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工作方法,其實是學校教你的那些

連班都不會上的人,談什麼「下班後決定命運」?

1/6

「高分低能」還「低分高能」更常見

有一次,我跟一個名企的HR開玩笑:你們是不是招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新人?說這話,是因為他們每年都要招大量的名校畢業生。

他的回答是:「高分低能」這個現象其實非常少見,而「低分高能」卻很常見。

就是說,當年的學霸們,工作能力至少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而當年學習成績一般、工作後能力卻很強的例子,也很常見。

這個回答,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學習能力」與工作中最重要的「業務能力」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大量關於提升職場工作能力的文章,都是圍繞「時間效率」「溝通能力」「人際關係」這些輔助的工作能力,而很少有人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到「如何提升業務能力」這個核心的工作能力——可能是因為各個行業的業務能力內涵差異太大所致。

這篇文章,我就通過最基本的學習理論——「中學學習的三個層次」,來談一談我對「如何提升業務能力」這個問題的看法。

2/6

學與用

讓我們先來懷念一下那段恐怖而甜蜜的校園學習時光吧。

幾乎每個人都有兩類同學:一類人勤奮,但成績始終在中游徘徊,另一類成績最好的學生,往往並不是學習上最用功的,而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學習。

在通過學霸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要經歷三個層次的學習。

第一個層次是掌握知識點。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一個板塊都是由無數個知識點組成的,這個層次的學習就是熟練地掌握這些知識點、知識點的變形,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這個層次學得不好,就是老師們常說的「基礎不紮實」,而老師們常常念叨的「態度不端正」「習慣沒養成」「一知半解,得過且過」等等,主要影響的也就是這個層次的學習。

第二個層次是經典題型。學校學習的一大目的是為了考試,考試都是有套路的,套路就是名師整理出的《洞穿高考題型1000條》。

學校日常學習是第一個層次知識點的學習,而複習是第二個層次,圍繞題型的「刷題」。

知識點是從「學」的角度出發,題型是從「用」的角度出發。只有知識點與題型相遇,你才能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學校學習的基本要求就是第一、第二個層次的學習,所以我先講完這兩個層次對於工作方法的啟發,再去講學霸級的第三層次。

3/6

知識的陷阱

工作能力要求的第一個層次同樣是知識點,不過,如果你列出工作中所有能用到的知識點,你會發現它們少得可憐,大部分只相當於某一門功課某一個學期的知識量,就算是偏技術類的專業,也僅僅相當於大學裡某門主修課四年的內容。

而且,即使職位升高,需要的專業知識點也並不會增加,像管理線甚至會減少。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有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在工作上的能力卻很強」,原因也正在於此。

好成績的前提條件就是第一層次知識點的學習很紮實,但有很多「聰明人」,因為各種原因(比如缺乏學習興趣、沒有名師指點),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掌握不好。

但這一類人到了職場上就如魚得水了,不需要掌握複雜拗口的名詞,不需要理解繞來繞去的邏輯,更不需要背誦和默寫,掌握方法之後,只要運用好有限的知識,也能解決問題。

不過,工作中對掌握知識點的要求也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就是對相關行業、上下遊行業知識的學習。

比如廣告業,總是服務某個行業客戶的,你至少要理解這些產品是如何賣出去的,了解這些消費者的特點。如果你專門服務某一兩個行業,那麼你對該行業知識了解的要求,基本要等同於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

但是,這些相關行業的知識通常是需要你自學的,如果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業務能力的差距就在無形之中拉開。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新知識的學習。上學時的知識點,通常比較經典,十幾年的教科書,現在也能湊合著用。但現在大部分行業的知識更新都很快,像我之前從事的電商運營,只要是涉及到工具類的知識點都是三個月一小變,一年一大變,脫離這個行業一年,偶爾回來看一看,連設計師的變成人工智慧了。

這些工具類的新知識,早一天知道,就多一天「知識紅利」,這就要求我們對新知識足夠敏感。

總的來說,專業知識不是關鍵,真正拉開職場差距的是第二個層次的要求。

4/6

解決問題的思維

流水線上的工人解決的問題通常只有一兩個固定的要求,工作方法也就是幾個固定動作的組合,流水線上的工作好像是一個最簡單的題型,就像每天都在用固定的方法,解最基本的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學習的第二個層次對應到職場上,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辦公室里的白領雖然解決的問題更加多樣化,但仍然可以歸納成幾大類問題,同一類問題解決的方法雖然根據實際需要有所變化,但是同樣可以總結成幾種思路。這類工作,就是解決幾種乃至十幾種不同的題型。

過去教育界把「題型」看成應試教育的產物,好吧,剛好歪打正著。工作中的每一項任務都是一場「考試」,沒人關心你掌握了多少知識,老闆要的是結果,這跟「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沒什麼兩樣。

題型的作用就是把最常見的考試角度固定成一個個的題目模板,而工作中解決問題的思維,也不是見招拆招,而是「舉一反三」,為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建立自己的「套路」,「題型思維」就是一種從問題的出發的「應用思維」。

但有一點很不一樣,在學校里,考試只是一種手段,學習才是目的,老師負責幫你把所有的題型和該題型的所有解題思路都總結的一清二楚。而工作上恰恰相反,學習是一種手段,解決問題才是目的,所有的「套路」都必須你自己來總結。

同樣是拜訪客戶,一個勤奮的業務員,充其量能夠識別出幾十個客戶的特點,一個一個地說服他們;但一個聰明的業務員,他只需要記住幾類客戶的核心特徵,每一類又對應著二三套核心話術。

前一類業務員,他們的工作方法就是記住產品的特點,然後根據客戶的喜好,推薦產品,一旦客戶喜好很模糊,或者猶豫游移,他們就傻眼了。

後一類業務員,他們的工作重點就是把客戶歸納成幾類,苦心鑽研每一類客戶的需求和話術體系,而在實際接觸客戶時,他們只需要判斷眼前的客戶是哪一類,再使用相應的「套路」就行了。

即使在面對那一類「猶豫游移的客戶」時,他們也能先將其假定為某一類客戶,再通過對話題的控制,真的將其「變成」此類客戶。

「題型思維」的核心方法是「找規律」,有人擅長總結歸納,接觸完十幾個客戶,大腦里就自動「歸納」為幾種類型;有人擅長知識遷移,自己去買東西,是如何被銷售員說服的,轉換一下,就是自己的方法;有人擅長推理演繹,一本講銷售心理的書,每一個結論都能對應到自己的實際接觸的客戶上。

不管是歸納、推理、遷移,都是把具體問題「抽象化」,用「規律」分析思路,用「系統」優化解決方法。

這就是開頭的問題,「為什麼當年的學霸們,工作能力至少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因為真正的學霸,都熱衷於總結題型,都習慣於「題型思維」。

有些題目,你看了半天,想出一種思路,但怎麼解也解不開,只能跑去請教他,他只看了一眼,就立刻說:「你一定是用XX方法了,這根本解不出。這條題應該用XXX方法,我做過類似的題目,也可以用XXX方法,我也做過的……」

這就是學霸,他們永遠不甘心於簡單地解題,而是希望用最好、最快、最美的方法解題。別人刷的是題,他們刷的是題型。別人看到的是解題步驟,他們看到的是思路與規律。

這個習慣到了工作上,任何一項任務,都不滿足於完成,而是琢磨著有沒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方法。

有一句話,學霸們考100分,因為試卷只有100分,這個天花板,到了職場就徹底不存在了。

但是,此前幫助他們成為學霸的第三個層次的學習,此時,反而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最大陷阱」。

5/6

學霸的難題

一般考試總是由70%比較容易的題目、20%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和10%的難題構成。

第一和第二層次的學習,可以解決70%的普通題,剩下那30%的難題,就必須進行第三個層次的學習。

第三個層次的出發點仍然是題型,是題型的延伸、變形、組合、嵌套。因為任何一條難題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題型組成的,所以難題的難點就在於如何辨識並分解成簡單的題型。

同樣的是,在工作上,我們也要有把全局性的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小問題的能力。

不同的是,以前我們都是一個人獨自解開一條大難題,但工作後,「分解難題」的工作,通常是由管理者進行的。這並沒有降低難度,而是給我們發出了更高的挑戰。

第一,我們仍然需要有放眼全局的能力,卻只能控制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這叫「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第二,必須要有團隊配合技巧。學霸們都是徹徹底底的個人英雄主義者,沒有任何人同學能幫助你,也沒有任何同學能拖你的後腿;但職場上講究的是,在團隊配合中突出個人的作用,利用公司資源實現自己的業績。

這才是學霸們真正面臨的挑戰,是另一個大問題了,有機會我再專門寫一寫吧。

6/6

連班都不會上的人,談什麼「下班後決定命運」?

為了輔導兒子的功課,我看了很多學習方法的書,發現教育界那些高級教師研究的學習方法,相比20多年前,真是天壤之別。而職場業務能力的方法論研究上,成果實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真正好的方法,都是在學校里學過的那些,可惜大部分人都隨著高考複習資料一起,當成廢品賣了。

我想起我初中的一位政治老師,他教過我們一個做多項選擇題的方法:造成不要憑感覺做多項選擇題,應該先排除掉選項本身邏輯錯誤的,剩下的,再一個個判斷與題意之間的關係,最後還要再檢查一下,選出的選項之間是否有矛盾。

這是我第一次領教方法的力量,難以想像這是一位文科老師教我的,從此就對這種力量非常著迷。

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的失敗是因為「懶」「沒有毅力」「粗心」「性格不適合」,也不願嘗試更多的方法,為了逃避一點點的思考,寧願花費大量無用的努力。

天道酬勤的「勤」,是指那些勤於尋找一切好方法的人,連上班都不講辦法的人,談什麼「下班後決定一生的命運」?

推薦閱讀:

賴昌星在加拿大已經找到一份工作(圖)
沒有生病的情況下,怎麼開病假條?
找呀找呀找工作……
為什麼加班的人總是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國際法學人歐洲HCCH實習心得

TAG:工作 | 方法 | 學校 | 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