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將中醫進行到底

作者簡介:胡維勤 男,1934年生於浙江金華,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警衛局保健處)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正師級),教授。他先後為朱德、華國鋒、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領導同志做過保健醫生,並在黨和國家的多次重大會議和活動中擔任保健工作,也多次承擔外國元首、重要領導人來訪的醫療保健任務,積累了豐富的保健經驗,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醫學科學家」,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1964~1966年師從國內著名內科教授樂文照先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和疑難雜症的臨床研究;1976年參加北京協和醫院舉辦的「西學中」培訓班(第四期),並師從著名的中醫祝諶予先生,重點學習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他於2008年寫就的《將中醫進行到底》凝聚了胡教授幾十年行醫的心得和經驗,一經出版就在廣大讀者中迅速流傳,不少讀者從東西南北各地奔來尋求胡教授的幫助,本書還引起了媒體的爭相關注,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生活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紛紛邀請胡教授為大家主講健康課 。

目錄

第一章 西醫很強大,中醫很偉大  一、中醫能手眼通天  二、中醫是第五大發明  三、西醫是一門技術,中醫是一門藝術  四、西醫是一門科學,中醫是一門哲學  五、中醫是一門人生哲學 第二章 經絡是中醫的靈魂  一、了解經絡,上工守神  二、肺與大腸相表裡  三、脾經和胃經  四、心腹之患  五、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千萬不要病入膏肓  七、肝膽相照  八、任督二脈 第三章 身體的警訊  一、鼻為「面診之王」  二、舌為「心」之苗  三、眼睛,透視疾病的窗口  四、心臟有疾病,耳朵露馬腳  五、察顏觀色知健康  六、眉毛,不是個擺設  七、口中有異味,責在臟腑  八、口水過多,病在脾腎  九、鼻涕眼淚多了也是病  十、鼻出血,不要盲目清火  十一、汗臭腳,「脾氣」大  十二、手腳冰冷,不可盲目溫補  十三、白帶,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  十四、遺精,不僅僅是腎虛  十五、夢是身體有話要說 第四章 中醫看病的秘訣  一、一眼看穿你的胃  二、認清自己的膽  三、「六駕馬車」治療糖尿病  四、冠心病可以看出來  五、輕輕鬆鬆降血壓  六、治療便秘的四個秘方   七、別小瞧了感冒  八、治療鼻咽炎有妙方 第五章 養生其實很簡單  一、每天靜心十分鐘  二、要順應,不要對抗  三、熱水泡腳勝補藥  四、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  五、千萬不要亂吃藥  六、養生就不要浪費口水

序言自 序人類不滅,中醫不休!胡維勤不知不覺,我從北京中南海門診部退休已有二十個年頭。原本想閑雲野鶴般度過餘生,萬萬沒想到賦閑後找上門來的病人如此之多,不是這個

企業的總裁、總經理,就是那個部門的領導,要不就是某位明星……整日把脈問病,忙個不停,難得浮生半日閑。好在我長期靠中醫養生,身

體極好,現在仍能健步如飛,若是換了別人,恐怕早就撐不住了。前不久,一些人四處揚言要求取消中醫,其勢洶洶,彷彿中醫是萬惡之源。我有點坐不住了,想出來說幾句話。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人類不滅,中醫不休!我和中醫有著很深的淵源,說來話長。我最早學的並不是中醫,而是西醫。1961年,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分配到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後,我有幸成為樂文照教授的助手。學醫的人都知道,樂文照教授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博士,精通西醫,對心血管、消化道、內分泌代謝、腎臟病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醫生之一。跟著樂文照教授學西醫,我受益匪淺。然而,這一切並沒有降低我對中醫的濃厚興趣。西醫看病要通過量血壓、做心電圖、化驗……而中醫只需望、聞、問、切,短短几分鐘就可以診斷出疾病。你說,這能不讓人感到神奇嗎?記得還是很小的時候,鄰居家的一個小孩患麻疹發熱,已經奄奄一息,她母親請來一位中醫,診脈後開了三劑中藥,第一劑中藥灌服後就退燒了,三劑葯還沒服完,人就好了起來。這件事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想弄清楚為什麼醫生的手一摸就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病,為什麼幾劑中藥就可以救回一條命。後來,我父親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望著日漸消瘦的父親,我急得直掉眼淚。母親請來一位中醫,給父親號脈開方,父親喝下藥後第二天就退燒下了床。從那時起,我就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名好醫生。1971年9月16日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有幸進入北京中南海,成為了一名保健醫生。保健醫生的工作就是將疾病消除在形成之前,《內經》上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如何才能在疾病形成前就做出診斷呢?西醫的體檢遠遠不夠。為保證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的身體健康,組織上特意安排我跟祝諶予先生學習中醫。祝諶予是北京最著名的老中醫,他學貫中西。關於祝老有許多傳奇故事。祝老十九歲時母親重病,家裡請來許多中西醫的名醫,中醫沒給看好,西醫連是什麼病也診斷不出來。就在萬般無奈之時,來了一位老中醫,他氣度不凡、儒雅而洒脫,吃了他開的葯後,祝母的病終於出現了轉機。原來這位中醫就是當時北京的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西安事變」前,他曾給楊虎城將軍診脈看病,藥到病除,留下一段佳話。但遺憾的是,後來施今墨去了南京,祝母的病複發,沒能治好,離開了人世。母親的死使祝諶予悲痛萬分,他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立志學習中醫。祝諶予託人找到施今墨。第一次見面,施老問祝諶予:「你為什麼想學醫?」祝諶予將母親病故的經歷和自己的心情全道了出來。施老聽後感慨萬分,就這樣,祝諶予不僅成了施今墨的第一弟子,還做了他的乘龍快婿。後來,祝諶予又東渡日本學習西醫,成為了全國少有的學貫中西醫的人才。我前後師從祝老學習中醫五年之久。祝老曾對我說:「一些絕招我是不肯輕易傳給別人的,你就不一樣了,你是上面派來的,學會這些絕招之後,可以派上大用場。」記得有一次,祝老的一位學生從東北來京,祝老就立刻打電話叫我過去,原來這位學生會用抖動的方法來按摩穴位,治療糖尿病。祝老對我說,這個抖動法你學會了,回頭就可以給首長治病。這個方法使用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很累,但卻能起到針灸捻針的果。我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並總結出了一些有降血糖作用的穴位,我發現按摩這些穴位對治療糖尿病有很好的療效。師從祝諶予,我學到了不少中醫治病的經驗,祝老比較擅長用活血化瘀的葯,而且擅長用中藥的「對葯」。如黃芪配當歸補血活血,女貞子配旱蓮草滋陰,天麻配鉤藤治頭暈,枸杞子配菊花補肝腎明目等。對付一些疑難雜症,他提出了兩個絕招,一是從「瘀」論治,二是從「痰」論治。大多數的慢性病,多有氣滯血瘀的現象,即西醫講的微循環不良,血黏度增高,氧自由基多,酸性體質等;「痰濕」也就是西醫所說的體內有廢物、毒物、垃圾、重金屬等。祝老從這兩方面入手,在治療疑難雜症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最令人高興的是我從祝老那裡學會了治療糖尿病的絕活兒,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在臨床上也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這些年來,我治好的糖尿病患者不計其數,有的甚至已經停葯十多年了。而這些都是西醫不可能做到的,西醫一停葯,病情就複發。所以,除非人類滅亡了,否則,中醫就會永遠存在下去!一些人主張取締中醫,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中醫,他們是以西醫的眼光來看中醫,完全不懂中醫的思維方式和精髓。所以,我要說的第二句話就是:西醫是一門科學,中醫是一門哲學;西醫是一門技術,中醫是一門藝術;西醫很強大,但中醫更偉大!前幾天,聽一位朋友說網易的總裁丁磊就在浙江中醫學院學習中醫,我甚感欣慰;又聽說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錶示自己退休後將潛心研究中醫,感覺到中醫振興的日子已不遠...

 第一章 西醫很強大,中醫很偉大

  進入20世紀以來,關於中醫存廢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醫生,我的觀點是,中醫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永遠不會消失。之所以有人主張廢除中醫,是因為他們不懂中醫,總是用西醫的思維方式看中醫。西醫研究的是物質的身體,它是一門技術,可以標準化人才也可以批量生產,所以西醫很強大。中醫研究的是形而上的身體,它是一門藝術,需要靈感和悟性,所以很難像西醫那樣上規模。但中醫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它有通天的手眼,高明的中醫可以 "司外揣內",不需要現代化的檢測設備就可以窺透人體內部的疾病。中醫不僅可以在疾病的初級階段發現它,還能提前消除疾病,這就是常說的"中醫治未病"。我認為,這兩點是中醫的最高境界,也是中醫的生命所在。如果理解了這兩點,那些高喊著廢除中醫的人就得放棄他們幼稚的觀點了。

  中醫還是一門哲學,一門關於人生的哲學。學好了中醫不僅可以治病救人,還可以修身養性,成就人生的其他事業。現在許多老總都在鑽研中醫,網易總裁丁磊先生就在浙江中醫院學習中醫,而深受國人愛戴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也打算在退休後研修中醫。我想他們除了對醫術感興趣外,恐怕對中醫蘊含的人生哲理更感興趣。

  一、中醫能手眼通天

  "有諸內,必形諸外",這是我對中醫最深的體會。通俗一點說,就是可以通過人體外部的變化診斷出人體內部的疾病。有意思的是,最先讓我認識到這一點的並不是那些中醫經典,也不是什麼名醫高人,而是一位賣西瓜的小販。 一個酷熱炎炎的夏日,街邊的一排西瓜棚生意清淡,唯有拐彎處的一個瓜棚圍滿了人,還不時傳出叫好聲。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攤主正與一位顧客打賭。攤主說自己能連選十個西瓜,保證個個都甜,這位顧客偏不信,兩人就較上了勁兒。我仔細觀察小販選瓜,只見他先看瓜的形狀和顏色,然後用手拍幾下,再把瓜舉到耳邊,一邊拍一邊聽。三下五除二,十個西瓜就選好了,的確個個又沙又甜。圍觀的人嘖嘖稱奇,我則陷入了深思。小販選瓜一看、二拍、三聽,中醫看病一望、二聞、三問、四切,行業雖然不同,但道理卻驚人的相似。《內經·靈樞》里說"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意思是說,高明的人可以通過事物的外部表徵看透事物本質。我想,這也應該是一個醫生的最高追求。

  這讓我聯想到歷史上的很多神醫,他們的神奇就在於將"司外揣內"發揮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下面舉兩個事例,其中一個是扁鵲四望蔡桓侯的故事。一天,扁鵲朝見蔡桓侯,見蔡桓侯面色異常,就說:"主公啊,趁著病還在淺表趕緊就醫吧。"蔡桓侯不信,對身邊的人說:"這些醫生,成天想著給沒病的人治病,好叫人說他醫術高明。"過了十天,扁鵲再見蔡桓侯,見他的疾病已經深入肌肉,就勸他早些治療,蔡桓侯還是不聽。到了第三次拜見蔡桓侯,扁鵲一看就知道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臟腑了,再不治療,將無藥可救,可蔡桓侯仍然無動於衷。第四次見蔡桓侯,扁鵲遠遠一望,二話沒說,拔腿就跑,因為這時候任何人都回天乏術了。五天後,蔡桓侯果然死了。  另一個是關於東漢名醫張仲景與王粲的故事。張仲景晚年行醫到洛陽,遇到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粲,見他眉毛異常,就判斷出他二十年後會得一種病,並勸他服用五石散。當時王粲正值青春,並且處處得意,哪裡聽得進別人的勸告,最後,張仲景無奈地說:"二十年後你將脫眉而死。"二十年後,張仲景的預言果然應驗。

  在西方醫學日盛的今天,對於那些已經習慣了現代檢測設備的人來說,這兩個故事玄之又玄。扁鵲既沒給病人做心電圖,也沒給病人量血壓,更沒有化驗血液,他憑什麼就能診斷出蔡桓侯的病呢?張仲景的故事就更不可思議了,他憑什麼能從眉毛的細微變化預知二十年後的疾病?今天的基因檢測技術都做不到,何況一千六百年前呢?

  這就是中醫的神奇之處,它將人體看做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五臟六腑的盛衰和病變都會通過精血津液等介質表現於體表,高明的中醫常常能從脈象、舌苔、眉毛、頭髮、皮膚、手掌紋路、指甲顏色等身體表面的細微變化診斷出體內的疾病。中醫的這一理論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源於自然萬象的規律。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世界萬象的聯繫是如此神奇微妙,它們相互影響,互為表裡。人體也是這樣,頭髮、指甲、耳朵……身體外部的一切都在反映著體內的情況。

  記得小時候,一看見螞蟻搬家,大人就叫我們回家,說天要下雨了。螞蟻搬家就是天要下雨的反應。在醫學院學習西醫時,我就常常思考:人體內是不是也存在"螞蟻搬家"的現象呢?在學校的西醫課程里,我找不到答案,現代西方醫學過分重視技術成分,而將這種奇妙的聯繫斥為"玄學"。而學習中醫讓我茅塞頓開,像扁鵲和張仲景這樣的神醫之所以能出神入化,不就是看出了病人身上的"螞蟻搬家",暗合了"蝴蝶效應"嗎?

  我曾與一位美國西醫討論過人體的"螞蟻搬家"現象,這位美國人驚訝得張大了嘴,怎麼都不相信,以為我是在開玩笑。正巧吃飯的時候,我無意中發現他的耳垂上有條清晰可見的"冠脈溝",便笑著問他是不是有冠心病,不知是因為話題來得唐突,還是沒有心理準備,他差點沒噎著,連忙喝了口水,使勁往下咽了咽還沒嚼爛的紅燒牛柳,瞪大眼睛吃驚地問我:"你是怎麼知道的?"我笑著跟他說:"這就是"螞蟻搬家"現象在你身上的驗證啊!人的心臟出現了問題就會表現在耳朵上,耳朵上的冠脈溝就是冠心病在身體表面的反映。因為心臟的冠狀動脈堵塞會讓耳朵上的毛細血管凝固,形成皺紋,這就是冠脈溝。"他聽完我的解釋後心悅誠服地點點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方人,又受了多年的西醫教育,一開始不相信神奇的中醫文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有很多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也是如此,他們只看重現代技術,過低估計了前人的智慧。他們就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總認為自己的父母這也不好,那也不行,一旦自己成熟了,才發現原來父母是多麼的傑出。胡適的經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一生致力於西方文化的傳播,以中醫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自然成為其攻擊的對象。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20年胡適突然生病了。他發現自己吃得多,喝得多,尿也排得多,人卻日益消瘦下去。新派人物生病當然要去看西醫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們經過認真診斷之後得出結論:糖尿病晚期,已無葯可治,只能回家休養。言下之意,胡適只能回家等死了。

  西醫沒有辦法,朋友就勸胡適看中醫。當時正是學界"科玄論戰"的關鍵期,胡適是科學派的主將,反對的就是像中醫這樣沒有科學依據的"傳統"。叫他去看中醫,那豈不是主動放倒手中的旗子嗎?然而,面子事小,性命事大,胡適最終還是答應了。來給胡適看病的是北京名醫陸仲安。中醫沒西醫那樣複雜,又是驗血,又是驗尿,陸仲安只是用手把了把胡適的脈,並詢問了一下病情,就從容不迫地說:"這個病很好治,吃幾服以黃芪為主的湯藥就可以了,如果病沒好,唯我是問。"被西醫判了死刑的胡適將信將疑地喝下了陸仲安開的中藥,沒想到幾個月後癥狀就消失了。再到協和醫院檢查,果真是好了!醫生們非常驚奇,這怎麼可能?誰給胡先生治的病?胡適當下就把實情說了。

  這件事轟動一時。被新文化運動者認為不科學的中醫,偏偏治好了新文化運動名將的病。這令新文化運動者很是尷尬。胡適也覺得很沒面子,對此事不置可否。然而,救命之恩是萬萬不能忘記的,胡適曾在林琴南的一幅畫上撰文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原來,林琴南也受過陸仲安妙手回春的益處,為表示謝意,他親自作了一幅儒醫研究經典的《秋室研經圖》送上,上面還題了一篇桐城體的文言文。陸仲安別出心裁地請胡適在上面題字。胡適欣然答應。胡適在畫上的題詞內容為: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學西醫的,總不能完全治好。後來幸得陸先生診看,陸先生用黃芪十兩、党參六錢,許多人看了搖頭吐舌,但我的病現在竟全好了……現在已有人想把黃芪化驗出來,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麼,何以有這樣大的功效。如果化驗結果能使世界的醫藥學者漸漸了解中國醫與葯的真價值,這不是陸先生的大貢獻嗎? ……

  民國十年三月三十日 胡適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華夏子孫受益了幾千年,豈是現在幾個人就能輕易廢止的!與其高談闊論,不如去讀一讀《內經》和《傷寒論》。我敢肯定只要你認真研究了中醫,就一定會發現西醫雖然很強大,但中醫更加偉大! 二、中醫是第五大發明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和指南針,其實還應該加上中醫。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對中醫的評價很高,他認為中醫中藥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1953年,毛澤東在杭州劉庄賓館小憩,有一次與幾位同志打麻將,他即興談道:"我說過,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第二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是麻將牌。"麻將不無戲說成分,但主席把中醫擺在"三大貢獻"之首,說明了他對中醫藥的情結。同年,毛主席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中國對世界是有大貢獻的,我看中醫就是一項。" 中醫對人類的貢獻巨大無比,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更會如此。為什麼中醫沒列入四大發明呢?因為中醫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的產物,西方人很難理解。四大發明是技術,西方人拿過去就能運用,中醫卻拿不過去,拿過去了也不能運用,除非把整個文化都拿過去。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參觀了中醫的針灸麻醉。我們的中醫將一根又細又長的銀針扎在病人的手上,通上微電流,然後便開始手術。整個手術不用任何麻醉藥,病人卻始終面帶笑容,沒有一絲痛苦的表情。看著那血淋淋的手術場面,尼克松總統驚訝萬分,大惑不解。

  針灸麻醉震驚了美國代表團,其衝擊波毫不遜色於中國原子彈的爆炸。有的人驚訝,有的人懷疑,有的人甚至否定,認為這是中國為了吸引世界目光而搞的一個大騙局。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一些人認為針灸麻醉是一個騙局的時候,隨同代表團訪華的新聞記者詹姆斯·萊斯頓突然急性闌尾炎發作,要進行手術,我們的醫生同樣用針灸麻醉的方法割除了他的盲腸,詹姆斯·萊斯頓絲毫沒有感覺到痛苦。這活生生的事實讓美國人冷靜下來,他們開始認真記錄那些寶貴的資料,以便帶回國去仔細研究。

  我曾看過美國新聞記者拍下的部分錄像。錄像里一例肝腫瘤切除手術中,唯一的麻醉方法就是由針灸師在病人的兩隻耳朵和手臂各插一根針,並隨時捻針;另一例腦瘤切除手術中,只用一根針扎在前臂……我們都知道西方麻醉技術會讓病人不省人事,而且還會有副作用,嚴重的甚至癱瘓。而中醫針灸麻醉手術,病人全程都是清醒的,還會說話,甚至還會喝點水。有一位病人在手術結束時,還能坐在手術台上和醫生護士握手致意。在另一例切除甲狀腺瘤的手術後,病人竟能從手術台上下來走到輪椅旁。

  神奇,真是太神奇了,尤其是對於不懂中醫的西方人來說,這無異於天方夜譚。然而,如果你懂得中醫,就會清楚針灸麻醉只不過是中醫里的小兒科。西醫感覺神奇,是因為西醫和中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系。人體是完全一樣的,但中西醫對人體的認識卻完全不同。中醫是全面整體論,西醫是分析實證論;中醫是宏觀調控,西醫是微觀治理。這就像瞎子摸象,中醫想方設法用僅存的一點視力看到了一個整體但朦朧的大象。而西醫呢?則完全不用自己僅存的那點視力,而是靠手去摸,結果摸到的是一頭"支離破碎"的大象。

  可以這麼說,西醫是顯微鏡,它看得仔細真切;中醫是廣角鏡,它的視野很寬廣。其實,中醫有中醫的長處,西醫有西醫的優點,我們不能用中醫的思維方式來認識西醫,也不能用西醫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中醫,更不能取締中醫。取締中醫是誰幹的?是賣國賊乾的。1929年國民黨汪精衛提出"取締中醫案",結果引來一片罵聲,當時北京"四大名醫"中的兩位--施今墨和孔伯華等組織華北中醫請願團,聯合各省中醫到南京請願,並向汪精衛嚴正提出:找十二個病人,你們先挑六個,用西醫治;剩下的六個病人交給中醫治,如果我們輸了,再談取締中醫的事。孔伯華和施今墨分到了六位分別患有高燒、咳喘等症的病人。結果,中醫治療的效果十分顯著,病人迅速恢復了健康。

  恰在此時,汪精衛的岳母身患惡性痢疾,每天腹瀉十幾次,當時著名的西醫請遍了,都沒有什麼效果。此時,有人向汪精衛推薦施今墨先生,剛開始汪精衛怎麼也不同意,我現在正在提議取締中醫呢,怎麼能讓中醫來看病?但看到奄奄一息的岳母,汪精衛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請施先生來診治。施先生只把了一下脈,便找到了病因,說到癥狀時,每言必中,使汪精衛的岳母心悅誠服。施先生當即為她開了十天的湯藥,隨後汪精衛的岳母問:"先生何時再來複診?" 施今墨告訴她:"您就安心服藥,三天後痢疾就會停止,五天後胃口就會好轉,十天後您就痊癒了,不必複診。"最初汪精衛和岳母都半信半疑,可病情如同施先生說的一樣,漸漸好轉,十天後還真的就痊癒了。

  汪精衛終於相信了中醫的神奇,再也不提取締中醫的事情了。 前段時間,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國中醫來拜訪我,談起一些人取締中醫的議論,這位洋中醫說的話很有意思,他說:"別--管--他們,他們不懂中醫!"這位洋中醫告訴我,中醫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有的中醫診所每天要接待兩千多名患者,其中90%是白人。美國人每年要花費六十億美元來購買中藥,全美有中草藥專營公司四百餘家,中醫診所上萬家。西方尚且如此,更別提日本和韓國了。大家一定看過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吧!那裡面對於中醫的認識十分令人驚訝。而日本人對《傷寒論》的重視程度則遠遠超過了我們。他們對張仲景敬若神明。如果我們再不下定決心發展中醫,甚至還想取消中醫,恐怕中醫真的就會重寫火藥的屈辱史。這不是危言聳聽,記得前些年,日本人就將北京中醫研究的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包裝後打入中國市場,大賣特賣,賺去大把大把的鈔票。多麼令人心痛! 三、西醫是一門技術,中醫是一門藝術

  西醫治病靠的是技術,聽診器、血壓表、X光機、CT、核磁共振……醫生根據這些醫療設備檢測出的結果來判斷你身體的狀況。西醫的手術更是一門技術,它與建築工程技術沒什麼兩樣,開刀割掉盲腸就相當於建築工程上的定向爆破,心臟搭橋手術就相當於"二戰"時美國大兵在搭浮橋。

  中醫則完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醫療設備,只憑一個人的火眼金睛。所以,中醫是一門藝術。技術靠什麼?技術靠科學的發展。藝術靠什麼?藝術靠人的悟性。以把脈來說,人有浮、沉、遲、數、濡等二十多種脈象,什麼是浮脈,什麼是沉脈,全靠醫生自己去領悟。悟性高的人領悟得就好,悟性低的人領悟得就差。有時候,明明是浮脈,悟性低的人則會誤認為是遲脈或數脈。《內經》中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

春天,人的脈象應該浮弦一些,就像魚兒游浮在春天的水面,你們看,多麼有詩情畫意,但是,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中醫不像西醫那樣,膽固醇是多少就是多少,不需要你去體會,而中醫離開了悟性便寸步難行。

  正常人的脈象是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脈搏跳動兩次,呼氣與吸氣之間加跳一次,也就是說,一呼一吸脈搏要跳動五次。這只是一概而論,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就像音樂,雖然只有1、2、3、4、5、6、7幾個音符,卻能變幻出美妙的音樂世界。人有二十多種脈象,而且四季的脈象又不一樣,所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弦就是脈搏從容柔和中兼有弦象;夏洪就是脈搏從容柔和中兼有洪象;秋毛就是脈搏從容柔和中兼有輕浮之象;冬石就是脈搏從容柔和中兼有沉象。弦就是弓弦,弦象就是脈搏跳動時要有弓弦一樣的感覺;洪就是洪水,洪象就是脈搏跳動時要有洪水一樣的感覺;毛就是羽毛,秋毛就是脈搏的跳動有羽毛浮動的感覺;沉象就是石頭下沉,冬石就是脈搏的跳動有石頭下沉水中的感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脈象也會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春季雖然陽氣已升,但寒未盡除,氣機有約束之象,故脈稍弦,同時也顯示出體內的生機經過冬天的儲藏有一種蓄髮之勢;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來勢洪盛已減,輕而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來勢沉而搏指。所以,如果你的脈象四季顛倒,那就應該去醫院好好檢查一下了。不要以為醫生把脈很輕鬆,他跟藝術家一樣,"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鋼琴誰都會彈,把脈誰都能把,但水平高低卻有天壤之別。同一首曲子,你彈是一個味兒,鋼琴家彈就是另一個味兒。同一個病人,你把脈是這樣的解釋,而讓扁鵲和張仲景來把脈,他們的解釋很可能會完全不同。關鍵就兩個字--悟性。

  《內經》上說:"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臟的正常象像一顆顆連續不斷滾動的圓珠一樣,往來圓滑,如同手摸溫潤的美玉一般;如果脈搏疾數相連,如同急促的喘氣一般,而且帶有屈象,這就說明心臟有了疾病。肺臟的脈象輕虛而浮,如同榆葉飄落,倘若脈搏不上不下,如同按雞的羽毛,中間空而兩邊實,這就說明肺有了疾病。

肝臟的脈象像一個人手持一根長竹竿的末端的感覺一樣,柔軟有彈性而又綿長;如果脈搏充盈滑利,就像撫摸長竹竿末端一樣,這就說明肝臟有了疾病。脾臟的脈象從容、和緩、均勻,如同雞足踏地一樣;如果脈搏堅實充盈而疾數,像雞提腳一樣迅速,這就說明脾臟有了疾病。腎臟的脈象應該圓滑流利兼有回曲之象,把脈時有一種堅實的感覺;如果脈搏堅硬,如同牽引葛藤一樣,這就說明腎臟有了疾病。什麼是圓滑、從容、和緩、疾數……這一切全靠人的悟性。  中醫把脈,左手寸關尺是心、肝、腎;右手寸關尺是肺、脾、命門。人體的一切情況都彙集在兩隻手上。中醫把脈就像是音樂家聽音樂一樣。莫扎特五歲就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出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與和弦音,他靠的不是技術,而是天賦。中醫也需要天賦和悟性。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脈的跳動需要有悟性的人慢慢去體會。一個沒有音樂耳朵的人欣賞不了音樂,一個沒有悟性的人一定把不準病人的脈。學音樂要有音樂細胞,學中醫要有中醫細胞。中醫是"至精至微之道"。所以千百年來名醫很少,扁鵲、華佗、張仲景,他們像莫扎特、肖邦一樣稀少。

  我常說"聰明人學不好中醫,只有智慧的人方能成大器"。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內觀,就是定,就是靜,就是悟性。北京有個"定慧寺",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你,定下心來才有智慧。《內經》就那麼一點字數,你讀了一遍,甚至背了一遍,但你真正懂得書上所說的話了嗎?如果你不是一個有慧根、有悟性的人,根本就讀不懂《內經》。李時珍說,只有內觀才能理解經絡,這是一個偉大的真理,學中醫的人一定要時刻牢記。

  相反,西醫就不一樣了,它是一門技術,強調邏輯推理,強調思辨,只要人聰明就能學好。正因如此,西醫人才可以批量造就,西醫才能成規模。

  我說中醫是一門藝術,還因為中醫把脈開方也需要靈感,需要創造,有時這種靈感和創造是不可複製的。一張處方就是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辭手法等都一應俱全,高明的醫生開出的藥方思路清楚,主題突出,詳略得當,君、臣、佐、使各得其位,和諧統一,療效自然就好。好處方就像好詩文,不可多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絕妙好詞,可以流傳千古。"六味地黃丸"是完美配方,可以造福萬代。你仔細去品味"六味地黃丸"的方子,就會發現其選葯之精、組合之美、劑量大小之和諧,無不體現出天地之妙意,堪稱處方極品。而有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好葯貴葯一齊上,高、大、全,這種處方對人體的傷害極大。有的時候,君、臣、佐、使都得當,可就是缺少畫龍點睛的那一筆,藥效也不能發揮,這就像寫文章缺少了文眼一樣。我給大家講一個中醫歷史上最有名的醫案--葉天士治難產。

  葉天士是清代著名神醫,他虛懷若谷,誰在治病方面有特長,他就拜誰為師。他發現一位高僧醫術精湛,便削髮為僧向高僧學習醫術,三年學滿後,高僧對他說:"你現在醫術很高了,恐怕已經趕上了江南名醫葉天士了。"葉天士告訴高僧:"我就是葉天士。"高僧驚訝萬分,感嘆不已。

  就是這位葉天士在治難產時頗具創造性。當時,一位婦女難產,很多醫生都去會診,開的藥方卻沒有任何效果,於是把葉天士請來。葉天士把完脈,看了看眾醫生開的藥方後,只在藥方上加了梧桐葉一片。那天正好是立秋,產婦喝完加了梧桐葉的葯後,立刻產下嬰兒。這就是中醫的畫龍點睛,有了這一筆,整服藥的功效就能發揮出來,缺少這一筆則萬萬不行。

  西醫是一門技術,因為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直接對抗疾病,它採用的是鯀治水的方法。中醫是一門藝術,因為中醫常常圍魏救趙,四兩撥千斤,它採用的是大禹治水的方法。缺鈣補鈣,這是西醫的方法。而中醫的思維則是補腎,因為"腎主水、主骨",骨頭出了問題,自然應該從腎上解決。西醫不能理解,骨質疏鬆與腎有什麼關係?問這種問題就相當於問:"你把魏國圍住了,怎麼能救趙國呢?你應該直接派兵進攻趙國。"

  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女病人曾找我看病,她說自己患了一種怪病,時不時會眩暈一兩秒鐘,平時卻一切正常。她去天壇醫院做過腦血流檢查,一切正常。有的大夫說可能是心臟早搏,於是她又將心臟檢查了一遍,仍然什麼問題也沒有。她去找大夫,大夫有些不耐煩了,對她說:"你看,這些檢查都正常,你就是沒病嘛,你一定是心理有問題,要不去看一看精神科?"女病人無可奈何,便來找我。我替她把脈,發現她的肝有火,我問她最近是不是口苦,她說:"是呀!就是口苦。"我說沒什麼大問題,只是有些肝風,買一些天麻泡水喝,一兩個星期就好了。女病人喝了一星期的天麻水,頭暈的癥狀果然消失了。大家一定會奇怪,頭暈與肝有什麼關係呢?頭暈,西醫就去檢查頭部的供血情況,最多再檢查一下心臟,這一切檢查都沒問題,仍然頭暈,西醫便沒有辦法了。然而,中醫則會另闢蹊徑,《內經》上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短暫的暈眩就是因為肝上有問題,肝與膽相連,肝熱轉移到膽,膽熱上升,病人就會感覺口苦。天麻具有平息肝風的作用,用天麻泡水喝,肝風熄了,膽清了,頭自然就不暈了。這就是中醫"圍魏救趙"的治病藝術!

  一天,來了一位哮喘病患者,她患哮喘已經五年了,一直吃西藥,我把了脈,詳細詢問了她的情況。她告訴我,每次西醫治療後都會有所好轉,可是不久哮喘又會複發。我問她:"是不是哮喘病好轉的時候,皮膚會有反應?"她十分驚訝地說:"胡教授,您怎麼知道的呢?您不提醒,我還真忘了,每次病情好轉的時候,我都會全身發癢,甚至出現小紅點。這時我就會吃一些治療皮膚的藥物。"我問她:"是不是皮膚病好了,哮喘病就又發作了!"她回憶了一會兒:"對呀,每次都是這樣。"於是,我給她講中醫的道理。《內經》上說"肺主皮毛",皮膚是人體的第二個肺,皮膚有了疾病一定要從肺上去尋找答案;反過來呢,肺上的疾病也可以從皮膚上尋找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什麼患有皮膚炎症的兒童成年後更容易患上哮喘的原因。吃西藥使哮喘病有了明顯的好轉,就證明肺功能正在恢復,而這時皮膚上出現的輕微癥狀恰恰是肺功能恢復的徵兆。這位病人不懂這個道理,用一些西藥來治療皮膚病,這就阻止了肺功能的恢復。因而,她的哮喘病總是反反覆復。病人聽後,佩服得五體投地,連聲稱謝。她遵循了我的建議,不去刻意治療皮膚髮癢,沒過多久,哮喘病就得到了控制。

  前面提到的那位洋中醫拜訪我時,給我講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再次證明了中醫是一門藝術。這位洋中醫是美國整骨醫學博士。一次,他去一個中醫診所拜訪。正巧碰上了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先生,他的右手無法緊握成拳,這個毛病已經困擾了他十年之久,他曾求助過無數醫生和醫療中心,但沒有任何幫助,今天他來這個中醫診所想碰碰運氣。診所里的威克斯教授只用了一根針扎在他的左腳上,老人沒有任何疼痛的反應。十幾秒鐘後,令人驚訝的一幕出現了,這位老人十年沒握成拳的右手真的握成了拳頭。洋中醫被這件事震撼了,從此便放棄了以前的專業,一門心思地鑽研中醫。現在,他的中醫造詣已相當深厚,令人敬佩。 四、西醫是一門科學,中醫是一門哲學

  一些人說中醫有點不科學,他們說的有些許道理,中醫是一門哲學,一門關於人的深奧哲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研究的是形而下的東西,是物質世界,神舟六號、繞月工程都是科學。哲學是什麼?哲學研究的是形而上的東西,是精神世界。人是什麼?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

人體科學只能說研究了人的一半,而另一半則屬於精神世界的範疇。《內經》說"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西醫研究的是解剖學意義上的人體,西醫手術可以摘除人的腎,醫生將腎用一個托盤裝來給你看:"看好了呀!這就是你的腎。"然後,"啪"的一聲扔進了垃圾桶。在這裡,腎是一個物質,是一個可以隨便對待的東西,這就是"守形"。但中醫不是這樣來對待腎的。《內經》說"腎是先天之本",腎是全身陰陽之氣的根本,五臟六腑的陰陽之氣都離不開腎陰腎陽的給養,因此,腎陰又叫"元陰",腎陽又叫"元陽"。中醫的腎是一個形而上的腎,它不"守形",而"守神"。你把中醫的腎給扔了,也就是把人的精神扔了,人的精神都不存在了,人也就死了。

  中醫是一門哲學,是哲學就應該有哲學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陰陽。陰陽是中醫最最核心的東西,離開了它,中醫便不存在了。《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天地之道,是萬事萬物的綱紀,是一切變化的根本,可以說,離開了陰陽不僅沒有了中醫,恐怕連世界也都沒有了。

  大家都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為什麼中醫能治本呢?就是因為中醫抓住了陰陽,抓住了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也許,主張取締中醫的人會指責我,你說得那麼玄,你把陰陽拿出來讓我們看一看,看看它究竟是怎樣一個東西,由什麼組成的。對不起,我的確無法把陰陽這個東西放在顯微鏡下,讓你去做實驗和分析。然而,陰陽又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天與地、男與女、四季的變化……這一切都是陰陽的具體表現。

  中醫一再強調健康長壽的秘訣為"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長之門。"陰陽協調,身體才會健康,人應該隨著四季的陰陽變化來調整身體內的陰陽;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律,身體的陰陽就會失調,就會患上疾病。一句話,健康來自於陰陽的和諧。

  中醫是一門哲學,是一門關於生命的哲學。陰陽是這個哲學的基礎,金、木、水、火、土(五行)是陰陽變化的具體形態。陽氣處於"生"的狀態就是木,處於"長"的狀態就是火,處於"收"的狀態就是金,處於"藏"的狀態就是水,而生、長、收、藏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陽的變化,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構成了我們的大千世界。

  中醫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五行的相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是五行的相剋。

人在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生,遵循五行而相生相剋。因此,五行全則人全,五行不全則人不全。

  清代大文學家袁枚在《徐靈胎先生傳》里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清代有一個婦女生了一個男孩,但男孩生下來後全身無皮,家人求救於名醫徐靈胎,徐靈胎教其家人用糯米粉塗抹嬰兒的身體,再用絲綢包好,將嬰兒埋在土中,留出頭來,以便餵奶,這樣兩天兩夜,嬰兒全身就長出皮來。人們十分驚訝,請教徐靈胎,這是為何?徐靈胎說,嬰兒無皮是因為他缺少五行中的土。家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家人是靠舟船生活的,母親在船上懷孕,很少上岸,因此缺乏地氣。徐靈胎說:"我之所以這樣治療,就是要讓嬰兒多沾些地氣,地屬土,有了土,五行全了,人行就全了。"

  中醫認為人的五臟與五行對應,也遵循相生相剋之理。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心臟有了問題可以通過肝臟來解決,因為肝藏血,肝正常,血液就充足乾淨,就可以促進心臟系統的健康。《內經·素問》中說:"人卧則血歸於肝。"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明明白白地揭示出肝臟與血液之間的關係了。同樣,脾胃有了疾病可以通過心臟來治,肺病可以通過脾來治,腎病可以通過肺來治,肝病可以肝腎來治。同理,如果肝、心、脾、肺、腎中任何一個系統出現問題,超出了正常相生相剋的制約,都會影響到其他系統的健康。

  清代名醫陸以湉在《冷廬醫話》里記載了一個病例。有一位醫生精通小兒醫術,尤其擅長治療牛痘。一次,一個一歲的兒童出痘,只出了三顆,分別在額頭上、耳朵後和嘴唇旁,這位醫生說:"從孩子出痘的部位來看,他心、腎、脾三經逆傳,土克水,水克火。這種情況應該攻,不應該補,攻則可以把毒攻散,補則會讓心、腎、脾自相殘殺,十分危險。"按照這個醫生的方法,治療到第十四天時,小孩的牛痘明顯變得圓潤了,馬上就要成功了。然而,一位庸醫見這個小孩太可憐了,就給小孩餵了參湯。這位醫生見狀,大驚失色:"完了,這個孩子活不過二十一天!"半個月後,小孩果然病發身亡了。所以,學習中醫一定要明白五臟六腑相生相剋的道理。

  五、中醫是一門人生哲學

  我說過學好中醫需要悟性,因為中醫是一門藝術;學好中醫需要智慧,因為中醫是一門哲學;學好中醫同樣也需要閱歷,因為中醫是一門人生哲學。

  孔子說五十歲之前不要讀《周易》,因為沒有人生閱歷,沒經歷過苦難,你是讀不懂《易經》的,讀了也是白讀。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後,開始潛心研究《周易》,終於大功告成。其實,學習中醫也是這樣,沒有人生經驗是學不好中醫的。因為中醫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人生哲學,沒有人生閱歷肯定悟不透中醫。為什麼大家看病總願意找老中醫呢?這不僅是因為老中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在於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這些閱歷能幫助他領悟中醫的玄機。

  在這方面我是深有體會的。《內經·素問》開篇有一段話:"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之。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這就是說人應該避開暑、熱、燥、濕、寒等外界的致病因素,做到清心寡欲,這樣真氣才能夠正常運行,人才能夠健康長壽。以前我讀這段話時,只能從字面上理解其含義,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對這段話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我越體會越覺得深奧。

  現在,許多電台電視台、報刊書籍都在講健康秘訣、長壽之道。我認為一切健康長壽的秘密都在這一段話中,尤其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之"兩句。"恬淡虛無"是指心胸開闊,將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計較,這樣一來,體內的精、氣、神就會順暢地運行;"精神內守"是指人心無雜念,不受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誘惑,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又怎麼會生病呢?

  精通中醫的人往往都長壽。魏時的吳普活了81歲;晉代的葛洪活了81歲;北齊的徐之才活了80歲;北周的姚僧垣活了85歲;唐朝的孫思邈活了100多歲;甄權活了130歲;孟洗活了93歲;宋代的錢乙活了82歲;明朝的戴原禮活了82歲;清朝的徐靈胎幼時體弱多病,但因為他精通中醫,也活了79歲;葉天士活了80歲。民國早期,北京的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活了83歲。我的中醫老師祝諶予也活了85歲。為什麼中醫皆長壽?這是因為懂得了中醫的人就懂得了事物的變化規律,就能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現在的健康領域眾說紛紜。今天有人說吃素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明天就有人找出一批天天吃肉的百歲壽星,的確如此,新疆那邊許多人天天吃肉,照樣長壽。今天有人說喝酒抽煙不好,影響健康,明天就會有人找出一大批喝酒抽煙的長壽老人,美國一位百歲女性,每天抽一包煙,80年從未間斷過;有人說鍛煉總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健康長壽秘訣了吧,但長壽的季羨林老先生說他的健康秘訣就三個字:不運動!

  那麼,什麼才是健康長壽真正的不二法門呢?我認為就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我們見過吃素的人長壽,見過吃肉的人長壽,見過喝酒抽煙的人長壽,見過不愛運動的人長壽……但是,你見過一個斤斤計較、心事重重、雜念叢生、心胸狹窄的人長壽嗎?沒有,從來就沒有。

季羨林老先生也許的確不愛運動,但你讀他的書會發現,季老就是一位"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人。

  有一天,我在收看第26屆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主持人倪萍向終身成就獎得主張瑞芳表示祝賀,並問她健康長壽的秘訣(老人家已經90歲,仍身體健康,精神矍鑠)。張瑞芳老人遲疑了一下,回答了四個字:"沒心沒肺。" 接著又講出一句:"我不記仇。""沒心沒肺"和"不記仇"就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啊。

  有一位老人活了120多歲,當地的新聞媒體前去採訪他,一位記者問:"老先生,您活了120歲,一定有什麼長壽之道吧,請您給我們講一講。"老先生說了三個字:"不爭論!"記者一聽:"這不可能,您活了120歲肯定還有別的秘訣,比如飲食啊,鍛煉啊,一定還有……"老人沉默了一會兒,說:"唔,也許,你是對的!"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這位老人確實做到了"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你是萬萬悟不透這八個字裡面的深意的,這八個字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有人說:"《內經》的東西,只要有一句話你悟透了,那你一輩子都吃不完。"宋代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說:"《內經》一句救蒼生。"

  其實,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個精通中醫的人不僅可以治病救人,不僅可以做到"精神內守",同時也可以成就人生其他的事業。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炒股,如果你精通中醫,就一定會受益匪淺。我認識的一個人對中醫理論很在行,他的生意做得不錯,股票投資也十分成功。我問他:"中醫與炒股有什麼關係?"他告訴我:"投資專家們每天都在談今天收了一根陰線,昨天收了一根陽線,我肯定不如投資專家對股票理論在行;但我懂中醫的理論,中醫講究陰陽平衡,陰陽不平衡就一定會出問題。前幾天大家都在說中石油是一支好股票,我也想買一些,但上市第一天就到了每股48元,我想中石油好是好,但陽氣太盛了,陽盛一定陰虛,陰陽不平衡一定要出問題,所以,我不僅沒買中石油的股票,甚至還將其他幾支資源類股票減了倉。果不其然,中石油的股票一路狂跌,一直跌到每股23元多。"

  從根本上講,股票好壞的關鍵在其價值與價格是否平衡,這與中醫同出一理,陰陽不平衡了,就會出現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情況。現在許多老總都在鑽研中醫,聽說網易總裁丁磊就在浙江中醫院學習中醫,而深受國人愛戴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也在2008年的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說:"我分管中醫藥工作的五年里……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醫藥日益廣泛的關注和認同,更體會到了中醫藥的博大與精深。中醫是有很大學問的,我打算退休後研究中醫,現在正在學習《黃帝內經》。"我想他們除了對中醫的醫術感興趣之外,恐怕對中醫蘊含的人生哲理更感興趣。

過去說"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應該換成中醫了,因為懂得中醫就懂得了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的道理。 第二章經絡是中醫的靈魂 常言道"人活一口氣",氣是人的生命,而經絡則是氣在人體內的運行通道。生命存在,經絡就存在,生命終結,人斷氣了,經絡也就消失了。所以,西醫解剖屍體根本找不到經絡。

  經絡是中醫的靈魂,它內連臟腑,外連四肢百骸。有了經絡,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沒有經絡,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組合。中醫講究整體觀,從不死死地盯住某個器官不放,它關注的是整個人的生命狀態,重視的是人體內的精、氣、神。中醫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它抓住了經絡這個靈魂。

  經絡之間也是相互關聯、互為表裡的。比如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脾經與胃經相表裡、心經與小腸經相表裡、腎經與膀胱經相表裡、肝經與膽經相表裡。如果不了解這些經絡的表裡關係,就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人體的生理和病變。清人俞嘉言說得好:"如果不了解臟腑的經絡,一開口,一動手,便會出錯。"

  一、了解經絡,上工守神

  中醫的核心是陰陽,經絡是陰陽之氣在體內運行的通道。說簡單,中醫就這麼簡單,一個陰陽五行,一個經絡氣血;說複雜,這兩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都需要你花費一生的精力去體悟。古人講"皓首窮經",我這裡借用一下,將"經"解釋為經絡,這就是說你從少年就開始一直研究到頭髮變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經絡。我們不能因為人體解剖找不到經絡就否認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氣",氣就是人的生命,經絡就是人體生命的律動,生命存在,經絡就存在,生命終結,氣就消失了,經絡也就不存在了。解剖針對的是人的屍體,當然無法找到生命的律動(經絡)了。

  中醫強調"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神是什麼?神是無形的東西,是人的精、氣、神,就是人體內的陰陽之氣,西醫的解剖學是找不到它們的。形是什麼?形是有形的東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還能放在藥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體內有陰陽之氣,可以閉上雙眼體會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靜下心來,就一定會感覺到體內有一股氣在遊走,這就是《內經》中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如果你心不靜,總看著股票的漲漲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麼,你肯定感覺不到真氣的存在。會打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練到一定程度時便有腹鳴、指麻等行氣現象,這就是氣在人體內的運行。

  《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氣、神運轉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氣、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終結了。所以,一定不要忽視了自己體內的真氣。如果你不關心它,它就會發脾氣,就會報復你,讓你疾病纏身。它會讓你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總之,你哪兒最薄弱,它就在哪兒興風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護它,像戀人一樣關愛它,它就會對你百般溫柔,極盡體貼。風寒來了,它會說:"沒關係,我來趕走它。"暑熱來了,它會說:"沒關係,我來保護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體陰陽之氣的變化。要了解人體內的陰陽之氣,就要了解經絡,因為氣就在經絡里!清人俞嘉言在談治病體會時說:"如果不了解臟腑的經絡,一開口,一動手,便會出錯。"

  經絡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脈是幹線,絡脈是支線。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它們分別與臟腑相連接,十二經脈與無數絡脈相連,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張立體的大網路,大網路上還分布著三百六十多個穴位。經絡就像遍布城鄉的手機信號網,雖然用肉眼看不到,卻無處不在;穴位則像信號發射塔。如果某個地區的手機沒有信號或信號太差,我們通過調整發射塔就可以解決問題。同理,身體上的病變也可以通過按摩經絡上的穴位來治療。

  經絡內連臟腑,外連四肢百骸,使人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沒有經絡,就是死臟腑,不管泡在什麼液體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經絡本是陰陽之氣的運行通道,可為什麼十二經絡的名稱里都含有一個臟腑的名字呢?這就是因為中醫從不將臟腑視為死的東西,也從不將人體視為一堆零部件的組合。

  人體十二經絡有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搭配,就是每一條陽經都有一條陰經與之相表裡,從而形成了陰與陽的協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仔細玩味,你會發現這兩句話意義深遠。陰在人體內,她守候著陽;陽在人體表面,他是陰派出去的士兵。人體內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無不如此。比如一個家庭,男人的職責是在外邊遮風擋雨,為的是家中妻兒的安康;女人則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為他營造一個溫暖的港灣。如果陰陽失調,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這個家就會後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歡,這個家就會分崩離析。可見,世間萬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領悟了《內經》不僅可以學好中醫,也可以搞好家庭關係。

  十二經絡的陰陽表裡關係如下: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

  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

  十二經脈的運行路線是這樣的:手三陰經從胸到手,由內而外,手三陽經從手到頭,由下而上;足三陽經從頭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陰經由足到腹,由下而上。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人體經氣的運行與自然界天地之氣的變化十分相似。地上的水,由於陽光的照曬,變成了清陽之氣,蒸發上升,在天上形成了雲;雲在天空凝聚、溫度降低,吸收了濁陰之氣,化而為雨,又會從天空降落在地面。這就是氣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環。有了這個循環,自然界就有了生機;沒有這個循環,自然界就會是一潭死水。儘管氣的運行變化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清陽之氣上升,重濁之氣下降。

  人體之氣的運行與天地之氣的運行一樣,清陽之氣上出於眼、耳、口、鼻等孔竅;濁陰之氣下出於前陰、後陰二孔竅。清陽之氣向外開發肌膚腠理;濁陽之氣向內歸藏於五臟。一旦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壞了,天地之氣的運行受到了影響,大地就會出現乾旱和洪災。人體的平衡被打破了,陰陽之氣的升降宣發受阻,人就會疾病纏身。天地的運行是以陰陽之氣的變化為綱紀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複。所以,古代的聖人先賢才會上效法天之清陽以養頭,下效法地之濁陰以養足,中效法人間之事以養五臟。看到了吧!什麼是中醫的整體觀、辯證觀?這就是。中醫從不死死地盯住某個器官不放,它關注的是整個人的生命運行狀態,重視的是人體內的精、氣、神。所以,不了解經絡,不了解人體之氣的運行規律,根本就無法了解五臟六腑。

  《內經》中說"脈以候陰陽",我們醫生診脈就是要通過經絡了解身體內陰陽之氣的變化,從而對症下藥。一次,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來找我看病,一進門就向我抱怨:"胡教授,都說中醫好,我看中醫已經三個月了,吃了那麼多葯怎麼不見好?我不怕花錢,您給我開點好葯。"我問她哪裡不舒服,她說腿疼,每次發作都鑽心地疼,折磨得她坐立不安。我說:"你說的不清楚,我無法辨證,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這樣好不好?你站起來,將疼的那條腿放在椅子上,給我指一指到底是哪兒疼?"一條腿有內側、外側、前面、後面,有陰經和陽經,不弄清楚方位,怎麼知道是哪條經絡上的毛病呢。原來,她是大腿外側疼,外側屬陽,外側疼不正好是少陽膽經管轄的線路嗎?足少陽膽經由頭上的雙目而下,正好行於大腿外側。我又替她把脈,發現她的膽上有寒。於是我跟她說:"你的膽經不通,大腿外側當然會疼了。"她睜大眼睛,半信半疑。我繼續解釋說:"疼是因為膽經上的相火被風寒凝滯住了,不通了,不通則痛嘛!沒關係,我給你開幾服中藥!"我給她開了張藥方,並告訴她按照經絡穴位進行按摩,同時還讓她吃了些維生素B和維生素B,沒過幾天就全好了。

  所以,學習中醫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經絡,不懂經絡寸步難行;只有了解經絡,才能守神,成為中醫里的上工。

二、肺與大腸相表裡

  講經絡第一個談到的便是手太陰肺經。肺經在人體十二經絡中地位十分特殊。《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懸命於天"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說命運由上帝決定,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氣連十分鐘都活不了,這不就是命懸於天嗎!人體與天上的空氣相連的是肺,所以,命懸於天,就是命懸於肺。

  肺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很高。《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也就是說,肺相當於一個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呢?他了解百官、協調百官,事無巨細都要管。肺是人體內的宰相,它必須了解五臟六腑的情況,所以《內經》里有"肺朝百脈"一說。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什麼中醫幾個指頭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情況?就是因為人體內有這個肺經。皇帝要知道國家的情況,怎麼辦?他首先要問宰相。醫生要知道人身體的情況,首要就要問一問肺經,問一問"寸口"。

  《難經》中說:"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寸口也。"寸口在兩手橈骨內側,手太陰肺經的經渠、太淵二穴正在這個位置,它們是橈動脈的博動處。《內經》中的"肺朝百脈",就是說全身各部的血脈都直接或間接地匯聚於肺,然後敷布全身。所以,各臟腑的盛衰情況,必然在肺經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最好的一個觀察點,通過這個點可以了解全身的狀況。

  肺系統的具體功能《素問》里說得十分清楚:"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氣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我們平時常說"肺都氣炸了",這並不全是虛誇之詞,其根據就是"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幾年前,我每天都會聽到鄰居家的小孩哭鬧,時間都是早上的3點到5點鐘。一天,我見到了孩子的母親,就對她說:"你家小孩的肺是不是有點問題,要趕緊去治!"孩子的母親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呀,吵著您了吧!我們去兒童醫院看過,說沒有毛病,但每天都如此,我們也不清楚為什麼?"我說:"把孩子抱來我看看。"一會兒,孩子抱來了,是個三歲的小男孩,清清秀秀的。我一把脈,果然是肺有問題,典型的肺氣不歸於腎。在中醫看來,肺出氣,腎納氣,晚上睡覺的時候,肺金之氣應收於腎水之中。這個孩子的肺氣上逆,不歸腎。平時還無所謂,而早上3點至5點為肺經最旺時,這種情況就會加重,因此,孩子到了這時就會哭鬧。《內經》中對此說得明明白白:"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

西醫認為只有孩子咳嗽才說明肺有問題,哭是孩子正常的反應,但卻不知道孩子經常定時的"哭"就是另一種方式的咳嗽。孩子服了我開的葯後,僅三天病就好了,孩子的母親特意登門道謝。

  肺為華蓋,其位置在五臟六腑的最高處,負責氣的宣發肅降。人體氣機的運行與大自然氣的運行一樣。喜馬拉雅山上為什麼終年積雪?就是因為它海拔很高,地氣上升後在這裡凝聚成了雨雪。高山流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長的河流,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它孕育了最長的兩條河--長江和黃河。肺是人體內的喜馬拉雅山,它居五臟六腑的最高位,它的宣發肅降,會使氣不斷地轉化,通達全身。所以,中醫有"肺為水之上源"一說。一旦肺熱或肺寒,宣發肅降功能失調,人的氣機運行就會受阻,人就會生病。最典型的癥狀就是咳嗽。

  咳嗽有寒熱之別,千萬不能"一視同仁"。受寒後,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發冷打顫,這種病應該服生薑、蔥白,一日兩次,不宜長服;患熱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厲害,喉嚨發癢,還會有口渴之感,這種病應該服一些淡鹽湯水。這種方法十分靈驗,病初服用很快就會治癒,也可以長期服用。

  生命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空氣,一是食物。人體內負責運化空氣的是肺,負責傳導食物的是大腸。所以,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肺經起於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穿過膈肌,入屬於肺臟;又從肺系的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的中府、雲門二穴,下循上臂內側進入寸口的經渠、太淵二穴。其支脈從列缺穴走向食指內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接。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通過合谷、曲池等穴,向上會於督脈的大椎穴,然後進入缺盆,聯絡肺臟,通過橫隔,入屬於大腸。在五行里,肺與大腸同屬金,肺屬陰在內,大腸為陽在外。肺為"相傅之官",主氣;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水谷,傳導糟粕。正因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大腸經的邪氣容易進入肺經,肺經的邪氣也可以表現在大腸經上。

  衛氣在皮膚下,它是人體的絕緣體和保護者,是我們與外部環境的緩衝帶,是我們抵抗虛邪賊風的前沿陣地。如果衛氣虛弱,寒、暑、熱、燥、濕、風等外邪就會突破人體這一前沿陣地進入第二道防線--鎮守於外的陽經。一旦外邪進入了大腸經,就會出現感冒發燒和"上火"等癥狀,有的人會喉嚨、牙齒疼痛,有的人會出現痤瘡、雀斑、酒糟鼻,有的人會腹脹、腹瀉、便秘、上肢不遂。如果這時候沒採取措施阻止外邪的進攻,外邪就會長驅直入進入人體的內部--手太陰肺經。這時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肺部疾病,這就是為什麼感冒發燒不及時治療就會轉成肺炎的原因。

  《內經》說"上醫治未病",就是說高明的醫生會在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上擊退疾病的進攻。萬一第一道防線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線堅決阻擊。一旦感冒發燒,我們吃一些解表的葯、多喝一些白開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會痊癒。有的人會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熱湯和紅糖姜水,因為這些湯能調動人體內的陽氣驅除風寒。但是,如果是因為中暑導致的感冒發燒,則應該吃一些清熱解毒的葯。

  總之,弄清楚肺與大腸的表裡關係,我們就能明白人體氣機和水谷運轉的關係,就能夠由內而知外,由外而知內。

  三、脾經和胃經

  中醫總把脾和胃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裡。脾胃主管五味,消化和吸收都歸它管,可以說是人體內的糧食局長,《內經》中也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經在早上7點至9點最旺,脾經在9點至11點最旺。所以,人在這些時段進食最容易消化脾胃在人體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怎樣來理解這個"後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很發達了,汽車、電腦、人造衛星等高科技應有盡有,但這一切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嗎?不是,人類沒有這些已經生存了幾千年。那麼,什麼是人類生存離不開的東西呢?這就是土地。土地孕育萬物,供應人類,離開了它,人類便無法生存。在中醫理論中,脾胃屬土,有脾土、胃土之稱,它們就是人體內的土地,是人的後天之本。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所以有經驗的老中醫總是從口唇上辨別脾胃的狀況。唇的枯、潤、澤、晦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實,唇縱表明脾虛,唇黃為濕熱,唇紅主實熱,唇紫主淤,唇黑為敗色,唇顫是中風的先兆,而患心臟病的人嘴唇常呈現出暗紫色和紫藍色  脾胃是人體內的糧食局長,身體所需的一切物質都歸其調撥,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它們工作不負責任,或者貪污浪費,其結果會是怎樣呢?

無疑會引起全身臟腑的混亂。  有一位老總,四十五歲,十分注重保養。他說:"只要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做到,少吃紅肉,多運動,多吃水果蔬菜,都沒問題。"但體檢報告還是顯示他缺鈣,他十分吃驚,因為他每天都在補鈣。一天,他拿著體檢報告來找我。我替他把了脈,脾脈還沒有出現異常,這說明脾經還沒有太大問題。於是,我又問他大便的情況。他告訴我大便非常好,每天一兩次,十分通暢。我開始納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按理說,他如此注重養生,每天都在補鈣,而且脾胃也沒有問題,怎麼會缺鈣呢?正在我沉思的時候,他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前,我吃肉很多,大便不暢。現在吃肉少了,水果蔬菜多了,大便十分通暢,排出來的儘是些蔬菜渣兒。"我恍然大悟,立刻追問道:"你的大便是不是不成形,有些東西是不是還沒完全消化?"他點了點頭。原來,這位老總的確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完全,從而影響了鈣的吸收,這就像水桶有一個洞一樣,你提供的東西都在洞里漏掉了。他脾臟的問題還不是很嚴重,所以還沒有在經脈中表現出來。於是,我給他開了一服調整脾胃的葯,並囑咐他每天要做腹部按摩三百次。兩個星期後,他就打電話來說,大便不僅通暢而且還成形了。三個月後,他去醫院檢查,缺鈣的現象已徹底改變了。

  千萬不要以為脾胃問題是小問題。不久前,我替一位身患重症肌無力的老先生看過病。從體檢報告上看,老先生心臟很好,血壓也正常,就是肌無力,兩手舉不過頭。我見老先生面色灰暗,兩眼無神,就問他是不是睡眠不好?老先生說:"是啊,自從吃了醫院開的葯後,興奮得很,整宿都睡不著,也就不敢吃了,所以才來看中醫。"我索要他以前的病歷,見開的都是調節神經系統的葯,怪不得老先生睡不著呢。一個年輕人一天不睡都受不了,何況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呢。我為他診脈,脈象如水,這是典型的脈象"太過",說明脾脈有問題。《內經》中說得很明白:"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我對老先生說,你這是脾有問題,脾主肉,所以你才會肌無力。老先生問:"以前的醫院說是神經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我說:"不錯,西醫就是這麼認為的,這跟中醫的觀點也有相通之處,重症肌無力是身體的神經系統出現了問題。為什麼神經系統會出問題呢?因為身體缺少維生素。為什麼會缺少維生素呢?因為脾胃不好,脾經不通,人體吸收不了維生素。但之前的藥物不適合您這個年紀的病人,睡不著覺就已經說明問題了,我的辦法是先調理脾胃,然後補充大量的維生素。"接受了我的治療之後,老先生已經逐漸康復。

  從醫幾十年,我深知治病的關鍵就是要判斷出真正的病因。如果判斷不出病因就治療,後果不堪設想。比如這位老先生,醫院的診斷結果是:非典型重症肌無力。為什麼會是非典型呢?因為如果是典型的肌無力,輸完那些先進的西藥之後,病情就會好轉,他沒有好轉,所以是非典型的重症肌無力。我真不明白,《內經》中寫得清清楚楚的東西,為什麼就引不起他們的注意呢?

  這讓我記起徐靈胎《洄溪醫案》里的一則病例。浙江嘉興有一位名叫朱亭立的人,曾在廣信當過太守,他一直有一種嘔吐的毛病,時好時壞。有一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嘔吐不止,三天不吃不喝,大夫認為他患了隔症,不願治療。朋友就去請徐靈胎,徐靈胎診斷後說:"這哪兒是隔症,是翻胃,兩者懸殊極大,一個是胃腑干竭,一個是痰火上逆。"徐靈胎開了半夏瀉心湯,用藥之後病人就可以吃東西了,從此朱亭立和徐靈胎成了知己。朱亭立每次飲食沒有節制時,翻胃的毛病就會輕微發作,一吃徐靈胎的葯就會好轉。後來有一位武林名醫告訴朱亭立說:"你這是老胃病了,是因為體質虛弱,不用補藥怎麼行呢?"武林名醫給他開了一些補藥,吃後果然胃口大開,食量大增。徐靈胎知道後趕忙勸他:

"可別再補了,雖然胃口開了,但會引起上火,消耗元氣,將來一定會患上熱毒的。"朱亭立不聽,結果不到兩個月就病倒了。徐靈胎前來探望,只見床前血汗滿地,朱亭立已不能說話,只是垂淚承認過錯,後悔當初沒有聽徐靈胎的勸告。朱亭立不到天亮就吐血而死。徐靈胎讓朱亭立存活了十年,而庸醫僅用了兩個月便奪去了他的生命。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四、心腹之患

  在上海仁濟醫院的時候,有一個病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天,一位病人小腸部位疼痛,醫生診斷為腸胃穿孔,必須立即進行手術。

醫院上下馬上行動起來,準備手術台的準備手術台,消毒的消毒,主刀的醫生來了,護士也來了,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只剩下心、肝、腎功能等幾項必要的術前檢查,病人就上台了。但心電圖一出來,大家嚇了一跳,原來病人的心臟問題非常嚴重,主治醫生請來心臟病專家進行會診,得出結論:這位病人並不是腸胃穿孔,而是心臟病發作,心肌梗塞,只不過,他的心臟病發作表現為腹部疼痛,這就是中醫里的"心與小腸相表裡"。

  也許,很多人會產生疑問:"心在哪裡?小腸又在哪裡?心的功能是什麼?小腸的功能又是什麼?心怎麼會與小腸扯上關係呢?" 是的,如果用西醫的觀點來看,心與小腸似乎毫無關係。西醫嘛!畢竟是分析的多,聯繫的少。中醫就不一樣了,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許多東西都相互聯繫,彼此影響。就以心與小腸來說吧!人們常用"心腹之患"來形容問題的嚴重性,卻不明白為什麼古人要將心與腹聯繫起。"心"為臟,對應手少陰心經,屬里;"腹"就是指小腸,為腑,對應手太陽小腸經,屬表。"心腹之患"就是說,互為表裡的小腸經與心經,它們都是一個整體,誰出了問題都很嚴重,一定不可小視。所以,心腹之患說的就是心與小腸相表裡。

  臨床實踐證明,心經的問題常常會在小腸經上反映出來,比如心臟病發作時常常會表現為背痛、胳膊痛,有的人甚至還會牙齒痛,而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腸經的線路。西方有研究證明,腸胃神經系統與大腦直接相連,腦內的許多神經遞質在小腸內都能找到,腸道內的神經細胞竟有上億個,因此得出結論:小腸是人的第二個大腦。你們看,西方科學家的研究不正說明了心與小腸相表裡嗎?

  我是一名保健醫生,在我從事醫務工作的幾十年內,搶救過不少心臟病猝發患者。這讓我發現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當心臟病猝發患者被搶救過來之後,他們常常會提出要大小便,但卻又排不出來,西醫認為這是植物神經紊亂,可問題是為什麼偏偏會紊亂在大小便上呢?這不恰恰說明心與小腸相表裡嗎?心臟出現了問題,首先就會影響到小腸,小腸的緊張性收縮會使腸腔內的壓力驟增,並隨之傳遞到大腸,從而讓人產生要大小便的錯覺。

  記得我曾搶救過這樣一位心臟病突發患者。那天正好是我在中南海值班,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有人病了,要我立刻趕到,我幾分鐘就趕到了患者身邊。患者趴在桌上,吐了許多東西,我趕緊將吐出的東西擦掉,因為嘔吐物很容易阻塞喉嚨,造成窒息。接著我將他原地平放,這樣能使腳部血液迴流,緩解腦部缺血的狀況。大家要切記,搶救心梗患者千萬不要隨意搬動。《內經》中說"氣復返則生",經氣還能夠再返回來就可以活命,如果隨意搬動,擾亂了身體內的經氣,經氣一斷,人也就斷氣了。

  經過初步搶救,不大一會兒,病人就蘇醒了過來,並提出要大小便,被我勸住了。因為我知道這時患者並無大小便,只是一種錯覺。大約十五分鐘後,北京阜外醫院的醫生和北京301醫院的醫生都先後趕來,我們一起對患者進行了搶救,讓患者脫離了危險。所以,明白心與小腸相表裡十分重要,如果我們不清楚心與小腸相表裡,不知道患者想大小便只是一種錯覺,而讓患者身體隨意移動,就會造成可怕的後果。

  中醫的經絡學博大精深,弄清經絡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助於我們了解疾病的變化和轉移。我在臨床中還經常看到,心火會下移至小腸,人的內火太大就會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而小腸火大也會讓心火上升,引起舌尖赤痛、口舌生瘡等。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泄小腸火的方法來達到清心火的目的。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鏡,舌為心之苗。心雖然在體內,但是通過心經與舌相連,心功能的正常與否都可以從舌象上看出來。如心經有火,舌尖就會發紅。此外,心其華在面、在志為喜,並通過經脈與小腸經相表裡,所以,心臟的疾病完全可以通過身體表面看出來。不僅如此,一些中醫專家還根據這些經絡學理論研究出了許多很有效的"效方",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冠心病Ⅰ號、冠心蘇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通心絡膠囊、地奧心血康等,已經挽救了千百萬病人。

  五、腎與膀胱相表裡

  中醫有"未有此身,先有兩腎"之說,就是說母親十月懷胎,五臟六腑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腎。腎主水,水生木,於是,水生木形成肝,木生火形成心,火生土形成脾,土生金形成肺;五臟形成之後,六腑隨之形成,又由內而外逐漸形成了四肢百骸,一個完整的生命就這樣誕生了。

  腎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髓"字,它的旁邊是一個"骨"字,因此,"髓"又叫"骨髓"。"骨髓"是幹什麼用的呢?如果你孩子在大街上看到一輛義務獻血車,孩子問你:"那些叔叔阿姨在幹什麼?"你會對孩子說:"叔叔阿姨在獻血,誰生病受傷了,就把這些血液

輸進誰的身體里。"如果孩子問你:"獻骨髓是怎麼回事?"恐怕你就不一定那麼清楚了。獻骨髓是為了給白血病患者造血,白血病是障礙性貧血,也就是造血機能出現了障礙。大家明白了吧,是骨頭在造血,而不是肝。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將這些醫學道理清楚地寫進了《內經》白紙黑字,怎能不讓人五體投地!

  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在志為恐。一個人腎氣開始衰弱了,最先表現在哪裡呢?頭髮!一般人一過四十歲就開始有白頭髮了,這說明你的腎氣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少年白頭,這說明你先天不足,在母親的肚子里就虧了一些,應該多從"後天之本"的脾胃上補償一些。腎的精氣充足則會耳聰,聽覺靈敏,如果精氣不足,則會耳鳴。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牙齒也有賴於腎精的充養,腎虧牙齒就會鬆動,甚至脫落。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現抄錄於此:  我媽年歲大了,牙齒個頂個的好,可是卻都活動了,吃東西很困難,平時嘴裡也不爽。去了幾家大醫院,牙科大夫都說是牙齦萎縮,只能全拔了鑲假牙。不聽我的極力勸阻,媽媽住進了醫院,拔光了所有的牙。看著那一堆白生生的好牙,我總覺得西醫治牙還是有什麼問題,很是心痛。

  為什麼會牙齦萎縮呢?醫生說了幾種可能,其中也有遺傳因素。一問我媽,果真我姥姥就是這樣的牙。我頓時出了一身白毛冷汗。  怕什麼就來什麼。去年冬天,我上牙的後槽牙和下牙的一個門齒突然開始鬆動。吃東西時不能用,不吃東西也很難受。我一照鏡子,果真是牙齦萎縮了。看了好幾個牙醫,都果斷地說要拔。我堅持不拔,並找到一個醫生朋友。她在正規醫學院里學了五年西醫,而後又在正規中醫大學裡學了五年中醫,並師從著名老中醫臨床多年。現在她從事中醫已近二十年了。她不同意我拔牙。她說,中醫認為牙齦萎縮是虛症。人體的氣血不足時,氣血不能到達牙齦,這才是牙齦萎縮的原因。調理脾胃、補充腎陰,則可以讓氣血充足,氣血充足則可以到達牙齦,滋養牙齦,這樣一來,牙就堅固了。在她的建議下,我開始吃中成藥。現在,我的牙非但沒有去掉反而明顯見好,吃東西也不疼了。如果不是我著急老晃動它,試試是不是好了,它肯定會更好。  人們都說"西醫治表,中醫治本"。中醫為什麼能治本呢?關鍵就在於它將人體的各個部分視為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而連接這個整體的就是經絡。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經絡,就不明白為什麼牙齒鬆動會與腎有關,更不會明白腎經上的問題為什麼會表現在膀胱經上。

  《內經》上說"腎開竅於二陰",這其實就是指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是作強之官,腎精充盛則身體強壯,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負責貯藏水液和排尿。它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互影響。我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大家就明白了。一些人受到突然的驚嚇,往往會小便失禁,通俗的說法就是嚇得屁滾尿流。為什麼人受到驚嚇就會尿褲子呢?《內經》里說"恐傷腎",就是說巨大的恐懼對內會傷害腎臟,腎臟受到了傷害就會通過膀胱經表現出來,於是便有了屁滾尿流。

  腎與膀胱相表裡,又與膀胱相通,膀胱的氣化有賴於腎氣的蒸騰。所以,腎的病變常常會導致膀胱的氣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數及排尿時間的改變。膀胱的病變有實有虛,虛症常常是由腎虛引起的。

  同樣,膀胱經的病變也常常會轉入腎經。 "風厥"多是由於膀胱經的病症轉入了腎經所致。《內經》中說:"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足太陽膀胱經統領人體陽氣,為一身之表,外界的風邪首先侵襲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經的熱邪影響到腎經,腎經的氣機逆而上沖便形成了風厥。

  我曾醫治過這樣一個病人,他全身發熱,大汗淋漓。一般情況下,人出汗之後就會退燒,身體就會痊癒。但這位病人汗出以後身體依然發熱,內心煩悶。我給他診脈之後,確認這就是典型的風厥病,是風邪由膀胱經轉入了腎經。我馬上給他按摩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並開了一劑中藥,第二天就好了。

  六、千萬不要病入膏肓

  在講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之前,先簡單認識一下這兩個經絡。

  手厥陰心包經是心臟的外圍組織,可以說是"心的宮城",保護心不受外邪的攻擊。手少陽三焦經是五臟六腑的外圍組織,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有人把三焦解釋為內分泌系統或淋巴系統。其實,不管用什麼樣的西醫術語來解釋三焦,都不足以概括三焦的功能,中國文化的許多東西是無法用西方的概念來套的,就像水平再高的翻譯家也無法翻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樣,那悠然、淡泊、寧靜而深遠的意境是無法翻譯的。

  三焦是全身的水道氣化網路,主持諸氣。人體的氣通過三焦而輸佈於五臟六腑,充沛全身,因此,三焦通則全身通,內外協調。華佗在《中藏經》中說:"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

  三焦除負責全身諸氣之外,還是全身上下水液運行的通道。《內經》中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我們住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過著便捷舒適的生活,你想過沒有,如果有一天自來水管突然壞了,會是怎樣一個情景?或者你家的下水道堵了,髒水流了滿屋子,臭氣熏天,此時你會作何感想?如果你對此感受深刻,你一定可以理解三焦作為人體水道的作用。

  然而,上、中、下三焦的具體作用又不一樣。上焦主心肺,負責宣發,將食物化生的水谷精氣散布全身,如霧氣一樣滋養全身臟腑,因而有"上焦如霧"之說;中焦主脾胃,主運輸,運化精微,以化氣血,因而有"中焦如漚"之說;下焦主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主要負責分清濁,有向下、向外排泄的作用,因而有"下焦如瀆"之說,"瀆"就是溝渠。

  三焦在外總攬全身之氣,心包在內護衛心臟,它們一內一外,一陰一陽,互為表裡。心包,顧名思義,包裹保護心臟的脂膜,它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膏肓。病變在外容易治療,病變由外入內就難以治療了。換句話說,疾病在三焦經上容易治,一旦由三焦經轉入心包經,這就叫病入膏肓,很難治療了。以臨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為例,諸邪進入人體,滯留於三焦中,人就會出現胸悶身重,尿少便溏,這些癥狀表明

病在外,容易治療;如果未能阻止其發展,由外而內,由三焦進入心包,人就會出現昏迷、胡言亂語等癥狀,這時就很難醫治了。 中醫說"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治膏肓心包以外的病,而不是要治已經進入膏肓的病,已入膏肓的病誰也治不了。扁鵲去見蔡桓侯,前三次都積極要求治病,而第四次卻掉頭就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此時蔡桓侯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有一位老中醫為自己

朋友的兒子看病,患者出麻疹轉成肺炎。他到那裡一看,孩子喘得十分厲害,是絕症了,於是他拿起包就走。朋友出來問他用什麼葯治,他說不用用藥了,危險就在眼前。為什麼呢?因為這孩子大口大口地喘,口不能閉,肺的真臟脈已現,正如華佗在《中藏經》里所說:"肺絕則氣去不反,口如魚口者,三日死。"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去求醫!

七、肝膽相照

  宋朝大文豪范仲淹官居宰相,他有一句名言:"不為良相,願為良醫。"良相治理的是國家,良醫治理的是身體,職業雖然不同,道理卻是相通的。

  就拿肝(經)和膽(經)來說吧。大家都知道"肝膽相照"這一成語,比喻以真心相見。其實這在中醫里也是有講究的,《內經》中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足厥陰肝經在里,負責謀慮;足少陽膽經在表,負責決斷。只有肝經和膽經相表裡,肝膽相照,一個人的健康才有保證。同理,一個國家要想興盛發達,也需要"肝"(謀略之才)和"膽"(決斷之才)相表裡,肝膽相照。大家都知道歷史上 "房謀杜斷"的故事 。房玄齡好比是大唐的肝,他善謀略,精於管理日常政務;杜如晦好比是大唐的膽,他臨危有方,善於決斷。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膽相照,才成就了繼往開來的"貞觀之治"。

  一些人肯定會問:"負責謀慮和決斷的不是心嗎?怎麼又說是肝和膽呢?"其實,這就相當於一個單位有個一把手總攬全局,還有一些副手負責具體事務一樣。心是"君主之官",負責全局,具體的工作則交給肝和膽。肝和膽的謀慮和決斷又不同於心。前面我們講過中醫的心包括心和腦,心和腦的謀慮和決斷主要在思維和意識之中,它是理性的;而肝與膽的謀慮和決斷主要在潛意識中,它是感性的,是本能的。一個人膽小就是膽小,你很難讓他通過理性思考變得膽大起來。但如果你讓他的肝和膽發生一點變化,他的膽子就會本能地大起來。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去看一看身邊那些喝酒的人。一個平時膽小如鼠的人,喝了酒之後,膽子立馬就大了起來,以前不敢說的話,也敢說了,以前不敢幹的事,他敢幹了,而且變得從容決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酒精進入人體之後,首先影響的是肝,肝與膽相表裡,肝又影響到膽,肝與膽發生了變化,人的謀慮和決斷自然會發生變化。常言道"酒壯人膽",這是非常符合中醫理論的。

  改變肝膽會影響人的謀慮和決斷;反之,人的謀慮和決斷也會對肝和膽造成影響。一個人長期謀慮不決,就會使肝膽受損,這也成為某些病的誘因。

  一天,來了一位五十歲左右的病人,他說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眼睛發花,走路頭暈,口中也發苦。聽完他的介紹,我已猜著幾分。為了驗證我的判斷,我問病人具體從事什麼工作,最近是否思想負擔太重,有什麼事情拿不定主意?他告訴我,他是國務院某機關的司長,從事政策法規的研究,近來的確遇上了一件事,令他很傷腦筋--組織上欲調他去某省任市長,他一直不能決定去還是不去。

  聽完這些之後,我立刻辨證得出結論,這位患者就是"膽癉"。我們中醫就是這樣,看病不僅要問病人的病情,還要問病人的職業、性格、心情和所思所想,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西醫是看一個人的病,中醫是看一個有病的人;西醫重視的是病,中醫重視的是人。

  口苦是膽癉的典型癥狀,《內經》里寫得清清楚楚,"有病口苦……病名曰膽癉"。那為什麼這位病人還感覺目眩呢?因為膽癉是由"謀慮不決、肝失疏泄、移熱於膽"而導致的疾病,肝經與膽經相表裡,肝又通竅於目,肝風盛而逆上,致使人目眩頭暈,這就是《內經》中說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所以,這位病人一說口苦和目眩,我就猜測他可能是肝膽出了問題,一把脈,果不其然。我給他開了一些天麻、鉤藤、菊花等"熄風"之葯;並告訴他,每天多按摩膽經上的日月穴和風池穴。不到一個星期,他就痊癒了。

  最後,我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要按摩這兩個穴位。日月穴在乳頭之下,人的第七根肋骨間隙,它是膽經上的募穴,足少陽經、足太陰經在這裡交會,按摩它可起到疏肝利膽的功效。風池穴在頸部耳後髮際下凹窩內,它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按摩它可以疏風清熱、明目開竅。

  八、任督二脈

  大家對任督二脈的認識多半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個個都打通了任督二脈,他們內力超群--一抬手,風卷落葉;一縱身,呼嘯而去,好不令人羨慕。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還是讓我們來看一看真正的任督二脈。  任脈在人體的前面,屬陰;督脈在人體的後背,屬陽。任脈主導人體手足六陰經,"任"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謂。督脈主導手足六陽經,"督"有總督、總攬之意,督脈總督一身的陽脈,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有"陽脈之海"的稱謂。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到任督二脈,任督二脈氣機旺盛,則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條經脈,所以"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一天,北京一位姓王的局長來找我,見面就說:"胡教授啊!快幫幫我吧!我都快崩潰了!"這位局長面色憔悴,眼睛充滿了血絲,一看就知道是睡眠不足。"不要著急!坐下慢慢說。"他坐下後對我說:"快半年了,頭一直昏沉沉的,有時眼睛還發花,頭、脖子、後背也都硬邦邦的。去了不少醫院,連積水潭醫院也去了,拍了一大堆片子,都查不出原因,醫生告訴我沒病,回去吧!可是有沒有病我自己清楚呀!""胡教授,最近這幾天,我的後背不僅僵硬而且還有些麻木,晚上睡覺總覺得枕頭不舒服,脖子放鬆不了,整宿睡不著覺,我都快瘋了。"聽他述說完病情,我示意他靜下來,別說話,給他把了把脈。

  從脈象上看,他的肝火較旺,這容易導致頭暈目眩,但後背僵硬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站起來,對這位局長說:"你坐好,我來按按你的後背和脖子,哪裡僵硬,你告訴我。"我一邊按,他一邊說,十幾分鐘後,一條線便明晰起來了,這不正是督脈的路線嗎!這條線沿著督脈一絲不差地上升,並與足厥陰肝經的支脈交會於頭頂。再清楚不過了,這位局長的問題就出在督脈和肝經上。

  為了進一步求證,我問他:"你患這個病之前,是不是有什麼事不順心,經常發火?" 他回憶了一會兒說:"有,半年前,一封匿名信寫到了上級紀委,告我受賄。胡教授,你說,我白天黑夜地干,沒想到後面有小人在放箭,這能不讓人生氣嗎?"說起這件事他仍按捺不住怒火。他突然停頓下來問了一句:"胡教授,你說我這病與發火有什麼關係嗎?"我肯定地告訴他說:"有,而且還很直接。""你的督脈堵塞了,肝經也不通,所以才會有你現在的癥狀。""督脈?肝經?"他十分驚訝,又似懂非懂。我耐心地為他解釋:"督脈調節全身的氣血,分布在腦、脊部位,它從長強穴一直沿後背而上,與肝經交會於頭頂,所以,督脈和肝經堵塞,經氣不通,人就會出現頭昏、目眩、後背僵直等癥狀。你的脊椎沒有器質性的毛病,所以積水潭醫院認為你沒有病,這也很正常,西醫就是這樣,這種功能性的病西醫是沒有辦法的。"

  這位局長聽完我的話之後,立刻高興了起來!"胡教授,太好了,真得好好謝你。說實話,開始別人向我介紹你的時候,我還不相信,現在聽你這麼一說,我真是找對人了,你就給我開藥吧。"我說:"開藥恐怕效果不大,這個病,你還得自己治。""自己治?"局長又有些驚訝了。"

是的,自己治。督脈上的病與風關係極大,但風又有外風與內風之分。你的這個病就是屬於內風,你的肝火太盛,肝風進入督脈造成了督脈堵塞,所以,要治好你的病先要祛肝火,吃藥只是一方面,主要的是要心態平和,別動不動就發火。"聽完這番話後,王局長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神了,神了,胡教授,你真是神了!"我接著說:"不過,我還是會給你開方子。三個方子,兩個你自己治,一個我來治。"我給他開了一張疏肝熄風的藥方:"這是我的藥方,你只要按時吃藥,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另外兩個就看你的了,一是不要動怒,二是天天寫"米"字。""天天寫"米"字?"王局長有些莫名其妙。我說:"是呀!就是寫"米"字呀,不過不是用筆寫,而是用頭寫,每天一有空,就站起來,用頭上下左右前後寫出一個"米"字來,這樣就可以疏通督脈。記住:寫的時候,每一筆畫都要用力寫到極致。"

  王局長憂心忡忡地來,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一個星期後,他打來電話說,病已好多了,十分感謝,還讓司機送來一大筐陽澄湖大閘蟹。

第三章 身體的警訊

  我們常說,中醫治未病。中醫為什麼能治未病呢?原因就在於它有通天的手眼,可以做到"司外揣內,司內揣外"。以中醫的整體觀而論,人體自身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四末九竅、五臟六腑、筋節骨肉、毛髮指甲、精血津液、面容皮色都是相互聯繫的,如果臟腑和肢體發生了病變,一定能夠從毛髮指甲、精血津液、面容皮色的變化上找到蛛絲馬跡,甚至能看到非常明顯的變化,反之亦然。這些蛛絲馬跡就是身體的警訊,有經驗的中醫可以通過發現這些警訊,來預知身體內部的情況,在疾病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就發現它,解決它。

  有的人會說,我們也想了解一點"蛛絲馬跡",可我們又不會把脈,怎麼辦呢?把脈當然是"司外揣內"最重要的手段,但內部的疾病並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它會通過方方面面的外部特徵表現出來。我行醫幾十年,對"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體會越來越深,也越來越覺得身體十分神奇。下面,我將跟大家一起認識身體內部奇妙的聯繫,一同辨認身體發出的警訊。

  一、 鼻為"面診之王"

  鼻子又叫"面王",中醫里有"上診於鼻,下驗於腹"的說法,可見在面部望診中鼻的價值頗大。鼻子位於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膚色澤最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疾病。

  鼻子在預報脾胃疾病方面尤其準確。我在臨床中發現,病人出現噁心嘔吐或者腹瀉之前,鼻子上會冒汗或者是鼻尖顏色有所改變。這樣的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見過很多。2007年11月的一天早上,我乘坐40路公交車,旁邊站著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女生,我發現她面色煞白,鼻子上有細小的汗珠,還時不時用手捂嘴。我一看,八成是暈車,趕緊叫她坐下來。她緊繃著身體,勉強說了聲"謝謝",就捂住嘴巴,努力不讓自己吐出來。我趕緊給她按摩內關和合谷穴。過了五六分鐘的樣子,她開始放鬆下來,這是噁心感減輕的表現。所以,有暈車史的朋友如果感覺自己鼻子冒汗,就得提前做好準備。

  如果鼻子的色澤十分鮮明,這是有"留飲"的徵兆,說明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通俗一點說就是,這個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滯留在胸膈,導致四肢關節疼痛。我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將軍做臨時保健醫生時,就從他鼻頭上看出了胃病。這個事例後邊有詳細說明,不再重複。

  如果鼻頭髮青,這說明肝的臟色出現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現,而且一般會伴有腹痛。通俗點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肝氣疏泄太過,橫逆沖犯脾胃,結果就影響了脾胃的消化功能。這時候就要用一些瀉肝膽和補脾胃的葯。

  如果鼻尖微微發黑,這說明身體里有水汽。這個癥狀是"腎水反侮脾土"的表現。本來是土克水,結果(腎)水反過來壓制住了(脾)土,水氣肆虐,以致腎的臟色出現在臉上。

  如果鼻子發黃,這說明胸內有寒氣,脾的臟色出現在了臉上。這樣的人體內中陽不足,脾胃失於運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涼性食物積聚在脾胃,這些寒氣上升又影響到了胸陽,所以寒氣就滯留在臟腑中。如果鼻子發黃,但光澤明潤,那就可以放寬心了,這說明"脾氣來複",是即將康復的好兆頭。

  二、舌為"心"之苗

  如果你去中醫院,醫生把完脈之後總會讓你伸出舌頭來,這是因為中醫診病特別重視舌頭,認為"舌為心之苗",這兒的"心"不僅僅是心臟,人體五臟六腑的變化都會在舌上相應地呈現。  舌尖為心、肺的反映區,當一個人上火或咽喉疼痛時,舌尖往往會發紅,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比如扁桃體發炎),舌尖就會潰瘍。舌的兩邊是肝、膽的區域,如果舌兩邊發紅,甚至發紫、潰瘍,說明此人肝火旺盛,近來脾氣大。舌的中間反映脾胃,這一點我特別有體會,如果舌中間有裂紋,說明脾胃虛;如果是前半部分有兩條裂紋,我敢肯定你有脾胃方面的疾病。舌根為腎,如果一個人的腎陽氣不足,舌根就會發白,這樣的人容易手腳發冷;如果一個人的手腳愛出汗、尿黃、腰酸,舌根就會發紅。

  我呢,仗著有點醫術在手,經常成為一些經理、老總的座上賓。一番必要的寒暄客套之後,總要把把脈,看看舌苔,往往能從舌頭上看出不少問題。有一回,在一家海參大酒店與一位四十多歲的老總吃飯,他舌尖紅,舌兩側都有齒痕,而且很明顯,這是陽虛;除了這個,舌頭後面還有條溝,是腎虛的表現;舌苔也很薄,說明他還有點陰虛。這位老總是典型的陰陽兩虛,而且體內還有火。吃完晚飯,結賬的時候,旁邊的女服務員怯生生地問我能不能也給她看看。我呢,一把年紀了,不圖名,不圖利,就那麼一點好生之德。說看就看,一下子圍上來三五個女孩子,有的嫌自己太瘦,有的要減肥,叫我給出主意。

  那個瘦瘦的女孩子說自己胃不好,什麼也不想吃,消化也不好。我看了看她的舌頭,舌頭很紅,說明胃火大得很。"脾怕濕,胃怕燥",她這是犯了胃怕燥的忌諱。所以,治療胃炎必須要去胃火。我又把把她的脈,脈搏很細,沒有力氣。她們的收入都不高,不能開太貴的葯,我就為她開了點乳酶生。我還囑咐她用蓮子煎水,加冰糖服用,這也能去胃火。晚上用熱水泡腳,做做腳底按摩,效果也不錯。睡覺前按摩一下腹部,可以活絡血脈。記住,按摩之前一定要把兩手搓熱。

  那個胖胖的女孩子呢,舌頭粉嘟嘟的,看不出有火氣,但上面有一層唾沫、發黏,而且泡較大,看樣子是"痰濕"。中醫認為,胖人多痰。

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減肥,我就拿出了壓箱底的保健瘦身湯(也叫五行湯)。這個湯,金木水火土的顏色都有了,陰陽氣血的平衡也照顧到了,而且營養均衡。我告訴她,喝了這個湯後第一個月能減二十斤,第二個月能減五斤。

  這個湯的製作和服用步驟如下:第一個七天,把芹菜半斤、圓白菜半斤、西紅柿兩個、黃瓜一根、洋蔥一個、辣椒三兩(忌辣的人可以用柿子椒)、胡蘿蔔一根、魔芋半斤、山藥半斤放在一起煮成湯,加點鹽,加點雞精,不準加油;每頓只能吃這個,不要吃米飯;每天至少走路

走一小時。第二個七天,按上述方法食用瘦身湯,可以在湯里加一塊豆腐一起煮食,早晚各加一杯酸奶。第三個七天仍要服用瘦身湯,早晨中午各吃一兩米飯,晚上吃一點水果。此後,早、中、晚飯不能超過一兩米飯,每天保健按摩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感覺餓了可以吃些水果。一般前兩個月能減掉二十多斤,接下來的力度會緩和一些,堅持下去的話就能減到標準體重。

  三、眼睛,透視疾病的窗口

  我聽一位同事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一位女士帶兒子去醫院檢查眼睛,十五分鐘的常規檢查過後,醫生告訴她:"你兒子有食道逆流的問題,將來可能會發展成為糖尿病。"這位女士怎麼都不相信,一個眼科醫生又是如何判斷出食道內的問題呢?雖然有些將信將疑,她還是不敢怠慢,於是又帶著兒子做了內科檢查。內科檢查的結果與眼科的診斷保持了驚人的一致。這個小孩果然有輕微的食道逆流,儘管空腹血糖檢查沒有問題,但如果不注意飲食,將來極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對於那些習慣了以化驗數據評判健康狀況的人們來說,這件事情有些匪夷所思。但對於懂點中醫的人來說,這一點都不奇怪。我們中醫歷來就重視眼睛的健康預報意義。中醫認為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當人體出現疾病的時候,眼睛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眼睛能反映五臟六腑的變化,是因為有眾多的經脈與之相連。《內經》中是這樣論述的,"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目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口問篇》)。那與眼睛有關係的經絡有哪

些呢?集中於眼或眼附近的經絡有大腸經、心經、三焦經以及任脈、陰陽蹺脈及陽維脈;起於眼部的經絡有胃經、膀胱經和膽經;途經眼部的經絡有心經、肝經;止於眼部的經絡有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總之,十二經脈中有八條經脈,奇經八脈中有四條經脈,都與眼睛有關係。

  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眼睛幾乎與全身疾病都有關。如眼結膜充血是麻疹、狂犬病早期的重要徵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視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腎炎、糖尿病、高血壓、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變;腦卒中患者的瞳孔會有所變化;耳源性眩暈患者的眼球會震顫;癌腫塊轉移的時候,視力會有所改變;癲癇病人抽搐時瞳孔散大;梅尼埃病人眩暈時水平性眼球震顫;等等。

  眼睛及周圍的顏色也是很好的指示燈。失眠病人的眼眶會發黑,有一分發黑就有一分腦缺氧,有一分腦缺氧就有一分煩躁;慢性肝內膽汁淤積病人的眼眶下會出現黃瘤;缺鐵性貧血病人會有白睛藍斑,等等。

  可見,眼睛不僅僅是心靈的窗口,還是透視疾病的窗口。難怪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這樣認為 :"眼睛如何,身體即如何。"

  四、心臟有疾病,耳朵露馬腳

  在人的面部器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了。眼、鼻、口都可以搞點小動作,只有耳朵傻傻地待在那兒。但耳朵絕對不可小視。

  中醫認為,"耳主貫聰而通心竅,為心之司,為腎之候也。"通俗一點說就是,耳朵與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關。《內經》中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等記載,並認為耳與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清代張

振鋆的《釐正按摩要術》中也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說法。現代生物全息理論也發現了耳朵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係,並確認了八十多種內外科疾病與耳朵的變化有關係,再次印證了中醫的神奇。

  耳朵與人體的經脈和穴位密切相連,所以人體有病時,耳朵就會有反應。耳朵的形態、色澤和紋路的變化都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可以說,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體病歷。關於具體的耳診,很多中醫書籍中都有記載,不再重複。不過有一點,我特別有體會,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冠脈溝"。

  冠脈溝是耳垂上的一條紋路,如果沒有這條紋路,說明你的心臟很好;如果耳垂上出現了紋路,就說明你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紋路越清晰說明問題越嚴重。大家如果發現自己耳垂上出現了縱向或斜著的紋路,就應該注意了。

  冠脈溝是判斷冠心病的有效指標。一次,北京軍區的一位副司令員在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時突然昏厥。我急忙趕去一看,他的頭耷拉著,嘴巴擱在桌子上,人已經沒有了知覺。匆忙中,我一眼就看見了他耳垂上明顯的冠脈溝。我馬上讓人給他做心電圖,果然是冠心病。

  有意思的是,倫敦一家醫院的主治醫生拉金達拉·夏爾馬也發現了這個秘密。他說:"耳垂里有很多毛細血管,這些血管如果不能吸收到適量的養分就會凝固,皺紋就會形成。年輕人耳垂上出現這種皺紋,應去做心血管檢查。"其實,這個徵兆對老年人和年輕人都適用。我觀察過二

百多名患者的冠脈溝,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準確率達90%。拉金達拉醫生之所以強調年輕人,是因為他們不像老年人耳朵上會有一些自然的褶皺,更要重視。

  既然提到了西方的研究,在這兒不妨多講兩句。現在西方國家越來越認可中醫,通過耳朵診病治病也十分流行。據英國媒體報道,中醫耳針療法已經成為英國社交名流們競相追捧的治病法寶。最讓人吃驚的是,首相夫人切麗為了減壓,已經在耳朵上插針十年;黛安娜王妃為了治療憂鬱症,左耳最多竟然同時插了四根針!

  五、察顏觀色知健康

  古語說得好,"相由心生",就是說人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會有什麼樣的面貌。但在我看來,人的面貌不僅由心生,還與自身的健康狀況有關係。美國總統林肯說:"人要為自己四十歲以後的相貌負責。"這可以解釋為,人能主宰內心的想法和追求,從而改變自己的相貌;也可以解釋為,人在維護自己健康方面的態度,對將來的相貌也有決定作用。打個比方說,你不好好維護自己的健康,就可能長出酒糟鼻,或者因為脫髮變成禿頂。脫髮往往是血熱風燥,或者脾氣濕熱,侵蝕毛根導致的。人好好的鼻子怎麼會長成酒糟鼻呢?原來,鼻子和肚臍遙遙相對,是脾臟病情表現的關鍵部位,脾胃積熱或者熱毒熾盛在鼻子上表現出來就是酒糟鼻。

  既然人的健康狀況可以影響人的外貌,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人的相貌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這在人的膚色上尤其明顯。中醫的診療早就告訴了我們這一點,人的皮膚是一身之表,衛氣循行其間,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經絡循行,同時把氣血津液輸佈於皮膚。所以,了解皮膚就能了解病邪和臟腑氣血津液之盛衰。這或許有些抽象,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如果一個人上火了,鼻翼會發紅,臉上會長痘;貧血的人臉會發白,等等。下面,我會把更多的常識告訴大家。

  我們中國人是黃皮膚,正常情況應該是黃里有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裡透紅"。這裡的"白"相對於白種人來說,仍然是黃白,評書里不是經常形容一些人是"黃白凈子"嗎,就是這個道理。不過,面色仍然是因人而異,也因地域不同、季節環境變化而有所差別。一般來說,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紅,秋天偏白,冬天偏黑。如果出現了異於平常的顏色,就應該提高警惕。具體的分析我們看下面。

  面孔發青,一般見於肝膽及經絡病症,多是陰寒內盛或是血行不暢。天氣特別寒冷的時候,人體內的氣血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臉色就會發青,這是一種自然反應,只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如果你沒有處在低溫下,卻面色發青,那就要考慮體內是否有陰寒或血行不暢了。如果是青裡帶黑,多是肝腎同病,常見於肝硬化。那些平時應酬多、酒場多的人可要注意了,因為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讓人肝腎疲乏,表現出來就是臉色青黑。我認識一個做行政工作的高校老師,三十四五歲,身體挺好,很少感冒發燒,但同事、朋友老是說他面色鐵青,像是肝不好,尤其是喝酒的時候,別人越喝臉越紅,他越喝臉色越白。老聽別人這麼說,他心裡也是毛毛的。他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去醫院排隊挂號,後來通

過關係找到我,約了一個晚上,大家一起吃個飯。飯桌上,他為了表示尊重,還打算要點酒,我趕緊制止了。他的臉色發青,說明肝已經受到酒精的損傷了。酒精一部分是由肝臟過濾的,臉上出現了肝臟的臟色,所以發青。那些酒喝得越多臉色越白(實際是青)的人往往被人贊為"海量",其實酒精對他們的損害要遠遠大於那些臉發紅的人。

  臉發紅,一般是熱症的徵兆。人發熱的時候,體內陽氣過盛,氣血運行加快,血脈充盈,所以就會面紅耳赤。高血壓病人的臉色也較紅,這是肝陽過盛的表現。如果臉色微紅,說明體內虛熱;特別紅的話,那就說明體內有實熱。

  大家都知道貧血的人臉白,為什麼會這樣呢?白,是血氣不足的表現,"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貧血的人自然血色不足了;還有一個原因,血與肺有很重要的聯繫,脾胃吸收運化的精微物質"上注於肺脈乃化為血",貧血的人,"肺脈化血"的能力也不足,所以臉上出現了肺的臟色(白色)。一般情況下,面色淡白多是氣虛的表現;如果淡白的臉上缺乏光澤,或者是黃白如雞皮一樣,這是血虛的癥狀。另外,體內有寒、手腳冰涼的人也會面色蒼白,這是陽虛在作怪。這樣的人需要多運動,運動生陽,對改善陽虛很有效果。熱水泡腳和按摩腳底的湧泉穴的效果也不錯,飲食上多食用紅糖、紅棗等。

  黃是脾的臟色,臉上出現黃色是脾虛濕蘊的徵兆。脾胃功能差,食物的運化吸收就不好,所以面色發黃。面色發黃而且水腫,就是"黃胖",這是脾氣虛弱、內有濕邪的表現;如果面色萎黃,這是脾胃氣血兩虛。對於一些患病的朋友來說,印堂和鼻樑發黃而且明潤,就不需要擔心了,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黑是腎的臟色,腎陽虛衰、水飲不化、血氣不暢都會使人面色黑黃。腎病患者一般面色發黑,這是"腎精損耗嚴重、虛火灼陰"所致。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會為自己的"熊貓眼"煩惱,尤其是愛美的女士。熊貓眼也是腎精虧損的結果。眼睛是靠五髒的精氣來滋養的,一個人如果長期疲勞、熬夜、失眠,就會體質虛弱、腎氣不足,"久虛則淤",黑眼圈就出現了。一旦出現了腎虛型的熊貓眼,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再就是要用一些補腎益精的藥物和食物,蓮子、枸杞和西洋參都有補腎的作用,蓮子可以熬粥,枸杞可以泡水喝,西洋參比較貴,但要是作為處方葯和其他中藥一起購買比較划算。另外,桃仁紅花粥也不錯,這種粥既能活血化淤,消除黑眼圈,又有養顏的功效。做法是:先將桃仁搗爛,和紅花一起水煎,然後去渣取汁,跟大米放在一起熬煮,煮好後根據自己的口味加適量的紅糖。

  六、眉毛,不是個擺設

  好多人認為,眉毛是個擺設,鼻、眼、口、耳都有具體的工作,只有眉毛是個虛職,僅供愛美的女士們描畫。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在中醫看來,眉毛不僅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氣質,還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中醫認為,眉毛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盛衰。《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這就是說,眉毛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其盛衰依靠足太陽經的血氣。眉毛長粗、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血氣旺盛;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血氣不足的象徵。眉又與腎對應,為"腎之外候",眉毛濃密,則說明腎氣充沛,身強力壯;眉毛稀淡惡少,則說明腎氣虛虧,體弱多病。

  老年人往往眉毛稀淡或者脫落,這是氣血不足、腎氣虛弱的表現,屬於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如果眉毛過早脫落,則說明氣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應,其中最為嚴重的要算是麻風病了。我們中醫歷來重視眉診,前邊講過的漢代名醫張仲景與王粲的故事可以算是最早的病例了。

現在有很多好事之人,根據脫眉的病症推斷王粲得的就是麻風病。對此,我持謹慎態度,因為前人留下的資料過於簡單,我們並不能由此認定王粲患的就是麻風病。不過,眉毛脫落的確是瘤型麻風病的先兆,開始的時候是雙眉呈對稱型稀疏,最後就全部脫落了。

  現在麻風病已經非常少見了。但不久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接診一例來自蘇北農村的男子,此人三年之前發現小腿上的皮膚粗糙,出現斑疹,而且雙腳有潰爛現象,眉毛也莫名脫落,甚至連鬍子和鼻毛都一起脫落了。他跑了多家醫院,都是當作皮膚病來治的。後來,到了東南醫院,接診醫生一看他眉毛脫落,就明白這是麻風病的一個典型徵兆。經過病理活檢,果然在顯微鏡下找到了麻風桿菌。

  兩眉之間的部位叫印堂,又稱 "闕中",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也特別有價值。《靈樞·五色篇》中說 "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可見,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氣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現白色;而氣血郁滯的人,則變為青紫色。江蘇著名中醫朱良春教授曾在講座中提到這樣一個醫案,很好地說明了印堂與咽喉疾病的關係。上世紀50年代,南通地區白喉大流行,發病四千多人。一下子白喉血清供應不上,衛生部門就讓中醫參與治療。朱教授他們在《內經》里找到這樣一句話"闕上者,咽喉也",就在闕上部位給病人扎針,用短針平刺進去以後,用膠布粘起來,留針。10分鐘後,病人的疼痛感減輕了,又觀察了三四個小時,病人的體溫也降下來了。第二天,經過針扎的病人白喉偽膜開始剝落。朱教授他們一共觀察了137例病人,治癒了133例,治癒率是97.1%,療效超過了白喉血清。  七、口中有異味,責在臟腑

  如果一個人口中經常有異味,別人就會認為他不講衛生,並不覺得是什麼大問題。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則是"小事不小",口中的異味往往是五臟六腑發出的警訊。

  中醫認為,口內的津液與心、肝、脾、肺、腎等臟器是相通的。健康的人口中一般是沒有異味的,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如果口中出現了異常感覺和氣味,則說明內部臟腑出了問題。

  口中發苦,多為熱症,是火熱之邪內侵的表現,尤其是肝膽火旺、膽氣上逆。《內經》中早有記載,如《靈樞·四時氣篇》中說 "膽液泄,則口苦",《素問·痿論》中說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熱症患者除了口苦外,還會有口乾舌燥、苔黃、喜冷飲、尿少色深、大便乾燥等癥狀。此時,可選用黃連上清丸或牛黃上清丸等清火藥物。但如果病人身體虛弱,則不可輕易服用上述降火藥。

  我有一位棋友,七十多歲,性格開朗,健談好客,唯有一點讓我難以接受,他一說話就會有一股難聞的異味"脫口而出"。我問他怎麼了,他說自己口苦、咽干,早上起來尤為嚴重。我說給你開點中藥吧。他說:"我不太相信中醫,太慢,等不及,已經吃了一段時間的西藥了。"一個月後,我們再次見面,他口中仍有濃烈的異味。我就問他:"是不是西藥沒什麼效果啊?還是試試中藥吧。"沒成想他爽快地答應了,還露出"老小孩兒"的脾氣,說:"行,要是你真給我治好了這口苦的毛病,我就把珍藏多年的象牙象棋送給你!"診病過程中,我發現他兩手脈弦、舌苔白厚、唾液旺盛,這是肝經濕熱的徵兆。肝和膽相連,膽是主導苦味的,由於它有濕熱,就很容易疏瀉失常而引發口苦。我先給他開了五劑去濕熱的方子(以柴胡為主)。剛吃過兩劑,他就說感覺從未有過的輕鬆,五劑葯服完後他又自行配製了幾劑,現在全好了,不再口苦。事後還真把他那寶貝送給了我,還口口聲聲說"服了中醫"。從此,我們之間除了象棋之外又多了一個話題--中醫。

  口中發酸,西醫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導致的,常見於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中醫則更進一層,認為病根在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致使肝液上溢、胃酸過多。如果只是偶爾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飲食過量,不用擔心。如果經常口酸,並且伴有舌苔厚膩、打嗝時有腐臭味等癥狀,多是脾胃虛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濟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與胃酸上泛有關,同時還有舌頭髮紅、脅肋疼痛等癥狀,多半是肝胃不和,這時就要以瀉火、和胃為主。

  有的人常常感覺口有甜味,甚至喝白開水也像喝糖水一般。中醫認為這是脾胃有問題,多為脾胃濕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這種癥狀久了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這一點《內經》中講得明明白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的信號。糖尿病患者口中發甜是因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也會增高。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引起各種消化酶分泌異常,當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高時就會出現口甜。

  還有的人經常會覺得口中淡而無味,吃什麼也不香,這多是脾胃出了問題。如果伴有胃部脹滿、大便稀薄、脈細等癥狀,則多半是脾胃虛弱,治療上應以健脾、和胃為主。如果伴有疲乏無力、大便稀軟、舌苔厚膩等癥狀,並且不喜歡喝水,則多半是脾胃有濕,治療上應以燥濕、和胃為主。

  八、口水過多,病在脾腎

  唾液多,常常是脾腎虛、精失攝納而外溢的徵兆。在解釋原因之前,我們先為"唾液"正一下名。大家都習慣稱唾液為口水,其實並不確切。唾液,既包括唾,又包括液。唾,也就是唾沫,是從舌根分泌出來的,不是有個詞--唾棄嗎?就是往地上吐唾沫表示不滿、瞧不起,可見,唾沫是人為吐出來的。而液又叫涎,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水,它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出來的,也就是大家戲稱的"流哈喇子"。

  為什麼唾沫和口水異常是脾虛、腎虛所致呢?《內經》中說得明白,"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意思是說,出汗異常可以從心臟上找問題,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沒有問題,眼淚不正常了要從肝上找根源,相應的,口水和唾沫異常就是脾和腎的問題了。雖然唾和液分別出自脾和腎,但脾腎往往互病,且總司於腎,所以唾沫和口水經常同時出現。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發苦,往往是脾熱,這時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盡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熱的葯,像梔子和連翹等。口水多,且有鹹味兒的話,這是腎虛的徵兆。

  很多小孩子都會流口水,有些家長並不在意,以為長大後自動就好了。這就大錯特錯了,有的孩子到了七八歲、十幾歲還在流口水。流口水說明嘴角不緊,脾是主肉的,嘴角不緊就說明孩子脾虛,需要補脾。

  一些老年人也愛流口水,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需要溫補脾腎。以前有個病人,五十多歲,晚上睡覺流口水已經有十幾年了,枕套要是三天不洗就潮乎乎的,枕頭上留下的口水印子洗也洗不掉,家裡人經常說趕緊晒晒地圖去。這麼多年,他感覺不到不舒服,所以也沒看過醫生。

後來跟我說起這事兒的時候,他還不以為然。我說,你這是脾胃虛啊,脾主肉,開竅於口,脾臟不健壯,嘴角鬆弛,自然會流口水。我讓他每天堅持吃七八個板栗和紅棗,或者用板栗和紅棗來煮粥。大家如果有同樣的問題,就要多吃些板栗和紅棗,栗子是腎之果,能補腎健脾,紅棗能補益脾胃,用來治療口水過多,效果非常不錯。

  唾液多了是問題,少了同樣是問題。唾液過少,說明津液不足,是內燥的表現。古書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一位待字閨中的小姐生病了,人消瘦無力,被請來看病的大夫心想,莫非是未出閣之人患了相思之病,但望聞問切下來發現並不是"情志"方面的疾病。古時男女授受不親,大夫不好看小姐的舌苔,正好旁邊有人說小姐幾日來口乾得厲害。口乾說明津液不足,大夫在思慮津液枯乾的原因時恰好瞥見門下有堆瓜子殼。

他恍然大悟,隨即讓人把那些瓜子殼收起來熬水,讓小姐喝,說喝下去就好了。小姐的父親摸不著頭腦,就問大夫這是何故。大夫說:"令嬡瓜子嗑得多了,唾液流失,津液不足,導致脾胃難以運化食物,所以消瘦;消瘦又導致脾失健運,腎虛而不足,津液稀少;瓜子殼上有小姐的唾液,熬水喝下去,就可以把流失的唾液補回來了。"這麼說來,愛嗑瓜子的朋友,要節制一下,不能一次吃太多瓜子。一旦出現口乾、沒有食慾等情況,記得多用舌頭漱些唾液,分三次下咽,再就是多吃些酸味兒的水果來補充津液,梨子和葡萄都不錯。

  九、鼻涕眼淚多了也是病

  說完了"五液"中的唾和涎,再來看看涕和淚。為什麼要把鼻涕和眼淚放到一塊說呢?鼻涕和眼淚,雖說一個出於肺,一個出於肝,但它們都是"心之液",都能"為心所動"。《內經》里說,心是君主,是五臟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氣息的門戶。所以,人一動感情,五臟六腑就全受到震動,宗脈也感受到震動,淚道就打開了,眼淚鼻涕就一齊出來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

  鼻涕和眼淚是人體對外界的一種正常反應,但多了和少了也是個問題。先說鼻涕。如果一個人感冒流鼻涕,那是正常現象,如果沒有感冒而鼻涕分泌增多,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肺、腎、脾的虛損。我的鄰居家有個四川小保姆,人懂事能幹,一家子都很喜歡她,但那孩子有個毛病,就是老不停地抽鼻涕,別人是感冒了流鼻涕,她是一年四季流鼻涕,夏天不敢穿短袖,尤其怕吹空調,房間里有冷氣就會不停地擦鼻涕。

鄰居老太太說,她只要一聽見保姆抽鼻涕就心煩得不得了,但好保姆難找,她又捨不得辭掉人家。我說,這樣吧,你把她領來我給瞧瞧。一會兒老太太就領她過來了,一個瘦瘦弱弱、臉色蒼白的女孩子,一看就是陽氣不足。我給她把了脈,脈又細又弱,我問她白帶是不是???很多啊,

那孩子低著頭小聲說是。這就對了,她總的來說就是體弱腎虛。腎是水臟,統攝所有津液的運化分泌,鼻涕雖然是肺液,但它也是由精所化,下受制於腎,上滲於腦,腎氣不足,不能攝納臟液,自然就會上面鼻涕不斷,下面白帶增多。我說,"孩子啊,你這個不成問題,調養調養就好

了。白天多晒晒太陽,多運動一下,晚上用熱水泡泡腳,自己用手按摩按摩腰部和腹部。"我又開了個中藥方給老太太,叫她拿回去給小保姆抓藥。一個月下來,她的情況就好多了。

  那眼淚增多又是怎麼回事呢?有些人見風就流淚,尤其是冬天,騎自行車或者摩托車出門,一會兒就會眼淚汪汪的。好多人認為這是自然現象,風吹眼睛,淚腺受刺激就會流淚。這其實是個誤解,迎風流淚是一種病症,是肝腎陰虛的徵兆。只有當人肝腎陰虛,腎氣不納津,受到冷風的直接刺激以後才會流眼淚。老年朋友更容易見風流淚,甚至好好地就會老淚縱橫,用手或者手絹兒擦拭以後,眼瞼又紅又腫又痛,甚至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現象。這是因為老年人的臟腑功能下降,肝腎陰虛,肝失疏泄,腎氣不納造成了津液外溢。容易迎風流淚的人要多吃些核桃仁、蓮子和枸杞,這類食品具有益精養血、滋補肝陰、腎陰的作用,有助於津液的正常輸布。

  如果人很悲痛,卻欲哭無淚,哭無涕,這也是個麻煩。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開始覺得口乾,眼睛也乾澀,她以為這是小問題,過幾天就好了,沒想到後來,遇到傷心事,自己竟然只能"乾打雷",哭不出來了。從西醫上說,她患了乾燥綜合征,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西醫認為,這病可以控制,但要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病人對這樣的答覆當然是不滿意的。她轉而來找中醫,在中醫里這屬於"痹症",可以用健脾生津、疏泄肝臟的方法來調理。

  十、鼻出血,不要盲目清火

  鄰居小張今年二十多歲,最近常常流鼻血。最初他以為是"上火",吃了些"降火"的葯卻不管用。他又擔心是血液問題,到醫院檢查,血象也正常。他有些困惑,就想到了我這個搞中醫的鄰居。

  我看他面色灰暗,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脈象也較為緩弱。我問他:"出血多嗎?顏色深不深?"他說:"時多時少,顏色比較淺。"我告訴他:"你這是脾有問題,中醫上叫"脾不統血",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所以血液循環不暢,導致流鼻血。應該吃些健脾益氣、攝血止血的葯,去藥店買些歸脾丸,調理調理就可以了。"一個月後又碰到小張,他告訴我沒再流過鼻血。我看他氣色也好多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流鼻血不是因為上火嗎?為什麼是脾的問題,不是肺的問題?是啊,"肺開竅於鼻",很多鼻部癥狀都是肺的問題。但在中醫的整體觀中,鼻與脾胃也關係密切。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位主中央,鼻在面部中央,故鼻為脾胃之外候。脾又統血,鼻準屬脾,為血脈聚集之處。可見,脾氣虛弱導致流鼻血也是符合中醫醫理的。

  流鼻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癥狀,中醫稱"鼻衄",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熱、胃熱、肝熱為常見,這些都是實症。但也有少數病人是虛症,由於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主要表現為肝腎陰虛和脾不統血。

  可見,流鼻血不僅僅是因為上火,一定要分清病因,辨證治療,切不可盲目降火。根據不同的內因,流鼻血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肺經熱盛型:鼻血鮮紅,量不大,點滴而出,鼻腔乾燥辛熱,或兼咳嗽少痰,口乾身熱。舌尖紅,苔薄白而干,脈浮。

  胃熱熾盛型:鼻血鮮紅或深紅,血量大,鼻內乾燥,口乾口臭,煩躁口渴,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干,脈洪大而數。

  肝火上逆型:鼻血量大,血色深紅,頭痛頭暈,口苦咽干,胸脅苦滿,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肝腎陰虛型:鼻血色紅,時作時止,量不多。口乾少津,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失眠,五心煩熱。舌質嫩紅,或紅絳而少津,舌苔少,脈細數。

  脾不統血型:鼻血滲滲而出,色淡紅,量或多或少。面色不華,飲食減少,神疲懶言。舌淡苔薄,脈緩弱。

  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急性傳染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代償性月經等也可引發鼻出血。前段時間,我就碰到一個高血壓導致流鼻血的病例。

  我們小區的王阿姨經常帶著小孫子在花園裡玩耍。有一天,小孫子在她放風箏時和其他小朋友一道跑到別處了。看不到小孫子的蹤影,王阿姨心中急躁,扔掉手中的線軲轆,邊喊邊找。待小孫子聞聲趕回時,王阿姨一把抱住他。這時她突然看見孫子衣服背後的血滴,以為是受傷了。仔細一看,她才意識到是自己在流鼻血,趕緊用面巾紙堵住鼻孔。我正好在樓梯口碰上她,就問她怎麼回事。她便說了說情況,還說可能是心急上火,不礙事。

  我說,千萬別大意,對於老年人來說,流鼻血很可能是高血壓的信號,還是去醫院查一查吧,畢竟六十多歲的人了。第二天她去醫院做了檢查,果然是高血壓。  十一、汗臭腳,"脾氣"大

  好多人都有汗腳和臭腳的毛病,尤其是男同志。好多人覺得這是天生的,爹娘給的,拿它們沒辦法。這樣想就錯了,健康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是註定要受汗腳和臭腳的折磨。因為汗腳和臭腳多是由脾濕造成的,而脾濕是可以調養好的。

  先說說人為什麼會出汗。中醫認為,陽加於陰謂之汗,比如人們在運動的時候,運動生陽,陽氣蒸騰陰液,這就形成了汗。打個比方,用火給水加熱,溫度升高,水汽就產生了。適度出汗是正常現象,對人體有好處。但出汗過多就不好了,這是因為"汗為心之液",如果出汗過多就容易損傷心陽,而五臟六腑又是相互牽制的,所以出汗多是許多疾病的徵兆。

  如果胸部大汗、面色蒼白、氣短心慌,這是"亡心陽"的兆頭,亡心陽就是西醫上的水電解質紊亂症,以脫水為主;如果額頭出汗,汗珠大如豆,形狀如同油滴,這是虛脫或者要昏倒的先兆,體質虛弱或者有低血糖病史的人尤其要當心;如果偶爾手心腳掌出汗,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這多半是精神緊張造成的,調整一下心態就可以了;如果手腳常年多汗,說明脾胃功能有些失調;如果腳汗特別臭的話,這說明體內濕氣很重。

  有個小夥子患了脾腫大,希望保守治療,他來找我的時候,順便問有沒有辦法治腳臭,並說起"臭腳"帶給自己的麻煩。小夥子原本人緣不錯,經常被同事和朋友約去做客,但他就是不去,任憑別人怎麼勸說都不去,慢慢地大夥都說他"獨",關係也開始疏遠了。其實,小夥子有難言之隱,就是腳臭。上了一天班回家,鞋子一脫,房間里就全是腳臭味兒。所以,他不好意思去朋友家做客,進門得換拖鞋,那豈不是尷尬!

  我跟小夥子說這個毛病和他的脾腫大有關係。中醫上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腫大是因為脾臟積濕,而脾臟積濕也會引起多汗。脾濕熱的時候,人會出又黃又臭的汗,這就是"汗臭腳"的由來。知道脾的"脾氣"了,這病就好治了。我給他開了清熱祛濕的葯,囑咐他每晚都用熱水或者明礬水泡泡腳,明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以燥濕止癢。還要他多吃扁豆,扁豆可以健脾祛濕。

  有些土辦法治療腳臭的效果也不錯,比如,把土霉素藥片壓碎成末,抹在腳趾縫裡,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止出汗和腳臭。這是因為土霉素有收斂、祛濕作用,很多人都知道土霉素吃多了容易便秘,就是這個原因。

  十二、手腳冰冷,不可盲目溫補

  秋冬季節,有人總覺得手足不溫、四肢冰冷,晚上更為嚴重,往往睡到大半夜,手腳還是暖和不過來。這種癥狀在女性身上更為多見,有一種說法:每四個女性中就有一個患有手足冰冷症。嚴格說來,手足冰冷不是病,只是一種癥狀,只要合理調養就能得以改善。但手足冰冷又是許多系統疾病的徵兆,不可小視。

  西醫認為,手足冰冷是血管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引起的一種癥狀。秋冬季節氣候多變,天氣寒冷時人的血管就會收縮,血液迴流能力就會減弱,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的血液循環不暢,因而出現手足冰冷。此外,精神緊張、勞累和內分泌失調也會引發血管調節功能障礙。所以,西醫認為手腳冰冷是血液循環系統疾病的徵兆,比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雷諾氏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醫對手足冰冷症的認識比較全面,並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治療方法。中醫稱手足冰冷症為"厥逆",病因是人體內的陰陽兩氣不能相接。在中醫看來,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陰陽之氣相貫,如環無端;倘若陰陽二氣不能順接,就會造成"厥",癥狀就是手足冰冷。

  造成陰陽二氣不相接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厥逆也有很多類型:可以是正氣不足、氣血兩虛、感受寒邪之後的"寒厥";可以是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導致的"熱厥";還有痰濕阻滯、胸陽不能宣發的"痰厥";以及心情煩躁、氣機失調、陰陽之氣不相接的"燥厥",等等。

  除了手足冰冷這一共通性外,各種厥症在外部表象上有很大差別,療法當然也有異。所以,不要認為手腳冰冷的人一定全都是陽虛,也不要盲目溫補大補。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並不把手足冰冷當做病症,只是採用民間流傳的一些調養之方,像泡腳、食療、老醋泡薑片等。這些大都是溫補之方,針對的也是陽虛體質和寒厥,儘管有些情況下(對症)這也會奏效。但如果遇到熱厥、燥厥等其他類型,溫補之方不僅不會有效果,還會使病情加重。

  幾年前來了一個病人,三十多歲,已婚,患的就是手足冰冷的怪症。她告訴我,每年冬季都會四肢發冷,穿多少衣服都沒有用,找別的醫生看過,服用了很多大溫大補的中醫,但都沒有效果,反而更加嚴重了。我問她:"病發時有什麼癥狀?"她說:"經常感覺口乾、口臭,牙齦浮腫,有時候會便秘。"我又問:"是不是平時愛吃辛辣油炸食物,還動不動就發脾氣?"她說:"我是四川人,愛吃辣。我這人脾氣不太好,最近又特別煩躁。"

  這就對了。這位女病人是因為熱邪過盛引起的厥症,誤服了溫補之葯,使病情加重。要想治療厥症須先清內熱,才能進補。我為她開了清熱之方。經過一個月的調理,她四肢就不再冰冷了。

  還有一種特殊的癥狀,患者雖然手足冰冷,身上卻有灼熱感。這在中醫上叫做"陽盛格陰"(真熱假寒)。《傷寒論》中早有記述:"少陰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2004年夏天,一位中年女士前來就診。那天非常悶熱,她卻穿一件厚厚的黑外套,裡面穿秋衣秋褲,還戴著手套。從她哈腰縮肩的架勢來看,一副風寒之相。我問她有何不適?她告訴我:這段時間四肢發冷,胸口卻悶熱得很,特別口渴,喜歡喝冷飲,晚上睡覺時卻又得蓋厚厚的被子。這幾天特別嚴重,都不敢讓家人開窗戶,這大熱的天,家裡人都受不了,就催她上醫院查查。

  我仔細地察看病人,見她面色紅潤,精神也比較好,摸其脈,六脈沉大有力;觀其舌苔,紅苔黃燥。我問她:大小便怎麼樣?她說:這幾天一直沒有大便,小便黃赤,比較難聞。

  我立刻明白了,這位病人是典型的真熱假寒症,怕冷只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熱邪閉郁在里,不能宣洩,致使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因而四肢發冷。我為她開了通脈四逆湯,這種葯有急下、存陰、表裡雙解的作用。第二天她就打來電話,說服藥後大便四五次,不再覺得冷和口渴了,家裡人也都很高興。

  十三、白帶,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

  俗話說,"十男九消,十女九帶"。應該說,白帶是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它能在第一時間提示女同志體質的一些變化,也是婦科診病中重要的參考信息。

  白帶為人體陰液,與臟腑經絡的功能相關,尤其是與脾腎關聯緊密,因為脾臟是主運化的,腎臟是主蟄藏的,如果脾失健運,腎失封藏,都會導致帶下症。"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而脛酸。"意思是說,白帶分泌增多大多是由陰陽不和引起的,陰陽不和就會出現脾失健運、腎失封藏的情況,繼而造成白帶增多,並伴有腰背酸痛。另外,情緒對白帶的影響也非常大。光緒皇帝和珍妃可以說是一對"至高無上"的悲情夫婦,他們體質都很虛弱,一個有著二十年的遺精史,一個經常被帶下病困擾,苦不堪言。"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台,珍妃也一道被關了進去。慈禧太后對二人更加苛刻,珍妃的情緒十分低落,帶下病更嚴重了。

  大家不要以為只要有白帶就是不健康的象徵。其實,健康的女性是應該有一定的白帶,無色、無黏、無異味的白帶都屬於正常情況;如果是在排卵期,也就是月經前後十四天左右,或者是經前期、懷孕期間帶下增多,這是陰液旺盛而溢出的表現,不需要擔心疾病,但要注意是否受孕。

  異樣的白帶的確是身體功能異常的表現,應當引起女性朋友的警惕,要及時就醫。好多人有了婦科病不好意思去看,覺得很沒面子。這一點需要糾正,千萬不要因為面子耽誤了病情。當然,我在這裡也給大家說一些常識,讓大家對自己的狀況有一個初步的判斷,這樣有利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如果白帶呈水樣、量多,色白或是淡黃,沒有味道,並有疲乏、大便偏軟等癥狀,這是脾失健運、體內濕重的表現,平時可以多吃些"白果薏仁湯",用來健脾益氣。如果是水樣白帶,伴有腰膝酸軟、怕冷,這就是陰陽不和、腎陽虛造成的,要以溫補腎陽為主,然後考慮用瑟止帶。

  如果是白帶量多黏稠,顏色發黃,氣味腐臭難聞,通常需要儘快解毒清熱。以前我曾經為一個年輕的女教師看過病。她人漂亮隨和,同事、學生們都喜歡她,可後來大家發覺她身上有股怪味兒,慢慢地就開始疏遠她了,她也挺納悶。在一次同事聚餐的時候,她終於搞明白了怎麼回事。她去酒店衛生間時恰好聽見兩位同事在議論她,說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她肯定是作風不正,在外面亂搞,染上了性病。這位女病人說,她當時差點就推開衛生間的門跟她們理論一番。從此,她的心理壓力很大,課不想上,門不願出,好不容易熬到暑假,她下決心把自己這毛病給治好。問診後,我發現她還有嚴重的便秘,這其實就是毒症、熱症,西醫上叫病毒性感染,弄不好還是惡性腫瘤,所以必須積極治療。我發現這位老師的病根在於臟腑氣血失調、濕熱蘊毒、蘊積於下,治療上要以清熱解毒、除濕止帶為主。我告訴她幾個方子,一是用山藥、車前子配白果、芡實和黃柏,山藥與車前子可以健脾化濕,白果和芡實能止帶,而黃柏是用來清熱解毒的;二是用槐蕈煎水喝,6~10克就可以,每天一劑,病好為止。

  十四、遺精,不僅僅是腎虛

  對於男同志來說,遺精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十男九消"嘛。提到遺精,人們就會聯想到腎虛,其實這是不全面的。

  大家先來聽個故事,是元代名醫朱丹溪治病的故事。當時有一個名叫鄭叔魯的學子,二十多歲,為了考取功名日夜勤奮讀書,經常夜讀到四更天。突然他得了一種怪病,只要夜間蓋被子就會遺精,掀開就什麼事也沒有,但不蓋被子又睡不好覺。沒幾天,鄭叔魯就受不了了,神情疲憊,飲食也日漸減少。朱丹溪問過情況後告訴他說:"你這是讀書過於用心,心火和肝火太旺,再加上晚上睡不好覺,血不歸肝,腎水不足,導致精關不固。你又正值青春,晚上睡覺時玉莖著物,就容易做春夢,發生遺精也是可以理解的。"於是,朱丹溪給他開了幾服藥,"上補心安神,中調脾胃升舉其陽,下用益精、生陰、固陽之劑",不到三個月鄭叔魯的病就好了。

  或許有人會問,"腎為藏精之所",朱丹溪為什麼要"上補心安神,中調脾胃升舉其陽"呢?這才是朱丹溪的高明之處:腎雖然是藏精之所,其精卻源於脾胃,飲食生化而輸於腎;心藏神,勞神則傷心,心傷則失交於腎,心腎不交,精關失控而遺精。

  朱丹溪的療法也是中醫整體觀的最好說明。中醫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遺精不離腎,當責之於五臟(肝、腎、心、脾、肺),五髒的勞累都可引起精關不固。

  關於遺精的整體辨證,明代的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作了最為完善的論述,翻譯過來就是:"如果是因為暗戀異性發生夢遺,則是精神方面的因素,其病因在心;如果是因為性生活不和諧而發生夢遺,則是精失其位,病因在腎;如果是因為身體勞頓而夢遺者,則是因為肝脾氣弱,力不從心;如果是因為腦力勞動過度而發生遺精的,則是中氣不足,心脾虛陷;如果是因受暑、濕、火等邪氣而發生遺精的,則是因為肝腎之火不能清除;如果是經常性地遺精不止,則是因為下元虛弱,肝腎虛弱,精關不固。"

  可見,遺精不僅僅是腎虛,而是人體五臟超負荷的重要信號。因此,在辨證治療中,要針對臟腑病變的孰輕孰重選擇用藥,分別採取溫腎、健脾、疏肝、養心、清肺之法,不能一味地補腎。

  十五、夢是身體有話要說

  夢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很多人喜歡把它跟吉凶禍福聯繫起來。我是學醫的,對占卜之術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夢對健康的預兆意義,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有之,只不過往往被人們忽略。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夢被稱做"五髒的附體",能夠反映臟器的虛實盛衰。《內經》對夢的健康預兆意義早有記載,翻譯過來就是:如果肺氣虛,就會夢見白色怪物,見人就殺;如果腎氣虛,就會夢見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懼;如果肝氣虛,則會夢見草木陰森,人伏在樹下不敢起來;如果心氣虛,多會夢見被火燒灼;如果脾氣虛,則會夢見吃不飽飯(《素問·方盛衰論》)。再如《靈樞·淫邪發夢》:如果陰氣盛,就會夢見在大水中驚恐逃竄;如果陽氣盛,則會夢見大火燒身;如果陰陽都盛,則會夢見刀光之災。如果上面氣血過盛,則夢見飛翔;下面盛則夢見墜落。如果飢餓,就會夢見食物;如果吃太飽,就會夢見扔東西……可見,《內經》早已注意到了夢與疾病的定性、定位關係。

  中醫認為七情分屬於五臟,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憂)為肺志,恐(驚)為腎志。相應的,夢中的情緒也可以反映臟氣的變化,夢怒為肝氣盛,夢恐為腎氣虛,夢哭為肺氣虛,夢笑為心氣盛,夢歌為脾氣盛。

  有一次和朋友聚餐,大家聊天正歡,其中一個朋友說,他昨晚上夢見自己對老婆大發脾氣,醒了之後胸口跳得厲害。旁邊有人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肯定是平時對老婆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夢裡發泄。我笑著問他:"最近是不是偶爾有頭暈的感覺?"他說沒錯。我說:"夢見發怒就是肝氣盛,而且"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暈和肝有關係,你肯定是肝火旺盛,要麼就是過度疲勞了,應該調養一下肝。"他趕緊搶話:"你說的什麼風、什麼眩,我不太明白,這說明肝不好,我倒是信。那你說怎麼辦吧!"我說:"聽我的是吧?行,那就約法三章。首先,生活上,別給自己施壓,保持心平氣和;晚上睡足覺,養血保肝;再就是吃點舒肝理氣丸,保好。"後來再見面,我問他怎麼樣了,他哈哈一樂:"你這是叫我道謝吧,好了,好了。聽你的准沒錯。"

  還有個朋友跟我說,她多次夢見自己死命地抓住窗框,不讓自己摔下樓去,但終因體力不支掉了下去。我就問她:"這兩天是不是覺得特別憊?"她說:"是啊,工作中總是心不在焉,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我跟她說:"你夢見的是比較恐怖的事情,恐為腎志,說明你的腎有點問題,很有可能是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疾病,你還是去醫院查查吧。"她說:"最近工作忙,過段時間再說吧。"我知道這個朋友是個工作狂,也就沒怎麼勸她。第二天,她在工作的時候暈倒被送往醫院。經過檢查,果真是尿路感染。

  不僅中醫重視夢的健康預報意義,西方醫學也是如此。從西醫的觀點看,夢是大腦部分高級神經活動在睡眠狀態下的持續,可分為生理性(良性夢)及病理性(噩夢)兩大類。良性夢是白天的所思所想在大腦皮層上留下的痕迹,可起到平衡心理、緩解壓力的作用。噩夢往往是體內潛伏性病灶產生的信息,是疾病向大腦發出的信號,對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預報意義。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絞痛發作前,病人會噩夢不斷,還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壓升高及情緒激動等反應;心血管性疾病(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發作前病人也多驚恐噩夢;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則常常夢見大快朵頤;精神疾病患者則經常在夢中哭泣,還會夢遊;等等

第四章 中醫看病的秘訣

第一節 一眼看穿你的胃(上)

我們中醫講究「治未病」,在疾病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就發現它,並且消除它。或許有人會問,中醫又不做透視和化驗,怎麼能辨別出體內的疾病呢?記得我們一再強調的理念吧——「有諸內,必形諸外」,身體內部的疾病必然會在體表有所反映。根據我多年的行醫經驗,胃部的病變會通過舌、鼻,甚至是手部的變化表現出來。

「舌為脾胃之外侯」,脾胃疾病可以反映在舌頭上。懂點中醫的人也許會問:「胡教授,不是說『舌為心之苗』嗎?您怎麼說『舌是脾胃之外侯』呢?到底誰正確?」其實都正確,舌是五臟六腑的全息反映區,不同的部位反映不同的疾病,關鍵在你會不會看。舌尖反映心肺,舌兩邊反映肝膽,舌中間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腎。如果你的舌中間有裂紋,說明脾胃虛;如果是前半部分有兩條裂紋,你的脾胃肯定有問題。

鼻子在預報脾胃疾病方面也是很靈驗的。組織上曾派我去給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將軍做過一段時間的保健醫生。在上海的一家高級飯店第一次見到這位馳騁疆場的將軍時,我就發現他鼻頭的顏色十分鮮明。鼻頭顏色鮮明是「留飲」的徵兆,這說明杜將軍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因為是第一次見面,我不便直說,而且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沒過幾天,杜將軍吃飯一點胃口也沒有了,肚子也開始脹痛。一天晚上,我快入睡時,杜將軍打電話讓我趕快去她房間。我進門一看,杜將軍趴在床上,肚子脹痛的厲害,因為事先心裡有數,我毫不猶豫地用抖動法替她按摩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肚腹疼痛可以通過按摩足三里來輔助治療,而抖動按摩則可以起到針灸捻針效果。按了半個多小時,杜將軍感覺好多了。我又給他開了一些參苓白朮散,過了三天,他就好的差不多了,鼻頭的顏色也恢復了正常。大家不要以為我有多麼神通,中醫望診中早就有「上診於鼻,下驗於腹」一說,張仲景說的更明白:「顏色鮮明者有留飲。」這再次說明,中醫能手眼通天。

還有一個診斷胃病的方法,就是看手。前幾天回浙江探親,永康市的一位老幹部來找我看病。他進門後,我看了看他的雙手,說:「你是不是有慢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啊?」他眼睛瞪得老大,說:「是啊,我還沒給您看病歷,您也沒把我的脈,您是怎麼知道的?」我說:「看看你的手就知道了。」他的手就是平時人們說的「漏財手」,也叫「漏空手」,手指根部有三個非常大的洞。大家不妨也看看自己的手,吧雙手手指併攏起來,如果根部縫隙特別大的話,就說明脾胃不好,有的是慢性淺表性胃炎,有的是萎縮性胃炎。這是因為脾胃是滋潤皮膚的,脾胃不好了,手指根部就會萎縮。「漏財手」說明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這樣的人體質弱,特別容易生病,錢都花在治病吃藥上了,所以說是「漏財手」。自從見到這位的「漏財手」之後,我就更相信手指根部萎縮是胃炎的徵兆了。

第一節 一眼看穿你的胃(下)

有些脾胃疾病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癥狀,醫術淺的人,還真摸不著頭腦。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帶著寶貝孫子來我家,這位朋友生性耿直,從不愛麻煩別人,我想這次肯定是有什麼難處,就問他有什麼事。他說小孫子得了一種怪病,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會大哭,哭得滿頭大汗,嘔吐不止,可一到白天就跟正常人一樣,該吃就吃,該玩就玩。看了好多醫生,說什麼的都有。有的說是小兒夜驚,家裡人甚至還燒過紙錢,給孩子招魂;有的醫生乾脆按照精神失常給治療,一家人別提多沮喪了,活蹦亂跳的孩子怎麼就是精神病了呢?我也覺得奇怪,望、聞、問、切、我全用上了,卻看不出病症,我還真犯了難。尋思再三,我問家長:孩子晚上睡覺是什麼姿勢?老友的兒媳婦想了想說,是趴著睡的。我恍然大悟,孩子趴著睡,說明腹部不舒服,打人肚子疼的時候總想找個硬東西頂著,孩子也一樣。我跟朋友說,別怕,不是什麼大病,也沒有鬧鬼,只是有些脾胃不和。《傷寒論》里說:「臟腑相聯,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邪氣侵入肝,(肝)木克(胃)土,所以脾胃不和,

肚子疼痛;而夜裡一點到三點肝經最旺盛,所以肝氣上升,孩子才會嘔吐。於是,我開了一些治「少陽不解之邪」的葯。過了幾天,老友就樂呵呵地說孩子哭得輕多了,也不怎麼吐了。

以上說的是如何辨病,下面講講胃病的治療和保養。現在治療胃病的藥物很多,我大致介紹幾種。藏葯在治療萎縮性胃炎方面效果不錯,比如說常覺、摩羅丹。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吃湯藥,可以吃一些胃黴素片、猴頭菌片,再好一點的葯就是香砂養胃丸、參苓白朮散、人蔘健脾丸等。有胃寒的人吃人蔘健脾丸比較對症。當然了,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一定要根據體質來選葯。

治療胃病僅僅靠吃藥是不夠的,要綜合治理,中藥、按摩、保健和飲食調理一起上,效果才會好。民間有種說法「三分治,七分養」,是非常有道理的。

對於胃病患者來說,飲食調理特別關鍵,所以再強調一下。有胃病的人生的、冷的、硬的、黏的、辛辣的東西都要少吃,最好不吃。事物呢,要選容易消化吸收的吃。水果可以吃,但一定要細嚼慢咽。平常大家吃東西都應該細嚼慢咽,無論有沒有胃病。細嚼慢咽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幫助消化,增強免疫力,而且還能使臉上的肌肉充分伸展,有美容的效果,愛美女士一定感興趣。

最後我說說穴位按摩。我有個關鍵穴位按摩的口訣:「頭面合谷收,腰背委中留,肚腹三里求,頭項尋列缺,胸肺有內關。」腹部胃部不舒服了,要經常按摩足三里。當然,中脘、氣海、肚臍周圍的穴位也要按摩。記住,按摩之前要先把手搓熱了。

像按摩這種自我保健的方式,大家都能掌握,關鍵是堅持,別三天打漁兩天晒網。尤其是年輕些的朋友,一定要有耐心。

第二節 認清自己的膽(上)

在中醫看來,膽特別重要。《內經》里說:「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看見了嗎?身體的五臟六腑都取決於膽,膽如果不正常,其他臟腑的功能就發揮不出來。膽氣主生髮,膽氣疏泄正常,臟腑之氣就會通暢,人體的各項機能就能運行正常。這好比春天裡的清氣上升,可以讓萬物復甦。

人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就是膽囊炎。我就曾患有膽囊炎。其實,醫生跟大家一樣,都吃五穀雜糧,也會生病的。記得有一次膽囊炎急性發作,讓我吃盡了苦頭。那段時間我負責一位老幹部的保健,他生病了,我是日夜守護,疲勞不說,精神壓力也大。結果一個星期下來,我就扛不住了,肚子疼得厲害,就像是一把錐子在腹內捅來捅去,疼得我直流冷汗。到醫院一查是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轉氨酶升的老高。事情緊急,我又有任務在身,趕緊吊水止疼、消炎。後來我又犯過兩次,所以無論去哪兒都要帶著甲硝唑或者諾氟沙星。大家一定會奇怪,我怎麼不給自己開點中藥呢。說實話,我也知道用西藥肯定是不能根治膽囊炎的,但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很難抽出時間。後來,我乾脆請假休息,自己開了中藥調理。平時吃的方子里有茵陳、黃連、梔子、黃芩、白芍,如果急性發作還要加上虎杖、元胡、川棟子、厚朴。現在,我的膽囊炎有將十年沒犯過了,身體也健朗,都七十好幾的人了,吃東西也不挑,魚啊肉啊都能吃。

自己有了疾病,便開始認真琢磨起來。首先是如何發現這種病。我通過閱讀中醫典籍發現,大拇指上紋路的變化是膽囊炎的外表徵兆。大家不妨照著我說的方法來觀察一下自己或者周圍的人。把大拇指朝掌心的方向彎過來,看第二節上有沒有明顯的橫紋或是褶皺,如果有,並且很深,就說明你患有慢性膽囊炎。我觀察了很多病人,事實證明這是個可靠的診斷方法。當然,我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把拇指彎過來後,第二條橫紋特別深。有的膽囊炎患者不一定當時就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一些常見的癥狀,如肚子脹、大便異常、右腹輕微疼痛等表現出來的。做檢查的話,可能就是膽囊內皮粗糙,或者有膽囊息肉。

還有一個地方也是膽的反射區,就是鼻樑。如果鼻樑高處外側長有痣或者是痦子的話,就說明膽先天不足;如果這些部位出現紅血絲,或者年輕人長了青春痘,再加上早晨起來嘴裡發苦的話,八成就是膽囊有輕微的炎症了;如果自己發現這個部位突然長出了斑點,那可能就是有了慢性膽囊炎。當然了,這些斑點也不是一下子就長出來的,而是患慢性炎症、日積月累的結果。

還有個更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右手放在肋下,然後左手握拳敲打右手,如果肋下疼痛的話,就很可能患有膽囊炎。如果是針刺般的痛感,那就有患膽結石的可能了。

第二節認清自己的膽(下)

診斷出膽囊炎之後,下一步就是治療。當然,治療膽囊炎的方法有很多,我在這裡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種最簡單實用的方法——熬苦菜湯喝。我老家的一個遠方表姐,患膽囊炎好幾年了,也沒什麼錢,就圖個省錢又省事兒。她自己到田裡去拔苦菜,放在水裡煮著喝,不出一周就感覺不到疼了。後來她還把這個方子告訴了鄉親們,也算是造福一方了。還有個磐安的老鄉,他總是覺得胃疼,到縣醫院一查就是胃癌晚期,周圍人都覺得太可惜了,畢竟才三十幾歲。結果,老婆怕守寡,就和他離婚了。後來,他又到杭州醫院做檢查,哪裡是什麼癌症啊,誤診了,不過是膽囊炎。他後來用苦菜煮水喝,兩個星期下來就完全好了。可笑他那能同甘卻不能共苦的老婆啊,白離婚了。

為什麼普普通通的苦菜有如此功效?苦菜學名為敗醬草,從中醫「性味歸經」的原理看,它正好對症。這兒解釋一下什麼是「性味歸經」。大家對「神農嘗百草」一定不會陌生吧,在神農氏的年代不可能有現代化的設備和試驗方法,要想知道每種草藥的性質和療效,只能親自去嘗。嘗首先會嘗出味來,所以中藥里的分類是按「性味」來分的,這也是我們叫葯不叫「幾種」,而叫「幾味」的原因。中醫認為藥性與味道是連在一起的,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藥性,這也是中醫整體體觀的體現,它不去分析一種葯的具體成分,而是從味覺上整體把握,不管這味葯里含有什麼成分,只要它總體表現出苦味來,它就具有苦的藥性,所以,中藥的藥性分為辛、甘、酸、苦、咸。歸經呢,就是這味葯進入人體,歸於哪條經絡,會對哪條經絡產生影響。一般來說,辛甘者屬陽經,酸苦者屬陰經。一個「性味」,一個「歸經」,就把成千上萬種葯分門別類了。

那麼敗醬草屬於什麼性味,歸哪條經呢?它味苦、辛、涼;歸經為胃、大腸、肝經。敗醬草的味苦,所以具有清熱解毒、化瘀去膿的功效;因為敗醬草歸於肝經,肝經與膽經相表裡,所以用苦菜熬湯就可以治療膽囊炎。而且,我還發現它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好多小孩子用了敗醬草之後一會兒就呼呼地睡著了。

預防和治療膽囊炎,大家一定要注意飲食和心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中醫看來,膽囊炎和膽結石就是肝膽鬱熱,是油膩、高脂肪食物吃多了導致的。另外,情志不暢也可導致肝膽功能失調,肝氣不舒,膽氣不利,脾胃不健,濕熱久居體內,久而久之,要麼形成炎症,要麼形成結石。所以,大家要學會克制情緒,節制飲食。

膽上還會出現一種奇怪的冰,叫「膽心綜合症」。這種病病根在膽,卻痛宰心上。其實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人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互聯繫、相生相剋的,《內經》種說「膽氣通於心」,心與膽本來就是相通的。因為膽與心相連,才有了「膽心綜合征」。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姜維,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做了蜀國的大將軍,他有勇有謀,別人都說他「膽大如雞卵」。蜀後主劉禪投降魏國以後,姜維曾和鍾會設計謀反,準備將魏國眾將困在宮裡,然後活埋。沒想到正在捉拿魏將的關頭,姜維一陣心疼,昏死了過去。眾人你呼我喚,他好半天才醒過來。這時候謀反的消息也走漏了,鍾會被亂箭射死,姜維知道自己已無力回天,就拔劍自殺了。一代英才就這麼死了。魏國眾將為了解恨,把姜維剖腹,發現他確實「膽大如雞卵」。實際上,膽囊這麼大,說明他患有嚴重的膽囊疾病。患有膽囊疾病的人,肝膽之氣鬱結,心血也就瘀滯了,一旦心急火燎,便有了心絞痛。姜維就是典型的「膽心綜合征」。

  第三節 「六駕馬車」治療糖尿病

  第一駕馬車:飲食控制。這是治好糖尿病的基礎。適當的控制食量,病情較重的糖尿病人則應嚴格控制主食量,要多吃些粗糧,如燕麥,蕎麥,高粱,豆製品,魔芋,山藥,芋頭,葛根粉等粗細搭配,多吃蔬菜,如苦瓜,南瓜,芹菜,蘿蔔,冬瓜,茄子,西葫蘆,絲瓜,菠菜,油菜等。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每口飯菜要口嚼36次。要先喝湯,吃菜再吃飯。要吃糖化指數低的食品!少吃稀粥,米糊類食品。一般的原則是三低三高,即低脂,低鹽,低糖,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高微量元素食物。胡維勤教授  第二駕馬車:要做適當的有氧運動。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每天要走10000步,即10華里左右,可分3~4次來走。當然亦可慢跑,爬山,打球,騎車,登樓梯,跳繩,打太極拳等。有一位老大姐,她得糖尿病後,醫院叫她打胰島素治療,她不同意,來找我,問我有什麼辦法。我告訴她首先控制飲食,其次就是運動,結果她每天散步5次,每次20~30分鐘,一個月後化驗,血糖控制在了正常範圍。胡維勤教授

  第三駕馬車:要做些自我保健。每天做些全身的保健按摩,特別要按摩有一公平降糖作用的穴位,如神門,太淵,大陵,手掌降糖點,背部大椎,腎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腹部,中脘,期門,章門等。胡維勤教授  每天洗保健澡一次,沐浴15分鐘,盆浴15分鐘,從頭按摩到腳特別要多按摩腹部300次以上。胡維勤健康養生  第四駕馬車:要用中藥調理降糖。用一個基本的降糖方,還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病情辨證用藥。胡維勤健康養生  第五駕馬車:要用些輔助的降糖葯。如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鋅,鉻等微量元素有很好的輔助降糖效果,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明目地黃丸,黃連素片,蜂膠,阿斯匹林,酵母片等輔助降糖葯中,地黃丸中的澤瀉含鋅,山茱萸含鉻,而酵母片含鉻量更豐富。胡維勤教授  第六駕馬車:每天堅持用中藥泡腳治糖尿病。外用方:黃芪30克,忍冬藤60克,苦參30克,赤芍30克,黃柏30克,丹皮20克,蘇木20克,紅花15克,桂板30克,細辛20克,丹參30克,土茯苓20克,蒼朮20克,透骨草20克,牛膝30克,獨活20克,乾薑10克,當歸20克,伸筋草20克,附子5克,金銀花20克,公英20克,雞血藤30克,花椒6克,川穹10克。將這些葯加工成極細的粉末後裝袋,每袋30克,開水沖泡腳30分鐘。

  第四節 冠心病可以看出來

  現在死於心臟病突發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臟病。一些人年年體檢,就是檢查不出心臟的問題,於是便誤以為自己很健康,不幸某一天,他的心臟病突發,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離開了人世。有些人會說西醫不是有心電圖嗎?不是有CT掃描嗎?不是有血管造影術嗎?…遺憾的是,這一切手段只能在心臟病發作時才能檢測到異常指標。如果心臟病沒有發作,只是存在巨大風險,所有儀器和設備都只會誠實地說謊。

  實話告訴你吧,現在西醫有50%的心臟病是無法檢測出來的。有的人會說,西醫那麼多先進設備都檢測不出心臟病來,難道中醫的望、聞、問、切就有辦法了?我可以肯定地說:有!而且準確性還很高。

  我一直將「有諸內,必形諸外」作為自己學習中醫的最高準則,既然心臟有病,必定會表現在外表,就看有沒有火眼金睛了。我望、聞、問、切了幾十年,總結出了一套診斷冠心病的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前邊講過的「冠脈溝」。冠脈溝位於耳垂上,根據中醫藏象學,耳垂部位屬肺經和心經區,所以耳垂上的變化能反映心臟。這聽起來有些抽象,西方科學家的理論要具體一些,他們認為耳垂中有很多毛細血管,心臟供血不好,這些毛細血管就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形成皺紋,也就是我說的冠脈溝。冠脈溝是一位中醫前輩教給我的,準確性相當高,我觀察過200名冠心病患者,準確率高達90%。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察點,就是舌下靜脈。你不信可以回家對著鏡子看看,舌頭的下面有兩條靜脈,正常人的舌下靜脈略微有點顏色,不是很明顯。但如果這兩條靜脈的顏色侵深,發黑或者發紫,那就說明你的心血管有了問題,你患心臟病的慨率就很大。  人的嘴唇、指甲等也是心臟最好的觀察點。心臟氣滯血淤,人的指甲就會發藍發紫,嘴唇也會發紫。所以,如果嘴唇經常呈青紫色,或者手指甲、腳趾甲呈青紫色,也要當心冠心病找上門來。

  另外,不要忽視身體的各種疼痛。典型的心絞痛大家都知道,但也有些人是非典型性疼痛,比如胃疼或者是肚子疼,還有牙疼、背痛、左上肢痛等,少數人還會覺得下頜疼。這些疼痛都有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大家可能會納悶,心絞痛怎麼會表現為胃痛或者牙疼呢?這些部位雖

然離心臟較遠,但卻通過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與心臟相連。所以,不相信中醫經絡的存在,你就無法解釋這些現象,也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

  耳朵、舌、指(趾)甲和嘴唇是診斷冠心病的重要觀察點,尤其是冠脈溝和舌下靜脈,如果這兩處都出現了徵兆,那麼,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極大,有時候就是100% 。反之亦然。我在搶救病人時,總是習慣性地先看一看病人有沒有冠脈溝。如果有,病人多半是心臟病突發;如果沒有,則可能有其它病因。

  一次,阿爾巴尼亞的外交部長在晚宴上突然暈倒,我們把他抬到後台急救。許多人認為他是心臟病突發,我仔細地觀察了他的耳朵,沒有冠脈溝,我又給他把脈,發現他的心臟跳動很好,我想一定另有原因。心電圖出來後,結果正常,印證了我的診斷。於是,我就問他的隨行人員:「部長先生以前有沒有過敏經歷?」隨行人員恍然大悟:「有,他精過敏。」於是,我立刻給他注射了5毫克地塞米松,不到10分鐘,他就蘇醒過來了。原來,他不能拒絕茅台酒的誘惑,連喝了三杯。

  還有一次,我們的一位女外交官從歐洲訪問回來,到新疆的時侯吃了些東西,結果拉肚子很厲害,醫護人員就給她打了一針阿托品,但是他們沒有看清藥劑量。阿托品有兩種,一種5毫克一針,一種20毫克一針。20毫克只用於解救農藥中毒。他們給外交官打了20毫克的那種,然後人就不舒服……後來我們到機場去搶救的時候,她已經昏迷了。其它醫生都懷疑她是心臟病突發,我仔細觀察了她的耳垂,兩個耳朵都沒有冠脈溝。量血壓沒有問題,心臟也跳動得很好,心電圖正常,於是,我就果斷地排除了心臟病突發的可能。可是她胸口發紅,瞳孔已經放大。

仔細詢問醫護人員之後,我才知道她是阿托品中毒了,馬上給她注射了解阿托品的約,然後用救護車送到醫院,三天後她就出院了。  你們看,通過冠脈溝來判斷病情多麼重要。如果你不懂這些中醫知識,人一昏倒,你就認為是心臟病發作,然後進行搶救,豈不誤事!  身為保健醫生,不僅要學會不用儀器判斷病情,而且還得學會不用藥來搶救,因為你不可能整天背著藥箱、拿著儀器滿大街跑。前年春節

,我從浙江老家探親返京,上車不久,就聽見列車廣播室說緊急求助,16號車廂有人病倒了。我當時在3號車廂,離16號車廂較遠,再者,春運期間,人滿為患,找個能站穩腳的地方都困難,要想從3號車廂到16號車廂確實不容易。我想自己也一大把年紀了,就讓年輕的醫生去處理吧。可誰知過了一會兒,列車廣播室又開始第二次緊急求助看來這車上是沒有別的醫生了,我只能趕緊擠過去了。

  原來是一位50多歲的中年人,他趴在座位上,已不能動彈。我一把脈,發現有幾次早搏,我馬上就覺得:他是心臟出了問題。於是,我立刻給他按摩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內關穴,接著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和曲池穴。大約過了10分鐘的樣子,他漸漸蘇醒過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沒有停下來,繼續給他做心前區按摩。又過了10分鐘,給他把了下脈,心脈除了虛一些之外,一切都正常了。根據我的經驗,病人已經沒有危險了。這時,我才問他是不是有早搏,他說以前醫生說有,但不太嚴重。我又問他:「你是不是沒有吃飯?脈很虛啊…」病人聽完我的話後一下就流出了眼淚:「老人家,您真是神醫啊!我是著急到北京看望孩子,這幾天一直很累,從昨晚到現在都沒睡覺,也沒吃東西。剛才我心慌、頭暈、噁心、想嘔吐,就跟要死了一樣,多虧碰見了您。」這時,列車長也來了,問我情況怎麼樣,如果嚴重的話,他就在下一站停車把病人送進醫院。我說:「沒問題了,你想辦法替他弄點吃的來,最好是稀麵條。」病人千恩萬謝,列車長也十分感激。

  以這個病人為例,我再講一些急救的知識。當然,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打120,但救護車到來前的這段時間對急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人的呼吸停止4~6分鐘之後,元氣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心臟了,即使神醫來了,也是無力回天。我們生活中就有這種慘痛的例子。愛立中信中國區總裁在健身時心臟病突發,倒在了跑步機上。當時健身房的看工作人員手忙腳亂,但就是沒有人會急救。30分鐘以後,救護車來了,人卻救不回來了。所以,人人都應該學會一些簡單的急救措施。

  心臟病突發的病人一般脈很弱,嘴唇發青發紫。所以,碰見有人倒下。首先把人原地放半,用手指探試有發有呼吸,再摸摸脈。切記把人放平,道理前邊已經講過(心腹之患),不再重複。如果沒有呼吸沒有心跳的話,首先要敲打心前區,敲擊幾下心臟,然後用手掌按幾下,做人工呼吸。

  另外,還要按摩上邊提到的人中、內關、膻中三個穴位。為什麼要按這幾個穴位呢?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中醫上有「內關不通,死不治」的說法,按摩內關可以打通心包經、緩解淤滯的氣血,病人就會恢復生機。而人中是督脈上的重要穴位,膻中穴位於任脈,按摩這兩個穴位可以疏通任督二脈的氣血。這樣,督脈之氣由上往下走,任脈之氣從下往上走,人體的氣血通行也就正常了。

  當然,有心梗病史或者是潛在心梗患者還應該隨身攜帶一些急救藥,比如各種救心丸,硝酸甘油片之類的西藥也可以。現在用的速效救心丸是天津產的,之前都是從日本進口來的。實際上,日本人的救心丸也是抄了中醫藥方,用丹參、冰片、麝香等調製的。雖然是被日本人賺了錢,但反過來想想,中醫的方子在治療心臟病方面得到如此認可,還是很值得驕傲的。日本人都知道我們的中醫是好東西,我們自己更得珍惜!

  第五節 輕輕鬆鬆降血壓

  在中醫里,高血壓被稱為肝陽上亢。多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氣火上擾所引起。發病時,常常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眩暈耳鳴、急躁易怒…所以,高血壓被認為是人類第一隱形殺手。

  首先說說自我診斷高血壓的幾個小方法。第一個就是看嘴唇有無「唇撮」,小孩兒撮嘴多是驚風,成年人唇撮則是內有肝風的兆頭。(站長補充:「撮口」是指把嘴唇弄圓而小)第二是看眼睛,一般情況下,高血壓病人的眼壓會很高,眼睛酸痛,視力模糊,眼球內斜。肝開竅於目,眼睛上的癥狀都是肝風內動的表現。第三,看舌頭的變化。如果舌質呈現暗紫色,或者有淤點、淤斑,舌苔黃膩並有舌頭顫抖等癥狀,就表示有肝風內動,也就是有高血壓的危險了。

  在這裡,我教大家一些快速有效、簡單易行的降壓方法。[用我的辦法降壓,不用吃藥,在10~20分鐘之內就可以見效。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認為這是空口無憑說大話。北京某機關的一位幹部就不信,他說:「我血壓經常偏高,只要工作有壓力,精神一緊張,血壓馬上就會躥到180mmHg/105mmHg(下文省略單位)。這麼高的血壓,又頭昏目眩、心裡發慌……不吃藥能受得了嗎?萬一來個中風,說什麼都晚了。」他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但我肯定地告訴他:「不吃藥,我也可以讓血壓給你降下來。」恰好有一天,他的血壓又上來了,坐在椅子上使勁兒敲著自己的腦門。我趕緊問怎麼回事,他生氣地說,下屬辦事不力,又給他惹麻煩了。

  我一邊勸他消消氣,一邊給他量血壓,好傢夥,又是180/105。我馬上給他按摩耳後的降壓溝(站長補充:耳朵的降壓溝就是耳背的耳背溝,詳見下圖的右下角的耳背溝)、頭頂的百會穴、胳膊肘外上側的曲池穴。大約20分鐘後,他就說感覺好多了,我再給他量血壓,已經降到了140/90。這時候,我也沒停下來,繼續給他按摩了20分鐘,血壓降到了130/86,屬於正常範圍了。這下,他才見識到了中醫降壓法的功效,他說:「胡教授,我真服你了。」我說:「這個並不難學,回頭我教教你,也讓你身邊的人學學,以備不時之需。」他連連稱是,從那以後,他只要血壓一高,就讓身邊的人給他按摩,效果非常明顯。

  按摩降血壓是中醫的一大優勢。不久前,北京電視台一檔節目採訪過一位中醫師,還找來幾位高血壓患者,帶著血壓計現場示範,結果中醫師按摩了幾位患者的穴位後,血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按摩簡單易學,一般人都可以,但為什麼要按摩這幾個穴位,卻是有講究的。患高血壓的人往往頭暈目眩、四肢發麻。《內經》里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思是,所有的頭暈目眩都和肝有關係。那「風」是怎麼回事呢?中醫里認為「風」有升發的特點,肝風上走就會引起頭暈目眩;肝風下躥四肢就會麻木和抽搐。

  按摩降壓溝、百會穴以及曲池穴之所以能降血壓,是因為它們都能起到平肝熄風的作用。「耳為宗脈之所聚」,身體上的問題都能在此找到相應的對應點。按摩降壓溝可以舒經通脈,控制血壓。百會穴正好在人的頭頂上,別名「三陽五會」,它連接手足三陽,還是百脈交會之處,可以說是貫達全身。按摩百會能夠通達陰陽脈絡,平衡陰陽之氣。一方面平衡肝陰肝陽,一方面緩解頭昏日目眩。曲池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它的「脾氣」是善於遊走通導,清熱祛風,行氣血,通經絡,正好是高血壓「風邪氣滯」的天敵。

  這麼說起來,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要按摩這幾個穴位了。明白了,下一步就是要學會自己應用。當然,我會在圖上給大家詳細標明應用穴位。這個方法簡單實用,不花一分錢,所以,我才不遺餘力地推薦給大家。

  另外,保持好的心情也是降血壓的「妙招」。為什麼高血壓和心情有關係呢?大多數高血壓的病因在肝,而「肝在志為怒」。所以,高血壓患者容易情緒激動、脾氣急躁。反過來,怒氣也會促使血壓升高。《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怒氣上沖就會導致人陰陽相斷,臉紅脖子粗,出現目眩甚至昏厥,這些都是高血壓發作時的癥狀。或許有人覺得這個太抽象,我給大家說個成語就好理解了----怒髮衝冠,人發怒的時候,頭髮根根直豎,連帽子都頂起來了,可見怒氣是往上走的。

  都說血壓高的人應該忌酒,這沒錯,但我聽一位同仁說過這麼一件事。他碰到一個高血壓病人特別好酒,愛酒。家人越是不讓他喝,他就越想喝,喝不著,便急火上身,血壓頻頻升高。家裡人也沒辦法了,只好求助於醫生。醫生說,那就讓他解解饞吧。哪曾想,一杯啤酒下肚後,血壓不僅沒升,反而下降了。醫生和家人都哭笑不得。我說這個故事的意思不是鼓勵高血壓病人喝酒,而是告訴大家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一杯啤酒讓這位病人心態平和了,血壓自然就下來了。  關於高血壓還有一個典故。在「二戰」時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兵臨城下,被圍困在城中的許多蘇聯人一夜之間就患上了高血壓。這種集體患高血壓的情況就是「圍城高血壓症」。可見,恐懼、怒氣等不良情緒對人們的傷害有多大。還有一種高血壓被稱為「白大衣」高血壓,說的是有的病人在豕里量血壓並不高,但一到醫院,醫生看給他一量血壓,他的血壓就會升高,這種「白大衣」高血壓與心理情緒關係極大。

  除了學會自己降壓,保持好心情之外,高血壓潛在患者或者是高血壓病人,還應該在秋冬季節格外注重保養。物理學上不是講熱脹冷縮嗎?冬天陽氣回歸,人把陽氣都藏到了腎里,新陳代謝緩慢起來,血液黏稠,加上天冷血管收縮,心臟需耍更多的壓力去推動血液,這樣血壓就高了。所以,秋冬季節大家要注意保暖,飲食也要以清淡為主,忌食大補的食物。

  即使在平日里,高血壓病人也應該學會用食療來控制血壓。食療的話,芹菜是第一位的,然後是百合、黑木耳、冬瓜、南瓜、茄子、絲瓜。要多喝水,綠茶也不錯,但不要太濃。還要多吃水果蔬菜,水果每天分三到五次吃為好。

  除食療之外,還要運動,必須保持適量的有氧運動,最好每天運動3~4次,每次20分鐘左右。運動能使身體達到自我平衡、氣血暢通。運動時,心情舒暢,身體放鬆,血壓也就會自然降下來。

  最後再跟大家說說穴位按摩。除了上面提到的耳後降壓溝、百會、曲池以外,以下穴位對於治療高血壓也很有效果:印堂、太陽、風池、合谷、內關、足底的湧泉穴、頸後的大椎、足三里、豐隆、三陰交、太溪。另外,沒事多梳頭也可起到保健的效果。每天搖動手腕關節與足踝關節也有輕度降壓作用。

  如果大家還想了解一下中草藥,我就來介紹幾種。比如,夏枯草和龍膽草可以平肝火、清熱解毒;天麻能止風虛眩暈、通血脈九竅,治療頭痛頭昏很有效;羚羊角和水牛角是涼性的,可以清熱散血、平肝熄風;鉤藤可以解除血管的痙攣;決明子不但可以降血脂還可以降血壓,用來泡水喝也是不錯的選擇;山楂無論生吃還是泡水喝,都能夠多起到降血壓的作用。當然,這些都要經過中醫指導來服用,因個人體質、病情不同,用藥也不能相同。

  對於任何病來說,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是你知道了之後能做到多少。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不要略有好轉就放鬆警惕。

第六節 治療便秘的四個秘方 名醫朱丹溪說過:「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就是說,食物消化吸收後的殘渣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去,久了就會聚集成毒,破壞體內的平衡,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古人說,「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要想健康長壽,就得保持腸道清潔。   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來說,便秘可能就是奪命的小鬼。老年人容易便秘,有時太過用力就閉過氣去了。有人覺得便秘是難以啟齒的事情,不好意思說出來。我明白大家的心情,但一定要「好意思」去治。因為便秘能引起多種疾病,輕的也會引發頭痛、煩悶、口臭。咱們身邊患便秘的人不在少數,那怎麼才能預防或者解決便秘問題呢?下面我傳給大家幾個治療便秘的秘方。   ● 第一招    要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不管能不能排出來,養成每天坐廁的習慣,讓腸道也有自己的「生物鐘」;而且排便的時候,要專心,不要三心二意,不專心和有了便意堅持不去廁所一樣有害。中醫認為,用心排便,緊閉口齒,不講話,可使精氣不隨大小便而外泄,有補腎健齒的作用。   我認識一位男同志,喜歡在廁所里看報紙、構思。退休以後,這「嗜好」就變本加厲了,常常在廁所里一坐就是一小時,但這卻讓他養成了「便秘」的習慣,後來他發現大便帶血,還有口臭,到醫院一查是痔瘡。這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後來我給他出主意,上廁所不能帶報紙;不能待在廁所里超過十分鐘;每天晚上按摩腹部幾個穴位。十天下來,他的大便就通暢了,也不口臭了。      ●第二招    按摩腹部      每天晚上入睡前,平躺在床上,把雙手搓熱後,按摩腹部,每天三百次以上,以肚臍為中心,包括兩側的小腹部。按摩有兩個好處,一是大家平時運動少,自我按摩就是做適量的運動。每次按摩完之後,身上都會熱乎乎、濕漉漉的,有種全身通透的感覺,這就是氣血活絡的表現。同時,按摩腹部還可以增加腸胃蠕動,達到消除便秘的目的。   另一個是,腹部有幾個重要的穴位。首先是氣海,氣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丹田」,是人的精元之氣聚集的地方。「氣海一穴暖全身」,所以按摩氣海,會感覺全身發熱,這其實是增補元氣的過程,元陽真氣增強了,便秘當然也會得以緩解。另外就是與消化系統有關的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集中的地方。募穴不是一個穴位:胃的募穴是中脘,小腸的募穴是關元,大腸的募穴是天樞。這幾個穴位都照顧到了,就可以改善腸胃功能,增強排泄能力。尤其是天樞,因為便秘主要是由於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按摩天樞就可以有效地緩解便秘。當然,按摩還有許多好處,經常按摩腹部可以幫助燃燒脂肪,起到減肥的效果。我的一個病人通過每天按摩腹部,還治好了自己的前列腺炎

●第三招    吞咽唾液法

每天早晨起來後,漱出滿滿一大口唾液,分三次咽下去。「氣是續命芝,津是添年葯。」前面提到的穴位按摩法可以養真氣,就好比是吃了能益壽的靈芝;而這個吞咽唾液法,它能儲蓄津液,好比是吃了長生藥,能延年益壽。那為什麼吞咽唾液能治便秘呢?有的人便秘是因為上火,肺火旺盛,熱耗津液,而大腸與肺相表裡,缺少津液滋潤的大腸就像缺少潤滑油的傳送帶,傳導功能失常,也就產生了便秘,這時候吞咽唾液就像給大腸上了潤滑油,使大便能順暢地滑出腸道。還有的人是因為體質虛,肝腎不足,血虛津虧,傳導力不足導致便秘,這種情況下,吞咽唾液可以補充津液,增強排便動力,緩解便秘。      ●第四招    飲食調理      多吃「黑五類」食品: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核桃、海帶、紫菜。黑色食品有利於通便。中醫認為,黑色是腎的臟色,吃黑色的東西有助於補腎。腎氣足,精氣才會盈,精氣盈,津液才會足,腸道才會潤滑,傳導才會有力,排便才會通暢。黑豆的形狀跟人的腎類似,吃黑豆特別符合「以形補形、以色補色」的道理。另外,地瓜、嫩玉米的通便效果也不錯。    吃水果的時候要注意,大家都認為香蕉是通便的,那一定是自然成熟的香蕉才可以,生的香蕉很澀,含有鞣酸,有很強的收斂作用,反而會造成便秘。蘋果也有一定的收縮作用,帶皮吃蘋果才能幫助通便。另外,獼猴桃、梨子等都能起到潤滑腸道的作用。    便秘雖是個小病,但對健康來說則是大事,對那些頑固性便秘者則一定要到醫院消化科做詳細檢查,查明病因對症治療。如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可用中醫中藥調理一段時間,也可先服用一些中成藥如麻仁潤腸丸、人蔘健脾丸等。我再給大家留個備用的方子:用番瀉葉3~6克泡水喝;生大黃或熟大黃3~6克煮水喝。番瀉葉性味苦寒,歸大腸經,能夠快速瀉熱導滯,不過番瀉葉藥性劇烈,不能經常或頻繁服用。生大黃和熟大黃都是瀉下功積、清熱瀉火的葯,生大黃服下後,直達下焦,比熟大黃下行的藥力大,所以便秘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用。    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就有胃腸疾病,胸悶腹脹,大便非常困難。但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不好隨便開瀉藥的,服用瀉藥後一遍一遍地去茅廁,豈不有損皇家威嚴?不治個欺君之罪才怪!於是醫生們只敢用平常的葯,但是宣來通去,梁元帝的病也不見好轉。最後請來當時的一位名醫,叫姚僧坦,他摸過元帝的脈後,說皇帝的脈洪大而實,不是虛火,要想通便化積,只能用大黃。果然,梁元帝喝下大黃湯後,排出了積食積便,病就好了。皇帝大喜,當下賜錢十萬,當時正趕上朝廷鑄「五銖」錢,以一當十,姚僧坦一下子就成了百萬富翁。這都是大黃用得好。

  第七節 別小瞧了感冒

  感冒,中醫稱傷風,是最常見的疾病,往往不被人們重視。很多人認為傷風感冒不算病,不治也能好。其實,千萬不可輕視感冒。

  中醫認為感冒是「百病之始」。《內經》中是這樣說的:「故風者,百病之始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可見,風邪是多種疾病的誘發因素,它可以與寒結合成為風寒,與濕結合成為風濕,與熱結合成為風熱,等等。在疾病變化過程中,風邪導致的癥狀有眩暈、抽搐、肢體震顫、麻木等。

  從西醫的角度看,感冒被列入「世界十大疑難病症」。這是因為感冒病毒已經達一百多種,而且種類呈越來越多的趨勢,要想完全認清這些病毒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治感冒也是不可能的。感冒還容易引起其它疾病,如喉炎、氣管炎、肺炎、腎炎、心肌炎等。可見,中西醫雖然運行機理大不相同,但還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

  感冒與四時節氣息息相關。很多人都會注意到,感冒多發生在季節轉換和天氣異常之時。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中醫認為感冒因「外邪」而起,外邪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表現,如冬季多屬風寒,春季多屬風熱,夏季多夾暑濕,秋季多兼燥氣,梅雨季節多夾濕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已適應了各季節之「氣」。而一旦四時六氣失常,非時之氣不僅破壞了大自然的陰陽平衡,也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於是「真氣不存,邪氣乃侵」。

  這就應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因為中醫不僅辨病,而且辨人,辨氣候萬象。小的時候,家鄉的一位老中醫就特別善於「猜病」,他不僅可以通過診脈「猜」病,還能根據氣候預測流行病。

  有一年春季,他告訴人們這一年得病的將是孩子,癥狀是發燒、氣喘,而且一邊臉蛋通紅,另一邊臉蛋發白。人們都不信,發燒怎麼會單是一邊臉蛋紅呢?他並不理會別人的猜疑,而是讓手下人抓緊備葯,並準備了兩個方子。他說,流行病一發,一部分人會找中醫,另一部分人會去西醫院。而從西醫院出來的孩子將會小臉青白、虛弱、厭食、夜驚…於是,其中一部分還會再來找中醫的,第二個方子就是給他們準備的。不久,第一批孩子「如約而至」了,真的是一邊臉蛋通紅,另一邊臉蛋是白的!很快,第一批葯就分發光了。他又讓人加緊趕製第二批葯。

這時,那些從西醫院回來的孩子也上門了,一個個小臉青白,啼哭不止,第二劑葯就派上了用場。等第二批葯發完了,這個春天就過去了。

  在講感冒治療之前,讓我們簡單地辨一下「證」。根據病因不同,感冒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是由風邪引起的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這是那種「不治也能好的病」,只要多喝開水、注意休息、吃點常規的感冒藥就可以了。但由於四時的氣候不同,風邪的侵襲往往挾有不同的時氣,遇到挾暑、挾燥、挾濕等,就會出現一些較為複雜的癥狀。

  一些癥狀較輕的感冒可以在家裡治療,但一定要分清癥狀再用藥,否則會事倍功半。我鄰居家的女兒小李有非常好的疾病預防意識,去年秋天她看到辦公室里七個人已經有三個先後感冒,而最先感冒的同事一家三口都中招,小李可不想和他們一樣冷不丁就咳得面紅氣喘,多難受啊!所以,她喉嚨一開始發癢就到附近藥店買來感冒茶。哪知喝了兩天後,不僅沒有見效,反而開始發燒、頭痛、腹瀉。她非常不解,就跑來問我。問明情況後,我告訴她不該喝那個感冒茶,原因是當時節氣乾燥,她的感冒是風燥型的,應該祛風潤燥,而她飲用的感冒茶則是清熱利濕的,根本就是「反了症」,所以越喝越嚴重。

  對於一些癥狀較重的病例,千萬不可擅做主張,處理不當,甚至會有生命之憂。近來閱讀《冷廬醫話》,裡邊提到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自醫致命的例子。公元 1101年,六十六歲的蘇東坡從海南回來,在江蘇儀征的渡口遇到了一位好友,這位朋友約他到附近的西山遊覽。這時盂。

這時恰好是酷暑,蘇東坡有些熱不可堪,但又不好駁人家的面子。晚上,蘇東坡覺得疲憊、燥熱,就到舟外乘涼以解暑氣,還服用了很多冷飲。半夜,他腹瀉不止,凌晨已經虛弱不堪了。早飯時他特意服用了黃芪粥,感覺舒服了很多,中午又被朋友約去聚餐。在筵席上,蘇東坡突然又腹瀉不止,朋友見他身體不舒服就送他回船休息了。蘇東坡懂些醫術,認為是瘴毒發作,便自己開了個方子:人蔘、茯苓、麥門冬三味葯,煮濃汁服用。三天後,蘇東坡啟程離開儀征,但病情日漸嚴重,各種藥物都用盡了,也沒什麼效果,半個月後就病發身亡了。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蘇東坡得的應該是腸胃型病毒性感冒。他久居海南島,突然來到暑濕之地,先受熱,後受涼,再加上連日勞累,所以引發疾病。如果他用清涼之葯,慢慢調養幾日就可以了。然而,蘇東坡先是誤食黃芪,後又用人蔘補氣,犯了「虛不受補」的大忌,最後抱病而亡。大家知道,黃芪、人蔘、茯苓等皆是補藥,而蘇東坡的腹瀉是受了外邪的侵襲,受了外邪自然應該驅除,這就像一個人家裡突然闖進一條野狗一樣,正確的方法是打開門將野狗趕出去,而一些人則採取關門打狗的方法,這樣一來,狗急跳牆,家裡的許多傢具古董都被打碎了。

蘇東坡誤食補藥就是這樣,外邪不除而食補藥,結果將外邪補進了體內,越補邪越重,這就是他最後牙齒流血的原因,所以,與其說蘇東坡是因病而亡,還不如說他是因醫而亡。

  可見,人有人性,葯有藥性,每味葯都有不同的脾性,服用不當就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哪怕是小小的感冒。前段時間我接觸到一位感冒的學生,由於在以前的治療中誤用(早用)了甘草片,致使他一直高燒不退。

  幾天前,該患者因受涼感冒,發燒至38.5℃,渾身發冷,乾咳不停。醫院給他開了阿莫西林、甘草片、安痛定,吃了兩天沒見效果。醫院又為他輸液,然而一直高燒不退。家長只好求助中醫,通過朋友找到我。根據他的脈象,我辨證為:受寒感冒、郁而化熱、肺宣降失常。於是,我給他開了一個處方,內有麻黃、杏仁、甘草、生石膏、桔梗、防風、白前、陳皮、蟬蛻、生薑。第二天複診時,家長告訴我孩子晚上睡得很好,體溫已經降到36.5℃,咳嗽也輕多了。

  可能有的讀者會問,兩張處方都用到了甘草,為何前後效果大不相同?原因在於甘草片用之太早。感冒初期,應以宣肺為主,而甘草片卻有斂肺的作用,以致寒邪滯留體內,表邪不解,郁而化熱,病程延長。

  中醫治療感冒不僅注重藥性,還要講究藥理和陰陽平衡。民國四大名醫施今墨以治療糖尿病著名,但在治療感冒上也特別有心得。對於外感熱性病,醫家歷來強調外邪。而施今墨說:「外感熱性病,多屬內有蓄熱,外感風邪,治療時應既解表寒又清里熱,用藥時表裡比重必須恰當。」

  1928年初春,施今墨在天津遇到一個奇怪的病例。該患者五十多歲,十多天來一直高燒不退,中西醫都看過,西醫診為「腸傷寒」,中醫診為「濕溫」,什麼葯都吃過了,就是不見好。施今墨見患者口唇枯裂、面色發黑、呼吸急促、神志不清,脈象也很微弱。於是,他索要以前的藥方,發現各種葯都用過了:清解調和的、芳香通絡的、消炎的、瀉熱的、通利二便的,那為什麼病情日益嚴重呢?經過詳盡辨析,施今墨發現前面的治療中祛邪與扶正的關係處理不當。攻邪怕傷正,結果攻邪不力反留邪;扶正怕助邪,結果扶正不力正愈傷,導致正氣衰微。他決定充分祛邪,大力扶正。他為病人開了西洋參以扶正滋陰,局方至寶丹以化痰、清腦、退熱。當西洋參累計用了三兩,局方至寶丹服了十丸時,者的高燒就退了,睡眠和飲食也日漸正常,頭腦也清楚了。一周後,施今墨又為患者增添了一些食補,一個月後患者就痊癒了。

  以上講的大都是感冒中的疑難雜症,目的是為了糾正人們對感冒的輕視,以免耽誤了就診。但大部分的感冒都是常見病,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和按摩等手段治療,切不可急於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退燒針和靜脈注射)。沒有任何抗生素類藥物能夠殺死感冒病毒,這在西醫藥物學中已經講得很明白。現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已放棄了抗生素療法,只有我們中國人還盲目崇洋,趨之若鶩。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例。1991年7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題為「」在美國求醫「,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訪問學者。他到美國後因為感冒發熱去醫院急診,經過全面檢查和抽血化驗診斷為流感。但醫生只開了一張處方,讓他去買了一小瓶Advil (布洛芬),這是一種不需要處方也能買到的感冒藥。作者服藥後不見效果,第二天又去醫院,要求給開退燒針和輸液。那位嚴守職責的醫生回答道:」中國才作那樣的處理,美國沒有退燒針。「

  最後,我想介紹一下穴位按摩療法。在這兒,我想講一下我為溥儀治病的經歷,正是這段時間我體會到穴位按摩對感冒的療效。溥儀做了政協委員後,周總理要他到全國各地去參觀一下,一同參觀的還有他的弟弟溥傑等。組織上安排我去做他們的保健醫生,當時我也不知道這些人是誰,只知道他們是一些重要人物。當時參觀團住在上海大廈,每人一個房間,我也單獨住一間。被派去的第三天,下午五點左右,溥儀突然打電話說他發燒了,身體很不舒服。我馬上趕了過去,見他舌苔發黃,臉色偏紅,摸了脈,脈搏很快,我斷定是感冒受涼。保險起見,我還為他量了體溫,聽了心肺,溫度挺高----39.8℃,好在心肺沒有問題。當時,治療感冒的葯就是感冒沖劑這些。我給他中用生薑、紅糖、蔥白做了一碗湯。喝了這個湯,我叫他一邊躺下休息,我一邊給他按摩頭部的百會穴、太陽穴以及曲池穴、合谷穴。兩個多小時以後,他就出汗了

,體溫慢慢降了下來,到了37.6℃。他很高興地說,舒服多了,他在瀋陽監獄的時候,感冒經常是兩個多禮拜也好不了,現在兩個小時就控制

住了。第二天見他的時候,他要求我再給他按摩一下,說是按摩之後不僅頭不痛了,而且全身都很舒服。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減輕不同的癥狀:

  鼻塞:按迎香穴。

  頭痛:按合谷、內關、百會、湧泉穴。

  咳嗽:按天突穴。

  發燒:按曲池、合谷、內關、百會、湧泉穴。

  這裡還要特彆強調一點,感冒雖然是一個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數是輕症,休息幾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量吃些感冒藥就會痊癒

。但極個別的重症感冒發高熱還容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甚至致死。我在大學讀書時,我的一位同學就是因為感冒高熱卻被誤診,未能及時治

療,導致心肌炎而死亡。同時,感冒還能引起急性腎炎、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這些例子我已經碰到過好幾個了,所以千

萬不要輕視感冒這個小病。

  第八節 治療鼻咽炎有妙方

  去年老家來了個親戚,跟我說起自己患鼻炎多年了,也沒什麼條件去大醫院,每次發病就吃點消炎藥敷衍一下。他問我有什麼辦法能治好

他多年的老毛病。

  我問他:「病情發作時一般有什麼癥狀?」

  他說:「頭疼,鼻內比較乾燥,什麼味道都聞不出來,有時候還有點血。」

  我跟他說:「你得的是萎縮性鼻炎,中醫稱『鼻藁』,是由肺腎陰虛、津液涸少引起的,你去藥店買點桂附地黃丸,它是溫補腎陽的,你

吃吃看。」

  一個月後,親戚打電話來說:「這個葯還真行,現在感覺好多了。」我告訴他:「你多年生病,體質較虛,堅持吃一個冬天吧。」

  半年後,親戚又打來電話說:「全好了,再也沒有複發過。」他還非常高興地問我,是否可以讓其它患鼻炎的朋友試試這個葯。我告訴他

:「葯是不可亂吃的,鼻咽炎有很多種,你得的是虛症,還有實症,一定耍對症入葯才行。」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我親戚的鼻炎雖然癥狀在上(鼻),但病根卻在下面(腎虛),這是西醫一輩子都理解不了

的。不管西醫如何研究鼻子,如何研製抗生素,都不可能找到根治鼻炎的方法。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慢性鼻咽炎很難治癒,只能緩解,所以

臨床上稱它為「不可治癒的頑症」,這在西醫學界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事實了。

  其實,在慢性鼻咽炎的治療上中醫還是相當有優勢的,這是我多年臨床經驗的結論。中醫決不會把鼻咽炎僅僅看成是鼻咽部位本身的病變

,也不會只從外部找原因,而是「扶正」(增強人體免疫能力)與「祛邪」(外邪,西醫稱病毒)相結合,辨證施治。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患慢性鼻咽炎,久治不癒後乾脆放棄醫療手段,進行身體鍛煉,病卻好了。其實這是符合中醫常識的,「有病不中治

,常得中醫」,說的就是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機能。其實,鼻咽炎大都是因感冒治療不當而起,感冒發燒是寒氣侵犯人體而出現的反應,此

時本應開門緝賊,用藥應一方面驅趕寒邪,一方面增強人體陽氣。而西醫卻關門打狗,一味對抗,最常見的就是用吊瓶來「抗生」,於是,將

寒邪引向深入,成為久治不癒的慢性鼻咽炎。

  中醫內外兼治、恢復人體機能的辦法往往有很好的效果。前段時間,一個西醫跟我說起他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問題,他說:「有一個十歲的

小病人,已經看了一年多了,做過檢查,鼻中隔有偏離,鼻甲肥厚,每個月都犯病,好的時間不超過一周。血象也正常,抗生素不好用了,現

改用抗過敏葯和滴鼻液,效果也不好。我是沒什麼辦法了,還是讓你們中醫來試試吧。」

  過了幾天,小病人來了,是個面目清秀的小男孩,由媽媽陪著。我先為他把了把脈,右脈沉弱偏緊,起伏不大,左脈小。右脈顯示人體表

面的能量,我們稱為「陽氣」;左脈顯示人體內部的能量,也叫陰皿。脈象說明這個孩子氣血不足。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頭,舌苔薄白,還算正常。我又摸摸他的手腳,冷冷的,有些濕。我問孩子的媽媽:「大便容易稀嗎?」

  「是的。」媽媽說道。

  「每次鼻炎發作時會發燒、咽喉痛或有膿性鼻涕嗎?」

  「不會,沒有特別嚴重的癥狀。」

  我說:「明白了。這個孩子氣血不足,需要調理,等體質改善了再說治療鼻炎的事情吧。」

  媽媽不解:「為什麼治鼻炎要先從調理入手呢?」

  我告訴她:「過敏只是表面的癥狀,真正原因是不良的體質。」

  「以前有醫生說他氣血不足,吃過人蔘、黃芪燉雞,結果反而加重了。這是為什麼?」

  「剛才說氣血不足,只是不良體質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孩子手腳冰涼,帶有濕氣,說明體內寒濕較重。」

  我為他開了兩個星期的補中益氣湯,讓他多活動,多曬太陽,兩周後複診。

  過了兩周,孩子回來了,臉色紅潤了些,眼睛也有了些神采。媽媽很滿意地說:「這兩周都沒有發病,很穩定,還出了些汗,就是手指有

些脫皮,以前也有過。」

  我為他把了脈,左右脈都大了些,說明氣血運行良好。又摸了摸他的小手,溫溫的,說明濕氣已經外散。

  我跟他媽媽說:「這孩子的體質好多了,寒濕之氣也開始往外散。我再給你開些調理脾胃、通宣理肺的葯吧。」

  媽媽非常不解:「葯吃得好好的,怎麼又換了?」

  我說:「這孩子病得久了,體質太弱,消化系統郁滯得厲害,如再用補藥,就會上火,引發過敏。」

  一個月後,母子倆又回來了。媽媽說:「一切正常,現在可以治療鼻炎了吧?」

  我把過脈後,脈象良好,說明體內的寒濕之氣已全消,臟腑功能也已正常。就跟他媽媽說:「不用治了,『正氣內存,六邪不侵』,體質

增強了,鼻炎也就好了。以後注意生活起居,別受涼,多鍛煉,多曬太陽。」

  中醫治病往往給人一種複雜的印象,其實複雜的是辨證,而不是治療。慢性鼻咽炎的發生,外因感受風寒、風熱等邪氣,內因臟腑功能失

調(肺、脾、膽、腎等的邪實或虛損)。不同的外因和內因相互結合,形成了各種複雜的病症(肺經風熱症、膽腑鬱熱症、脾經濕熱症、肺氣

虛寒症、脾氣虛弱症等),要想準確地辨別這些,還是需要一定功底的。

  一旦正確辨證,往往較為簡單的方子就能治好「疑難病症」。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民間郎中用蘿蔔籽治好了慈禧太后流鼻血的怪

症。據說慈禧太后因為政務繁忙一病不起。御醫們在一起商討了很長時間,覺得太后的病應該是勞累過度所致,應該補一補,就開了大補之方

。沒想到慈禧吃了太醫們開的方子以後,反而更加難受了,動不動就流鼻血。這時候太醫們都慌了,誰也不敢下方子,要是再下不好腦袋就沒

了。這時候有一個醫生想出一個辦法來:張榜懸賞。結果有一個民間郎中揭榜進宮了。給慈禧號完脈以後,他就隨身拿出三錢蘿蔔籽,然後研

磨成細末,又加了一些麵粉,用茶水調和均勻,做成藥丸,讓慈禧太后早、中、晚各服一丸。結果,第一丸下去後慈禧太后的鼻血止住了,第

二丸下去頭暈沒有了,第三丸之後慈禧太后病症全消,精神也好多了。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假並不重要,它卻是符合醫理的。慈禧太后在宮中的生活優越,出現虛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她政務繁忙,應該屬於

鬱熱症,而太醫的大補之方會使鬱熱之氣更加壅滯,所以病情越來越重。民間郎中開的蘿蔔籽又叫「萊菔籽」,是一味中藥,和蘿蔔一樣都是

理氣的,但功效要強得多。蘿蔔籽可以理氣、下氣,這樣的話既可以讓慈禧太后因煩勞、郁怒而上升的氣血下行,又可以把壅滯的氣血給通順

開。於是,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後,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些按摩的穴位,只要每天堅持按摩這些穴位三五次,對治療鼻咽炎有一定效果。鼻炎要以按摩迎香、合谷、頰車

為主;咽喉炎要以按摩天突為主。

第五章 養生其實很簡單

  第一節 每天靜心十分鐘

  養生重在養心,中醫所說的心不僅包括心臟,還包括大腦。《內經》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君主,就是說心是人

體的最高統帥,它管理著人體的一切。心為什麽能統帥人體的一切?它有何德何能?關鍵就在於心有「神明」,「神明」就是精神意識。現在

,我們常說用心思考,用心做事…這裡的「心」就是中醫所說的心。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中醫是多麽的深入人心!

  養生重在養心,養心的關鍵就一個「靜」字。有的人會感到奇怪:「胡教授,現在全世界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你為什麽偏偏要強調靜呢?

」要我說,兩個都沒錯。對身體而言,人需要運動;對心而言,人需要靜。中醫認為任何情感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謂「喜傷心」、「憂傷

肺」、「恐傷腎」、「怒傷肝」、「思傷脾」。大家都知道《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整天憂傷哀怨,結果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肺癆」,吐血而

死。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常常帶著不靜的心去運動,越運動,心越不靜,不僅不會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反而會對健康造成無法彌補的

傷害。大家知道愛立信中國區前任總裁是怎麽死的嗎?他就是在心不靜的情況下去運動,結果心臟病突發,倒在了跑步機上。

  據說,民國年間四川綦江有一位叫李青雲的人,活了至少一百五十多歲,四川軍閥楊森曾向他請教長壽之道,李青雲只談了一個字----靜

。他說:「靜心養氣,坐當如龜。」烏龜為什麽長壽?就是因為它很靜,常常能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地趴上幾天。人雖不能像烏龜一樣幾乎一

動不動,卻應做到心靜。

  那麽,什麽是心靜呢?心靜就是不喜、不怒、不憂、不思、不恐。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可以算是心靜了。這就像天空一樣,只有萬里

無雲,陽光才能普照大地,才會有人人喜歡的晴天。同理,只有達到了「不喜、不怒、不憂、不思、不恐」的境界,真氣才會順暢地運行於全

身,人才能夠健康長壽。相反,如果一個人整天都憂心忡仲,這就像天空布滿了烏雲,「黑雲壓城城欲摧」,身體不出問題才怪呢!

  我在中南海門診部工作多年,幾乎沒有時間午休,怎麽辦呢?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閉目養神十分鐘。不管在什麽地方,只要能坐下,

我便會閉上雙眼,用意念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丹田、腳趾或前額),慢慢地就會感到有一股真氣在體內遊走,這就是《內經》

中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十分鐘後,睜開眼睛,便會覺得神清氣爽。這就是心靜的力量。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十分鐘的靜養。有了這

十分鐘,我整個下午就會精神抖擻;沒有這十分鐘,整個下午都會無精打采。

  天底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來比較兩杯水,不停地去攪動一杯水,你會發現這杯水很混濁,沉渣在水中上下翻滾;而讓另一杯保持沉

靜,你會發現這杯水很清澈,雜質都沉澱在了杯底。水是這樣,人也是這樣。靜能讓人的清氣上升,濁氣下沉;動則能讓人濁氣上升,清氣下

沉,如此便會生病。《內經》中說:「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之作,病之逆從也。」就是說,清陽之氣下陷而不升

發,就會因消化不良而腹瀉;濁陽之氣不降反而上逆,就會導致胸悶腹脹,這是陰陽運行失常、違背正常生理規律的結果。所以,靜對人有百

益而無一害。

  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在胡說八道,現代科學也證明了心靜對人體的影響。西方有一門學科叫心理精神免疫學,它認為人的心態可以通過神經

系統來改變免疫系統,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如果你的心態很平衡,情緒很樂觀,那你體內的氧自由基就會減少,酸性體質也會得到改善,你的

免疫力就會提高。我們的身體是非常神奇的,內心的每一次情緒,波動,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會做出相應的回應。

  千萬不要忽視了心態的作用。一所中醫學院曾發生過這樣的事,學院里有兩個人一前一後得了肺癌,一個是學院的教授,條件較好;一個

人是看門的普通工人。前者整天憂心忡忡,四處求醫,結果一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而後者心態平靜,抱著能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該吃就吃

,該睡就睡,結果活了五年。

  《美國新聞》曾報導過一位女壽星,她已經活了一百歲,身體仍然非常健康。記者問她為何如此長壽?她的答案非常有趣,摘錄如下:

  每天一包煙,八十年來從未間斷。

  從不聽醫生的建議,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從不按時睡覺,想睡就睡。一日也不喝八大杯水。

  從不吃西藥,拒絕任何營養劑。

  最喜歡與家人一起跳舞唱歌,每天開開心心,從不羨慕、妒忌別人,也不與人計較。

  從不去健身中心,每天走路是最喜歡的運動。

  從不做健康檢查,因為不相信醫生所說的。

  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是勸你每天去抽一包煙,有病不去看醫生,而是要告訴你長壽的秘訣:心靜。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飲食和運動,更

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看一看身邊那些長壽老人,儘管他們有不同的習慣和愛好,有的喜歡運動,有的不喜歡,有的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素

,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心很靜。不嫉妒、不羨慕、不怒、不憂、不思、不恐……這才是「恬淡虛無」,也是他們健康長壽的真正原

因!

  因此,養生先要養心,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第二節 要順應,不要對抗

  養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順應自然,而不要對抗自然。人類看起來十分強大,實際上卻很脆弱。當你徜徉在現代都市的繁華街道上,看著一

幢幢高樓大廈,你一定會豪情萬丈----人類是多麼了不起啊!但如果你將眼光稍微放開一些,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記得有一次,我從新疆回北

京,從飛機上俯視大地,眼中儘是茫茫的戈壁和綿延的高山,城市只不過是小小的一塊,顯得那樣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我們每五天在城市

里看世界,就像井底之蛙看天空一樣。有位科普作家預言,如果某一天人類不存在了,現存於人類文明將在短短几年時間內消失,城市很快會

雜草叢生,成為昆蟲和各種動物的天下,一百年後,也許只能從核放射性元素中才能發現人類存在的痕迹。

  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這些曾經輝煌的文明要麼消亡,要麼易主,只有華夏文明仍然掌握在中華民族之手,並且不斷發揚光

大。華夏文明為什麼會如此經久不衰呢?最根今本的一點就在於她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為貴」、「和氣

生財」…這一切都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強調和諧的體現。

  一個民族要順應自然才能長久,一個人要想長壽也必須順應自然。具體地講,就是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萌生的季

節,這時人應該晚睡早起,多做戶外活動,多去踏青,盡情抒發自己的性情,不要壓抑。夏天是萬物茂盛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

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這時人應該保持心情愉快,適應夏氣繁榮的特徵,要讓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千萬不要發脾氣。秋天是萬物成熟的

季節,天高雲淡,秋風蕭瑟。此時,人應該收斂自已的情志,而不應像春夏時一樣放縱自己。冬天是萬物封藏的季節,天寒地凍,草凋蟲蟄。

此時,人應該早睡晚起,將自己的精神和身體藏起來,盡量不要外泄。

  然而,有些人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們一定要在冬天放縱自己。我接觸過一位病人,他患有高血壓,西醫沒能治好,中醫也束手無策,於是

他便不相信所有的醫生,開始自己治療,方法便是冬天洗冷水澡。我看見他時,他滿臉紅光,渾身肌肉,看上去十分結實。我問他:「現在你

的高血壓好了嗎?」他說:「沒有,不過我身體很健康,甚至敢與牛摔跤。」我問他:「你洗冷水澡多長時間了?」他說:「三年了。」我又

問他:「你發現自己的腳一到冬天有什麼變化嗎?」他想了一下,回答說:「稍微有點浮腫,不過沒有關係。」我立刻警覺起來,腳浮腫不正

是身體傷了陽氣的結果嗎?我不由想起曾經讀過的一個關於南瓜的故事。現摘錄如下:

  美國麻省阿默斯特學院曾經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們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測南瓜所能承受的壓力,他們的最高

預期是500磅(1磅等於0.4536千克)。在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就承受了500磅的壓力;第二個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壓力到了2000

磅時,研究人員必須對鐵圈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

  當研究結束時,整個南瓜承受了5000磅的壓力,終於導致瓜皮破裂。他們打開南瓜,發現已經無法食用,因為它的中間充滿了層層堅韌的

纖維。為了吸收充足的養分,以便突破限制它成長的鐵圈,南瓜的根部已經深入地下88萬英尺(約2.44萬米),整個根系五向不同的方向延展

,最後控制了整個花園。

  這是一個英雄南瓜,也是一個悲劇南瓜。它不斷調整自己的潛能,最後承受住了5000磅的壓力,但它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南瓜了。難道

人也應該像這個南瓜一樣,不停地去挑戰自已的潛能嗎?冬天洗冷水澡無疑會讓入人產生相應的變化,就像南瓜內部出現的層層纖維一樣。一

旦人的主要能量都被調動起來去對抗嚴寒時,身體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其它的功能就會受損,健康和長壽就無從談起了。這也是大多數運動員

早衰的原因。我真心地希望這位患者能夠領悟到這一點----發達的肌肉並不一定是健康的表現,就像南瓜中那些怪異的纖維。

  第三節 熱水泡腳勝補藥

  人們常說:「人老腳先老。」中醫養生特別重視腳,因為在人體經絡的分布中,腳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十二條經絡中有六條在此匯聚,分

別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前面三條為足三陽,經氣從頭流向腳,自上而下;後

面三條為足三陰,經氣由腳部運行到腹部,從下至上。也許,大家覺得經絡的運行太複雜,不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就只看這六條經絡的名字就

可以了。古人最重視命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字可不是隨隨便便起的,它是內容的高度概括。你們看這六條經絡的名字中分別

含有「膀胱」、「胃」、「膽」、「脾」、「肝」、「腎」的字樣,這就說明以上經絡與這些器官密不可分。換句話說,人體的膀胱、胃、膽

、脾、肝、腎都與腳息息相關。

  可見,腳雖然處於肢體的末端,但並不是無關緊要的「邊陲小鎮」,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了它的健康價值。其實,百病始於足,許多疾病都

是從腳開始的。民間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說法。「穿靴」就是指腳腫得像穿了靴子一樣。其實,不論男女都害怕無緣無故的腳腫,因

為這極有可能是內部臟腑出了問題。

  《內經》中說:「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下象地以養足」,就是要像大地的水汽循環一樣來調養

自己的腳。我們都知道大地上的水經過太陽的照曬之後就會變成水蒸氣上升,然後變成雨雪降落下來。如果天地間的水汽停止了升降循環,也

就沒有了雨雪,世界就會陷入徹底的乾旱。那麼,怎樣才能讓大地上的水汽上升到天空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保持較高的溫度!人體的氣血循

環也是如此,如果人的腳一冷,氣血便會在腳下凝固,氣血的上下循環受阻,就會直接影響到內髒的健康。具體地講,就會影響到人的膀胱、

胃、膽、脾、肝和腎。那麼,如何讓人體氣血暢行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熱水泡腳,讓腳保持一定的溫度。所以,民間才有「熱水泡個腳,勝過

吃補藥」之說。

  中醫認為:「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大家都清楚,丹田在肚臍的下

方,是儲藏陽氣的地方,冬天睡覺前,用48℃左右的熱水泡腳,就會感覺到一股熱氣從腳直達肚腹,這就是「冬天洗腳,丹田暖和」之意。現

在,大家都在強調冬季進補,有一句民諺:「冬季進補,上山打虎。」意思是說,頭年冬天進補好了,第二年春天就會身體強壯,即使是上山

打虎也不怕。冬季進補無非就是要保持住陽氣,而保住陽氣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熱水泡腳。千萬不要認為這個方法太簡單就忽視它,

往往越是簡單的東西價值越大。

  我曾給一位女患者看過病,她四十歲左右,舉止優雅,談吐得體,是一家旅行社的老總。她說自己每到秋冬季節就會手腳冰涼,血液就像

凝滯了一樣,渾身上下都感覺僵硬。她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每年都會做一次全面的體檢,除了有些乳腺增生外,一切指標都正常。朋友勸她

找中醫看看,她便找到了我。

  我為她把了脈,發現她是典型的腎陽虧損。腎陽虧損的人除了冬天手腳冰涼和血液運行不暢之外,過容易出現卵巢囊腫、子宮肌瘤、乳腺

增生等生殖系統疾病,嚴重的甚至還會患上惡性腫瘤。好在她的癥狀較輕,我建議她吃一點八味地黃丸。她說:「是葯三分毒,有沒有不吃藥

的法子?」我說:「那你就用熱水泡腳吧!不過,有一點講究,熱水裡要放一些紅花,因為紅花味辛、性溫,歸肝經和心包經,用它來煮水泡

腳具有行淤通經、活血破淤的功效。不過這個方法較饅,每天晚上都要泡,不能停,不知道你能不能堅持。」她連忙說:「這個方法很好,這

個方法好!我一定堅持下去!」就這樣她堅持了三年,不僅手腳不冷了,困擾她多年的乳腺增生也得到了控制。尤其令人高興的是,這三年中

她沒有吃任何西藥和中藥。

  養生就這麼簡單,關鍵看你能不能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堅持三年。

  泡腳水的溫度不宜過高。本文提到的48℃的泡腳水,對台灣地區來說,嫌燙了些。站長建議採用45℃的熱水。

  一般而言,泡腳水的溫度,夏天應該酌量降溫,冬天應該酌量升溫,以不造成身體過度負擔為原則。

  第四節 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

  大家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晚上睡不著覺嗎?9.7億人。每天睡眠低於六小時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減壽十年。吃驚了吧?這絕對不是危言聳

聽。失眠輕則令人煩躁易怒、眼花耳鳴、精神不振;重則引起臟腑功能紊亂,加速人體的衰老過程。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不管飲食多麼科學,鍛煉多麼充足,只要一個晚上睡不好,精神就會委靡不振。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睡眠不好,

就會影響膽和肝正常功能的發揮。膽是中正之官,《內經》中有「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之說,就是說五臟六腑都取決於膽的生髮,全身氣血

都跟隨膽氣而起。膽經在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最旺,此時人進入睡眠狀態,膽就可以專心地分泌膽汁,完成新陳代謝。中醫說:「膽

有多清,腦有多清/。」凡是在11點前入睡的人,第二天就會頭腦清醒、面色紅潤;反之則會頭腦昏沉、面色青白。如果膽汁無法正常代謝而變

濃,還容易患上結石一類的病症。

  肝藏血,主疏泄,對氣血津液的生成、輸布和代謝有重要的影響。人的思維和行動離不開氣血津液的循環和代謝,也就離不開「肝血」。

肝血自身也要進行代謝。《內經》里說「人卧則血歸於肝」,就是說睡覺的時候,血才能滿足肝臟的需求,肝臟也才能充分地進行新陳代謝。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人在卧床時流經肝臟的血量比站立時要增加40%。肝經在丑時(凌晨1點到3點)最活躍,此時,人必須進人深度睡眠狀態

,肝才能換掉廢血產生新血。如果你天天熬通宵,不正常作息,血就回不了肝,有毒的血排不出去,身體怎能不受傷害!

  此外,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氣弱了,人就會缺乏思考力;膽氣弱了,人就容易膽怯、多疑,很多人還會因此患上抑鬱症。抑鬱症是什

么?抑鬱症就是長期失眠造成的,大家可以看看身邊患抑鬱症的人,有幾個不是睡眠不足。西醫也發現,自殺的人和抑鬱症患者都缺乏睡眠。

所以,大家最好對能在11點之前上床睡覺。

  然而,在許多大城市,有超過70%的人會在零點以後入睡。只要你稍加觀察就會發現,早晨在地鐵或者公交車上,大多數人都在打瞌睡,這

說明他們的身體還沒恢復過來,就又要開始新一輪的消耗了。這就是城市裡亞健康人群越來越龐大的原因一。有人做過一個統計,現在大概有

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還有15%的人住在醫院裡,是真正意義上的病人,只有剩下的15%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

  可別小瞧了睡眠不足導致的亞健康。現在都市女性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的越來越多,原因何在?問題很有可能出在她的伴侶身上,這些

男同志大部分都在零點以後才睡覺,傷肝太重。肝傷則血不清,血不清,精子的質量就不高,不容易成活,所以,胎兒極容易滑落。

  有人會說:「胡教授,誰不願意每天晚上都能美美地睡上一覺,問題是越想睡越睡不著。」的確如此,沒有時間睡覺是一方面,有時間睡

不著是另一回事。下面我講一些失眠的問題。西醫的方法非常簡單,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失眠統統用安眠藥,安眠藥能壓抑神經的興奮,從

而使人入睡。可有一點,安眠藥有副作用啊,時間長了還有抗藥性。那怎麼辦呢?中醫有自已的辦法。中醫認為失眠是人體陰陽不和諧的表現

之一,只要身體陰陽和諧,失眠就會自然消失。

  中醫的失眠雖然從總體上講都是陽不交陰,但又可具體分為幾種,第一種為「精不凝神」。精為陰,神為陽,精不凝神就是指陰陽不能和

諧統一。腎主藏精,精不凝神一定是腎出現了問題。有個老太太在抱孫子的時候,失手將孩子摔成重傷,經過搶救之後,孩子雖然沒有大礙了

,可從那以後她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好不容易睡著了,也常常是從噩夢中驚醒。開始,她服用安定片還有些效果,可時間一長,有了抗藥性

,就只能睜著眼睛等天明了。老太太每天早晨起來,嘴裡又乾又黏,大口吐痰。這就是典型的「精不凝神」,用西醫很難治好。中醫說「恐傷

腎」,老太太受了驚嚇,傷了腎,腎虛肝鬱,形成了痰阻,所以難以入睡。我給她開了一些補腎舒肝的葯,並讓她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因為

熱水泡腳是很好的壯水補腎之法。幾周之後,情況就明顯見好了。

  第二種為思慮過度。《內經》中說:「思傷脾」,思慮太多,脾胃就會不和,脾胃不和也會導致失眠。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教授幾年來一

直靠安眠藥維持睡眠,他也知道安眠藥吃多了不好,卻沒有辦法,他說:「安眠藥的副作用總比不上不睡覺吧?」我對他說:「如果有一種方

法,不用吃安眠藥也能睡得很香,你用嗎?」他說:「那當然好啊!」於是,我建議他睡前喝一婉小米粥或一碗桂圓湯,蓮子羹也可以。因為

這位教授是思考問題太多,心脾耗損過多導致失眠的。小米性微寒,可以健脾和胃,有助於睡眠;桂圓則可以安神養心、補血益脾;蓮子羹呢

,可以補脾、益肺、養心、益腎和固腸。這些東西都是健脾益氣的,脾胃好了,睡眠自然也就好了。這位教授用了我的方法之後,每天都睡得

又香又甜。他還開玩笑地說:「自從用了胡教授的方法,我每晚都入黑甜鄉。」我問五他什麼是「黑甜鄉」,他笑著說這是錢鍾書《圍城》里

的一個故事,說的是方鴻漸與鮑小姐幽會之後,睡得十分香甜。

  第三種為心火太盛,中醫上叫「離宮內燃」,離為南方,屬心大。心火太盛的人不僅常常失眠,還會出現舌頭髮紅、小便發黃等癥狀。要

治療這類失眠,同仁堂的棗仁安神丸最有效。

  此外,心腎不交、肝火旺盛、膽熱心煩等也會導致失眠,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所說:「不寐之故,雖非一種,總是陽不交陰所

致。」可見,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一定要詳細辨證,所以失眠嚴重者切不可擅自用藥。癥狀較輕者倒是可以自我調理。下面,我就向大家介

紹幾種幫助睡眠的辦法。

  第一招非常簡單,也非常管用,就是睡前吃一個蛋黃。我發現古人在治療失眠的藥方中用到了雞子黃,也就是雞蛋黃。用現代科學的眼光

看,雞蛋黃裡面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以安眠,膽固醇不高的失眠者可以考慮晚飯時吃一個。

  第二招,按摩神聰、百會、風池、神庭和三陰交等穴位。

  神聰穴有四個,故又稱四神聰,按摩四神聰穴能引陽入陰,使陰陽運轉平衡,具有鎮靜安神、健腦補腎的效果。

  百會穴在督脈上,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為陽經之海,經常按摩百會穴,也能引陽入陰,協調陰陽,從而幫助睡眠。

  風池、神庭的安眠效果也不錯。以前我有個病人,她因為年輕時上夜班的緣故,退休十幾年了作息習慣一直沒有改過來。她一到晚上就亢

奮,老在房間里走來走去,不是洗衣服就是收拾東西,家裡人逼著她躺下,她就在床上翻騰,還時不時地和老伴講幾句話。時間久了,老伴也

受不了,老兩口為此沒少吵架。後來我教他們按摩這幾個穴位,很快就奏效了。每天晚上只用十來分鐘,老伴兒一邊給她按摩,她就一邊睡著

了。

  第三招,按摩安眠穴。

  安眠穴在耳後乳突後方的凹陷處。此穴是近代才發現的,因為有明顯的安眠鎮靜作用,所以取名為安眠穴。

  最後一招就是吃中藥。

  不過,前兩招管用的話,最好就不吃中藥。這裡我跟大家說一個方子,這個老方子原來是太醫給唐太宗李世民用的,後來傳了下來。玄武

門事變後,李世民經常心神不寧,夜不能寐,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效,最後太醫用這個方子,李世民的睡胰才得到了改善。可見,這個方子確實

非同一般。這個方子就是:百合、棗仁、茯苓、五味子、茯神、合歡花、合歡皮、丹參、夜交藤、柏子仁、靈磁石、遠志、菖蒲、天麻、龍骨

、牡蠣等。其中的棗仁、百合等是我加上去的,許多長期失眠的人,用了我的這個方子後,睡眠都得到了改善。另外,我發現敗醬草安眠效果

特別好,刺五加、纈草很也還不錯。我知道有些人特別不喜歡吃中藥,也可以用維生素B1和谷維素來代替,再加上棗仁安神丸和卵磷脂,效果

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的體質不同,失眠原因也有所不同,在用中藥之前還是要遵照醫囑,不能自作主張。

  另外,睡前用熱水泡腳,再加上做足底按摩也是促進睡眠的好方法。

  第五節 千萬不要亂吃藥

  現在許多人將養生等同於吃補藥,冬蟲夏草,人蔘拘杞,六味地黃丸…總之,什麽東西宣傳得厲害,他們就吃什麽。這種盲目進補的辦法

根本不是養生之道,時間一長,葯的毒性一發,身體就會遭殃。吃補藥和保健葯也要對症才有效。

  什麽是養生?養生就是讓身體保持陰陽平衡。美學強調和諧之為美,養生強調平衡才是健康。美與健康本來就是一回事,「以瘦為美」的

流行時尚源自西方,現在已為世界各地的女性所推崇,但離開了健康的美麗是何其的脆弱!現在一些歐美國家堅決反對骨瘦如柴的女性參加選

美比賽,這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錯誤。

  平衡才會健康,但人體往往不平衡,怎麽辦呢?中醫說:「虛則補之,實則泄也。」人體內的陰氣虛了,陰陽失去了平衡,這時就要補陰

;人體內的陽氣太盛,陰陽也會失去平衡,這時就應該泄。為了讓人體陰陽平衡,中醫常常採用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等

方法,什麽時候補,什麽時候泄,什麽時候宣,什麽時候通,一切都要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而定,所以,千萬不能亂吃藥。

  有人也許會說:「胡教授,不都說中藥沒有副作用嗎?中藥都是天然的動植物,又不是化學藥品!」如果有人持這種觀點,可一定要小心

了!是葯三分毒,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有益無害的葯,中藥也不例外,只不過副作用很小。大家知道人為什麽要吃藥嗎?就是要藉助葯的毒性

來糾正人體的偏失,以達到平衡。什麽是好葯?能對症的葯就是最好的葯,而不能對症的葯再貴重也沒用,還會毒害你的身體。

  每一味中藥都有自己的藥性,其藥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昧葯,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個人,病變的程度不同,作

用也會不同。比如說在「千萬別小瞧了感冒」一節中提到的甘草片,校醫院用了甘草片讓患者寒邪滯留體內,從而高燒不退,而我將其用在感

冒的中後期卻效果極佳。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生薑是個好東西。如果你患了傷風感冒,喝一些薑糖水,可以祛除體內的寒氣,出汗之後蒙上被

子睡一覺就沒事了。如果你本來就是熱性體質,又沒有受寒,吃薑(尤其是晚上)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民間有「晚上吃薑賽砒霜」的說

法。生薑之所以能發熱發汗,是因為它能調動人體內的陽氣。你的身體本來就熱,晚上又需要休息,這時吃了生薑,就會擾動體內的陽氣,這

能不造成傷害嗎?所以,吃什麽葯要因人因時而異,切不可人云亦云。(站長補充:作者的觀點可以彌補馬悅凌老師或一些扶陽溫陽派的不足

。中醫本來就是講求陰陽平衡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辨證,一味扶陽、溫陽、補陽,也是會出現副作用的!)

  《內經》里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一些人沒有真正弄懂這句話的含義,誤認為秋冬養陰就是養腎。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良

葯,於是,他們便整箱地買回家,每天三次,每次二十粒,從不間斷。你若不信,可以問問身邊的人,現在不知道六味地黃丸的人很少。但又

有多少入真正了解六味地黃丸的具體藥性呢?

  六味地黃丸來源於張仲景的八味地黃丸:乾地黃、fLU葯、乾山藥、山萸肉、丹皮、白茯苓、澤瀉、桂枝、附子。後來,宋代兒科專家錢乙

去掉了桂枝和附子,就成了六味地黃丸。雖然只去掉了兩味葯,但整個處方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八味地黃丸溫補腎陽,六味地黃丸則變成了

滋補腎陰,用來治療腎陰不足引起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等,而且主要是針對兒童。然而,現在吃六味地黃丸的多是中

老年人,他們認為既然這葯兒童都能吃,大人更沒問題了。殊不知,如今的中老年人大多屬於腎陽虛。六味地黃丸的方子雖然很好,三泄三補

,滋陰潛陽,但其藥性仍以滋陰為主,對於腎陽虛的人來說,有害無益。

  我曾給一個人看過病,他雖只有五十歲,但看上去卻像六十好幾。他駝著背,頭髮花白,臉色發黑,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我問他哪裡不

舒服,他說經常疲勞乏力、四肢發涼,一年前醫生認為他腎虛,建沒他吃一些補腎的葯和食物,他於是就開始吃六味地黃丸,整整吃了一年,

不僅沒有見好,反而比以前更怕冷了。其實,他根本就不是腎陰虛,而是典型的腎陽虛。腎陽虛的人怕冷,越吃滋陰的葯就會越冷。我讓他把

六味地黃丸換成了溫補腎陽的葯,不久臉上就出現了光澤,人也不怕冷了,精神越來越好。

  我是不主張隨便吃藥的。我們的身體非常聰明,它擁有強大的自癒能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打擾它。《漢書?藝文志》中說:「有

病不治,常得中醫。」就是說,有時候人得了病,不用去管它,病就會自然好起來,這也是符合中醫醫理的,因為身體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

。比如,人的手腳受了外傷,休不用管它,傷口也會自然癒合。還有像輕度的發燒和咳嗽,也是人體自我修復的反映,說明體內的正氣尚能戰

勝邪氣,這時千萬不可盲目打壓。

  不僅人的身體有自我治療的智慧,很多動物也有這種本能。中箭的老虎逃走後會去吃一種青泥,野豬中箭之後會去吃生薺,野雞受傷後會

去貼近地黃葉,蜘蛛被蜜蜂蜇傷以後會用蚯蚓的糞便掩蓋傷口……青泥、生薺、地黃葉、蚯蚓糞便都是療傷的好葯,動物怎麽會知道呢?這就

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大自然在造就萬物的時候,就將這些智慧融入其中了。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有病不治,而是要大家相信自己的身體,千萬不要亂吃藥。

  第六節 養生就不要浪費口水

  前幾天我去北京順義講課,休息的時候,一大群聽眾圍了上來。這個問:「胡教授,吃什麼鈣最好?」那個問:「胡教授,善存一天應該

吃幾片?」有的問:「胡教授,哪個牌子的蜂膠最好?」還有的問:「吃素的人是不是應該多吃螺旋藻片?」一大堆問題,真讓我有些應接不

暇。於是,我對他們說:「大家說的都是好東西,不過,有一樣更好的東西不知道你們珍不珍惜?」眾人忙問是什麼,我答道:「唾液,也就

是口水。」眾人一聽,全都僵住了,我還看見有兩個人的喉嚨動了幾下,我猜他們一定覺得很不雅觀。

  日常生活中,口水是不潔凈的東西,只有怨恨或仇視某人時,才會向他吐口水。殊不知,口水是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你吐掉的口

水不知需要多少善存或蜂膠才能補回來呢。大家知道中醫是怎麼稱呼口水的嗎?「玉泉」、「瓊漿」、「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

」…從這些華美的詞藻中,我們可以看出口水對人體的重要性。

  《內經》中說:「脾為涎,腎為唾。」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而唾液就來源於人的這兩個根本,你說重要不重要!明代的李時珍

對唾液的認識更為具體,他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兩竅通腎氣。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

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意思就是,唾液是由人體精氣上升而形成的,它處

在不斷的運動變之中----溢、聚、散、降。這就像自然界的風雲際會一樣,水由下而上,溢成氣,聚成霧,散為雲,降為雨露,滋潤大地萬物

。唾液也像自然界的雨露一樣,升降循環,滋潤著人的五臟六腑。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有些抽象,讓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大家知道,糖尿病在中醫里叫「消渴症」。為什麼叫「消渴症」呢?

糖尿病是因為脾腎功能不好,不能產生足夠的津液,臟腑得不到灌溉和滋潤,虛火上升,患者就會經常感覺口乾、口渴,所以又叫消渴症。

  我曾經與一位西醫談起唾液對人體的重要性。他不以為然,並嚴肅地說:「你們中醫就是想當然,任何結論都必須經過科學研究和分析化

驗的,可不能信口開河!」我說:「要不然我們打個賭,你去化驗一下唾液的成分,看看它有沒有我說的那些作用。」一個月後,我在電口話

里問他:「你化驗分析了嗎?」他說:「沒有。不過,我仔細查閱了一些科研貧科,發現唾液中包含了血漿中的各類成分---十多種酶,近十種

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有機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涎腺激素等,其中涎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延緩人體的衰

老……」這位醫生十分激動,足足與我通了一個小時的電話,還一再感嘆,中醫真是太神奇了,有時間一定認真研究。

  唾液對養生十分重要,古人總結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並取了兩個頗有意思的名字:一個詩情畫意,就是李時珍說的「清水灌靈根」

;一個氣勢磅礴,撼天動地,名叫「赤龍攪天池」。名字不同,意思一樣,都是指用舌在口腔內攪動,等到唾液滿口時,分三次咽下,並用意

念將其送到丹田。可別小瞧了這個簡單的養生之法,只要你堅持下去,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更重要的是,它沒有任何的副作用,

還不用花你一分一厘!關於這一方法的益處,明代名醫龔居中在《紅爐點雪》中說:「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

,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有一位病人,五十多歲,他曾大便有血,花了幾千塊錢檢查,都沒查出問題,他不死心,又去找中醫,可是那位中醫又誤開了熱葯,他服

葯後病情加重,身體虛弱不堪,腳也開始萎縮。他託人找到我,我詳細詢問了他的病情。他的口腔和鼻子經常上火,頭眩,肚子怕涼,大便忽

乾忽稀,還時常出現腰膝酸軟等癥狀。我診斷為「上實下虛」,也就是說,他的身體上半部分實,有火;下半部分虛,有寒。這是由於他身體

內的津液不能升降聚散造成的。脾腎形成津液之後,本應下降去滋潤臟腑,但由於循環出現了問題,津液不能下降,所以造成了上熱下寒。既

然身體不能讓津液下降,那就人為讓唾液下降,我就向他推薦了「清水灌靈根」。他回家後,停用了所有藥品,一心一意用此法養生。他每天

都會坐下來,閉目養神幾分鐘後,就開始「清水灌靈根」。一年之後,他所有的病都好了,身體也越來越強健。


推薦閱讀:

王四進老師經方中醫講堂(20)
中醫會滅亡嗎?
中醫面診的全部資料
【中醫基礎】中醫治法之澀精止遺法
中醫教你吃小米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