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聖祥:德國——寒酸的市政府大樓讓人心生溫暖

德國:寒酸的市政府大樓讓人心生溫暖舒聖祥


紅色的屋頂,陳舊的灰牆,簡單得像盒子一樣的輔助樓……這就是德國北部城市不倫瑞克的市政廳的外貌。推開一間間官員的辦公室,更讓記者吃驚,看不到現代化的裝潢和陳設,居然還沒有空調、飲水機等設備。一位官員說,他們要喝什麼得自己帶。 6層高的輔助樓里有一部電梯,是1956年產的,只能乘兩人,遇到上下班大家還得跑樓梯。(3月18日《環球時報》)

  恐怕只能用「寒酸」來形容這樣的市政廳了。但是,正如當地市民說的,「作為城市日常事務的執行機構,我們沒有感覺不方便的地方。更不會因為辦公樓的老舊、辦公設施的簡陋,覺得形象不佳,相反,這值得驕傲。」寒酸的政府大樓,卻成了市民的驕傲。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哲理,道理異常簡單:大樓越寒酸,有限的公共資金就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公共服務中——廉潔之於政府,本就是一種美德,本就是一種形象。

  相形之下,我們一些貧困的地方也建起了相當氣派的政府辦公大樓,有的建成「天安門」,有點建成「白宮」,雖然打著「城市形象」、「政府形象」的旗號,但如果不把百姓的怨聲載道也視為「形象」的話,實在讓人看不到任何的所謂「形象」。試想,作為「主人」的百姓都沒有形象,作為「公僕」的政府能有什麼形象?事實證明,作為「政府先百姓之富而富」象徵的奢華政府大樓在很多時候都最終淪為了腐敗的見證——政府大樓越是氣派,公共服務必定越是低級,這幾乎是一個真理。

  當然,並不是說,政府大樓就是越寒酸越好,關鍵是應該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應該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並且以合理和節約為準則。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對「取之於民」的公共財政保持敬畏感:人們納稅不是為了給官員享受的,而是為了讓官員更好地為公民服務的。

  在德國,政府如新建辦公大樓,建設部的工作主要是把關建設標準和基建程序:首先要明確使用部門的功能需求和人員情況,核定所需面積;二是要選址,一般只能在公共財產內;三是要根據選址地區房地產的市場狀況,以及政府的財政狀況,決定是租還是建,其標準就是要合理和節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於制度約束的「斤斤計較」,出於「經濟」的考慮,不少歐洲國家的地方政府靠租房度日。

  當我們把視線迴轉國內,公眾不得不問:為什麼政府辦公大樓必然需要興建,而且凡興建必然要求豪華?興建辦公大樓究竟是因為公共服務的需要,還是為了興建而興建?面對高企房價下的「居者有其屋」呼喚,一些政府官員大談,應該是「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住房」。意思是說,買不起房子的人應該考慮去租房。那麼,同樣的道理,政府為何一定要建樓辦公,而不可以租房辦公呢?

  《環球時報》記者去過很多小城鎮,一個最明顯的感覺是教堂最好找,其次是學校,最難找的是政府的辦公樓。而在我們這裡,一些地方特別是中小城鎮,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築幾乎都是政府辦公樓。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悲哀呢?

來源:紅網 來源日期:2007-3-20
推薦閱讀:

現在自來水公司的待遇怎麼樣了?
北歐五國攝影採風紀行(三十一)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無家可歸又沒有工作能力,除了拾荒還能做什麼?
城市道路中隔離輔路和主路的綠化帶究竟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不取消?
山東十七地市政府駐地,歷史上曾經的名字,多數塵封已久(上)

TAG:政府 | 德國 | 人心 | 溫暖 | 市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