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讀的15條理財忠告
1、買股票不是理財——股票是理財的一個手段,絕非目的。
這裡並非詆毀投資的作用,而是澄清一個事實,投資是理財的一個手段,而絕非目的。如果這個目標是解放中國,那投資好似一場戰役,平津戰役或者淮海戰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作家喬納森?克萊門茨所說,我們投資並不是為了擊敗市場、發筆橫財,或者賺取儘可能高的回報,金錢的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實現其他終極目標的手段,投資是為了購買一棟房子,或者讓子女上更好的大學,或者為退休生活儲備。
2、抑制慾望,增加被動收入——賺得多,花得多,永遠在老鼠賽跑圈。當我們住70平米的房子時就開始琢磨換個兩室一廳,隨著收入增加,會想要不要去再買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賺得更多時,也許會考慮去郊外選一套別墅。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道哲學題永遠在變化,理財規劃能幫你調試「該賺多少錢來實現它」,但也會提醒你——抑制慾望,增加被動收入。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將決定你要花多少錢,適當抑制慾望並沒錯。你得賺多少錢實現它?這將決定你需要多少錢,可以增加被動收入。
3、切莫有時間工作沒時間賺錢——你見過20多歲的投資理財大師嗎?我們見過20多歲的網球冠軍、主持人,但極少見到20多歲的投資理財大師。任何一種非凡成就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老虎伍茲在1996年獲得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美國職業高爾夫巡迴賽冠軍時只有20歲,但他練習高爾夫球已經有17年了。1999年,17歲的朗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亞音樂節一夜成名的時候,他已經沒日沒夜的練習鋼琴有14個年頭。比如你從21歲畢業,你就需要花時間訓練財技——投資1000元與投資1萬並沒有太大差別。理財是一門實用技術,最好自己能上場,單靠看書惡補並不容易。
4、人生最大的風險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長——歡迎來到長壽風險的世界,這看起來不近人情,但這的確比「死得太早」還可怕。在退休後超過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歲退休,按照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4歲計算,是24年)我們靠什麼養老?
除了社保,有一個源源不斷的現金噴泉是最佳解決之道,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幫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樣退休後在沖繩租下一套靠海別墅逍遙過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筆錢做養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壽命: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這意味著我們很難去計算每年應該從積蓄中抽出多少用於生活開銷。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閉,一睜,錢花沒了,人還在取得太少,我們可能過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
5、不要早結婚——當被問及成功秘訣,四叔李兆基給年輕人一條忠告:不要早結婚。結婚二字對中國人的重壓,除了孩子,還有一套房子。一個28歲的北京青年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來的所有積蓄——能成為母錢的錢,為了湊齊首付,搭上父母積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會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錢的可能。
6、賣掉房子去投資過去十年,中國房價上漲6倍,年均收益率接近20%,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成了一個優良的投資渠道,但是接下來10年,房地產(行情 專區)還依然會延續此前的輝煌么?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同樣樓市亦如此。但是樓市是明年還是後年下跌呢,我不知道,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並不重要,我們考慮的一個命題僅僅是,接下來10年,房地產還會是一個優異的投資渠道么?
7、別指望靠保險賺錢——買保險重點是買保障,而非投資。台灣理財者會認為買保險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禍福,需要保險來保障,而內地的創富者偏年輕,可能感覺不到保險的重要性。保險最重要的是買保障,而不是投資。
8、賺自己能賺的錢——完全靠投資「發財」可謂鳳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業改變財富的速度甚至靠譜一些——微軟、甲骨文、沃爾瑪、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後都是一家富有成長性的企業。我們經常關注那些一年之間就高漲100%,甚至翻兩番的股票,閱讀有關明星基金經理的小道消息,四處打聽有內幕交易的熱門小盤股。投資家也好,企業家也罷,別人的故事終歸是別人的故事,沒有一個好點子、一個好爹,大可不必悲傷富豪榜上沒有你的名字,我們可以做的是,賺好自己能賺的錢,把它賺足。有時候投資的意義不在於賺錢,而是避免變窮。
9、能把錢守住就是賺了錢——理財的目的不是創造財富。理財的首要目標是保證財富不貶值,其次是力求財富的穩定增長。如果你相信一項投資會讓你收益豐厚,將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會讓你瞬間實現最高的理財目標,讓孩子在美國讀中學,全家住別墅。但如果你錯了,極端的情況是損失了90%之多——如同1929年-1932年美國大蕭條時代的情形。這個錯誤的後果與你錯過了一個高收益的機會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會失去全部的養老金,連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
10、現在,投什麼比什麼時候出手重要——理財者總是陷入兩難境地:不滿意於國債和保本基金的微薄收益,也不喜歡股票和陽光私募的大起大落,把錢放(貸)給號稱能給5分利(月息5%)的表哥,但又擔心要不會來本金;終於打聽到一年穩賺13%的信託產品,卻發現湊不齊300萬的門檻。每個理財產品總是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上糾結不已,如同找女朋友,要麼漂亮但不聰明,要麼聰明但樣子普通,難得碰到才貌雙全的女子,卻看不上你。幸好投資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嬌娥,但可以同時擁有,坐享齊人之福。專業人士稱之為資產配置,是為了分散風險。
11、隔靴搔癢更安全——如果理財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將我們善食巧燴的本事移植過來,有米、兼有巧婦足以做出一桌好菜,無肉也不遺憾——在這兒,股市很像是一塊生肉。烹飪一道水煮肉片、京醬肉絲、辣炒回鍋肉都不賴,生吃?還是小心為上。除非藝高人膽大,否則死得最慘的也是拿生肉當主食的人。
12、投資最可怕的敵人是你的情緒——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副總經理秦紅與投資者們的交流中,她發現投資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深刻的影響著投資行為。因為痛苦就採取低買高賣策略,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事件會是承受了下跌(因為不肯割肉),還賺不到牛市的錢(因為賺錢時會頻繁買賣,拿不到牛市的收益)。
13、風物長宜放眼量——外人看來,低買高賣是應該的呀。尤其是高點不賣出,真是笨人所為。在如此的外部壓力下,許多人從長期投資者走向短期交易者,這大概也是現階段基金髮行規模尚可,但整體規模下降的原因之一吧。再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傾向,以及長期投資教育聲音的弱化,最終讓投資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視:逐漸關注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而不再尋求大概率、大幅度的獲勝事件。直到牛市來臨,他們才發現因此喪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為時過晚。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長期投資未必是獲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卻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方式。
14、外人田裡有肥水——匯率進一步市場化的條件在逐步形成。與此相關的是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賬戶的完全可兌換,這件事情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毫無疑問將被不斷推進。事實上,資本賬戶的可兌換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逐步實現。如果一定要算一個數字的話,按照IMF(國際貨幣組織)的標準70-80%的可兌換項目都已經可兌換了。只差一點點,百姓自己能夠把存款完全不受限制的轉換到外幣這件事。也是一步一步,讓我們老百姓直接出國投資。
15、花大錢買貴貨——「他們花起錢來總是大手筆,但生活中卻節約樸素」,韓國投資專家朴容錫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時說。這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每個月接到信用卡單時,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疑惑——錢無聲無息滑過指縫。幾乎每位女性都有這樣的感覺:置裝費大把花出去,還是覺得沒衣服穿。一雙質量好的皮鞋,只要保養得好,穿上10年也嶄新如初;一張經典的實木好床,即便連續睡上10年,也結實如新;一套紅木傢具,可能越用越值錢。雖然大家都在說LV貴且不值,但花同樣的錢,買一個經典皮具可能比買十個「隨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當時絕對貴,下次自然買的少;第二,錢花在了看得見的地方。
來源:BWCHINESE
推薦閱讀:
※中國在危機中為大發展播種
※少年強則中國強原文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
※中國曆法
※李振宏: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權主義學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