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背後的故事

「兩彈一星」背後的故事 2012年12月19日 08:52:20來源: 南京日報

1966年10月27日,「兩彈」結合首次試驗成功,這意味著我國擁有了可以用於實戰的核武器。圖為試驗成功後,聶榮臻和錢學森等人在羅布泊試驗場合影留戀。

  12月15日,「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溘然長逝,享年95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先後研製出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2012年,我國上映了不少有關「兩彈一星」的影視劇作品。電影《錢學森》、電視連續劇《國家命運》,都讓「兩彈一星」謎一般的研發過程展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而其背後的真實故事,遠比劇本里講述的更精彩、更豐富。

  鄧小平給聶榮臻三個選擇,聶榮臻毫不猶豫擔下主持「兩彈一星」工作

  中國啟動「兩彈」研發,是在1955年錢學森回國以後。他向國務院報送了《建立我國國防航天工業的意見書》,建議中國發展導彈技術。

  當時中國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如果要白手起家發展核武器,首先就要爭取「老大哥」的技術援助。1954年9月,赫魯曉夫率代表團訪華。毛澤東表示,希望蘇聯在原子能與核武器上提供幫助。

  赫魯曉夫沒有明確回絕:「那個東西太費錢了,社會主義是個大家庭,有一把核保護傘就行了,不需要大家都來搞。」毛澤東聽了翻譯,笑道:「大家打一把傘,當然省事,但是顧頭不顧屁股,終究還是要被打濕的。」

  赫魯曉夫知道毛澤東的意思後,也笑了。他指指設計了「米格」系列戰機的米高揚,以及國防部長布爾加寧,說:「他們知道,搞原子彈需要很多科學家、很多鋼鐵、很多電,如果中國現在要搞核武器,就是把全中國的電力都集中起來也保證不了。你們應該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多鍊鋼,多造拖拉機。」最後,赫魯曉夫做了一些讓步,同意幫助中國建設一個小型原子堆。

  1957年9月,以聶榮臻為首的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談判。這次蘇聯之行,兩國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蘇聯同意在原子能工業、導彈、火箭等方面援助中國。

  主持「兩彈一星」的工作,聶榮臻是自己主動擔下的。1956年10月,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裡,給他三個選擇:一是分管科學技術,填補被調去當外長的陳毅留下的空缺;二是還回去當北京市長;三是繼續主管軍工生產和軍隊裝備工作。聶榮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一項,早在年輕時代,這位開國元帥就有一個科學救國的夢。不久,聶榮臻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聶榮臻還兼任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導彈管理局和導彈研究院。

  對於這樣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在中國高層中也有分歧。不少人主張發展常規武器,所謂「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聶榮臻堅決反對。他直接寫報告給毛澤東,爭得了中央領導的一致同意。當時作為聶榮臻副手的張愛萍將軍有一句名言,「再窮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中國搞出的第一根「打狗棍」是近程導彈。1960年,依照蘇聯的圖紙,成功仿製了「東方一號」導彈。幾年後,又研發出射程1200-1500公里的「東方二號」導彈。錢學森高興地對聶榮臻說:「如果說兩年前我們還是小學生的話,現在至少已經是中學生了。」

推薦閱讀:

聶榮臻:開創「兩彈一星」新紀元

TAG:故事 | 背後的故事 | 兩彈一星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