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功學》的十三種醫療氣功簡介

《中醫氣功學》的十三種醫療氣功簡介

氣功養生文化中心

第一節 五 禽戲

五禽戲是以肢體運動為主,輔以呼吸吐納與意念配合的導引類功法。它是模仿五種禽獸——虎、鹿、熊、猿、鳥的動作而編創成的氣功功法。

五禽戲之名首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絡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此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由此可見,五禽戲歷史悠久,幾近兩千年,是現在所知套路功法的先驅,且是行之有效的養生祛病導引功法。五禽戲完整功法的記載,始見於陶弘景的《養性延名錄》。

五禽戲的流傳眾說紛紜。有認為在漢魏時已經失傳,現所見各流派的五禽戲皆為後人所編創,非是華佗原本所傳之法;也有認為華佗所傳五禽戲並未失傳,一直在秘密流傳。但大多數研究者持前一觀點。後世五禽戲發展成不少流派,繼承了華佗五禽戲的思想,但都有其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概括起來,有以模仿五禽動作為主,有著重內練為主,有著重外練以動為主,有以動中求靜為主,有以剛勁為主,有以練柔勁為主,有以治病養生為主,有以強身健體為主。但總是以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相兼,剛柔並濟為要。堅持該功法的鍛煉,確能起到導引氣血,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功效。

第二節 六 字訣

六字訣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因其功法操作的核心內容是呼氣吐字,並有六種變化,故常稱「六字訣養生法」。六字是呬(屬肺金),吹(屬腎水),噓(屬肝木),呵(屬心火),呼(屬脾土),嘻(屬三焦)。

該功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尚書》。在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中,則有這樣的描述:「納氣有一,吐氣六。納氣者謂吸也,吐氣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吐氣也」。自隋以來,歷代文獻對六字訣有不少論述,例如孫思邈的《千金方》、汪昂的《醫方集解》、龔廷賢的《壽世保元》。各代練功家總結出便於記憶的六字訣歌訣很多。明代冷謙著《修齡要旨》,把六字按照五髒的關係與四季配屬起來,要理清晰,琅琅上口。其歌訣為:「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六字訣是根據祖國醫學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生克制化的理論,按春、夏、秋、冬四時節序,配合五臟(肝,心、脾、肺、腎)屬性及角、徵、宮,商、羽五音的發音口型,以呼吸、意念和肢體導引,引地陰之氣上升,吸天陽之氣下降,吐出臟腑之濁氣,吸入天地之清氣,結合後天之營衛,推動真元,使氣血暢行於五臟六腑之中,達通瘀導滯,散毒解結,調整虛實,修殘補缺,身心康健,益壽延年之實效,可用於治療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症。

第三節

易筋經是動功功法的一種。該功法重視姿勢、呼吸與意念的鍛煉,按人體十二經與任督二脈之運行進行練習,鍛煉起來,氣脈流注合度,無遲速痞滯的偏倚現象,是氣功中的上乘功法。易筋經起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527年),相傳印度達摩和尚所創,宋元以前僅流傳於少林寺僧眾之中,自明清以來才日益流行,且演變為數個流派。「易」是改變,「筋」是筋肉,「經」指方法。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通過鍛煉來改變人體筋肉的方法。

第四節八段錦

八段錦是調身為主的氣功功法,練習中側重肢體運動與呼吸相配合。八段錦是由古代導引術總結髮展而成的一種傳統養生功法,據說在隋唐時期就有此名,但該功法大多認為是在南宋初年創編,有文字記載見於宋?洪邁的《夷堅志》,據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古人稱上等的絲織品為錦。八段錦的名稱是將該功法的八節動作比喻為上等的絲織品,以顯其珍貴,稱頌其精鍊完美的編排和良好的祛病保健作用。八段錦可以作為辯證施功的基本功法之一。該功法柔筋健骨,養氣壯力,行氣活血,調理臟腑,且其運動量恰到好處,既達到了健身效果,又不感到疲勞。現代研究認為這套功法能改善神經調節功能,加強血液循環,對腹腔內臟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可激發各系統的功能,糾正機體異常的反應,對許多疾病都有醫療康復作用。

八段錦在流傳過程中有坐功和站功之分,本節介紹站功。站功自清朝開始分南北兩派,北派託名岳飛所傳,以剛為主,動作繁難;南派附會梁世昌所傳,以柔為主,動作簡易。以後為了便於誦記又編成歌訣,經過不斷的修改至清光緒初期逐漸定型為七言訣:「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

第五節

五行掌據說是從五台山傳下來的養生祛病功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開始運用於臨床,證實確有一定療效。五行掌功法的氣功功理完全依據中醫的五行學說,其五節正功對應於五臟及其經絡,非常有利於辯證施功,還可以與六字訣配合練習,以增強療效。故五行掌是一種具有代表意義和典型意義的醫療氣功功法。

五行掌屬動功,初學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調身為主,自然呼吸,不用意念,練好架勢,上體要中正安舒,不可前俯後仰,抬臂要肩、肘、腕端平,翹掌、立掌、勾手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獲得麻脹等氣感,出腳保持四正八隅的方向,弓步有重心的虛實變換,馬步要重心中正。第二階段加入調息的內容,動作熟練後,重點放在呼吸與動作的同步配合,呼吸應細靜勻長。第三階段加入調心的內容,意守經絡是重點,開始可把意念放在一側,當產生氣感後,同時意守兩側,注意不要刻意追求氣感,做到似有似無,以免出偏。練功運動量大小,可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每法可按3、5、7、9的次數遞增運動量,最多不過9次。總之,要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自然舒適為標準,不要練至疲勞再收功。五行掌的鍛煉重點在腕、掌、指,年輕人可用作訓練發放外氣的方法。

第六節保 健 功

保健功系根據傳統導引法整理改編而成,由全身自上而下的自我按摩及運動組成。其動作緩和柔韌,男女老少皆宜,既有保健作用,又可以防治疾病。

唐?釋慧琳說:「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地經疏義》)。保健功就是這種「自摩自捏」的導引法,其作用如明代養生家高濂所說:「……導引按摩之術,可以行血氣、利關節,辟邪外干,使惡氣不得入吾身中耳。傳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亦猶如是,故延年卻病,以按摩導引為先。」(《遵生八箋》)

第七節 站 樁功

站樁功是傳統的站式練功法,雖強調調身,但也非常注重調整意念和呼吸。「樁」有樹木深根在地,固定不動之意。站樁功是武術氣功的代表功法,但也用於養生和治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站樁功形成了紛繁複雜的流派,但總以站立姿勢為其基本練功姿勢,故名站樁功,亦簡稱站樁或樁功。《諸病源候論》中有倚壁、立身等站式名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站樁功曾作為醫療氣功的主要功法之一在全國推廣應用,40多年的醫療實踐表明,其對多種疾病的治療作用是肯定的。

站樁功的姿勢各家流派雖多,但也有一些代表性的樁勢,如自然式樁功、三圓式樁功、下按式樁功、混圓式樁功、探馬式樁功、伏虎式樁功、少林劍指樁等。如以其姿勢難度來分,則可分高位站樁、中位站樁和低位站樁三種。高位站樁指站樁架勢高,膝關節微屈,消耗量較小,適合於年老體弱的病人鍛煉,中位站樁是介於高低位之間的一種架式,膝關節夾角約130?左右,消耗量適中,一般體質較好的病人可使用。低位站樁架式低,膝關節夾角約90?,消耗量較大,適合於無病或身體已基本恢復健康的人鍛煉。

第八節

回春功是傳承全真道華山派的一套療效顯著的氣功功法,最早源於金元時期,至今有近八百年歷史。回春功歷來為道家內部秘傳的延年修真功法,以「鍊形生精,還精補腦」為宗旨,以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為原則,在練功過程中強調松、靜、圓、柔等特點,是一種動靜雙修、精、氣、神、形並練的全身性柔韌型動功。

回春功的修習強調樂字當頭、妙煉「下丹」,著重調理和改善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特別是下焦生殖性腺系統。該功法能夠有效地健運全身十四經絡,通利關節筋脈,特別是全方位的運動脊柱,起到對人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全面地濡養調整作用,因而對於久服藥物不愈的慢性病、虛弱病症有著顯著的療效。長期習練此功還有健身美容,延緩衰老,返老還壯之功效,並能夠改善和提高性功能。

第九節 放 松功

放鬆功是靜功的一種,是通過有意識地放鬆,把身心調整到自然、輕鬆、舒適的狀態,解除緊張,消除身體和大腦的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同時能使意念逐漸集中,排除雜念,安定心神,疏通經絡,協調臟腑,有助於增強體質,防治疾病。

放鬆功是近代人在繼承古人靜坐意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功法,側重精神內守,意導氣行,與慢細勻長的呼吸配合。古代雖無其名,但有類似的修鍊內容,如《蘇沈良方》中的「靜守」、「靜坐」,近代丁福保介紹的「鬆弛法」,美國的「漸進性放鬆療法」、日本的「鬆弛反應」、前蘇聯的「自我暗示、放鬆訓練法」都與放鬆功相似。

該功法安全有效,不受環境條件限制,易學、易練、易見效益,站、坐、卧、行均可;既適合健康人練習,是練功入靜的基礎,又適合患者康復練習;能促進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是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首選功法之一。

第十節 內 養功

內養功是以吐納為主的氣功功法。於明末清初時流傳於民間,新中國成立後經挖掘、整理並推廣應用。數十年來經臨床實踐證明,內養功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其它多種慢性疾病療效顯著,是一種簡便高效的優秀醫療氣功功法。

在數十年的應用實踐中,該功法的治療範圍不斷擴大,功法本身也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如今內養功分為靜功和動功兩種練習形式,要求「形氣神合」貫穿於整個功法始終,而在不同的層次又各有側重。停閉呼吸(亦稱為「不平衡式呼吸法」)和意念的配合是內養功的鍛煉重點。在具體操作上強調呼吸停頓、默念字句、舌體起落、氣沉丹田,具有使大腦靜、臟腑動的鍛煉特點。通過特定的姿勢、呼吸和意念的鍛煉,實現形體放鬆、呼吸調和、心神恬靜,從而起到靜心守神、培補元氣、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和協調臟腑功能的作用。

這裡主要介紹初級靜功中的五種松靜法和中極靜功中的三種停閉呼吸法。

第十一節 強 壯 功

強壯功是根據古代釋、儒、道、俗各家的練功方法進行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綜合而成,也是傳統內丹術的築基功法。該功法具有養氣壯力,培腎固本,健體強身的作用。以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為主,對於增強體質,陶冶情操,開發智能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十二節真氣運行法

真氣運行法是一種以調息為主的靜功功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本功法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並採納了道家「小周天功」的修鍊方法,整理編創而成。該法的核心部分是「五步功法」,是一套貫通任、督兩脈的方法,具有簡便易行,操作步驟井然等特點。

第十三節 新氣功療法

新氣功療法是在吸收華佗五禽戲長處的基礎上創編,以「行功」為主要練功方式的功法。它將傳統氣功中的意念導引、呼吸導引、形體導引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又將意念導引作為整套功法核心,使動靜相兼,動中求靜,靜中有動。新氣功療法在調息上的獨特之處是採用「風呼吸法」,呼吸快、猛、強。此法在清晨習練,可吸收大量的氧氣,故可產生較強的內氣。

新氣功療法內容較多,包括定步風呼吸、升降開合慢步行功、快步行功、中度風呼吸自然行功,中度風呼吸一、二、三步行功,以及吐音導引和各種複式按摩等功法。臨床上常用中度風呼吸法自然行功防治疾病,用中度風呼吸法一、二、三步行功防癌抗癌,本節僅介紹這兩種行功。

所謂中度風呼吸法就是指行走的速度是中等的,呼吸的速度也是中等的。這種中度風呼吸法比較平穩,適應多種慢性疾病及癌症患者,除嚴重的心臟病外一般均可應用。本功法強調「松靜自然」,因此從外形上看好似閑庭信步。其操作要領強調「圓、軟、遠」三字訣。圓,是指練功時軀幹和肢體動作要保持圓或弧線形的運動姿態,要神情自然,動作圓滿,氣勢一貫;軟,是指運動時肩、頭、頸、軀幹、臀、腿、腰等部位要保持一定的鬆軟,不要僵硬死板;遠,是指眼睛無論是半閉半合或是輕輕閉合,都要向前平觀遠方,要作到視而不見,見而不盯,切不可低頭看地。練功過程中若能以此三字訣對照檢查,療效才能提高。


推薦閱讀:

老中醫教你關注下半身
慢性皮膚潰瘍的中醫診治
中醫老人養生(3)
牛皮癬很難受,家鄉中醫一招,解決牛皮癬不複發
《本草綱目》到底是本醫學名著還是笑話大全?

TAG:醫療 | 中醫 | 氣功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