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悟語(胡耕)
胡 耕:漢字悟語
悟
中國宗教佛、道、儒,萬門千宗,無一不強調一個「悟」字。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皆因這個字,雖窮盡一生努力,最終也成就不了一代得道宗師。正所謂「佛祖在心中,全憑悟性深。」 悟,顯然成為左右人一生的關鍵。 那何為「悟」呢?「悟者,吾心也。能見吾心,便是真悟」。「悟」字乃「心」與「吾」的合成。從左往右看,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從右往左看,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來,非思考不能有悟,無個性不能算悟;悟乃是思考與獨創的統一。 倉頡造字,真是精闢。直到多少多少年之後,西方的笛卡爾才發明了所謂驚天動地的命題:「我思故我在!」我因為思考,因為有了獨自的思考,所以我才是存在生活著的。由此可見,存在的前提就是悟。 人因而貴在一個「悟」字。而悟有大悟、有小悟;有真悟,有假話。 無論怎樣的悟,它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用心去感知、認識世界,透過繁冗迷惑,獲得真諦,是將不同事物有機的聯繫起來,透過現象看出本質的東西。這是漸漸進行的過程。悟,不可能有「頓悟」。即時每個看來像是頓悟的都是因為漸漸累積,如同「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到某一刻,終於爆發。正因為是漸悟,所以人每個「悟」都有價值,每個錯都指向對,每個迷失都走向找到。 悟是對人的一種提升。「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人的閱歷、所處環境等不同,對世界思考也不同。但不論怎樣,都是「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這裡,我們千萬別輕視那些細微的心靈感受,細節往往能讓人終生難忘。我正在看美國GE的總裁傑克·韋爾奇撰寫的書籍《傑克·韋爾奇自傳》。在自傳的第一章,韋爾奇記述他在賽勒姆高中讀書時參加一場冰球比賽。在以一分之差輸球後,韋爾奇憤怒地將球棍摔向場地對面。正在這時,他的母親大步走進休息室,沖著他大聲吼道:「如果你不知道失敗是什麼,你就永遠都不會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就最好不要來參加比賽!」母親是韋爾奇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他說:「母親的這番話我從此就再也無法忘記。因為我知道,是母親的熱情、活力、失望和她的愛使得她闖進休息室。她不但教會了我競爭的價值,還教會了我勝利的喜悅和在前進中接受失敗的必要。」 悟,恰如屈原所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悟伴隨著人的一生,改變並影響著人。荀子曰:「不覺悟,不知苦。」人切莫昏昏噩噩,不識自心,不知自己為何物,不能主宰自己。有的人之所以屢受挫折,坎坷不平,就是至死不悟。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上,人特別要講究悟,要獨具匠心地「悟」,別出心裁的「悟」,獨樹一幟地「悟」,推陳出新的「悟」,悟出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東西;悟出自己沒有、他人也沒有的東西。 人不可不悟。悟,要悟出內涵,悟出適合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恆意義。
疼
大凡妻子,沒有不渴望得到丈夫疼愛的。 在濃濃的巧克力和玫瑰的氣息瀰漫的日子(情人節)里,我讀到了一則佳文:當上帝用亞當的肋骨造了一個夏娃時,就預示著男人該認真照顧身邊那個由自己身上肋骨變成的女子,好好愛她吧,否則你自己的胸口也是會疼痛的。跟著你,就是要你疼的…… 好一個「疼」!剎時,我強烈地感受到在漢語中表達情愛的語言辭彙里,最令人動心的是一個「疼」字。怪不得平時人們在哼唱愛情歌曲時,與「疼」字有關的歌許多許多,《疼你的心》、《親愛是疼》、《疼你的責任》、《愛我就疼我》……而「疼」這個字所含的豐富情感方式,又讓人感受不盡。 「曾經你被愛傷得意冷心灰/你的夢已支離破碎/多年的等待你知道為了誰/別再對我如此防備/閉上我的眼/你的容顏/仍能讓我如此般的醉/愛無怨無悔/讓我甘心給你最深的依偎/捨不得讓你為愛獨自流淚/一個人擁著悲傷你怎麼入睡/疼你的心一直守在你周圍/……(《疼你的心》)」這是一種深沉的「疼」;「每次你任性時說的一些話/你知道那有多傷人嗎/但我頂多只氣個三分鐘吧/最後仍然體貼的送你回家/有時想知道我不是一直讓/你也許會懂得學著體諒/但是我完全無法硬著心腸/做得讓你有一點難過失望/總覺得有疼你的責任/要你是最快樂最單純的人…..(《疼你的責任》)」這是一種寬厚的「疼」;「尋回憶中/小把戲/玩味已無窮/競賽中/故意失手/交給我沖/頑皮失縱/都知道/落淚滿面容/打得痛/心裏面/亦更心痛/抬頭於空中/深呼吸追索/大氣中/失蹤飄香氣味/試過了珍饈美味千百種/遺留於心中/一幅幅佳作/立了功/相爭寵的趣味/愛讚美/愛器重/親愛是疼……(《親愛是疼》)」這是一種嬉戲浪漫的「疼」……. 「疼」,不是單方的,正如愛。在人世間有太多的人想要人疼,卻未必都能得到,它同樣需要雙方彼此真誠地付出。比如,歐·亨利筆下的男主人公出賣掉自己最心愛的金錶,只為了送給妻子栗子色瀑布般的秀髮一隻髮夾;而妻子斷髮換銀只是為丈夫心愛的金錶配一隻錶鏈。對於這些,我們有「愛」這個詞已經乏力。說「溫馨」更不知所云,只好說他們彼此心疼。 愛,是一種無法不用心疼來滋養的植物。當你疼對方的時候,寧願用自己的疼來換自己的寧靜。因此如果把「愛」這枚銀幣翻轉過來,另一面寫的必然是「犧牲」兩個字,但這犧牲並非不得已,而是出於情願。不過,作為男人更要明白:其實很多女人外表雖很堅強,內心卻是柔弱的,需要男人呵護。她不在乎你給了她多少錢,卻會永遠記得你調皮地從路邊花壇偷回的那朵玫瑰放到她手中時扎破手指吮吸的時刻。她在廚房忙碌的時候,你從身後送來的一個吻會讓她覺得無比慰藉。你們過馬路的時候,站在左邊的你緊緊握住她的手,讓她覺得安全、疼愛。 世界上女人很多,美麗的,溫柔的,聰明的,可愛的……可無論什麼類型的女人,期待幸福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她們等待一個男人的出現,等著這個男人對她們的好—疼。「愛我就疼我/別讓我夢裡也會淚流/總是夢到你遠走/我被回憶折磨/愛我就疼我/別給我一點點傷痛/最怕我在你懷裡/卻不在你心頭……(《愛我就疼我》)」 疼是什麼?疼,原來是一種撲鼻的香氣,打扮著你,使你象個少女;疼,原來是一種清香,浸過水,沐浴著清風,飄過你的發梢,帶來深情和安逸;疼,原來竟是這樣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香!它改變你,讓你始終幸福、快樂、單純、透明! 疼,真的是這樣一種香嗎?我張開鼻翼,貪婪地呼吸著。事物最初的味道,愛情最初的色澤,人生最初的甜蜜,我就著空氣啜飲著。此時,「疼」讓人徹骨地香了。
緣
國人太崇尚一個「緣」了。古語: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現代人更刻意追求「緣」了,一邊哼著傾述心思的憂傷、快樂的小調,一邊瞪著圓圓的眼睛,雙手敲打著鍵盤,忙乎不停地在網路上極力尋找、期望著那一份緣。這還不滿足,現在公然在各種報紙上大做特做起廣告:「同墮紅塵這麼多年,問世間,緣為何物?同年同月同日生,你我同生定有緣!告訴我你在哪裡?(中國移動同生緣廣告語)」好一個「我一定要找到你」廣告,這不知又會讓多少人心生情愫、蠢蠢欲動。 「問世間,緣為何物?」我深深思索著。 緣是個抽象的概念,摸不著、看不見、猜不透,它應是一次機遇的把握或流失,是人際間的分分合合,是生活中演繹出的許多恩恩怨怨,也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係。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走在俗世凡塵中,人與人之間能夠相遇相知,或是相親相愛,是必然,也是偶然。冥冥之中,自有一種說法或叫緣的東西。 「君住江之頭,妾居江之尾,同飲一江水」,這是地緣;「同年同月同日生」,這是生緣;從你誕生的那一天起,誰是你的父母,誰是你的兄弟姐妹,這是親緣;你的老師、同學和同事、朋友,像走馬燈一樣地在你眼前流動,這是人緣……世事如棋,每個人都註定與緣有關,每個人又都曾為一個「緣」字所牽絆。佛云:緣份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經意的邂逅,讓人感覺到自然界中確實有一股捉摸不到的力量存在。「嘿,又見面了。」「這個世界真小。」「我們真有緣。」「莫非這是緣?」無處不顯露的緣,給人們的臉上帶來無窮的驚喜,還有心底的那份感激。 但是,緣這個東西是刻意追求不得的,如要那就無緣可言了。俗語:是你的永遠都逃不掉,不是,即使強求也未能如願。比如:與自己失之交臂的東西,急需時傾盡全力地去找也找不到,最後卻發現原來它一直在自己的身邊,只是找到時,自己卻不再需要它。無緣的我們不必強求,有緣的我們應平靜處之,因為這些東西是無法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如讓它們隨風而逝,一切順其自然。免得苦苦追尋的那一份緣,到手後,卻發現跟自己心目中的相差甚遠,想放棄,又捨不得,弄得前進的腳步竟全是緣的負荷。 不要說自己不懂緣。緣抓不住的,抓,已經有了一分刻意,只能用心去領會,感悟。緣來去匆匆,你感到它來時,那是一陣驚喜;如果它離去時你才感到,那是一種惆悵和悲傷。有些逝去了便不會再來,你只能遺憾一輩子。 緣無需等待。它要來的時候自然會來,因此不必對緣翹首以待,望穿秋水。只要用心去感覺,那已經是很不錯的了。緣無規律,苦苦的等待著一份緣,很可能永遠都等不到。苦苦等待,那是刻意,那時即使緣擦身而過,你也感覺不到。與其如此,不如放棄等待,多用心去體會,或許,緣已來到了你的身邊呢。不過,緣需要呵護。有些人與你也曾心心相印,也曾相攜相扶,後來隨著空間的阻隔和時間的流逝,那緣也就由濃而淡,由淡而終至於無了。 緣是無言的默契,是相似心靈的呼喚。因為有緣,它成就了人世間的許多功名事業,圓滿了許多愛情婚姻家庭,也繽紛了人際間的來來往往。因為有緣相伴,我們感情的星空里,才有了永結同心的許諾,才有了在天願做比翼鳥的浪漫。也因為緣的起滅,才繁衍出人際間的悲歡離合,豐富了我們的多彩人生。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就是緣。人生在世,隨緣而安。緣來不拒,緣去不驚。珍惜緣,就是珍惜人情的美好,共同收穫人情的美好。 相信緣的人多是敏感的、感情細膩而且很有愛心。他們知道,每份緣都是難得的,求不來的,所以儘力善待緣帶來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夠理想的。你信緣嗎?你會惜緣嗎? 信緣、惜緣吧,你會因此擁有許多知心朋友和快樂的人生的。
靠
不經意間,我讀到一則寓言對話: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胳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放下書時,一股巨大的衝擊波深深震撼著人的心靈。動物如此,那人呢?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走。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聽到周圍的人這樣寬慰自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靠」字,把自己擺弄得平平穩穩,舒舒服服,一點也不操心,一點也不進取。 靠,《說文》釋:相違也。段玉裁曰:今俗謂相依曰靠,古人謂相背曰靠。看來,古人比起現代人來更清楚明了「靠」字的真正含義。我也思忖著:靠近山的人要有本領吃山,靠近水的人要有本領吃水。本領大,吃得好,吃得多;本領小,吃得差,吃得少。靠山,本領大可以開礦,本領小只能打柴。靠水,本領大了行輪船,本領小了撈魚蝦。如果什麼本領也沒有,還不是望洋興嘆。在當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一個人即使你有父母、朋友可依靠,也只是靠得了一時,卻不能靠得一世。再說,這年頭交朋友也得需要鈔票呀。雖然金錢不能代替友誼,但交往之中總得打點花費,即使朋友並不在意,可麻煩添多了,也會有讓你失望的時候。 靠,是靠不住的。而且靠,只會讓人失去自我,找不著自己人生的方向。「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統治者(尼泊爾諺語)。」只有自己的本領最真實。你看,「靠」這個字的結構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依賴他人的念頭殊屬「非」是。此時,我想起那個年代常常唱起的《國際歌》中的一句歌詞:從來就沒有神仙皇帝,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一切全靠我們自己…… 義
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影視風靡大陸,不知有多少人痴迷,反正我是其中一個。纏纏綿綿的談情說愛,扣人心弦的槍殺打鬥,緊張快捷的劇情發展,一改國內影視劇嚴肅、鬆弛、拖沓的戲路,贏得了眾多的「眼球」。不過,歲月流逝,什麼劇呀、片呀、星呀,腦海中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絲毫印象,唯有黑社會大佬對善良之人一句訓斥的話語至今仍記憶猶新。「什麼叫義,王八忘我就是義(義)。」昨天,又看香港新電影《古惑仔》,片中黑老大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義」字,說:義是什麼?就是「我是羊」,一講義氣就要被人所利用,為人所驅使。 「義」它是人們心目中多麼聖潔之詞。當然,黑老大將「義」字拆開進行詮釋,雖說牽強附會,但卻令人細細玩味。 從古至今,國人一直崇義。司馬遷在他的《史記》里就專門為俠義之士作傳立記。現代人更愛讀武俠小說,這正是因在作品中描述了一個個俠義之士,提倡人間正道,快意恩仇。 國人重義。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的美談常常流傳人間。人可以不要生命,但不可不講義氣。義,早已成為民族的一種高尚美德。 殊不知,社會的發展,早已將「義」意進行了更改。走到街頭,常常能見到招旗、廣告牌上打出「義賣」、「義診」一詞。先前見到,它讓人肅然起敬。但今天當你看到時,你卻還是小心謹慎為好。比如「義診大夫」態度絕對好,比起醫院的吃「冷麵」長大的醫生來說要好得多,那一身白大褂使你不起疑心。他們「義診」後,會告訴你你已經病得不輕,就像廟裡的和尚在給你算完卦後告訴你凶多吉少。他們肯定會認真地向你推薦一種靈丹妙藥,說吃下幾個療程就必見效,就像和尚說你花點錢必消災一般。如果你聽了「義診大夫」的話,輕則花冤枉錢,重則叫你病入膏肓。善良的人屢屢以受其奸,就是因為「義診」招牌上的「義」字當先。 現在流行著這麼一句至高的名言: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可以說,這是當代人對「義」字一種新的注釋。 義,演變了。它改變著人們為人處事的態度與觀念。我和朋友講感情而不講義氣。在我認為,感情是彈性的,義氣是剛性的;感情是相對的,義氣是絕對的。我也有為朋友在所不惜、排憂解難時候,但那是因為感情,而不是義氣。今天我可以為你做的事情,明天未必,講義氣於我,是一種超負荷,講感情於我,是一種自然而然。我篤信,我的朋友是真心欣賞和喜歡我的,就如我真心欣賞和喜歡著我的朋友。
一
「一」橫著、豎著,無論它端莊、工整,還是隨意、飄逸,看來總是那麼簡簡單單,卻又渾厚雋永,耐人尋味。 「一者,數之始也。」(《玉篇·一部》)在數學中它代表起頭的數字,是極小,也是至大。 「一」,作為一個字,則「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文》)。可見,「一」涵蓋著世間萬物的道理。因此旅美作家劉墉在他的《點一盞心燈》一書中說:「一,不可一以觀之;一,不可以一觀之;一,不可觀之以一;一,不可以之一觀;一者,一也。」多麼明了的人生感悟呀! 「一」,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含義,時時刻刻以一個衛士的身份警醒著人們,告誡著人們。 人不過一生,爭的是一口氣。因此,人不會一成不變。人生只要有目標,一心一意地追求,一吞一吐地生活,就會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寄希望於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結果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人與人的區別往往在於一念之差。人萬萬不能一般見識,生活永遠不會一帆風順。一落千丈時,切不可一蹶不振。否則,一敗塗地,最終一無所獲;人萬萬不能一葉障目,見利忘義,越雷池一步,那將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落敗,一身清名付諸東流水。 人面對斑駁陸離社會中的世態炎涼,常常表現出一種無奈的痛楚,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有的人卻自以為早已看破紅塵,一目了然;有的人揶揄他人一孔之見,少見多怪;還有的人則一笑置之,泰然無事。 人與人之間交往貴於誠心與真摯,故有一諾千金、一見如故,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美談。人忌諱的是「一本正經」。對於他人的過失,人應該坦蕩地一筆勾銷,切莫一味嘮叨;對於他人的困難,人應該熱情地助一臂之力;當然,對於出賣朋友之人,要毅然地一刀兩斷,絕不能有半點含糊。是非曲直,人胸中始終要有一把尺子。一身浩氣,正確對待委屈,蔑視誹謗。一意孤行、一觸即發,往往落入他人窠臼。 一呀一。人只需一心一意,定然是一生無悔。
等 我常望文生義。何謂「等」,將字拆解,就是一個個人站立方寸之土等待或是等候。今日之所以說到這個字,我認為若論人生中最要緊的字,恐怕非「等」字莫屬。作為人,不能不看重等,也不能太看重等。 常言:要成大事,一定要學會等。人的一生是一個漫長的歷程,難免不遇風風雨雨,這就需要你耐心的等。而等的過程視人的不同,時間長短不等,次數多少不一。有的人等無數,甚至會窮盡一生;有的人卻不須等,或須臾即可。等,是個有來源卻沒有根據的過程。人千萬莫坐「等」其成。那是萬萬不可能之事,凡事需要不斷努力。等,只是對人生過程的一種把握。 可以說,等是一種悠閑、焦急、失望、甜蜜的狀態,是一個被動而停滯的意味。 等,有千百萬種。作為一個人要正確對待「等」。 等,最怕是無所事事,起坐彷徨,一直是在抱怨鐘錶走得太慢。我曾在報紙上(《參考消息》2003年4月8日)讀到一則佳文:「卧薪嘗膽者和躺在那邊怨東怨西的庸人,前者懂得等,後者虛生浪死,並不懂得等。卧薪嘗膽者善於等,聞雞起舞者更善於等。心中有定見,日日保持活力銳氣,即使在顛沛困頓中,認清路徑,不放棄沉淵上躍的態勢,練就功夫,做好準備,耐心幾十年,等成氣候,等成好漢。最懂得等待的人,必明白『待日如死,乘時如矢』的要訣。耐心等待,等待得像死寂一般,一點不煩躁,直到正確的時機一到。屆時一切已準備好,如放箭射動靶似的,剎那不差,一矢中的。」 等,實際上是一種不懈努力去追逐的動態趨勢,是人韌性的體現。等的成敗得失,關鍵在於人必須調整好心態。不是消極無為的期盼,而是積極主動,另闢蹊徑,執著地追尋。有時等,帶來憂慮和煩躁,心靈也時常被揉得倍感疲憊和倦怠。但是,只要信心不減,鬥志不消,經歷了寢食不安、輾轉不寧的不眠之夜的洗禮後,終有期許的喜悅飄然而至。 等,有時是一個人最關鍵的時刻;等,是人一種永恆的希望;等,也是一個人的僅有的貼身財富;等,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的綻放。 等,有時是一滴水,一滴生命之水,一滴希望之水,一滴今後幸福生活的源泉。有機會千萬不要放棄啊,每一個等的機會就是一個嶄新的希望,它能改變一切。 等,讓人少了幾分激情,多了幾分理智;少了幾分感動,多了幾分冷靜;少了幾分自信,多了幾分自尊;少了幾分夢幻,多了幾分清醒;少了幾分浪漫,多了幾分辛酸。 等是一種經驗,它可以重複,但無法歸納。 等在生活中有其深刻意義,唯其有它,願望的滿足才更令人高興。
閑
儘管休閑已成為當今的一種時尚,但世人難得的仍是一個「閑」。近讀董橋先生散文集《品味歷程》,他的《愛閑說》讓人頓時產生深切的同感。 「閑最難得。閑和趣相似,袁宏道說是如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惟會心者知之。現代人慕閑之名,求閑之似,於是品茶賭馬以為怡情,逛街打牌以為減壓,浪跡歡場以為悅性。那只是閑的皮毛,沾不到閑的精神。閑,得之內省者深,得之外騖者淺。內省是自家的事情,常常獨處一室,或讀書,或看畫,或發獃,終於自成一統。外騖是應酬的勾當,遷就別人多過自得其樂,心既難靜,身亦疲累,去閑愈遠矣。」 閑,其實《現代漢語詞曲》早已注釋清清楚楚,是「沒事做;沒有活動;有空(跟『忙』相對)」,或是「與正事無關」。這也就是說,「閑」肯定不是工作狀態,這才有別於工作。如果是把 「閑」變成了累,何閑之有。再說「閑」,也不能是休眠狀態,不然那會有「浮生偷得半日閑」的愜意和快樂。如果倒頭就睡,何「閑趣」之有?閑,應該是養精蓄銳豐富自己,巧妙調節充實自己,這才是「休閑」的真諦。 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關鍵在於心態。就是要利用難得的空閑,使身心得到真正的調養和休息,只要能蘊籍精神,拋開雜事的羈絆,找到寄託,帶來趣味和愉快,就是獨坐靜觀,庭前徜徉,也以起到休閑的效果。 有人以為因為工作勤奮,就會沖淡閑情,則必須疏遠勤奮。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如果說勤奮是工作和生活的推動力,那麼,閑情就是對這種推動力的調節和補充。勤奮告訴人們為什麼而生活,閑情則引導人們怎樣生活得更有滋有味。勤奮與閑情的關係,兩者即是相連的,又是辯證的。對於不論是從事腦力的還是體力的勞動者來說,忘我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才是享受休閑快樂的真正母體。 但人不可太閑。閑極無聊了,便會做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事兒。培根曾說:「嫉妒是一種四處遊盪的情緒,能享用它的只能是閑人。」嫉妒者之所以能喋喋不休,說長道短,哪來的工夫?不正是因為他們「閑」嗎!我油然記憶起這樣一副對聯讓人警醒:吃苦是良圖,作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境終成樂境;偷閑非善策,說閑話,好閒遊,作閑事,閑人就是廢人。 閑,是人生活中一種常態。人為忙而生,所以閑才顯其珍貴;在忙碌之後,才可體味閑的韻味。 閑,重在自我品味,在於自身的放鬆和營建。 那麼,你呢?如果閑了,你會怎樣。
感
這個世界是「心」的世界,所謂「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所現。因此,人在這個世界中生活,你不會不被有些事物所感動、感觸,產生自己的情感、快感、美感、責任感、自豪感,有時還深感不安、深感意外、略感疲憊…… 感,《說文》曰:「動人心也。」又字書曰:「感,心應於外物而動也。」人是一個有著思想的情感動物,來到世上行走一趟,喜怒哀樂,顛倒夢想,莫非心應外物而動者也。 感,是人的一種生活常態。我常常捫心自問:人的生活為什麼千姿百態。如果沒有感知、感覺、感激、感慨,沒有百感交集,哪來愛與情,更說不上憤發與激越。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才有輝煌燦爛的人生。感,就宛如每個人敲響自己生命鍵盤上的一個個音符,或響或輕,或清脆,或凝重,串在一起便是人生的樂章。 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心情,有時同樣的現象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春望》中的名句,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賦予了人的情感,讀後感人肺腑,難以忘懷。 生活的浮躁和「近視」讓我們一些人失去了感受,甚至產生心如死水的思想。正如一偉人所言:「許多人對生活做出自己的結論的方式像小學生一樣,他們抄襲課本里的答案,以欺騙老師,更沒有心思自己算出得數。」(丹麥·克爾凱郭爾)沒有了「心應」,就等於人失去了動力。感是生命與生命、情與情的撞擊,沒有了「感」,人的生命開始黯然失色。人應該平息自身內心的不安,制服自身躁動的靈魂。流變紛繁的世界,雖時常讓人迷離,但千萬不能忘記撥動心靈深處的弦音,人該歸於恬靜而非功利,人該沉於淡然而非虛榮;要懂得人生的意義,感嘆生存之多彩,哭過笑過才不枉瀟洒走過一回。法國文學家、思想家盧梭曾說過:「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年歲活得最大的,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生活,去創造生活,才能給自己的生命賦予價值,才算得上真正活過。 人心中有情,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段音律,其中,都蘊含永恆的真諦,讓人感懷萬千,難以忘卻,在一個廣闊的天地空間,來閃耀自己的感想。人不能放縱自己,在自己尚有心情的時候,應該為自己寫下些什麼,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見證。在將來的某一天,用心告訴自己,曾經有過的那些感想,雖然是平凡的,但卻是真誠的,要讓自己有勇氣對自己說,無悔於此生。
懶
懶,可以說是漢語中的一個「臭」字。它所組合的詞,大凡人們不甚喜歡,如「懶惰、懶怠、懶散、懶洋洋……」,人們不僅連邊也怕沾上,而且給「懶」字也沒有一句好話,「功名不上懶人頭」、「好吃懶做,到老不成貨」、「懶惰乃萬惡之源」、「懶漢爭食,好漢爭氣」、「物要防腐,人要防懶」……懶在人們眼裡簡直就是無品無德。人們說起懶也都是一臉的鄙夷和不屑。而懶人們一旦被發現是懶人,便都覺著無地自容。 凡事都有例外。一個風和日麗的雙休天,圍繞「懶」字,妻子、女兒與我進行了一場辯駁,著實讓「懶」字流光溢彩,大擺大咧地風光了一回。 妻子說:懶也是一道風景。慵裝少婦抱貓倚在沙發上,或晃動著拖鞋的腳悠閑地吃著零食、聊著天。楊貴妃浴後「侍兒扶起嬌無力」是一種懶;李清照「蹴罷鞦韆,起來慵洗纖縴手」也是一種懶;那些生活充裕的少婦,尤其是有文化、有情趣的少婦的懶是一幅圖畫,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沉浸在愛情之中的「知足常樂」的滿足。 妻還說:懶是一杯清茶,在午後的陽光中微微散著清香;懶是微風中的搖椅,手拿檀香扇有一下沒一下搖晃;懶是滑落到肩膊上的輕紗,不再把它拂到身後。呵,身為女人,是如此享受這由懶帶來的情趣,或者說是情趣造成的懶。每當這個時候,總叫人輕嘆一句:做女人,還是好的。 正在讀高二的女兒更是振振有詞。我們誰也無法衡量一個人懶的程度,很多人說懶的時候都是從一個角度來講的。其實,我個人感覺,所謂懶,只不過是在對待興趣上存在的一種惰性。懶,不代表什麼都不做。懶,是追求能用最簡短的時間去做好自己要做成的事,或者是說用同樣的時間去做事,但要做得更出色。這不是要和別人去比拼,只是讓自己積儲更多的生活空餘時間,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懶,人只會選擇自己喜歡做的去做,以自己的行為去開道,用自己的精神去奮鬥,以無法為有法,有心做,無所不能。 世界是懶惰的人創造的。因為他們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覺著了不美,覺著了麻煩,於是,才有了種種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發明。據說,一百多年前,有個叫漢弗萊·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討厭的蒸汽發動機旁邊,每當操縱桿敲下來,就把廢蒸汽放出來。他是懶人,覺得這活兒太累人,於是在機器上裝了幾條鐵絲和螺栓,這樣,閥門就可以靠這些東西自動開關了,這麼一來,他不但可以脫身去玩個痛快,而且發動機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懶洋洋地發現了複式發動機活塞的原理。現代農業機械都帶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可不是勤快的農夫,他們不在乎整天在田地上走路。這個主意最先是由想坐著幹活的人想到的,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人的腿若不犯懶,就不會發明汽車。人的手若不犯懶,就不會發明機器。科學幻想其實是懶人的幻想,而它往往是科學發明的前奏。 真是一家「懶」人,流連在懶的境界里,「樂此不疲」。我亦非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之人。傾聽妻女的話語,重新解讀「懶」的認識。 懶,是人對待生活和勞動態度的一種特殊作風,是對多餘、重複、繁瑣的拒絕。人身體的懶不算懶,因為人的體力有限;頭腦的懶才是真正的懶,因為人腦的潛力巨大,所利用尚不足百分之十。你瞧,古人造字彷彿有先見之明。懶字為豎心旁,是在說「懶」首先歸咎於「心」。思想支配行動,當你有了懶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勤奮的動力,克服懶的關鍵是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戰勝懶,克服困難。排在中間的是「束」字,它告誡人們克服懶的關鍵是對自己要有所管束、有所約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指望別人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等到明天做;多一點對自己的約束,成功就多一點機會;多一點對自己的管束,明天就多一縷陽光。人一旦沾染了懶的習氣,任其發展而不加修正,它必然會「束縛」你前進的腳步,成為你走向成功的羈絆。排在後邊的是「負」字。因為懶,就會產生「負」面效應。克服懶,落腳是要對自己「負」一點責任,不要指責環境,不要攀比他人。如果你對將來負責,就會在今天「勤」於拼搏。如果你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負責,就會儘力做好該做的事情,成為一個問心無愧、堂堂正正的人。 在生活中盡情地舒展自己的慵懶,不要拘泥場合、形式,不經意他人的看法,但要真正的洞悉「懶」的美好境界,人一定要「懶」必有方。
推薦閱讀:
※漢人不認識的漢字
※漢字的源頭——甲骨文
※漢字故事:說「母」
※[轉載]起名漢字備查
※「漢文字創意新探」系列之一:漢字圖標創意新探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