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倫敦:恐怖主義仍在行動

目標倫敦:恐怖主義仍在行動

2011年05月02日 20:50來源:世界知識

字型大小:T|T

90人參與1條評論列印轉發

核心提示:如果說2001年的9.11事件揭開了新世紀恐怖主義襲擊的序幕、2004年的3.11事件是對親美國家赤裸裸的警告,那麼7月7日發生在倫敦的爆炸案則是恐怖主義的又一次力量顯示。選擇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無論是警察、安全還是情報機構,其能力和做法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的CIA、FBI和其他國家相關部門(蘭德公司的評價)」的英國下手,昭示恐怖主義在經過短暫休整後再次出擊。

本文摘自:《世界知識》2005年,原題:《目標倫敦:恐怖主義仍在行動》

如果說2001年的9.11事件揭開了新世紀恐怖主義襲擊的序幕、2004年的3.11事件是對親美國家赤裸裸的警告,那麼7月7日發生在倫敦的爆炸案則是恐怖主義的又一次力量顯示。選擇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無論是警察、安全還是情報機構,其能力和做法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的CIA、FBI和其他國家相關部門(蘭德公司的評價)」的英國下手,昭示恐怖主義在經過短暫休整後再次出擊。

終於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周密的防範措施和豐富的反恐經驗,都沒能使倫敦幸免於難,恐怖攻擊的不可預測性決定了它或遲或早總會發生,防不勝防。

9.11後,英國緊緊追隨美國,無論是打擊阿富汗,還是出兵伊拉克,英國都是美國最堅定的支持者。於是,以「基地」為主的恐怖組織不斷發出「襲擊英國」、「給英國教訓」的警告。早在去年,倫敦警察局長史蒂文斯就指出,倫敦將面臨類似西班牙馬德里爆炸案的恐怖威脅。

英國長期面臨「北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威脅,因此對恐怖襲擊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範要高於其他西方國家。9.11後在防恐怖襲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通過反恐法案、強化執法部門反恐職能、增加反恐預算等,其具體的防範措施包括:所有飛機未經許可不能低空飛越倫敦標誌性建築;辦公樓等建築盡量使用破碎後不會飛濺的玻璃;各機構和公司建立獨立信件收發室,並遠離主體建築,以防止郵件炸彈襲擊;各機構制定防範恐怖襲擊應急預案,制定疏散線路以及建立臨時避難所;增派警員,對倫敦地鐵和火車站增加巡邏,在一些關鍵地帶部置反恐便衣警察,對可疑人實行隨機檢查;在重要地段和建築物周圍安裝中央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僅倫敦地下運輸通道就安裝了6000個監視器;內政部向各行各業,特別是涉及國計民生及社會福利等重要部門提供安全建議,如不定期向其提供恐怖威脅的書面評估報告或簡報等,由秘密保安局或相關機構提出安全建議;加強邊境控制,對機場及港口採取特別安全保障措施等等。真可謂精心設防,處處小心。

但緊繃的神經稍有鬆懈,「達摩克利斯之劍」就落下來了。在防範如此嚴密的情況下,恐怖分子仍能得手,震驚和傷痛之餘,恐怖襲擊的不可預測性及其防不勝防的現實使得「下一次」何時到來的擔憂又上心頭。就連富有經驗的英國警方也不得不發出「難以防範」的哀嘆。

「擴散性恐怖」——恐怖主義新形式

「基地」完成嬗變,精神統一和行動自主分散的特點決定了它較以往更富擴張性和攻擊性。

9.11後,美國迅速發兵,以雷霆之勢一舉摧毀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及其「基地」在那裡的老巢,本拉登也被追得東躲西藏。一時間「基地」及其他恐怖組織將被一舉解決似乎指日可待。但隨之而來的巴厘島爆炸案、3.11爆炸案及其他一系列以「基地」名義進行的恐怖襲擊似乎在表明,「基地」組織雖然失去了根據地,但能量卻在無限地放大和擴展。幾乎每一起重大的恐怖襲擊的背後都有「基地」的背景,一張幾乎籠罩全球的「基地」式網路時刻進行著一種「擴散性恐怖」。是「基地」出現了變化,還是全球恐怖主義出現了變化?

從「基地」本身來說,該組織內部金字塔式的組織體系確保了領導上的統一。同時在其龐大的基層又有一種呈現「蜂巢」特性的獨立小組確保了行動的分散及自主。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本拉登處於金字塔頂層的模式並沒有明顯變化,變化的只是其所起的作用。過去,本拉登一直以行動計劃的制定者、策劃者、參與者及整個「基地」組織領導者的身份出現。而今天,他在「基地」組織中扮演的只是一種精神象徵的角色。本拉登的號召只是一種模糊的指示,而具體什麼時候發動襲擊、怎麼襲擊、誰參與襲擊則由各小組獨立決定。這種精神統一但行動分散和自主的特性決定了「基地」的擴張性和極富攻擊性,也是其生命力強大、屢打不死的根源所在。

9.11之後,各國都加強了反恐措施,大大打擊了「基地」的有生力量,迫使其發生了嬗變。在此情況下,一部分被早早埋藏的「釘子」開始被「激活」並露出地面。

倫敦連環爆炸案表明,「基地」仍具有嚴密的組織和巨大的破壞能力。儘管今年上半年以來,「基地」除伊拉克以外沒有在其他國家進行大規模恐怖活動,但其潛伏在西方國家的網路依然高效運轉。英國是西方穆斯林人口較多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些伊斯蘭移民及其後代表面上已「融入」英國社會,甚至有些就在英國本土出生、成長、接受教育,但其骨子裡仍受的是伊斯蘭極端文化的熏陶,他們就成為「基地」組織埋在地下的「釘子」。事後調查顯示,曾被認為不構成威脅而放棄了對其進行調查的倫敦爆炸案疑犯穆罕默德西迪基汗就是一枚這樣的「釘子」。

從全球恐怖主義來說,「基地」成了一種「圖騰」。「基地」公然向美國叫板,並多次策劃重大恐怖襲擊,既震驚了西方世界,也使伊斯蘭內部的極端組織起而效仿。本拉登就多次強調,「基地」最重要的任務是鼓動穆斯林參加防禦性聖戰,幫助培訓並領導那些站出來的人。「我必須說我的職責只是喚醒穆斯林」。所以,往往本拉登及「基地」其他頭目幾句簡單的講話、幾盤錄像帶,都會在全球掀起一片腥風血雨,「基地」和其他極端組織紛紛響應,本拉登似乎成了「真主的代言」,其所宣揚的思想成了全球恐怖組織共同的精神支持。而其直接領導的「基地」更是擺脫了單純的極端恐怖組織的地位,上升為一種恐怖「圖騰」甚至代表了恐怖主義的意識潮流。

文明的對抗?

本拉登的初衷是集中打擊美國,恐嚇分化盟國,而美國發動的是全球反恐戰爭。就過程和發展而言,「文明衝突」從一種擔心有可能變為現實。

「為什麼我們要發動針對你們的聖戰?問題的答案十分簡單,因為你們攻擊了我們,而且仍在繼續攻擊我們。」本拉登在2002年這樣說道。

但是,從19世紀以來即開始存在的伊斯蘭抵抗運動,通常各自為戰,只針對自己國家的世俗政權。雖然,阿富汗的反蘇聖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抗蘇聯,但大部分人在戰爭結束後回到了家鄉。認為美國是妨礙伊斯蘭革命的主要敵人是本拉登的主要「貢獻」。為了將攻擊的焦點轉向美國,本拉登花了不少力氣,他認為伊斯蘭國家世俗政權之所以能夠存續,是因為有美國的保護和支持,為達到伊斯蘭世界的純潔,必須打敗美國。

有人認為,以「基地」為代表所掀起的全球伊斯蘭恐怖主義最終將導致伊斯蘭與西方文明的衝突,就起點來看,並不正確,因為「基地」的目標只是美國。但就過程和發展而言,它正在一步步地成為現實。美國加緊聚攏盟友並發動全球反恐戰爭,迫使恐怖主義開始威脅其他西方國家甚至採取攻擊,儘管這違背了「基地」的初衷。

本拉登及其領導的「基地」長期以來就有這樣一種思路:集中打擊美國,對其盟友採取恐嚇及分離的策略,以軟硬兩手將美國與其盟友隔離開來。軟的方面指採取「引而不發」的警告、恐嚇;硬的方面指必要時打擊其盟友海外利益,但不直接在歐洲腹地發動攻擊。這一策略在9.11後的一段時間裡得到充分體現——儘管西方利益在海外頻頻遭襲,但西方本土則一直「風平浪靜」。3.11開啟了一個直接警告的序幕,此次襲擊及他們隨即宣稱的即將對丹麥和義大利採取行動則可能是一個明顯的「直接介入」信號,這必將進一步加劇西方對恐怖主義的恐慌,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會進一步擴大。

「現在最大的危險是我們沒有觸到所面臨威脅的本質,我們在這兒正面臨的是一種邪惡意識形態。現在是一場關乎思想、心靈與頭腦的戰鬥,它同時在伊斯蘭世界內外發生。」布萊爾的話顯然又加強了「文明衝突」的論點。在倫敦遭受恐怖襲擊之後,英國右翼分子計劃對穆斯林進行報復行動熑綣這種情況真的成為現實並散播開來,那麼「文明的衝突」恐怕將從一種擔心真的成為現實了。

倫敦爆炸事件已經過去了,但仍留給國際社會許多思考。也許它將從總體上改變整個世界的反恐局勢並使反恐戰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9.11之後,布萊爾政府採取的積極跟隨美國的策略曾遭到國內許多反對黨及公眾的反對,但此次事件將使英國公眾認識到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並為連任的布萊爾政府贏得不少信任,堅定開展繼續追隨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美英聯盟可能藉此機會繼續鞏固。其他歐洲國家也會因為此次發生在「西方世界內部」的恐怖襲擊而加強合作。

總體上看,7月7日的恐怖襲擊既可能是恐怖組織重新復出的信號,也是對全球反恐事業的新的挑戰,它將影響今後一段時間內的國際反恐秩序。英國人可能因為「事情終於發生了」而消除了長期以來「警報不斷」的「心理壓力」,但西方世界乃至全球則重新背起了一個更為沉重的「包袱」。


推薦閱讀:

分答是會曇花一現還是會像直播一樣流行一會呢?
解沒有行,沒功德,你想加持給人加不上。解一定有行,功德都在行當中成就的,你沒有做到,那不算功德。能出輪迴,能真正往生,都要真干,不真乾沒用處。真正理解、覺悟,是從行動當中悟過來的。
特別防護期,南海在行動(十四)
歡迎在行語音聊天!

TAG:恐怖主義 | 恐怖 | 目標 | 行動 | 主義 | 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