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親情的意義

「親子關係」是20 世紀末期在歐洲一些國家日漸興起的、研究父母與子女關係及其教育的一個新興課題。「親子關係」強調父母、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互動,這種互動不僅能促進兒童從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中國對親子關係的研究正在起步階段,中國父母面臨的親子教育焦慮急劇上升,研究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迫在眉睫。 子賀的媽媽是中學老師,她既熱愛工作也對家庭負責任,盡心儘力。每天早上,她都早早起床為子賀做最有營養的早餐,辛苦工作一天之後,晚上又照例為兒子做豐富的晚餐,並且當天就把兒子打球換下來的臟衣服洗乾淨。子賀剛剛上初一,學習有些吃力,每天媽媽都認真檢查子賀的作業,告訴他哪些做錯了,原因是什麼,應該怎麼改正。子賀媽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稱職的母親,可子賀卻不這麼想,他總是跟媽媽發脾氣,對她的態度越來越冷淡,對媽媽不但不感謝有時還很仇視的樣子,成績也下降了。子賀媽特別寒心,同時也感到困惑: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兒子為什麼對我這樣冷淡? 和子賀媽媽一樣,親子關係或緊張或淡漠是家庭教育中讓許多父母都很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在不良的親子事件中,親子雙方都受到很大的傷害,往往是父母寒心,孩子傷心,工作和學業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和影響。為什麼親情會有如此大的困擾?如何走出親情的困擾? 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有這樣的感受:父母盡心照顧孩子的生活,送孩子上下學,琢磨孩子的愛好,說話也加倍小心,但不知怎麼他就會誤解你,你對他好就像是在害他一樣,對他遷就和較真都不行,你嚴厲一些他就拒絕和你溝通,你忽略一些他就上網成癮。似乎子女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親子關係隨著孩子的成長反倒愈加惡劣,親情成為親子關係中一個非常微妙而複雜的要素,影響著兩代人的溝通和交流。 一、親情的內涵及要素 親情的核心要素是基於血緣和共同生活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共情心、同理心和責任心,由此產生安全、依戀、尊重、關注、信任、溝通、奉獻、包容、溫暖、擔憂、悲哀、愛護、牽掛、幸福、快樂、求助等情感與行為。 親情中的首要因素就是共情心。親子雙方對情感的變化應該十分敏感,這要求不僅對自己的情感變化十分敏感,也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心理感受和情緒變化,當感知到對方的情緒情感時一定要為之心動。共情心是一種首要的親情聯結紐帶,許多家庭親子關係之所以惡化,就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情緒情感變化幾乎麻木了,當對方處於痛苦甚至掙扎狀態時,都覺得還不夠過癮,非常殘忍地希望對方表現得更痛苦些才好,絲毫不知道有些話語和行為會深深傷害自己最愛的人,比如有時孩子已經被媽媽數落得很痛苦了,媽媽還會繼續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你幹什麼什麼不成,到哪兒都好不了」!根本不像對世界上最親的孩子說話,而是像對仇人表達一種仇恨。這時,家長的心態已經不健康了,親情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共情心要求親子雙方不管是否理解對方,都需要無條件接納對方,愛對方,尤其是有修養的成年父母更需要寬容孩子。 同理心是指要理解對方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在完全了解對方之後,對方的行為就會變得可以理解,這時,你就不再想與對方對抗,從而對方也會去除防禦心理。共情是同理的前提,你愛他你才要了解他;共情也會因同理心而深化,你因為理解他而更愛他。 責任心則是親情中最高級的因素。當共情心成為本能,同理心成為習慣時,責任意識就會油然而生。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甚至在親子雙方都感到對方讓自己難以接受、難以理解的狀態下,責任意識都在限制著內心那種原始低級的盲目和衝動,不會傷害到親情。 二、如何表達親情 親情培養是孩子社會化和道德發展的初始階段。增進親情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建立信任感。最初的信任感與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密切相關,在建立信任的過程中,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和照顧最為重要。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和情緒要保持敏感,及時解除孩子的不適,積極回應孩子的需要,使他明白,父母能減輕他的痛苦,與他共享快樂,由此,孩子便會對父母產生信任感。父母要無條件地接受和珍視自己的孩子,滿足他對愛的需求,不管他是內向還是外向。表達親情具體建議如下: 1.對子女投入共情(empathy)。父母既要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對方,同時也應有能力客觀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以達到最佳判斷、決策和行動。所以,在早期的家庭互動中,要讓孩子自由地、無拘束地去呈現自己,家長最好不要對孩子的舉動指手畫腳,少一點說教。養育者對自己人性中暴露出的脆弱要有勇氣去面對,並且時常與孩子探討事情發生的因果,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去做真實的自己,去愛,去寬容。 2.充分尊重孩子精神的獨立。父母離婚,母親往往會說父親不好,而孩子略有反抗,母親就會說「和你爸一樣」,孩子很痛苦,他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想法,而他的想法有權利被尊重,也有權利表達。如果孩子的權利得到尊重,孩子就會更加明白自己的責任,因而也會相應地負起自己的責任。 3.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質。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親子關係,巴斯卡指出:身為知識分子的父母,他們傾向於用心理的方式去對待子女,而非生理的方式。父母文化程度明顯影響家庭關係,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家庭關係相對越好。因此,父母應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 4.父母要注意態度改變。不良的親子關係往往是由於父母對子女的錯誤認識造成的,錯誤的認識導致父母對子女的異常態度。這種異常態度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很大障礙,因此,作為家長必須時刻注意改善這種態度。 5.要形成密切的親子溝通,使用定時溝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確定固定的溝通時間,如果必要,每周兩至三次,每次溝通一至兩小時。溝通的內容可以事先設計,也可以是隨機的。好的教養不是花最多的時間、最大的精力去順應孩子,去關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時間、有價值的精力去幫助孩子儘快地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習慣,讓孩子走上正確的軌道。 6.可以給孩子發泄情緒的機會。親情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由於父母的獨斷給孩子帶來了情緒壓抑。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子女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情緒發泄是很重要的。比如每周讓子女發泄一次,讓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給孩子一個講話的機會。在孩子發泄的時候,父母只能耐心地傾聽,不能反駁,但可以對孩子作出一些解釋。 7.注重子女養育標準的建立。當前,家庭教育指導存在一種錯誤傾向:只強調對家長進行親子教育,強調如何做一名稱職的家長,卻並不重視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即子女教育,因此,孩子並不知道如何當一名稱職的子女。如果不糾正這種偏向,親子之間的溝通仍然會產生困難,和諧的親子關係仍然難以建立,孩子並不理解父母的深厚情感,不懂做人的道理,不為自己和他人負責任;「代溝」將更難以跨越,家庭教育的目標便無法實現。
推薦閱讀:

生命之痛—割捨不斷的親情
親情是最穩固、最昂貴的愛情
平常人的不平常親情:父親節網友催淚留言(圖)
人間親情何在?
台灣往事——大爺爺的歸家路

TAG:親子關係 | 親子 | 意義 | 親情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