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董氏奇穴針灸學補遺5(轉載)

三、董氏手足對應針法的適應症;1肌肉酸痛:所有四肢肌肉酸痛,皆是手足對應針法之;2關節病變:一般關節病變常用董氏放血療法與手足對;3運動傷害:凡由運動所引起之肌肉、肌腱、韌帶、關;4軀幹疾病:只要將手足對應原則加以變化,配合全息;5臟腑調節:因手足對應針法常使用直三針或橫三針的;四、董氏手足對應針法的特性;1療效迅速:使用手足對應針法治療四肢酸痛、扭傷疾;2

三、董氏手足對應針法的適應症

1 肌肉酸痛:所有四肢肌肉酸痛,皆是手足對應針法之主治範圍。

2 關節病變:一般關節病變常用董氏放血療法與手足對應針法配合,療效顯著。

3 運動傷害:凡由運動所引起之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傷害,只要尚未發生骨折、骨裂、肌腱韌帶斷裂等破壞性傷害,皆可利用扎針、放血將其治癒。

4 軀幹疾病:只要將手足對應原則加以變化,配合全息投影原則取穴,有時需再配上放血療法,即可治療此類疾病。

5 臟腑調節:因手足對應針法常使用直三針或橫三針的倒馬針法,而倒馬針法本身就具有針通三焦、調理全身臟腑機能作用,故手足對應針法雖主治疾病是四肢肌肉、關節酸痛,但因其常用倒馬的方式取穴,所以也能達到調理臟腑的效果。

四、董氏手足對應針法的特性

1 療效迅速:使用手足對應針法治療四肢酸痛、扭傷疾病,療效十分迅速,往往下針後數秒至數分鐘之間,即有明顯的改善效果,有時比止痛藥效果更快,且毫無副作用,並依病情輕重、新久,扎針有時配合放血,可在一、二次或數次內,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根治的效果。

2 原則指導:手足對應針法的運用,完全依照手足對應的原則作為臨床取穴施治的指導,使此一針法有一系列原則可循,只要能清楚掌握此原則,當面對患者時,即可按照原則取穴扎針,成為強背穴道堆棧記憶,乃是靈活運用,不需死記,達到全身無穴處處穴的功力。 3 獨樹一格:董氏針灸的許多理念都是獨樹一格的,自成一體系,其博大精深的理念及系統,突破了傳統的巢臼,並非完全屏棄傳統經絡學,而是將其包融並且更加超越,創新與系統化。4 手法簡明:董氏針灸不談各種彈、啄、飛、捻等手法,不講手法技術上的補瀉,針法簡單明確,與傳統大談補瀉手法,而使針灸臨症施治上更為繁雜。董氏針灸不用任何的手法補瀉及多樣變化的得氣手法,故手足對應針法亦不例外,簡單明確,易於操作,只偶爾因病情需要加強針效或配合放血,使疼痛更快得以消失。

5 取穴方便:手足對應針法在取穴上完全選取四肢的穴位,不需解除衣褲,故扎針取穴十分方便,並且根據手足對應的基本原則,再加以靈活對應使用,於取穴上就不需死背各病的治療穴道,故於臨床施治上,只要能掌握好原則、清楚診療病位與病因,再配合準備的取穴扎針或放血,導引行氣活動患部,都可達到一定的療效。

6 斷除病根:在臨床治療上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找出病因之所在,而非只是服用止痛藥將其疼痛的警訊關閉。故利用手足對應針法扎針治療時,必須查明病因、病位,若遇久病、重病、怪病有瘀血出現施針改善不明顯時,就要配合放血療法,再施針治療,往往病痛皆得以解除。

7 安全可靠:手足對應針法,取穴以四肢為主,不在胸、腹部取穴,避開人體的一些危險臟器,若有所需,僅在背部相關部位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但不用豪針直刺,以免造成患者的傷害。而且不用彈、啄、捻及各種的補瀉手法,避免患者痛苦,所以取穴安全方便,手法簡明可靠,危險性極低。

特色掌診

董氏掌診圖為李國政教授之師胡文智醫師所傳,此圖在台灣已傳三十餘年,為董氏秘傳之獨有掌診,現將之公開。李教授以此圖為本,將其多年研究及所收集之文獻整理,編寫董氏掌診,以供臨床診治之參考。董祖師診病首先先看掌診,再看面診,故掌診為董氏針灸診治的第一步。

一、董氏掌診顏色的診斷

診視浮起之靜脈血管,或診視部位上的斑點。

二、董氏掌診形態的診斷

1 發病時間:

浮-疾病初期、病轉輕、新病。

沉-久病、病較重、慢性病。

2 疾病位置:

氣色淺-病在皮膚淺處,主表。

氣色青-病在中。

氣色烏黑-病在里。

3 病勢:(依斑點分布情形)

疏-病較輕。

密-病較重。

4 病情:

肉凸起-實證、病較嚴重。

肉凹陷-虛證、臟腑功能失調。

顏色淡-正氣虛。

顏色濃-邪氣盛。

三、董氏掌診之手指與臟腑系統關係

四、董氏掌診之手掌紋與生理系統關係

導氣針法

導氣針法,又稱導引行氣針法,不管用任何針法治療四肢軀幹酸痛時,一定要配合導引行氣,療效才會提高,手足對應針法更是如此,即是在對側取穴扎針後的同時,患部導引運動,以引導針氣平衡行氣至患部,要患者主動運動患部,調勻呼吸,觀想患部酸痛逐漸減輕、慢慢消失。所以不只是光叫患者運動患部,更須配合呼吸與意念,尤其意念的觀想很重要。此乃結合氣功與針炙之導引行氣針法,即下針後除了患部須活動下外,需結合放鬆呼吸及意念觀想,如此一來,因患者身、口、意三者放鬆且專註地配合,可使針效更加提高。

例如:用丘墟穴治療手腕上下擺酸痛,在針完對側的丘墟穴後,即要求患者上下擺動其手腕,將其最酸痛的姿勢擺出,並觀想手腕愈來愈靈活,酸痛慢慢消失,幾秒鐘至幾分鐘後酸痛完全消失即可出針,若手腕患部另有確定的明顯病點浮現,則再取相對應的穴道再扎一針,繼續活動手腕並按揉此一明顯酸痛點,數秒鐘至數分後酸痛就會慢慢消失,此時即可立刻拔針。其它所有四肢酸痛治療以此同理類推。故利用手足對應針法治療四肢病症時,務必配合導引行氣針法,療效才會顯著。

掣引針法

根據經絡之所過,為其所主治之病的原理,可取同區段中離病位較遠距離而同經絡的穴道,來做為導氣之用,並且取穴後須確保患處可適度活動為原則,以便進行導引行氣針法,在其痛點的同區段遠距離同延伸線的穴位上扎一針作為掣引針,將病氣下導使氣血得以舒通,則痛點可消失,即為掣引針法。

例如:左手臂內側痛,扎完對側右足的正筋、正宗、正士穴後,發現其它地方都好了,剩下中央有一痛點出現,則可取左手的心靈一穴做為掣引針之用,並按揉此痛點,活動一下左手臂,則痛點會慢慢消失,此時即可出針告愈。左腳小腿脛骨前緣痛,針完右手火串穴、火陵穴、火山穴後活動患部,發現小腿一帶的酸痛全部消失,剩下胃經上一壓痛點,則可取同樣胃經上的門金穴,然後按揉一下患部,則因門金穴將病氣導散,瘀結的氣血得以舒通,病痛點自然消失即可消失後即可拔針。

推薦閱讀:

急症針灸_針灸大全
如何提高針灸療效
頸椎病概述及治療介紹
針灸三通法在腦中風不同階段的應用

TAG:針灸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