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學老子 朱榮智教授撰 自序 1. 老子是誰 2. 老子的人生理想
3. 老子有三寶 4. 自然就是美 5. 平實最真實 6. 簡化才能美化 7. 保持嬰兒的純真 8.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 知止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10.知足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11.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12.找回心靈的迷失
13.遠離誘惑追求平安 14.謙讓是美德 15.謙受益滿招損 16.心太剛強會跌得鼻青臉腫 17.退一步海闊天空 18.給生命一點留白 19.利他的人有福 20.學習要有空杯的心態 21.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4.在靜候中看見成功的機會 25.挫折也是轉折 26.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27.戰勝自己才是強者 28.記住物壯則老的警訓 29.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30.說話是一門藝術 自序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代非常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著《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歷來研究老子的專著和論文,可以說是成千上萬,不勝枚舉,老子思想的研究一直是中華文化中的顯學。老子的思想確定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稱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偉人,一點都不過份,老子思想的價值,不隻影響四千多年來的中國人,也影響了全世界各個角落,80年代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中國科技史》一書說:「 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可見老子思想所受西方人的推崇。 老子的思想以道為基礎,老子所說的道,一方面是指宇宙生命的本源,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摸的抽象存在,生育萬物而不居功;另一方面則指天地萬物運行的秩序。大道的運行是非常緩慢的,我們很難察覺;大道的運行又是周而復始,循環反復,生生不息。老子從天道的運行,體悟個人的立身處世及在位者的施政措施,都應該順應自然。 人以自然為師,老子主張人要效法天道,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主張無為,並不是不要有作為,而是不要刻意作為,要自然而為。 科技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電腦資訊的全面普及,我們不只是全球化,而且是生活在世界村,天涯若比鄰,超越了時空的隔閡。我們享受高科技文明帶來物質生活富足、便捷,我們也承受現代化社會帶來的危害和壓力。現代人陷溺於物慾的追逐,以致忽略精神的陶冶,甚至為了貪圖奢靡的物質享受,迷失於五光十色的繽紛世界。 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期盼,但是很多人捨本逐末,捨近求遠,以為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就能得到所謂的幸福與快樂。其實,快樂在心不在物,幸福不在於擁有什麼東西,而在於對擁有東西的感覺。物質生活的滿足,只是一時的、短暫的、人只有求得一顆安定的心、富足的心、感恩的心,從心靈上得到自由解放,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與快樂。 老子的人生智慧,告訴我們要知止、知足、捨得、放下,過簡單的生活,回歸嬰兒般的純真,凡事順應自然,依道而行,才是今日價值多元社會致勝的良方。本書稿針對年輕人在校求學或是初入社會,如何從老子的經典思想,學習人生經營的法則,深入淺出,分三十個子題分別闡述,把老子的哲理與現代生活相互結合,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希望能夠散佈幾點星光,照亮哲學的天空,同時滋潤、撫慰許多現代年輕人徬徨、焦慮的心靈。 老子是誰
有一個中學生考完試回家,他父親問今天考的怎麼樣? 孩子回答:考得還不錯,不過,有一題不會。父親問:哪一題? 孩子回答:老子是誰? 我不知道。父親很生氣的說:老子就是我,我就是你老子,你怎麼會不知道我是誰? 這是一則笑話。當然,老師問的老子,不會是問孩子的爸,而是春秋時代的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是位神祕的智者 老子是誰? 老子是位神祕的智者,老子的生平,是個難解的謎題,因為老子在世的時候,以隱士自居,不求聞達。關於老子的生平資料,以漢朝司馬遷的 《史記》為最早而且最為詳實。根據《史記》的記載,老子是楚國厲鄉曲仁里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謐號聃,是周期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 司馬遷說:老子有一百六十餘歲,另有一說是活了兩百多歲。於此,我們可以知道老子是位智慧長者,很有學問,而且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關於老子的生平,最為後人議論不休的,是老子姓李還是姓老。主張老子姓李的,當然是根據《史記》,而主張姓老的則認為古籍之中,春秋時代並沒有姓李,直到戰國時代,才有李悝、李克、李牧,《左傳》有老佐、老祈,《論語》有老彭,《史記》有老萊子,而先秦諸子都以姓稱,如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苟子、老子既稱老子,不稱李子,可見應該姓老。不過,根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儒學與老子並稱,「老子」一詞所表示的意義,並不是指李耳一人,而是以李耳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以最早被稱為「老子」的老子,是李耳,而後人也有把老萊子、太史儋稱為老子,因為他們都是提倡道家思想,而且都是修道長壽之人。 老子像是神龍 老子因為看到周朝王室的衰亂,失望之餘,出關離去,為關令伊寫了《道德經》五千言,不知所終,像神龍一般,見首不見尾。司馬遷說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老子告誡孔子不能有驕氣、多欲、態色、淫志。孔子聽了之後,非常推崇老子,對學生們說:今天見了老子,就像見了龍一樣,乘風雲而上天。 老子《道德經》一書,一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經第一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經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八十一章中,談及道字有三十六章,其他各章雖然沒有出現道字,但所談論的內容,也多與道有關,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道。道,從辵部首,本意是道路,如人行道、斑馬道、快車道、慢車道,引申為人生所應行之路,道的另一層意義是道理、方法、德行,如頭頭是道、生財之道、大逆不道,引申為人生所應循之理。人生在世,數十寒暑,人應該如何做人? 如何過生活? 就是道。人生如戲,人為萬物之一,人如何與天地相處? 人如何與別人相處? 就像玩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不可逾越。 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 老子所說的道,有時是指宇宙的本體、生命的本源,有時則是指自然的法則,或是人生的理想、涵義非常豐富。我們要體悟老子思想的精隨,必先了解老子對道的闡釋。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而生,而道指的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它並不是一個實體,它在天地存在以前就已經存在。道的存在,是渾然而成,不是具體可象,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沒有形體。道的存在,是若有若無,如果說是有,我們卻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如果說是無,則宇宙的本體,天地萬物生命的來源,我們無從找到依據,道是恍惚不定的存在,道是在恍惚不定的狀態中,具備創生萬物的本源。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創生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虛無,「無」是道的體;「有」是道的用。道的本體虛無,而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從「無」的觀點來看,道體精微奧妙;從「有」的觀點來看,道用廣大無邊。因為道只是抽象的存在,所以可稱為「無」,但是道能創生萬物,所以又可稱為「有」。道兼具「無」和「有」兩個層面。從宇宙萬物創生的過程來說,是「無」先於「有」。道的本體虛無,所以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摸;道的作用無窮無盡,所以能夠創生萬物、緜延不息,就像搧火的風箱,打氣的氣筒,中間廓然空虛,而能動而愈出。 道是混沌的狀態,化生為天地的元氣,即所謂「道生一」;由天地的元氣,衍生為陰陽二氣,即所謂「一生二」;陰陽兩氣交合而成和氣,即所謂「二生三」;和氣既生,陰陽二氣不斷交合、創生,便形成了萬物,即所謂「三生萬物」。萬物的生成變化,是在於陰陽二氣的盈虛、聚散,循環反復。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這個道理。 道的作用循環反復 道因為能產生無窮無盡的作用,所以才能創生天地萬物。道的作用,是循環反復,相生相成,天下的事物,每每產生相對的現象。以人的生理組織來說,有奇有偶,奇偶相配。人的身軀是奇,而二手、二足是偶;手、足各有五指,是奇,而二手、二足之指各合而為十則是偶。頭是奇,兩耳、兩眼是偶;一鼻、一口是奇,兩個鼻孔、兩排牙齒又是偶。人的生理組織,不只是奇偶相配,而且是奇中有偶,偶中有奇。自然界一切動、植物,都是這樣,真是神奇。 閱讀省思: 1.你對老子有哪些認識呢? 2.你對道的理解如何呢? 老子的人生理想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西周末年,政治衰亂,社會組織和經濟制度都產生劇變,許多人紛紛逃避、隱居,《論語》中的楚狂接輿、長沮、桀溺,都是避世之士,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看見周朝的衰敗,就出關隱居,不知所終。在《道德經》五千言之中,老子陳述他的人生理想,是要住在一個很小的國家,人民很少,沒有戰爭,沒有苛政,人民的生活極為簡樸,安居樂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快樂只是一種心境,並不是要有很富裕的物質生活,很奢侈的現代享受,人才能得到快樂與幸福。 老子的人生理想是要過著自然儉樸的生活 老子的人生理想,是要過著自然簡樸的生活。自然簡樸的生活,就是清靜無為的生活。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創生的本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界所以能夠維持和諧、平衡的秩序,是因為天地對萬物採取自由放任、無為而為的態度,如果天地對於萬物有太多的作為,天下必將大亂,秩序必然失調。天地能夠順應萬物的本性,各遂其生,所以雖然無為,而能無不為。所以,老子所謂的無為,並不是一無作為,而是不要刻意作為。自然無為,並不是毫不作為,只是不刻意作為。 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個和平自由的世界 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個和平自由的世界,沒有動亂,沒有紛爭,沒有虛偽,沒有詐騙,沒有盜賊,沒有寇讎,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無憂無慮,快樂自足。 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描繪人生願景,老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主張人君治理國家,要能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讓人民有覺得行政的壓力。能夠讓人民過著自由自在、不拘無束、和平安定的生活,就是政治的最高理想。因此,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烹煮小魚,不能常常翻動,如果常常翻動,烹煮的小魚容易破碎。施政的原理也是如此,治國之道,貴能清靜無為,不要有繁苛的政令,打擾人民的生活,如果政令太過繁苛,人民不堪其擾,國家就會混亂了。在上位的人,政令繁苛擾民,又賦稅太多,妄作亂為,人民無所適從,必然以死來反抗。 人君施政貴在無為自化 老子認為,最高明的政治,是讓人民沒有感覺政府的存在,人君施政,無為自化,以無為的方法達到自化的目的。因此,老子反對智巧,「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因為在上位的人提倡智巧,就會興起詐偽,爭奪越多,盜賊群起,奇物滋生,亂事迭出,不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 老子曾說:「智慧出,有大偽。」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好像老子是位反智主義者,其實,老子是用心良苦,他是一位智者,他看到天下的動亂是起於爭求,人生的痛苦是源於慾望太多。老子反對智巧,並不是要愚民,而是主張在上位者不要倡導奇巧,追求私慾,才能使人民歸於純樸自然的生活,享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上古時候,人民誠實質樸,不識不知,根本沒有虛偽詐騙;到了中古時候,民情日鑿,民事日繁,於是治理天下的人就運用智慧,創設法令來治理人民,結果智慧一出,虛偽詐騙隨之而來。再者,大道普行的時候,家家出孝子,人人講忠信,根本不必談仁義道德,人民的生活就已經做到仁義道德,等到大道廢棄,民風不純,再提倡仁義道德,就已經失去仁義道德了。所謂孝慈、忠臣,是六親不和,國家昏亂之後,才被提出來的。老子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目的,是為了「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老子希望施政者能夠使政治回復到上古大道普行的時代,不談仁義,民風自然純樸;不倡智慧,虛偽詭詐不生。施政者越多的作為,愈是干擾人民自由自得的生活。 老子的人生理想,以今天而論,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時代已經演進到二十一世紀,我們怎麼可能再回到初民的社會,過著原始自然的生活。不過,老子所追求的和平、自由的世界,純樸、自然的生活,依然是大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尤其在這充滿戰爭、動亂、暴力、邪惡的時代,人人心存危懼疑慮,沒有安全感,加以生活的緊張繁忙,工作壓力十分沉重,心靈煩悶而多煩惱,更是期盼真是有個老子所謂的理想國。 幸福快樂不假外求 客觀的環境,不容許我們回到從前的歲月,但是主觀的心態,我們是可以自我要求的,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努力,追求內心平和安定、愉悅自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物化加速腐化,簡化就能美化。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單純的心靈,過著簡樸的生活,順應自然的變化,不要有太多的慾望,一樣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閱讀省思: 1.你心目中的理想國是什麼呢? 2.你能要求自己過著簡單、樸實、自然的生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