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文明時代的文化轉型
自極權主義運動以來,文化的內在結構遭到了空前破壞,文化的外在制度一直是文化面相日益怪異的壓倒性力量,謊言與邪惡的暢行無阻促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危機。從文化危機的角度看,這個時代的文化呈現的是一片繁榮假象中的衰落和豐裕中的貧困,這種文化的深層危機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向外不能輸出任何有創造性的價值體系,不能以創新和發展的文化參與世界文明與價值的共建。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只能求助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孟老莊,或者只能是借用民國之前的文化符號,當代以來的文化競爭與交流資本幾乎空白。
其二,對內無法形成整合心靈與社會心理的文化參照,致使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呈現碎片化和混亂狀態。雖然文化空間呈現多元化格局,但在威權模式下的文化秩序在繼續壓制文化本身的自覺生長,文化泡沫及文化假象一直受到制度及其國家意志的激勵,文化的生態結構未能回到自洽的邏輯延伸。
其三,文化本身既未能正確地承繼傳統,也未能有效移植西方的價值體系,文化自身的雲團狀飄忽未能形成中外文化的合理交匯。文化在傳統的名義下與當代的世界性文化建構產生了嚴重分裂,一種既無所適從,又妄自尊大的土豪心態使自身的特色日漸模糊,一個曾經特異的東方文化已經輝煌不再。
其四,制度架構中的文化自信並不能為其提供真正的自信與寬容,反而是面對普世文化及其價值而出現的恐懼與排斥。由自身建構的文化訓導並不能說服自身,也並未能形成自願的文化實踐,其越來越明顯的反諷效果使之難以形成真正的文化領導權,任何返祖式的文化控制也無法使之真正回到它的規訓時代,歷史本身是無法重複的。文明和文化的雙重衰敗並未能使文化回到制度性反思,甚至在傲慢地拒斥先進文明的同時還在妖魔化普世價值,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商業化的國學運動正在合力促成中國文化的死亡之吻。在文化混亂和文化危機的關鍵時刻,文化只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本土文化在猙獰一番之後逐漸消亡,然後被其它先進文化所替代,一種就是實現文化的根本性轉型,在目前文化危機中尋找生機,然後奮力突圍。從目前文化的內在結構和自覺張力來看,轉型的時間和物質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它確實渴望一次文化的新新運動。
一、文化轉型的基礎條件
文化在根本上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生活方式,編織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背景,是貫穿於我們生活、行為、社會、習俗的精神鏈條,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主導地位和紐帶。而一旦這種文化不再具有日常性的主導地位,它不再有效解決我們的心靈問題和精神叩問,既不能為反思人生提供答案,也不能使我們寬闊地仰望星空,甚至有從生活中衰落證據的跡象,那麼就意味著這種文化與時代的文明選擇產生了裂變。
1,傳統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的興盛得益於長期穩定、封閉、保守的農業文明,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條件下,適宜一種神秘化、詩意化的文化範式,它與農業文明是相對合一的生活世界。曾經成熟和發達的農業文明是當時世界範圍內的先進文明,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因為不僅輻射東亞地區,還曾問鼎西域。與此相應的文化也達到了當時的普世性,可以說是曾經的普世價值,這是日常生活模式和文化模式內在機理上的本質關聯。中國的農業社會以家庭、親情得以維繫,它的倫理自覺模式也必然吸納文化中的學以致用和保守本位,未能出現城邦國家的廣場思辯和公共關懷。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離不開宗法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庭本位,和在此基礎之上的日常生活結構的擴展,其內在的血緣關係、宗法觀念、世情文化等同時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化領域的內在機理,長期以來形成了漫長時代的統治體系。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普世性文化和宗法觀念又內化為生存經驗和文化模式,最後成長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自覺,具有了典型的經驗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本質特徵。
2,傳統文化的衰落。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你如何為傳統文化辯護都無法改變這種事實,其最直接的證據是傳統文化不再佔據整個社會心理的統治地位,同時也在淡出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現代以來,隨著日常生活背景的世界化,傳統的社會結構已經解體,傳統文化賴以附著的物質條件已經碎片化,它已無法主導現代人的精神取向。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西方的普世文明已經滲透進社會的深層肌理,先進的政治制度、法治理念、人權觀念和自由權利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認知,傳統文化的精神紐帶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已經崩潰。尤其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突飛猛進已經顛覆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模式,作為生活和精神樣法的文化無法固守自身的傳統核心。在強大的普世文明面前,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特殊的歷史風景,無論如何進行國家意志的強行扶持,都已經無法安立在時代的風雲激蕩之中。現代人對於現代物質文明的強烈追求,必然開始擁抱新的文化模式,人們的自由選擇必然自覺在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算計方面,文化衝突離不開這種強大的文明背景。當代以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伴隨而來的則是強大的現代普世文明,世界的任何角落已經無法拒絕這種人類進步的文明之光,任何文化的制度性防禦都無法阻擋文明價值的滲透。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文明沒有及時調整自身的價值取向,也未能在結構模式上適應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雖然它的傳統慣性與文明進展形成了一定的張力,但在強大的文明面前只能是舞動風車的堂吉訶德,一味的抵抗現代文明只能俞發顯出自身的虛弱和衰落。主導現代文明的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的生存方式,已經把人從自在自發的農業社會狀態提升到自由自覺和創造性的現代生存狀態,人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體。
3,文化規訓對傳統文化的肢解和扭曲。中國當代傳統文化的現狀並不是一個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在強大政治規制中的扭曲現象,零亂的傳統符號之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已被基本抽空。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需要,傳統文化必須讓位給權力意圖,因為傳統文化對於激進的烏托邦有著牽製作用,文化大革命便是傳統文化被摧毀的極端形式。毛澤東的革命敘事幾乎擠掉了傳統文化在國內的立錐之地,一些僅有的傳統文化也被迅速肢解,為我所用,紅色文化成為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社會主導。新時期已降,鄧小平的財經敘事並未能徹底解放傳統文化的歷史重負,在強大的經濟浪潮和消費主義競賽中,傳統文化尚未喘息就已被滾滾而來的後現代文化所淹沒。如果說毛澤東的革命敘事對於傳統文化是一種破壞和壓制,那麼鄧小平的財經敘事對於傳統文化則是一種根本性的瓦解,在全民化的逐利浪潮中,整個社會的目的成為經濟目的,文化被逐出了時代舞台。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鼓縱下,物質主義只追求即時的成本收益計算,抗衡理性,抵牾崇高成為時代的主題,一個社會的文化底色從此零亂不堪。當權力中心發現規訓文化不能整合當代社會心理的時候,再次以國家意志的名義進行文化倡導,這時候,一種文化的投機主義開始呈現,國學熱、儒學熱便應運而生,這是再一次對傳統文化的扭曲和傷害,因為傳統文化在於其精神內涵,而並不只是外在的仿古符號。時代出現了文化自覺的節點,關鍵是復古還是轉型,這涉及到它的動力條件和基本方向。
二、文化轉型的動力條件
任何一種文化轉型都離不開它的基礎條件,也就是客觀上某一種文化已經無法適應整個社會的文明發展,或者它的價值保守與物質文明形成衝突。同時,文化轉型也無法離開它本身的動力條件,它的文化傳統希望在文明的演進中繼續與之伴隨,並保持和諧、同步,或者希望引領文明的方向。在人類複雜的文化現象中,確有地域文化並未因對其它文明的吸收而徹底改變,並守衛了它的傳統文化,但這種現象不是世界文化的主流,有的只能成為一個特殊的被觀賞的文化品種。當一種文明先進於它的文化背景時,正常情況下都會產生文明和文化之間的衝突與緊張,因為文明帶來了強大的物質力量,而文化是對民族記憶的傳承。只要這種文化有自洽的生態結構,它就會自動調整自己的方向,真正的健康的文化不會阻攔文明的腳步,它會自覺地轉型。
1,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在之間的張力。自覺的文化有一種對自身存在的系統反思、調整和面向未來的積極姿態,是以自覺的知識或自覺的思維方式為背景的自覺的存在方式或活動圖式。自在的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是長期潛藏在社會深層結構中的原始意向、經驗常識、行為規則和道德規範等,主要是以傳統習俗、經驗常識、自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構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和活動圖式。自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間存在一種永久的張力,當自覺的文化強力於自在的文化時,文化就會有大的發展或轉型,當自覺的文化弱力於自在的文化時,文化則出現停滯或衰落。文化的進步與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自身的自覺程度,文化本身具有超越性和創造性的自由自覺特徵,它並不是一種給定的自然狀態,它的開放性是一個不斷裂變、生成的過程。只要有健康的文化生態,自覺的文化始終會大於自在的文化,然後在相互作用的博弈中不斷發展、調整,並適應文明的歷時性狀態。當自在的文化大於自覺的文化,或文化的自覺生態被破壞之後,文化的自覺會被阻擋,文化的危機就會出現,如果不能及時轉型,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就會出現紊亂。目前,中國社會各個族群的傳統生活模式已經被一種新的主導性的文化模式所取代,傳統的社會結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自覺的文化一直被權力規訓所壓制,二十世紀形成的自在的文化也正被現代文明所瓦解。由於文化內在的秩序和倫理,它並不甘願完全讓位於另一種文化移植,但也不會完全屈服於自在文化的牽制,其開放的願望將生髮轉型的動力,因為普世文明在熱情地鼓舞。
2,文化自覺與文明自覺之間的張力。阿諾德曾經強調,文化是甜美、是光明,它是我們思想過和言說過的最好的東西,它從根本上說是非功利的,它是對完善的研究,它內在於人類的心靈,又為整個社群所共享,它是美和人性的一切構造力量的一種和諧。而文明是指人類的物質生活,它是外在的東西,而不像文化內在於人的心靈,它是機械的東西而不似文化展示人類的心路歷程。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張力實際上就是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文化本身包括觀念形態、精神產品和生活方式,也就生成了它們永遠相互交織的愛恨情仇。近代以來,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了一系列物質方面的自覺,嚴格地說還不能是文明的自覺,因為文化的自覺並不單是物質方面的,它還包括一定的價值觀。當二十世紀以來強力追求文明自覺的時候只是引進了一定的器物文明,而附著在物質文明之上的普世價值被有意或無意地剝落了。比如引進了西方的市場經濟,但並未使市場經濟背後的自由契約和法治精神相應落地生根,而是排斥掉了它具有普世方面的精神內涵。引進西方的法律制度後也未能相應使法治的真正內涵落地行走,甚至過濾掉法律背後的人權觀念及其意義。這樣一來,文明的引進就未能形成真正的自覺,因為文明具有普世性,為我所用式地肢解西方文明只能在這塊地域中出現怪異的面孔,造成有權力而無權利,有法制而無法治,有人民而無公民。與此相應地是,文化的自覺出現對於片面文明化的不滿,因為物質主義的增長並未能擴大人的自由,這就不能符合發展的根本目的。物質文明的發展不以人的自由為目的時,就必然走到了自由的反面,成為對人的自由與權利的壓制。近年來,由知識分子主導的文化自覺一直在反思文明化過程中的缺陷與丟失,並極力校正文明的方向,要求它與普世價值保持一致。同時也在嘗試通過在普世價值的背景中解讀文化傳統,從而承繼形而上之道,完成文化的整體轉型。對於過度消費主義、工具理性及其叢林法則的警惕與批判,也是文化自覺的表現,文化的開放與悲憫並不甘心讓位給物質主義的膨脹,它需要不斷回眸其精神的源頭。
3,文化自覺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張力。文化與文明有時並不是同時漲落的,有時候在文明落後的地區可能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文化傳承,反之在文明高度發達的區域,文化的特色卻日漸模糊。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有時是獨立於文明之外的形態,比如現在的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並未與文明的腳步保持一致。由於文化是作為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本質上體現著人對自然和本能狀態的超越,是對客觀法則的修補,也是一種無中生有的人類創造。因此,文化的特殊性在於其具有群體性和強制性的特徵,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是被群體所共同遵循或認可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它對個體行為具有現實的給定性或強制性。文化這種自在性的特徵,在其自覺過程中必然受到影響和牽制,也就是在發生文化交流與碰撞時會本能產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依賴和保護。文化具有牢固的群體記憶,傳統文化的發展意在不斷展示這種記憶的證據,從而為其在未來的發展提供雄辯的證明,以此抵制其它文化的侵襲和解構。而文明並沒有牢固的歷史傳承,在現代社會中,世界文明已經基本一體化了,這就給各種文化的自覺提出了挑戰。文化的自覺既不能深陷民族主義的泥淖,那樣的結果只能自焚,民族主義本身就是對自由和人類的背叛。同時,文化的自覺又不能完全移植外來文化,那樣的結果只能是文化特殊性的徹底喪失,況且文化的自覺在於面向未來的格局中參與文化的交流與整合。這樣的結果會形成真正的文化自覺,能夠反思本身的生成歷程、現實缺陷,且能在開放、寬容中吸收外來文化,從而強大自身,這種積極狀態就成為文化轉型的內在動力和構成要件。
三、文化轉型的方向與路徑
文化轉型的基礎條件是它遭遇的生存危機,其動力條件則是文化的自覺要求,但其背後則是人的矛盾與糾結。人在生存過程中並不能因為擁有物質而滿足,人的精神要求和心靈歸宿會對文化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文化認同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自覺的過程。文化的超越性與自在性是一種永恆的矛盾,人的主體性會不滿足文化自在性所帶來的束縛,不斷發展,不斷轉型會始終貫穿於文化的自覺過程。自覺的文化是對自在的文化進行超越和批判,並用新的解放人的自由創造的文化要素來取代舊的文化要素,這種深層的驅動力正是文化轉型的基本需要。中國文化自現代以來已經陷入了深層危機,它不但已經無法參與世界文化格局的共同構建,甚至連自身的特色也正在模糊化,因此,來自文化自覺的動力迫切要求其進行深刻的轉型。既然轉型就不是全面復古和全盤西化,那麼在現實格局和世界文明背景下就面臨方向和路徑選擇問題。
1,文化轉型的基本方向。眾所周知,當前全世界的普世文明基本上是一種西方文明,它已在世界範圍內基本取代了各自的傳統生活模式,並對人的認知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人類趨利避害的生命本能肯定要擁抱先進文明,舊的生存模式被逐漸淘汰,文明的普世作用正在顯現它的無窮魅力。這時候,社會呼喚一種新的文化模式來與先進文明進行呼應和對接,以便為它的社會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新的文化模式也必須具有文化精神的原本內含和它的開放胸懷及其創造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告別舊的文化模式所形成的精神桎梏和觀念障礙,從而為先進文明的發展和普及創造自由空間。顯然,傳統文化的整體模式已經無法承載現代社會的基本內涵,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典型要素也無法走進現代市場契約和公共空間。比如傳統文化的清官情結與現代文明中的法治思維格格不入,等級觀念和身份標誌衝突於現代文明的個人權利意識,儒家的禮儀、中庸和君子之道無法走進現代社會的治理模式。現代文化轉型的方向首先不能脫離社會進步和整體要求,也就是必須適合已經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因為文化針對的是現代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歷史記憶。這就要求文化轉型的方向不能再過於依賴古人的遺產,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只能是現代坐標的一種參照,而不是方向和目的,如果執意要進行復古運動,只能將文化帶進余英時所說的死亡之吻。其次,文化轉型的方向無法離開現代文明的洗禮,經過百年的文明熏染,現代人已經基本接受了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文化轉型已經無法背離這種事實,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繼續扭曲和摧毀一個社會的文化秩序,使社會的倫理、價值觀更趨混亂,然後讓整個社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再次,文化轉型的方向不能無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現實格局,商業文明同時攜帶著它的價值觀已經在社會各個方面廣泛滲透,這種先進文明一旦落地,已經不會再讓位於農耕文明,這是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在世界一體化的現實格局中,互聯網的全面覆蓋和資訊革命已經改寫了空間概念,任何形式的閉關和封堵都已無法改變這種格局。現代社會制度的基本支撐是民主和法治,民主和法治本身攜帶了豐富的價值主張和道德立場,它首先尊重的是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現代文化無論如何變遷都已無法與之對抗和相背。而支撐現代法治文明的則是人道和理性,人道就是對人的權利的尊嚴和保障,理性就不是詩意化的人治思維,而是合理的、合乎邏輯的思維方式、推理方式和論證方式,人的自由和權利必須靠理性來認識,並以理性的方式來維護。這就要求文化轉型的方向必須適應這種思維方式,才能告別人治思維中的心血來潮和激情運動,也才能使社會步入正常的、理性的、法治的秩序軌道。
2,文化轉型的基本模式。文化的轉型取決於自覺的文化與自在的文化之間的張力,其驅動力則是自覺的文化對於先進文化的張望和追索,必要的張力和衝突使文化的發展具備基本的推動力。這是文化轉型的基本模式,它必須由自覺的文化去克服自在的文化長久以來形成的惰性和保守,並以現代文明的視角衝擊傳統的習俗、經驗、道德、倫理及其行為方式。當傳統的自在的文化過於強大時,自覺的文化則無法將之撼動,從而使文化的轉型流於形式或者失敗,近代以來所呼籲的一些文化復興運動之所以未能實現文化的成功轉型原因也正在於此。如果自覺的文化與自在的文化之間缺少了張力,基本不存在衝突的情況下,文化轉型的動力條件就不具備,是由於自在的文化惰性過於強大,壓倒了文化在自覺中的創造萌動。目前看來,自在的文化雖然呈現一種頑固性,但它已經無法成為時代的基本底色,普世性的文明及其價值給予自覺的文化諸多鼓勵,一種前所未有的轉型條件也已成熟。因此,文化的轉型既不可能重新回歸自在的文化所保守的惰性價值,也就是不會讓自在的文化吸附自覺的文化衝動,造成文化轉型的逆轉。由於文化傳統的強大慣性,雖然傳統文化被扭曲、破碎,但是傳統的臍帶尚在,文化轉型也不會完全被一種批判性的文化所取代,重建性的文化轉型很難在一個濃厚的傳統大國得以實現。文化的每一次轉型都將深刻地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它是社會進步的巨大標誌,但必然使部分社會成員感到不適或又危機,出現對於文化轉型的抗拒和抵制。但是現代文化轉型是文化危機之時文化具有自覺動力情況下的文化自為,它並不是個別知識分子或社會精英能夠獨立主導的產物,儘管百年來一直有知識分子在大力倡導新文化運動,由於文化自覺的條件不足,一直未能出現文化和創新運動。近年來由國家主導的文化大發展和文化大繁榮運動也未能推動文化轉型,是由於它是外力強加給文化生態的意識形態意圖,必然引起文化本身的排斥。真正的文化轉型模式還是一種文化在自覺狀態下的形態修補、調整和自洽,文化在其自覺過程中自然能夠完成篩選、整合、吸收與創造。文化轉型的自覺模式對於權力之手的介入向來警惕,因為文化是一種自洽生態,權力本身會帶有它極強的私人化目的,會切斷文化在自覺轉型中的邏輯鏈條,因此,文化的轉型必須依靠文化自身的內部動力,不能寄希望於「政府扶持」,因為「扶持」意味著干預。
3,文化轉型的路徑選擇。當前的文化轉型已經是一個被迫的問題,要麼被其它文化所取代,要麼正視自身的文化危機,然後實現轉型。文明的普及已經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及其深層機理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文化已經無法維繫現代社會的心理取向,也就是僅靠傳統文化無法維繫一個社會的倫理底座。這時候文化轉型的方向及其目標已經清晰可見,文化自身所呈現的自覺也有助於實現一次現代轉型,尤其是網路自媒體的普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生態。在這種世界現代一體化的背景下,首先要進行徹底的文化反思,尤其反思現代以來文化發展中的重大誤區,在呼喚普世文明的過程中,反思是什麼剝落了先進價值與傳統文化的交融。並對當代以來的謊言文化、革命文化、仇恨文化、暴力文化進行檢討,這些既不是傳統文化中的價值主張,也非普世價值的部分,而是地緣政治的伴生品,是政治的附著物。如果這種謊言文化、暴力文化不能得到糾正和清算,就根本無法實現文化的轉型,還會使其在新的條件下繼續破壞文化的生態結構。其次是進行文化傳統的盤點。雖然真正的傳統文化幾乎破壞殆盡,但文化的傳統還流淌在民族的精神深處,它藉助人們的習俗、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流傳。在濃厚的文化傳統中肯定潛在有益於現代社會的積極因素,這些形而上之道應該再次走出來,與現代普世文明結合,然後彙集成新的文化形態。這就需要以一種學術的誠實將文化傳統中的優秀部分盤點出來,將糟粕部分予以否棄,然後使文化的傳統理直氣壯地走到現代的陽光下。再次是進行開放的文化整合,這就需要以文化的兼容並包和開放胸懷去吸納普世文化。經過百餘年的現代化運動,世界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已經難以閉門造車,並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同化走向。這並不是本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是每個民族中都有普世的文化部分匯入世界文化的一體化格局。中國文化在轉型之時也必須有效整合全世界優秀的文化因素,尤其將普世性的價值整合進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提升中匯入世界普世文化的一體化格局。最後是進行文化創新。創新、創意、創造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軸心,任何方面離開了創新就只能被淘汰出局。創新的前提是文化自由,也就是必須解除對文化的管制,使之放回自洽的自由生態,然後在獨立的狀態下才能創造出新的繁榮,這是人類的文化史已經反覆證明了的文化創造規律。這就必須改變現在的威權文化模式,建立文化自由獨立發展的自在空間和秩序,使文化的發展、轉型重新回到自身的規律,這不但是世界先進國家的文化繁榮經驗,還是古代文化繁榮時期中國歷史的經驗。
四、結語
在普世文明的光照下,任何國家已不可能獨處一隅、孤芳自賞,它本身已經被迫成為世界一體化格局中的某一空間區域,在經濟、文化方面已經很難保持封閉。但是在普世文明的大潮中,表達出植根於深厚傳統和存在經驗的中國話語是共同體成員的渴望,每個理性的人都不想完全拋棄我們文化傳統,而是願意讓它重新成為普世文明。在這樣一個迫在眉睫的轉型期,文化的危機應該激蕩起各種思潮的活躍和爭鳴,它並不是要完全征服對方,而是為了接近文化的轉型真相。這時候,國家的首要使命不是限制這種文化觀點及其思想市場的爭鳴,而是要保障所有文化主張的自由表達權,因為人們讓度出強制權,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與保障那些不可讓度的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一個國家的興盛和繁榮無法離開文化的昌盛,否則,不論其物質文明多麼發達,由於其社會維繫紐帶的危機,物質文明也會迅速衰落。告別奴役,擁有自由。告別恐懼,主宰自我。告別專制,走向憲政是百年來國人的共同夢想。自由,是人類本質的存在方式。自由,也是文化本質的存在方式。從自由存在者的身份出發,對於文化的轉型將是唯一的選擇,因為自由是文化創造的必要條件,它涉及到文化的創造主體及其權利和尊嚴。
2015年6月20日
推薦閱讀:
※文明密碼 | 多彩赫哲族
※中國人日本賞櫻花被曝不文明
※人類為何還沒找到外星生物?科學家:人類文明等級實在太低了
※【原創】國家博物館秦漢文明展(全)
※宇宙文明论 1