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90後自稱「佛系青年」?

佛系概念起源於日本,跟佛教沒什麼關係

什麼是佛系?其實這個詞跟佛教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借鑒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

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舉個例子,佛系員工就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有人指責「佛系青年」根本不懂佛,其實這是自己強行加戲

和時下許多流行的青少年亞文化一樣,佛系一詞的起源也是在日本。早在2014年,日本一家雜誌就介紹過「佛系男子」: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總是嫌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費時間,也不想交什麼女朋友,就單純喜歡自己一個人,和女生在一起會感覺很累。

2014年2月,日本雜誌介紹「佛系男子」的報道

而在中國,佛系一詞直到2017年才逐漸走紅。這一年的4月,飯圈出現「佛系追星」一詞,核心就是不撕。而在2017年9月,微博博主@奶騎本騎,發了一條內容為「佛系追星一剛,受教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的博文,並且提到了「佛系追星」一詞的釋義,轉發量超過兩萬,使得該詞就此爆紅網路,被更多人所熟知。

2017年11月21日,微信公號「留通社」發布與90後相關文章《胃垮了,頭禿了,離婚了,90後又開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一詞終於脫離垂直圈子,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而到了2017年12月11日,一向善於售賣概念的微信公號「新世相」發文《第一批 90 後已經出家了》,文章開篇便是「手裡的保溫杯水溫未涼,辦公室的 90 後已經找到人生新方向:他們宣布成佛了。」

該文成功將「佛系文化」推向高潮。之後,社交平台上,佛系買家、佛系綜藝、佛系球迷、佛系養生、佛系育兒、佛系打車等詞瞬間火爆異常。

「佛系」與喪文化還是有所不同

很多人將「佛系」總結為「喪文化」的一種,因為兩者對很多事情的態度都是「無所謂,愛咋地咋地」。但其實,這兩種文化又有所差別,專欄作者曾於里認為:「喪」是不想工作,漫無目的,情緒低迷,慾望低下,什麼都不想干;但「佛系」是仍然有自己在意的事情,只是對於這些事情並沒有標準或者目標,但事情還是要做的。例如,「喪」是不想談戀愛,「佛系」是戀愛我談著,但我不吵不鬧不作就這樣搭夥把日子過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90後自稱「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爆紅,這不僅是90後心理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90後自稱「佛系青年」確實與他們過去和當下的生活經歷有關。

不可否認的是,許多90後,尤其是城市中長大的90後的成長過程,伴隨的是物質財富不斷地積累和豐富。很多90後從小沒有體會過匱乏的感覺,對物質的饑渴度比較低,關於物質的獲得與失去並沒有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敏感。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時代拋棄的恐慌感

這和不少物質相對發達的社會比較類似,很多普通人的心態就是:如果不特別努力就可以生活得不錯,那就普普通通過安寧的日子好了。就像「新世相」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位90後對於學區房的事情表示:就在小區附近送孩子上學好了,反正知道孩子將來很可能是個普通人,也不想讓他那麼累。

其實不止是90後,任何年代都有很多看似「不求上進」,其實只是想平淡過安穩日子的人,只是前輩們所處的時代未必能滿足這個心愿。

但更多的是,對於很多不滿足現在物質條件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單純的依靠個人努力,實現「草根逆襲」,相比於10年前或者20年前,難度大了不少。戶籍、房價、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讓這一代的年輕人背負著巨大的負擔。

就拿房子來說,過去很多年中國普通家庭的財富積累多是來自房價上漲,在房地產上,上車的和沒上車的過不了幾年,物質財富就不可同日而語。

「佛系」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

前幾年,不少80後終其一生做房奴至少還能買房,現在一線城市只靠努力的工作恐怕是很難買得起房了,很多地方至少要兩代人一起做房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不僅要掏空自己和父母的所有積蓄,還幾乎要背負一輩子債務。

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解不開。不是他們不想努力,是因為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於是,這一屆年輕人不再像自己的父輩一樣,將奮鬥、拼搏視作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的意義。

「佛系」與前幾年流行的「屌絲」一樣,是強勢生活下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

當然,如果年輕人能像以前一樣比較輕鬆的上車房產,或者更容易實現物質生活的飛躍,大概也不會成為佛系青年。所以,很多時候,佛系青年在成為普通青年的道路上,只差一套房。

在這樣的背景下,「佛系」成為年輕人對抗不屬於他們的社會的武器:沒有放棄生活,也不是毫無作為,現實給了什麼就接著,也不做更多的改變,不如意就不如意吧,守著自己如意的東西就好了。就像是房價太高,那就不買了,愛賣誰賣誰去吧。

年輕人無欲無求,不是好事

「佛系」講究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低慾望社會」。

前兩年,日本學者大前研一針對日本的狀況撰寫出版了《低慾望社會》。根據大前研一書中的介紹,低慾望社會的特徵有四個方面:

一、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二、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三、喪失物慾、成功欲的世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四、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有人認為,中國出現「佛系」「低慾望」是件好事,說明年輕人不再為追求物質而活,這種說法忽略了日本低慾望與中國低慾望的不同。

日本出現低慾望的原因在於,有一批人群從以前一味的追逐物質轉變到了追逐精神需求,另一批人群因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導致其理念發生變化,是主動式的;而中國的低慾望,是更多的青年看到了「草根逆襲」的不現實性,逐漸接受了現實,走上了「低慾望」的路子,是被動式的。

新華社在日本街頭的採訪

不管哪種原因形成的年輕人低慾望,如果真的迎來一個年輕人低慾望的社會,前景未必光明。低慾望社會現象對於經濟的負面效應十分明顯,最明顯的就是消費力疲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日本央行的超寬鬆刺激政策之所以沒能獲得預期效果,歸根結底是因為消費力跟不上。

但日本在進入低慾望社會之時,已經擁有了相對富足的生活,中國顯然沒有到達這個程度,一旦經濟停滯,意味著更高的失業率,更多的社會矛盾和更匱乏的資源,很多人恐怕連「佛系」生活也無法維持。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一切並不都是「佛系青年」的錯,單純呼籲青年要努力、奮鬥、拼搏,這些都是乾癟的,必須想想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努力帶來的痛苦壓倒了回報帶來的快樂」。


推薦閱讀:

佛系生活只是假裝睡著
繼佛系養蛙,佛系養貓之後,現在可以在《小怪魚》里養魚了
大火音樂 | 都行,可以,沒關係
丑拒
蛙,神秘巨星

TAG:青年 | 90後 | 佛系 | 佛系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