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興國寺:古寺歷經滄桑 田園深處梵唄再唱
滎陽興國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滎陽市東南賈廣公路十三公里處西側立有一座15米高的樓碑,上書「興國寺」三個楷書大字。舉目西眺,幽谷之中藏一宏偉、典雅的古寺,我們便拾級而下,去領略那佛教勝跡的魅力。
站在興國寺山門前,近看,足下是一長方形菜園,裡面種有紅白蘿蔔和各種雜菜,鬱鬱蔥蔥,格外喜人。溝底上是將成熟的穀子、玉米,金燦燦,沉甸甸,一派豐收景象。寺對面溝壑縱橫,林木蔥蘢,一碧無垠。寺西一片綠染澗谷的小森林,日照處翠碧競綠,乃不知人在翠峰,而宛若駕一葉扁舟,盪槳在茫茫碧海之中。
寺門高大寬敞,藍瓦黃脊,門頂嵌一石刻,上書「興國寺」三個遒勁洒脫的金色大字,檐下掛一對紅燈籠,閃爍著寺的希望。山門兩側寫著:「法輪常轉」、「佛光普照」八個楷體大字,預示著古寺的生命力和輻射力。門前兩側有兩棵冬青樹,厚潤碧葉間掩映著簇簇素馨的細白花,絲絲風中,正播送著一樹濃濃的芬芳。看上去寺門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翹角風鈴,翩然欲飛,非常古樸秀麗。
觀賞間,順著幽幽鐘聲,我們彷彿透過歷史的塵煙看到了古寺曾經的輝煌與衰敗。建於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的興國寺,一樣有過自己的美麗傳說和輝煌的鼎盛。唐咸亨二年,白馬寺的和尚慧濟禪師雲遊到此,見此地北枕壇山,南臨運糧河(須源溪),有「五龍朝聖」之說。慧濟視為寶地,稱:「上有命,尊佛興國」。遂於此建寺,名日「興國寺」,院落三節,門三道,建有天王殿、前佛殿、閻王殿、大雄寶殿等,佔地二百餘畝,有僧十六人,寺院建築十六畝七分,慧濟為方丈,慧遠為住持。到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有僧二十七人,寺產一百二十四畝,凈覺為方丈,修明為主持。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約公元979年)進行重修。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寺產擴為三百六十五畝,有僧四十三人,雜役十一人。唐宋兩代,香火興旺,屬於鼎盛。迨元代入主,戰爭頻繁,中原罹難,寺受騷擾,眾僧多逃。唐宋碑刻,毀之殆盡。俟朱明大定,黎民至,農商興,古寺復興,寺產擴至四百八十八畝,僧人達五十八人。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縣令李選贊助,妙青、青山和尚募緣,重修一次。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又進行重修。直到清代,香火依然。後來,由於兵荒馬亂,特別是「文化大革命」,興國寺屢經劫難。昔日榮耀何處覓,惟有白雲空悠悠。佛教徒、退休老工人丁英俊和廣大僧尼在國家政策感召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經過十個年頭的努力,興國寺又以嶄新的雄姿屹立在中原大地。
在門口迎接我們的是一位身著圓領佛衫的僧人,他雙手合十,施禮相迎,我們則躬身還禮感謝。正巧,74歲高齡的丁英俊也到跟前,握手言談,甚是禮貌,領著我們參觀寺院。正面是大雄寶殿,東側為觀音殿,西側為南無大地藏王菩薩殿。院內中間有一花壇,甬道兩邊各有六堆黃楊、三棵松柏。東側還有一棵狀如大傘的杜仲樹。殿前有一口大鼎,是信徒們燒香焚紙的香爐。殿兩旁各有一通靈塔,右側是「興國寺比丘俊孤峰續諱濟第二十五代靈壽之塔」,大明嘉靖六年歲次丁亥冬仲月望吉旦由子弟清定、慶常「三清」、「三常」立石,以悼恩師之功。西側是「圓寂師瑞公和尚之塔銘」,大明嘉靖三年歲甲申孟冬十月吉日由「三德」弟子所立。塔是和尚墳墓上以表功德的建築物,宛如兩棵青蘆,生機勃勃,給整個寺院增添了思古之幽情,也展示了古寺的興衰。
站在花壇前北眺,大雄寶殿氣勢恢宏,雄偉壯觀。飛檐斗拱,屋脊飾琉璃吻獸,重脊上有黃色寶壺等。重檐歇山造,五開間,抬梁式物架,殿前有一廊道,檐下有六幅山水彩繪和三幅佛像彩畫,菱花窗格和兩根大紅柱,東邊紅柱橫擔掛一口大鐘,丁英俊拿錘敲擊,聲音洪亮,縈耳長鳴。殿內有一佛洞:中間為如來佛,左側為岳釋佛,右側為阿彌陀佛。如來佛石刻金身,造型生動,和顏普目,曲膝端坐,肌肉豐滿,線條柔和,神氣透逸。岳釋佛和阿彌陀佛造型豐滿,姿態各異,面目清秀,嫻靜端莊,眼中有神,口中有情,好似時刻關心人間滄桑,無聲地唱著祝福讚歌。兩邊各書黑色經句,緊靠牆壁,前面放一供桌,桌上有一缽鈺,黃緞帷帳方方正正,徐徐拉開,桌前是一個焚香爐。殿內氣氛肅然,香煙繚繞,金光迸發,鐘聲時鳴,給人一種莊嚴和慈祥之感。信則靈,心誠則靈。就是在這座寺里,一年四季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煙不斷。信徒集於大殿祈禱,鐘鼓齊鳴,香煙裊裊,伴和誦經音樂,別有一番風味。身披香袋的老農民一跪一叩,十分虔誠;牽手搭背的紅男綠女在跪拜間少不了幾分輕薄;西裝革履的老闆、大款們則各有心事,積德投幣,出手不凡,心想讓佛爺、菩薩當財神,使自己的生意興隆,生財有道;偶有老外先生、太太,也來寺里燒香拜佛,有的還口中念念有詞,求佛保佑平安,事業興旺發達。佛爺、菩薩雖未明說一句話,然有許多香客、遊人從這裡得到了滿意的「信息」,高興歸去。
滎陽興國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東西配殿井然有序,錯落有致,藍瓦紅椽,古樸秀麗。東配殿為觀音殿,供奉「南無大悲觀音菩薩」木雕金身,濃麗豐滿,高1.6米,頭戴寶冠,身披纓珞,袒胸露臂,錦衣鄉裙,玉容含情,秋波流慧,高鼻長眉,朱唇一點,左手托凈瓶,右手拿柳枝,盤坐蓮花台,法像端正,瀟洒飄逸,時刻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因此,人們把觀音稱之為中國的維納斯和理想中的母親,非常敬重和崇拜她救難送子,造福眾生。西配殿侍奉著「南遠大原地藏王菩薩」,木雕金身,造型美觀,肅穆端莊,比例適度,氣宇軒昂,光彩煥發,炯炯的目光中透著一絲憂慮,注視著陰間的正義邪惡和世態炎涼。
穿過西廂門,便是三聖殿。這座建築造型別緻,凌煙架日,飛檐眺檻,輝煌崇麗。黃色琉璃瓦,如隴整延,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脊上裝有紫紅色寶壺和二龍戲珠,山脊獸頭仰天,神態威猛。整座大殿和美麗的花園,與遠處丘峰綠嶂、藍天白雲景色相融合,如詩如畫,構成了一幅雄渾奇麗的盛景。我們在驚嘆勞動人民這巧奪天工的巨制之餘,由衷地讚歎農民建造者們的偉大氣魄和傑出智慧。在這座殿里那金身燦燦、神態自然、栩栩如生的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和大釋至菩薩雕像,由一批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精心用材,雕塑而成。這種用「形神兼備」傳統藝術手法雕塑的佛像,是極高的藝術珍晶,如果沒有很深的藝術造詣,沒有精心的構思,沒有生活的積累,是不會捕捉到這麼複雜的藝術靈感的。人們從這些藝術品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中,可以窺視本地風土人情之一斑。
曲徑迴環,迴廊綴閣。我們漫步東院,牽動情思,撩人情懷的是花,一叢叢,一團團,一簇簇,鋪展著,逶迤著,融在花容里的是一個民族的美好心靈和似錦的前程。正對大門是「興國寺觀音菩薩塔」,布局嚴整,宏敞壯觀,姿態飄逸,八角九層,凌空飛舞。底層左右兩側各有一塊石刻經文,塔正面是「興國寺源流述略」碑刻銘,記載著古寺的滄桑歷史。登上塔的最高層,寺景全貌盡收眼底,山巒農舍、田園綠樹一覽無餘。此時此刻彷彿置身於藍天白雲之間,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清雅溫馨。也許你會想到神秘和魔幻的古塔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但不能幫它的信徒完善那夢幻里的希望。塔的東側是僧人們住的地方,清凈幽雅,十分安靜。塔的北面是僧人的齋房,一次可供二百多人就餐。時值中午,丁英俊和一個法師請我們用齋,我們不好意思辜負僧人的熱忱款待,只好平生第一次在寺里用餐了。這時,從五台山來了兩個尼姑,我同她們談起了五台山的情況和興國寺的現狀。她們說,天下僧人是一家,吃喝住宿都不怕,走到哪裡都一樣,興國寺雖比不上五台山,但這裡環境優美、清靜,人親,徒和,再發展下去,必然前景無量,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名剎。我對做齋的尼姑開玩笑說:「這裡幽雅安靜,誦經念佛,吃齋化緣,一定長壽,我也想來這裡當和尚,不知您收徒弟否?」她笑著雙手合十答曰:「熱烈歡迎。」惹得僧俗滿堂大笑。
橘紅色的夕陽悠悠地消失在大雄寶殿的脊頂,亮麗的晚霞似一匹透明的紅絲飄帶曳在西方天際。暮色乘著晚風緩緩走來,為興國寺籠上一層靜謐的色澤,這時,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那古老而年青的興國寺。
推薦閱讀:
※李自成行宮遊記
※冬遊記·瞻園行
※一半秋涼一半春暖——英國遊記【18】愛丁堡(下)
※百日遊記3(江嶺、上坦、李坑)
TAG: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