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信仰觀比較
一 引子
現在有些啟蒙主義者認為,西方基督教是純粹精神化的一神教,中國的宗教則是注重實用性的多神教。為了樹立中國人的信仰,必須在中國引入西方的宗教,以及宗教背後的哲學、文化、藝術等。就中國人現實信仰的病情而言,這樣的描述是準確的,符合我們對民間信仰的大體印象,但病因的診斷小玄就呵呵了。
我們應該追問的是,這種民間信仰的混亂狀態是否就是由傳統文化本身導致的,還是傳統的一種病變。這並非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因為它關涉到今後中國信仰建設的方向問題。
二 基督教信仰的悖論
當下很多人把中國的問題歸結為信仰缺失,似乎這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分析到最深刻的精神層面。我卻不以為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信仰真的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么?小玄答案是:不一定。
一般人的心目提到信仰往往是一個與神聖、犧牲、堅定相聯繫褒義詞,但實際上它造成的後果卻不必然為善。信仰一詞本身來自西方的宗教統。在基督教中,它首先指對於上帝的信仰。但是在成熟的基督教中——黑格爾所認定的自由宗教的基督教中,這個信仰並不是物質的,而是純粹精神的。按照最嚴格的定義,越徹底的信仰就越是精神性的。它與世俗的利益沒有絲毫關係,它不是為了個人經濟利益結和政治權利,也不是為了國家民族,而就是為了信仰本身。西方為真理而真理的科學精神,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精神,為自由而自由的民主精神,都是基督教信仰精神的變種。
此語境中,信仰只有真假,沒有對錯。它是一種精神的純粹投入,是一種絕對的真誠狀態,而不是依靠實證和邏輯論證建立起來的。當然實證的神跡,邏輯的論證也可以幫助人們建立信仰,但是這只是過河之橋,上房的梯子,是用後就要拋棄的。絕對的信仰就是絕對的超世俗,超論證,超邏輯。所以,基督教教父奧古斯丁才說,「因為荒謬,所以信仰」。靠邏輯和實證卻論證信仰,恰恰就像是為了賺錢到柏拉圖學院學習幾何,簡直是侮辱了聖潔的精神。
基督教的這種信仰其實也沒有我們通常認為的那麼荒謬,反倒有其深刻的哲學根據。因為科學雖然強大,卻不能解釋自己的基礎問題,也不能理解自身的邊界問題,諸如世界的起源,基本粒子,統一場論、自由意志,等等都是科學無解決,只能訴諸於神學和信仰的問題。所以可以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最後達到的結論也是理性為自身劃界,邊界之內史自然科學的因果律,邊界之外是道德律領域的自由律,必須懸設上帝存在,靈魂不死和意志自由。
所以,有信仰是可怕的,沒有信仰是可悲的。信仰的這種結構固然有其神聖、純潔、決絕的一面,許多仁人志士,先知大德都有十分感人的信仰事迹。但也正是因為他的超世俗,超邏輯,視實證為無物的精神,會導致它有時候產生一般人看起來十分荒謬的行為。例如西方的十字軍東征,導致近百年流血漂櫓,人民失所。近世的西方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也是續其餘脈。即使伊斯蘭教內部什葉派和遜尼派的衝突也是如此,ISIS更是當代最突出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信仰不是科學的信仰,而是一種迷狂的信仰。但是信仰的本質就是迷狂,在信仰之中不問是非,只談真假。所以信仰是好的,這個結論並不成立。因為好壞是一個道德判斷,而道德善惡對於信仰來說只是後出的事情。是先有了信仰,再有善惡,信仰才是判定善惡的標準,而不是相反。所以說信仰不好不壞,無好無壞,它就是信仰而已。
當然,站在信仰之外,我們仍然可以對其進行評判得出或好或壞的結論,但對於信仰者而言,這種外在的評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且往往是衝突的根源。
所以,似乎確實如上所言,「有信仰是可怕的,沒有信仰是可悲的」,人類終究難逃這兩難的悖論之境么?非也,如何重建一種真正健康陽光造福人類的信仰,且聽小玄下回分解。
三 中國宗教整體精神
我認為,答案是後者。純正的中國宗教(暫且用宗教一詞言之)並不是實用化的多神教,也不是純粹精神性的一神教,而是一種在有神與無神之間的境域性宗教。它有極強的實用性,但卻並以這種實用性為最終歸依,而是一種無用之用。它有安邦定國修身齊家發財致富等作用,但卻不被此目標所限定。之所以造成今天中國宗教這種功利化和物慾化的狀況,恰恰是中國宗教精神墮落的表現。
1 儒家
首先,儒教不是追求實用的多神宗教。儒教育對於神的態度最可玩味。一方面,它主張祖先崇拜,最重視祭祀禮儀;另一方,卻又說「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有一種解釋是,儒家的策略是老百姓所謂的寧可信其有,「萬一真有呢,拜一拜不就可以保佑我么」。這種「有棗沒棗打一竿子」的解釋確實是很多中國人多信仰狀態。但純正的儒家並非如此。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個「如」就是一種有與未有之間的境域,祖先的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祭祀,就好像他真的存在一樣。這是一種靠誠心打通的情感境域。這種祭祀活動中,人與其說是與神交談,不如說是與自己的生活場、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交談。「敬鬼神而遠之」,並不是棄而不管,而是靠一種「敬」意維持在有和未有之間的位置。
這種信仰結構實際上可以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認鬼神實有,而假借其名裝神弄鬼,例如太平天國,封建門道會和各種迷信;另一面也可以預防陷入沉底無神論的虛無主義。西方人在尼采殺死精神的上帝之後,又樹立了資本的上帝,權力的上帝,自由民主的上帝,而他們把這些都偽裝成人性。但實際行上這還是匍匐的上帝的腳下,知不過上帝的名稱變換了而已。
後現代主義看透了西方自身傳統的弊病,想徹底的擺脫它,於是否認一切神的存在,包括所謂的普世價值,但卻陷入了後現代精神的的空虛和瘋狂之中,就從一個極端陷入到另一個極端之中了。尼採的瘋狂似乎就是一個隱喻。
從西方的教訓看,我們的儒家實在是精妙至極,現在要恢復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學習引入西方的宗教,學習西方人的信仰模式,創造一種新的普世價值,而恰恰是要恢復我們儒家宗教的偉大傳統。這是一種不帶有任何強制性的,非普遍,非特殊,一切都在生成中的獨特文化。
2 佛教
其次,佛教不是追求慾望的功利化宗教。現在佛教亂象頗多,很多道場成為有些人斂財的工具,這當然是事實。但純正的佛教並非如此,在義理精神上卻是極端反對這種傾向的。對於佛教的宗教觀,我理解主要有三點:
第一,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佛教破我執,破神執,通過緣起性空之法將一切的「人我」,「神我」都破除掉了。不但我是不存在的,「我所」(我的環境)也是不存在的。
第二,佛教是積極入世的。並不是一切皆空,所以要墮入空門,那是小乘教義,是不究竟,不徹底的表現。正因為我是性空的,我才能憑空幻起,因緣流轉,才能真正顯現大豐富多彩的千世界。說白了,正是因為人生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才能創造意義,才要創造意義。一切皆在於過程。虛無主義者和小乘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前者想自了而不得,後者急求自了,不管他人,實際還是一種自私。
第三,佛教是非功利而又大功利的。佛教放下了一切,唯獨放不下眾生。佛教的功利不是個人的慾望,而是普度眾生的大功德,大利益。深山古寺里的青燈黃卷暮鼓晨鐘並不是佛家的圓滿境地,在大千世界中為眾生捨身飼虎割肉喂鷹,才是佛教的真精神。
3、道家
最後,道家也不是追求實用的多神教。道家與道教不同,道教似乎滑向了煉丹求葯,修鍊長生不老道路,是道家自然精神的庸俗化。永生不過是人類慾望中最大的一個慾望。這就與莊子方生方死、生死一夢的藝術人生觀背道而馳。與老子少私寡慾,生而若死的人生觀也大不同。
莊子大鵬展翅,汪洋恣睢,開後世瀟洒俊逸之風;老子如雲從龍,言不可言,現宇宙大道無形之象,豈是追求實用一詞能夠概括的?
綜而言之,儒家希聖,道家訪仙,佛家成佛,三者共同特徵都是主張減少個人私慾,反對功利化生活方式。只不過儒家最為剛健有為,有歷史的使命與焦慮;佛家最為圓滿究竟,對於個人安頓身心最為切實有效;道家似乎消極一些,但最具藝術的美感,有一種自然風流在其中。這三種宗教都是中國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首先要回到的是這種傳統。
推薦閱讀:
※四輪「猴」票比較談,你最喜歡哪個呢?
※南宋錢幣的名譽品,收藏屆中比較熱門的品種——端平錢幣
※常見四字詞語中易混字形比較
※一位媽媽關於國內外各大品牌奶粉比較,及最終選擇荷蘭本土牛欄奶粉的理由_君子_嵐
※鐵板神算(附斗數批算以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