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也算寶石? | 大象公會
玉的含義相當含混,藍田玉實際上就是蛇紋石化大理岩。東亞以外,只有尚處於石器時代的毛利人,以及已滅亡的瑪雅人在文化上有對玉的偏好。
文/鄭劍琪
中國的玉文化愛好者常常感到孤獨。和鑽石、紅/藍寶石、祖母綠等廣泛認可的寶石相比,玉極少被東亞以外的人接受:上世紀70年代起大量開採的加拿大軟玉,主要出口東亞;緬甸賭石(硬玉)市場,活躍的基本是中國人。
緬甸瑞光大金塔,其塔尖為15克拉鑽石,5448顆鑽石,2317顆紅寶石,並沒有出現緬甸盛產的翡翠
世界上,惟有遙遠的紐西蘭毛利人堪稱中國人的知音。
紐西蘭毛利人的玉文化保存得相當好。毛利語稱軟玉為pounamu,曾是重要的兵器材料。毛利人技術落後,一件玉質兵器常耗費20、30年,自然倍加珍視。
至今毛利人仍然普遍佩戴玉石,還影響了紐西蘭的部分白人。與中國人偏好羊脂白玉相反,毛利人更偏愛深綠色的墨玉,上等和田白玉很難在紐西蘭賣上好價錢。
毛利人佩玉,攝於1913年1月
當然,新石器時代,將玉石用作工具的記錄並不罕見,但只有中國、紐西蘭、美洲真正把玉作為重要寶石,上升到禮器層面。
那麼,為什麼毛利人、瑪雅人會喜歡玉?
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封閉、缺乏獲得其他寶石的途徑。紐西蘭並不盛產除了軟玉外的寶石,金銀等貴金屬都相當稀缺,又隔絕於世界其他地區,很難通過貿易引入寶石。
至於美洲,則主要受限於技術水平。雖然有著豐富的紅寶石、祖母綠礦藏,但歐洲人到來前,加工技術不足以處理堅硬的寶石,軟玉是主要的禮器。
瑪雅文明出土的玉石胸飾
中國是最大的玉消費市場,玉文化無處不在,普通人都能隨口說出幾種玉的名稱:藍田玉、和田玉、金絲玉。
然而,藍田玉其實就是蛇紋石化大理岩,和田玉主要為透閃石,金絲玉為價值極低的石英、雲母、黃鐵礦的混合物。
對一般中國人來說,弄清楚隨身佩戴,時而摩挲的究竟是什麼,並不容易。
【到底什麼是玉?】
玉從來就不是特定的礦物。
早期,玉其實就是對漂亮石頭的稱呼,沒有細緻的區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就將玉解釋為「石之美者」。
遠古時代,出產的彩石都具備成為玉的可能。如紅山文化中,玉器來自遼寧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原料來自淺綠色帶斑點的閃石。此外在各類考古遺址中還發現了石英、蛇紋石、瑪瑙、水鋁石等構成的玉器。
紅山玉豬龍,又稱為獸面玦形玉飾,為我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換句話說,從最開始,「玉」就是一個含混的類別,並非現代語境下鑽石、祖母綠等特稱寶石。
之後,諸多礦石曾被冠以「玉」的名號——南陽玉、水晶、琥珀、珊瑚、孔雀石、綠松石、青金石、滑石都有被稱作玉的記錄。連白色大理岩都因色澤光潔而被稱作漢白玉。
商以後,和田玉逐步成為中國重要玉料,明清時期之前,和田玉的主要地位從未動搖。
性質上,和田玉主要指閃石類的礦石。不過,它其實並不珍貴——全世界至少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產;1957年到1995年不到四十年間,僅和田玉開採就達到9469噸,平均每年產量可達200餘噸。
其他玉礦也不甘居人下——加拿大每年出產200-300噸玉石,韓國春川玉礦年產約150噸。1964年,遼寧北瓦溝露天採區自動滑落出一塊重約260.76噸的岫岩玉。
玉石礦床在全球的分布狀況
明朝之後,來自緬甸的翡翠又成為了一種新玉,第一次挑戰了和田玉的地位。翡翠也被稱作雲南玉,進入中國後大為盛行,大大擴充了玉的含義。
翡翠屬於輝石,相對軟玉來說,顏色鮮亮多變,硬度更高。優質的翡翠更是色彩純正,晶瑩剔透,礦藏儲量遠遠低於軟玉。因此價值更高,至今仍被不少人當做高級版本的玉。
這種含混的分類曾令西方人非常頭疼,很難搞清這種深奧的東方寶石。直到19世紀,法國礦物學家Alexis Damour才後知後覺,將玉區分軟玉(和田玉等)、硬玉(主要指翡翠)。這也是現在通行的玉石分類。
不過,即使做了區分,玉也並非一個清晰的概念。例如軟玉,其實是一種混合物,組成成分相當多樣:和田白玉的成分以透閃石為主,岫岩玉則多見蛇紋石。還有相當多的軟玉是多種礦石的混合體。
【為什麼偏愛玉?】
中國傳統上對玉的偏好,根本上與毛利人的原因相似——缺乏其他種類的寶石。
國際上流行的四種寶石——紅寶石、藍寶石、鑽石、祖母綠,中國的儲量、產量都不大,品相較為一般。
歷史上,中原地區缺乏優質礦石,且相對隔絕,和田玉也是費儘力氣,才從西域大量引入。明清之前,雲南等地區處於中央政權實質控制之外,緬甸的豐富寶石極少進入。
後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則隔絕了引入寶石的海路途徑。除了進貢的極少礦石被當作珍寶收藏,中國的寶石只有上文提及的和田玉、水晶、綠松石等,能夠相對穩定的供應。
各朝代中,唐朝玉器出土最少,這也和它較為開放,貿易發達有關。
不過,中國人偏愛玉更有文化上的原因——當玉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寄予「五德」、「禮義」含義,就超越了簡單的礦物美學。
中國玉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遼寧阜新出土玉器最早的距今已有約八千年。江浙的良渚文化緊隨其後。早期玉主要是作為實用工具如斧、鑿的原料使用。
商朝以後,玉的地位愈加突出,禮器、珍寶的功能增多。如婦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製作工藝相當精良。
婦好墓出土的圓雕玉人。婦好墓於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周朝開始,出現了意義深遠的轉變——玉的特性愈加和人的優良品質聯繫到了一起。《禮記》中總結了玉所具有的十一種品質:
「溫潤而澤,仁也;
縝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劌,義也;
垂之如隊,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達,信也;
氣如白虹,天也;
精神見於山川,地也;
圭璋特達,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玉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大量人格化的特徵,更有等級之分,成為身份的象徵。尤其愛好借古諷今、借物喻人的文人團體,非常喜歡探討玉的品德。
直到現在,玉商們仍舊以此為賣點——常年盤玉,會吸收冰清玉潔的品德,升華道德水準,溫潤如玉,文雅異常。
【玉文化會沒落嗎?】
隨著全球各地高產優質軟玉礦不斷發現,軟玉作為中國最受尊崇的寶石的基礎已被嚴重撼動。外貿的便利,讓更多珍稀寶石進入中國市場。
一般來說,既稀有,又不至於根本無法流轉的石頭才能成為寶石。
石英透明度高,顏色多樣,但儲量實在太大,在地殼所有礦石中高居第二位,自然難以成為寶石。
特別稀少珍貴的礦物則知名度低,產量不足以支持市場,也成不了寶石。硼鋁石、鈹鎂晶石、斜方水硼鎂石都相當美麗,但產量小到根本沒有市場。
以此來看,玉石的前景不容樂觀:
軟玉與國際流行的四種寶石對比情況
玉文化會就此沒落嗎?
歷史上的案例也許能給我們參考。
清朝翡翠的流行就是一例。「翡翠」在漢語中原為鳥類,清朝緬甸的翡翠流入中國,其顏色鮮艷,富於變化,人們將其和美麗的翡翠鳥聯繫在一起,翡翠也就變成了玉石的名字。
無論從什麼角度,翡翠都優於和田玉——硬度更高,色彩更鮮艷、豐富,且更為稀有。
這嚴重挑戰了和田玉的地位,從皇室的接受程度上即可看出——乾隆初期,翡翠極少受認可,乾隆晚期,其價格已經超過和田玉。
慈禧太后更是翡翠的發燒友,做成翠玉白菜、翡翠荷葉、翡翠甜瓜、翡翠桃,死後帶入定東陵中。
慈禧與她心愛的翡翠飾品
清末,翡翠佔據了京城和江南玉石行當的半壁江山,成為「玉石之王」,流行了幾千年的和田玉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若非現代緬甸嚴格控制翡翠出口,恐怕硬玉就成為中國玉石的代表了。
既然軟玉曾如此不堪一擊,為何今天仍是中國最重要的寶石?難道中國人就是喜歡軟玉這種玉材,以至對更加稀有的寶石不屑一顧嗎?
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對玉的創造性開發,讓中國人可以完全忽略其弱點。中國人在這方面有著極其悠久的傳統,魏晉時期一度盛行食玉修仙,吃得整個魏晉時期都沒留下什麼玉器。
《魏書》記載,官至征西大將軍長史的李預「每羨古人餐玉之法,乃採訪藍天,躬往攻崛,得若環璧雜器形者大小百餘」。隨後將玉搥碎為屑,堅持服用後得病垂危。
李預將自己得病歸咎於食用方法不當,追悔莫及,但對食玉養生仍舊堅信不疑,他對妻子說:「服玉當屏居山林,排棄嗜欲,或當大有神力,而吾酒色不絕,自致於死,非葯之過也。」
不過食玉似乎也不是只有壞處的——李預死後「時七月中旬,長安毒熱,停屍四日而體色不變,口無穢氣。」簡直和外用金縷玉衣一樣神奇了。
明朝《本草綱目》仍堅稱: 「服玄真,其命不極。」「玉屑是以玉石為屑。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
就算不吃下去,現代人也開發了玉的其他保健方式——玉能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讓各項生理機能更為協調。
某床具品牌打出的玉石枕廣告
情懷傳統之下,就算受到衝擊,其缺點也可以被包裝為特點。
和田玉多雜質,品相時常不如俄羅斯玉、哈薩克玉、加拿大玉、韓國玉,但今人搬出了《禮記》:「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誇讚帶瑕疵的國寶。
顏色偏黃,也能稱為溫潤的表現——純白的俄羅斯白玉,被批評「死白」、「僵白」、「慘白」,沒有中國玉的品德。完全不顧先人對玉的非難——《屍子散言》:「玉者色不如雪,澤不如雨,潤不如膏,光不如燭。」
新疆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成噸重的玉石籽料,通常石頭上還會標明賣家電話以便交易
推薦閱讀:
※「政治正確」到底正確嗎? | 大象公會
※鏡頭中的世界 | 夏威夷、洛陽劍、大象、黑紗與美墨邊境
※大象、犀牛、老虎減少究竟誰之過?
※《大象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