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華經講記·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法華經講記·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這品是《法華經》從一個高潮又推向另外一個高潮。所謂〈從地湧出品〉呢,佛在〈見寶塔品〉大會上登壇點將,諸大菩薩、阿羅漢信誓旦旦,於佛滅後,弘揚《妙法蓮華經》。在此前提之下,娑婆世界大地開裂,湧出了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我們下面看這段經文。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這裡是他方國土,為下面的『從地湧出』做鋪墊。由於他方佛土的菩薩請命,所以引起本方佛土的菩薩應召前來。八恆河沙,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天文大數。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這裡的『聽』作為批准,同意或者命令;或者作「讓」,「如果讓我們這些人」。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佛滅度以後,我們就不走了,你給我們安頓。這是表菩薩的誠懇之義。當於此土而廣說之:我們發願留在娑婆世界,哪裡都可以去——不管這個地方是通達還是閉塞,是富貴還是窮鄉僻壤,我們都去,沒有選擇權。這是針對以上阿羅漢和學無學人發願只到他國土弘法之下劣心。那麼在當時有針對性,現在有沒有針對性?有多少人願意到窮鄉僻壤,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弘法?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婉言拒絕,為什麼?這裡有些文章要做。有些修行人呢,一則出於一些好奇心,二則出於一些誤解:菩薩有國土之界限嗎?為什麼其它國土的菩薩不能在此國土啊?

根據祖師大德的分析,有這麼幾個原因。雖然菩薩沒有國土之分,但是因緣利益不可忽略:一者,佛法不離世間法,本鄉本土比較容易開展工作。二者,最關鍵的是佛在這裡要說一個大法。《法華經》前十四品是通過「開權顯實」,開示大乘佛法之因。這後十四品是通過「開近顯遠」,也叫「開跡示本」,來開示大乘佛法之果,以此使修行人打開智慧。三者,也要利用眾生的一種情執,顯示出娑婆世界眾生的這種氣氛,不要讓他土的菩薩看到我們國中無人,是不是啊?四者,顯示出一尊佛成就的不可思議之豐功偉績。

佛講了有六萬恆河沙菩薩,每一個人還有六萬恆河沙的學生,六六三十六——那前面是八恆河沙,這裡是三十六億恆河沙——這個氣派是不是不得了啊?此地的人力物力不能浪費呀!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大千國土,地皆震裂:這不是地震。明心見性的大菩薩神通無礙,已經證到無量色身三昧,這是一種氣氛表達而已。是震而不震,不震而震。你說不震吧,他從地上冒出來了;你說震吧,山河大地完好無缺。初住位以上的菩薩所具備的無量色身三昧與佛不分上下,只是力量有大小之分。連鬼神都可以從地下冒出來。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是表述這些菩薩的境界和道行。

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這兩句話很值得回味。因為後面彌勒菩薩和法會大眾起疑也即在於此。怎麼起疑法?我們讀那段經文再解釋。對這段經文我參考了藕益大師的解釋:這個國家不屬於娑婆世界,因為它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不屬於娑婆世界,還又沒有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還又不屬於其它的國界,就是這麼玄。大概是世間法的兩國國界。藕益大師把這段國土說為「常寂光凈土」,圓教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可以在那裡靜修道行,破除無明微細煩惱直至生相無明。「常寂光凈土」一般視為圓教中道之義,叫「圓中」;別教的中道叫「但中」,僅僅講個中道而已。圓教的中道,無法不中。

也可以把這段經文解釋為住於『如來藏』,住於秘密藏。沒有佛力加持,沒有特殊的情況,這個『如來藏』誰也解不開。只有在關鍵的時候通過佛力加持,「開權顯實、開跡顯本、開近說遠」,我們能夠相見。

也可以比照前面大通智勝佛示現成佛那一段,他一成佛,彼土眾生什麼天人鬼神都有了,而且天人鬼畜互相不干涉,那可好玩了。這都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不可思議的妙境。也有對於不信佛法的人往往在這裡產生懷疑。他用世間凡夫的心態來誹謗不可思議的佛法。注意,這不是在講神話傳說,都是在講真實。

從下發來:應本師釋迦牟尼佛號召而來。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這裡講大菩薩一個人就帶有六萬恆河沙數的眷屬;還有些中等菩薩、小菩薩有帶五萬的,有帶四萬的,有帶三萬的,有帶二萬的,不等。下面還有帶一個人的,我們再讀下去。還有單槍匹馬的。看這裡,好好用心觀照一下。人與人之間的境界是不是天地之別啊?這就看各人發心大小啊!同樣在這裡聽師父講經說法,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等級,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等級,各人心量大小不一樣。修行人忌諱打別人的妄想。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眾生的習氣往往是自高自大,你就會給自己造障礙。樂遠離行:阿蘭若樂於修清凈處,遠離熱鬧;就包括阿蘭若聽到佛的感召都前來弘法。

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等比』就是如是等類。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黙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黙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佛法不離世間法,這是正常的禮節,對老古佛、對現在佛、對分身佛行菩薩的禮節。又繞三匝:是用心繞一下子而已。如果那麼多人繞的話,我怕繞到現在兩千年都繞不下來。剛才對這段經文呢,隨文入觀,觀照一下這個數量之多,拓寬心量。佛講一個「大」,講一個多,講一個長,用種種不可思議的天文大數來表達,充滿著藝術渲染,這還是其次;我們以此拓寬心量,即使很深妙的《法華經》《楞嚴經》法義,很容易明白。乃至平時待人接物,本來我們心量很小,好記懷於人,你不知不覺煩惱習氣破除,就是這樣。這不僅是妙用,也體現出佛的智慧——他就知道凡夫的心量小,專門搞一個大數字來給你對治。

經常讀《法華經》,是不是也在調心?你不明白這個道理,按照小乘修行法,你越調心量越小,越調心越沉重。因為你總是在為自己修行:我要成佛,我要往生,我的老爸身體要好要長壽,我的兒子要找個好工作,我的女兒要嫁個好婆家……

『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這又是一段很奇妙的經文。菩薩從地湧出來禮拜佛陀就有五十小劫;每一個小劫少說也好幾億年吶!五十小劫就等於是多少?佛當年出世到現在也沒有一億年吶,怎麼那個法會就五十億年?

《維摩詰經》中講,維摩方丈的房間十個平方,他為了招待文殊菩薩帶的菩薩大眾去開會,維摩詰從獅子國借來多少個座位呢?好幾千。一個座位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是一百里吧?八百萬里高的那個凳子放在維摩方丈房間里還不顯得擁擠,還寬寬大大的。這就是佛法裡面的「芥子包虛空」。那麼空間上可以這樣,那時間上呢?前面講了『一時』。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無所不能,無量百千萬億年可以容於當下一念。所以通過佛的神通法力加持,無量的空間可以包含於一個微塵;過去、現在、未來百千萬千萬萬劫,可以融入當下一念。

這就是一個妙法:時間、空間、黑夜白天、大小多少、輕重、長短,都是我們的妄想。可是我們都在當真,所以就不得解脫。包括我們這個肉團身,它是肉團嗎?它什麼都不是,什麼也都是,看你怎樣用心。這一杯水——天人看它是石頭,鬼看它是火。你認為的這個牆壁,鬼進進出出無所障礙。外道修氣功的「穿牆術」,就可以做到。

這五十小劫人家感覺是半天,有沒有懷疑啊?這是真實語。另外,我們在夢中夢到往事不足為奇;往往夢到未來幾天、幾個月、幾年的事情,是不是經常有啊?再次證明,人類對這時間的感受是不是一種錯覺啊?《法華經》《楞嚴經》就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開發智慧。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注意,是『以佛神力故』,以佛的神力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幫助我們開天眼天耳,並不是眾生本身成就的道行。在幾百幾千年以前的農業社會,因為當時物質文明比較糟糕,修行人不得不靠一些神通道力來攝取自然界的能量以生存下來。後來由於這種神通道力比較好玩,比較容易得到某種程度的自在,乃至健康長壽、肉身飛天;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把這種對色身的調理與對法理法義的觀照分開,變成單純地追求神通感應。像這些情況,在佛法里叫「附法外道」。

但是現代人又走了一個極端,過分地依賴物質文明、依賴科學、依賴醫學,使我們本來有的一些正常的功能都喪失。所謂正常的功能,我們完全可以自己跟自己的皮肉筋骨、五臟六腑溝通,自己調理身體,並不需要什麼神通。人體就是一個最精密的生物儀器,它有無量的潛能有待於開發。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這個四行菩薩很有意思。萬變不離其宗,講來講去還是『開示悟入』。

一名上行:怎麼『上行』呢?『開』佛知見,頓超九界。超了九界到哪裡啊?到了佛界。一『開』就見佛,或者「開門見山」也對,見涅槃山。

二名無邊行:這就是『示』佛知見。心地法門,全性起修——一行一切行,一戒一切戒,一見一切見,一證一切證。無量法門唯有《法華經》《楞嚴經》圓頓大教,不立階梯,一步登天,見道成佛。一個念就是『無邊行』,十方虛空一念而即,不動而至。它當下就遍及虛空法界!一起念就是超光速。它沒有速度,沒有距離可言。我們一念到揚州火車站的速度,跟一念到北京火車站的速度一樣不一樣?好好想。距離不一樣,但時間也是一樣的。這個一念,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虛空空間,一念就到。這就是不可思議的本來面目。

三名凈行:這是『悟』佛知見。一『開』,開門就見涅槃山;一『示』,我這個一念十方虛空三世古今,一念而已。『無邊行』,「一行一切行」,你見道了,然後呢?再一悟,有三個『如來藏』,有十法界森羅萬相。那麼這麼一『開』一『示』,知道了萬法就是一個念吶,理事圓融,性相不二。果真明白,你感慨萬分不已啊!可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這個世界這麼奇妙啊!你再看看一個泥巴疙瘩、一片樹葉、一根草,它是一片樹葉,是一根草嗎?你悟到了自己,當下悟到了我們周邊的環境,耳聞目睹身受都是誰啊?世界上誰不是誰啊!

當我們的心態得到了這種解放,那種自在的法味不可言喻。你沒有辦法表述。當初開智慧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現在有些人變成了——不能叫「老油條」,該叫「老佛條」了。無所謂了,是老智慧了。所以要檢點一下,你開了智慧以後有沒有起到菩薩的責任?有沒有行使菩薩的義務?

四名安立行:這是『入佛知見』,再進一步地來表述見道即是證道。怎麼『安立行』呢?心安身安,自安他安。這個『開示悟入』分述有四,其實是一。『開』的當下即是『示』,即是『悟』,即是『入』。它沒有先後次第,但是用世間法來表達必須有先後次序。其實他是一念而成就這就是圓頓大法一步登天。雖然你是一步登天,你在表達的時候要一步一步地來表達,這是佛法表達的一種困難。

菩薩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也好,六十個聖位也好,講了這麼多,給我們造這個印象:噢!要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證。這是誤導自己。別看那麼多位置,修行人可以一念成就,一時成就!這是心法。你可不能把它當成次第。諸佛菩薩怎麼樣講都很難講清楚,唯有智慧者能夠悟到。

為什麼勸大家來聽經聞法呀?你別看這一本經書寫的多少多少次第,你一念就能成就。就跟講「戒定慧」一樣,分述有三,實際上是一念!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戒」當下是不是就是「慧」?沒有智慧的人說我要守戒幹什麼?別人好吃好喝,我怎麼不能好吃好喝啊?所以開了智慧的當下是不是就是「定」啊?所以「戒」當下就是「定、慧」。「定」當下是不是「戒」和「慧」啊?定在那裡不做事了,不做壞事是不是就是「戒」?那沒有智慧的人他還定在那幹什麼?所以一定要明白「次第圓融」,大大地解放我們的思想。

『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菩薩見佛,學生見老師,首先要請安,問訊。佛法不壞世間法,這是成就我們的恭敬心。雖然是在老生常談,也還要強調一下。這吉祥的問候也是對盡虛空遍法界的一種吉祥加持,在行善道。按照佛的教導,在日常生活中,舉止莊嚴,就會為世界增加一份吉祥的氣氛。你這一念心發出,對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具有普遍的影響。我們這裡這麼手擺一擺,那太平洋的水浪動不動啊?那銀河系的虛空在不在振動啊?都在振動。因為我們的心是超光速,它的力量特別特別大,我們卻感覺不到。感覺不到就是因為它速度太快了。我們現在披著一張人皮,用隔陰之謎一隔,所以我們的能量連萬分之一都沒開發出來。

不要看那簡單的日常的問訊,一定要懂得相互之間和睦相處。為什麼會地震呢?為什麼會有種種的什麼水澇乾旱?都是我們自己在造業。貪嗔痴的念一旦發出來以後,就跟旋風一樣,在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波動,何況你無休無止地在發。到了一定時候,必然毀壞世界。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量變引起質變。我們一念心是善還是惡,是真還是偽,就是質量。

所以這個心發出來就形成了數量,人越多、你發的次數越多,數量越大;數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引起質量的變化。比如燒水一開始發了一個氣泡,然後兩個三個、十個八個、五十、一百;然後一半、三分之二……到最後那個水全部發起來的時候那就是開水,是不是質量發生變化了?沒有開之前只是熱水,沒有熱之前就是冷水。所以我們要懂得量變引起質變。

對於整個虛空世界的天災人禍,存在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對於我們一個人修行證果,也存在量變質變的關係。你善念量多,你得人天善報;真理量多,你就得佛菩薩這種智慧解脫的果報。所以命自我立,好好把持好自己啊!

修行的過程就是解決一個量變與質變的問題。質變就是我們要明心見性,要知道我們現前當下及其周邊環境萬相萬法的來龍去脈怎麼回事。明白以後,我們怎麼樣放下,怎麼樣去除煩惱習氣,這就是數量的問題。修行人質量的問題主要是解決一個真實,那麼與真實相應的就是行善斷惡。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惓。又諸眾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雖然是問訊,也是妙法呀。不是說說客氣話而已啊!我們開口講話就是在宣傳,就是在加持——不是吉祥加持就是污染加持。不要信口開河。

那個牛呞尊者,就是憍梵波提,一句並沒有多少惡意的玩笑使自己受五百世做牛這種畜生之報。我們可不能麻木不仁。你更不要動不動對別人去生瞋恨心,說惡毒語,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起一個念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在動!當我們知道自己現在起心動念都是真,你成佛了,根本不用懷疑。當你感覺到一個惡念都不能生起,你成大菩薩。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不是憑你能讀多少經,拜多少佛。沒有用,沒有用就是沒有用。你的心調整了沒有?這是真實。

表面上是向佛問安,實際上是告訴修行人要尊重、關心、愛護老師,這也叫旁敲側擊。世出世間法教育能不能成就,關鍵在於是否尊師重道。不尊重老師的人他是不可能成就的。即使成就也是邪鬼邪神。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其實他一點點都不快樂,經常頭疼腦熱,還要阿難給他捶背。其實那些眾生一點點都不好度,還想害他的命。六群比丘、五百比丘、比丘尼還另立爐灶,跟他分庭抗禮。但他只有自己打腫臉充胖子,哪好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說:哎呀!這些東西可把我傷心透了。在客人多的時候有沒有哪個老爸老媽講自己兒子媳婦不孝順的?沒有,都是打腫臉充胖子。看了這個問候啊,凡是將來當老師的,你們都會感慨萬分。有的人看到老師:啊!真了不起!出門前呼後擁、個個恭敬……這是他只看到這一面。

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苦也好,不苦也好,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學生,有這個責任啊!有這個義務啊!

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這叫『開佛知見』,讚歎這些眾生。始見:一開就見到『我身』。是見到釋迦牟尼身,還是見到自己的身,還是見到泥巴瓦塊身吶?一切都見到了。聞我所說:明白佛所說,見我身即見萬法之身。『如來慧』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是我聞』。諸佛出世就是為了講『如來』二字,講『阿彌陀佛』四個字,講『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一個意思。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小乘者』也是『如是我聞』,也是『阿彌陀佛』,只是他在迷惑顛倒之中,還不知道自己就是『如是』,就是『阿彌陀佛』。『我今』就是現在的機緣已經成熟,就是我正讓他們來聽這個《法華經》。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既讚歎佛,也讚歎四眾弟子:哎呀!佛,經過您這麼一說,我們隨喜您老人家的功德,隨喜這些師兄弟們的功德。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能問』者必是機緣成熟之人,必是追求真理之人,必是真誠恭敬之人。這不是惡問,惡問是問難、刁難。甚深智慧,這是所問。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這裡彌勒菩薩作為當機,代表法會大眾向佛請法。其實他已經是等覺菩薩,他對在常寂光凈土修行的這些大菩薩一目了然。這裡是作為代眾請法,示現而已。他自己又不好解釋——你不能搶在佛前面開口。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兩足尊,就是前面如來十號講的『明行足』。哪兩足呢?智慧也足了,福報也足了,在如來果地的功德,叫『兩足尊』。巨身大神通:前面講了,這些菩薩最起碼都是初住位以上的現量境界,能夠證到初住位以上境界的菩薩,他的無量色身三昧可以與佛等同。智慧叵思議:這個『叵思議』是很難思議、不可思議之義。其志念堅固,是指他們的定力。「和光同塵」,「同塵」是現無量色身三昧,「和光」是所證得的「首楞嚴大定、法華三昧」。比如這個手套,它現一個畜生的時候,它並不是跟畜生那樣愚痴。現畜生身叫「同塵」;知道整個全體都是我,就叫「和光」。實際上這三句話,『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就是講我們的三身功德——『志念堅固』就是法身功德,『智慧叵思議』就是報身功德,『巨身大神通』就是化身功德,「法、報、化」三身。

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有大忍辱力』,這是表教化眾生的恩德,加前面三種就是四種德。這樣的菩薩已經證得同體大悲,所以為『眾生所樂見』。

我們早晚都要走上講台,早晚都要承擔起教化眾生的重任,這就是當老師、當領眾修行人應該具備的功德。以此檢點自己,你能不能與眾生打成一片?你自己能不能感覺到眾生對你的信任程度?要有自知之明。有些人那種自知之明是虛偽的,是自己的誤解,因為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自以為人家對他怎麼樣,可是恰恰相反人家對他就是不怎麼樣。但是他就感覺到他對他怎麼樣。有些事情我不好講明。這個要靠智慧,要靠我們柔和的心,你才能感受到。有時人家為了打發你、應付你甚至畏懼你,惹不起躲得起你,他對你敬而遠之,你還把它當成:嗯,我有了道行,這麼多人在恭敬我!其實不是這回事。而往往這種心態造成距離越來越大,到最後造成一些不好收拾的局面。

當然這種情況是屬於雙方的。往往直話直說的人反而來講得不到人家的信任,忠言逆耳。那是對你的真正地關心和尊敬,你卻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的話,那換句話,其他人可能就換一個方式來應付你了。既然是這樣,人家只能不理睬你,對你敬而遠之,或者講幾句恭維的話。這種凡夫的心態對我們修行人障礙極大,我們要當心。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恆河沙等。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恆沙,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六萬恆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將五萬恆沙,其數過於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恆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恆沙劫,猶不能盡知。】

這裡前面一段最重要。每一個人能夠領六萬恆河沙數的眾,這是不是大菩薩呀?能領六萬恆河沙數這樣的大菩薩有六萬恆河沙,明白嗎?這是第一個數字。

將五萬恆沙,其數過於是:還有二等大菩薩,他領五萬恆河沙。但是這些菩薩比領六萬恆河沙的菩薩還要多。大家注意隨文入觀,就此把我們的心量來調一調,這個可重要了。你不要以為講到數字這麼枯燥無味,有什麼意思啊?你好好觀照一下。下面:

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恆沙:從萬恆沙、千恆沙、百恆沙、十恆沙到一恆沙;就是一個人領一恆河沙也就不得了的了。半及三四分:半恆河沙、三分之一恆河沙、四分之一恆河沙。億萬分之一:億萬分之一恆河沙。千萬那由他:也就是說這個千萬個那由他——『那由他』是一百多位的大數,我們看了是不是數字很大呀?——還抵不上億萬分之一個恆河沙。這是襯托一下。你看這恆河沙數有多大?而且萬億恆河沙。『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這慢慢小了。一個億是九位數,那由他是一百多位的數。其數復過上:也就是說下面的菩薩雖然領的菩薩眾人數慢慢少,但是這樣的菩薩人數很多,可能六萬恆河沙、八萬恆河沙、十萬恆河沙、萬億恆河沙都不止。這是觀照一個大數字。

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如果說這些不帶兵的個體戶是不是更多了?那就是萬萬億恆河沙都說不清。所以我們看看,一佛出世,他這個豐功偉績不可思議。前面的分身佛就足以使我們瞠目結舌。至於他的弟子大眾又是不可思議。可見一個人的能量有多大啊!將來成佛每個人都能具足這種功德。想一想,無量的分身佛、無量的這些菩薩大眾做你的弟子。可是現在,你不就是能領導你的老爸老媽、夫妻兒女,再領導家裡的那些什麼沙發、電摩、電腦啊,不就領導這些東西?大一點的領導一個省、領導一個國家。可是你成佛以後,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能跟我們保持同步。這就是叫我們發心,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了,我們就能像諸佛如來一樣,成就不思議豐功偉績。

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籌數』就是計算。過去計算用的簡略的方法用籌碼來作為教學演示。

過於恆沙劫,猶不能盡知:你來計算的話來講,恆河沙數的劫數,一劫少說幾十億幾百億,多說萬億千億,恆河沙數的劫數你都算不盡。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面對這麼多無量的菩薩大眾,彌勒菩薩示現糊塗。這麼多數的人,誰是他們的老師啊?他們第一個老師是誰呀?他們是學的什麼佛法啊?讀的是什麼經啊?修行的是哪一個法門啊?在某種意義上,經也是法門,法門也是經。但是一部經往往可以引出種種法門。比如說《佛說阿彌陀經》,這個法門就無量啊!念佛是不是一個法門?拜佛是不是一個法門?嘴巴念佛是不是一個法門?眼睛念是不是一個法門?耳朵聽是不是一個法門?一個經可以引出無量法門;一個法門也可以貫穿於無量經,從各種經典經教里來總結。在佛法里它是次第圓融。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從中湧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我常游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這是用這種『神通大智力』的一種氣氛。『四方地震裂』,這個『震裂』是震而不裂,從地湧出來了,地不震它怎麼湧出來?可地還是好好如原初啊!就是比喻他們的這種神通道力。

這是彌勒菩薩示現,明知故問。菩薩教化眾生,往往叫「示生非生,示死非死」。那麼這裡示不知是不是非不知啊?你不能說:我都知道。不過還是佛請你講吧。就顯得沒有那麼多味道。這也是要顯示出那無量菩薩大眾的神奇。

『是諸菩薩』,要知道兩個『是諸菩薩』。前面『是諸菩薩等』是法會大眾,後面『是諸菩薩眾』是從地上湧出的菩薩。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本土菩薩要問,他土菩薩很自然地也會產生疑惑。佛法不離世間法,顯得特別地真實。這些分身佛他們知道不知道啊?統統都知道。但是都遵守會場規矩,是不是?你跟老師、跟長者在一起,不要搶嘴。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善哉!善哉!第一個『善哉』,上契佛之本懷。我正要講這個事。第二個『善哉』,下契眾生根機。眾生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通過彌勒菩薩穿針引線,機緣成熟。讚歎他能問這樣的大事,這是智慧。

然後佛在開示之前打預防針,防止許多人生起疑惑心,否則會障礙自己的道行。『當共一心』作雙重解釋:一者不要分心,要認真聽;二者,從根本上來用心,不可以用世間的凡夫心態,來妄解不可思議的如來真實大法。被精進鎧,雙重含義:一者,你只能聽著佛的音聲隨文入觀,是名大精進;二者,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來看待不可思議的佛法。這就是『精進鎧』。『鎧』是保持覆護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身慧命不受傷害。發堅固意:對佛所講之法,不管你懂不懂,你可以懷疑,你能打破砂鍋問到底,來研究,來請法。絕對不可以用世間法來詆毀、懷疑。很重要。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智慧』二字,通達事相叫『智』;明白事理叫『慧』。這個事理就是空理。這兩個字既可以做相同的解釋,也可以仔細分別。『智』為『慧』所用,『慧』為『智』所依。比如師父在這講經說法,這是不是『智』啊?表出一個道理就是『智』。那麼在沒有講出這個『智』之前,它的存在就是『慧』,由慧現形為『智』。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無量色身三昧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是指一念當下這種威力。無量色身三昧每一個色身三昧都具有『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是對『神通自在之力、師子奮迅之力』的重複強調。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重複上面的前行,打預防針:我要講這個大法,你們可不要懷疑啊!佛的智慧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態來思維。

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樣,《法華經》不是可以輕易傳的。如人不信,自己會遭大罪報。佛在法華會上傳過去四十一年中所未曾有之法,叫法會大眾不要懷疑、不要恐懼;再三講佛語真實,不可以懷疑。師父也再三強調,對《法華經》要深信不疑。《法華經》為什麼難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把佛過去所講的一切法統統否定,從感情上來講,眾生不容易接受。過去講無量的法是佛迫於無奈,不那樣講的話你一開始就傳這個《法華經》,沒有人相信。所以佛講《法華經》要打招呼,都要打預防針。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為什麼現在才給你們講真話?以前不是不講,也不是不願意講,而是不敢講,怕把你們嚇怕因此而遭到政府的制裁。一制裁這個大法,好了,沒有人傳了。可是眾生卻把佛的方便說當成了真實。我們想一想,現在普天之下有多少人信這個法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無量無數阿僧祇:『無量』一個大數,『無數』一個大數,『阿僧祇』是一百多位的大數。觀照數字,放大心量。這些無量的菩薩都是我的弟子,都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後教化的。他的本義並沒有錯,可是法會大眾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是佛在娑婆世界這幾十年成就的,認為佛是第一次成佛。其實佛在《梵網經》講他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是第八千次,這就造成一個反差。

這裡『令發道意』,『令』是使得,『發』是成就,『道意』就是成道了。整部《法華經》就是在『調伏其心』。也可以用『調御丈夫』來理解——佛就是「調御師」。『御』在防禦我們的邪知見、煩惱習氣,『丈』就時刻觀察我們的心態來對症下藥。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世界之下』呢,我看其他法師的解釋,娑婆世界下方叫「十六萬八千由旬」。那麼這個國土裡,也是七寶樓閣,諸大菩薩在這裡務虛。那麼我們這個穢土、同居土來的菩薩,在佛法里叫「務實」,跟世間法也一樣,是不是?那些領導幹部平時在處理政務叫「務實」,那麼國務院辦一個黨校、辦一個學習班,叫「務虛」。務虛是為了更好地務實,務實也是為了更好地務虛,所以行菩薩道也是「虛實圓融」,也叫「理事圓融」。所以這些菩薩在一段時間裡他專門從事理論研究。

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先介紹這些菩薩的處所,再介紹這些菩薩的境界。由讀懂《法華經》而知「權實不二」之理。《法華經》是「實」,無量的經典是「權」。你真正讀懂了《法華經》,「權」就是「實」,「實」就是「權」。知道一切萬法皆是《法華經》,由此知道《法華經》是「經王」,由此知道一切法無非「經王」,叫『正思惟、分別、正憶念』。沒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糞都是「我」,你懂了。但是你對那些沒有讀《法華經》的人不能這樣講,仍然按照佛的良苦用心反覆勸導。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諸佛無量法門各有喜好,各有特徵。這類菩薩『不樂在眾』,有二義。一者,樂於在靜處觀照。注意,不能等同於「人我空、法我空」,而是理解為圓教菩薩在證得「法華三昧」後,在靜中「寂而常照」,以這種定力加持法界。就跟諸佛證入無餘涅槃一樣。同樣在寂中,看你的心量境界。二者:不樂於現肉團身來教化眾生。前面『不樂在眾』是對他而言,第二個是不樂於通過「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肉身來教化眾生——『眾』也指五蘊之眾。多有所說:也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當成是「人我空、法我空」,這是一邊;別教菩薩呢,他又從空出有,有是不是又是一邊呢?所以這些菩薩你不能認為他是「空智」或者「有智」。『所說』是指二邊,執著那種說法。也就是這種菩薩呢,他是按照圓教的中道之義。如果按照別教的中道之義,你既要在空,也要出有。按圓教的中空之義,你在空也是有,在有也是空,叫『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這是法界一相之『靜』,絕待、無對、無餘之『靜』。空也好,有也好,中也好,都是我們當下這一念。通教的一念只見空不見有;圓教的一念「空、有、中」當下具足。但在這裡他是示現空寂這種法相,成就自己,成就眾生。因為這些菩薩連彌勒菩薩示現得都摸不著他們的底,你能講是通教、別教、是藏教嗎?想都不用想。勤行精進,未曾休息:怎麼『勤行精進』呢?念念入「薩婆若海」。就是我們常講的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左右圓融、頭頭是道。這種功夫靠平時的修持和觀照。無論在家出家,無論衣食住行,都可以修行這種功夫。但是根據世間的情況,一般以專修為好。專修又以出家為好,容易成就。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既可以理解為前面的『不樂在眾』——他不願意在這個實報土、同居土、方便土來修行。常樂深智,無有障礙:『常』是時時事事處處;『樂』,已經形成一種定力,念念在道。這裡的『深智』非「一心三智」而不可言。一個心三種智慧,三種智慧實際上都與三種如來藏相對應——「空智、俗智、中智」。「空智」就是明白「空如來藏」,「俗智」是「不空如來藏」,「中智」就是「空不空如來藏」,只有這樣才無有障礙。你不能圓融「一心三智」,你還有障礙,還有魔,叫「菩提障、菩提魔」。唯有讀《法華經》《楞嚴經》,成就一心三智,才是圓滿大智慧。

亦常樂於諸佛之法:由一心三智三觀而有萬法圓融為一個本體。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智」,沒有哪一智不是十法界萬法,這就叫『諸佛之法』。『諸佛之法』講到底就是『一心三藏』與十法界。一心就是三藏,就是十法界,三個藏沒有哪一藏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沒有哪一法界不是三個如來藏。一心精進,求無上慧:十法界始終是這一個念,咬住不放。這就是『精進』,咬住『一心三藏』就是智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內無外,無有無空,無所不包,叫『無上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舍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阿逸』就是阿逸多。可是按圓教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什麼都沒有行,可他就是行了『頭陀』,這就是圓頓大法。無修無證,即修即證。這個妙,就看你會不會用心,處處都在破我們的種種執著。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但是你如果誤解了大乘佛法:既然用心的話,我什麼事也不做,我專門來用這個「心」。你這個心不是那個心,你這種心是鑽空子,「噁心持法,罪加一等」。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啊!

雖然那麼多的菩薩都在虛空界下面修「寂而常照」,這些菩薩是佛在需要他們出來亮相的時候就出來亮相,這是一支龐大的後備軍。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這個『久遠』提出來了,法會大眾一心執著於就是這一次幾十年,明明提醒他,他都不在意。等明白以後:哎呀,對啊!佛都提醒了嘛!他才知道。所以『我今說實語』,佛再三強調諸佛如來語無虛妄,汝當正信,不可懷疑,否則罪報無量。

這裡有一個地名叫『伽耶城』,在伽耶城邊有條尼連河,尼連河旁邊有一個菩提樹,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打坐,示現成佛。菩提樹,是幫助我們開智慧,不要執著。不要認為就是那一種菩提樹。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講了一大堆,其實就是一念之差。在前面偈頌,佛講了,『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後面佛又打比方,在《法華經》里可能是最殊勝的一個比方。從成佛以來無量無量無量……百千萬億百千萬億……劫,可是彌勒跟法會大眾只認為是這四十年的功夫。一念之差。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這是打比方:一個二十五歲的小夥子,容光煥發,指著一個一百歲的人,老態龍鍾:大家知道嗎?這是我的兒子!這是叫人家相信不相信呢!而那百歲的老頭子呢,也還指著這個小年輕:這是我父親!這更加讓人疑三惑四。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這裡進一步來論證他們的疑惑。從這些菩薩大眾的境界、道行來看,以彌勒菩薩等覺位的境界和智力,那這些菩薩絕不會超過彌勒菩薩,所以彌勒菩薩有發言權。他知道成就這樣的道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看彌勒菩薩對這些菩薩的道行是怎麼樣評價?首先總地提出這些菩薩。

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在無量的百千萬億劫已經發菩提心,勤求正覺。

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這一定是明心見性,而且是圓教菩薩明心見性,初住位菩薩以上的功德。

那麼『善入出住』,是以「善入、善出、善住」,來形容無量百千萬億色身三昧。人天道之「四禪八定」,包括小乘的「四禪八定」,談不上『善』。明心見性,方可言『善』。包括《金剛經》的禪定都不能叫『善』,他只能『入』,不敢『出』。所以這裡『善入出住』起碼是別教位以上的境界。根據藕益大師的評判呢,別教初地到十地的菩薩,才能『善入』這種三昧;別教初地到十地相似於圓教的初住位。

所謂『善入』,入而不入。在行住坐卧中他就見到任何一種三昧。注意啊!這種「三昧」是現量境界上千變萬化的三昧,沒有隔陰之謎,來示現佛法的教理教義,而是在現量的境界千變萬化——變人、變鬼、變天、變菩薩、變佛、變風、變雨,是這個等級。兩隻眼睛一眨、眉頭一皺:好,一變就變出來了。

『善出』是講出定,示現本身。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相,那就是本身,也就是成佛之前的本身。他由這個本身成佛,出定就這個樣子。一入定,他可以把過去百千萬億年的百千萬億的化身——做人、做天、做牛、做馬、做烏龜、做風、做雨,統統示現出來,還可以示現出其他人的種種相,那叫「色身三昧」。其實現那種相是不是還是他自己啊?這是用分別法來說他的「無量色身三昧」,沒有哪一個色身三昧不是他自己。這個「本相」也是方便說,是他由第一次開始成佛的那個凡夫相作為本相。所以出定了,現本相。這個『出』也是指別教十地以上的菩薩從空出有,大作佛事,在俗諦中,在世俗中,來成就這種分別智。

善住:是指別教的妙覺菩薩圓滿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那種佛。這種果位相當於圓教的二行位菩薩,相差三十個等級。至於圓教的『善入出住』,它可以成就於幾年,成就於幾天,成就於一時,成就於一念。圓教不可思議,「即入、即出、即住」。對『善入出住』作如是觀照。生住異滅,森羅萬相,當下一念,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裡最低等級是別教初地以上。這個『百千萬億三昧』就是百千萬億種神通變化。前面講了阿羅漢的色身三昧,一般地說為不超過十八種。那麼到了通教、別教,又要多、又要高。但是只有到了別教初地位以上——相當於圓教初住位以上,可以化現無量百千萬億三昧,乃至於等同於佛的那種千變萬化。

得大神通:跟佛的神通變化相似,法力、道力不可思議,「戒定慧」三者均等,隨智慧而顯現。久修梵行:『梵行』為「清凈行」。「清」為如如不動之義,「凈」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之義——萬法都是「我」,這是最大的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次第』說為無分別不妨分別,『善』說為分別不妨無分別。所以『善』與『次第』圓融,因為森羅萬相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巧於問答』,非明心見性的菩薩而不可。首先能問能答,難不住他;其次還要『巧』,你的回答能讓人聽懂。有的人雖然能答,但是人家聽不懂;有的人雖然能問,但是人家也聽不懂,不知道他在問什麼,這都是靠我們的智慧。所以問也好,答也好,我們要下決心讓別人能聽懂。只要我們真正明白『一心三藏』真實法義,你要相信,只要是有誠心來請法的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他當下一定能信佛,而且當下自己就能認可自己成佛。這就是你講法成功不成功的標準答案。這是我們這幾年來傳法啊,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證實真理不可戰勝。

人中之寶:這是讚歎,也可以講是菩薩中的菩薩。這是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真正受持《法華經》《楞嚴經》的菩薩。一切世間甚為希有:包括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是六道凡夫世間;出世間,阿羅漢、辟支佛、藏教、通教、別教菩薩,都叫出世間。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提出疑問:這些菩薩已經修了無量百千萬萬億億年,已經成就了這麼大的道行。以佛講經說法四十年,能成就他們這麼大的道行嗎?

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作為我們這些大菩薩能相信,佛講話一定有他的道理啊!但是我們現在不明白道理在哪裡啊!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同時考慮到新發心的菩薩以他們的下劣心來看待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會造口業,造意業。這點也是告誡末世修行人,佛語無妄,你可以不懂,但不可不信,千萬不可懷疑。懷疑聖人,要受報應。聖人不報復我們,佛也不懲罰我們,是受我們自己的報應。因為你那是一種黑暗的心,就只能到黑暗的氣氛里去受報應。所以『唯然世尊』,『唯』,只有這樣啊!佛啊,請你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

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佛講一切經典,既是面對當前弟子,也是面對未來世眾生。有些人說《法華經》《楞嚴經》叫人當下成就,那是佛在世啊!意思是佛滅度以後,誰能做到啊?如果佛滅度以後這個講經說法的人不能通過《法華經》《楞嚴經》成就人,佛把這個經書要留下來幹什麼?

那個大通智勝佛到靜室里幹什麼啊?他就是在冥中加持十六王子講《法華經》。那現在釋迦牟尼佛在定中在幹什麼啊?就是加持後世講經法師來弘揚《法華經》《楞嚴經》,否則他就失職。因為大通智勝佛加持十六個王子,那麼我們現在來講,就是這個普天下的人都來講《法華經》,佛有沒有力量來加持啊?何況十六王子啊!何況當今世界還沒有幾個人講啊!大家明白師父講的話嗎?

我上次在江陰,好幾十個人登台分享心得,那個小妙祥在登台之前思想鬥爭了三天。她講她這一生做夢都沒有想到要登台,還講話?她思想鬥爭了三天,講過了以後一身輕:「哎呀!也不過如此!」我們本來都是佛,智慧都是現成的,到時候一逼就把你逼出來。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發白而面皺。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贊,善能分別說。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巧於難問答,是『四無礙辯才』。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不信佛語,不信《法華經》,佛在前面〈譬喻品〉和〈法師品〉講到,那種惡報非常悲慘呀!再三強調,對《法華經》要深信不疑。


推薦閱讀:

法華經講記·從地湧出品第十五(38)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七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七
法華經持驗紀卷上
法華經今解 (序品 卷一~1)~悟顯法師 講述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