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周易品智慧 一定要讀這些古籍善本才更配哦
《易經》是中國文史哲思想的源頭(資料圖)《易》居六經之首,後通稱《周易》。它提示天地萬物推移變易之道,周密而有普遍性意義。它區別於周代以前的兩種古《易》:神農所傳的《連山》和黃帝所傳的《歸藏》。周文王重新演繹古《易》,使之傳布更廣,作用更大,因此叫《周易》。它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
《易》居六經之首,後通稱《周易》(資料圖)《周易》的內容組成《周易》含兩部分:一、《易經》有8經卦及其迭合的64別卦,文字有64別卦的卦名、卦辭,384爻的爻辭。二、《易傳》有《文言》、《繫辭傳》、《彖傳》,《象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7種10篇,解釋《易》的本義,就像「經」 的「羽翼」,又稱」十翼」。
其作者之多,時間之長,在全世界堪稱第一(資料圖)從」經」到」傳」,經歷了長時期很多人的探索和創造,從傳說的黃帝和伏羲,到周文王,歷時一千多年。孔子曾給學生講《易》。《繫辭傳》中的「子曰」,可能是學生的記錄。從周文王演繹《易》定型,到孔子(周靈王、敬王時代)。又歷六百餘年。其它九翼,到戰國時大體寫定。整部《易傳》創作歷時三百年。今見《周易》。是遠古到上古三千年問」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上古伏羲,中古周文王。下古孔子)完成的偉大經典。其作者之多,時間之長,在全世界堪稱第一。
它在全世界的影響,也十分巨大(資料圖)它在全世界的影響,也十分巨大。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為《易經》英譯版寫過《前言》,十分重視此書。(譯文載《周易研究》1991年第2期)「立象以盡意」《易經》原初的形態是一部卜筮之書。在叩問人生、社會、國家的命運前途的吉凶福禍時,體現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憂患意識和生命體驗。《易傳》中的《文言》以文示美,《繫辭》以辭達情,《彖》、《象》以象盡意,用富於文採的辭語闡釋,使「象」和「辭」有著不可定指的多義性,多種情景的適應性。恍惚的朦朧美,其中充滿智慧的生動意象,可給人愉悅的美感。
《易經》原初的形態是一部卜筮之書(資料圖)《易經》的主要手段就是「立象以盡意」,它的產生就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就是先人的立象。這個象有實物為依據,又不是模擬物形。而是代擬出有普遍意義的符號。首先畫出兩個最基本的符號:「—」象徵天、男、陽、剛等;「--」象徵地、女、陰、柔等。然後再將這兩個高度概括的基本符號按天、地、人三個層次迭合,象徵與人有密切關係的耳目聞見、親身感受到的雷、風、水、火、山、澤等重大物象,創造出?(天)、? (地)、? (雷)、?(風)、?(水)、?(火)、?(山)、?(澤)8個象,「象其物宜」,「宜」在「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各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作為八經卦之名。再擴大體現人事的意象為64個符號,在卦爻辭中還原為有多義性、多種情況適應性的可感意象,提升出很多人生哲理和安危吉凶情況。正如宋代陳騤所說:「《易》之有象,以盡其意;《詩》之有比,以達其情。」易象有了象外之義,暗示或聯想人生很多具體情況,猶如文藝的比興,增加了審美感染力。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資料圖)《繫辭》說:「聖人之情見乎辭。」辭中有對人生況味的生動體驗,對安危吉凶多種情況的真知灼見和憂樂愛惡之情,對得失、憂樂、悲歡、悔吝、困順各種境遇的形象體現,使人能「觀其象而玩其辭」,品味中「樂而玩」(《繫辭》),得到審美愉悅。《易經》語言精鍊含蓄,富有文采。爻辭用簡煉文筆寫出多種具體情況,既生動,又不確定過死,有多義性,多種情景的適應性,靈活多變地寫出各種轉化。甚至是「物極必反」的情況。《繫辭》說卦爻辭「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由而中,其事肆而隱」,類似文藝的「象徵」手法。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資料圖)最為重要的是,《周易》說,卦象的產生是因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立象以盡意」,提出了比西方早兩千年的「意象」說和「象徵」觀念。從卦爻辭中可以感受到象外之象、有別種韻味的意境。聯想到各種生命境況。還由卦位、爻位的隨機變化和趨時變通,有了通變日新的觀念,通過有多樣變化的文采,體現天地萬物變化之道和無限多樣的生命情意。《周易》揭示了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總規律《周易》最大的貢獻,最可珍貴的精華,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大視野和高起點,揭示了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總規律:天地之道在於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在變化之中。正如《彖傳》所說:「天地之道,恆久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並進一步指出天地變化之道在於「內因「的對立統一,相摩相盪和相生相剋。《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資料圖)我們今天研究美學,應該提升到《周易》揭示的「天地之道」的宇宙總規律的高度去研究美與丑的外部對立關係。陽剛美與陰柔美的內部對立關係。並深入認識到兩者相互依存、滲透、生髮、轉化的關係,可有偏重、不可偏廢的關係,它們與審美主體的氣質、才性的關係。
《周易》首先創造了「象」,是一個了不起的睿智的創造(資料圖)朱光潛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曾說過,美在「物乙」之中。按我今天的體會,其意是說。美即在審美意識浸染其中的」意象」之中,而不在與人絕緣的孤立的「物甲」之中。今天細想來是有道理的。美是對人而言的。離開與人的審美關係,不進入人的審美意識之中。孤立絕緣於人的物,本身無所謂美。當時囿於對唯心論的戒備,不重視審美意識與物形象結合的「意象」在審美創造和欣賞中的重要作用,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偏向和錯誤。而朱光潛說的「物乙」,實即」意中之象「。他重視了審美意識在「立象以盡意」中的作用,現在想來,確是很有道理的卓見,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無畏無私的學者品格。《周易》首先創造了「象」,充分重視了人類創造的意中之象在」以言達意」中的作用,是一個了不起的睿智的創造。(編輯:若水)
(騰訊道學整理髮布,轉載自「善本古籍」微信公眾號。文:王世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