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養生:學3種運動,吃4樣美食

編者按語

  今日是穀雨節氣。佛醫堂提醒各位師兄,節氣抓住天機,多靜坐,比平時效果更為顯著。有關靜坐的方法可以恢復「靜坐」獲得。

   

  春天迎來了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公曆4月20日,農曆三月廿一),意味著春天將離我們遠去。穀雨前後半個月,要做好防春火、健脾胃和去濕熱這三項工作,以助肝氣升發,安然入夏。

防春火:清明過後不春捂

  這時節「上火」的人可不少!暮春時節氣溫升高,加上春季本身陽氣蓄積體內,很容易誘發「春火」,出現口乾口苦、目赤眼花等不適。

  防春火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做到穿衣有度,一般清明過後就不宜「春捂」了。考慮到早晚溫差大,建議小孩可以多加一個小兜肚,老人可戴些護腰護膝來保暖。

(穿心蓮)

  春天野菜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天然降火食材。野菜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的功效,比如馬齒莧、穿心蓮等。

健脾胃:不妨多吃點山藥

  春季人體肝氣當令,肝氣過旺易傷脾胃,加上穀雨時節,雨水多濕氣重,濕邪最易傷脾胃。隨著氣溫升高,人們開始吃一些寒涼食物,此時要特別注意健脾胃。

(山藥)

  這時健脾胃一定要講究「柔」,食物里最柔和的就是山藥了,每天吃點山藥有很好的健脾功效。此外,蜂蜜、大棗也是不錯的選擇。生活中戒煙戒酒,早睡早起,天氣晴好時多外出運動,做好入夏準備。

去濕熱:灸灸關元和足三里

  由於穀雨後雨量增多,濕度加大,如果不加註意,濕邪易侵犯人體,引起關節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不適,因此要注意防濕邪去濕熱。

  此時的濕倒也不及夏季暑濕那麼猛,不妨常用艾條灸一下關元穴(肚臍正中下3寸處)、氣海穴(肚臍正中下1.5寸處)、三陰交(小腿內側,足踝尖上3寸處)和足三里(膝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寸處)這幾個穴位,有很好的祛濕作用。

  飲食上可吃些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等利水滲濕的食物,同時少吃生冷及寒涼性食物,以免產生濕氣。

三項運動經常做

  冷水搓鼻翼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到野外走走,強身健體。但是對於過敏體質的人而言,穀雨前後花粉、柳絮較多,容易發病。

  發生鼻炎的主要原因是鼻黏膜敏感、鼻腔的免疫能力降低。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能力,是防治鼻炎不錯的辦法。

  用冷水洗鼻子的時候,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大家可以試試佛醫洗鼻,回復「洗鼻」可以收到內容)

  按揉祛濕穴

  空氣中濕度加大,易濕邪入侵,造成胃口不佳、身體困重不爽、關節肌肉酸重等癥狀,各類關節疾病患者更應引起足夠重視。

  濕氣通於脾,祛濕要從健脾補脾入手。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濕要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正坐或仰卧,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

  茶水洗把臉

  明代著名品茶專家許次紓在其所著的《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喝剩下的茶葉水倒掉是不是很可惜呢?

  建議大家不妨用喝剩的茶葉水洗臉,不但能減少皮膚病的發生,且可以使臉部皮膚光澤、滑潤。

  用紗布蘸茶水敷在眼部黑圈處,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有助於消除黑眼圈。此外,茶葉的鞣酸還可以緩解皮膚乾燥。

四種美食最適宜

  桃花粥(活血潤膚):穀雨時節正是桃花開放的時候,桃花不但可供觀賞,也是美容滋補的良藥。

  準備少量桃花干品(1克)、粳米(100克),桃花和粳米,熬至黏稠即可。桃花粥能滋潤皮膚,補益身體。

  薏苡仁(清熱健脾):腸胃不適、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可能是體內濕氣過重,可以吃些薏苡仁。薏苡仁味甘性涼,有清熱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很適合春天食用。

  可以用薏苡仁熬粥或熬湯喝,但脾虛以及孕婦人群不宜食用。另外,豆類、瓜類也是很好的祛濕食材。

  荷葉湯(清淡祛濕):晚春氣溫逐漸升高,飲食應以清淡為主。春困、腿重其實是「濕」的一種表現,可以在煲湯時放點荷葉,每周食用1~2次,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酸梅湯)

  另外,適當喝點酸梅湯、綠豆湯、紅豆湯,防止體內積熱。而且不宜多吃辣椒等大熱食物。

  糖醋蛋(溫中健胃):穀雨是「雨生百穀」之意,隨著降雨增多,空氣中濕度逐漸加大,飲食上要注意祛風除濕、強筋骨、溫氣血。

  可以將生薑切末,和雞蛋一起打勻後炒熟,出鍋時用少量糖、醋和鹽調味即可。可以在早餐時吃,有驅風散寒,溫中健胃的作用。(綜合自《健康時報》2014年04月21日2版、《健康時報》2012年4月23日第4版、《健康時報》2012年4月30日第8版、)

  編輯/佛醫堂微信執行主編:賢一

  

推薦閱讀:

認真的準備一頓法餐
涼拌淡干龍鬚菜
魂穿香煎皮皮蝦,連蝦殼都不放過!
情人節寵愛自己——藍莓巧克力甜餅[附美食大雜繪3]
餃子皮的28種打開方式,別再只包餡兒吃啦!

TAG:美食 | 運動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