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城公主的故事

金城公主的故事

漢藏兩族結姻緣

西藏吐蕃王朝時期,贊普赤德祖贊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長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臨人間,因為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給他取名"姜擦拉溫",意思羌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孫。王子漸漸長大,到了該取親的年齡了,贊普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選王妃之事。言道:"先祖松贊干布,雄才大略,娶大唐之女文成公主為妻,使兩國和睦相處,使吐蕃繁榮穩定。今王子長大成人,應有一美麗賢慧的姑娘作其妃子。我聞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美而嫻,故欲娶之"。於是派使臣攜重禮前往長安請婚。唐中宗看過奏函和聘禮,決定將金城公主許配給吐蕃王子,金城公主知道後,不知是喜是憂,吐蕃遙遙千里,遠離家鄉,更不知王子人品如何。幸好公主有一面寶鏡,可照未來和遠方的事物,她從鏡中看到吐蕃雅礱河谷美麗富繞,王子神俊。於是滿心歡喜答應嫁給姜擦拉溫。

公主悲傷摔寶鏡

金城公主帶著皇帝的囑咐,帶著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發生了。吐蕃王臣、百姓聽到金城公主要嫁到吐蕃的消息後,大家都非常高興,尤其是善擦拉溫他騎上駿馬,帶著隨從,高高興興地前去迎接金城公主。誰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馬賓士時,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命喪黃泉。公主行至漢藏兩族交界處,突然心緒煩燥,就拿出寶鏡觀看,誰知鏡中原來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見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滿臉鬍鬚的老頭。公主迷惑不解,內心悲痛,不覺寶鏡從手中滑落,摔成兩半,變成兩座山,就是青海境內的日月山。俗話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金城公主心想即已嫁到吐蕃,雖然王子死了,怎可再回故里,更何況父皇再三叮嚀,一定要為漢藏兩國人民的友好團結做些事情,於是到了吐蕃並嫁給了贊普赤德祖贊。

公主痛失小王子

後來,金城公主生了一個兒子,贊普聽到喜迅,急忙從外地趕回。不料,他回來時,金城公主的兒子被納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搶去了。當喜登來搶嬰兒時,金城公主又氣又急,哭著喊到"這是我的孩子"。同時還拿有奶的乳房證明,誰想到,納囊妃子早已存心搶孩子,事先在乳房上塗了葯,也擠出奶汁來,因此鬧得大家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誰生的。最後,還是被納囊妃子恃強搶去了。為了判斷孩子到底是誰生的,贊普想出了個辦法,把孩子放在宮殿的另外一頭,讓兩個妃子去抱,誰先抱到,孩子就是誰的。金城公主拚命先跑到那兒,把孩子抱到懷中,喜登後到,見孩子被金城公主抱去,又急又恨,心想:孩子死就死了,也不能讓你抱去。便不管死活地向公主懷中去搶。扯來扯去,金城公主害怕把孩子搶傷了,便大聲說:"孩子本是我生的,你這潑婦,別把孩子搶傷了,讓你抱去吧。"就這樣,孩子被喜登抱走了,大家看在眼裡,心裡也就清楚了,但納囊家族權大勢眾,誰也不敢明說,又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小王子明辯親舅舅過了一年,王子已經周歲了,要舉行慶祝會,贊普心想要趁這個機會,判明王子的親生母親。於是,就把漢族親友和納囊氏親友都邀來參加,等大家坐定,贊普拿起一隻金杯,杯中盛滿美酒,然後交給王子,並說道:"把這杯美酒獻給你的真正的舅家親,由此來判誰是你的親生母親。"納囊家族的人手中拿著各種令孩子喜歡的東西逗引小王子,但小王子連看都不看一眼,說道:"赤松德贊我是漢家的好外甥,納囊家族怎能當我的親舅舅!"說完,舉起酒杯,堅定的走向漢家舅親一邊。金城公主見此情景,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連聲叫到"我的好兒子",小王子終於回到金城公主的懷抱。

唐朝外嫁的公主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王朝,在「九天閶闔開宮闕,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景的背後,也有眾多和親公主的默默貢獻。她們之中以文成公主的名氣最大,但多數人卻不為人所知,我們從新、舊《唐書》中摘錄了她們的芳名,讓我們感念她們為了國家、家族的利益所做出的犧牲。

貞觀十年,南陽公主下嫁突厥人阿史那社爾

貞觀十三年,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渾可汗諾葛缽

貞觀十四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貞觀十五年,琅琊公主女段氏嫁吐蕃祿東贊;九江公主下嫁突厥人執失思力;臨洮縣主嫁鐵勒族人契芯何力;定襄縣主嫁突厥阿史那忠

神龍三年以雍王李守禮女為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贊普

開元五年,以辛景初女為固安縣主嫁於奚首領饒樂郡王大酺;一般宗室女為永樂公主下嫁契丹首領李失活

開元十年,以餘姚縣主女慕容氏為燕郡公主下嫁奚首領李魯蘇

開元十四年,以甥女陳氏為東華公主下嫁契丹廣化王李召固;以甥女韋氏為東光公主下嫁奚奉誠王李魯蘇

天寶四載,以外孫女獨孤氏為靜樂公主下嫁契丹首領李懷節;以外孫女楊氏為宜芳公主下嫁奚李延寵

烏孫公主和她的悲愁歌

劉細君,是西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她是第一位嫁往烏孫的漢室公主,也稱「烏孫公主」。當時的烏孫王昆莫獵驕靡年紀已老,細君僅與其孫年齡相當。兩人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夫妻之間一年會面僅一、二次,全無溫情可言。再則,與漢相比,烏孫是個相當落後的民族。細君生長在文明程度較高的中原,又是漢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遠別家人,來到烏孫,除了其他各種困難和痛苦,還必須要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烏孫民族的習俗。這對於一個來自「禮儀之邦」的女子來說,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獵驕靡後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能得到親人的支持。漢天子的回答是:「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為了漢帝征服匈奴的大業,她只得再次成為岑陬的妻子。細君後老死烏孫,終生不曾歸漢。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書屏風詩的大義公主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但無樂,弦歌誆有聲。余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中名。惟有《君曲》,偏傷遠嫁情。

大義公主大義公主,是北周趙玉宇文招之女,號千金公主。趙王喜愛文學,與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詩才。周大象二年(580),千金公主出嫁突厥沙缽略可漢,以她的青春,充當維持兩國友好關係的工具。這對這位年輕的公主,已經是一重不幸.在她出嫁後不久,因為周靜帝年幼,執掌朝政的大臣楊堅,趁機篡權,以「禪讓」形式,建立隋朝,取代北周。邦國覆滅,宗族被殺戮殆盡,這對她又是一重不幸。

由於突厥在北方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隋文帝楊堅出於他的政治利益的需要,對這位於金公主也不能不加以籠絡,因而賜姓為楊,編入楊家宗譜,改封她為「大義公主」。這是把她當作隋朝的宗室女兒看待,希望她深明「大義」,維護突厥與隋的友好關係。大義公主在這方面也確實做了一些工作,但對楊堅覆其邦國、滅其宗族的行徑,又無法釋然於懷。同樣,楊堅對這位前朝的公主,表面上恩惠有加,內心中卻難以信任。大業九年(589),隋攻滅南方的陳,隋文帝將陳後主宮中的一架屏風賜給大義公主。這本是表示思惠的手段。但大義公主從屏風上的繪畫,聯想到陳的覆亡,又聯想到北周王朝和個人的命運,寫下這首無限傷感的詩篇。不料隋文帝得知後,大為惱怒。當時沙缽略可汗已死,其子雍虞閭在位,號稱都藍可汗3另一子染乾號稱突利可汗,分據北方。突利可汗為了加強自己在突厥中的勢力,向隋求婚,文帝派人告訴他:「殺了大義公主,方能許婚。」突利可汗便向都藍可汗進讒,唆使他殺了大義公主。

皇家的公主,在常人看來,總是享盡榮華,一生幸福。其實,由於她們的命運與政治的需要、政權的興衰聯繫太緊,有時比普通百姓的女兒更難把握自己。而且,由於她們出身在富貴環境,一旦遭遇不幸,在前後生活的鮮明對比之下,感受尤為強烈。

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就是漢成帝

明妃曲

唐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漢宮秋》與昭君故事的演變

《漢宮秋》是元曲家馬致遠所作的一本雜劇,敷演王昭君故事,而自成一家。

歷史上的昭君和親,是在漢朝強盛形勢下民族間的政治聯姻。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辭行時,「車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以致漢元帝悔之無及。那麼,為什麼「數歲不得見御」呢?《西京雜記》留下一則傳說,說是畫工貪污舞弊,故意醜化她的圖像蒙蔽了元帝,結果畫師毛延壽等因而被處了死刑。史載昭君出塞後,從胡俗先後成為呼韓邪單于及其長子的闊氏(匈奴皇后),共生一子二女,在塞外生活了五十多年。

從漢魏到宋元,歌詠昭君的知名詩人就有一百多個。昭君的名字,同「悲」、「怨」、「嘆」繫結在一起。「胡地無花木,春來不似春。自然衣帶緩,非是為腰身。」(東方虯《王昭君》)人們同情她遠嫁絕域的困苦。更多的是著眼於際遇:「丹青一詿誤,白黑相紛糾」(白居易)、「紅顏勝人知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歐陽修)、「人生失意無南北」(王安石)……紅顏薄命,蛾眉 見妒、明珠暗投、懷才不遇,這一切最易觸起文人的身世之感。歷代連綿的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常使後人忽視了昭君和親的性質,而以此譴責立朝文武的無能,這類詩如王元偶《青冢》:「環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河秋。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應羞!」另外,也有人從正統觀念出發為昭君諱,如孔及《琴操》,便構造昭君在匈奴義不再嫁,仰藥自盡。凡此種種,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漢宮秋》;而後者對這一題材,則作了更大幅度的改造。

史上昭君和親,是匈奴人覲,漢廷懷柔。而在《漢宮秋》中,這一事件深深打上了漢民族屈辱的烙印。劇中匈奴有「百萬雄兵,刻日南侵」的實力和野心,情勢要挾,予取於奪;漢廷只能臣妾事胡,唯命是從。被迫獻出昭君後,「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一派銅駝荊棘的景象。這正是十三世紀歷史情狀的寫照,反映出了金、宋相繼滅亡形勢下所特有的民族心理。國勢衰頹,伊誰之咎?答案在「漢宮」之中。一類是賣國求榮的奸臣,平時「謅佞奸貪」,進而甘心作悵,引狼人室,劇本把毛延壽處理為中大夫,又寫他主動投敵,便是這番用意;一類是當朝官員,文恬武嬉,尸位素餐,國難時「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這兩類人誤國實無本質區別,所謂「滿朝中都做了毛延奏」。在他們之上的便是風流天子漢元帝,信用奸佞,「多呢女色」,結果「江山難保」,把愛妃拱手送出作了交易。劇本寫他的荒怠,寫他的自我怨艾,實質是對昔人「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的誅心之論的發揮。「亡國之音哀以思」,哀其不幸,痛其無能,借盛衰興亡以重鑒戒,這便是《漢宮秋》的主旨。

歷史上昭君於竟寧元年和親,同年夏天漢元帝即下世,「漢宮秋」更無從談起。而劇作中卻把兩人處理為一對一見傾心的愛侶,這除了迎合舞台觀眾需要的因素外,主要還要結合馬致遠的人生觀來考察。劇本將故事情節濃縮於前二折內,而以後二折的篇幅純用自然主義手法來渲染離情別意,顯示了作者的灰頹。在昭君,才得恩寵,而驟成死別,見紅顏之命蹇;在元帝,尊為天子。而難保身家。知富貴之無常。作品流露的這種感傷主義情調,代表了元代知識分子普遍的思想傾向,也是值得注意的。

歷史上昭君自請出塞,生男育女;而劇作中則改寫她留下漢家衣服,於番漢交界之處投江自盡。儘管從「忍看主衣裳,為人作春色」及「今生已矣,尚待來生」的自白中,流露出殉情以至殉節(封建貞節)的意味,但這種處理,畢竟塑造出了一個更新更美的昭君形象。何況劇本還讓毛延壽被解回漢朝受誅,大快人心。在元代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漢宮秋》的這些描寫,客觀上具有讚頌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強烈效果,這也許是馬致遠所始料不及的。

《漢宮秋》的曲詞藝術成就歷來為人稱道。元雜劇因題發揮、淋漓酣暢的特色,在劇中尤見盡致。例如送別昭君時,百官催促早回,元帝唱道:「伯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恁春風畫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I」語意跌宕,言詞冷雋,而回味無窮。第三折[ 梅花酒] 、〔收江南〕、[ 鴛鴦煞] 三曲,急節促拍,情、景、聲、色交融一體,表現出元帝恍惚凄清的心神。全劇誠如王國維所評價的:「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成為古代悲劇的代表作。

元雜劇除《漢宮秋》外,還有關漢卿《漢元帝哭昭君》、張時起《昭君出塞》及吳昌齡《夜月走昭君》,惜均已失傳。明清的昭君戲,雜劇有陳與郊《昭君出塞》、薛旦《昭君夢》、尤侗《吊琵琶》、周樂清《琵琶語》等,傳奇有陳宗鼎《寧胡記》、無名氏《和戎記》、《昭君傳》等,也亡佚不少。從現存的明清昭君戲來看,都是按循《漢宮秋》的處理和格調,在此基礎上,增添一些枝節,諸如昭君懷念漢帝宮闈,或魂歸、或身還,也有的以後人憑弔青冢為結尾。從思想和藝術的成就來看,它們都比不上作為祖本的《漢宮秋》。

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墓身為人工夯築的封土堆,高達33米,矗立在一片平疇中,更顯其巍峨高聳,姿態雄偉。遠望陵墓呈青黛色。當地傳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歷代相傳稱為「青冢」。「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入宮為宮女。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 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國王)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遠嫁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昭君墓佔地 1.3公頃。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近。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鍾,酉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

推薦閱讀:

晏子故事幾則
怎麼把狼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300字?
【圖片故事】普京30年婚姻終結 (鳳凰博報)
時空管理局:司馬光砸缸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