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林老和尚講法華經》第018集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

上來我們介紹,講經之前,有一個《弘傳序》,是道宣律師作的,這裡呢。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五千退席」,

靈山會上,百萬人天大眾,佛將要說《法華經》的時候,這是讚歎如來的「權實二智」,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在這個《法華經》之前,也說了很多的法呀。小乘人,從在鹿野苑,說四諦法,那個五比丘都證入道了,從來也沒有懷疑過。那麼到了法華會上,異乎尋常,如來讚歎諸佛的「權實二智」甚深無量。他說我們都證了果了,還有什麼甚深無量啊?你不都跟我們說的么?都說過了嘛?我們依教奉行,沒錯。所以連舍利弗都有點懷疑了,舍利弗是最有智慧的。所以下文的入文當中呢,有三請四止,請了又請,止了又止,「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就是把這個在會的人,這個情緒呢,要穩定住。

有沒有人有情緒呢?有的,那個五千人呢,就是有情緒的。釋迦牟尼佛深贊諸佛的「權實二智」,你懷疑就罷了么,他呢就越席,離座而去了,我不聽了。什麼那麼甚深無量啊?是吧?佛就說了,說是「此輩罪根深重」,罪根深重,就是業障深重啊。不相信佛要將要說大法,將要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同時這種人呢是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個還不是增上慢的,都是證了果的,也有增上慢。他們去了就好了,去了就罷了。「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都是堪受大法的。否則,他這種人要是不去,不離開這個地方,你要是說,他就生謗,對他沒有好處啊。

事實上,這個「五千退席」呢,也是叫作「影響眾」,給大家做做榜樣的,叫大家不要生疑,要發大心,要等待佛要說這個大法,要得大利益。所以說是,雖然是,說你走了就罷了,好。意思上呢,就是策進在座的人,有增上慢的人,不生退席之心。這是「增慢之儔」這一類人。我們這個在座的人也有增上慢呢,也有退席的,今天就有個人退席的,對吧?當然呢,退席,各有各的因緣不一樣。

「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這個五百,富樓那等有五百弟子。這個五百弟子呢,雖然是在法華會上示現受記,受五百弟子記啊,實際上呢,這個都是深位的大菩薩。所以《法華經》有四眾弟子,有當機眾,有影響眾,有結緣眾,還有常隨眾,這些個人呢都是影響眾,給大會的人做榜樣的,唯恐有些個什麼增上慢呢。那麼這個像富樓那五百弟子等,都是內密外現,外現五百弟子聲聞身,內密菩薩之行,到了法華會上受記成佛。從這一句話上呢也看到,佛有本有跡,那麼這個諸大弟子也有本有跡呢。這都是跡中示現的,這就是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無量義經》說了了,就入無量義處三昧。入定以後放光現瑞,有六瑞。將要說法了,我們上面都講了,一再在講啊,沒有說法之前,要「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個就是「先以定動」。現種種的瑞相,「放光」,見東方無量世界,什麼都看得到。「動地」,六種震動。「雨華」,什麼優缽羅花,芬陀利華,天雨四華。這叫作「放光現瑞」。

為什麼事情呢?「開發請之教源」呢!這個教,說法要有人請呢!這個不是說《阿彌陀經》啊,《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這個經呢要請,而且不是一請,要三請。一請,說是不行不行,沒法說,我不能說不能說。再請,不能說。再請,不能說。到了三請四止,殷勤三請。為了發這個請,請法請法,這個殷勤請法。這是呢教源,就是《法華經》這一大教,源就源於舍利弗之請,這就是教源。他不請,佛就不說啊,佛不說,這個《法華經》我們今天也聽不到。

所以這個《序品》中,如來說《無量義經》已,入定放白毫光,具現六瑞,使彌勒懷疑,以請文殊決答,是知放光現瑞乃開發起說教之本源也。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佛要說《法華經》,先是說《無量義經》。說過了以後,就入無量義處三昧入定了,入了定後么,雨華,放光,現瑞,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那麼現在要說法呀,「先以定動」已經動過了,大家都起疑了,都等待,要聽佛說這個大法,這個機緣成熟了。所以佛就出定了,出定揚德,「揚德」就是讚歎諸佛的權實二智之德,那麼,可見得十方諸佛倒駕慈航,廣度一切眾生所用的就是「權實二智」,所說的法就是「權實二教」,這我們都要曉得啦。

「出定揚德」,那麼有人就問呢,這個佛,「妙湛總持不動尊」呢,「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地方佛怎麼要出定呢?那麼還要入定啊?那佛這個定,還有出入沒有呢?嗯?這個佛本來是「那伽常在定」,像佛久遠劫來,早成正覺,成佛了。那麼在中間一直到現在,「處處示生,處處示滅」,難道說佛有生滅嗎?釋迦牟尼佛上升兜率,下降王宮,住世八十年,八十年以後呢還要入涅槃,那還要死,佛有生死啊?啊?沒有的。這都是為了度一切眾生故,作如是示現。所以此中「出定揚德」,亦復如是。機緣成熟了出定,這是讚揚佛的權實二智之德。

「暢佛慧之宏略」,將要說這個,開示悟入的無上大法,為令一切眾生入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就是佛慧。入佛知見,是佛慧,是佛從降生以來就是為了說這個佛慧的。現在要說了,這個心懷就暢了,我這個事情啊,我這想要辦的事情,能辦就辦好了。「暢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朽宅」,這是《譬喻品》里,初以三車,誘引諸子。及出火宅,後乃等賜以大白牛車。這是譬喻在鹿野苑初為聲聞等,權說諦,緣,度三乘之法,令其修習,出於三界。逗至法華,開權顯實,唯談一乘圓實之法,咸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經中說,如來「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朽宅」,朽宅是什麼地方啊?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三界。我們住的三界,這叫作朽宅。我們要了生死,就是出三界嘛!那麼這個宅,為什麼稱為「朽宅」呢?要壞啦!世界有成住壞空,你不要以為我們這些人住在這裡還蠻好的,馬上就要壞劫了,就壞了,這個沒有錯吧?朽宅,比如這個房子年深日久了,磚瓦木料都朽敗了,要壞,要癱,要倒了。如果說把這個朽宅,比喻我們這個人,這個人的這個身體呀。可能大家么,你們年紀輕啊,不是朽宅,像我這個年紀大了,就成朽宅了,就差不多了,這個朽宅,還能住多久呢?我昨天還有個人說的,我說又要做這個事情,做那個事情。他說,那個意思你還有幾天好活哎?還做這個做那個啊?你都快死了,還做這個做那個呢,雄心倒蠻大的。我說,我還要活呢,我還要活一百五十歲呢,是吧?朽宅啊,都是不長久的嘛,人有生老病死啊。

「通入大之文軌」,這個朽宅,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為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說四諦,六度,十二因緣,這是指這個三藏教,叫他們呢修道,能夠出三界苦。他出了三界了,再一步步的引導啊。他已經走了三百由旬了,然後呢再給他,一步到了方等,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再進一步呢,引導到般若會上,以般若理水而淘汰之。這個心呢,他慢慢就融通了,不然的話,那個二乘人證了小果以後啊,嗯那個執著心大得不得了,那是搬不動的。這是「通入大之文軌」,是這麼個意思。

這是講,道宣律師,他既然給《法華經》作序,都是引《法華經》中的文,譬喻作文字,來作序的,就是敘述這個《法華經》所有的內容。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化城」,本來沒有的,是「無而倏有」,本來沒有的,忽然有了,哪兒有的呢?是化的。哪個化的呢?是佛化的。防非禦敵,這叫作「城」。比如小乘人,證了一個真空涅槃,能夠防見思之非,御生死之敵。為什麼要有個「化城」呢?就是接引小乘人,證了小乘果了。為什麼他們證小乘果呢?這力量不夠,你叫他一下子就是跑五百由旬他跑不了,所以中間生疲極之眾,所以給他示現一個「化城」。

「化城」是止息為義,進入了「化城」以後,再給他引入「寶所」。他不能夠一次,頓教一次就到了「寶所」了。那麼這個小乘根基的人力量小,所以要一步一步地引導。比方說,如來在過去為王子時,就是為這個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覆講法華,在那個時候就下了大乘的種子。但是呢,下了種子是下了大乘種子,這中間退大向小。像舍利弗,原來也是發菩提心的,退大向小了。向小了,呆在什麼地方呢?呆在化城,現成的呆在這個地方。現在到了法華會上,他有過去有這個善根因緣,所以他能夠被接引,說大乘,授記做佛,是導引宿昔之緣之不墜。

上面講「朽宅」,這個地方講「化城」,這是兩個譬喻,底下呢還有兩個譬喻。就是: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系珠」,系珠喻。

這個系珠,佛是大慈悲父,一切眾生在佛看來呢,都是佛子。都是佛子,等同視之。雖然都是佛子,但是做父母的呢,特別對那個,說是我這個孩子有了病了他要特別關心,疼愛他。那麼父母對兒女呢,你像現在我們這個城市裡的小孩子,這個小孩子他不懂事啊,他會跑,他不懂事。父母有的時候看不牢,怕他跑了,怕他跑得找不到了。他在那衣服包里寫個條兒,叫什麼名字,住在哪一個街哪一弄多少號,如果跑掉了么,人家什麼送到派出所里,他好找嘛。那個大富長者,他這個兒子也就是這個樣子,怕這個兒子將來跑散忒了,我也找不到他了,他也找不到我了。大富長者么,家裡是財富無量,寶珠么塞一個珠子在他懷裡,將來你跑得沒得飯吃了么,可以換飯吃嘛,不至於飢餓啊。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從理性上說呢,這叫作系珠。那麼此中,講這個「系珠」呢,那是講過去的宿世因緣,聽過大乘經的,比如我們現在聽《法華經》,這個《法華經》是成佛的法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系珠啊,什麼叫系珠啊?這個珠是無價寶珠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直能夠供給你成佛,這個叫作系珠。

比如說在大通智勝佛時聽覆講法華,那也是「系珠」。所以此番,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都是宿世沒有能夠成熟,到了今番說《法華經》,機緣成熟了,應該得度了,就這種人。「系珠明理性之常在」,不然的話,怎麼能夠遇這個法華會呢?我們為什不能遇法華會呢?啊?所以,我們常說的,「我生之時佛滅度,我佛住世我沉淪,悔恨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就這麼個道理。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上面是講理,下面呢是講事。你這個珠啊,雖然是理性常在,但是你不修,他這個珠是不顯的。眾生雖有佛性,你要是不修行,不念佛,不參禪,不念經,不誦經啊,這個理性不能顯。理性不能顯!這個顯這個理性,修行呢,就有次第了。說是「理須頓悟」,理么。講事呢,事就有次第。我們講這個荊溪大師那個《始終心要》,「爇柱則初後同相,入海則淺深異流」。這個「鑿井」跟入海一樣,你像我們這個地下要打個井,打井一鍬就能挖出個井出來?還不行。先我慢慢挖慢慢挖,看看地下,先是干土,後來到了濕土。到了泥了,泥了,看得慢慢就有水啦,是這個樣子的。

「顯示悟之多方」。你就是講,從這個凡夫位上,到外凡,內凡,相似位,分證位,這個開悟呢,證果呢,它都是一步一步的。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所以《法華經》,從文字義理說得都很清楚。

「喻陳惟遠」,說這個譬喻,理是深遠,高深。如果這個《法華經》要不講譬喻,就直說這個理,恐怕有很多人他接受不了。所以佛呢,是大慈大悲,用這個權巧方便,說種種譬喻。譬喻是譬法的。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眾生,執著於有,沒溺愛河。愛就是貪愛。

「此等之流,自非如來興大哀憐,廣為津濟,安能拔其生死之苦,令得涅槃之樂?又眾生為無明所覆,昏惑迷倒,自非如來等一至極,悲愍之心,安能拯其昏迷之暗,令複本性之明?」(自《法華經科注》)

這幾句話呢?從文字上來講呢,意思上很好懂。「大哀」是什麼人呢?就是佛的大慈大悲。哀者,是哀憐呢。就是眾生苦啊,佛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拔滯溺之沉流」,就是拔苦,「拯昏迷之失性」都是屬於拔苦的。拔苦,是屬於大哀。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從漢明帝,佛法傳到中國來,到了這個道宣律師作這個《弘傳序》,這段時間呢,從歷史計算下來將近有六百多年。這個六百多年,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梵文經典,經過各位法師的翻譯,一共有多少呢?有四千餘軸。這個「軸」,過去這個經呢,不是像現在一本一本的,它一卷一卷的,捲起來的,中間有個軸。這個書啊,文字啊,都不一樣,你像這印度那個梵文經典,那貝葉經也不一樣。這貝葉經,過去高旻寺也有的啊,它那是穿著的,那是貝多羅樹那個葉子,就這麼長。這個字呢,就是外國字。這個東西呢,那個文化大革命啊,高旻寺都弄光了,沒有了。有「四千餘軸」,四千餘軸呢,基本上有四千多卷。那麼現在這個《大藏經》就多了,不止四千多卷了。那麼,當然這個《大藏經》現在有七千多卷呢,它不一定都是從印度過來的。

這麼多的經書法寶,「受持盛者」,就是受持,比如說這個《法華經》里這個五種法師,「受持」,這是受持;「讀」,是對著本兒念的;「誦」呢,是背著本兒念的;「解說」,就是講《法華經》的;「書寫」,書寫《法華經》的,最多的就是《法華經》。現在我也沒做過調查,就是現在的人,受持《法華經》的有多少人?恐怕在高旻寺住的人是不多的,高旻寺有幾個受持《法華經》的?嗯?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

「將非」,這是反顯之詞,就是的。「機教相扣」,所以,佛這次講《法華經》呢是機也成熟了。機熟了,教馬上就到。「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機,就是這個樣子。

「並智勝之遺塵」,那麼這個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這個《法華經》,所被的這個機,就聽《法華經》的這個大眾是哪兒來的?「智勝之遺塵」呢!不是一生一世就能聽《法華經》的,又有這個大乘根基啊。十六王子說《法華經》么,「智勝之遺塵」呢。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沒有度了的,已經種了善根的,還沒能夠成熟的,到現在這個法華會上呢進行成熟,得果。

「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威音王佛的時候,那麼從這個《法華經》上看,十方諸佛出世都說《法華經》,沒有哪一個佛不說《法華經》的。《法華經》,這是十方諸佛降臨之本致,都是為了說《法華經》而來成佛的。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

「輒」者,專門的。這個道宣律師,你說這個道宣律師作這個《弘傳序》,如果說不被大家所認可,現在這個《法華經》啊,前頭都有一個《弘傳序》,對不對啊?大家都接受的。凡是天台家講《法華經》,他都講這個《弘傳序》。在這個講經之前,對這個《法華經》的致趣,有一個總的這麼個概念。

「序而綜之。」這個「綜」呢,是個什麼東西呢?在我們講呢,不念zong,(陰平),念zong(去聲),織布的那個東西。織布,是織經的那個東西,叫作綜。你們好像是沒有當過工人,我是當過工人的,那織布那個東西我都會織的。高旻寺過去在解放以後,勞動自濟,自己織布,高旻寺有個織布廠呢。過去,高旻寺都是過地主生活來,收租吃飯的。解放了不行了,要勞動自濟,自己謀生活,那麼自己種田,還要織布。你看這織布,怎麼織法子呢?綜,提經的,那個不是有經有緯么,那個梭子來回跑的那個叫作「緯」,那個直線,那個就是「經」。那麼這個經呢,它不是老固定在這兒的,它有這個綜呢,提這個東西,提上提下,提上提下,提上提下,傳來傳去的,它才織成布,這是綜。綜,基本都是金屬做的。它這地方也就是說呢,就是「機縷之持絲製經」者。道宣律師,專門在這個《法華經》之前邊,作一個序文,綜括一經之大旨,他那個東西就是大旨。沒有那個東西,布就織不成功。那麼使持誦《法華經》的人呢,知道《法華經》的大義,有一個意趣所歸。

庶得早凈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庶得」,也是帶有一種祈願的意思。誦持《法華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你像智者大師,就是因《法華經》而大蘇妙悟的,那他是五品位。智者大師的師父,南嶽大師就是六根清凈位。六根清凈啊,雖然說六根清凈破個見思惑,但是他是大乘人,見地是不同的。

「仰慈尊之嘉會」,就是生兜率天,都有個歸趣,歸宿。生兜率天,是的,如果說是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要是按成佛來說呢,那個凡是成佛的,要成佛都要上升兜率的,他這個地方呢,就是指親近彌勒菩薩,能夠早成正覺。

「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四德,就是常樂我凈,這個四德。

「誦持之人苟知一經之大旨,念念從聞思修,依解立行,自然獲得六根清凈。」(自《法華經科注》)

這文中有個六根清凈啊,到了文中就有了。下文講到的時候,我們再來詳細講。

「則能見佛常在耆山,如隋智者大師行法華三昧,誦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即豁然大悟,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故經雲若有深心信解,則為見佛。」(自《法華經科注》)

真正對於《法華經》,能有深心信解,像智者大師這個樣子,見佛就不困難呢。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度了,入涅槃了,見不到啦。見的到呢!釋迦牟尼佛還在那個地方講經。你要聽什麼經都可以,「儼然未散」。

釋迦牟尼佛常在靈鷲山呢,或雲慈尊指彌勒也。《普賢菩薩勸發品》雲,若有受持讀誦,解其義趣,乃至雲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都通的。那個後文,也有一文呢,說是成就四德,必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的。故經雲,「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贊」者,就是贊助。「貽」者,就是道宣律師呢他作這個序文,贊助就是使這個《法華經》,能夠不但益於當世,而且要益於未來,「永貽諸後云爾」。

上來,《妙法蓮華經》這個《弘傳序》我們介紹了了。那麼下面呢,就要入文了。大家已經心裡等得蠻著急的哦,我聽《法華經》,我聽到現在也沒聽到。

下文,這個你們大家都有這個書呢。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這個經題,通題,別題,包括五重玄義,包括《弘傳序》,都介紹過了。現在開始要講經,這個經呢一共有七卷,有二十八品。講經呢,一卷一卷的講,現在開始講卷第一。

這個經,是佛說的,佛在印度說的。梵文傳到中國來,那個梵文那個字呢,我們是不認得的,它必須有人翻譯。這個翻譯呢,就是譯經的人不止一個人呢,多呢。玄奘法師也譯經的,實叉難陀,這個《華嚴經》也是譯經的法師。還有其他的,上次那個闍那笈多啦,敦煌菩薩啦,都是譯經的法師,還不止這麼多呢。那必須把這個譯經的人呢,這譯經對於經他有功德,有貢獻的。沒有這個譯經的人,你那個梵文,你是看也看不懂,字也認不得。所以呢,解釋經題以後,下面呢就是解釋這個譯題,譯經的這個題目。

這個羅什法師,七佛譯經之師,文意流暢。你看看羅什法師,他是那個印度人呢,外國人呢,他也不會說中國話,也不認得中國字。他進入中國來以後,很快,他就學會了漢文,那比我們漢文好。你看那個《法華經》,你能夠做這個文章啊?做不了的,菩薩應現的。這個都是我們的恩人呢,所以佛恩難報!善知識恩難報!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聞到《法華經》,得到《法華經》的好處,這個羅什法師的恩德都難報的啊!

這個羅什法師,印度人呢,有關於羅什法師的這麼一個傳,我把他抄得來跟大家介紹介紹。我現在不行了,朽宅了,腦子也不行,什麼都記不到,你前頭跟我說,我一轉臉就忘記了。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傳呢,我還抄了,還不是抄全的,就簡簡單單抄抄的,你們歡喜聽的話。

鳩摩羅什,這是外國的名字,翻我們中國的意思呢,叫「童壽」。他童年而有長者的智慧,它這麼個意思啊。你看年紀小啊,哎,那你可不能夠輕視啊!不能因為我年紀大啊,年紀大有什麼用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我們這個人,沒有用。

他是天竺人,就是印度人。他也是一個大家出生,他是「家世相國」,是做宰相的。羅什法師的祖父,叫達多,這個也是外國名字,「倜儻不群,名重於國。」什麼叫「倜儻不群」呢?就是出類拔萃,所以在他那個本國呢,是很有名望的,就現在說道高望重啊,很有名望的。父親呢,叫鳩摩炎,也是「聰明有懿節」。那麼他們既然是家世襲相位啊,過去做官的好像是子承父業一樣,父親做宰相,父親老了么兒子去做;兒子老了么,孫子去做,世襲的,不是現在選舉的,這個樣子。那麼鳩摩羅什法師的父親將要繼承相位,他呢不願意,好像是看破紅塵了,看破世界了,要想出家。他就把這個相位不做了,出家了。到什麼地方呢?「東度蔥嶺」。蔥嶺,就是現在到我們中國境內了,到龜茲國,到這個地方。龜茲,現在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地區,「龜茲王聞其棄榮」,聽到這個鳩摩羅什法師的父親,宰相不做,到我這個國家來,他很尊重他。尊重他,這個國王呢,親自出到郊外迎接他,把他拜為國師。

這個龜茲國王有一個妹妹,才二十歲,也是非常聰明的,品貌都好。過去那些個人也不曉得哪來這麼多聰明,哪來那麼多的智慧,一聞千悟,一看就懂,一背就能背的下來,是「過目必解,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身體上有個紅痣,這個痣從相面先生看,這個人呢你應該生一個貴子。那麼,很多的國家呢,都想召娉她,都不肯。後來見到鳩摩炎,就是羅什法師的父親,他不是棄相國到龜茲國去了么,哎,這個龜茲國王妹妹心裡就把這個鳩摩炎看中了,想跟他結親,結成夫妻。

結成夫妻以後呢就懷孕了,懷了孕以後,這個鳩摩羅什在胎的時候,懷孕么就是懷的鳩摩羅什嘍,這個鳩摩羅什在胎的時間,他的母親,就是龜茲國王的那個妹妹,自己覺得呢我這個好像是精神面貌改變了。本來就聰明,懷了鳩摩羅什法師以後更加聰明了,聰明得不得了。就像那個舍利弗的母親懷舍利弗一樣。舍利弗在胎中,他的母親呢,常常跟她這個母舅辯論呢,從來舍利弗的母親辯不過她那個舅舅,那個舅舅叫作「大膝」,等到懷了舍利弗以後再辯論,那個舅舅就辯不過她了。什麼道理呢?懷了有智慧的這個兒子。你看看這個事兒,你不相信呢,確實不錯的。那個善友太子,惡友太子就這個樣子的。善友太子的母親,原來是脾氣不好的,懷了善友太子以後呢她的心就善了,就這個道理。

當時呢,那個龜茲國呢,還是個佛教國,寺廟也多,有一個寺廟,叫雀梨大寺,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得道的人。因為這個龜茲國王的妹妹懷了鳩摩羅什以後,她這個神悟超解,她自然有這個向道之心。因為她是女眾啊,又是國王的妹妹,她就發心到寺廟燒香拜佛去。她本來是龜茲人呢,龜茲國那個地方呢,語言也不一樣,這個時候呢,她天竺語自然語言就通了,還跟那個寺里的高僧大德種種的說法辯論。那麼當時有一個羅漢,叫達摩瞿沙,說了,你一定是懷有智子,給她說這個舍利弗在胎的過去的因緣。等到羅什法師等出胎出生以後,這個羅什法師的母親,就是龜茲國王這個妹妹啊,她什麼都忘記了。再說這智慧就沒有了,是吧。什麼都忘記忒了。

過了一向時,羅什法師的母親呢「樂欲出家」,想出家了,都有善根的啊。可是呢,想出家,羅什法師的這個父親鳩摩炎不肯,他說剛結婚就想出家不行,你再跟我生一個孩子再出家。後來又給生一個,又生一個么叫弗沙提婆,那就是說鳩摩羅什法師么兄弟兩個人。後來,因為出城,觀生老病死吧,後來么,她就「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髮,不咽飲食」。就是鳩摩羅什的這個母親,鳩摩炎的夫人,說是你要不准我出家,我就不吃飯,現在叫什麼東西呢?叫個絕食。絕食也不給你出家,不給我出家我就絕食。這個絕食,一天兩天馬馬虎虎的,時間久了就不行啊。到了絕食了五六天下來了,不好了,就剩了一口氣了。你再不同意她出家么就死了,後來么就容許她出家。還沒剃髮也不行,還給她剃髮,後來么給她落髮,第二天給她受戒,她呢「仍業禪法,專精匪懈,學得初果」。(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羅什的母親出了家,受了戒,你看多快,就得了初果了。現在在我們這個人間,初果的人都沒有,不要多了。你看人這個,在家人呢,女眾啊,那年紀並不大啊,一說要出家,馬上受戒,受戒以後,就證初果。

羅什法師七歲,七歲就出家了,跟母親一道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就跟師父學經,像現在我們家裡小和尚一樣啊。「日誦千偈」啊,一天能夠背一千個偈子,一個偈子有多少字呢?有三十二個字,一千個偈子就是三萬二千字,一天能背那麼多!我們家小和尚,背五堂功課要背幾個月,兩年都背不下來,你看看,天天能背那麼多啊,一天背這麼多,不是說我就背這麼多,一天能背這麼多。那可以說是「過目成誦」。後來么,羅什法師出了家以後,跟著母親在一道學經。這個師父教他什麼東西,教到哪裡,會到哪裡。一教,他這個道理就懂了,「即自通達,無幽不暢。時龜茲國人,以其母王妹出家,利養甚多,乃攜什避之。」(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到了九歲時候,羅什法師隨他的母親渡辛頭河至罽賓國。罽賓國么,我們有些時候譯經的法師,罽賓國啊也有的。到這個地方來,遇到一個大德法師,叫作盤頭達多,就是罽賓國王的從弟,弟弟。

「淵粹有大量,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博。」(自《高僧傳—鳩摩羅什》)這個三藏九部呢,這只是小乘教。

「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亦誦千偈。」你看過去的人,這都是我們人間的人呢,都有那麼大本事,聰明智慧。「名播諸國,遠近師之。」

羅什法師,他母親把他帶過去,聽這個盤頭達多。盤頭達多是羅什法師最初拜的師父,從這個盤頭達多師父學習雜藏,學習《阿含經》,有四百萬言。這個盤頭達多師父對這羅什法師,當然么,羅什法師這麼聰明智慧啊。盤頭達多是個國王的弟弟,他這一稱讚羅什法師,羅什法師的身價就高了。所以這個羅什法師的名字呢,就傳到國王面前去,國王就請羅什法師進入皇宮。

「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當時國王器重這個羅什法師,年紀輕啊,十幾歲。叫他跟那些外道論議,外道看看你這個小孩子還跟我論呢?我這個老資格了,對吧,你么還在小啊,語言是不讓人的,一句話就把你扳倒了。所以說是,「言氣始交」。

「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所以國王呢更加敬重了。這個羅什法師這麼聰明智慧,國王敬重。敬重,不是說這麼一句話敬重啊,給他供養。「日給鵝臘一雙,粳米面各三斗。」這就是外國的上供,供養羅什法師。「所住之寺」,羅什法師年紀還不大,十幾歲啊,受國王的供養,國王「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這是他十二歲以前的事。十二歲以前。

到了十二歲了,他的母親又帶領羅什法師回到龜茲,龜茲是他的生身國土。「諸國皆聘以重爵」,那個羅什法師都出了家了,出了家不行啊,這個國王啊,有好多國家國王都想請他去做官。所以人是寶貝,那個後秦為了一個羅什法師,那就是要派兵去征伐,為了一個人。

「至年十二,其母攜還龜茲。」,當時母親「將什至月氏北山」,月氏也是一個國家,月氏國么上次我們講了。有一個羅漢看見羅什法師他就很詫異啊,跟他母親講啊,他說你這個兒子,你要好好地守護他啊,說此沙彌,「若至年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你看出家人這個持戒啊有這麼重要!三十五歲是不破戒,大興佛法,度人無量,「與優波逸多無異」。優波逸多尊者,那是度人最多的。「若戒不全,無能為也,只可才明儁藝法師而已。」

「什進到沙勒」,就是羅什法師跟他的母親又遊行么,到了沙勒國。也就是現在新疆那一帶的小國家,沙勒,現在這個名字還有。到這個寺廟裡,羅什法師小啊,這個年紀小么都頑皮,看見東西就玩。他看見人家有那個缽,他這個托缽化飯那個缽,他看缽好玩,他就把它舉起來當個帽子想戴戴。他舉起了以後,他心裡想,這個缽這麼大呀,我怎麼能舉得起來的?怎麼這麼輕的?他心裡一起這個念頭以後呢,這個缽馬上就重了。這就是一切隨心轉的,即重不能舉,「失聲下之」,趕快丟下來了。母親問他什麼道理啊?他說「兒心有分別,故缽有輕重耳。」沒有分別,一舉就舉起來了。就像那個圓瑛老法師,在禪堂里坐香,他心裡沒有分別啊,說有事兒,有事兒趕快下來就走了。這門沒開,他出來了。當時他不知道有這個門,等他出去以後,他說這個門關著,我怎麼出去的呢?再回來就回不來了,要心沒得分別。照這樣看,我們這個有分別的心,還是個毛病,還是個大病,都是障礙,心要沒得分別了,你這個神通就有了。

這個後來么,羅什法師到了沙勒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諮詢,當然學了很多東西啊。沙勒國當時有一個三藏沙門叫作喜見「謂其王曰:「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升座,說轉法輪經。龜茲王果遣重使酬其親好。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書,善學韋陀舍多論,多明文辭製作問答等事。」(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羅什法師這一段因緣呢,羅什法師呢,這自小啦,也不過十幾歲啊,學的東西多了,他肚子里我看是,不是像我們說的「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他不止這麼多呢。這五明諸論,四韋陀典,陰陽星算,莫不盡妙。這羅什法師呢他有個毛病,從這個文字上看呢,雖然他聰明智慧,學的東西也很多,但是他的行為上呢,「不顧小檢」,他還很隨便,很隨便。所以大家對他呢都有點懷疑。羅什法師他自己呢他不在意。

「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為沙門。兄字須利耶跋陀,弟字須耶利蘇摩。蘇摩才技絕倫,專以大乘為化。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羅什法師這個傳呢,要是會說書的,那個說說是蠻好的,這個材料是蠻好的。他遇到這個兩位王子,都是學大乘的。後來,羅什法師呢,也拜這個兩個王子做師父,很要好。後來這個蘇摩為羅什法師說這個《阿耨達經》。羅什法師聽到呢,「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就是說呢,這個兩位王子呢都是學大乘的,羅什呢他學雖多,都是小乘。這個小乘法跟大乘法是格格不入的。他聽這兩個王子說大乘法了,心裡就懷疑了,「怪而問曰:「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說什麼都是空的。你像這個小乘人啊,諸法皆空啊,都把弄空了,析空啊,體空啊,都空了。

「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什既執有眼根,彼據因成無實。於是研核大小,往複移時。」(自《高僧傳—鳩摩羅什》)大家彼此往複研究討論,大小乘的各自的道理。

羅什法師呢雖然他是學小乘的,但是他畢竟是有善根的人,看來這個大乘是「理有所歸」,說的道理是不錯的,「遂專務方等」,等後來么學大乘了,

「乃嘆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我們就曉得羅什法師開始的時候是學小乘的,後來么學大乘了,學大乘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學這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我們這個天台教呢,也很重視,「三論」。

後來,隨他的母親到溫宿國,又到了一個國家。就是龜茲國的北界。這羅什法師是龜茲國的人呢,現在他還是跟著母親帶他跑呢。到溫宿國有一個外道,

「神辯英秀,振名諸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你看呢,我們就從這兒看呢,你看印度那些個外道,他不像我們現在的人。現在的人求什麼東西呢?求鈔票,鈔票越多越好,人家過去那些人都是求智慧,講議論。你的肚皮東西多,你的東西多,我們該議論,我們大家論,大家講議論。如果我勝,那就我在上面,他講這個東西。現在人都是講錢,哪個錢多,我錢多就有辦法,不是這個樣子。過去這些個,我們看到啊,這個佛法一直到現在,法末了,怎麼末的呢?就是慢慢,慢慢呢他不向道了。就是我們現在講這個《法華經》,也有人持懷疑態度啊。他說你現在講這個《法華經》,那有什麼用呢?嗯?現在到什麼社會啦?到電腦社會了,講這個有什麼用啊?

哎,那個外道,他自己以為了不起,「手擊王鼓」。手擊王鼓,他到那個王宮裡呢,有個鼓啊,你要是有什麼事兒,敲那個王鼓,就是告狀一樣,敲那個鼓。那個鼓一敲,比如到縣裡,縣長縣太爺必須出來升堂。敲王鼓,國王必須出來。啊,你敲我這個鼓不能隨便敲的,那敲了你犯法的。那國王就問他,你敲我這個鼓什麼事情?他說我肚子里東西太多了,哪個跟我議論?那個論師他論勝了他也有利益哎。「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有能夠把我論倒了的,我「斬首謝之」。

哎,那不是羅什法師去了么,羅什法師就跟他論議,羅什法師以「二義相檢」,這個「二義相檢」它這裡沒說哪兩個義,我們不去猜測。一下就把他問倒了,外道畢竟是外道,既然是論倒了么,你說的我「斬首謝之」啊,後來么他就皈依羅什法師。這樣一來,這個羅什法師聲譽大振,「聲滿蔥左,譽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後來羅什法師離開他這個龜茲國,受各個國家國王的重視。後來么,龜茲國王又把他迎回來。迎回來以後么,在龜茲國經常說法。沒有哪個能說得過羅什法師。

「時王女為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覽羣經,特深禪要,雲已證二果。」到這個時候呢,羅什法師的母親這是得二果了,證得二果。

「聞法喜踴,乃更設大集,請開方等經奧。什為推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自《高僧傳—鳩摩羅什》)

開始學的時候都是學的小乘,後來經過羅什法師跟那個上面所說的兩個王子交好以後,開始學習大乘法。「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羅什法師到了二十歲,受戒於王宮。正式回國了,才正式受戒。二十歲以前呢,他還是沙彌。

「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因為羅什法師的父親是印度人,那個鳩摩炎。羅什法師的母親呢,想離開龜茲國,到天竺去。「謂龜茲王白純曰:」為什麼要離開這個地方呢?說「「汝國尋衰,吾其去矣。」」她說你這個國家要衰敗了,我要走了。後來到了天竺,羅什法師的母親就證了三果了。

什母到天竺去,臨走的時候,跟這個羅什法師就說了,「「方等深教,應大闡震旦,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方等大乘經典,那麼可見過去這些人呢,她都有神通一樣,說是你這個機緣在什麼地方她都曉得。

「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你應該發揮很大的能力,到中國,「震旦」就是中國,去弘經,弘方等經。她母親跟他說了,弘經是功德無量的事兒,但是於你自身無利,「其可如何」怎麼辦呢?

「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蒙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羅什法師就說了,弘道的人,這「大士之道」,大士之道是行菩薩道,弘法利生是大士之道。「利彼忘軀」,只要能夠有利於眾生,哪怕捨生亡命在所不惜的。「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蒙俗,雖復身當爐鑊」,哪怕就是刀山劍樹火海,「苦而無恨」。你看這個弘法呀,你看過去這些個大德法師是怎麼樣弘法的?怎麼樣弘法的?都是忘身捨命的,從來沒有顧惜自己。

後來么,母親就進入天竺,羅什法師仍然留在龜茲。「止於新寺。後於寺側故宮中,初得《放光經》。始就披讀,魔來蔽文。」

你看看,著魔啊,羅什法師在新寺住的時候呢,想看經。這看經看經,書本打開了,哦這個字沒有了,只有白紙。他曉得呢,這就是魔來干擾他的。所以這個魔啊,他不做好事,人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你要是用功辦道,他就有魔。

「魔來蔽文,唯見空牒。」羅什法師曉得這是魔,「誓心踰固,魔去字顯。」曉得你是魔,曉得這個魔,魔就無能為力了。後來這個字又顯出來了,「仍習誦之。」

「復聞空中聲曰:「汝是智人,何用以讀此?」」空中什麼人呢?就是魔在空中說了,他說你這個智慧了,還看那個東西啊,不要看了。他就魔他。他為什麼魔他呢?這個魔為什麼不護法,光魔人呢?這個魔啊,他是三界主,特別是我們這個欲界的主。他說你們都修行,你們都出了三界了,就剩了我一個人當魔王,當國王,成了光桿司令不行。不行,他就給你魔你。就這個樣子,所以他魔。

「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趕快走!「我心如地,不可轉也。」你要想擾亂我,叫我心生退心是不行的。

「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秘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龜茲國王給羅什法師造個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大秦呢,是我們這個從中國去的,還是買的。「令什升而說法。」

「什曰:「家師猶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

羅什法師開始跟那個師父學小乘,現在悟了大乘了。他想呢,我還要教化我這個師父。他說我現在雖然是在這兒弘法,說大乘法。我這師父呢,我要去感化他,不能老停留這個地方。正說著這個話的時候呢,那個盤頭達多呢「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遠顧?」

達多問羅什法師有什麼好處啊?有什麼特殊呢?他這個意思,你現在又亡起命來弘揚大乘呢。

「什曰:「大乘深凈,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滯名相。」」

這盤頭達多師父就說了,你說這個一切法都空,太可怕了。哪有一個人說是「舍有法而愛空乎?」你說這一切法都空,這個太可怕了。

譬如狂人,「令績師績綿」,就是叫那個織布的人,你給我織點布,越細越好。越細越好么,這個織布的師傅就加意的給他織,織啊,織啊織,織最細了。織到最細了么,這個狂人還不行,還嫌粗。這個織布的師傅心裡就不高興了,我用了這麼大的功力,把你這個織得再細不能再細了,細得不能再細,你還嫌粗。好,你嫌粗啊,那個織布的師傅他就不說了,他就不織了。他說你看,我給你織布,就這個東西,指這個空啊,你看細不細啊?這個就我給你織的布,就這個東西,再細沒有啦。

狂人曰:那你說這個細,怎麼看不到呢?他說,我是下了最大的功夫了,織得再細沒有了。他說不但是你看不到,連我們這個織布的人,就是那個最好的師傅他都看不到,就是指這個空啊。這個師父啊,跟羅什法師講啊,我們這個小乘么都講有啊,三界都是有的。你說講空,空得沒有了,沒有還有什麼東西呢,太可怕了。後來,這個狂人大喜。這是他這個盤頭達多這個師父呢,用這個譬喻。

後來羅什法師跟他這個師父呢,往複論議,「往複」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等於艱苦的談判一樣。後來呢,這個盤頭達多這個師父呢才信服了。你看這個先入為主的知見呢,不但是過去有,我們現在人也有啊。先入為主的,他佔據了地位了,你叫我離開,你要把這個位子讓開來,很困難,這也是一個例子。

後來盤頭達多這個師父「嘆曰:師不能達,反啟其志。」說是我雖然是做你的師父,我是學小乘的,我是教你小乘法。你現在倒是超過我這個師父了,學了大乘了。「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於今矣。於是禮什為師。」他回過頭來呢拜羅什法師做師父了。先是做羅什師父的,現在呢他回過頭來,做了羅什法師的徒弟,想拜他為師父,他說:「和尚是我大乘師,我是和尚小乘師矣。」

「西域諸國,咸伏什神儁。每至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

羅什法師講經,那個龜茲國王不是造了一個金師子座嗎?那個國王,還有大國王,還有小國王,要是聽經的時候,都是跪在那個座下,排的一路,羅什法師從外面進來,從那國王身上踏過來,這麼尊重!是「每至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就像那個燃燈佛「布發掩泥」一樣,這個樣子尊法。「見重如此」。

「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國。」

現在就是說呢,羅什法師將要到中國來了,怎麼來的?我們今天呢就講到這個地方。這地方說得還不少呢,好不好?


推薦閱讀:

凈空老和尚:佛菩薩救度眾生完全是教學
惟覺大和尚:參禪簡要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TAG:法華經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