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播客】小鳥兒都知道給孩子設置「障礙」和「挫折」,我們還要「溺愛」孩子嗎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給他們怎樣認識生活和社會、保護自己。」
今天校長會給大家分享的播客視頻,是一部在豆瓣獲得9.2高分評的,來自皮克斯的動畫短片《暴力雲與送子鶴》。
短片主要講述的是,有一種鳥名字叫「送子鸛」,負責傳遞小生命。在天空的雲層中,有生命的雲朵們創造了這些「孩子」。
然而在這麼多創造生命的雲朵中,有一朵憂傷的「陰雲」,它的名字叫「Gus」。它的特長是創造那些「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比如鱷魚寶寶,兇猛的豪豬寶寶和山羊寶寶。而它的夥伴Peck,一隻鸛負責運送Gus的「作品」到人間。可是隨著Gus的創造越來越瘋狂,Peck運送這些「危險品」的任務變得越難越難,每次回來都是傷痕纍纍。直到一次,當Gus捧著一個鯊魚寶寶交給他,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的Peck已經身心俱疲,然而他將會如何面對這一次的困難任務呢?
這部短片讓校長會聯想到我們的兒童教育,在教育界領先的德國,就盛行這樣一種「挫折教育」,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致力於適當的為孩子設置困難和挫折。畢竟——「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給他們怎樣認識生活和社會、保護自己。」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國的「挫折教育」是怎麼進行的?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
長大後會因不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
及複雜多變而深感痛苦。
在德國,
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
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後,培養出了「被寵溺的一代人」,對孩子的過分保護致使他們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給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保護,迴避了現實世界的許多負面的東西,以至於孩子面對挫折,沒有一點抵抗力?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及複雜多變而深感痛苦。在德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讓孩子體驗挫折
剛到德國時,我寄住在朋友約翰家裡。他家在法蘭克福「富人區」,家境很好。他有兩個孩子:11歲的喬治和9歲的凱斯。在他家住了幾天,我就發現一向對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的約翰夫婦,對孩子卻十分「小氣」。
孩子的零用錢每月才30歐元,而且要幫家裡幹活才能得到。喬治負責為花園植物澆水、翻土及擦洗汽車;凱斯則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去商店購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兩個孩子還騎著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挨家挨戶送報,賺取買書籍、玩具的費用。
我對約翰夫婦的「殘忍」表示不解。他們卻說:「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為了他們將來能應對挫折,一定要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
後來,我發現德國家長經常給孩子設置一些順境下的「障礙」,有時甚至還故意「製造」一些犯錯誤的機會。
德國同事蘇珊娜7歲的女兒要跟同學去郊遊。臨行前,蘇珊娜發現孩子忘了把食物和手電筒裝入行囊。可她沒有提醒。旅行回來,孩子餓得臉色發黃。這時,母親才問女兒怎麼回事,並幫女兒分析原因。最後,女兒表示:「以後出門一定要先列一個物品單子,那樣就不會忘帶東西了。」
製造「吃苦」的機會
在柏林一所小學的課堂上,孩子們異常安靜。講台前,殯儀館的叔叔阿姨正在講述人死時會發生的事情。講完後,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如何應對。
看到孩子們進入角色後的痛苦表情,在現場旁聽的我不覺一震。可老師卻告訴我,通過這樣的課程孩子們體驗了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有助於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複雜心情,以及怎樣控制情緒。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要出差,最喜歡住青年旅館。在那裡,我認識了很多參加「磨難營」的孩子。12歲的馬丁今年已是第八次參加政府組織的「磨難營」活動了。今年暑假,他將和數百名兒童一起在哈茲山進行野外生存活動,活動豐富多彩又充滿「磨難」。
帶隊的社會志願者舒密特博士告訴我:「『磨難營』活動旨在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團隊意識及正視挫折的態度,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
教育不迴避現實
6月的一天,德國漢堡青少年法庭現場。法官正在審訊一名持刀殺人的少年犯。觀眾席上鴉雀無聲,來自漢堡亨利希中學初二B班的20多名學生專註地聆聽著……
10年前的德國中小學教育一度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三者脫節。20世紀90年代,德國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使教材內容適應社會發展。
以前的教育內容屬於陽光式教育,而現在的教育結合社會現實,如陰暗面教育,是一種面向社會的開放型教育。」否則,如果為了保持學生心靈的「純潔」,總是迴避甚至不讓學生了解社會的醜惡現象。這樣,學生長期與社會隔離,對社會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觸社會,看到某些陰暗面後,就會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我仔細翻看學校的教材,在《語文》《數學》《社會》等多種課本中,不僅有「陽光」的內容,還涉及了社會的「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其宗旨是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為把「陰暗面」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中,他們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生活。
首先,讓學生走出學校,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以此為參照來調整、充實自己。比如以「專題研究課」形式了解社會。學生們自願組成幾個小組,討論出研究主題,然後到社會上去調查,最後寫出研究報告。例行的「周三社會日」,學校老師會組織學生參觀監獄、禁毒展覽、反艾滋病展覽等。
其次,讓學生把從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中發現的社會熱點、疑點等現實問題帶回課堂上,通過演講、辯論、演反面人物等,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進行「免疫」教育。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給他們怎樣認識生活和社會、保護自己。」
來源: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遼社薈萃丨我們的詩第十八期
※00後讓我們情何以堪~~簡直沒法混了
※影星壁紙-161 那些年陪我們成長的TVB女郎 (181圖)
※人生總要吃苦,把你的一生泡在蜜罐里,你也感覺不到甜的滋味,因為有了苦味,我們才知道守候與珍惜,守候平淡與寧靜,珍惜活著的時光。總有些苦必須要吃的,今天不苦學,少了精神的滋養,註定了明天的空虛;今天不苦
※我們永遠無法抵達的終點—巨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