般若波羅蜜最大,故應先說。又佛意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大光明。十方諸菩薩各自問佛:今何以有是光明?
(答:我上面說般若波羅蜜最大,所以應先說。又佛意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大光明。十方一切菩薩各自問佛:現在為什麼有這樣的光明?)
諸佛各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名釋迦牟尼,欲說般若波羅蜜。彼諸菩薩及諸天人,和合而來。舍利弗問佛: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法,習行般若波羅蜜?
(眾佛各答說:娑婆世界有佛,名釋迦牟尼,欲說般若波羅蜜。那裡的眾菩薩及眾天人和合而來。舍利弗問佛:世尊,為什麼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法,習行般若波羅蜜?)
又佛初品中種種贊般若波羅蜜功德,若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有如是等因緣故,應初說般若波羅蜜。佛命須菩提:汝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又佛在初品中種種贊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如果欲得這些功德的人,當學般若波羅蜜。因有象這樣等的因緣,應先說般若波羅蜜。佛命令須菩提:你為眾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謙言:菩薩空但有名。後言能如是解,了知菩薩相,即是行般若波羅蜜。既知是已,問菩薩句義,次有摩訶薩義:摩訶薩義中,有大莊嚴,摩訶衍。
(須菩提謙遜的說:菩薩但空有名。後面說能這樣解,了知菩薩的相,即是行般若波羅蜜。既知道這些後,問菩薩的句義,次有摩訶薩義:摩訶薩義中,有大莊嚴,大乘。)
如勇夫雖有種種器杖莊嚴,不乘快馬,則無能為。是大乘,天竺語名摩訶衍。諸佛斷法愛故,又明般若波羅蜜義無異故,佛不訶。以是故,須菩提更作異名,問摩訶衍。
(如勇夫雖有種種器杖莊嚴,不乘快馬,則無所作為。此大乘,天竺話叫摩訶衍。一切佛因為已斷法愛,又明知般若波羅蜜義(與大乘義)無異,(問大乘義)佛不訶責。所以,須菩提再作異名,問大乘。)
問曰:如摩訶衍序中說,從初發心乃至佛道,為佛道故集一切善法,皆名摩訶衍;今何以但說六波羅蜜為摩訶衍?
(問:如大乘序中說,從初發心乃至佛道,為了佛道而集一切善法,都叫大乘;現在為什麼但說六波羅蜜為大乘?)
答曰:如先說,說般若波羅蜜,則說六波羅蜜;說六波羅蜜,則攝一切善法。以是故,不應作是問:諸善法多,何以但說六波羅蜜?
(答:如前面說的,說般若波羅蜜,就等於說六波羅蜜;說六波羅蜜,就包含了一切善法。所以,不應作此問:各種善法很多,為什麼但說六波羅蜜?)
複次,摩訶衍,初發心作願,乃至後方便等六波羅蜜;是諸法雖不名為波羅蜜,然義皆在六波羅蜜中。如初發心作願,大悲等心力大故,名毗梨耶波羅蜜;
(又,大乘,初發心作願,乃至後方便等六波羅蜜;這些法雖不名為波羅蜜,然而義理都在六波羅蜜中。如初發心作願,因為大悲等心力大,名精進波羅蜜;)
舍小利,取大乘,名般若波羅蜜;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凈故,變名方便。教化眾生,凈佛世界等,皆在六波羅蜜中,隨義相攝。
(舍小利,取大乘,名般若波羅蜜;方便即是智慧,因為智慧淳凈,變名方便。教化眾生,凈佛世界等,都在六波羅蜜中,隨義相包含。)
問曰:若爾者,後何以更說十八空、百八三昧等,名摩訶衍?
(問:如果是那樣,後面為什麼再說十八空、百八三昧等,名大乘?)
答曰:六波羅蜜是摩訶衍體,但後廣分別其義。如十八空、四十二字等,是般若波羅蜜義;百八三昧等,是禪波羅蜜義;以是故初說六波羅蜜。
(答:六波羅蜜是大乘的體,但後面廣分別它的義。如十八空、四十二字等,是般若波羅蜜的含義;百八三昧等,是禪波羅蜜的含義;所以初說六波羅蜜。)
問曰:何以故正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問:為什麼正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答曰:佛為法王,隨眾生可度,或時略說一、二、三、四;或時廣說,如賢劫經八萬四千波羅蜜。
(答:佛為法王,隨眾生可度,有時或略說一、二、三、四;有時或廣說,如賢劫經八萬四千波羅蜜。)
複次,六道眾生,皆受身心苦惱:如地獄眾生拷掠苦,畜生中相殘害苦,餓鬼中飢餓苦,人中求欲苦,天上離所愛欲時苦,阿修羅道斗諍苦。菩薩生大悲心,欲滅六道眾生苦故,生六波羅蜜;以是故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又,六道眾生,都受身心苦惱:如地獄眾生拷掠苦,畜生中相殘害苦,餓鬼中飢餓苦,人中求欲苦,天上離所愛欲時生苦,阿修羅道斗諍苦。菩薩生大悲心,因欲滅六道眾生的苦,生六波羅蜜;所以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問曰:檀波羅蜜有種種相,此中佛何以但說五相?所謂用薩婆若相應心,舍內、外物,是福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所得故。何以不說大慈悲心,供養諸佛及神通、布施等?
(問:布施波羅蜜有種種相,此中佛為什麼但說五相?所謂用一切種智相應心,舍內、外物,此福和一切眾生共有,用無所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不說大慈悲心,供養一切佛及神通、布施等?)
答曰:是五種相中,攝一切布施。相應薩婆若心布施者,此緣佛道,依佛道;舍內、外者,則舍一切諸煩惱;共眾生者,則是大悲心;
(答:這五種相中,包含一切布施。相應一切種智心布施的人,這種布施緣佛道,依佛道;舍內、外是指,舍一切各種煩惱;共眾生,是大悲心;)
迴向者,以此布施但求佛道,不求余報;用無所得故者,得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氣分故;檀波羅蜜非誑非倒,亦無窮盡。
(迴向是用此布施但求佛道,不求余報;用無所得故指,得一切法實相般若波羅蜜氣分;布施波羅蜜非誑非倒,也無窮盡。)
問曰:若爾者,則不須五種相,但說薩婆若相應心則足。
(問:如果是那樣,就不須五種相,但說一切種智相應心即足!)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8)卷第二十四釋初品中 十力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4)
※白話華嚴經第三十卷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15)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