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韻詞音《千古明月》于丹
《文化講壇》 20120126 丹韻詞音《千古明月》丹韻詞音·千古明月于丹如果讓我們只想一個最典型的中國詩壇上的意象,我們一定會想起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想想看,我們背的古聖先賢那些詩,從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只」頓下這個酒杯,到蘇東坡接起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中間有過多少追問?我們都知道「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樣的追問中,我們的心在明月的照耀下,不停地在探尋著。有迷茫、有歡喜、有憂傷,一切都被明月照亮。李白在月下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所以他的結論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只有在這一輪中國詩壇的明月前,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能夠被明亮地照射出來。我們每天都迎著旭日東升去上班去工作,你看見的這一輪太陽永遠是熱烈的、是圓滿的,它永遠給你光、給你一些能量,可月亮呢?月亮永遠給你一些周期性變化,它永遠是望朔之間陰晴圓缺變化無定,它給我們的是一種時光悲歡離合里人的平常心,人向太陽學習了進取,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有發奮、有超越;人向明月學會了平常,這樣一種平淡的心情,可以去看輕很多是非坎坷,達到自己生命一種真正的逍遙。明月的這種和諧、寧靜、婉約、朦朧、淡泊,所有的這些特質不僅僅是審美的,更重要的,他是你一個心靈的映像。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愛寫明月詩。有一位詩僧說得好「月華澄有象,詩思在無形」,人的詩往往寫出來的時候,需要找到一個寄託,正因為月華有象,所以他就在這個上面寄託了他所有的嚮往。人在小的時候看見明月都是會驚呼的,因為他不確定他看見的是什麼。李白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這多像小孩子說的話——天上是個白玉的大盤子嗎?哎呀,是不是王母娘娘照的鏡子突然掛在天上了?所有的這些想像人長大以後還會給我們驚喜。蘇軾說他留宿在九仙山的時候,深夜裡被老僧喚醒:「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峰缺處涌冰輪。」說,趕緊起來看,一轉冰輪漸漸地從山缺處湧起來了。「殘霞卷盡出東溟,萬古難消一片冰。」這就是人們對於這一輪明月不同質地的推敲、揣測,對它所作的那種描述。我們想想看,在初一、初二,稱為朔的這個時段里,我們幾乎是看不見月亮的,初二以後細細的一點點月痕,露出它的嫩芽,然後逐漸豐滿圓潤;直到十五我們稱為望的這個時候,它如同冰輪、如同瑤台的鏡像,變得那麼豐滿那麼圓潤。就在望朔之間周而復始,這就是中國的農曆,為什麼要以一個月、一個月來相計算,它是一種循環,他是一種不死的精神,大家最經常知道的關於月亮的神話就是嫦娥,嫦娥正是因為吃了長生不死之葯所以奔月。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樹,吳剛一斧子一斧子地砍著這棵樹,砍而複合,砍而複合,所以,整個在月亮上面代表的這種精神,其實都是一種周而復始、流轉之中,精神的那種長久,精神的那種輪情。老子說:「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在中國道家文化中,任何東西都是在損益之間相互變化的,這和福禍相依的觀念也是一樣的,用一種辯證與變化的心情不看待明月,把這樣的目光移到時間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怎樣去完成內心一些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也許因為是嫦娥的緣故,月亮又變成了女性的化身,因為它安靜、和諧,就是今天,咱們去聽,有很多童謠都是在唱太陽公公,但是從月亮姐姐叫到月亮婆婆,月亮一直都是一個女性化身。也許我們每每看著月光的時候都會去揣測,這樣一種寧靜如水的心情,有什麼樣女人的心事包含在裡面,從《詩經·陳風·月出》這個詩裡面說「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經把美人和明月掛在了一起。韋莊誇美人,「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不說這個人的眉眼如何,只說她的手腕明亮得如同冰雪一樣,整個這個人就像是圓潤的一輪明月。最著名的還要說到嫦娥,李白《把酒問月》,「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有誰去陪著寂寞的嫦娥呢?更多情的人是李商隱,他可以用整夜的時光注視著這個迷幻的月亮。「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個人要用多少時光去等到長河中漸漸星沉月落?他在這樣一個耿耿星河欲曙天裡面,一直守候著這輪心事去揣測著,嫦娥也有後悔嗎?為什麼碧海青天夜夜心?它向人間投下的青光到底包含著什麼樣的心事呢?白居易寫《八月十五日》他說「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這樣的明月是什麼?李商隱的眼中這是嫦娥的後悔,但再白居易的嚴重這是相隔二千里外,不能到身邊的朋友他的心隨明月照進了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有他對明月的解釋,也都有他對明月的企盼,戴復古在中秋夜可以對明月祈禱:「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人間逝水流光,當一件一件事情走遠,換來滿鬢白髮的時候,還有沒有故人心似中秋月?還有沒有月光如水,肯為自己照耀自己的蒼蒼白髮和自己滿滿的心事呢?正是因為這樣的滿而損、損而滿,所以盼了那麼悠久的一個月之後,最圓滿的日子,十五的月圓,就帶給了中國人很多心靈的寄託。而年年有月月有的這個十五,最好的意象就是人們印象中的中秋。白居易在他的《中秋月》里說,「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中秋月照的都是什麼人呢?你看看他問的這幾種人,「誰人隴外久征戍」,那些戍邊的久久回不來的人,「何處庭前新別離」,什麼人在月光下道別?有多少眷戀相思被明月照徹?有那樣的「失寵故姬歸院夜」,原來的如花美人在年老色衰失寵之後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相伴,還有那些「沒蕃老將上樓時」,那些失去了他自己陣地的老將,在獨上樓頭的時候,仍披灑著皎皎月光,這都是一些人生失意之人,也許人在得意的時候更多的會去看太陽,而在失意的時候才知道明月入心。這樣的中秋月色,白居易說,「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月宮上的那些主人公,他們真知道人間的心事嗎?其實只是人間自己有心事,所以才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來。蘇東坡也有同題的《中秋月》,他說:「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是以一種忐忑的心從暮雲沉沉的時候就在盼著,盼啊盼啊,雲彩漸漸地收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來,終於銀漢無聲,皎皎的月輪升起,面對著這樣的美景,他的心居然有那樣一絲隱隱的疼痛。因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不知又在何處,又在何人身邊。再見明月的時候,今生的今夜已經永遠地流過去了,所以明月照出了一些歡喜,它也照出人生的這種困頓與珍惜。我們今天的流光,日月星辰的更迭對我們來講都不是那麼在乎了,因為也許寫這些詩句的詩人,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好的照明條件,不要說電燈了,那時候連燭光可能都是珍惜的。所以茫茫靜夜中,只有皎皎明月它可以直指人心,所以他們才會在明月上有那麼多的託付。大家特別熟悉的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整個的長夜裡,漸漸的相思都在心中如月光一樣浸滿了,滿滿的相思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子呢?「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把蠟燭吹熄你才會覺得盈盈的月光照得滿窗滿室,滿滿的都是這樣的一種滋潤的月華,所以披起衣服來,在寒冷的月光當中才感到漸漸的白露也升起來了,想要伸手去捧住明月,想要把手中的月光送給那個遠遠相伴的相牽掛的愛人,但是攏不住月光的時候他才知道「不堪盈手贈」月光原來是不能夠掬起來的,那怎麼辦?還怎麼樣才能見到這個人呢?「還寢夢佳期」不如離開月光,經過這一輪明月的洗禮悄悄入夢。也許帶著月光入夢,你還能夠遇見那個人,也許在你的夢中,月光可以滿滿的盈手,可以捧起來交在她的手心之中。所有的這些牽掛,所有的這些懷念,都是在一個時刻,那就是千古的中秋。我們今天真的在乎中秋節嗎?有時候我想,今天的中秋我們和月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月餅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中秋都已經放好幾天假期了,大家也有狂歡,但是中秋和明月在一起的緣分越來越少。中秋到底為什麼被人這麼看重?就是因為一年之中365天只有這一個時刻,只有在深夜這一個時分,它如此圓滿,如此皎潔,美得觸目驚心,美得讓你不忍錯過,而又黯然心傷。有一種美,唯其短暫,如同彩雲易散、琉璃易碎,所以在它到來的那一刻你才格外地看重。《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裡面引了《迂叟詩話》中講的一個小故事,說李長吉——就是李賀——曾經有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說得這麼好,誰能對上來呢?能夠對上的也許只有石曼卿的詩,叫做「月如無恨月長圓」,其實這都是多情的人對於蒼天明月的一種揣測,說遇到那樣一種動心的情形,如果天有情的話,天可能也會沉入此愁漸漸老去。而明月它真的懷恨嗎?如同蘇東坡的揣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麼人間在離別的時候,你就圓滿了呢?難道你也懷情抱恨嗎?那麼石曼卿說,是了是了,明月也一定是有恨的,「月如無恨月常圓」,如果它要是心中沒有它的深情,沒有它的懷恨,它如果沒有自己隱隱的幽怨,那它為什麼不天天夜夜都是圓滿的呢?轉瞬即逝,圓滿讓人懷念,但是有時候那種盈虧之間的變化也讓人詠嘆。呂本中在《採桑子》裡面,說了一種很矛盾的心情:「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一個女孩子的口吻,怨她的情人,哎呀,你怎麼不像月亮,你看月亮對我多好,我走到南北東西,任何地方我都能看見它,它對我只有相隨從來沒有別離。但是反過來又說:「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待得團圓是幾時?」心中又開始又一種怨恨,說我又恨你就如同摟頭的明月一樣,剛剛期待著圓滿了,你又變得虧損了,虧損到幾乎看不見,再逐漸逐漸去等待下一輪的圓滿,你什麼時候才能夠讓我等到永遠都是團圓而不再有缺損的時候呢?這種「恨君不似江樓月」「恨君卻似江樓月」,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情懷?就是因為一輪江頭明月,他的流轉之間包含了我們所有的心事。你覺得明月吝嗇嗎?它真的吝嗇,因為每月只圓那一天,一年這十二天只有中秋最滿。但是你再想想,月光慷慨嗎?月光也真的慷慨,其實它夜夜相隨,不管你是不是意識到它的存在,不管你不管你是不是願意去向它注目,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去向它寄情。也許看月亮會給我們一種啟發,平時的忙忙碌碌,人忙的都是眼前的衣食住行,我們的心事忽略多久了呢?那些讓我們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夢想、心愿、遺憾、悵惘,它們還在嗎?也許你看到明月的時候才知道,還是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說得好:「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如果我們的心愿意跟著明月一起走,盈虧之間你的心都在的話,明月就可以見證古今,明月就可以見證我們的魂魄。我們從小的時候都背王昌齡的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我們今天念起「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七個字,那種萬古長風撲面而來,呼嘯之氣還是隱約能夠感受得到。明月有時候在一個地方千年走馬,可能見證了不同的滄桑歷練。比如說提起明月與地方的關聯,中國人都會想起揚州這樣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地方。徐凝在《憶揚州》里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就這一句詩,一下子讓揚州如此奢侈地壟斷了二分明月。明月揚州在才子杜牧那裡曾經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節,在那樣的裊裊秋風中,到處都是明月繁盛,到處都是浪漫情思。簫聲裊裊,整個那樣的入水月夜,今天還會浮現在我們的眼前。可是,走到南宋的時候,姜白石過揚州寫下《揚州慢》,想起當年的「杜郎俊賞」,想,就算是杜牧,「算而今重到須驚」,他還能看見今天的揚州嗎?他當年寫的那些「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在今天都已經找不到了,今天能夠找到什麼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水還在,月還在,但月已經是冷月,水已經是寒波,寒波冷月照耀著當年的繁盛,紅花還在,「念橋邊紅葯,年年年知為誰生」,繁盛的芍藥花燦燦爛爛地開在那裡,這樣的花與月到底是為誰繁華呢?所以明月有的時候,當你穿在流光之中去看,就知道為什麼在中國詩壇的上空,千古不肯隕落就是這一輪明月。它有太多太多的心事,它有太多太多的記憶,當我們看遍了滄桑困頓之後,最後我們還是要把心託付給月光,最終消融。只有月光融心事,不管古今往來穿梭有多少激情澎湃,有多少豪傑夢想,最終那「一樽還酹江月」,就消融了所有的故事。現在我們的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的時候多,在月亮底下流連的時光少,其實現在當月亮掛在天空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呢?有人在加班,更多的人休閑在看電視,有人可能在吃飯應酬,有人可能在聊天談生意,也有些人可能就在上網,在虛擬空間中跟網友聊著自己的心情。但是我想,真正還願意在城市那些水泥叢林的間隙中靜靜地去追尋一輪明月、去想想它如何見證古今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不看明月了,所以那些千古心事離我們也遠了。明月見證了時光,它還可以穿越距離。可以完成很多的寄託,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愛說「明月千里寄相思」。多少人明月懷鄉,多少人明月思親。杜甫也曾經寫過《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為什麼露從今夜才白?為什麼月在故鄉才明?這是一個深深秋月夜,就在這樣的一個亂離之世中,覺得這樣的一輪明月雖然天涯海角都在望著,但是最好的月光還在家鄉。月光在那個時候對人為什麼如此重要?也許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沒有e-mail,他們上不了MSN,他們沒有那麼多的通訊手段,他們也不能發手機的簡訊,所以他們就在乎明月嗎?還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心比我們更沉靜、更細膩、更溫婉呢?要是說起來的話,那個時候的戰亂、動蕩、饑荒都比今天要多很多,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有心情去愛明月呢?也許人信任明月的時候,明月就會承載人的託付,人忽略了明月的時候,明月與人間就斷了這份牽掛。那個時候的人對明月託付得多麼重,因為他們知道人在分散之時所有的心情,只有寄托在暮光里。杜甫牽掛的不僅僅有他的弟兄,還有他的妻兒,所以他知道在他的老家鄜州,當中秋月圓的時候,只有妻子帶著孩子在閨中獨看,他遠遠地想著他們,想著他們的情形,【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他對自己的妻子說:我能想出來你現在一個人看月的心情,你不容易,孩子們還小,不懂得什麼是離愁別恨,你孤單地站在那裡,我透過迷茫的月光能夠看見「香霧雲鬢濕 清輝玉臂寒」深深的秋露打濕了你的鬢角,冷冷的月光灑在你的身上,你的心中也應該有薄薄的寒意吧,而我不能為你披一件衣裳,所有的憧憬都是在「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什麼時候這一輪明月可以照著我們兩個人推窗遙望,那個時候月光照在我們的臉上,也許淚水就真的干透了,看看這是一番什麼樣的託付。我有時候讀古人的明月詩,總是會深深地進入他們的那種感動里,就是因為他們真的是用情,他們真的是相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的時候問「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明月照見家鄉的時候,是人最想回去的時刻,明月照徹自己的心事,也照徹了自己一顆心想要的那些寄託。《春江花月夜》里,寫到了那樣的相思明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 休息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台」想一想這樣的一個滿月之夜,到處都有人在客途之上的扁舟客自,但是也一定會有某一處相思明月樓在為他默默等待,但是這樣遠遠的時刻,月光不是喜人的,反而是惱人的,想想那個閨中默默等待的人怎麼樣去面對這個明月呢?它照的是離人妝鏡台啊,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她的的愛人不在身邊,她的妝鏡台必然是冷落的,所以明月映照在上面,明月惱人,那煩惱一起呢,她就想要把明月給遮住,先把窗帘轉下來了,看一看管用嗎?「玉戶簾中卷不去」不管用,那好,月光不走我走,自己拿上那個搗衣砧去水邊,結果一搗,衣砧上,看看月光又撲灑過來了,用手很惱怒地拂掉,但是它又鋪滿了,叫做「搗衣砧上拂還來」既然月光怎麼都揮灑不去,那不如跟它商量商量,讓它替自己託付一點心事吧,「此時想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既然月色惱人不去,那就問一問它,你願意讓我的心託付在月光上,流照在他的身上嗎?這個地方離得遠,遠到了「鴻雁長飛光不度」,鴻雁傳書送不到了,那麼水中,在魚躍起花紋的時候,好像寫滿了我的心事。想一想這樣的別情是哀怨的,但是這樣的別情又如此美麗,其實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美麗的憂傷是可堪玩味的,人既然這一生,總要經歷很多的傷痛,那麼不如讓傷痛上也有自己心情的一番美麗。明月是這樣心情最好的裝點,當分離在物理時空上,變成不可改變的事實時候,明月也許在心理的時空上,完成了一種交流和寄託。誰說明月不能對人生做出補償呢?還是那句話,你信任它,它就接受你的託付,所以李太白說得好,「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在他的心裡明月從未遠離,所以他在送王昌齡走的時候,就真誠地跟他說「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我知道你去的地方遠,但是沒關係,我的心在月色上,它會跟著你走的,這樣說起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明月,我們一生看見的是天空上同一輪月嗎?其實月光的溫度、月亮的形狀、月色的溫暖或者月下的寒冷,對每個人來講都不一樣,《古詩十九首》上就曾經說「明月何皎皎 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 攬衣起徘徊」他說明月擾人 照在了我的床上,所以我的心中煩惱,全都被它勾連起來了,明月皎皎,這是我看見的煩惱心事的起源。而李白這個愛月亮的人,你能想像月亮在他那裡是何等遼闊嗎?李白的《關山月》說「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這是浩瀚的明月。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在這樣一個難耐的時刻再見明月「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徹夜不眠的人在早晨看一看鏡子已經鬢偏白髮,這是因為在一個漫漫的長夜,他熬過來,月光的那份凄寒淋淋地注入到他的心上,他知道這一別離「蓬山此去無多路」只有託付「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樣的月光凄寒是入心的,這樣的月光凄寒是能夠銘入骨髓的。所以范仲淹也曾經說「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有明月在高樓,人不敢登臨,因為酒入愁腸化成的就是點點相思。蘇東坡在做黃州團練副使的時候,那幾年蹉跎心事輾轉,也曾經在缺月之夜,夜不成寐,看到「缺月掛疏桐」聽見「漏斷人初靜」而他孤單一人「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他就象是失群落雁一樣,在這個地方一直在找著自己一個棲息託身的安頓之所,所以「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這樣的夜晚,就算是缺月那一點點月光也同樣可以入心。也有人的月光壯懷激烈,岳飛在他的《滿江紅》里回首他的平生,最經典的概括就是這兩句「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雲和月見證了一個英雄的生平,照亮了一個英雄的心愿,在那樣的家國江山,天翻地覆的那種浩蕩經歷之中,雲和月永遠相伴,是最好的他的功碑,是最好的他的銘刻,所以到底什麼是一輪明月呢?「思苦自看明月苦 人愁不是月華愁」其實真的是月亮有愁嗎?「人愁不是月華愁」。人如果真的和明月相融相伴,你會發現月光不是一個外在的點綴,月光不是我們談論時候的一個由頭,月光其實是一種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個人真想喚醒明月的時候,明月就會常相伴隨。李白那麼愛明月,他在明月之中到底能夠完成什麼樣的交流呢?我們從小的時候都熟悉他的《月下獨酌》李白不是沒有他自己的憂思、沒有他的孤單,他也有過「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的時候,但是這位飛仙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那一瞬,他可以天真地舉杯去邀約明月,而瞬間月光照影,他與明月和影像成了三人,「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就算是你們不懂喝酒,暫且來相伴又有什麼關係呢?來、來、來「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就算是這樣的翩翩起舞,零亂的光影一時分散了,你相信人與明月終將相逢嗎?如果我們由此約定,在渺渺雲漢之上,你要相信有一天我們會重新團聚的,李白天真、李白歡暢,李白對明月的信任比別人要強很多,所以明月也特別鍾情李太白這位詩仙,所有的交流,所有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人與人相約如此,人與明月當然也是如此。這輪明月從大唐的李白一直流轉到張孝祥那裡,張孝祥在過洞庭的時候也很不容易,那也是他在廣西做了一年的知府之後,受諂言挑撥,貶官要北還,從嶺南回來的路上恰恰遇到了中秋,過湖南洞庭湖,放眼望去「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無一點風色」中秋的時候,那個湖面就一定是那麼清澈嗎?更無一點風痕嗎?但是一個人心靜,他眼前看出的湖水,可以更無一點風色,以這樣的坦蕩,一葉扁舟不覺孤單,反而會說「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這樣如同玉鑒瓊田,像玉做的田野一樣,三萬頃遼闊,就我這一葉扁舟,我是何等自由啊,這一片自由可以看見「明河共影」,可以看見「素月分輝」,照見自己「表裡俱澄澈」,當這一瞬與明月銀河相互照應的時候,他心中的歡喜「悠然心會 妙處難與君說」,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幽幽感動,就是一個人在貶官的路上,恰逢中秋,沒有捶胸頓足的哭號,沒有怨天尤人的悲慨,對明月入心的那份寄託,有一種悠然心會,覺得此番曼妙,我難以用語言給你們傳達,千載之後,他幽幽的詩詞還在那裡,我們能夠悠然心會嗎?看一看當年的張孝祥多麼不容易,「應念嶺表經年」我在兩廣這個地方待了這麼一年,今天我被諂言離間,但是我知道我的內心是什麼樣子呢?「孤光自照 肝膽皆冰雪」即使有一天我的生命中沒有這一輪中秋月,明月已經在我的肺腑深處,可以孤光自照了,我有生命自己的光芒,照徹自己的五臟六腑,所以我知道我是肝膽皆冰雪,中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片冰心在玉壺呢?一個人如果蒼天可見,此心朗朗,他就有冰清玉潔,就有明月在心,所以他說,以我這樣的一個人格,儘管今天我,「短髮蕭騷襟袖冷」但是我仍然可以「穩泛滄溟空闊」我一個人在這裡,還是有一份穩健心情,此一刻,「每逢佳節倍思親」家家都在遍宴賓客,中秋那是中國的團圓節,這個貶官回朝的張孝祥,誰是他的賓客呢?他抬頭看見北斗七星的形狀,宛如一把大勺子,低頭看見了西江水,他說「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 萬象為賓客」我就用這把大勺子舀盡西江水,遍宴山川,一切都是我座上的賓客,「此一刻 扣舷獨嘯 不知今夕何夕」這樣的一個時刻,天青月朗 生命浩蕩,在蒼天溟海之間,我扣擊船舷 仰天長嘯,這樣的好日子不知今夕何夕,其實這首詩詞我之所以特別喜歡,是因為他寫出我們生命中有明月,你可以有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人在這個世間與人有緣,與山水有緣,與日月同樣有緣,一個真正懂明月,愛明月的人,明月是可以作為你生命支撐的,你也可以祈禱,在花間邀約明月的時候,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亂,當你願意去跟明月起舞的時候,明月永遠都在,所以人學會與明月相逢、與明月相知,學會讓明月入心入懷,讓月光照徹生命,這是一種成長。《五燈會元》上說「見山不是山 見水何曾別 山河與大地 都是一輪月」這是一首禪悟很深的偈子,見山不是山嗎?到最後你會知道見山還是山。見水不是水嗎?到後來你會知道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想要找到答案嗎?都在一輪滿月中,你去看那個月亮吧,為什麼說「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一個人對什麼事情,真正有在乎、有計較,甚至有所糾結的時候,心似千江水,千江有水千江映月,天上只一個月亮,事情只能一點,但是你走在何處,見到何人,想起來的都是這一件事,心如千江水,映著一輪月,但是一旦你的心思放開放下呢,萬里無雲萬里天,心如萬里長天不掛一絲雲彩,所以對月亮的理解,這是生命中的徹悟,月亮真正是空的嗎?月光中含著什麼樣的豐滿與實在呢?《五燈會元》上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滿船空載月明歸」如果說我們劃著一艘船,船看著是空空的,但同時又是滿滿的,什麼叫做滿船空載,你能滿船空載什麼呀?你只能載動一樣東西,那就是明月,把月光載入你的船艙,看不見,但你知道它的圓滿,這就叫滿船空載月明歸。有的時候我們在生命中的成長,也是如此,走過這一生,我們可能會積累了自己名片上的頭銜,會積累了自己工資里的財富,會積累了那些看得見的朋友,還有身邊相伴的親人,所有這一切是看得見的,但是看不見的,我們能帶走的有什麼呢?人生這一路上,滿船空載月明歸,如果真的能夠看清明月的這一切,也就真像詩僧寒山說的那樣,「圓滿光華不磨瑩 掛在青天是我心」,他說,你看看,那一輪圓滿光華,沒有絲毫磨損的掛在天空的是什麼?你管它叫明月嗎?我不是,我告訴你,那是我的心,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明月,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儘管明月照穿了我們很多離愁別恨,但是最後你想一想,還是歐陽修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生多情,無關風月,歲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仇、我們的離恨,給了我們一份安頓,給了我們一種寄託,其實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中國詩壇的上空,中國人亘古而今保持著對它一種溫柔的狂熱,就是因為它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懷,可以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詩篇。
推薦閱讀:
※于丹經典名句語錄22
※于丹:請將你的家打掃乾淨
※于丹錯解《論語》 - 岑逸飛 文化中心
※暮暖清秋 丹韻詞音 于丹
※于丹女士,如此解《論語》,您心安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