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朝代的道德輪迴一
『天涯雜談』中華歷史朝代的道德輪迴 |
作者:萬源水提交日期:2008-11-29 17:52:00 訪問:16950 回復:343 |
為什麼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華夏子孫?華人始祖伏羲女媧分別姓「風」、「雲」,開創了「風雲時代」!現在很多人對自己民族的歷史很不了解,把源遠流長、神傳文化的中華歷史說成是封建社會、舊社會,真是可悲啊! 從三皇時代的「以道治國」降而成為五帝時代的「以德治國」,再降到夏商周三王時代的「以功治國」,再降到現在時代的「以力治國」,現代幾乎全是憑藉人為和武力來治國了,人類的整體道德水平在墮落,現在幾乎是「一切向錢看」,不管什麼禮義道德廉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還沾沾自喜,其實都快成為行屍走肉了。現在已經到了江湖時代,有多少破壞傳統的人已經不配稱為炎黃子孫、華夏子孫了? 中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向我們演示了「尊道重 德、積德行善」的重要性,「德可以轉化成人世間的君臣富貴、福壽祿、功名利祿等各種福分」,秦隋元王朝為什麼那麼短命?而漢唐明王朝為什麼那麼長壽?—— 「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對個人來說,為什麼虞舜的四個大臣的後代能夠分別建立夏商周秦四個朝代?——「祖上積德,後人享福」,「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沒有這個德,就什麼也得不到了,這就是中華歷史朝代以及個人的道德輪迴產生的因果關係。 一、三皇五帝時代 三皇就是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史記》)。三皇五帝時代是一個大道昌明的時代,八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為中國其後的五千年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三皇時代 1.伏羲太昊——「龍的傳人」的來歷 德性尚色:有木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以木德稱王,姓風,稱泰帝,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聖王,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傳說與女媧一樣,龍身人首、蛇身人首。 主要成就:根據考古及史料判斷,神祗伏羲的部落大約居住在現在的甘肅一帶﹐今天甘肅天水市就有一座「伏羲卦台」。伏羲的使命是教導原始人類如何結網捕魚﹑打獵﹑耕種﹐帶領人們過上定居的生活;他還教人如何用火烹飪;他開始創造文字元號﹐以代替結繩記事。他又設立官員,管理人民,官員身上都畫著一條龍,表示他們的身份;他還按照周天之數以及五行製作了樂器-瑤琴,按照鳳凰的羽翼形狀製作了樂器-簫,並創作《駕辨》之曲,這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他制定了嚴格的婚娶之禮,又制定夫婦制度,規定必須經過結婚儀式才可以生孩子,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養;他還確定了姓氏,自姓為風,從此,中國人開始有了姓氏。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伏羲還根據陰陽變化,創製了八卦。相傳伏羲氏一天來到黃河邊上,忽有龍馬負圖而出,繼而得之以化八卦,後來黃帝據此「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所謂的「受龍圖,畫八卦」即緣於此。古稱此圖為「河圖」,其特點為:以黑白環點示數、排列成圖。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據說,這河圖是給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國人常講天象變化、天命難違,對天有無限的尊崇,天地變化之理就是所謂的「道」。伏羲據此而畫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是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而後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到了孔子時代,人離道更遠了,才開始以文字註解易經,就是易經繫辭傳。即使是今天,許多人也十分好奇,為什麼幾個簡單的卦象能有解釋不了的預測能力。其實,這是一部上天給人傳達訊息的神傳文化經典,顯然不是人類智慧能創造出來的。 輔助大臣:妹女媧、史官倉頡、混沌氏等六龍師、中黃氏與有巢氏等五官、共工氏與柏皇氏二相。 倉頡造字:倉頡是伏羲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 「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 因果關係:伏羲氏是比炎黃二帝更早的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是女媧的兄長。伏羲的母親叫華胥,伏羲的長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說是人首龍身,他智勇雙全、力大無比。他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族的族徽──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大概就緣於此。 2.女媧——開創風雲時代 德性尚色:繼伏羲後以(陰)火德稱王,姓雲,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其兄伏羲同被尊為人類始祖,傳說與伏羲一樣,龍身人首、蛇身人首。 主要成就:傳說女媧造人,女媧造了男人和女人,並使他們結合,於是有了婚姻,故又為媒神。女媧還創造了瑟、笙簧、塤等中國傳統樂器。女媧鍊石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輔助大臣:倉頡與柏皇氏等。 因果關係:伏羲(姓風)是女媧(姓雲)的兄長,二人開創「風雲時代」, 同被尊為人類始祖。 3.神農炎帝——炎黃子孫、赤縣神州的來歷 德性尚色:有火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繼伏羲的木德以火德稱王(木生火),火色赤,所以號稱赤帝,或稱炎帝,姓姜,華夏太古三皇之一。 主要成就:神農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為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為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神農氏來到人世間為中國人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的發展,事實上,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的基礎上。此外,神農氏還創製了五弦琴,以此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他還發明了耒耜(leilv),並教百姓耕作。他還教人們製作陶器﹐用以吸水﹑運水,燒烤食物等。正是在神農時代,中華民族開始進入了農耕社會。 輔助大臣:兒子柱等。 因果關係:神農稱炎帝,或赤帝,華夏太古三皇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先祖。中國因而又稱為「赤縣」、「神州」。 七子一女,女精衛填海。神農的子孫世代為王者仍稱為炎帝。軒轅黃帝是神農炎帝之弟少典的十世孫。 從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三皇除了有大聖德以外,還具備著大神通。當人類剛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神為了人能夠生息繁衍,親自傳給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時開創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稚嫩的人類就這樣在神的呵護下,一步步地邁出了搖籃。在《聖經》的「創世紀」中也有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的記載。 (二)五帝時代,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史記》)。 4.軒轅黃帝——炎黃子孫、華夏子孫的來歷 德性尚色:《史記》稱,黃帝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繼炎帝的火德以土德稱王(火生土),服飾尚黃(土,黃色),即服飾旗幟以黃色為尊,姓姬。 主要成就:軒轅時代,炎帝的族落已經衰敗。其他部族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治苗民,暴虐百姓,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後取勝,黃帝被諸侯尊之為天子,天子的意義就是上天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於人世。所以實際上,黃帝成為中國歷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諸侯,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英明的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作《黃帝內經》;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作衣裳、造舟車,甚至文字、醫學、曆法、算數、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中國的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史籍上說,黃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國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這位中國歷史上的首位天子,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形容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修鍊得道之人。古史中很多黃帝求道、問道的記載,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同時煉丹求鼎、靜心修鍊。紀元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宮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遲,只能抓住龍鬚,結果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這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餘,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今天陝西黃陵縣的黃帝衣冠冢。 輔助大臣:歧伯,風後,力牧,羲和,泠倫,史倉變古文為篆文。 因果關係:軒轅黃帝是神農炎帝之弟少典的十世孫。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自承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從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三皇五帝除了有大聖德以外,還具備著大神通。當人類剛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神為了人能夠生息繁衍,親自傳給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時開創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人神同在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五帝時仍未斷絕。《太平御覽》卷十五中說蚩尤起兵攻伐黃帝。雙方在涿鹿展開大戰,蚩尤做法術降下大霧,一連三天也不散,黃帝乃令風后作指南車,以分辨方向。《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蚩尤請來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請來一位叫「魃」的天女,止住了大雨,遂殺蚩尤。 黃帝在位一百年,壽高一百三十一歲,為五帝之首,有二十五子,第六子玄囂繼位為少昊白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等帝王都是黃帝的後代,正所謂「前人積德,後人享福」。 5.少昊白帝 德性尚色:少昊繼黃帝的土德以金德稱王(土生金),服飾尚白(金,白色),即服飾旗幟以白色為尊,姓己。 主要成就:將山石化成銅鐵,煉成器皿,雕成的玉器象陶瓦一樣。發明鼓罄。 輔助大臣: 高陽等。 因果關係:少昊白帝玄囂是黃帝第六子,在位二十一年,活了五十歲,因為在位時間太短,在史記中沒能列於五帝之中。立其兄昌意的次子高陽繼位為顓頊玄帝。 6.顓頊玄帝 德性尚色:顓頊繼少昊的金德以水德稱王(金生水),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顓頊帝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教導百姓養殖各種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將天下分為九州,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址,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輔助大臣:勾芒、玄冥、勾龍等。 因果關係: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在位七十八年,壽高九十八歲,為五帝之一,有十三子,立其侄子即少昊之孫高辛繼位為帝嚳。 7.帝嚳 德性尚色:帝嚳繼顓頊的水德以木德稱王(水生木),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相傳帝嚳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身為帝王,他遍施恩澤於眾人而不考慮自身。他高瞻遠囑,明察秋毫。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他行仁德而不失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道德高尚,天下無不歸順。他對收取的土地上的物產,一向節儉的使用;他行動合乎時宜,吃穿用度如士人 同。他愛護並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的迎送日月的出落;他明識鬼神,慎重的加以事奉。 輔助大臣:司徒、司馬、司寇、司空、冢宰等 因果關係:帝嚳高辛是顓頊的侄子,在位六十二年,壽高九十二歲,為五帝之一,有十四子,其次子堯即唐堯也為五帝之一。 8.唐堯 德性尚色:帝堯繼帝嚳的木德以火德稱王(木生火),服飾尚白,即服飾旗幟以白色為尊,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堯繼位後,象他的父親一樣,仁德如天,智能如神。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同老百姓一樣﹐住茅房﹑吃糙米飯﹑喝野菜湯﹐夏天穿粗麻衣﹐冬天加塊鹿皮。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個部落也都能和睦相處。他對老百姓關心備至﹐一點私心都沒有。象黃帝、顓頊、帝嚳一樣,帝堯命令臣子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的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帝堯在位期間,天下各族和睦相處,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帝堯後來將帝位禪讓給了盡孝悌之道的虞舜。 「禪讓」的傳說在我國古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借孔子之口評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大同」社會是我 國古人追求的理想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說社會選拔賢能的人參與國家統治和管理,提倡誠實信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準則,建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想社會。 輔助大臣:羿治理四害、虞舜、夏禹、四岳 因果關係:帝堯是帝嚳的次子,為五帝之一,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壽高一百一十六歲。當時堯了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領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裡去卻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因為帝堯的禪讓之德造福後人,其後世子孫劉邦建立了同是火德的漢朝。 9.虞舜 德性尚色:帝舜繼帝堯的火德以土德稱王(火生土),服飾尚赤,即服飾旗幟以紅色為尊,姓姚,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虞舜是個盲人的兒子。雖然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這說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以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guī,規)河邊的家中去, 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著擔任司徒之職,謹慎的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也都遵從不違。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又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加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德行,於是帝堯將帝位禪讓給了舜。舜將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並疏浚河川。在舜的德政和賢臣的輔佐下,天下諸事都振興起來了。後來,舜又將帝位禪讓給了禹。 輔助大臣:舜任命的那些官員個個成就功業: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垂擔任工師,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擔任虞,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棄擔任稷,主管農業,百穀按季節茂盛成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其中禹的功勞最大,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沒有不恰當的。縱橫五千里的領域,都受到安撫,直到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那時,南方安撫到交址、北發,西方安撫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撫到山戎、發、息慎,東方安撫到長、鳥夷,四海之內,共同稱頌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製《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舜帝開始。 因果關係:虞舜是顓頊的六世孫,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逝世,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壽高一百歲。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有一個兒子商均不成材,舜將帝位禪讓給大禹。 虞舜的四個大臣禹、契、棄、益的後代能夠分別建立夏、商、周、秦四個朝代?——「祖上積德,後人享福」: 禹——和其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以金德繼帝舜的土德稱王(土生金); 契——其後代成湯建立了商朝,以水德繼夏朝的金德稱王(金生水); 棄——其後代周武建立了周朝,以木德繼商朝的水德稱王(水生木); 益——其後代嬴秦建立了秦朝,以金德繼周朝的木德稱王(金克木); 可以說,三皇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當人完全順乎自然而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這也正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 二、夏商周時代——中國進入王朝時代 五帝時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都是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所擁戴。而五帝對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為上,較為鬆散。在挑選繼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傳賢」的原則,在廣泛徵求大家意見的情況下,將帝位傳給符合這一條件之人,而並不一定將帝位傳給子嗣,除非子嗣符合這一要求。在舜帝去世後,夏族的首領禹因為治水有功,並且為人賢德謙遜,而繼承了帝位。禹死之後,其兒子啟繼承了天子之位,從而真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王位由「父子相傳」的先河,即古人所說的「家天下」的肇始。自此之後的歷代王朝,基本延續了這一繼承法則。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原始的、鬆散部族社會的基本結束,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0.夏朝——「家天下」的開始、華夏子孫的來歷 德性尚色:帝禹繼帝舜的土德以金德稱王(土生金),建立了夏王朝,服飾尚黑,即服飾旗幟以黑色為尊,姓姒。 主要成就: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人們都為此十分憂愁(此時西方可能正是挪亞方舟時期)。堯便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眾人推舉了鯀。鯀採用息壤堵水的辦法,但是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泛濫不息,鯀治水沒有取得成效。舜被定位繼承人後,鯀因為嫉妒舜而反叛,禹勸說父親無效,日夜向天祈禱,希望父親改過。鯀因反叛被殺,舜命大禹來治理洪水,大禹有定水神針,可以知道水的深淺,並且通過疏通河道取得治水的成功。經過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海之內都可以居住了。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舜帝去世後,大禹被禪位為天子。《史記 夏本紀》上說,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而且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禹的兒子啟也很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啟即位後,繼承了大禹的事業,並以德化來治理天下。 輔助大臣:皋陶、益等 因果關係:夏禹是顓頊的三世孫,在堯帝在位的時候就開始治水取得成功,舜帝去世後,大禹被禪位為天子,建立夏朝。在位八年,壽高一百零六歲。夏朝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七十年,華夏因此而成為中華的別名。夏朝王系表: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桀) 11.夏朝的衰敗和滅亡 當夏朝帝位傳至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時,因為其淫亂,夏後氏的威德日漸衰微,並且引起了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漸走向衰敗。孔甲死後,又三傳至夏桀。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修德,奢侈無度,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殘忍,動輒殺人。於是賢臣絕跡,勸諫消失,桀愈加驕橫。桀還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 就在這種情形下,夏王朝星隕地震,河水斷流。夏朝末,又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 崩。」(均見於《竹書紀年》)以致後世談到夏末地震時說:「昔伊、洛竭而夏亡!」(《國語?周語上》)天災是上天對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與懲罰。夏桀多行不義而天亡之。 商湯見夏桀已是天譴眾離,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諸侯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這樣,商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湯封了夏的後代,到周朝時,把他們封在杞地。正所謂「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 12.商朝——中國信史之開端 德性尚色:商湯繼夏朝的金德以水德稱王(金生水),建立了商王朝,服飾尚白,即服飾旗幟以白色為尊,姓子。 商湯的德行:商湯為人十分仁德。一天他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祈禱說:「願從四面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商湯聽了說:「噯,這樣的話,就把禽獸全打光了!」於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祈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從命的,就進我的羅網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的仁德真是到了極至,連禽獸都能受到他的恩惠。」於是四十多諸侯國都歸附了商湯。後來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與妹喜出逃到南巢亭山,商湯放棄了追討,讓他們終老天年,又實踐了其網開一面的仁德。 主要成就: 夏朝末年,商族逐漸強大。因為夏朝最後的王夏桀暴虐、荒淫無道,引起天下百姓不滿,諸侯也紛紛背叛。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共同滅夏,以執行上天的意志。在伊尹的輔佐下,鳴條一戰, 夏桀兵敗逃至南巢,夏王朝因此而被滅亡。三千諸侯歸順商湯,商朝正式建立,並定都於亳(bo,伯),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周易?革》中認為商湯伐桀滅夏「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商初商湯施行仁政:商湯班師回朝,回到國都亳,廢除了夏的政令,並作《湯誥》告誡諸侯要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 商朝殷墟遺址的發掘特別是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歷史「信而有證」,故商朝被視為中國信史之開端。這些甲骨文也成為中國最古老的文獻記錄。 輔助大臣:伊尹等,伊尹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隱士,商湯曾派人去請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歸從,並向商湯講 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主的所作所為。商湯於是委任他管理國政。 因果關係:商湯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契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湯武革命取代夏朝建立商朝。《史記》記載,從成湯建國到商紂亡國,共傳國十七世、三十代,前後共六百四十餘年。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所以後來又將商稱之為殷,或稱殷商。同夏朝一樣,一部商朝史再次證明了敬順天命的仁德之君才會使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而導致國家衰敗甚至亡國的是那些荒淫暴虐、無道的君王,因為他們的所為而自絕於天,而遭上天的拋棄,他們也成為上天譴責的對象。可以說,商朝是中國歷史上賢君比較多的王朝。根據《史記》,商朝在成湯之後,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盤庚和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賢德之君。他們敬順天命,以仁德治理天下,因此國運昌盛,人民生活安定,諸侯盡來歸服。武丁在位期間,任用賢德聖明之人傅說(讀悅)為國相。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達到了商朝的鼎盛階段,進入了繁榮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商朝王系表(1766B.C——1122B.C.) 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紂 王) 13.商朝的衰敗和滅亡 *不敬天地的暴 君武乙之死 武乙暴虐無道,曾經製作了一個木偶人,稱它為天神,讓旁人替他下子,來跟他下棋賭輸贏。如果天神輸了,就侮辱它。又製作了一個皮革的囊袋,裡面盛 滿血,仰天射它,說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黃河和渭河之間去打獵,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擊死。其在位時間僅有四年。 *商末紂王淫亂滅國 天下都管商末辛帝叫「紂」,因為「紂」表示殘義損善。 紂雖然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但是他剛愎自用,拒絕臣下的諫勸;他善於掩飾自己的過錯,而 憑著一些才能在大臣面前自我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還迫 害賢良、殘 害百姓。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妃子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新的淫樂樂曲,以供玩樂。 他還加重賦稅,把鹿台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 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做「酒池肉林」,即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 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紂如此荒淫無度,百姓們非常怨恨他,有的諸侯也背叛了他。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烙」的酷 刑,讓人在塗滿油的銅柱上爬行,下面點燃炭火,爬不動了就掉在炭火里。紂的臣子中有三公,為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她不喜淫蕩,紂大怒,便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 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結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製成肉乾。西伯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紂去告發,紂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閎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紂,紂這才釋放了西伯。西伯從獄裡出來之後,向紂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烙這一酷 刑。紂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因此不來親近了。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越發疏遠了。 西伯回國,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大臣比干勸說紂,紂不聽。 後來,西伯攻打飢國並滅掉了它,紂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紂那裡勸諫道:「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商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 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 淫暴 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商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紂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祖伊回國後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 周文王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殷紂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紂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商。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 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後又把箕子 囚禁起來。商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 紂的暴 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商朝末年,發生了一次地震。《竹書紀年》載:「帝辛四十三年春……嶢山崩。」另據《淮南子》載:「殷紂時,嶢山崩,三川涸。」史籍在解釋地震原因時說:「紂王無道,故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這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潰,也預示著商朝氣數已盡。 周武王見時機已到,就率領諸侯討伐商紂。紂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周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紂的軍隊被打敗,紂倉皇逃進內城,登上鹿台,穿上他 的寶玉衣,自 焚而死。商紂王重蹈了六百多年前夏桀的覆轍。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掛在太白旗竿上示眾。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乾的墳墓。封紂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承續殷商的祭祀,並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殷商的民眾非常高興。於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無論表面的形式如何的不同,歷史卻在某些方面驚人的重複著。譬如關於一個朝代的興衰,過去的夏商王朝皆興盛於施行仁德之政的賢王,如禹和商湯;皆亡於殘 酷 暴 虐之王,如桀和紂。而且那些仁德之主都敬天畏地,遵循著上天的警示,不斷修德於天下;反之,那些暴戾的君王則無視上天反覆的警示,逆天叛道,而最終走向毀滅。 14.周朝——禮樂文章八百秋,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 德性尚色:周文王和周武王繼商朝的水德以木德稱王(水生木),建立了周王朝,服飾尚青,即服飾旗幟以青色為尊,姓姬。 周文王姬昌的德行:姬昌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所以被稱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雖然與九侯和鄂侯被列為商王朝的三公,但並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繼承后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禮賢下士。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而來接待賢士,許多士人因此都來歸附於他。 西伯因商紂王聽信讒言被紂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據說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出獄後在呂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輔佐下,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諸侯也都來請他裁決爭端。 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可以說明西伯的德行。虞國人和芮(ruì,瑞)國人之間因田界發生了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來到了周國。進入周國境內後,發 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因為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 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於是,諸侯尊西伯為王。 14--2. 主要成就: 武王繼位後,決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他拜呂尚為師,讓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聯絡同盟者,還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做滅商的準備。 *武王順天命討伐商紂 武王繼位第九年,決定出兵討伐紂王。武王乘船渡河,當船走到河中央時,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 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赤紅色烏鴉,還發出叫聲。當時,八百多個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 這個地方。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紂了!」武王卻說:「你們不了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殺死了進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為了避禍,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 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 軍隊全部渡過盟津,和聯合伐商的各國諸侯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這裡演武檢閱,就是向商朝的試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說:「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蕩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的執行上天的懲罰。」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 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 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將招致殷的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誓師完畢,武王與前來的各諸侯軍隊會合,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紂王聽說武王來攻打自己,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 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親自率領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衝進殷紂的軍隊。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裡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後,很多紂王的士兵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並給武王做了先導。殷紂大敗。 *武王滅紂並昭告上天 武王下令將被紂王關押的箕子從牢獄裡釋放出來,又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還命令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展 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給比乾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這之後,武王才撤兵回國。路上武王巡視了各諸侯國, 並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 *武王修德於天下 武王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禮樂文章八百秋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分成西周與東周,以公元前770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 周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 周朝的文化很發達,完善了關於「五行」與《周易》的學說,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 行」, 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儒家經典五經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時出現的,其內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武術、煉丹、養 生、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心理、倫理、軍事、宗教、卜筮、堪輿等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 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現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經》和《易傳》 兩個部分。 《周易》是中國傳統醫學之源,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岳在其著作《醫易義》中所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彌久而不衰。 西周更以禮樂著稱,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姜太公用「禮樂文章八百秋」來形容周朝,真是非常的恰當。 14--3. 輔助大臣: 姜太公呂尚、周公旦等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的姜太公,是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西周的開國元勛,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封為齊王,齊文化的創始人。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道、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同時他還是一個大預言家,《乾坤萬年歌》就是他留給後世的。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因為年幼,所以由他攝政七年。攝政期間,他出師東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亂;並進一步分封諸侯,營建東都,制禮作樂。成王長大後,他還政於成王。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如《金縢》、《無逸》等。周公對易經創作也有貢獻。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為聖人。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周公解夢」是傳統的夢文化,依據夢的內容預測未來。 因果關係: 周文王姬昌——是帝嚳之子棄的後裔——是伏羲轉世——在位大約五十年,壽高九十八歲,共有十八子。伏羲依據河圖創製了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而後伏羲又轉世為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中國歷代神仙通鑒》)。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現代的科學研究,萬物有靈,人的靈魂是不滅的,靈魂轉生後所有外在的東西比如功名利祿都帶不走,只有內在的本質比如天賦、秉性、才能、特長、因緣等才能夠帶走。 周武王姬發——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湯王轉世——活了六十八歲。商王成湯建立了商朝,死後升天成神,看到商末諸王無道,決定再次下世建立功德,於是和伊尹等一起分別轉世為周武王和周公旦,又一次建立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周朝,他們的特長就是討伐無道,治理國家。(《中國歷代神仙通鑒》) 姜子牙——炎帝神農皇帝五十一世孫,一共活了一百三十九歲,共有十三子。從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神同在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五帝時仍未斷絕。人神混戰的場景在商末周初也出現過,明朝許仲林所著的《封神演義》描述了這一場景。老子、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共同籤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給姜子牙。武王伐紂之時,絕大多數的神以及道術之士都在這場大戰中陣亡,靈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戰爭結束以後,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這些靈魂的善惡將他們封為三界內不同的正神或惡煞。那些未在戰爭中陣亡的神,如楊戩、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別武王、隱居修鍊,從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終於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周公旦——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朝伊尹轉世。「大道廢,有仁義」,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對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的時候,儒家仁義思想已經系統化,遠而言之,當武王伐紂後,所有的神都離開人間的時候,一部真正的人類歷史就開始了。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學說來源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前後共有三十代三十七王,歷時八百一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產生的儒家、道家思想貫穿並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歷史。 * 成康盛世 周公對成王的教導和輔佐,是有效果的。成王執政後,能按照周公規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了發達。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 * 一代雄主周穆王 周穆王繼位時,已經五十歲了。國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損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覆告誡太僕,要管好國家的政事,寫下了《冏命》。這樣,天下才又得以安定。後來,穆王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平定了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周穆王曾經見過西王母,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活了一百零五歲,死後轉生為漢武大帝。其在位期間,西周依然處於強勢地位。但他死後,西周再沒出現這種盛況。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分成西周與東周,以公元前770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 周王朝帝系表(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西周朝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夷王 -> 厲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東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厘王胡齊 -> 惠王閬 ->襄王鄭 -> 頃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簡王夷 -> 靈王泄心 -> 景王貴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 顯王扁 -> 慎靚王定 -> 赧王延 15.周朝的衰敗和滅亡 *幽王寵婦亡西周——天之警示和亡國預言 周宣王末年,西周發生了大旱災。這場旱災,一直持續到周幽王上台繼位時。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 生了地震。大臣伯陽甫預言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 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 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 什麼!從前,伊水、洛水乾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夏商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 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徵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 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所要拋棄的,不會超過十年。」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此後,西周還出現了一些異常氣候和自然現象。《竹書紀年》載:「幽王三年冬,大震電。四年夏六月,隕霜。」這裡所記述的,實際上是一種冬暖夏寒的異常氣候。冬暖則害蟲多,夏寒則傷莊稼。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西周離滅亡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寵婦亡國——烽火戲諸侯 幽王三年,他想廢掉太子宜臼,而立寵妃褒姒(sì,似)之子伯服。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后。幽王除了想廢掉太子,還想廢掉申後,好讓褒姒當王后。周太史伯陽誦讀歷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 傳說,還是夏後氏衰落的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 們,就進行占卜,結果不吉利。又卜占要把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於是擺設出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王用木 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連著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了匣 子。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聲呼叫。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後宮有一個 小宮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著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製的箭袋,宣王 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著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往前 逃,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 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 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當有敵人來侵犯時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 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 來了。 周幽王還任用為人奸詐乖巧、善於阿諛奉承、貪圖財利的虢(guó,國)石父在國中當政,國人都非常不滿。 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後,申後的父親申侯很氣憤,聯合繒(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 來。申侯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並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搶掠一空才離去。後來諸侯共同擁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平王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西周時,雖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但周王仍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並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并。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東周的衰亡——周法太松馳,政歸於列國 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諸侯的 力量。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諸侯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 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并,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列國之間的競爭也從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後世史家又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 「春秋」緣於孔子所著史書《春秋》得名,「戰國」則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事頻繁而得名,西漢劉向曾著書《戰國策》。不過,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卻為全 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因果關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周朝的木德逐漸喪失,春秋戰國四分五裂,而秦朝的金德開始旺盛,在秦昭王時周赧王讓位於嬴秦(金克木),並最終由秦始皇統一中國。周和秦分別是虞舜的大臣棄和益的後代,也都是黃帝的後代。嬴秦取代了周朝,但是由於嬴秦金德過於強暴,失德過快,最後由周木之子漢火來報母仇,以火克金,漢王劉邦取代秦朝建立漢朝。 16.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弱肉強食、強者為王法則的逐步確立 春秋和戰國時期,社會動蕩的加劇,國與國的交往和競爭,人際交流的擴展,也使人們的道德水準開始下滑,自上古至西周時期人們所尊崇的「德」讓位於了現實的權力慾望和利 益,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開始確立。孔子認為,此時「天下無道久矣」。而《史記?秦本紀》中有一段秦穆公與戎王派臣由余的對話也反映了中原各國出現紛 爭的根源。秦穆公問由余:「中原各國藉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的出現禍亂,現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麼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由余回答 道:「這些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 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 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麼治理的方 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啊。」 *春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的諸侯間競爭 東周時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 等國。 *知人善用卻不能善始終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為相。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桓公後,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 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又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還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這為齊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管仲去世後,桓公不聽其言,任用品德不佳的易牙、開方等人。這些人專權後,開始禍亂齊國。桓公去世後,齊國漸趨衰落。管仲前世是周宣王次子傳的兒子,名叫神精。 *以德厚人的秦穆公 秦本贏姓,原為東方部落,可能在周初遷到西方,最後到達今之甘肅天水附近。秦國的始封君是非子,地處戎狄之間。到了秦穆公時,他勵精圖治,積極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穆公知人善用,重用俘虜的七十多歲的虞國大夫百里傒(xī,奚)。秦穆公為人還十分賢德,對老百姓十分愛護。穆公十二年,晉國旱災,派人來秦國請求米糧。臣子丕豹不同意給,並勸說穆公趁著饑荒攻打晉國。穆公問公孫支,公孫支說:「哪個國家會不鬧荒災歉收啊,哪能不給!」問百里傒,百里傒說:「晉國國君夷吾得罪了你,可是他們的百姓有什麼罪呢?」於是秦穆公就撥糧救濟了晉國。長長的運糧隊伍,從秦國都城一直晉國都城都接連相望。最終秦穆公擴展疆土,增加屬國,在東方征服了強大的晉國,在西方稱霸了西戎。秦穆公的子孫也因此能夠取代周朝並且統一中國。 16-2 *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廬舉兵討伐越國被越軍射傷致死。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士兵,將報復越國一箭之仇,越王便先發制人舉兵進軍吳國,結果大敗。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越軍於會稽。勾踐派大夫文種去向吳王跪地求和,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諫言,終於赦免了越王,撤軍回國。勾踐從會稽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睡在薪叢上,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卧飲食都要能嘗嘗苦膽,時刻提醒自己。越國大夫范蠡自己到吳國作了兩年人質,范蠡獻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夫差寵愛西施,殺了忠臣伍子胥。范蠡在計然的指導下讓越國休養生息,兵糧充足,並讓越軍學習越女劍,十五年後越國大敗了吳軍,吳王自 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成為新的霸主。但是計然提醒范蠡說勾踐是一個可以「與之共患難,卻不可以與之共享樂」的君王。范蠡在勾踐成為霸主後,離開了越王,到齊國開始經商。因為他賢德而名聲很大,人稱「陶朱公」。而文種最終被越王勾踐賜死。 因果關係: 越王勾踐是夏禹的後裔,又能卧薪嘗膽,得到范蠡的幫助,因此能夠稱霸。 范蠡,也就是陶朱公,是黃帝時的太師岐伯轉世,其師父是計然、越女。 計然,即文子,著有《文子》一書,是周朝姜子牙轉世。 越女,擅長越女劍法,是黃帝時的玄女轉世。(《中國歷代神仙通鑒》) 總述:春秋時期王室逐漸走向沒落,各國雖然表面仍尊崇王室,但各國間卻展開了兼并與鬥爭,這也促進了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 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蕩、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戰事頻繁的戰國即將拉開序幕。而且,更為重要的 是,這一時期開始確立了強者為王、弱肉強食的法則,而這一法則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歷史。 * 齊、魏爭雄 齊國人孫臏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他少年時與龐涓同師於著名高人鬼谷子。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 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 戰國時期蘇秦、張儀二人皆為「鬼谷子先生」的門生,施展「合縱」、「連橫」之術,將戰國晚期各諸侯及天下形勢掌握於股掌之中。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最強。於是,蘇秦經過反覆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蘇秦離開家鄉,到各國遊說,使得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之後,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遊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張儀憑藉著高超的智謀和說辯之術,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的六國合縱。可以說,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了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多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統治。而且歷代秦王都非常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而卒,秦莊襄王繼位,任用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了東周,攻取了韓國的成皋、滎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 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秦王政九年(前238 年),平毒之亂,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橫掃六國,史稱秦滅六國。秦於十七年(前230年)滅韓,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 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歷史翻開了 新的一頁。 總述:戰國時代以秦的統一天下而最終落下了帷幕。後世史家一直在探討秦能統一六國的原因。除了那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外,或許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從此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統一王朝遠遠多於分裂時期。一切按照的安排進行著。 17.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中國的文藝復興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從「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開始的。相傳黃帝身邊的一個史官倉頡造了字。然而有關五帝的記載,中國的史料是如此蒼白,在汗牛充棟的史書中,有關夏、商與西周的記載也僅是九牛一毛。 在距今2500多年前,當中華文明走過了她一半歲月的時候,歷史上演了天地間第一個變局,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紛飛的戰 火整整燃燒 了五百年。隨著這場長達500年的陣痛,誕生了中華歷史記載的一個飛躍,《左傳》、《春秋》、《戰國策》、《國語》和《呂覽》相繼出現。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等等諸子百家各種學說也在這長達500年的亂世奇局中呱呱墜地,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 2000年。 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私慾的增加,上古時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時的賢王治世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讓位於現實的「利益」,比如君王謀求疆土的擴張,以獲得國家的強勢地位;百姓則「貨力為己、各私其私」;因而各國間征戰十分頻繁,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而非德行逐漸成為人們的衡量標準。 處此亂世之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尋找到治理國家、挽救時弊的方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諸子學說紛紛登台,針對現實的社會問題,提出 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包括如何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不過,雖然學說眾多,但代表整個時代變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特別是儒道兩家,對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實,真道就在其中。 17-2 諸子百家各樹一幟、競相爭鳴的時代似乎是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然而就在此時,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臨風長嘆,十分懷念遠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時代。他對弟子言偃說:「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 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和盜賊。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 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 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 孔子晚年的時候,喟然嘆道:「鳳凰不再飛來,河圖不再出現,我也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泰山啊,將要崩頹;樑柱啊,將要墜毀;聖人啊,將要枯萎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後代的君臣士民無不視孔子之言為圭臬。然而誰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仁義真的是終極智慧嗎,為什麼大智慧的孔子卻只能發出「大道沒落」的無奈哀嘆? 就在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他的仁義哲學、克己復禮的時候,和孔子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覺者老子卻在他千古傳世的《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無疑老子認為道德遠遠高於仁義,故曰:「大道廢,有仁義。」 老子繼續闡述道:「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現代人的概念中,仁義、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現都是值得慶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卻認為這些都是大道沒落、社會混亂的結果。 無獨有偶,在西方的《聖經》上也記載了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吃了伊甸園智慧樹上的果子,從此可知善惡,然而知善惡後的亞當和夏娃卻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東方道家的經書,和西方宗教的《聖經》竟然對智慧的認識如此相似! 從諸子百家開始,歷代思想家歷時2500年嘔心瀝血、皓首窮經地上下求索,那倍受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如長虹經天的大道又是什麼?他從何而來?因何沒落?又是何時沒落?是否宇宙中還存在著一種力量,可以正本清源,扭轉乾坤? 為什麼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會發出如此的喟嘆呢?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示?且先讓我們走入他們的世界。 18.道家——返本歸真之真法 * 道家的鼻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的人。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由於是上界的神 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姓李氏。有人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自然就是神靈了,又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後世的另一種為眾人所普遍採納的解釋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 稱,「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十分長壽,據說活了二百多年。他歷經文王、武王時期,輔導過姜子牙,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和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相傳其氣質稟賦也與眾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老子受牽連而被罷免官職。為了避免禍害,老子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 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在中原一帶都沒有傳授過什麼,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裡停留下來。 有一個叫徐甲的人,從少年時受雇於老子作僕人,老子每天大約應付給他一百錢,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徐甲見老子出關遠行,想儘快討回自己 的工錢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寫了狀子告到令尹喜那裡。替徐甲寫狀子的人並不知道徐甲已跟隨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錢就會成為富翁,就答應把女兒嫁給徐甲。徐甲見那女子很美,更加高興,就把告老子的狀子遞交給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狀子大吃一驚,就去告訴了老子。老子對徐甲說:「你早就該死了。我當初因為官小閡窮,連個替我打雜的人都沒有,就雇了你,同時也就把『 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為什麼要告我呢?我當初曾答應你,如果你將來進入了『安息國』,那時我會用黃金計算你的工錢全數還給你。 你怎麼竟這樣急得等不了呢?」說罷就讓徐甲面向地下張開嘴,只見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來,符上的硃砂字跡還像剛寫時一樣,而徐甲則頓時變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頭為徐甲求情,並自願替老子還債。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給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令尹喜給了徐甲二百萬錢,打發 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的執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的秘方授給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請求更進一步的教導訓誡,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後 記了下來,這就是老子著名的經典《道德經》。因此,老子被認為是道家的鼻祖。後來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前37章為卷上,後44章為卷下,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其基本思想範疇是「道」,故稱道家。「道家」之稱最早見於漢代司馬遷的《論六家之要指》。 後世有許多人將《老子》一書只看作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但是真正有緣的人卻將其視為得道修鍊之法,並依此進行修鍊,達到了返本歸真的人生目地。正 如老子在開篇中就講:「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與俗人也有著天壤的差別,「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二十章)。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進一步說明真道的可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正因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隨隨便便讓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貴。而大道傳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們態度也是不一樣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四十一章) 為了讓有緣人得道,讓上士最終返本歸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訴了人們這個「道」的含義以及與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的關係,如何做人並最終如何達到返本歸真等一系列問題,而對其他問題的闡述恰恰是為了那個最終的目地做鋪墊。老子為了讓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還多次談到了有「道」的聖人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是如何做的,以此作為人們的榜樣。以下我們分別就上述問題,結合老子的著作加以闡釋。 * 道的含義 《老子》第一篇開篇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說的這個非同一般的「道」究竟是什 么?老子描繪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這個神奇的「道」,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訴我們:「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被稱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萬物發生起源的根本了,有研究者指出,有和無是「道」運作時的兩種狀態,無是產生天地的動力;有是萬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後 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稱為宇宙本源的「道」生髮的結果如何呢?老子告訴我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整個宇宙的演變正是在道 的作用下開始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順乎自然和無為。那麼,既然是宇宙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這其中是否也包括這個宇宙中那些高於人類的生命的產生和發展?那麼他不就是造就這層宇宙生命,包括人類的這層法嗎?不就是規範人類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最高法則嗎? 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又講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人類按照這個「道」的要求去做,不就是一種修道嗎?不就是在返本歸真嗎?那麼具體該如何去做呢?老子同樣給出了答案。 * 返本歸真之法 老子認為社會文明的發展導致人類對名、利的追逐,從而擾亂了人們的心性,失去了本真。仁義、孝慈、忠臣的出現正說明社會道德的敗壞。正因為社會中存在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現象,所以人們才嚮往仁義、孝慈和忠臣。如果人人都相親相愛,政治清明廉潔,這些就象普通衣食住行一樣,沒有人會加以倡導。 為了讓人們可以歸真,老子傳出了「道」。 真道是「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 真道具有的威力是深不可測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十章) 那麼對於那些向「道」之人,如何能讓其返本歸真呢?老子給出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要向善。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老子》第八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要杜絕各種妄念、慾望和執著心,做到無為和清凈。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打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修道的人要「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老子》第十九章) 老子認為有道者不會「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 修道的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三十三章) 而「清靜,才是天下的正道」。(《老子》第四十五章)作為一個真正的修道之人,就要摒棄人世間的一切雜念和慾望。 要重德。老子指出什麼是真正的有道德,他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老子》第三十八章) 修道還要堅信,老子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三章) 老子認為古代真正的修道之人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 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老子》第十五章) 那麼這個新人在達到「致虛極,守靜篤。歸其根」後,老子認為是「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即使是不修道之人,讀了《老子》,也會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修鍊的人和不修鍊的人的區別在於:前者不追求人世的一切,不執著於人世的什麼聰明、能耐,而求得的是返本歸真;後者正相反,執著於人世的一切利慾。這正說明得到真道是如何的可貴。 後來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從老子的道的,都是拋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養身修性,而沒有在險惡的亂世遭到顛沛坎坷。老子的道淵博深遂,源遠流長,這是乾坤所定,所以後來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為他們的宗師了。 * 有道的「聖人」 在《老子》中,多次出現「聖人」一詞。聖人」是與道合一的,他的使命是「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 聖人的行為就是修道的人的楷模。聖人是「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聖人是摒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老子》第二十九章)「聖人無 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 之」。(《老子》第二十九章) 老子借描述聖人的行為,非常清晰的告訴了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返本歸真。真是用心良苦。 * 道與人生及治理國家 老子告訴人們天地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萬物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因而人們在世間的生活也要順其自然。 老子還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道家的基本政 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國家,一切順乎自然,對百姓採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無為為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地。 * 老子與孔子的思想碰撞:儒道的分別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經27歲了。有一天,他忽然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個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訪他。」南宮敬叔就架起一輛馬車,不遠千里,帶孔子等前往東周求教。 孔子先派了他的學生子貢去拜見。子貢見到老子後,老子對子貢說:「你的老師叫孔丘,他如果跟隨我三年,然後我才能教他。」 孔子親自去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禮》方面的學問,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 「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 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 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見了七十多 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那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最後老子對孔子告誡說:「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 子貢很奇怪的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 麋鹿一樣賓士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鉤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干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我心神不定,已找不著自己了。」 這便是度人的覺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區別。 孔子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時又說道:「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求學,到三十歲的時候才有所成就。」誰能說不是27歲時與老子的會面,以及隨後三年對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體悟,才讓孔子豁然開朗呢?當後代君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他們的治國方略中怎能沒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餘輝? 因果關係: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我們都知道中國從黃帝開始有了文字,也開始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人類確實從此以後一步步邁向文明,不斷地創造、不停地豐富 著人類的文化,但是文字的出現其實也將人類帶進一個更複雜、更難生存的世界,也代表著人類的原始天性同時漸漸被複雜的人性取代了。黃帝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黃帝不再象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鍊人」出現於世,人類可以通過修鍊再回歸於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自古以來就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國人內心中。 黃帝曾經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廣成子(老子的前世)求道,他和老子一起並稱為道教始祖,加之上古人神雜處,民風淳樸,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天地諸神謙卑敬虔的時代,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夏商周以後,神本文化終於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大道廢,有仁義」,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對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的時候,儒家仁義思想已經系統化,遠而言之,當武王伐紂後,封神榜落定時,所有的神都離開人間的時候,一部真正的人類歷史就開始了。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學說來源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雲捲雲舒,花開花謝,當歷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時候,大道之光終於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堯舜禪讓的謙恭,只見到為爭權奪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再 也不聞舜帝彈五弦琴,歌《南風》之詩,只聽到刀槍並舉,殺聲震天;再也想不起「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諄諄告誡,只留下腥風血雨,詭詐迭出的記載:「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勝數」。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混亂,如何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成了迫切的問題,因此老子給後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經》,孔子采善貶惡,筆削《春秋》,大道在這些偉大的著作中還保留了最後一絲餘輝,也成為後世君王開創盛世的最後一點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漢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無不順應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還給後人留下了一條返本歸真修成真人之路。人與神(真人)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鍊」,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之所以珍貴,在於人擁有這個先天的神性,而「修鍊」彰顯的正是人類的這部分特性, 所以歷史上很多修鍊人都有許多神奇心靈力量、特異功能、超然豁達的生命觀,象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是著名輔佐真命天子的軍師道士,象一葦過江的達摩祖師、峨嵋山搬木的濟公和尚,創太極拳的張三丰,民間中除妖降魔的呂洞賓等八仙傳奇;許多知名歷史人物,象蘇軾、王維、李白、陶淵明、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都是修鍊人。不只是儒釋道三家構成的中國主流思想里充滿著修身、修行、修鍊的概念,先秦以前,各行各業、諸子百家都稱道,人本文化的深層涵義不就是:只有人賦天命於人世,能通過修鍊返出自己的這個神性、佛性或稱先天本性,其它物種就沒有這個殊勝的特性,這是生而為人的尊貴!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整個中國的歷史,如果文化是神傳的,人是神造的,神造人的目的,似乎是讓人能基於神性,來創造人類這層的文化,豐富人類這層次 的生命,同時再返回自己先天的本性,那麼「修鍊」代表的意義不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一個知天命的人,一個悟道的人,一個半神恢復成為神的過程嗎!在生命的長河裡,許多次我們單純地臨世,在人間成長,無明中有喜樂追尋卻也飽嘗生命無奈的苦汁,我們曾經歡喜也曾痛苦,有過悲憤也體驗哀傷,在愛恨情仇善惡交織下,錙銖計較地迷失在人世生活中,象無根的生命…… 流連客途中,忘卻返鄉路;浮蕩紅塵里,輪迴人世間 當一個歷盡了紅塵歲月洗鍊的人,再度感悟到自身保存的神性、先天本性後,開啟生命返本歸真之路,這就展現出了「半神」的生命特性,而整個中國歷史、文化里處處充滿了這種特性,這個連結人神的半神文化特性,就讓中華文化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遠而緜長、歷久能彌堅! 19. 儒家─規範人類行為道德之法 * 儒家的奠基人─孔子的生平 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誕生。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十七歲那年,魯國大夫釐子病危,臨終前告誡兒子懿子說:「孔丘這個人,是聖人的後代,他的祖先打敗了宋國。他的先祖弗父何本來繼位做宋國國 君,卻讓位於他的弟弟厲公。到他的另一個先祖正考父時,歷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銘文說:『第一次任命鞠 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時彎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時俯首而受。走路時順牆根快走,也沒人敢欺侮我;我就在這個鼎中做些麵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這般恭謹節儉。 我聽說聖人的後代,雖不一定做國君執政,但必定會有才德顯達的人出現。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禮,他不就是才德顯達的人嗎?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為師。」等 到孟釐子死後,孟懿子和魯國人南宮敬叔便前往孔子處學禮。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覺得他與一般人不一樣。 在魯國時,孔子曾去周學禮。孔子從周回到魯國後,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可以說,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殘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尚書》之傳。)的篇次, 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磨斷了多次。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至於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他為弟子訂了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認為應當特別謹慎處理的是:齋 戒、戰爭、疾病。孔子很少談到利,如果談到,就與命運、仁德聯繫起來。他教育弟子的時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孔子說:「三個人行必有我師。」又說:「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學業,聽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學習,對缺點錯誤又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所憂慮的。」孔子請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請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也和唱起來。 孔子說:「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於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 魯隱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事迹為借鑒,推而上承夏、 商、周的傳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吳、楚之國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襄王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說 「周天子巡狩來到到河陽」。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司馬遷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 耀,可是一死什麼也就沒有了。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崇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作為判斷衡量的最高準則,可 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論語》一書,它成為今天我們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孔子告訴了人們什麼是中庸,為後世奠定和規範了仁、義、禮、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因果關係: 「五百年有王者興」——三皇五帝時代和夏禹商湯周文王時代,帝王們除了管理國家政務,同時也是社會道德教化的楷模。周朝以後,人類社會道德開始走向衰敗,帝王們也不再是社會道德教化的楷模。「五百年有王者興」,這樣諸如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與耶穌等心靈王國的王者分別應運而生,紛紛下世來挽救人類敗壞了的道德,使得人類不至於再遭受象大洪水時期那樣的毀滅。 孔子——距離周文王時代已經有五百年了,孔子降生了。孔子是五老之一水精 子轉世,繼衰周而為素王,成為萬世文教之宗王。孔子享年七十三歲。 孟子——繼承儒家學說的孟子是帝嚳青帝的下相柏皇轉世,孟子活了八十四歲。 老子——儒家學說給人奠定和規範了仁、義、禮、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而老子的道家學說則是在更深層次上告訴了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返本歸真。老子是黃帝的師父廣成子轉世。 莊子——繼承道家學說的莊子是遠古鴻蒙時代的一隻白蝴蝶轉世。 釋迦牟尼——就在孔子出世的前幾年,南亞大陸上還誕生了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他就是被後世人稱為大雄世尊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也是印度正處在一個變亂的時候。當時古印度唯一的宗教婆羅門教已經走入末法時期,代之而起的是各種不同的修行團體,比較有影響力的有六師外道,六十二見和六派哲學等等。同 時印度全境並未統一,僅僅在《長阿含經》中記載的就有十六個比較大的國家,如舍衛國,摩竭提國等等。就在這樣一個被稱為五毒惡世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橫空出世,有教無類,普渡眾生。釋迦牟尼講,修鍊有八萬四千法門,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覺者主持的天國世界,比如釋迦牟尼佛主持的天國叫大梵世界、藥師佛主持的天國叫琉璃世界、阿彌陀佛主持的天國叫極樂世界,還有華嚴世界、蓮花世界等等,我們人類所處的三界是一個比較低等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但是人可以通過修鍊跳出三界外,回到原來的天國世界,這和道家的返本歸真是一個道理。 耶穌——在孔子與釋迦牟尼出世500年後,在中亞的以色列也誕生了一位大覺者,他就是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耶穌出世的時候,以色列也處於一個動蕩的時期。 《舊約全書》的《出埃及記》中說摩西帶領猶太人離開埃及的時候,耶和華在西乃山給摩西傳十戒,規定了猶太人不能做的十件事。然而猶太人卻經常背叛十戒,不 但拜偶像,而且供奉外邦的邪神。以色列國因此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吞併。耶穌出世時,正是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督統治以色列時期,猶太教當 時也分裂成了幾個教派,如法利賽派,撒都該派,奮稅黨和艾尼塞派等等。就在這種外族入侵,教派混雜的時候,耶穌以人像行於地上,傳播福音,救難脫 苦。耶穌據說是西方天主之子。 儒釋道三教並存——無論是老子、孔子還是耶穌與釋迦牟尼,他們都是在神離開人後,降生到人間來規範人的思想,其原因也正是因為人類道德開始走向衰敗。正如耶穌所 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宗教正是這種大道沒落後人本文化的產物。在中國,春秋以後, 儒釋道三教並存,一部真正的人類歷史從此拉開了序幕。 四、皇帝時代 20.秦朝——統一卻短命的王朝 德性尚色: 秦始皇之前秦國屬於嬴秦,秦昭王時周赧王(木德)已經讓位於嬴姓秦昭王,嬴秦以金德稱王(金克木),而秦始皇實際上是呂不韋的兒子,為呂秦,以水德稱王(金生水),服飾尚黑,即服飾旗幟以黑色為尊。 主要成就: 秦始皇親征後,他任用尉繚(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 公元前221年,秦國徹底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治持續萬年。秦始皇建立新王 朝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鞏固其政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 響。秦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一個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據說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措施:修改帝號自稱「始皇」,修改曆法、服色,設立三公九卿制度,設三十六郡,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修築馳道,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和修築長城,巡行刻石,咸陽宮大辯論以及焚書坑儒,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派人入海求仙。 秦始皇一生雖然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但是由於他個人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實行嚴刑酷 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 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生前所期望的萬世秦朝也終是曇 花一現。可見,不行仁德治理天下者,最終還是要被上天拋棄的。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義波濤中崩潰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亡的看法:「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信哉斯言! 輔助大臣: 呂不韋、尉繚、李斯等 因果關係: 嬴秦是虞舜時的大臣益的後代,經過了幾十代後,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強大,到秦始皇時統一中國,建立了秦王朝。 秦始皇帝,是秦國庄襄王的兒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娶呂不韋的妾,生了始皇。秦始皇實際上是呂不韋的兒子,姜子牙在八百年前就已經預言了這件事,稱之為呂秦。 讓我們再把時間倒轉八百年,回到商朝末年的渭水之濱。周文王在這裡請到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並以師禮視之。正是這位白髮蒼蒼的姜子牙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預言——《乾坤萬年歌》,預言了從周代以後數千年的王朝興替。對於周朝到漢朝的歷史,姜子牙寫道:「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其中「串去中直」是個字謎,謎底 是「呂」,這裡指大商人呂不韋暗中用自己的兒子篡奪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詳見《史記?呂不韋列傳》)。「春禾換日頭」也是字謎,用「禾」換去「春」下的「 日」,謎底是「秦」,表示秦國一統天下。秦國統一隻有十幾年,這就是第三句中所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 最後一句,「卯坐金頭帶直刀」也是個字謎,正是繁體的「劉」字。「削盡天下木羊首」,「木羊首」是指楚王項羽的「項」字。 秦始皇是鎬池龍君轉世,也是五帝之子孫。呂秦的呂字,已經包含了秦朝的氣數,「呂」,二口也,二世而亡。秦始皇時的刑 罰已經非常嚴 苛,秦二世胡亥即位後,更加變本加厲,更加殘 暴,最終實現了『亡秦者胡也』的預言。 因果關係: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是現世做的好壞事,現世就得到報應,換句話說, 德高望重者得福報,缺德心壞者得禍報。不論是一個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逃不脫這個規律。這種例子在春秋戰國故事裡面舉不勝舉。比如秦朝的故事,李斯教唆秦始皇焚書坑儒,三年之後,秦始 皇死在沙丘,宦官趙高和李斯合謀變更秦始皇的遺命,賜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括死,立秦二世胡亥為帝,使秦二世殘暴遠遠超過他的父親,陳勝和項梁紛紛起 義,趙高 掩蓋真 相,把責任推到了李斯身上。趙高對李斯嚴刑逼供,問成謀逆之罪,判處他具五刑、腰斬、夷三族。最終,胡亥促使秦朝加速滅 亡,趙高後來也不得好死。這 種現世現報可謂大快人心,能起到懲惡揚善的作用。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國純靠權謀、殺 戮和酷 刑。一部《韓非子》,其詐術陰謀波譎雲詭,只見威而不見德,只知利而不知義。秦始皇採納了法家的嚴法 酷 刑治理萬民,一人犯法,株連九族,一家犯法,鄰居連坐。絕無道德教化,「事皆決於法」,「以吏為師」。酷 刑的濫施和刑 獄的無限擴大帶來無盡惡果,秦朝人口一共兩千萬,囚徒卻有兩百萬之多。作惡太多,秦始皇很快就死了,而李斯也被趙高判處具五刑、腰斬、夷三族,報應何其快也! 我們再看看尉繚是如何能夠功成身退的。尉繚同孫臏一樣是鬼谷子的徒弟,擅長兵法。李斯向秦王推薦尉繚,尉繚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的 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他決定逃走,但被秦王發覺而被勸止,並讓他當上了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尉繚幫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完成使命後,已經預見到秦朝的氣數已經衰敗了,就果斷的功成身退了,而李斯貪圖富貴,不明因果,後來弄得身敗名裂。 有一句話叫「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中國的歷史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場戲,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個新的朝代或國家幾乎都是由道家人物來幫助實現的,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國的范蠡、秦朝的尉繚、漢朝的張良等,他們大多都有一個特點——「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他們能夠明晰因果禍福,都是得道高人,而來遊戲人間。 20-2 主要成就: 秦始皇親征後,他任用尉繚(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緊統 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 公元前221年,秦國徹底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 一的中 央集 權的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 治持續萬年。秦始皇建立新王 朝後,在政 治、經濟、軍 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鞏固其政 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 令、制 度、方針、政 策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 響。秦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一個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據說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秦始皇統 一中國後採取的措施:修改帝號自稱「始皇」,修改曆法、服色,設立三公九卿制度,設三十六郡,統 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修築馳道,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和修築長城,巡行刻石,咸陽宮大辯論以及焚 書坑 儒,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派人入海求仙。 20-3 秦始皇一生雖然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統 YI的國家,但是由於他個人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 道,實行嚴 . 刑 KU 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 . 暴 苛 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 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生前所期望的萬世秦朝也終是曇 花一現。可見,不行仁德治理天. 下者,最終還是要被上.天拋棄的。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王. 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 YI波濤中崩 潰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亡的看法:「仁 義不施,攻 守之勢異也」。信哉斯言! 輔助大臣: 呂不韋、尉繚、李斯等 21.秦朝的衰敗和滅亡——秦二世殘 暴滅秦 關於秦朝滅亡的預言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時:「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 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去胡。 略取河南地。」(《史記?秦始皇本紀》。不過,秦始皇一直沒有明白,「胡」是指他的兒子胡亥,而非北面的胡人。這條讖 語後來被收入《河圖》中。 秦始皇時的刑 罰已經非常嚴 苛,秦二世即位後,更加變本加厲,更加殘 暴,以「殺 人眾者為忠臣」,各級官 吏都是奉行這種刑 法的劊 子手。 秦始皇死後,二世命其所有的沒有子女的後宮妃嬪全部殉 葬,殉葬 的人很多。下葬完畢,為避免泄露機關秘 密,就將所有工匠封在裡邊。然後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返回到咸陽,又開始修建阿房宮。他遵循始皇的策略,對外安撫四方的外族,並徵召了五萬身強力壯的兵丁守衛咸陽。因為要飼養供宮廷玩賞的狗馬禽獸,兵丁 狗馬禽獸所需糧食很多,咸陽倉里的糧食不夠用,就命令從下面各郡縣徵調運來糧食和飼料,讓轉運人員都自帶乾糧,咸陽四百里之內不準吃這些糧食。此時,刑 罰 更加繁多,殺 戮更加嚴 酷,官吏辦事苛 刻狠 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不斷的徭 役和嚴 酷的刑 罰,使百 姓民不聊生,天下危機四伏。 七月,戌卒陳 勝等在原生楚國之地造 fan,國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陳 勝自立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將領們奪取土地。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各 郡縣,年輕人因為受盡秦朝官 吏之苦,都殺 掉了他們的郡守、郡尉、縣令、縣丞,起來造 fan,以響應陳 勝,並在各地相繼擁立侯王,取合起來向西進 攻,旗 號都是討 伐秦朝,人數多得數也數不清。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 義。項梁在會稽郡起. 兵。 後來項羽在鉅鹿城下俘 虜了王離等人並繼續前進,章邯等人的軍 隊多次敗退,上書請求增援,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大 抵全部背 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都率兵西進。沛公率領幾萬人屠 滅了武關,並派人來跟趙高秘密接觸。趙高派人逼迫二世自. 殺。項羽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於滅 亡了。此後五年,天下統一於漢。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義,可為後人之警戒。 「秦國憑著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歷了一百多年。然而後 來秦統一了天下,以天下為家,以餚山和函谷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髮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 是因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 酉告 法,把詭詐權勢 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 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 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 天下和保 天下不能用同 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 線沒有改,他的政 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 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 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 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藉。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 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 獄裡的犯 人放出來,免去刑 戮,廢除沒收犯. 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 雜亂刑.罰,讓被判 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 罰,給犯 罪人 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 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 亂,那麼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 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 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二 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 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 罰更加繁多,殺 戮更加嚴 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 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 戮的人前後相望, 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 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 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 民正處於危難之中。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 因此統治人 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 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 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 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因果關係: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是現世做的好壞事,現世就得到報應,換句話說,德高望重者得福報,缺德心壞者得禍報。不論是一個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逃不脫這個規律。這種例子在春秋戰國故事裡面舉不勝舉。比如秦朝的故事,李斯教唆秦始皇焚書坑儒,三年之後,秦始皇死在沙丘,宦官趙高和李斯合謀變更秦始皇的遺命,賜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括死,立秦二世胡亥為帝,使秦二世殘 暴遠遠超過他的父親,陳勝和項梁紛紛起義,趙高 掩蓋真 相,把責任推到了李斯身上。趙高對李斯嚴 刑逼供,問成謀逆之罪,判處他具五刑、腰斬、夷三族。最終,胡亥促使秦朝加速滅亡,趙高後來也不得好死。這 種現世現報可謂大快人心,能起到懲惡揚善的作用。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國純靠權謀、殺戮和酷 刑。一部《韓非子》,其詐術陰謀波譎雲詭,只見威而不見德,只知利而不知義。秦始皇採納了法家的嚴法 酷 刑治理萬民,一人犯法,株 連九族,一家犯 法,鄰居連坐。絕無道德教化,「事皆決於法」,「以吏為師」。酷 刑的濫施和刑 獄的無限擴大帶來無盡惡果,秦朝人口一共兩千萬,囚徒卻有兩百萬之多。作惡太多,秦始皇很快就死了,而李斯也被趙高判處具五刑、腰斬、夷三族,報應何其快也! 我們再看看尉繚是如何能夠功成身退的。尉繚同孫臏一樣是鬼谷子的徒弟,擅長兵法。李斯向秦王推薦尉繚,尉繚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的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他決定逃走,但被秦王發覺而被勸止,並讓他當上了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尉繚幫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完成使命後,已經預見到秦朝的氣數已經衰敗了,就果斷的功成身退了,而李斯貪圖富貴,不明因果,後來弄得身敗名裂。 有一句話叫「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中國的歷史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場戲,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個新的朝代或國家幾乎都是由道家人物來幫助實現的,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國的范蠡、秦朝的尉繚、漢朝的張良等,他們大多都有一個特點——「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他們能夠明晰因果禍福,都是得道高人,而來遊戲人間。 22.西漢的建立——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漢(一) 德性尚色: 西漢初赤帝之子劉邦以火德繼承西楚項羽的木德稱王(木生火),服飾尚赤,即服飾旗幟以赤色為尊。(西楚項羽的木德是繼承秦朝的水德稱王(水生木)。) 主要成就: 秦朝滅亡後,天下群雄以項羽實力為最強,劉邦次之,但是包括劉邦在內的諸王都想爭奪天下。這之後的五年,進入了楚漢相爭時期。因為劉邦知人善用,文有蕭 何、張良等謀臣,武有韓信為其打天下,所以最終取得了勝利。 *劉邦行仁義關中稱王 沛公劉邦進入關中接受秦子嬰投降後,沛公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後又退回來駐紮在霸上,等待其他諸侯的到來。當項羽聽說沛公已經平定了關中,非常惱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關,並准 備與沛公會戰。這時項羽的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號稱二十萬,實力抵不過項羽。恰巧項羽的叔父項伯要救張良,使他不至於與沛公一起送 死,便在開戰前夜來到沛公軍營見張良。為解除項羽的疑慮,次日沛公帶百餘名隨從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道歉。沛公因為是帶著樊噲、張良去的,所以才得以脫身 返回。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流傳甚廣的「鴻門宴」的故事的來源。 項羽繼續向西行進,一路屠 殺,焚 燒了咸陽城內的秦王朝宮室。秦地的百姓對項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從他。項羽怨恨懷王當初不肯讓他和沛公一起西進入關,卻派他到北邊去救趙,結果沒能率先入關。所以假意推尊懷王為義帝,實際上並不聽從他的命令。後將其殺 死。 鴻門宴後,項羽封了劉邦等十八人為王,又自稱西楚霸王,兵威之盛、天下莫及,一時無人敢與爭鋒。 誰料歷史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被發配到蜀中的漢王劉邦得到了在項羽那裡鬱郁不得志的韓信,築壇拜將。韓信不負劉邦所託,使盡心機,明修棧道,暗 度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又虜魏王豹,擒趙王歇;北定燕,東定齊;南敗楚兵二十萬,殺了名將龍且。最後在九里山擺下絕機陣,十面埋伏,殺盡楚軍數十萬。項羽在垓下四面楚歌,突出重圍後於烏江自 刎。西楚霸王就這樣死了。在當年分封諸王、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想到,他根本就不是天命稱帝之人。無論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還是拔山扛鼎的項羽,人力再大,也無可回天。 *高祖在漢初採取的措施 高祖稱帝後,面臨依舊並不穩固的江山和歷經戰火、期盼和平的老百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定都關中。當時的理由是關中地勢險固,且面積較大,資源豐富,易守難攻。 其次是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勢力,並分封同姓王。高祖首先率兵平定了燕王臧荼和項羽的舊將利幾的反 叛。此後,開始尋找機會剝奪韓信的權力。大部分異姓王基本被消滅,而代之以同姓之王,此時天下才真正是姓劉的天下。 高祖採取的第三個措施是是制定律令。西漢初的律令制度基 本沿用秦朝的舊律,但廢除了其中嚴苛的部分。另外,高祖還採取了一些「與民休息」的政策,免除一些地方老百姓的賦稅等。 *呂氏專權時期 呂太后除了是個嫉妒心很強,性格比較殘忍狠毒的人外,權欲心也很重。孝惠帝在位期間,她對奪取權力尚有所顧忌。待到孝惠帝去世後,呂太后首先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和南北二軍,並請呂家的人進入宮中,呂氏家族開始執掌朝廷大權。太后分封諸呂為王。 輔助大臣: 「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等 * 張良的故事 戰國時,張良家五代先人輔佐韓國國君。秦始皇滅韓國後,少年張良傾盡家財招募刺 客刺 殺秦始皇,天下震驚。人們以為這樣豪俠的人應該身形魁偉,哪料到他竟纖 弱俊秀,如同貌好的女子。十幾年後他成為劉邦的智囊——燒棧道瞞項羽,「約法三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每一招都出奇制勝,令人驚嘆不已。劉邦封賞功 臣,他不戀功名而請辭,令人肅然起敬。劉邦死後,他更加專心修道。最後仙逝,呂后不信,命人掘墓查看,結果一夜間天下出現三千張良墓。據《太平廣記》載: 張良成仙后,仙位為「太玄童子」,常隨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遊。而他的孫子張道陵也得了道,在昆崙山時,張良曾去看過他。 縱觀張良傳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摯誠報國,建立奇功偉業;後半生逐漸淡出官場潛心修道,留下仙名。張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爭議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拾履授書的故事了。領悟這個故事,就可以解開他一生的種種令人費解之謎。 據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到了下邳(今江蘇睢寧北)。一天,他走到一座橋上,一位年邁的老頭故意把鞋甩到橋下,對張良說:「 小子,把鞋給我拾上來!」張良受此挑釁,很想揍他,但礙於他年老,不忍動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跪著小心地幫老人穿鞋。穿 好後,老人大笑而去。張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一會兒,老頭又回來了,對張良說:「你還可以教,五日後的黎明,在這裡見面。」張良很奇怪,就跪下來答應 了。五天以後天剛亮張良就到了橋邊,老人卻已早到,他生氣地說:「跟老人相約為什麼反而落在後面?下次早點來!」又過了五天,剛剛雞叫張良就到了,但老頭 還是早到,又教訓了他一頓。最後一次,張良半夜就動身,終於趕在了老頭的前面。老頭很高興,拿出一本書給張良,說:「讀了它可以成為王者的老師。十年之後 必有王者興起,十三年後你可以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走了,也再沒見過他。張良等到天明打開書簡來看,才知是《太公兵法》(太公, 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 義爆 發,十三年後張良去谷城,山 下確實有一尊黃石,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 有些人因為不相信有神存在,不理解修鍊,所以認為張良遇仙人授天書這事玄之又玄,簡直是胡 編。其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奧妙的宇宙有無窮的玄機,周易八卦等等至今不是仍然可以指導有智慧的人把握人生的脈搏嗎?張良的神奇經歷也只是滄海一粟,只 有這樣的經歷才能解釋他的不尋常,也才能給後人智慧的啟迪。 *韓信的故事 「胯下之辱」 韓信,淮陰人,是韓國王孫。即使在淪落為平民百姓時,心志就與眾不同。歷史上流傳甚廣的韓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就說明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 韓信在淮陰還曾受到過重大侮辱。淮陰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韓信說:看你一直帶著劍,但是我猜你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沒膽量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看了這人很久,最後甘受「胯下之辱」。 韓信功成名就封為楚王后,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並告訴將相們說:「這是位壯士。當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 死他嗎?殺 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生死一知己」指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指韓信一生成敗,從被劉邦重用到最終被處死都源於蕭何的影響。 「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則又指當年漂母施捨救了他一命,最終還是死在另一個婦人呂后手中。 當秦末天下群雄並起時,韓信先追隨了項粱,在項粱手下,卻沒有名聲。項粱戰敗,他又隸屬了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韓信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採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了楚軍歸順了漢王。因為沒有什麼名聲,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 此後,韓信多次與蕭何交談過,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並多次向漢王推薦,漢王不以為然。韓信見得不到重用,就趁亂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 及報告漢王,親自去追趕他,將他追回。漢王對蕭何的舉動十分不理解,蕭何告訴漢王,能助他爭奪天下的非韓信不可,因為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韓信這樣 的傑出人物。漢王聽從了蕭何的建議,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並設置高壇,布置廣場,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不負劉邦所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又虜魏王豹,擒趙王歇;北定燕,東定齊;南敗楚兵二十萬,殺了名將龍且。最後在九里山擺下絕機陣,十面埋伏,殺 盡楚軍數十萬。最終助劉邦奪得漢室天下。 「存亡兩婦人」——「存」指當年漂母施捨救了他一命。韓信早年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洗衣服的婦人(漂母)的餐飯接濟。 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哪裡是為了報答!」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回到淮陰 ,找到了漂母給了一千兩黃金。「亡」是指韓信最終還是死在另一個婦人呂后手中,韓信被呂后設計殺害。 22-4 因果關係: * 漢高祖劉邦——是帝堯的後人,因為堯帝的禪讓之德(火德),其後人劉邦能夠戰勝項羽(蒼龍轉世,木德)再次建立一個火德王朝(木生火),這同虞舜的四個大臣禹、契、稷、益的後代分別建立夏、商、周、秦一樣,再次證明了「前人積德,後人享福」的道理——劉邦是赤帝之子轉世,自身也有天子之德。 周朝的姜子牙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預言——《乾坤萬年歌》,預言了從周代以後數千年的王朝興替。對於周朝到漢朝的歷史,姜子牙寫道:「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其中「串去中直」是個字謎,謎底 是「呂」,這裡指大商人呂不韋暗中用自己的兒子篡奪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詳見《史記?呂不韋列傳》)。「春禾換日頭」也是字謎,用「禾」換去「春」下的「 日」,謎底是「秦」,表示秦國一統天下。秦國統一隻有十幾年,這就是第三句中所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 最後一句,「卯坐金頭帶直刀」也是個字謎,正是繁體的「劉」字。「削盡天下木羊首」,「木羊首」是指楚王項羽的「項」字。預言了姓劉的劉邦將接替秦朝建立一個新的朝代,並且要戰勝姓項的楚王項羽。 周朝的法令過於鬆弛,結果出現了春秋戰國的紛爭;秦朝的法令卻又過於暴 虐,結果只傳了二世不到二十年就滅 亡了;漢朝吸取了前面兩朝的教訓,折中而行,法令「蕭規曹隨」,因而能夠延續了四百多年。 為什麼劉邦一個布 衣平 民就可以推 翻了強大的秦朝?這也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銷毀了民間的兵 器,因而各地起.義阻力變小了,勢如破竹,最終劉邦能夠完成帝業。 22-5 *漢高祖劉邦身世及異相 高祖劉邦,字季,沛郡豐邑縣中陽里人。父親是太公,母親是劉媼。傳說有一天,劉媼在大澤的岸邊休息,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媼就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據說劉邦成年後,就顯出了與常人不同的一面。《史記》說他具有干大事業的氣度,不幹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一次他在秦始皇出巡時看到了始皇,不禁長嘆道:「大丈夫就應該象這樣!」周圍人都很驚訝。 劉邦平素好酒,據說他常常賒酒,然後喝得爛醉。他在做泗水亭這個地方的亭長時,也很喜歡捉弄官署中的官吏。不過,劉邦為人心胸十分豁達,寬厚愛人,而且樂於施捨。 史書記載,高祖是高鼻子,長著一臉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頗有龍相。依照古人說法,有龍相之人必貴為天子。《史記》就記載了幾則故 事,以佐證劉邦不凡的命運。一則說的是呂公在給劉邦相面後,認為他絕非尋常之人,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他,這就是後來的呂后;一則說的是一個老漢經過劉邦家時 給劉邦、呂后相面的事,認為他們都貴不可言。還有一則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斬殺的故事。 有一次,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民伕去酈山,民伕們有很多在半路上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說要喝 酒,就趁著夜晚把所有的民伕都放了。民伕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他們在抄小路通過沼澤地時,前邊有條大蛇擋住了去路。劉邦借著酒意拔劍將大蛇斬 成兩截。他們繼續往前走了幾里,劉邦醉得很厲害,就躺倒在地上睡著了。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個老婦在哭泣,就問她為什麼哭,老婦說:「我的孩 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埃」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 劉邦,等劉邦醒了,那些人便把剛才的事告訴了他,劉邦心中暗暗高興。那些追隨他的人也開始畏懼他了。 《史記》上還記載,始皇巡遊東方的一個原因就是感覺「東南方有象徵天子的一團雲氣」,於是想藉此把它壓下去。劉邦懷疑自己帶著這團雲氣,就逃到外 邊躲避起來。呂后卻常常能找到他。高祖非常奇怪,就問她怎麼能找到,呂后說:「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團雲氣,順著去找就能找到你。」高祖心裡更加歡 喜。沛縣的年輕人中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因此許多人都願意依附於他。 *漢初為什麼會有呂后專權之禍? 在夏王朝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時,劉邦的祖先有個叫劉累的,也就是帝堯陶唐氏的後代劉累,從會養龍的人那裡學會了馴龍。相傳當時上天降下兩條神龍,一 雌一雄,孔甲餵養不了它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飼養的人。劉累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賜給 他姓御龍氏,讓他來接受豕韋氏後代的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偷偷做成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吃。夏後孔甲吃了以後,又派人去找劉累要肉醬,劉累害怕了,就 遷到魯縣去。所以劉累的後人建立漢朝後會受到呂后女主專權之禍。 22-6 * 張良——戰國時,張良家五代先人輔佐韓國國君。秦始皇滅韓國後,少年張良傾盡家財招募刺客刺殺秦始皇,天下震驚——張良是黃帝時期的謀臣風后轉世來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其師父黃石公(炎帝時期的赤松子轉世)傳授給他《太公兵法》(太公, 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說:「讀了它可以成為王者的老師。十年之後必有王者興起,十三年後你可以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他前半生摯誠報國,建立奇功偉業;後半生像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國的范蠡、秦朝的尉繚一樣功成身退,逐漸淡出官場潛心修道,留下仙名。 少年張良勇毅絕倫,自以為可以扭轉乾坤,一心要恢復韓國,刺殺失敗並不能動搖他的志向。然而,得遇黃石公授他兵法,不只是成全了他的智謀,更主要是 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因為隨著「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證明歷史的發展是天意而非人為,每一件事都是安排好了的,人做什麼也是天命。張良的智謀再 高,是上天給予他那樣的智慧,他就要順天意完成他的歷史中的使命。既然是「天數茫茫不可逃」,人生的功成名就只不過是上天對所選之人的一種福報而已,又有 什麼可喜悅、可追逐的呢?最重要的倒是要成為黃石公那樣超常的人,能洞察天機。所以聰明的張良自然會看淡榮華富貴,在被封侯的時候,他就表示要一心修習道 術,拋棄人間世事。這與今天凡夫俗子所認為的「看到功臣被殺而借口自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張良後來的神跡說明,他不管世間繁事,一心修鍊,是真正的智 慧。看看劉邦時代的和歷朝歷代的功臣名將的沉浮,看看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現實,更讓人覺得張良實在是一個最成功的智慧之人——立於不敗之地,立於天地之間, 令後人仰視和深思。 22-7 * 韓信——是韓國的王孫,在淪落為平民百姓時,心志就與眾不同。歷史上流傳甚廣的韓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就說明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正是因為這一點,被幫助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後功成身退的尉繚子看中,尉繚子是師父找徒弟一樣的贈送給韓信兵法和寶劍,目的是讓他協助真龍天子取代暴秦建立一個新的有仁義的朝代,韓信最後也成為像尉繚子那樣的戰神,不負劉邦所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又虜魏王豹,擒趙王歇;北定燕,東定齊;南敗楚兵二十萬,殺了名將龍且。最後在九里山擺下絕機陣,十面埋伏,殺盡楚軍數十萬。最終助劉邦奪得漢室天下。 淮陰侯韓信——是天上的白虎星臨凡轉世。白虎星在天庭是大將之星,專司平定天下之職。秦始皇平定六國以後,由於橫徵暴斂,弄的天怒人怨,秦朝命中注定只有幾年天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英雄輩出,誰能稱王,取而代之,都要一名大將輔佐。已經下凡諸神,能文者不善武功,善武者粗通文墨,都不能足以擔當安邦定國平天下重任。惟有白虎星能文能武,有既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才,又有橫槍跨馬,掃平天下之功。於是白虎星下凡成了韓信,並被尉繚子看中,贈送給韓信兵法和寶劍,目的是讓他協助真龍天子取代暴秦建立一個新的有仁義的朝代。 古時,虎是中國人僅次於龍的圖騰,虎是百獸之王。人們說某將軍勇猛,說是白虎星下凡,在舊小說里,說韓信、薛仁貴、楊六郎、岳飛都是白虎星轉世。古人的門堂前,均喜掛一幅白虎圖。 23.西漢文景之治——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漢(二) 德性尚色: 西漢初赤帝之子劉邦以火德繼承西楚項羽的木德稱王(木生火),服飾尚赤,即服飾旗幟以赤色為尊。(西楚項羽的木德是繼承秦朝的水德稱王(水生木)。) 西漢文景兩帝又是以黃龍土德為王,實現道家無為而治,稱為文景之治。 主要成就: *文景之治─孝文帝仁德無為治天下 孔子曾經說過:「治理國家必須經過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 暴免除刑殺了。」這話千真萬確。從漢朝建立到孝文 帝劉恆,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的思想影響,採取無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得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 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了強盛。 文帝的仁德體現在方方面面。 其一,他廢除了連坐法和肉刑。 其二,在確立繼承人的問題上希望尋找到聖德之人實行禪讓。 其三,文帝能夠推己及人,與民同樂。 其四,為了不勞苦百姓和節省財力,文帝下令居住在長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國。 其五,對於自己,文帝則十分節儉。 其六,廢除法令中的誹謗朝廷妖言惑眾以及百姓批評朝政有罪的罪狀。 在治理國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為本,採取「無為」方式。文帝十分重視農業,他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後多次下詔重視農桑,並按戶口比例 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 民負擔,降低田租和賦稅,減輕徭役。 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文帝或戰或和,完全從百姓的利益出發。雖然匈奴多次背約入 侵劫掠,而文帝卻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樂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在對待同姓王反 叛的問題上,文帝則是以德報怨。 在對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寬容,認為百官的過錯,應當由自己一人承擔責任。 文帝一心致力於用仁德感化臣民,無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23-2 文景之治─承前啟後的孝景帝 孝景皇帝劉啟繼承皇位後,基本遵循文帝時治理天下的政策,使西漢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史家將文帝和景帝時期並稱「文景之治」。這為隨後武帝的向外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的直接結果是農業迅速得到了恢復。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 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里的糧食由於逐年累積,致腐爛而不可食用,政府的庫 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經濟的發展,也使人口迅速增長。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 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 24.西漢漢武大帝——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漢(三) 德性尚色: 西漢漢武帝繼文景兩帝繼續以土德為王,以黃色為尊。 主要成就: 景帝去世後,武帝即位。在西漢王朝,除了高祖劉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過了劉邦。西漢在武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強盛的時期,而且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裡的「漢 」,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稱為「秦皇漢武」,因為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而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 被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的武帝不僅開創了新的制度,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時代,而且他的成就和作為也已經深深的熔鑄進了華夏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以 前帝王沒有年號,但從武帝即位稱建元元年開始,後世帝王才使用年號。漢民族的名字則是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武帝時代所開拓的 疆 土,從福建、廣東瓊崖直到四川、貴州、雲南,從新 疆于闐和阿爾泰到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勾勒出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 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 國影響力所幅 射的範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 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武帝生之異象 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父親是漢景帝劉啟,碰巧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出生前,景帝夢見一隻紅色的豬從雲中降下來,直入宮內的崇芳閣。景帝 一下子驚醒了,他召來一位算卦的姚翁請教,姚翁說「這是大吉大利的預兆。這個崇芳閣里一定會出生一位主宰國家命運的人,他將會平定北方的夷、狄等異族,使 國運昌盛,成為劉氏王朝興盛時期的一位明主。 武帝的功績 在文景盛世以道家無為而治使漢朝經濟大發展之後,漢武帝武帝時期,分封的諸侯王們與中央政府的對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強中央的權力來壓制地方勢力,漢武帝採用了儒家治國方法來使漢朝的中央集權制政治鞏固下來。 在治國思想上,武帝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 權,對付地方的諸 侯勢 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獨尊儒家, 廢除其它百家學說;強調君王的權利來自上天的賜予;此外,還強調實施仁政,「德主刑輔」。這是一種剛柔相濟的治 國方針,在被武帝採用之後,成為此後漢朝其 他皇帝治理天 下的指導思想。 前面已然提過,經過近70年的恢復和發展,武帝即位時,天下已經非常富庶,糧食和物資的儲備相當充足。但是他仍然面臨著文帝和景帝時期沒有解決的 問題,即對內是解決各地方諸侯對抗中.央、加強中.央集 權以及如何保證漢室天下長治久安的問題;對外,則是如何解決匈 奴威脅漢室邊 境以及向外開疆拓土、恢復秦 時疆域的問題。雄才大略的武帝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並使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武帝能詩善賦,原有文集兩卷,亡佚。 24-2 武帝個人評說 史家對武帝的評價各不相同,是因為他不僅是一個雄才大略、卓具眼光的君主,而且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其宏謀遠慮為此後直到 清皇 朝兩千年間的中國君主法憲制 度提供了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範式。但同時作為一個個體,他能文善賦,風流倜儻,好 色、驕傲、虛榮、自私、奢侈享 受,又有著普通人性中的弱點,因而也犯過一些錯誤,比如他愛民如子,同時卻又殺.人如麻。 與武帝同在一個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描述成一個奢侈、易被方士所欺騙的君王。 武帝的功績前面已經詳細敘述過,而史家對武帝的詬病主要在於他的奢侈和對外的連年征 戰。比如他和秦始皇一樣也喜歡巡遊,而且次數也有十幾次之多, 公元前110年那次巡遊里程達到了一萬八千里:從長安出發,先到北面閱兵,再南下到了中嶽嵩山,然後向東巡遊海邊,接著到泰山封禪,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 (現在的河北昌黎),此後向西經過九原(現在內蒙古包頭)再回到長安。這次巡遊里程和花費都超過了秦始皇。而他的對外征 戰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不過,武帝對自己的所為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 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 他的擾民政 治,他告誡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 轍。 由於他任用方士為其尋仙訪道,晚年時,出現了方士欒大之禍和江充的「巫蠱」之禍。 晚年的武帝因為經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因懷疑「巫蠱」,誤殺太子和丞相劉屈氂(音毛),並使得將軍李廣利投 降了匈 奴,所帶的七萬軍 隊全部喪失。最後,武帝終於查清楚所謂的「巫蠱」之禍都是江充一手製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誅 殺了江充的全家。 公元前89年,武帝最後一次巡遊路過泰山時,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們檢討自己的過錯。時間不長,他應大臣的請求,將所有的方士都趕走了。後 來,武帝又下了罪己詔。此後,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與民休息,任用有為的大臣,兩年之後,政治和經濟都有了較大的改善,漢朝又恢復了活力,這為武 帝的兒子昭帝和曾孫宣帝時期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儘管漢武帝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這些都無法掩蓋他作為一個偉大的皇帝的光芒,他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歷經千年也不曾衰退。 輔助大臣:太尉田蚡、竇嬰、董仲舒、東方朔等 24-3 因果關係: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的兒子,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歲。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強盛的時期,而且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漢武帝——是周穆王轉世,雅尚儒術——「五百年有王者興」,繼周文王、孔子之後,漢武帝應運而生。 周穆王西征大敗西戎各部落,俘虜過五個部落首領,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周穆王時,命八駿與七華之士,讓造父當車夫,向西登上崑崙,而在王母那裡作客。周穆王拿出白珪和重錦,用它給王母作壽禮。這事在周穆王傳中有敘述。 到了漢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王母又降於漢宮。記載在漢武帝傳內. 東方朔——是歲星轉世, 別號曼倩。東方朔初次給漢武帝上書時,洋洋洒洒,用了三千漢簡,漢武帝用了兩個月才讀完。後來,他被任命為太中大夫。跟隨漢武帝在朝中為官四十餘年,有君臣之誼。他是為漢武帝出謀劃策的智囊人物,更是告訴漢武帝神仙的存在,但前題是必須「有道」的人才能見到。 武帝向道,也修道。《漢武內傳》中有記載他即位後,特別喜好神仙之道,經常到名山大川和五嶽去祈禱,以求神仙。後來,其誠心感動了上天,有西王母 降臨宮殿,授他真經。漢武帝自從得到真經後修行了六年,覺得心胸清爽,格調高雅,認為既然得到上界大仙的親傳,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有了這種想法後,就漸 漸放鬆了對自身品德的約束,又大 肆修建宮殿亭台,勞民傷財,並對南方北方的異族夷、狄進行遠 征討 伐,對投.降的俘.虜也殘.酷的活.埋屠.殺,以致血.流成河屍.骨如 山,黎 民百 姓怨 怒衝天。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日,天 火 焚. 燒了供奉真經的柏梁台,存放在那裡的經書連同裝經書的匣子一起不見了。這是王母得知武帝不遵從她 的教導胡作非為,才讓天 火 燒.毀了柏梁台。 25.東漢——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漢(四) 德性尚色: 東漢劉秀以火德復興西漢初赤帝之子劉邦的火德,服飾尚赤,即服飾旗幟以赤色為尊。 主要成就: 王莽篡 奪西漢政 權後,天下紛紛起 事,希望復興漢室天下。在紛亂的大舞台上,一個叫劉秀的漢室宗親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贏得了天下,漢室天下至此得以真正復興。因為劉秀建立的漢朝定都洛陽,所以史家稱之為「東漢」,也稱「後漢」。 東漢從光武帝劉秀起,歷經近二百年而衰亡。東漢很多制度都沿襲了西漢,但也有新的發展。其間亦出現了許多精彩紛呈的畫卷和諸多風流人物,比如光武 帝劉秀,明帝劉庄,將軍班超,比如科學家張衡,等等。不過,與西漢相比,東漢的強盛還是遜色一些。而且,「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的思想 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東漢在西漢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在西域的統治。漢朝與中亞、西亞的交往沿著絲綢之路向內陸拓展著。而影響了後世諸多中國人信仰的佛教正是沿著絲綢之 路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的。到了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時,他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並於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 寺。自此,佛教開始在中國傳播。 東漢的建立 公元25年六月已未,劉秀在眾將的極力擁戴勸進下,在鎬(今河北省柏鄉縣)舉行告天儀式,正式即位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而中國歷史又恢復了劉姓漢家天下,進入東漢時期,也稱後漢時期。 *完成統一天下大業 劉秀前後用了10多年的時間,終於在公元36年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統一。劉氏宗族復興漢家天下的計劃,至此才最終宣告完成。 劉秀之所以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有很多,一是他善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二是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 罰嚴明,雖仇必 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三是注意講求策略,在攻伐中,為了贏得更多的支持,一方面嚴整軍紀,一方面採取釋 放奴婢、刑徒,減免賦 稅刑 法等措施。 另外,作為個人而言,劉秀豁達大度,史稱其才兼文武。 25-2 賢明的光武帝和「建武盛世」 自西漢滅 亡、王莽篡 位,到劉秀復漢稱帝和統 一全 國,天下凋敝已極,民不聊生,因此極需休養生息。 作為一位了解民 間疾苦、體察下情、寬宏大量、厲行節約、聽從諫言、勤於政事的聖明賢君,光武帝劉秀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 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 策,致力於發展社會經濟,安撫周邊少 數 民 族,力圖重振漢家盛世。 首先,劉秀採取了「退功臣,進文吏」的政 策。 其次,劉秀建 國之後,鑒於西漢時期權臣當 政,外戚篡 權,以及地方權重的教訓,加重了尚書職權,削弱三公權力,以加強中.央集 權,即皇權。 第三,劉秀承繼西漢初年的與民休息政策,先後6次發布命令釋放奴 隸和禁止殘.害奴婢,還多次下詔釋放罪 犯為庶民。他實行輕徭薄賦、獎勵農耕、興修水利的政策,將田租由什一稅恢復到西漢初的三十稅一,還下詔賑濟老人和鰥寡孤獨窮人。 第四,廢除王莽嚴.刑 苛 法,實行比較寬鬆的法 治。 第五,加強對地 方的控 制。 第六,在軍 事上,一方面,加強中 央軍,削弱地 方軍。另一方面,則強化監 軍制度。 第七,在邊 防問題上,廢除了邊 郡更戍 役制度,所謂「罷邊郡亭候吏卒」,大量以刑 徒兵、夷兵充實邊 防力量。 光武帝還常常自省。有一次發生了地. 震,光武帝下詔說,發生地. 震的責任在君王身上,因為自己無德,才連累 了百姓。 劉秀還提倡勤儉節約,葬時用的都是瓦器,不用金銀銅錫為飾,並且沒有起墳。 由於光武帝劉秀的勵精圖治,建武之世,受西漢末年戰 亂破壞的社會經濟較快的得到了恢復,社會矛 盾得到緩和,飽受戰 亂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劉氏漢家天 下得以完全恢復、發展和中興,社會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光武帝劉秀自公元25年稱帝,至公元57年去世,在位33年。前31年使用「建武」年號,後2年改用「建武中元」年號。他統 治時期,中國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後漢書》作者范曄評價劉秀說:「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劉秀的「建武盛世」,為後來的「明章之治」以及近200年的東漢劉氏王朝的統 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輔助大臣: 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太傅卓茂、尚書伏湛 25-3 因果關係: 劉秀——赤龍轉世——建立東漢,在位三十三年,享年六十三歲,謚曰光武皇帝。 *劉秀的身世和異相 東漢王朝的開創者劉秀,是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長沙定王劉發之子舂陵節侯劉買的後裔。 《後漢書》上說,劉秀剛出生時有紅色光照在屋中。他的父親十分奇怪,就請了一個算卦先生。算卦先生說:「此兆吉不可言。」這一年他父親所在的縣裡長出了一莖九穗的禾苗,所以他的父親給他起名光武,叫秀。 劉秀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很有志向,又能刻苦耐勞。他9歲喪父後,由叔父劉良撫養;13歲時,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20歲時,他到長安入太學學 習,「受《尚書》,略通大義」。後來從太學畢業回到南陽,因受牽連逃到新野(今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獄,出.獄後回到南陽老家,繼續過耕田種地讀書交友 的生活。 成年後的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高鼻頭,天庭飽滿。當時有一個宛城人用《河圖》給劉秀算道:「劉氏復起,李氏為輔。」(李氏指李陽,東 漢大臣)劉秀前後用了10多年的時間,終於在公元36年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統一。劉氏宗族復興漢家天下的計劃,至此才最終宣告完成。 26.三國時代——「忠義、仁義、信義」 盡情演「義」的時代 德性尚色: 蜀漢劉備為金德,吳國孫權為土德,曹魏為水德。 主要成就: 就在漢室這幕大戲即將落幕之際,又一出波瀾壯闊的大戲拉開了序幕,這就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當時一位複姓諸葛單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縱論天下大計時,就準確的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 歷史的走向果然如其所料,並在一直驗證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法則。而諸多的風流人物就在這業已預先設好的大舞台上,盡情的展示著智謀,盡情 的演繹著「忠義、仁義、信義」,並為後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官渡之戰,過五關斬六將,赤壁之戰,七擒七縱孟獲等。雖然 轉瞬間,三國「是非成敗轉頭空」,讓後人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千古不曾泯滅的是「遙看三國事,滿盤皆忠義。」 三國始與公元220年曹魏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曹操的身世和才能 曹操,字孟德,是今天的安徽亳縣人。他的父親曹嵩,是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後來官至太尉。 曹操小的時候就十分機警,善使計謀,但是他任俠放蕩,所以世人並沒有認為他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認為曹操有異相。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的轉折點 *劉備的身世和異相 劉備,字玄德,涿郡(河北涿縣)人,是漢朝的遠支宗室,即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他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靠販鞋織席為生。《三國志》記載,劉 備家東南角有棵五丈多高的桑樹,從遠處看,像小車的華蓋,非常茂盛。往來經過的人都認為這棵樹不是凡品,大概預示會有貴人出世。 劉備小的時候,與同宗的小孩子在樹下戲耍時曾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劉備十五歲時,與同宗的劉德然、遼西公孫瓚共同從師於九江太守盧植。劉德然的父親常常資助劉備,認為他「非常人也」。 根據史書描述,劉備身長七尺五寸,耳朵大而及肩,相貌非常奇特。他平常不喜歡隨便說話,喜怒哀樂也不隨意表達出來,但是對下人非常仁慈,而且個性 豪邁,喜好結交天下豪傑,有著過人的氣度;為人十分仁義、寬厚,所以很多人都爭相與其交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與其結拜的兄弟關羽和張飛。 *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黃 巾起.義,天下由此大 亂。亂 世之中,自是英雄輩出。志向高遠的劉備也想一展身手,於是在鄉里招募勇士。兩位三國時代的忠義英雄關羽和張飛開始登上了大舞台。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人也,因為殺 了當地的惡 霸而逃到涿郡。史書上說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 風凜凜」。張飛,字翼德,與劉備同鄉,原是賣酒屠豬之人,但專好結交天 下豪傑。史書上記載他「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後來有人考證張飛很英俊,並轉世為岳飛)。 為人仗義仁德的劉備與關羽、張飛三人一見如故,便結拜為異姓兄弟。三人焚香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 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因劉備年長,所以為兄,關羽次之,張飛 為弟。當時正是三月,桃花盛開,俗稱「桃園三結義」。 這一拜,使三國的整個歷史充滿了義膽忠心;這一拜,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蕩氣迴腸的忠義故事,讓人們理解了「義」的深刻內涵。 三人結拜後,招 募了鄉中勇 士三百餘人,參加了鎮. 壓黃 巾起. 義。因為鎮. 壓有功,劉備當了安喜縣縣尉。後來督郵來視察,劉備求見,但督郵索 要紅 包。張飛十分生氣,將督郵吊在樹上鞭打了二百。隨後,劉備棄官掛印,帶著關羽和張飛投奔了公孫瓚。 *關羽忠義尋兄 曹操守信義得人心 關羽降了曹操後,曹操想盡辦法想留住關羽,不僅拜其為偏將軍,而且送金銀、美女,甚至把心愛的赤兔寶馬也送給了關羽。但是關羽不為所動,對曹操手 下的張遼說:「吾極知曹操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操乃去。」(《三國志》)。曹操聽說後,認為關羽乃 重義之人,十分慨嘆。 忠義關羽為報曹操厚待之恩,在白馬之戰中,斬 殺了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良和文丑,曹操因此拜其為漢壽亭侯。 身在曹營的關羽時刻關注著兄長的消息。當他聽說劉備在袁紹軍中時,便將曹操所賜封好,拜書告辭去尋兄。曹操手下想將關羽追回,曹操卻阻攔說:「吾 昔已許之,豈可失信!」而後,關羽過五關斬了曹操的六員戰將,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應關公,就不可失信為由阻止 手下人追趕。 26-2 *仁義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預言三分天下 劉備初露鋒芒,但經常寄人籬下,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他雖有關羽、張飛等虎將,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謀臣,幫自己出謀劃策。公元207年,劉備駐紮 在新野,謀士徐庶向他推薦了隱居的奇才諸葛亮。於是劉備親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登門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話「三顧茅廬」。 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號卧龍先生,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躬耕於 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他身高八尺,容貌甚偉,而且博覽群書,對 時勢有其獨到見解,很多人都認為他非同常人,其智謀亦為大家所公認。 在答應劉備出山之際,諸葛亮好似一位預言家,在隆中就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以及劉備如何成就霸業,預言將來必是三分天下。他說,曹操地廣人眾,「 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劉表、劉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荊、益為根 據 地。然後西 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 治,遇到時機,再分兩路大軍北伐,最後完成統. 一全 國的事業。 不過,雖然答應劉備出山,但諸葛亮並非世俗中人,對於滾滾紅塵中的名利都看得極淡。他囑付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 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來諸葛亮臨終前在給後主劉禪上表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 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這就是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輝映在三國的歷史中,也讓今人讚嘆不已。 *諸葛亮運籌帷幄輔佐劉備初爭天下 劉備自從得了諸葛亮,好比魚兒得了水,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間,劉備採納諸葛亮佔據荊、益二州,聯結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 國的建議,開始了新的發展。 26-3 *才秀明達的孫權江東稱雄 三國時期在江東稱雄的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孫權,字仲謀。史書說他「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他襲孫策位後,繼續重用周瑜、張昭等舊臣,同時還四處訪求有才能的人,任用了如魯肅、諸葛謹等賢士。在這些良臣的幫助下,孫權在江東擴展著自己的勢力。 *奇才周瑜和魯肅忠義助主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其祖父是東漢太尉,父親是洛陽令。史書記載,周瑜長相英俊,頗有才學,而且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待人和氣謙虛。 周瑜不僅是個帥才,而且智謀過人,眼光獨到。當荊州劉琮投 降,曹操得其船步 兵數十萬時,江東諸將和謀臣們都十分恐懼,很多人主張投 降,但周瑜卻認 為「孫權佔據江東,地方數千里,而且有足夠的精 兵。曹操自己來送 死,怎麼可以投 降?如果曹操北方徹底安定,沒有內憂,曹操可以與我們進行曠日持久的爭戰。 但是現在北方還沒有完全安定,關西的馬超、韓遂又是曹操的心腹之患。此外,北方士兵並不擅長水戰,而且水土不服。現在又是寒冬季節,沒有藁草,士兵必生疾 病。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因此周瑜堅決主張抗擊曹操,這為後來的與劉備的聯合打下伏筆。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出生時喪父,與祖母居住在一起。家富而有財,聲性好施捨。由於天下已亂,魯肅就大散家財,賣掉田地,賑濟窮苦士人。 孫權得了魯肅,十分歡喜,與他合榻對飲,詢問天下之事。魯肅對天下形勢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現在漢室已經不可復興,曹操也不能馬上除掉。孫權 只有立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才是上策。目前應先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佔據長江之地,然後建號帝王來圖謀天下。這番高論與諸葛亮的見解何等相似,這說明魯肅 也非一般智謀之士可比。 劉表死,魯肅向孫權指出了荊州的重要性「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故而提出了借去荊州弔孝之名,尋求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的可能性。此又是與諸葛亮不謀而合。 諸葛亮來到後,又和主戰派一起給孫權分析了與曹軍作戰的有利形勢,孫權才斷然下了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的決心。 *三國鼎立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陸軍由江陵順江而下,與孫、劉聯軍相遇於赤壁,於是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之戰。 當時,曹操大約有軍隊二十幾萬,號稱八十萬,而孫、劉只有五萬人,從數量說,曹操占絕對優勢。但是,曹軍有許多不利條件,如長途行軍,「遠來疲敝 」;「舍鞍馬,杖舟楫」,軍中疾疫流行;距後方較遠,補給困難;荊州人心不服,韓遂、馬騰盤踞西北,曹操有後顧之憂以及有驕傲輕敵的思想等等。與此相反, 孫、劉聯軍數量雖少,但以逸待勞,用長擊短,補給容易,士氣旺盛。加上諸葛亮、周瑜謀劃得當,取勝自在情理之中。 當雙方在赤壁相遇之後,曹軍因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性,便將船艦首尾相連。周瑜趁機派黃蓋率載滿澆注膏油乾柴的數十艘船隻,向曹操詐降。然後利用火 攻,大敗曹軍。孫劉聯軍水陸並進,曹操遂率殘兵逃跑。一路不斷遇到堵截。後遇關羽率兵擋住去路,關羽感念曹操當年之恩,遂義釋曹軍。曹操逃回江陵後,命曹 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便退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是一場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和周瑜超群智謀的戰役。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周瑜隨著這一著名戰役而名垂千古。900年後,蘇軾還在江邊憑弔:「……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三國鼎立態勢的形成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6-4 輔助大臣: 魏有司馬懿,蜀有諸葛亮、關羽、張飛,吳有周瑜和魯肅等 因果關係: 諸葛亮——是商朝伊尹、周朝周公旦(合稱伊周)轉世 周瑜——是戰國時孫臏轉世,孫臏是鬼谷子的徒弟 龐統——是戰國時龐涓轉世,龐涓是鬼谷子的徒弟 徐庶——是戰國時張儀轉世,張儀是鬼谷子的徒弟 王佐——是戰國時蘇秦轉世,蘇秦是鬼谷子的徒弟 司馬徽——是戰國時尉繚轉世,尉繚是鬼谷子的徒弟 *預言《馬前課》第一課和蜀漢的滅亡 《馬前課》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幾部預言之一,是諸葛亮所做。這部預言非常簡潔明了,只有十四課,每一課預言一個歷史時代,而且每一課都按順序排列。每一個歷史時代過去後,人們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諸葛亮的預言驚人的準確。 在《馬前課》的第一課中諸葛亮就預言了蜀漢滅亡的命運: 無力回天鞠躬盡瘁 陰居陽拂八千女鬼 諸葛亮早已知道漢朝氣數已盡,一切努力都是「無力回天」,但他還是要盡己之力輔佐蜀漢,不負劉備三顧之情,託孤之義,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終於為了再興漢室,耗盡心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公元258年以後,後主孱弱昏聵,宦官黃皓擅權,國事日亂,小人當道,可謂「陰居陽拂」。大將姜維也只能維持殘局。 公元264年,曹魏大將鍾會大舉南征,姜維據守劍門關(四川劍閣北),戰 事膠著。曹魏的另一位大將鄧艾卻從陰平郡(甘肅文縣),深入萬山,直取蜀 漢重鎮江油(四川江油),進入成都平原。後主劉禪聽說敵.軍已距成都不遠,根本沒有想到抵.抗,也沒有想到姜維大 軍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曹魏, 蜀漢至此終結。「八千女鬼」和起來就是一個「魏」字。蜀漢為魏所滅。 蜀國歷經二帝,共四十三年。
27. 兩晉與南北朝(一)——廣泛興佛的時代 主要成就: 西晉的興亡(公元265年-316年) 在講三國歷史時,提到了一篇諸葛亮寫就,預言三國之後及至今天歷史大事的奇文《馬前課》。諸葛亮在《馬前課》的第一課中預言了蜀漢的滅亡,在第二 課中則準確預言了西晉的興亡。第二課的四句是這樣寫的: 火上有火 光燭中土 稱名不正 江東有虎 我們結合歷史史實來看一看預言的前瞻性。這一課是預言晉朝。司馬家族在曹魏掌握大權,宰相司馬昭已成為實質上的統.治者。公元265年宰相司馬昭逝世,他的兒子司馬炎立即下令讓曹魏最後一任皇帝魏元帝曹奐禪讓。司馬炎建立晉朝,首都設在洛陽。「火上有火」就是「炎」字,指司馬炎。 公元280年,晉朝軍 隊攻 陷建業(江蘇南京),把東吳最後一任皇帝孫皓活捉。晉朝一統天下,可謂「光燭中土」。因為司馬炎的晉朝實質上是篡 奪曹魏而建立的,因此「稱名不正」。 公元291年,八王之亂開始,中原被少數民族佔據。公元317年鎮守建康(江蘇南京)的親王司馬睿,宣布繼位稱帝,建都建康(江蘇南京),史稱「東晉」。建康地處江東,故曰「江東有虎」
西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它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 機。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不過,在西晉短暫的統.治期間,近一半時間是處於戰亂之中,因此經濟談不上什麼發展。但西晉文學則開始作 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27-2 因果關係: 盡情演「義」的三國時代隨著東吳的被滅而終於謝幕了。當大幕再次開啟時,我們迎來了一個經歷了短暫的統一後、長達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大動蕩時期,也是一個佛教在華夏大地廣傳的時代,這就是兩晉和南北朝時期。 奠定人類正信基礎─佛教傳入中國概述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那麼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人的信仰的呢?這自然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和機緣,不過,那曾經走過的歷史卻將一切早已安排停當。 佛教傳入西域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時期,佛教便傳入了當時西域的于闐(今和田)、龜茲(今庫車)等地。印度大乘佛教興起之後,約在公元2—3世紀也傳入了西 域各地。 自然居住在西域的居民最先沐浴在佛法中。自秦起至東漢,居住在西域(廣義)的少數民族先後有月氏、烏孫、大宛、匈奴、鮮卑、羌、羯等。佛教在西域的興起和強盛自然影響到這些少數民族,很多人,包括上層貴族都開始聆聽佛法,並成為了佛教徒。 佛教傳入中原 東漢明帝時,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派使者赴天竺,也就是古印度,求取其書及沙門,並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這時,一些天竺僧侶也開始從西域進入中原遊歷傳法,翻譯佛經。 到了三國末年和西晉初年,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西晉末年和東晉時的五胡十六國的建立,雖然造成了中原動蕩,但卻推動了佛教 的廣泛傳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佛教達到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大批王公貴族出家事佛,成為了一種時尚,使住持正法的僧人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推動了佛教的發展,擴大了佛法對社會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慢慢擴展到了中原和南方地區。 這一時期,在西域境內開鑿了眾多規模宏大的石窟,興建了雄偉壯觀的佛寺,並廣納四方賢才,講經說法,使佛寺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 現存高昌等地的石窟群及佛寺遺址可知,它們大多或依山傍水,擁有十分優美的自然環境,或聳立在城市中心,近距上宮官府和繁華街市,出入凡塵世間,不即不 離,自然成為人們嚮往的勝地。 西域佛教的興盛,沿著絲綢之路,隨著西行求法與東來弘法的高僧的宏揚,隨著胡人的內遷,隨著胡人對中原的統.治,開始廣泛傳播開來,特別在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播達到了一個較為強盛的時期。 以前的中國人成神的修鍊方法是修道,而道家強調的是獨修和清修,不能大面積普及。佛教則不同,它強調普度眾生。佛教在華夏大地的傳揚,逐漸讓人們認識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修鍊,也奠定了人們理解佛法的基礎。 此外,兩晉、南北朝時期諸多皇帝的信佛、修佛,對佛教的興起和廣泛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8. 兩晉與南北朝(二)——廣泛興佛的時代 德性尚色: 晉朝司馬炎以火德克蜀漢之金德,其後五胡亂華,匈奴族劉北以水德克晉朝火德,羯族石勒以土德克匈奴族劉北之水德,鮮卑族慕容氏以木德克羯族石勒之土德,氐族苻健以金德克鮮卑族慕容氏之木德,羌族姚萇以火德克氐族苻健之金德。 主要歷史: 東晉與南北朝的興亡 諸葛亮在《馬前課》的第二課中預言了東晉取代了西晉,曰「江東有虎」。而在第三課中預言是這樣寫的 擾擾中原 山河無主 二三其位 羊終馬始 這一課是預言八王之亂和五胡十九國及南北朝時代的。時間跨度達298年(公元291年到公元589年)。 公元290年,司馬炎逝世,司馬炎的嫡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是一個白痴,聽說有人餓 死,他大驚說:「為什麼不吃肉?」司馬衷繼位的第二年,爆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八個司馬家族的親王為了權 力和皇位而互相殘 殺,中原從此大 亂。從公元291年第一個親王司馬亮被 殺,到公元311年第八個親王司馬越死 去,歷時21年,結束了晉王朝剛剛建立起來的統一局面。 公元304年,八王之亂正高潮時,五胡十九國(又稱五胡亂華)時代來臨。「胡」是古代漢人對漢民族以外,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五胡,當時指的是: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南北朝時代各朝按南北順序排列如下: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把皇帝司馬德文罷黜。劉裕當了皇帝,建立劉宋。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中國,南北朝時代拉開序幕。 在南中國,公元479年,蕭道成篡奪劉宋建立南齊;公元502年,蕭衍篡奪南齊建立南梁;公元557年,南梁大將陳霸先篡奪南梁建立南陳。 在北中國,北魏在公元534年分為東魏和西魏兩朝。公元550年,東魏被高洋篡奪,建立北齊。公元557年,西魏被宇文覺篡奪,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 並。公元581年,北周被國舅楊堅篡奪,改稱隋。公元589年,隋滅南陳。南北朝時代結束。 從以上排列可以看出在這298年中,無論五胡十九國還是南北朝,各朝、各國國 運都很短,長的幾十年,短的才幾年(「二三其位」)。只有北魏國 運稍長一點,也就只有148年。真是「擾擾中原 山河無主 二三其位」。「馬始」指天下大 亂起於司馬家族的晉朝,「羊終」指大 亂結束於楊堅建立的隋朝。 28-2 因果關係: 西晉末年和東晉時的五胡十六國的建立,雖然造成了中 原動 盪,但卻推動了佛教 的廣泛傳播。 西域佛教的興盛,隨著胡人對中原的統.治,開始廣泛傳播開來,特別在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播達到了一個較為強盛的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處於興盛時期,許多皇帝信佛,佛寺也廣為修建。佛教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信 仰。 南朝時大舉興佛,到梁武帝蕭衍時更達到全盛。梁武帝蕭衍——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曇花葛陽轉世到中土,目的是為了弘揚佛法。武帝初崇道教,後來舍道悟佛,即位後第三年四月八日,率僧侶二萬人,在重雲殿重閣,親制文發願,建有愛敬、光宅、開善、同秦等大寺。 *梁武帝仁德治理國家 梁武帝蕭衍,作為一個萬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個苦行僧。他登基之後,因為自己長期了解佛法,再加上受諸多修鍊人的熏陶,準備 正式修鍊了。於是在宮中築壇打算受戒。在受戒的過程中,天下起了甜美的雨露,還飛來兩隻孔雀落在殿前的台階上。這讓梁武帝很高興。梁武帝自從受戒以後,就 嚴守戒律,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頓飯,只食素菜,而且只吃點豆羹糲飯而已,有時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過午,就不吃了。他穿布衣蓋布被,坐草席登草鞋,頭 戴葛布巾;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蓋二年。從五十歲起,他不飲酒不取樂。 蕭衍日理萬機,勤於政事,冬天過四更才睡覺,夜深天寒仍然勤撰不已,手都凍裂過;他不但勤政而且愛民,親近侍從,犯過者多被寬恕,每判一死.刑,常常難過得掉眼淚;他居小暗室殿,雖然見內宮小臣也像遇見貴賓,即使古之賢君也很少有象他這樣的。 蕭衍以仁德治理國 家。當帝王之初,他就下 令解散後宮的樂府,年老不能自立的由國 家奉養。還下令減輕刑.罰。他派人四處尋訪賢德之人,訪查不白之事。 為了能夠更廣泛的聽取意見,他還下詔「於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若從我江、漢,功在可策,犀兕徒弊,龍蛇方縣; 次身才高妙,擯壓莫通,懷傅、呂之術,抱屈、賈之嘆,其理有皦然,受困包匭;夫大政侵小,豪門陵賤,四民已窮,九重莫達。若欲自申,並可投肺石函。」 蕭衍在全國大舉興佛,廣建佛寺。他還提倡禮儀,為了讓子孫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他命人編寫了《千字文》,這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兒童啟蒙識字課本,比唐代出現的《百家姓》和宋代編寫的《三字經》還早。 南朝各代寺院,僧尼之類極多。據載,宋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人﹔齊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有寺院2846所,僧尼 82700人﹔陳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不少王臣達官及文人學士,乃至民間也篤信佛法,於是佛寺遍布江東,而以梁武帝所造為最多,也最奢 麗。特別是同秦寺「閣殿台,房廊綺飾,凌雲九級,儷魏永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