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奇效之謎——經脈原理(上)
06-23
地球同一條經線上的各點之間,有一點是相同的,會在同一時間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人體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假設我們自然直立,雙手放鬆,自然下垂;雙腳併攏,腳尖向前。當我們正對太陽時,陽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頭面口鼻,頸結喉部,胸腹部,上肢和下肢的正前方。這些部位,在中醫學中,有一個特定術語來命名,叫做陽明。腰扭傷後疼痛難忍,無法活動,小小一根銀針刺入,疼痛立止,活動自如;上火牙痛,蹙眉托腮,同樣是一根銀針,可令轉瞬之間眉開眼笑。針灸療法能夠取得如此神奇的效果,首先要歸功於古人一個了不起的發現——經絡。前面生理一講中,無疾主要討論的是中醫學中循環無端的十二經脈,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理論構建的。那麼針灸學理論中的十二經脈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針灸理論中的十二條經脈蘊含著怎樣的規律呢?十二經脈與十二臟腑之間是如何一一對應的呢?經脈是怎樣在體內發揮作用的呢?通過經脈診治疾病的道理何在?下面無疾就與大家一起,逐一地解開上述有關經絡的謎團。這裡認識經絡的方法,仍是一如既往的體驗。當然這些認識更多的是無疾根據經典著作,以及現代針灸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結合無疾對經絡與自然的思考,發揮而成。不代表科學,也不代表學術。只希望這樣的方式,對大家認識經絡,學習經絡能有所幫助。一、經脈設立原理 地球儀上,縱橫排布著經線與緯線;我們要精確定位某個地區,只需要提供經度、緯度兩個數值就可以實現了。我們這裡先重點看一下經線。 同一條經線上的各點之間,有一點是相同的:會在同一時間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一點誤差,這裡忽略不計)。人體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假設我們自然直立,雙手放鬆,自然下垂;雙腳併攏,腳尖向前。當我們正對太陽時,陽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頭面口鼻,頸結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這些部位,在中醫學中,有一個特定術語來命名,叫做陽明。當我們以側面正對太陽時,陽光直射的部位,就變成了:側頭部,耳,肩部,身側部,上肢外側,下肢外側。這些部位,同樣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陽。當我們以後背正對太陽時,陽光就會照射到:後頭部,項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後側。這些部位,稱為太陽。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這樣兩個規律:一是自然站立狀態下,這些部位都可以被太陽直接照射到;二是三者名字中,都有一個陽字。除這些部位以外,我們發現,還有一些部位,是陽光無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內側面。中醫將這些部位進行三等分後,從前到後,分別命名為太陰、厥陰和少陰。也就是說,太陽能照到的地方稱為陽,進一步分為陽明、少陽和太陽;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稱為陰,進一步分為太陰、厥陰和少陰。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陰三陽的概念。中醫又根據手足的不同,將此概念更進一步的細化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對這些陰陽對應的部位,單是進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學習和掌握,於是古人以「畫線」的形式,對這些部位進行更為直觀的表述,從而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十二經脈。至此,學習經絡最基本的知識儲備工作就完成了。 為了不給大家造成過多理論上的負擔,經絡與緯線之間的關係,我們就不再展開說了。無疾這裡僅作一點點思路上的啟示:地球上同緯度的區域內往往有著相似的氣候特點、物候現象、植被種類等。那麼人體上呢?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認為:經線體現了時間上的趨同性,緯線體現了空間上的趨同性。二、經脈臟腑相合原理 以上手足三陰三陽的概念,主要是對體表部位進行的劃分。而人體結構中,中醫更加強調的是臟腑,具體講解見前第三講。那麼中醫所謂的五臟六腑,與三陰三陽之間,是否也存在著一些特定的關聯呢? 首先看五臟與六腑。五臟又稱五神臟,是藏精之所,神常居之。前面講過,神最喜清凈,最怕煩擾。所以五臟最宜靜而不宜動,五臟靜則神安,五臟動則神亂,其性屬陰。六腑是轉輸運化水谷的場所。人體要得充養,離不開每天從外界攝取新鮮的營養物質,同時需要把代謝後的廢物及時排出體外。這樣看來,六腑最需要的是動,是通暢,所謂「六腑以通為用」。所以六腑宜動不宜靜,六腑動則水谷得消,機體得養;六腑靜則水谷停滯,百病叢生,其性屬陽。臟腑的陰陽屬性明確了,與體表陰陽之間也就形成了相互對應的關係:五臟與四肢內側的「陰」部相對應,六腑與四肢前、外、後側等「陽」部相對應。 再將五臟細化來看。肺、心在胸腔,在膈上,與手相近;肝、脾、腎在腹腔,在膈以下,與足相近。肺、心相比,肺在上,在外;心在下,在內。肺心之間,有一個囊狀組織,以保護心臟,稱為心包。如此從上到下,三臟依次排列為:肺、心包、心。如果將這三髒的解剖位置對應到上肢內側,就形成了這樣的對應關係:肺——手太陰;心包——手厥陰;心——手少陰。 肝、脾、腎三臟相比,脾(中醫之脾,主要對應解剖學的脾臟和胰腺,前文已述)與肝基本位於同一水平層面;腎在下。同樣將此解剖位置,與足三陰經相互對應,可以得出如下關係:脾——足太陰;肝——足厥陰;腎——足少陰。這裡有一點需要提示:肝臟與脾臟的解剖位置上下難分,在相應的足厥陰與足太陰兩條經脈的循行上,也出現了一處交叉(發生在內踝上八寸處)。是偶然,還是必然?是人為劃定,還是自然使然?不得而知。 最後再來看一下六腑。 六腑(三焦除外)的解剖位置都在腹腔,在膈以下。對比五臟與手足經脈的關係,可知六腑都應與足陽經相對應。再從其具體位置而言,胃在上,膽在中,膀胱在下;所以,以上三腑與足三陽經相配的關係如下:胃——足陽明;膽——足少陽;膀胱——足太陽。大小腸在實體結構上與胃同屬一家,在經脈上也共同歸於足陽明經;臨床診治大小腸的問題,主要也是從此經著手進行。至於三焦,前面第三講中曾有專門講解。針灸學上對三焦病變,設了一個專門的腧穴——委陽,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委中穴旁邊,說明這裡更多的是把三焦病當作水液代謝病來看待的。 這裡的大小腸與三焦,就出現了問題:無經可配。足三陽經與胃、膽、膀胱三腑相配,已經飽和;而上面的手三陽經空置,沒有相應的腑與之相合。古人於是提出了一個勉強的配伍方案,將手陽明經與大腸相配,手少陽經與三焦相配,手太陽經與小腸相配。於是形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經典的十二經配十二臟腑的經絡理論體系。但畢竟是勉強所為,臨床診治大小腸疾病、三焦疾病,仍需要到足陽明經與足太陽經上去尋求解答。 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手陽明經與大腸的結合,與其他兩個經腑結合相比,具有更強的臨床指導價值。原因:手陽明與足陽明同屬陽明,可理解為同處一條經線上。故手陽明經對胃腸疾患也可起到一定的診治作用。而手少陽——三焦,手太陽——小腸,類似的特點就不十分明顯了。手少陽經的主治,反而與足少陽膽經相近;手太陽經的主治,反而與足太陽經相近。 古人通過經絡,把體表四肢與五臟六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現代醫學難以認知的經絡體系,從而使古人眼中的人體,與現代人眼中的人體有了質的差別。這一切,原因何在,意義何在,今天的價值又何在呢?三、經脈功用原理 前面講到,地球儀上位於同一條經線上的各個點,都有一個共性:在同一時刻接受到陽光。看似平淡無奇,其實這點共性非常重要。試想我們每天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伴隨著太陽的節奏在展開的。太陽升起來,我們開始一天的學習和工作;太陽落下去,我們也進入自己的生活和休息。不僅是人類,動物、植物身上也都反映出類似的規律。那麼,千萬年來,甚至更為久遠,從事物發生的起點即開始。同經度上存在的各種生物,都會在同一時間蘇醒,同一時間興奮,同一時間沉寂,同一時間入夢。這種現象,有類於中學物理課本上提到的共振。共振的前提,是大家的固有頻率相同或相近。 同樣的道理,表現在人體上,就出現了所謂「經絡現象」。既然同一經脈所聯繫的人體各個部位,也存在類似於同經度點的特徵,那麼這些部位之間,是否也存在共振現象,也有相近的「固有頻率」呢?當前的科學研究工作仍在積極探索中,沒有哪位科學家可以明確地告知所謂的經絡實質究竟是什麼。那麼我們不妨還是採用體驗的方式,對經絡展開深一層的認知。前面我們了解了靜態經脈聯絡分布的形態,下面繼續體驗「動」的經絡。 古人對經絡的描述非常形象,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有趣的比喻,幫我們理解經絡的特點。 其一是把經絡比作河流,將氣血比作河水(見《靈樞·本腧》)。河流的起點是泉眼,汩汩的泉水從泉眼中噴薄而出,沿著彎彎曲曲的河道,一路向前。途中,隨著四處溪水的歸入,河流不斷壯大,最後形成滾滾的長江大河,奔流到海。人體的經絡,大多發於四肢末端,匯流至相應臟腑,或頭面。四肢末端,即所謂「井穴」所在之處,通常位於手足指甲旁,類於泉眼;該經脈之氣血主要源出於此。氣血向上到達腕踝關節時,會經過一類重要的腧穴,叫作原穴。原穴處譬如大的湖泊,經脈在這裡彙集四方歸依的氣血,進一步形成聲勢浩大的十二條江河。繼續向上到達肘膝關節時,這些江河即匯流入海。 其二是把四肢末端比作樹根,把頭面官竅或臟腑比作樹梢、果實(見《靈樞·根結》及《靈樞·衛氣》)。這樣十二條經脈,就成了十二棵大樹,各有各的生長範圍。舉例來說,足少陽是長在人體兩側的樹,樹根在足四肢末端的足竅陰穴處,果實結在兩耳中。手少陰是長在上肢內側後方的樹,樹根在手腕內側橫紋上神門穴處,果實結在後背心俞穴處(靠近心臟)。類似的,根據一棵樹的「根」與「結」之所在,整棵樹的大小、走向,就可以完整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河流對人來說,最有意義的並不是河道,而是通過河水的流動,可以幫我們運輸貨物和人員。同樣的,經絡對人體而言,最大的價值也不在於十二條管線,而是通過這些管線,來輸布氣血。氣血從四肢末端發起,源源不斷地流向臟腑頭面。 相信這裡會有朋友提出疑問:氣血為什麼會從四末流向臟腑頭面呢?我們還是用地球儀來做比喻。同一條經線上的各點,雖然會保持相同的時間節奏,但是由於緯度的不同,收到太陽光照的強弱還是有區別的。越是靠近赤道的地區,接受到的陽光越多,溫度越高;越是接近南北極的地區,接受的陽光越少,溫度越低。頭面軀幹部居於中央,類於赤道周邊;越是靠近四肢末端,就越是接近南北極。人體最不怕冷的地方是頭面,寒冬臘月,棉衣棉鞋棉手套不可少,只有頭部可以不靠外物禦寒,中醫謂「頭為諸陽之會」,我們這裡將其理解為赤道似乎也未嘗不可的。人體最容易冷的地方是手足,陽氣不足的人,最容易出現冰涼的地方就是這裡,與兩極頗有類似。 赤道周圍由於溫度很高,空氣上升後,會形成地面附近的空氣總量不足;這時來自兩極的冷空氣就會過來填充,從而形成了風。五臟六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部位,頭面五官是我們感知世界最重要的窗口;我們稱臟腑為「器」之「官」,眼耳口鼻為「官」之「竅」,都說明這些部位很重要。如此重要的部位,自然要給予更優厚的能量補充。位於四末的氣血,自然要調集到此處,以聽任調遣。從而形成了從四肢到頭面軀幹的氣血運行。 古人談到經絡,總是大加推崇,認為:「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古人為什麼如此重視經脈的地位呢?(本文僅供中醫愛好者學習交流)作者:天下無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素靈微蘊》 > 素靈微蘊卷一 經脈解
※【經絡養生】經脈與地支
※十二時辰對應的十二經脈養生法
※八段錦能強身健體,還生陽氣、通經脈,春天練正是時候
※十二經脈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