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025 | 古代印度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大體上是我國的商朝前期,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通過興都庫什山的一些山口,來到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區,雅利安一詞源自梵文,有高貴的意思,雅利安人創造了吠陀文明。

古代的印度是對南亞次大陸的統稱,它包括今日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八國的領土,還有今天緬甸的一部分。

次大陸的北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山脈,西北面有塔爾沙漠,這使它自成一個相對孤立的地理單位,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歷史和文化。

最早闡述古印度的文獻是吠陀文獻,這是頌詩、祈禱詞、天文信息以及傳說的彙編,其中《梨俱吠陀》最重要、最古老,大約完成於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間。

經過長期的鬥爭,雅利安人憑藉軍事上的優勢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有的被殺害,有的在當地驅為奴隸,但大部分人接受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會。

1.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在這時形成。種姓制度最初有兩個等級,後來發展到了四個,即

1. 婆羅門,即神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地位最高;

2. 剎帝利,由軍事首領、武士組成;

3. 吠舍,是指平民;

4. 首陀羅,是奴隸。

每個種姓從事世襲的職業,互不通婚。種姓制度一直是印度社會的特徵。

宗教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僧侶控制著人們的生活,這個時期的宗教奉吠陀經典為神聖,舉行大量的祭祀,婆羅門祭司的地位最高。

2. 佛教和耆那教產生

大約公元前八世紀,鐵器已在南亞農業中使用,促進了恆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國家,其中較強大的國家16個,這些國家相互爭霸,史稱列國時代。也出現了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城、吠舍厘城等。

政治經濟的變化改變了當時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使種姓制度發生了變化,使執掌經濟及行政大權的剎帝利種姓勢力上升,社會的變化在文化上帶來許多新氣象。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

佛教的創始人叫釋迦牟尼,他出身於迦毗羅衛國,今屬尼泊爾(釋加牟尼誕生地位於今尼泊爾藍毗尼),與我國的孔子大約是同一時代。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張靠自身的正確行為達到宗教解脫,反對殺害牲畜進行祭祀。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

「它們是主要為了反對婆羅門教而產生的,我們知道婆羅教它的主要特點一個是吠陀天啟,一個是婆羅門至上,還有一個就是祭祀萬能。佛教和耆那教的產生,也就是在反對婆羅門教的這三個特點而產生的。

它們反對殺死大量的牲畜進行祭祀,也反對婆羅門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反對吠陀文獻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那麼這種特點,也說明了當時的一個現實,就是社會已經從游牧社會過渡到了農耕社會。

我們知道游牧社會牲畜是主要財產,那麼殺死大量的牲畜來祭祀,這是當時的一種現象,而農耕社會牲畜變成了生產工具,再大量的殺死牲畜,就是對生產力的一個破壞。」

3. 孔雀王朝與佛教的傳播

在列國時代諸國中,摩揭陀國最為強盛。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初,馬其頓的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進犯西北印度,摩揭陀國一個出身孔雀族的青年旃陀羅笈多(阿育王的祖父),率軍擊敗了來犯的馬其頓人,推翻了本國暴虐的統治者,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到阿育王時代達到鼎盛。此時帝國的版圖幾乎包括除南印度泰米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和阿富汗相當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建都華氏城,今巴特那附近,當希臘人麥伽斯特尼作為大使來到這裡時,曾對該城的輝煌壯觀大為驚訝。

大約700年後,中國高僧法顯還曾讚揚過這些宏偉的建築。

阿育王在早期依靠武力征服了柯陵伽國,完成了印度的統一。但他接受了佛教,他以德行為統一印度的手段,這使他的統治出現了轉折。

在他的提倡下佛教興盛起來,他曾派出使節遍歷印度各地,甚至遠到敘利亞、埃及與希臘,使佛教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方,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泰國,向北傳到阿富汗、伊朗,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成為一個國際性宗教。

桑奇大塔的南門,仿自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時代藝術的代表物是紀念柱,又稱阿育王石柱,印度共和國的國徽就是以這種柱頭為藍本製作的。阿育王還在印度各地修建了眾多的佛教建築、佛塔。

4. 從巽伽王朝到貴霜帝國,從婆羅門教復興到大乘佛教現世

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中葉,一個叫普舍耶密多·巽伽的人殺死了最後一個孔雀王朝的國王,建立了巽伽王朝,在以後的幾個世紀,印度屢遭外國侵略,政治分裂。

孔雀王朝滅亡後佛教的傳播受到影響,一度衰落的婆羅門教得到復興,它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和教規,並與各個地方的信仰和生活習俗結合在一起,新復興的婆羅門教稱為印度教。

公元60年前後,一支游牧民族,貴霜人侵入西北印度,並在那裡建國。到了迦膩色迦一世時代,貴霜帝國進一步擴大。貴霜王朝把中亞與北印度統一在一個國家政權之下,促進了這一廣大地區城市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貴霜帝國是印度、中亞、希臘、羅馬和中國四大文化的匯合地。

注釋①:

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在其鼎盛時期(127年-23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5百萬,士兵20多萬,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

注釋②:

安息,即「帕提亞王國」:西亞古國。帕提亞(Parthia)地處伊朗高原東北部,原為波斯帝國屬地。公元前4世紀曾被馬其頓亞歷山大佔領,後屬塞琉西王國。前三世紀中期獨立,阿薩息斯一世(Arsaces Ⅰ)稱王,建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譯稱「安息」)。漢朝取阿爾撒息王朝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

米特拉達悌一世(Mithradates Ⅰ,前171—前138年在位)對外擴張,領有整個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一躍而為西亞大國。安息為絲綢之路所必經;公元97年漢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羅馬),行抵安息西境。國勢強盛時,東與貴霜、西與羅馬帝國抗衡,2世紀末轉衰。226年為波斯薩珊王朝所取代。

2世紀的歐亞大陸版圖

這個時期,在犍陀羅一帶,出現了融合印度與希臘風格的藝術,稱為,犍陀羅藝術。近距離的觀察這些佛像,不難看到古希臘女神的影子。

注釋③:

犍陀羅地區原為公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的白沙瓦谷地。

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它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

貴霜統治者是游牧民族,保留著濃厚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來到印度後接受了佛教,佛教在印度再次昌盛。佛教中開始出現一股改革的浪潮,出現了主張拯救更多人的大乘佛教。但是在廣大鄉村,印度教的影響仍很大,婆羅門祭司花費大量的精力編篡各類法典,用以維護社會等級,規範人們的生活。

大約在公元200年,印度教重要經典《摩奴法論》基本定型,這部經典是印度教徒生活的百科全書,內容涉及習俗、教育、外交等。

5. 輝煌的笈多王朝

公元三世紀,貴霜帝國瓦解,北印度再次分裂為眾多小國家,直到笈多王朝時才又出現了統一。

(笈多王朝存在時間約為公元320~540年,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

旃陀羅·笈多一世在恆河流域東、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他的繼承人沙摩陀羅·笈多大規模向外擴張,並自稱是,輝煌、偉大和傳奇的君王。到五世紀中葉匈奴人入侵北印度時,笈多王朝逐漸衰落。

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歸國後撰寫的《佛國記》,稱讚笈多王朝統治者施仁政、人民殷樂。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少數幾個大的統一王朝之一,在笈多王朝時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等,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地步,它的影響和地位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盛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很多有名的思想家、藝術家、劇作家和科學家。」

這個時期梵文詩歌戲劇獲得了發展,著名的梵文詩人迦梨陀娑寫下了戲劇《沙恭達羅》、詩歌《雲使》。

笈多王朝時代,統治者扶持印度教,使印度教幾乎獲得了國教的地位。經過不斷的發展與融合,印度教逐漸成為一種包羅多種神明、多種哲學思想和多種祭祀儀規的法紀合體。

古代印度產生了兩部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是古代英雄的頌歌,對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影響極大。公元五、六世紀傳播到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為中國人所知。

著名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代表著笈多王朝藝術的輝煌,這裡原是佛教作為佛殿和僧房而開鑿,共有洞窟30所,壁畫內容豐富、技法精湛,是名符其實的印度古代藝術的寶庫。

科學技術也出現繁榮,著名的天文學家阿利耶毗陀,計算了日月星的運動,得出了一年為365.35天的結論,他還大膽提出大地是一球體,並自身旋轉,這個思想比哥白尼的地動說早了近千年。

說到古代印度的科學,不得不提到印度人在數學上對人類的貢獻。現在世界上廣泛使用的十個數字元號即起源於印度。用十個符號表示一切數目的巧妙辦法,給予計算以巨大的方便。0是印度對全人類奉獻的最精妙禮物之一,現代信息世界基礎的電子計算機是以0和1來編寫自己的語言。

注釋④:

阿拉伯數字,是現今國際通用數字。最初由印度人發明,後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也可以說是人們弄錯,誤稱為阿拉伯數字)。

6. 戒日王朝

注釋⑤:

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歷史上的著名國王、劇作家兼詩人,最後一個統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國王。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為中國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遊的緣故,而單就印度歷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響的帝王之一。

他的統治時期(606—647)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光輝的時代。

戒日王時代正值中國的盛唐,公元632年,中國高僧玄奘為學習佛教到達印度。根據玄奘的記載,那時的那爛陀寺是當時北印度規模最大、最宏偉的佛教大學。這裡聚集著大批高僧,據說玄奘是第一萬名學生。

這個時期佛教在印度已開始衰落,一些寺院被沒收,教徒受排擠,佛教向民間信仰妥協,轉變為密教,最後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了。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滅亡有幾個原因:

第一,與印度教相比,佛教無法為印度提供一個更好的、在不斷外來打擊下生存的機制,佛教十分有組織、有正規的僧團和寺院,但在外來統治者打擊的時候,容易毀滅。而印度教沒有嚴格的僧團和寺院,它的祭司住在農村,這種方式更能適應印度的國情。

第二,印度是種姓制度的國家,語言、民族、宗教信仰差別很大,佛教是反對種姓制度的,它實際上是想人人平等,主要是四姓平等,四個種姓都平等,但是這在印度是很難辦到的,所以佛教始終沒有在廣大民眾中紮下根。(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

第三點就是從教義上說,佛教是反對靈魂存在的。這與印度人深入探究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和內省式的文化心理特點不符合,後來,佛教為了生存不得不改變自己,最終向婆羅門教妥協。(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

注釋⑥(補充說明):

第四,婆羅門教極為擅長兼收並蓄,極其靈活寬容,它接受挑戰,吸收了不殺生、非暴力的觀點,放棄了繁瑣的宗教儀式。缺點一改,面目全新,自然受到人民的喜愛。而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爭奪信眾而形成的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漸趨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終被婆羅門教融合了。

第五,外部勢力的入侵也是佛教消失的一個原因。從公元10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徒入侵。他們憎恨偶像崇拜,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焚燒經籍法器,搶奪財物,僧侶倖存的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末和十二世紀初,伊斯蘭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殺害,佛教遭受毀滅性打擊。在佛教寺廟被毀壞後,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

7. 印度教神廟的興起

大約從笈多王朝時代開始,印度教寺廟建築開始出現。到了十世紀前後,印度教神廟獲得發展。

比哈爾邦的太陽神廟,無論就其建築還是雕刻,都可稱為這個時代的傑作。

中印度卡朱拉荷神廟(印度最大的性廟),內外的浮雕表現出人們對女性生殖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8. 7~13世紀的南北印度

公元九世紀,南印度的朱羅王朝強盛起來,這個時期南印度出現了大批製作精美的青銅雕像,其中,舞王濕婆像表現的是濕婆神正在跳創造、毀滅宇宙的舞蹈,將朱羅國的榮耀展示給世人。

注釋⑦:

印度教三大神分別是創造之神 梵天, 保護之神 毗濕奴 , 毀滅之神 濕婆。

濕婆(Shiva)具有複雜的性格和不同的形象。濕婆的形象主要有四種:

偉大的苦行者:濕婆曾作為苦行者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

舞蹈之神 (Nataraja):相傳濕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會跳108種舞蹈。

毀滅之神:濕婆具有極大的破壞能力,作為毀滅之神,其形象極為恐怖。傳說他經常出沒於火葬場,遊盪於鬼魂之間,管理著死者的時限。

林伽(Lingam):林伽即男性生殖器,是濕婆的最普遍流行的一種形象。

13世紀,潘迪亞人取代朱羅王朝而興盛,南印度成為當時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維查耶那伽爾王國逐漸強大,最終將潘迪亞國吞併。

在北印度戒日王死後的時代,被稱為拉其普特時代,拉其普特的意思是皇家的後代,這是一個武士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時代。拉其普特人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拉其普特們相互征戰,被彼此頻繁的戰爭所削弱,這使得後來穆斯林有機可乘,開始對他們進行征討。

9. 穆斯林統治的印度

大約自公元十二世紀到十七世紀中葉,穆斯林開始統治印度。

1206年,一個叫庫塔布·烏德·丁的將軍脫離阿富汗而獨立,自立為蘇丹,建都拉合爾,創立奴隸王朝。十三世紀初至十六世紀中的300多年,史稱德里蘇丹時期。

1526年,來自中亞的突厥蒙古人領袖巴卑爾攻陷德里,建立莫卧兒帝國,印度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莫卧兒帝國到了阿克巴大帝時代達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與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他征戰40年,征服了次大陸大部,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阿克巴娶土著公主為皇后,擴大國家統治的基礎。調和國內部宗教矛盾,對非穆斯林採用寬容政策,廢除對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允許印度教徒恢復先前的信仰。對印度的寡婦殉夫、殺嬰、童婚、神靈裁判等都加以禁止,鼓勵寡婦再婚。

到阿克巴逝世時,莫卧兒帝國的版圖已包括北至克什米爾、南至哥達瓦利河上游、西起喀布爾、東到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廣大地區,經濟繁榮、宮廷生活豪華,印度再次躋身於當時世界富強國家之列。

阿克巴大帝國的宗教政策是相當寬容的,它有一句名言,

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總帶有或多或少的陰影。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尚會鵬)

「穆斯林的統治對印度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我想這種影響可以分成幾個方面。穆斯林來到印度以後使伊斯蘭教獲得迅速的發展,發展成為一個僅次於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印度出現了一些新的教派,比如現在的錫克教,錫克教就是吸收了伊斯蘭教的一些思想建立起來的。」

阿克巴統治時代,諸宗教和平相處,文學、建築、藝術、繪畫再度繁榮。舉世聞名的泰姬陵、德里紅堡是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穆斯林的統治給印度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穆斯林的統治為印度文化帶來了新的要素,大批下層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獲得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宗教。

阿克巴大帝死後,其子賈漢吉爾即位,繼續推行阿克巴的政策。沙賈汗時期和奧朗則布皇帝治世時期,情況則有了變化。他推行褊狹的宗教政策,毀壞印度教神廟。

十八世紀初期,莫卧兒帝國衰落瓦解。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卧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


P.S., 大家知道今天文章封面配圖是誰嗎?2001年的《阿育王》,絕對的經典,傾情推薦哦~~

謝謝大家,本集內容完

明天內容預告

世界歷史026 | 古代日本


推薦閱讀:

古印度是否有和古中國相提並論的資格?

TAG:歷史 | 印度 | 世界歷史 | 世界 | 古代 | 古代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