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 甲午一役 喚醒中國四千年大夢
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清廷不僅割國土、賠巨款、喪利權、受奇恥大辱,而且刺激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應向西方學習的呼聲在朝野上下蔓延。甲午戰敗、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新政, 19、20 世紀之交的清帝國接連發生了這 4 件大事,可以說是一條因果鏈。
甲午戰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 2 億兩白銀。遼東在三國干涉下歸還中國,大清再付 3000 萬兩白銀。日本發了大財,而清政府只能向西方大舉外債。圖為 1895 年,位於台北的日本總督府。供圖:華辰影像
通過借款,列強攫取了大量利權,同時趁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7 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名出兵佔領膠州灣。圖為佔領膠州灣的德國兵。供圖:華辰影像
此後,俄國租借旅順大連,英國租借劉公島,日本在廈門建立租界,法國租了廣州灣,等等。中國就像一塊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強國家垂涎。圖中左為反映各國瓜分中國的漫畫,右為「時局圖」。供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歐洲列強及日本在中國爭奪勢力範圍等活動,對於美國的在華利益構成了威脅。1899 年,美國政府先後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 圖為反映貿易均等的漫畫。供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國將不國,何以圖存? 1898 年 6 月,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變法主要內容為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圖為大清皇帝光緒和太后慈禧。
維新派人士要求變法圖強。傳統的教科書認為,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動者。而戊戌年的事實是,光緒帝沒有重用康有為,自然也談不上康梁維新。圖為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到美國芝加哥的康有為。
戊戌變法在慈禧太后的干預下失敗,變法只堅持了 103 天。慈禧太后下令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 6 人於 1898 年 9 月 28 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圖為六君子慷慨赴刑的場面。作者:王西京
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戊戌變法失敗後,唯一留下來的變法成果是京師大學堂。1898 年 7 月,孫家鼐主持在北京創立京師大學堂,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圖為 1901 年丁韙良等人在京師大學堂(和嘉公主府)前合影。
在民間,1900 年春的直隸,成千上萬習練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的貧苦農民號稱「義和團」,他們殺天主教徒並延及基督教徒、焚毀教堂和教徒房屋,並迅速向北京和天津蔓延。圖為在街頭宣傳的義和團民。供圖:Gettyimages
1900 年 6 月,義和團在清廷許可下進入北京,成為慈禧手中的工具——圍攻教堂、攻擊使館區。義和團又先於清軍進攻天津租界。義和團民踐踏國際法、濫殺無辜,為敵人的侵略提供了借口,最終引發八國聯軍遠征。圖為義和團民在教堂里殺害傳教士和教徒。供圖:Getty images
1900 年 6 月 21 日,慈禧下令與11國宣戰。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8 月,英、法、德、美、日、俄、意、奧等國派遣聯合遠征軍,以鎮壓義和團為名出師北京。圖為日本和英國軍隊進攻北京城。供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正陽門箭樓首先毀於八國聯軍炮火,隨後八國聯軍在正陽門城樓上宿營時失火,燒毀了城樓。圖為被毀後的正陽門。
1900 年 8 月 14 日凌晨,聯軍英、美、法、俄、日五國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8 月 15 日,聯軍已基本佔領全城。圖為在紫禁城端門內的美軍。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慘遭殺戮。圖為八國聯軍臨時設在北京的聯合參謀總部里的各國軍官。
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圖為河北保定,在八國聯軍士兵的監督下,對三個義和團團民執行死刑。
庚子之變,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西安。在去西安的路上,慈禧下令剿滅義和團。圖為 1902 年 1 月在袁世凱軍隊的保護下,光緒和慈禧回到北京紫禁城。攝影|喬治·莫理循 供圖:FOTOE
這場戰爭的結果,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 4.5 億兩,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 39 年還清,年息 4 厘,本息共 9.8 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圖為 1901 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日本與俄羅斯帝國為了侵佔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戰爭,稱「日俄戰爭」。圖為 1904 年 4 月 5 日,遼寧大連,日本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第二排左二)接受沙俄旅順要塞司令斯特塞爾(第二排右二)的投降後,雙方人員合影。
犯下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招惹八國聯軍入侵的大罪行後,在內外壓力下,慈禧不得不改弦更張,推行「新政」。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圖為天津小站的新軍。新軍後來亦成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清末新政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已經超過戊戌維新。1905 年,科舉制度廢除。圖為 1905 年,福州靈光書院,這是一所盲童學校,由 Wilkinson 夫人捐辦。
清末新政的大部分內容都與「戊戌變法」時提出措施的雷同。「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本是戊戌變法時期提出的改革方案,但因為變法只維持了 103 天,很多政策沒有推行。圖為 1906 年,福建省城郵政職員合影。
1905 年 7 月,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掛起了「預備立憲」的招牌,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圖為 1905 年 12 月,「五大臣」及隨員在羅馬合影。供圖:FOTOE
立憲活動得以展開的一個直接原因卻是 1904-1905 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圖為 1905 年,廣西桂林,官方舉行關於立憲改革的集會。在主席台上方掛著「立憲萬歲」橫額。攝影:喬治·莫理循
1905 年,廣西桂林,清政府舉行關於立憲改革的集會。左邊是穿著滿清官服的官員,右邊是穿著西式學生裝的洋學堂學生。攝影:喬治·莫理循
1909 年 7 月 15 日,清廷宣布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正式任命載洵與海軍提督薩鎮冰為籌辦海軍事務大臣,主持全國海軍建設。1909 年 10 月 16 日,載洵在薩鎮冰等人的陪同下,出訪歐洲,準備購買軍艦。圖為載洵(中)和大清駐德國大使蔭昌(左)從柏林一家酒店裡走出來。
1910 年 2 月,溥儀的叔父載濤赴日、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陸軍。圖為載濤與李鴻章小兒子李經邁在美國紐約。供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1911 年 10 月,北京郊區秋練現場,軍咨大臣、禁衛軍大臣載濤向攝政王載灃彙報。供圖:FOTOE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仍四處購艦。1911 年 4 月,海軍二司司長程璧光奉命率「海圻」號參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典禮結束後,「海圻」號赴美國、古巴等地訪問。直到第二年才回國,此時已是民國。圖為「海圻」號上的海軍隊員在美國。供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開始革命生涯。《馬關條約》簽訂後,孫中山深悉清朝統治業已腐朽透頂,開始積極準備武裝起義。資產階級革命成為時代的主流。圖為 1911 年,孫中山在南京。供圖:Getty images
甲午一役,日本第一次真正嘗到了發動侵略戰爭的甜頭,刺激了它對外擴張的野心。從此,日本大力擴張軍備,為發動新的戰爭而做準備。日本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圖為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佔領瀋陽城。第二年,東北全境淪陷。供圖:華辰影像
甲午戰後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格局。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擠進列強之列。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淪為被列強宰割的對象。圖為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7 月 29 日,日軍攻陷北平。從此,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直到 1945 年中國人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抗戰勝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