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文學-專欄】第四爐香: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門去 /作者:李平中

第四爐香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門去

特邀執筆 李平中 審核 課題組全體成員

解讀精要:李白的一生,其精神要義,始終都在於立志報國、對仕途的不懈追求。可謂是屢敗屢戰、毫不氣餒;直到皓首白髮,依然矢志不移。

如果我要說,李白是個「官迷」,估計好多人會不以為然乃至勃然大怒:你沒見人家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誰敢說李白是個「官迷」?

不過,我自有我的道理。我們換句委婉的話說:李白的一生,其精神要義,始終都在於立志報國、對仕途的不懈追求。可謂是屢敗屢戰、毫不氣餒;直到皓首白髮,依然矢志不移。——這樣好聽多了吧?

李白的出生歲月,很好記,生於701年,卒於762年,活了62歲。也就是說,以西元700年為界,七百加多少年發生的事,李白那時就多少歲。比如742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那李白就已經42歲,落拓不售的日子終於熬到了頭,終於正式進入了官場。再比如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那李白也已經55歲,已經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但還是不得不帶著第二任經過明媒正娶的妻子——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南逃,從河南開封跑到江西廬山躲藏起來。——你看,我們這樣一利用數字研究方式,很多內容就好記多了吧?

李白的出生地,一般認為是出生在中亞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碎葉,今屬吉爾吉斯坦。當地有李白的巨幅雕像,也是人家賣力宣傳的一個文化景點。其他人也很難跟外國人爭這個東西。李白曾經說過,其祖先,是在南北朝十六國時期,號稱漢將軍李廣的第十六代孫、西涼政權建立者涼武昭王李暠,李白自稱是李暠的第九世孫。而李暠後代的另一支,六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這樣說起來,李白還該叫李淵叫老太爺呢!

我們那偉大的唐朝,雖然士族階層已經不再像南北朝那樣可以完全把持朝政了,庶族通過科舉考試,已經有了一定的政治生存空間,但社會上的家族觀念依然很嚴重。這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在於,士族依然在某種程度上享受著不納糧、不服兵役且可和名門望族通婚的特權。因此,唐代尚存許多高等門第。比如當時社會上流傳甚廣的五大高門:隴西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及河南鄭氏。——古代小說中一說哪個花街柳巷來個太原王生,不用問,只要你懂古代這些文化常識,立即就明白,這太原王生一定是個有錢人。本來清河崔氏才是當時中國第一大高等家族。但是我祖李世民手握著皇柄,硬是把隴西李氏列為第一高門。

由此可見,李白的祖籍其實那也不是碎葉,而是在隴西。可惜隋朝末年,李白的父親李客,年輕時酒後殺人,不得已跑到了碎葉,並且娶了一個胡人的女兒生下李白。因此很多人說,其實李白的母親是突厥族。但是還有很多專家認為根據古書中所描述的李白的長相,李白的母親應該是鮮卑人或者說是白俄羅斯人,所以李白這樣一個混血兒才如此的相貌非凡,被賀知章驚為天人,激動地說:公非人世之人也,乃太白精乎?

也就是說,李白作為一個天才,也可能是個妖怪,因為我們平凡人達不到他那樣的相貌與智商。

李白五歲的時候,全家又遷回隴西。可是不久仇家揚言要報仇雪恨,不得已又舉家遷到四川綿州昌隆青蓮鄉。也有專家說李白是八歲才遷到四川去的。北方碎葉的天氣太冷,南方四川倒是個好地方。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實也不是想念碎葉,而是在想念遙遠的北方隴西。

因為山高水長,四川和中原相離甚遠,天高皇帝遠,自然也是江湖豪俠經常出沒之地。李白就曾經在後來的詩中不止一次的反映巴山蜀水的任俠殺人事件。比如《俠客行》裡面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比如《白馬行》裡面的「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等等,都有無法隱藏的野性存在。

四川又是道教勝地青城山、紫雲山的所在之地,道教氛圍甚為濃厚。李白在童年和少年時期經常徜徉期間,其受道教的影響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他自己就曾經在《感興》詩中承認: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山林生活是如此的自由和散漫,俠客與道士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的另類而神秘,那種誘惑,也讓幼小的李白是如此的無法抗拒。可是父親一而再三的告誡他:不要忘了,你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子孫,你是貴族,你和他們不一樣,你不能總是像他們那樣遊山玩水、浪蕩一生!

十八歲的時候,父親把他送到大匡山,跟隨隱居在那裡寫《長短經》的趙蕤學習縱橫之術。所謂名師出高徒,趙蕤之於李白,也終於培養出了一個可以「遍干諸侯」、「立抵卿相」的張儀、蘇秦式的人物。

西元725年的時候,李白已經二十五歲了,終於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走出這巴山蜀水凄涼地,臨洞庭,登廬山,歷金陵、揚州、襄陽、汝海等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記住,他離開四川的時候,是背著一把劍走的。我們今天,往往只強調李白文采斐然的一面,卻忘了,李白其實還是一位武士。其經受儒、道、俠思想的影響,從後來李白的一生來看,那都不是泛泛而談。

未來的理想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顯然,在那個「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年代,在那個文弱書生都要揚言去邊疆打仗的唐朝,大丈夫,自當扛起一條大槍,為國家攻城略地、開疆拓土,尋求封侯拜相、雄霸一方。說白了,就是要做官。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奔向目標的不同方式。

做官的日子是多麼的美好啊!想想先祖李暠,那種日子,彷彿對我李白是那樣的近在眼前,又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於是,我們突然看到,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在湖北安陸壽山,二十七歲的李白為了儘快的混入官場,不惜承受當時還非常讓人鄙視的「贅婿」身份,經文學圈子裡的朋友孟浩然的介紹,和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萱(字紫嫣)結婚了。是不是還想上演當年司馬相如和王佶導演的針對卓文君騙財騙色的連環計?不過,儘管過的是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老宰相的門生故吏們也一直沒能夠對自己有所舉薦,可是許紫嫣畢竟是大家閨秀,還是很尊重李白,很喜歡李白的。人家那大家名媛,見識過達官顯貴,根本不在乎你李白做不做官,只在乎夫妻能夠舉案齊眉、琴瑟和鳴。所以李白這第一次婚姻,還是很和諧很幸福的,許紫嫣為他生下一對兒女。兒子叫伯禽,小名叫明月奴,後來在李白去世三十年後去世,大約活了64歲。女兒叫李平陽,出嫁後不幸病死。李白後來曾題《寄東魯二稚子》,對兩個孩子非常懷念:此樹我所種,別來已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依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並肩。雙行桃樹下,撫背誰復憐?

又有詩云:二子魯門東,別來已經年。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

看到了嗎,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並非總是那麼的豪爽,什麼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他也有傷心欲碎的時候,曾經那也是如此的柔腸百結。

在定居安陸的十多年裡,李白也曾經積極的為自己尋找出路,他以安陸為中心,頻繁的遊歷江夏、襄陽、洛陽、太原和隋州,以文會友、傳播詩名,以期引起當政者的關注與讚許。其間,也曾經向安州的裴長史、荊州的韓朝宗等達官顯貴上書,其渴望被了解被舉薦的心情也是如此的迫切,甚至讓我們很有那種急於求成的感覺。比如《與韓荊州書》,文章一上來就是肉麻的吹捧吏部侍郎韓朝宗「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接著又毛遂自薦,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萬丈雄心,有「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度和「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則倚馬可待」的自負。——就是說,如果天天用好酒好菜招待著我,讓我任意的瞎胡侃,那每天弄出來一萬個字,寫成一萬個字的文章,那還是不成問題的。——可是世上哪有這等好事啊!我也想過這樣的日子呢!——最後,李白又不失時機的表達了一種妾式憂傷:「今天下皆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我李)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就是說,現在天下誰的文章好,誰是有才的人,那都是德高望重的您說了算。任何文章,一經您手,您一評價,那立即就變成了好文章。那寫文章的人也立即變成了才子。可是您為什麼不能誇我兩句呢?您何必吝惜門前那一小片土地,而不讓我李白揚眉吐氣、平步青雲呢?

面對這樣的「干謁」信件,那老頭韓朝宗能說什麼呢?他也只好說,李白小夥子啊,你這封信倒是——確實寫的很好!

可惜啊,因為李白走的不是科舉考試的道路,再加上年輕,名聲還沒有達到足以驚動皇上的時候,所以對於李白想做官這件事,大家也心知肚明,可是也無能為力、愛莫能助,只好賣力的替他宣傳文章和才名。

李白活了一輩子,為了追求人格上的尊嚴,為了和皇上不至於成為主子和奴才的關係,為了能夠像蘇秦、張儀一樣直干王侯立抵卿相、和統治者成為平等的朋友關係,為了能夠和皇上「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他似乎也從來沒有去想過走科舉考試的道路。因為不屑,所以不為。可是他忘了,現在已經不是春秋戰國了,甚至連《隋唐英雄傳》的時期也不是了,文官制度已經形成,現在再想從平民百姓直達王侯,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就好比今天,解放初期,可能還會有從小是放牛娃的有功軍人來當個縣長,可是發展到了今天,要想當縣長,有個大學文憑,至少是一個最起碼的條件吧!

面對這種尷尬的情景,李白也不由得仰天長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為什麼呢?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社會,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一個戲子,叫什麼小明,結個婚,竟然能花兩個億;一個傻瓜,叫什麼小強,當了幾年演員,竟然能掙七個億!可是我李白卻還過著貧寒的日子!

李白和第一位妻子許紫嫣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738年,許氏不幸病死。此時李白三十八歲,一雙兒女尚小。為了照顧一對兒女,李白只好經朋友介紹,又在739年娶了一位劉姓的女子。

劉氏嫁給李白之後不久就發現,許氏家族看起來比較龐大,可是他們不姓李,李白還是寄人籬下而已。李白之所以娶自己,似乎更多的是為了照顧孩子。而李白呢,大叔是長得比較帥,可是也並沒有像自己想像的那麼有錢、活得那麼瀟洒。所以劉氏斟酌了又斟酌,考慮了又考慮,最後還是理性佔了上風,選擇了默無聲息的逃之夭夭。那些沒有講完的故事,那些沒有說完的話,還是算了吧!——故事的最後,你還是選擇無情的離開我。

今天,很多專家為了幫李白粉飾,都揣著明白裝糊塗,硬說是因為劉氏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劉氏。可是你仔細想想,李白此時尚在懷才不遇、落拓不售之時,他有什麼資格主動離開劉氏?更何況,有他自己後來的《南陵別兒童入京》為證,詩中明確的表示劉氏就像朱買臣的妻子那樣,在朱買臣尚不得志時,無情的選擇了離開。

劉氏離開之後,李白傷心之餘,只好將一對子女寄養在許氏宗族那裡,自己離開安陸,到山東任城,和孔子的後代孔巢父等人隱居在徂徠山,號稱「竹溪六逸」。

事實上,因為當時是政治清平的太平盛世,根據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無道則隱,有道則見」的原則來推測,這六個人,那都是一幫幻想著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其大張旗鼓、故作姿態的高調隱居起來,隱居的目的恰恰不是為了隱居,而是期望引起皇帝的關注,派遣華麗的車馬來請高人出山。

由於李白在此之前曾經兩次到長安短暫遊歷,結識了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等一大幫文友,再加上搞出這樣一個轟動的隱居行為藝術之後更加名聲大振,742年,我們溫柔而典雅的皇帝唐玄宗架不住玉真公主與賀知章的交口稱讚、極力推薦,終於決定下一道聖旨,招遠在山東的李白進京奉詔。以免天下人罵自己不能禮賢下士、選賢任能而致使山野有奇才、遺之在草澤,且有香草美人之怨。

李白接到聖旨之後,那是高興的啊,胡胡哈哈哈哈哈哈,立即吟詩一首《南嶺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可見回到安陸和兒女告別,依然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又想起美麗的劉氏竟敢不愛自己這天下有名的帥哥,竟然悄悄的離開自己,不禁怒從中來: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劉氏啊劉氏,你這個蠢貨,你好愚蠢啊!你竟然看不到我李白的潛力股!老子馬上也要像朱買臣那樣弄個太守噹噹了,到時候你可是後悔都來不及啊!所以聯想到未來的美好生活,李太白不禁哈哈哈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白來到京城長安之後,並沒有立即獲得皇帝的接見。儘管玉真公主不停的安慰,勸他耐心等待,好運一定會來臨;儘管賀知章一而再三的在達官顯貴面前誇他是天上被貶的謫仙,李白心裡還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甚為忐忑不安。無奈只好到街上借酒澆愁。又突然發現街上賣酒的北方白人長得非常漂亮,於是又「笑入胡姬酒家來」,迷花依草、流連不已。

結果恰恰在李白喝醉的時候,皇帝心血來潮,突然又想起了這名滿天下的詩人。派人到酒店裡找到之後,那皇帝見他醉得不成樣子,也只好「降輦步迎」、「御手調羹」、「問以國政」。——當然,這只是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里的說法。我翻開《新唐書》舊《唐書》,都不見有這樣的記載。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草堂集序》和《大唐十才子傳》都採用這種說法,不過是為了巧妙的避開李白初次見到唐玄宗必須下跪的這樣一個事實,共同維護李白那種獨到的自尊而已。不是嗎?奴隸分兩種,那種知道自己是奴隸的人,還可以挽救,他們至少還明白幫一個不願做奴隸的人維護自尊是多麼的重要,意義是何等的重大。而那些從奴隸生活中尋出一種「美」來的人,才是十足的奴才。下跪的姿勢再美,終究還是奴才。如何你覺得我的分析正確,那我還能不能告訴你,關於李白喝醉的事,我認為是假的,或者說他裝醉,這也是我的獨到見解。

所以後世很多文人,還是很有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他們寧願相信李白是真喝醉了,我們的皇帝為了得到華美的詩篇,親自為他調好醒酒湯,那也是非常符合文人的傲嬌心理、可以真實化的一個美好畫面啊!

不是嗎?且看元代姚燧的【雙調】《壽陽曲 詠李白》:貴妃親擎硯,力士與脫靴。御調羹就飧不謝。醉模糊將嚇蠻書便寫,寫著甚楊柳岸曉風殘月。

你看,不僅皇帝親自給他李白端來醒酒湯,大美人楊貴妃還親自給他伺候筆墨紙硯,高力士還諂媚的幫他把靴子脫下來,好讓他放鬆來寫。——我們的文章,是多麼的寶貴啊!——當然,李白也不可能寫什麼「楊柳岸曉風殘月」,就是李白的詩寫的非常好的意思罷了。

最後,李白被唐玄宗供奉為翰林學士,陪伴在皇帝左右專業吟風弄月。宮中的日子是多麼的美好啊!李白顯然也很享受這種能夠時刻陪伴皇帝的日子,剛入宮不久就得意的向朋友楊山人寫信炫耀,信中說:幸陪鑾駕出鴻都,身騎青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就是說,你看,我非常幸運的陪著皇帝出了京城,到溫泉宮去抹澡。皇帝騎著一匹白色的高頭大馬,我騎著一匹青色的高頭大馬,我們並肩騎行在隊伍的最前面。一邊走一邊親切的交談。我偶爾一回頭,就看見後面跟了一大群穿紅帶紫的王公大臣,但是誰都不敢超過我們倆,走到前面去。每當我一回頭,這些王公大臣趕緊牙一赤,露出四顆牙,對著我李白諂媚的笑一笑。——這種人上人的感覺真是太美妙啦!

只是可惜啊,皇宮的生活是如此的華美,可是用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里的話說就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從天寶元年開始,到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翰林,就不得不無奈的離開了皇宮。

離開的原因,專家的話可以總結成兩個詞,叫:狂放、天真。或者說是政治上不成熟。狂放到視他人如無物,天真到認為真的可以「平交王侯」、和皇帝平起平坐。因此,才外不能被容於百官,內不能見諒於明主,他只好選擇離開。用杜甫的話說,叫「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離開的導火索,很多文人筆記里也提過,說是李白的一首《清平調》惹了禍,說被高力士在楊貴妃那裡進讒言,說李白在詞中挖苦楊貴妃太肥,故意把她比成趙飛燕。我們且看《清平調》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我們仔細的分析這首詞,我可不可以告訴你,確實是這首詞惹的禍?不過不是把楊貴妃比作趙飛燕,詞中還有更嚴重的信息。那就是:枉斷腸的人是誰?是誰想楊貴妃想得腸子都斷了?不會是皇帝吧,皇帝沒必要啊!所以,也許李白這樣寫只是故意裝出一個向楊貴妃求愛的姿態,好讓貴妃高興,可是他忘了,他比皇帝年輕,又比皇帝貌美,在愛情方面,王者的心靈是脆弱的,那皇帝同樣是小心眼的,他可不想時時把一顆定時炸彈,安插在自己身邊。所以我們看到,皇帝賜予李白五花馬、千金裘,賞了一大筆銀子,先讓高力士向李白暗示自己的意思之後,還是很客氣的把李白請出了皇宮。

44歲的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後,並沒有立即離開長安,而是又在長安城盤桓了半年,還是盼望著玉真公主能夠替他說說話,希望皇帝能夠回心轉意。可是等待的結果,還是沒有結果。李白只好懷揣理想破滅的悲憤、傷心、失望、不滿,繼續花天酒地、浪跡天涯,沿黃河東下洛陽。

在洛陽,李白遇到了32歲困守洛陽的杜甫。當時和杜甫一起在洛陽遊學的,還有40歲的高適。三人彼此仰慕、相見恨晚,很快成為十分要好的朋友。此時受李白消極思想的影響,再加上杜甫在24歲時,高適在32歲時,都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而不幸因權貴作梗名落孫山,三人遂決定跳出三圈外,不在紅塵中,由李白贊助資金,到山西王屋山去尋訪傳說中的名道士華蓋君,修鍊仙丹,以尋求長生不死之葯。

於是,由僕人背著皇帝賞賜的大袋金銀珠寶,李白帶著杜甫和高適花天酒地、一路高歌、非常高調的前往山西王屋山去尋訪老道士華蓋君。

到了山西,失望的發現,華蓋君恰恰沒有守在他的丹爐旁邊殷勤的等待詩仙的到來,半個月前剛剛離開道觀,不知到哪裡雲遊去了。問他的弟子們可能去的地方,弟子們也一無所知。

我們今天推測,三人如此高調,估計應該是華蓋君早已提前探知了他們的到來,感覺這三個人還是塵緣未盡,仙路似近實遠,無法隔世離塵,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避開。

但是李白還是不死心,表示要留在王屋山一邊煉丹,一邊等待華蓋君回來。最後,高適熬不下去了,率先離開了山西。杜甫從745年的春天一直陪李白煉丹煉到秋天,結果也沒能等到華蓋君回來,仙丹也沒有煉成。杜甫也無奈地向李白表示自己也想離開。兩個人分別之前,杜甫寫了一首《贈李白》,真實的反映了當時兩人的心境: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在這首詩里,杜甫把李白比作葛洪,也真切的為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樣留下來尋仙問道、堅持煉丹而表示愧疚,感覺愧對李白。可是一轉眼幾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能成為神仙,還是在人間過著如此困苦而漂泊的日子,我也不知道我們的路在哪裡。所以你看杜甫,那也是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和無奈:我們整天就這樣狂歌飲酒、飛揚跋扈,可是給誰看呢?誰又會在乎我們呢?每當我深夜輾轉反側,悲傷就逆流成河!

還有些專家認為這首詩是嘲笑李白因為煉不成丹而愧對真正的小仙翁葛洪。我感覺該專家解說失當。你想啊,當時李白已經名聞天下,而杜甫還是無名小卒,只在文藝圈子裡小有名氣,吃飯、路費還得李白資助,於情於理,他都還不至於敢嘲笑李白吧!再看後來杜甫寫給李白的那些詩,更是表達了對李白深深的敬仰與懷念。比如「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等等,也從側面驗證了我的推斷的合理性。

杜甫離開之後,李白頓感索然無趣,也沒能等到華蓋君的出現,最終也離開王屋山,準備到浙江紹興天姥山去遊歷,尋訪另一位得道高人。但是在取道山東的時候,又梅開二度,認識了一個情投意合、相見恨晚的女子。該女子二十六歲,年輕貌美、頗知文學,李白對她十分滿意,非常信任。可惜該女子在唐人筆記里沒有能夠留下姓名,李白的朋友在李白去世之後寫回憶錄時記載為「東魯某氏」。二人在山東任城開始同居生活,後來李白為她在山東兗州買下了大量田產,並且有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李天然。可惜結婚五年,東魯氏不幸病死,李白只好將兒子託付給東魯氏的母親照顧,傷心之餘,更加堅定尋仙訪道的決心。

此時是公元750年,李白也已經五十歲了。路過河南開封的時候,有一次喝醉了酒,提筆在開封梁園的牆上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梁園吟》。李白走了之後不久,恰巧因依附韋後集團、懷有不臣之心而被李隆基殺掉的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帶著丫環來到梁園遊玩。看到李白的詩之後,頓感耳目一新久久不能釋懷。不巧梁園的管理者暴殄天物馬上就要擦掉,於是宗氏便以千金的代價買下了這面牆壁,派能工巧匠小心的全部整體移走。此事在當時頗為轟動,也自然吸引了李白主動前來和宗氏相識,最終惺惺相惜,由朋友發展成了戀人。

這就是「千金買壁」的故事。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識,如此便可不相知。儘管知道她是名聲很不好的罪臣之後,但李白還是經不住誘惑,最終和這位美貌的大家閨秀在河南開封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婚後,因為宗氏也是一個忠實的道教信仰者,所以二人也比較情投意合、生活十分恩愛。李白後來曾經寫《自代內贈》,有「別來門前草,秋巷春轉碧。掃盡更還生,萋萋滿行跡」表達對妻子宗氏的綿綿思念之情。

轉眼又過了五年,安史之亂爆發,醉生夢死的大唐王朝頓時陷入兵荒馬亂之中。河南的開封、洛陽自然也無法幸免於難。無奈之下,李白只好帶著宗氏南逃,最終躲進江西廬山逃避戰亂。

757年,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在江西起兵。借平叛之名,實則意欲與太子李亨爭奪天下。兵馬途徑廬山,得知天下聞名的大詩人李白在此隱避,立即派人重金去聘請李白入幕,充當智囊團,作為籠絡文人的一面旗幟來號令天下。

一聽到有皇親貴胄終於主動請自己出山,李白立即高興得眉開眼笑、屁顛屁顛的,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不顧宗氏的極力勸阻,不假思索的、迅速的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並且,入駐幕府之後,求功心切,李白很快就作了一組系列的詩《永王東巡歌》,來抒發自己的建功立業情懷。

可惜此時的太子李亨,早已在安徽鳳翔即位,是為唐肅宗。一聽到李璘不聽中央調遣,擅自出兵東征,唐肅宗頓時勃然大怒,顧不得安祿山史思明,攘外必先安內,立即出兵征剿。生於深宮之中,長在婦人之手的李璘很快兵敗被殺,而李白,因為替李璘充當吹鼓手,旋即被投進潯陽監獄。眼看生命難保、在劫難逃。真可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幸虧宗氏和李白的好友宋若思、崔渙多方打點營救,再加上郭子儀在皇帝面前說情,李白才死罪逃過、活罪難免,於公元758年被流放夜郎。當年李白曾經為王昌齡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只到夜郎西」,真可謂是一語成讖,現在真的要被弄到「夜郎西」了。回首往事,李白真是欲哭無淚、哭笑不得。

無奈李白只好在宗氏的弟弟宗嫌的照顧下,在官府的嚴厲看管下,只好向自己最不願意回去的四川夜郎出發。不料在公元759年,乾元二年,關中大旱,民不聊生,皇帝頒布一道「罪己詔」,宣布大赦天下,死者從流,流者從免。——就是說,死罪,改成流放;流放的,改成全免。這對於李白來說,真是喜從天降、紫氣東來。他又迅速的寫下一首《早發白帝城》來表達自己的意外喜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是,經此一劫,看破了宦場起伏的宗氏,早已看透了李白的內心世界。所謂尋仙問道,他李白只是葉公好龍而已,他對道教的信仰,是假的,是不真誠的,他骨子裡放不下的,始終還是自己因為祖父被殺、早已厭倦之至的官場。他李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因為人生經歷不同,自己也無法去改變李白。所以我們看到,宗氏沒有向李白告別,選擇悄無聲息的離開廬山,懷著無奈而傷痛的心情,悄悄的回到了已經被收復的故鄉河南。

這是李白的第四次婚姻了,他的朋友在筆記里說的很明白:始娶於許,再合於劉及東魯,終娶於宗。——就是說,和兩個宰相的孫女許氏、宗氏,那是明媒正娶;至於和劉氏及東魯氏,朋友只是巧妙的用了一個「合」字而已。就是說,只是同居密友,根本不算妻子。

那些妻子不在身邊的日子裡,李白顯然也是風流倜儻、處處留情、需要在美女那裡尋找更多的靈感,且在詩中毫不避諱。比如《寄遠》: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後空餘床。床中綉錦卷不寢,至今三載猶余香。再比如《東山吟》:攜姬東土山,悵然悲謝安。我姬今朝如花月,他姬古墳荒草寒。等等。

當然,懷著一份赤子之心,有時候也不失對紅顏薄命的憐香惜玉:昔日芙蓉花,今成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等等。

可是現在,李白顯然也不好意思再回到中原去尋找宗氏,於是就在江夏、金陵、宣城之間來回逗留。其間也曾為好友宋若思、良宰等人做過幕僚。但天下大亂之際,這些人大部分也都是窮官,所以你看,李白晚年的日子,雖說還不至於窮困潦倒,但也已經是大不如前。

761年,已經六十齣頭的李白還是不死心,聽說大將李光弼要揮師北上平叛,又給李光弼寫信,希望能夠隨軍出征,雖說已經不能「揮劍決浮雲」、親自上戰場了,但還可以做做宣傳工作,為國家盡一點微薄之力。——那言外之意也不過是說,等你消滅胡人回來,你李光弼弄個大官,我李白也弄個小官過過癮。李光弼作為皇親正宗,那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來啊,所以李光弼只好說:老李啊,只要你覺得身體還可以,你願意來,那我還是表示熱烈歡迎的。

最後,公元762年,李白中途病死,死在跟隨李光弼出征的路上。李光弼也頗為傷心憐惜,哀榮備至,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其實,古人的筆記里,關於李白的去世,還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追隨李光弼,中途得病,無奈回到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最後病死在李陽冰府中,臨終前將部分手稿交給李陽冰處理;一種是舊《唐書》中的說法,「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三種說法,見於我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書,叫《大唐十才子傳》,說李白來到安徽當塗採石江中遊玩,結果「玩月墜水,撈救不及」,說是喝醉了酒,從船上掉到水裡淹死的。明代無名氏《蓬軒別記》記載:「採石江邊,李白墓在焉。往來遊人題詩殆遍。有處士(梅之渙)書一絕句云:採石江頭一抔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掉大斧。」——這就好比,刮開一塊樹皮,在上面刻上「愛護樹木」四個字,你嘲笑別人在李白墓前題詩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關公門前耍大刀,可是你自己呢?不和別人一樣嗎?

最後,還是以我們沈丘三高楚志勇老師的一首詞,《寒堤冰上行》,來結束李白風流、豪放、漂泊而傷感的一生吧:

片雲將露一抹紅,且踏殘雪冰上行。

寒凝潁水波微動,靜懸釣餌葉淺涌。

極目四望,遍地供綠,浩浩滿地瓊。

太白拔劍悲歧路,阮郎醉酒哭途窮。

雲月八千岳武穆,匹馬梁州陸放翁。

自古人生多風雨,何妨吟嘯且徐行。

展眼望,且踏人間路不平!

亮點:

1、李白一生對仕途汲汲追求。

2、李白力求在精神上和皇帝對等,力求一種人格上的自尊,不願和皇帝成為主子和奴才的關係,而希望以朋友關係存在。

3、雖然也曾經大張旗鼓的尋仙問道,但李白對道教的信奉是不徹底的,是葉公好龍式的。

作者簡介:李平中 42歲 沈丘三高團支部書記 沈丘三高義工服務站站長 中小學高級教師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復盤專欄
專欄 · 滬港亂彈 | 這杯茶,難喝。
早結婚智商低,晚結婚情商低 | 李淼專欄
原創專欄 | 車裡的男人
只是你不懂楊振寧與翁帆的愛情丨一嫻專欄

TAG:文學 | 教師 | 專欄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